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裸鼠人胃腺癌BGC-823移植瘤血管及VEGF,bFGF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奚胜艳 张前 +7 位作者 解华 刘林涛 刘朝阳 高学敏 张建军 吴立坤 钱丽丽 邓晓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5-610,共6页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血管生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BALB/C nu/nu裸小鼠...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血管生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BALB/C nu/nu裸小鼠接种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于右前肢腋部皮下建立裸鼠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HSYA高、低剂量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HSYA两组分别给予0.056,0.028 g.L-1HSYA溶液腹腔注射,此3组均每只每日注射2次,间隔4~6 h,每次0.2 mL;阳性药对照组给予2 g.L-1环磷酰胺(cytoxan,CTX)每只腹腔注射0.2 mL,每2天1次。20 d后,检测各组肿瘤体积、重量,光镜观察瘤组织病理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瘤组织VEGF和bFGF mRNA的表达。结果:HSYA0.028 g.L-1组移植瘤体积(607.42±252.96)mm3、质量(0.88±0.14)g,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红花黄色素A bgc-823移植瘤 裸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红花组分HSYA对人胃腺癌BGC-823移植瘤裸鼠VEGF蛋白、KDR与缺氧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奚胜艳 张前 +5 位作者 刘朝阳 解华 岳利峰 李卫东 臧宝霞 高学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2-87,共6页
目的:研究红花组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人胃腺癌皮下移植瘤裸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含激酶插入区受体(KDR)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BALB/C nu/nu裸小鼠接种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于右前肢... 目的:研究红花组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人胃腺癌皮下移植瘤裸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含激酶插入区受体(KDR)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BALB/C nu/nu裸小鼠接种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于右前肢腋部皮下建立裸鼠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HSYA高、低剂量组(0.056g/L、0.028g/L),观察抑瘤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瘤组织VEGF与HIF-1α蛋白以及血清VEGF蛋白表达;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瘤组织KDR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FQ-PCR)法检测瘤组织KDR及HIF-1αmRNA表达。结果:HSYA低剂量组抑瘤明显,该组瘤组织及血清VEGF蛋白表达降低,瘤组织KDR磷酸化蛋白表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P<0.01);HIF-1α蛋白表达较模型组瘤组织明显减少(P<0.01)。KDR 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HSYA抑制肿瘤生长的可能机制与抑制VEGF、HIF-1α蛋白的表达,减弱KDR蛋白磷酸化及其基因表达,从而抑制内皮细胞活化阻碍肿瘤血管新生以及降低肿瘤缺氧微环境对血管生成的诱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红花黄色素A bgc-823移植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含激酶插入区受体 缺氧诱导因子 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裸鼠人胃腺癌BGC-823移植瘤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奚胜艳 张前 +6 位作者 刘朝阳 孙红梅 葛桂玲 崔巍 解华 刘林涛 高学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1-335,I0003,共6页
目的从整体水平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抗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细胞活力和数量符合接种要求时,接种至30只裸鼠右前肢腋部皮下,建立裸鼠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 目的从整体水平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抗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细胞活力和数量符合接种要求时,接种至30只裸鼠右前肢腋部皮下,建立裸鼠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对照组,HSYA大、中、小剂量组(1.40、0.70、0.35mg/kg)。给药20d剥离肿瘤,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瘤组织的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瘤细胞的凋亡及细胞周期。结果模型组移植瘤生长明显较HSYA小剂量组、环磷酰胺对照组快;模型组瘤重亦明显高于此2组(P<0.05);HSYA小剂量组可导致瘤细胞凋亡,其凋亡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HSYA小剂量组光镜下可见瘤组织病理恶化程度低于模型组,电镜下可观察到瘤细胞出现凋亡小体。结论适当浓度的HSYA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红花黄色素A bgc-823 病理 超微结构 凋亡 移植 裸鼠
