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目的:评价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和双水平NCPAP(Bi-level NCPAP)对早产儿中度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治疗效果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42例符合标准中度RDS的早产儿,胎龄28~34周,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NCPAP治疗(压力6 cmH2O)和Bi-level NCPAP治疗(低压4.0 cm H2O,高压7.5 cm H2O)。在出生后第1、7日检测早产儿血清细胞因子(IL-6、IL-8、TNF-α)水平,记录患儿需要呼吸支持和氧依赖的时间以及出院时的胎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早产儿均存活,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出生后第1、7日B组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NCPAP组(P均<0.05)。两组早产儿组内不同时间血清三种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需要呼吸支持的时间、氧依赖时间均长于B组(P均<0.05)、出院时胎龄大于B组(P<0.05)。结论:与NCPAP相比,Bi-level NCPAP能更好地改善通气、缩短呼吸支持和氧依赖的时间,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间,所引起炎症反应程度也较NCPAP低,因此Bi-level NC-PAP对早产儿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文摘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ALI)早期应用控制性高浓度氧疗、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和双水平气道内正压(BiPAP)不同通气策略对气体交换和血管外肺水的影响。方法:24只杂种犬在制作油酸ALI模型成功后(PaO2/FiO2≤300 mmHg),保持自主呼吸,随机分为:(1)控制性高浓度氧疗组(n=8);(2)CPAP组(n=8);(3)Bi-PAP组(n=8)。连续记录并计算正常、ALI早期(阳性对照)和干预后1~4 h内各项气体交换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在氧合指数(PaO2/FiO2)的改善上,干预后4 h BiPAP组效果最明显(375.83±81.55,P<0.01),其次是CPAP组(327.17±78.82,P<0.01),氧疗组改善不显著(255.00±49.85,P>0.05)。在肺泡死腔与潮气容积之比值[VD(alv)/VT]上,氧疗组进一步增大(P<0.01),CPAP组和BiPAP组显著降低(P<0.01)。3种通气策略均可提高氧输送量(DO2),BiPAP组效果最明显(P<0.01),其次是CPAP组和氧疗组。氧疗组的氧耗量(VO2)显著增高,氧摄取率(O2ER)明显高于CPAP组和BiPAP组(P<0.05,P<0.01)。干预后3组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较正常基础值和ALI早期均显著增高(P<0.01),3组间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肺内分流比例(Qs/Qt)上,BiPAP组改善最明显(P<0.01),其次是CPAP组(P<0.01),氧疗组效果不显著。3组实验动物的肺动脉楔压(PAWP)和心排指数(CI)保持相对稳定。在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上CPAP组和BiPAP组均进一步增高(P<0.05,P<0.01)。3组对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的改善无显著作用(P>0.05)。结论:在ALI早期,BiPAP和CPAP对于改善气体交换和组织氧合具有积极作用,其中BiPAP效果更为显著。3种通气策略对血管外肺水的改善无显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