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监测不同麻醉深度对全麻患者POCD发生与S100β蛋白水平关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吴平蕾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第3期135-136,共2页
目的:考察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下不同麻醉深度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改变及其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方法:212例行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采用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进行麻醉监测,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浅麻醉组(102例,NTI控制在60-79)和深麻醉组(... 目的:考察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下不同麻醉深度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改变及其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方法:212例行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采用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进行麻醉监测,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浅麻醉组(102例,NTI控制在60-79)和深麻醉组(110例,NTI控制在40-59)。观察两组术中NTI、HR与MAP情况,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及术后24h POCD的发生率和MMSE评分。结果:术后24h深麻醉组18例发生POCD(16.4%),浅麻醉组为35例(34.3%)(2=7.27,P<0.05)。术后MMSE评分,深麻醉组的异常比例显著低于浅麻醉组(2=10.03,P<0.05)。两组插管前HR水平、插管前和诱导后MAP水平均显著低于其诱导前,两组间无差异。诱导前两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无差异,而诱导后各个时间段在浅麻醉组均高于深麻醉组。结论:临床采用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监测全麻时深麻醉方式有助于减少全麻术后的POCD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 不同麻醉深度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 S100Β蛋白
下载PDF
氯胺酮和依托咪酯的BIS_(50)及其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吕改华 许幸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 分别测定氯胺酮和依托咪酯诱导时半数患者入睡时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即BIS_(50)和半数有效量(ED_(50)),比较他们对BIS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无服用精神药物和镇静催眠药、无术前用药的择期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氯胺酮... 目的 分别测定氯胺酮和依托咪酯诱导时半数患者入睡时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即BIS_(50)和半数有效量(ED_(50)),比较他们对BIS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无服用精神药物和镇静催眠药、无术前用药的择期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n=20)和依托咪酯组(E组,n=20),以半数效量序贯法分别进行氯胺酮和依托咪酯诱导的睡眠观察,以对语言指令不应和睫毛反射消失为入睡指标,同时记录BIS的变化。对取得的数据以直线回归的方法和加权均数法分别求得氯胺酮、依托咪酯的BIS_(50)和ED_(50)。结果 氯胺酮和依托咪酯诱导后,BIS明显下降(P=0.000983),但两者各自BIS下降幅度在入睡与未睡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920501和0.956263)。氯胺酮的BIS_(50)和ED_(50)分别是78.81(95%可信区间67.27~97.10)和0.757 mg/kg(95%可信区间0.535~1.071mg/kg),依托咪酯的BIS_(50)和ED_(50)分别是60.00(95%可信区间49.74~76.95)和0.089mg/kg(95%可信区间0.073~0.107mg/kg)。结论 氯胺酮和依托咪酯皆显著降低BIS,但仅凭BlS难以准确预计是否进入睡眠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依托咪酯 bis50 指数 bis 临床资料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麻醉深度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处理
3
作者 王志伟 杨晓宇 张恩平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9期192-194,共3页
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深度监测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别阐述传感器电极、信号采集器、处理主机和显示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通过信号检测、干扰噪声、校准处理等典型故障的原因分析和排查处理,形成故障识别规范、排查内容全面... 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深度监测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别阐述传感器电极、信号采集器、处理主机和显示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通过信号检测、干扰噪声、校准处理等典型故障的原因分析和排查处理,形成故障识别规范、排查内容全面、电路部件检测准确的故障处理方法,以提高临床手术患者麻醉深度的监测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bis) 麻醉深度 极贴片 信号处理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监护病房镇静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薛艳 刘汉 刘颖 《医学综述》 2010年第13期2041-2043,共3页
疾病本身、麻醉或手术的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治疗环境、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措施(如机械通气、血液透析、气管插管等)及患者的心理因素等诸多原因,会导致其不适和躁动,影响治疗和恢复,因此对患者实施适度镇静已成为ICU不可缺少的一... 疾病本身、麻醉或手术的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治疗环境、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措施(如机械通气、血液透析、气管插管等)及患者的心理因素等诸多原因,会导致其不适和躁动,影响治疗和恢复,因此对患者实施适度镇静已成为ICU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脑电双频指数(BIS)是一种监测麻醉镇静和深度的指标,它也可应用于ICU患者的镇静监测。现综述关于BIS监测重症患者的镇静深度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 重症监护 镇静 靶控输注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晶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4年第1期130-132,共3页