原文传递
人参皂苷Rg3对人胃腺癌BGC-823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袁国荣 袁见 朱莹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8-172,I0028,I0029,共7页
目的探究人参皂苷Rg3(ginsenoside-Rg3,Rg3)对人胃腺癌BGC-823细胞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分别观察人参皂苷Rg3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在体内的抑瘤效应。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 目的探究人参皂苷Rg3(ginsenoside-Rg3,Rg3)对人胃腺癌BGC-823细胞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分别观察人参皂苷Rg3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在体内的抑瘤效应。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坏死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肿瘤细胞中细胞增殖核抗原67(Ki-67)、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 1 light chain 3β,LC3B)的表达,探索Rg3、5-Fu对肿瘤细胞增殖、自噬水平的影响;采用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法)检测药物对体内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给药14 d后,各治疗组瘤体体积均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人参皂苷组抑瘤率为48.8%,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各治疗组肿瘤组织坏死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发现经Rg3和5-Fu干预后,移植瘤组织中Ki-67的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而LC3B的蛋白表达均明显上升,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比较,5-Fu组与Rg3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皂苷Rg3可通过促进BGC-823细胞坏死、凋亡,并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胃癌细胞自噬来发挥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 RG3 胃癌 bgc-823 移植
下载PDF
胃复方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移植瘤裸鼠作用及其对c-Myc、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顺荣 李东芳 +5 位作者 何寄琴 焦蕉 李玉明 何欣 周珉 吴鸿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0期2618-2622,共5页
目的:观察胃复方对人胃癌BGC-823裸鼠的抑瘤作用及c-Myc、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表达的影响,评估胃复方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胃癌BGC-823裸鼠模型;将成功建立的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40只荷瘤鼠随机分为5组(n=... 目的:观察胃复方对人胃癌BGC-823裸鼠的抑瘤作用及c-Myc、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表达的影响,评估胃复方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胃癌BGC-823裸鼠模型;将成功建立的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40只荷瘤鼠随机分为5组(n=8):模型对照组、胃复方低剂量组、胃复方高剂量组、氟尿嘧啶组、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连续给药4周。每7天记录肿瘤长径、短径,计算瘤体体积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图;给药4周后处死所有荷瘤鼠,剥离皮下移植瘤,称瘤重、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瘤体组织c-Myc、hTERT蛋白表达。结果:1)胃复方对人胃癌BGC-823裸鼠移植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各剂量间有量效关系。其中胃复方低剂量组、胃复方高剂量组、氟尿嘧啶组、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1.06%、45.89%、30.65%、59.42%。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效果最好。2)瘤重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瘤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降低明显。3)肿瘤生长曲线图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瘤体积均有一定程度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均能下调c-Myc、hTERT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下降最明显。结论:胃复方能够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BALB/c-nu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可能与下调c-Myc、hTERT蛋白表达有关,并且与氟尿嘧啶联合用药有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复方 胃癌bgc-823细胞 移植 C-MYC基因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
下载PDF
穿心莲内酯联合5-FU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体内外抑制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杨琼 叶再元 +1 位作者 李曙光 马文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4期887-890,共4页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联合5-Fu对人低分化胃癌细胞株BGC-823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方法:以人胃癌BGC-823细胞株为靶细胞,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和裸鼠移植瘤试验,采用MTT法检测、绘制效应-合用指数曲线、抑瘤率计算等方法。结果:穿心莲内酯在7.5...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联合5-Fu对人低分化胃癌细胞株BGC-823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方法:以人胃癌BGC-823细胞株为靶细胞,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和裸鼠移植瘤试验,采用MTT法检测、绘制效应-合用指数曲线、抑瘤率计算等方法。结果:穿心莲内酯在7.5~120μg/mL、5-FU在3.75~60μg/mL范围内均能抑制BGC-823细胞的生长,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两药联合作用24h、48h、72h时的中效抑制浓度分别为17.32、9.54、4.11μg/mL,显著小于单药应用组。72h效应-合用指数曲线表明两药在抑制效应≤0.97范围内可产生协同作用。穿心莲内酯联合5-FU对人BGC-823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瘤率为(75.51±12.57)%,与单药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穿心莲内酯、5-Fu能在体内外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两药联合产生协同或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心莲内酯 5-氟尿嘧啶 胃肿 bgc-823细胞 移植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组织中人程序化死亡分子5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贵琴 郑湘予 +5 位作者 吴成富 张岚 高冬玲 张云汉 陈奎生 赵志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9-572,共4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人程序化死亡分子5(PDCD5)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BGC-823细胞复苏后,实验组采用200μmol/L的Res处理,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培养液对照组)、顺铂组(3mg/L)及联合用药组(Res 200...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人程序化死亡分子5(PDCD5)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BGC-823细胞复苏后,实验组采用200μmol/L的Res处理,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培养液对照组)、顺铂组(3mg/L)及联合用药组(Res 200μmol/L+顺铂3mg/L)。处理72h后将细胞种植于裸鼠皮下构建裸鼠胃癌移植瘤模型;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细胞中PDCD5 mRNA的表达。结果:单用Res(FRes=1168.620,P<0.001)或顺铂(F顺铂=1283.560,P<0.001)均能增加裸鼠胃癌移植瘤组织中PDCD5 mRNA的表达,Res和顺铂有交互作用(F交互=72.150,P<0.001),2者联合应用后,裸鼠胃癌移植瘤组织中PDCD5 mRNA的表达增高更明显。结论:Res可能通过上调PDCD5的表达而发挥抑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程序化死亡分子5 白藜芦醇 裸鼠 胃癌 移植 bgc-823细胞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裸鼠胃癌移植瘤中PDCD5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郑湘予 吴成富 +1 位作者 崔黎 陈奎生 《疑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611-613,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PDCD5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BGC-823细胞复苏后,通过右前肢腋部皮下移植构建裸鼠胃癌移植瘤模型。建模成功后的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Res组、顺铂组和联合用药...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PDCD5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BGC-823细胞复苏后,通过右前肢腋部皮下移植构建裸鼠胃癌移植瘤模型。建模成功后的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Res组、顺铂组和联合用药组(白藜芦醇+顺铂),各组分别在成瘤部位皮下注射0.2ml相应的药物,每日1次,治疗1周。停药后将裸鼠处死,剥离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PDCD5蛋白表达,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Res组中PDCD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但低于顺铂组和联合用药组,上述各组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法检测到胃癌移植瘤中凋亡细胞核呈棕褐色,染色深浅不一,染色质分布不均,空白对照组中仅见到少数凋亡细胞,Res组、顺铂组和联合用药组凋亡细胞数依次增加,上述各组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上调裸鼠胃癌移植瘤细胞中PDCD5的蛋白表达,表明其可能通过上调PDCD5的表达进而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胃癌移植 PDCD5蛋白表达 人胃癌bgc-823细胞 凋亡 裸鼠
下载PDF
低剂量替尼泊苷联合沙利度胺对人胃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丹 周云 罗执芬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1-954,共4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尼泊苷(VM-26)联合沙利度胺对人胃癌BGC-823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荷瘤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变化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BGC-823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沙利度胺组、高剂量VM-26组、低剂量...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尼泊苷(VM-26)联合沙利度胺对人胃癌BGC-823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荷瘤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变化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BGC-823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沙利度胺组、高剂量VM-26组、低剂量VM-26组、低剂量VM-26联合沙利度胺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经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VM-26、生理盐水,经口灌注沙利度胺。用药2周后测量裸鼠移植瘤瘤重,计算抑瘤率;观察裸鼠骨髓造血功能,检测移植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44v6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各组裸鼠移植瘤瘤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570,P<0.05)。各组移植组织中VEGF、CD44v6表达及MV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F=22.881、26.371、19.518,P均<0.05);各治疗组VEGF的表达和MVD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低剂量VM-26联合沙利度胺组CD44v6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低剂量VM-26联合沙利度胺组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较高剂量VM-26组减轻。结论:低剂量VM-26联合沙利度胺能抑制人胃癌BGC-823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新生血管的形成,且对骨髓的造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尼泊苷 沙利度胺 移植 裸鼠 bgc-823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CD44V6
下载PDF
地花菌提取物Albaconol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明华 肖顺汉 +3 位作者 秦大莲 章卓 卿晨 张雁丽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研究地花菌提取物albaconol的抗肿瘤活性。方法:以人白血病K 5 62、人乳腺癌Bcap 3 7、人胃腺癌BGC 82 3和人非小细胞肺癌A5 49为模型,采用MTT法测试albaconol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小鼠肉瘤S180和小鼠肝癌H2 2为移植性肿瘤模型... 目的:研究地花菌提取物albaconol的抗肿瘤活性。方法:以人白血病K 5 62、人乳腺癌Bcap 3 7、人胃腺癌BGC 82 3和人非小细胞肺癌A5 49为模型,采用MTT法测试albaconol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小鼠肉瘤S180和小鼠肝癌H2 2为移植性肿瘤模型,检测albaconol静脉给药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Albaconol对K5 62、Bcap 3 7、BGC 82 3、A5 49的IC50 分别为2 .42±1.77、1.88±1.41、1.0 4±0 .64、1.18±1.10 μg/ml ;Albaconol 0 .87、1.73、3 .46mg/kg剂量组对S180的抑瘤率分别为2 8.2 %、43 .2 %、47.4% ,对H2 2的抑瘤率分别为15 .6%、2 2 .4%、3 7.8%。结论:Albaconol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物 活性研究 BCAP-37 bgc-823 白血病K562 人非小细胞肺癌 抗肿活性 细胞增殖 S180 A549 肝癌H22 人乳腺癌 人胃腺癌 MTT法 模型 生长 IC50 移植 小鼠
下载PDF
参菝抗瘤液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及化疗药物协同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纯 刘莲芳 +3 位作者 陶敏贤 黄攀 胡霞 潘迎英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10-13,共4页
目的研究参菝抗瘤液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同化疗药物联用对的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作用。方法运用MTT法观察参菝抗瘤液对人胃癌细胞株体外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参菝抗瘤液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 目的研究参菝抗瘤液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同化疗药物联用对的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作用。方法运用MTT法观察参菝抗瘤液对人胃癌细胞株体外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参菝抗瘤液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影响,对作用后细胞染色并在电镜下观察其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参菝抗瘤液均能抑制胃癌BGC-823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诱导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作用,凋亡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与浓度正相关,且存在时间依耐性。当100μg/m L剂量的参菝抗瘤液联合12.5μg/m L的紫杉醇时,抑制率和凋亡率均高于单纯化疗组,具有协同抑制胃癌BGC-823细胞增殖,诱导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参菝抗瘤液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具有较强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联合化疗药物作用于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具有协调增强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菝抗 胃癌细胞株bgc-823 化疗药物
原文传递
薯蓣皂苷元体内外抑制胃癌增殖的机制 被引量:4
12
作者 霍中华 胡君 +3 位作者 储著陵 吕胜 尹鹏 章丽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5期394-398,共5页
目的:研究薯蓣皂苷元抑制胃癌增殖及转移的主要途径及其机制。方法:分别使用1,10,100μg/mL浓度薯蓣皂苷元处理人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和胃癌BGC-823细胞,制作细胞生长曲线,观察薯蓣皂苷元对细... 目的:研究薯蓣皂苷元抑制胃癌增殖及转移的主要途径及其机制。方法:分别使用1,10,100μg/mL浓度薯蓣皂苷元处理人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和胃癌BGC-823细胞,制作细胞生长曲线,观察薯蓣皂苷元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选取一定浓度的薯蓣皂苷元处理HUVEC和BGC-823细胞,体外成管实验和划线法分别检测药物处理对血管内皮细胞成管能力及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将BGC-823细胞接种到裸鼠制作皮下肿瘤模型,连续静脉注射薯蓣皂苷元,分析比较其对皮下肿瘤的抑制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薯蓣皂苷元可明显抑制内皮细胞增殖活性(P<0.05),且具有浓度依赖性;而相同处理方式对BGC-823细胞的增殖活性基本无影响;10μg/mL的薯蓣皂苷元对BGC-823细胞的迁移能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明显抑制HUVEC细胞体外成管能力;与模型组比较,薯蓣皂苷元给药组肿瘤抑制率明显增高(达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薯蓣皂苷元可以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影响肿瘤血供,并最终抑制皮下肿瘤模型的增殖,同时,其可通过直接的作用抑制胃癌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蓣皂苷元 人血管内皮细胞 bgc-823细胞 增殖活性 体外成管 迁移 裸鼠成
下载PDF
冬凌草甲素注射液对人胃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俊辉 王少彬 +4 位作者 李恩民 陈理明 袁守军 王瑞林 沈忠英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观察冬凌草甲素注射液对BGC823人胃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裸鼠BGC823人胃腺癌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冬凌草甲素注射液37.5mg&#... 目的观察冬凌草甲素注射液对BGC823人胃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裸鼠BGC823人胃腺癌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冬凌草甲素注射液37.5mg·ks^-1·d^-1和冬凌草甲素注射液75nag·ks^-1·d^-1。10d后,剥出瘤块称移植瘤重量,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移植瘤组织形态学及瘤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移植瘤bcl-2、Bax、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冬凌草甲素注射液可抑制裸鼠BGC823人胃腺癌移植瘤的生长,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8.5%和70.7%。病理形态学显示,冬凌草甲素注射液作用后移植瘤出现细胞凋亡及组织坏死。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冬凌草甲素注射液作用后瘤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减少,Bax、Fas和FasL蛋白表达增加。结论冬凌草甲素注射液可显著抑制BGC823人胃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甲素注射液 BGC823人胃腺癌 裸鼠移植
原文传递
姜黄素通过β-连环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9通路调控胃癌细胞自噬的研究
14
作者 李慧 胡成久 +6 位作者 赵静 李常仑 徐佟 姜飙 王全义 黄伦华 李钧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2243-2247,共5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通过β-连环蛋白(β-catenin)/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9(bcl-9)通路调控胃癌细胞自噬的机制。方法:动物水平上,利用小鼠胃癌细胞(MFC)接种于裸鼠右侧腋下成瘤,建立胃癌造模,分为模型组、低姜黄素组、中姜黄素组、高姜黄素组... 目的:探讨姜黄素通过β-连环蛋白(β-catenin)/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9(bcl-9)通路调控胃癌细胞自噬的机制。方法:动物水平上,利用小鼠胃癌细胞(MFC)接种于裸鼠右侧腋下成瘤,建立胃癌造模,分为模型组、低姜黄素组、中姜黄素组、高姜黄素组,每组6只。计算各组小鼠抑瘤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瘤体病理组织形态学,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自噬标志蛋白及β-catenin/bcl-9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细胞水平上,利用氯化锂(LiCl)激活β-catenin/bcl-9信号通路,用0、10、20、40μmol/L姜黄素处理BGC-823细胞48 h,通过噻唑蓝(MTT)法、流式细胞术、吖啶橙染色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活力、凋亡、自噬水平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动物水平,低姜黄素组、中姜黄素组、高姜黄素组抑瘤率高于模型组[(17.54±3.88)%、(26.87±5.12)%、(37.98±7.09)%比(0.00±0.00)%,F=162.010,P<0.01];低姜黄素组、中姜黄素组、高姜黄素组LC-Ⅱ表达高于模型组(1.54±0.09、1.89±0.12、2.75±0.28比1.00±0.04,F=5.983,P<0.05),p62表达低于模型组[(0.62±0.05、0.47±0.05、0.39±0.04比1.00±0.07,F=6.774,P<0.05),β-catenin表达低于模型组[(0.52±0.08、0.48±0.06、0.35±0.04比0.99±0.12,F=7.092,P<0.01),BCL9表达低于模型组[(0.54±0.06、0.46±0.05、0.31±0.02比0.99±0.10,F=7.365,P<0.01)。细胞水平,10、20、40μmol/L姜黄素BGC-823细胞活自噬水平高于对照组[(8.97±0.16)%,(17.68±0.55)%,(34.45±1.32)%比(5.65±0.12)%,F=52.932,P<0.05],LC-Ⅱ水平高于对照组[(0.23±0.00、0.32±0.00、0.95±0.01比0.18±0.00,F=83.028,P<0.05)、p62水平高于对照组(0.24±0.00、0.38±0.02、0.90±0.02比0.19±0.00,F=74.355,P<0.05),β-catenin水平高于对照组[(0.23±0.01、0.19±0.00、0.11±0.00比0.05±0.00,F=98.623,P<0.05)、BCL9水平高于对照组[(0.37±0.00、0.30±0.01、0.21±0.01比0.09±0.00,F=129.746,P<0.05)水平。β-catenin/BCL9信号通路激活剂LiCl预先处理细胞后,姜黄素诱导的BGC-823细胞自噬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1.47±0.22)%比(5.64±0.13)%,F=8.669,P<0.05]。结论:姜黄素能够通过下调β-catenin/bcl-9通路的表达,进而促进胃癌细胞自噬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bgc-823细胞 自噬 凋亡 β-连环蛋白/B细胞淋巴/白血病--9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hydroxy safflower Yellow-A on tumor capillary angiogenesis in transplanted human gastric adenocarcinoma BGC-823 tumors in nude mice 被引量:22
15
作者 奚胜艳 张前 +3 位作者 刘朝阳 解华 岳利峰 高学敏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43-248,共6页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hydroxy safflower yellow A(HSYA) on tumor capillary angiogenesis in transplanted human gastric adenocarcinoma BGC-823 tumors in nude mice.METHODS:BGC-823 cells were injected subcutane...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hydroxy safflower yellow A(HSYA) on tumor capillary angiogenesis in transplanted human gastric adenocarcinoma BGC-823 tumors in nude mice.METHODS:BGC-823 cells were injected subcutaneously into the right anterior armpit of nude mice to establish an animal model of transplanted tumors.After 24 h,18 nude mice injected with tumor cells were randomized into model,control,and HSYA 0.028 g/L groups,with six mice in each group.Transplanted tumors were excised on day 20.Tumor inhibition ratio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transplanted tumors.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capillary angiogenesis in the tumors were observed by light microscopy.RESULTS:Tumors in the model group grew more quickly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and HSYA groups,with inhibition ratios of 48% and 30%,respectively.The microvessel count in the HSYA group was lower than in the model group(P<0.01),and microvessel density was also lower in the HSYA group(P<0.05).Pathological changes were more obvious in tumors in the model group compared to the HSYA group.CONCLUSION:HSYA inhibits the growth of transplanted BGC-823 tumors,and its effects on tumor capillary angiogenesis may represent one of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is antineoplastic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xy safflower yellow-A(HSYA) Transplantation tumor bgc-823 CD34 MVD Tumor capillary angiogenesis
原文传递
青龙衣胶囊在荷瘤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段玉敏 张洪娟 +1 位作者 张志华 王伟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5-127,共3页
目的:研究青龙衣胶囊的抗肿瘤活性及对S 180荷瘤小鼠血清中SOD和MDA的影响。方法:采用人胃腺癌BGC-823,S 180肉瘤和肝癌H 22腹水瘤,分别以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组,将青龙衣药物以高、中、低3个剂量对实验裸鼠、小鼠... 目的:研究青龙衣胶囊的抗肿瘤活性及对S 180荷瘤小鼠血清中SOD和MDA的影响。方法:采用人胃腺癌BGC-823,S 180肉瘤和肝癌H 22腹水瘤,分别以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组,将青龙衣药物以高、中、低3个剂量对实验裸鼠、小鼠组ig给药。结果:青龙衣胶囊明显抑制人胃腺癌BGC-823荷瘤裸鼠瘤体的增长,监测结果显示对给药后期抑瘤作用增强,抑瘤率可达到68.1%(P<0.01);能抑制肉瘤S 180荷瘤小鼠瘤体的增长,抑瘤率达到61.2%(P<0.01),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SOD水平(P<0.05),降低MDA水平(P<0.05);能明显提高肝腹水小鼠的生存质量,延长肝腹水小鼠的带瘤生存时间,生命延长率达到86.6%(P<0.01)。结论:青龙衣胶囊具有明显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龙衣胶囊 胃腺癌bgc-823 S180肉 肝癌H22腹水 移植 抗肿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