介绍了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这一新兴检测技术从最初用来监控手术中麻醉患者的麻醉深度,到近年来被引入危重症医学领域,用来作为监测并指导危重症患者的镇静深度、成为目前反映皮层镇静程度的最佳手段和指标,并被拓展应... 介绍了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这一新兴检测技术从最初用来监控手术中麻醉患者的麻醉深度,到近年来被引入危重症医学领域,用来作为监测并指导危重症患者的镇静深度、成为目前反映皮层镇静程度的最佳手段和指标,并被拓展应用于监测危重症患者脑缺血、预测和评价危重症患者预后等方面。在归纳总结其领先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现存的缺点及其局限性,指出BIS虽在重症医学领域有较好的前进与发展空间,但在现阶段仍不能作为独立的辅助诊断的检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 危重症医学 重症监护病房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联合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持续镇静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刘艳 张莉 王红梅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6期1928-1931,共4页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CLTCI)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持续镇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0例实施机械通气并需持续镇静的ICU患者按镇静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BIS反馈控制下的丙泊酚...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CLTCI)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持续镇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0例实施机械通气并需持续镇静的ICU患者按镇静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BIS反馈控制下的丙泊酚CLTCI进行镇静,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常规输注进行镇静。记录镇静前5min及镇静开始后5min、30min、1h、6h、12h及24h时2组的Ramsay评分、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观察组的BIS,分析BIS与Ramsay评分的相关性;比较2组的镇静效果。结果BIS与Ramsay评分呈负相关(P<0.05);镇静前,2组的Ramsay评分、HR及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后1h开始2组HR、MAP均明显低于镇静前(P<0.05);2组间镇静前后MAP平均降低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维持合理镇静时间百分比(76.7%)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BIS与Ramsay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评估指标。在BIS反馈控制下的丙泊酚CLTCI镇静方法对ICU患者的疗效较稳定,镇静效果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 闭环靶控输注 镇静 重症监护病房 二异丙酚 RAMSAY评分
下载PDF
全麻诱导插管期间脑电双频指数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周少丽 刘德昭 +3 位作者 庞红宇 陈信芝 马武华 陈秉学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07-209,共3页
目的 探讨常用静脉复合全麻围诱导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心血管反应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45例ASAⅠ~Ⅱ级非心脑外科全麻择期手术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o)、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_b)、气管插管时(T_i)、气管插管后1 min(T_1)、2min(T_2)... 目的 探讨常用静脉复合全麻围诱导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心血管反应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45例ASAⅠ~Ⅱ级非心脑外科全麻择期手术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o)、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_b)、气管插管时(T_i)、气管插管后1 min(T_1)、2min(T_2)、3 min(T_3)、4min(T_4)及5 min(T_5),记录BIS、BP、HR,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结果 (1)T_b BIS为57.6±9.8,诱导前基础T_o(86.0±9.4),T_i各项指标均较T_b增高,至T_5恢复;(2)围诱导期BP、HR和RPP的变化趋势与BIS一致;(3)术后随访未发现对插管操作有不良记忆的病例。结论 常用的静脉复合全麻,诱导方法和用药量尚不能消除气管插管心血管不良反应。BIS对判断全麻诱导期血液动力学变化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指数 血液动力学 bis 心血管反应
下载PDF
联合麻醉术中知晓与脑电双频指数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葛宁花 薛张纲 蒋豪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21-123,共3页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以及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镇静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肝癌手术患者 2 40例 ,麻醉方法均为硬膜外阻滞加全麻。分为两组 :异丙酚组 (P组 ,n =12 0 ) ,术前 30分钟肌注苯...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以及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镇静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肝癌手术患者 2 40例 ,麻醉方法均为硬膜外阻滞加全麻。分为两组 :异丙酚组 (P组 ,n =12 0 ) ,术前 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 0 1g、阿托品 0 3mg ,诱导用芬太尼 4μg/kg、异丙酚 1 5mg/kg、琥珀胆碱 2mg/kg ,维持用异丙酚 12mg·kg-1·h-1,持续 15分钟后改为 3mg·kg-1·h-1至术毕 ;硫喷妥钠组 (T组 ,n =12 0 ) ,术前 30分钟肌注咪唑安定 0 0 75~ 0 1mg/kg、阿托品 0 3mg ,诱导用硫喷妥钠 6mg/kg替换P组的异丙酚 ,其余药相同 ,维持用 6 0 %的N2 O吸入至术毕。两组均在诱导前 15分钟开始在硬膜外导管内注入 0 5 %布比卡因 4ml。术中持续监测BIS和边缘频率 (SEF)。结果 诱导前两组患者的EEG无差异 ;诱导后 15分钟和 30分钟 ,EEG抑制 ,BIS和SEF均降低 ,组间无差异 ;诱导后 6 0分钟和 12 0分钟 ,P组的BIS和SEF比T组低 (P <0 0 5 )。P组 1例术中知晓。结论 联合麻醉中 ,用BIS监测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缺乏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硬膜外麻醉 指数 知晓 异丙酚 联合麻醉 bis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结合Ramsay、SAS评分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监测评价 被引量:49
9
作者 钟映玉 肖百芳 +2 位作者 黄寿新 陈宇冲 罗文滔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22期3720-3722,共3页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结合镇静评分(Ramsay)、镇静躁动评分(SAS)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监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间在梅州市人民医院ICU科住院治疗的120例重症监护患者,均静脉泵注丙泊酚,监测BIS及Ramsay评分和SAS评...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结合镇静评分(Ramsay)、镇静躁动评分(SAS)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监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间在梅州市人民医院ICU科住院治疗的120例重症监护患者,均静脉泵注丙泊酚,监测BIS及Ramsay评分和SAS评分,分析BIS值与Ramsay评分和SAS评分的相关性,比较镇静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结果镇静后患者生命体征较治疗前平稳,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镇静前后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p 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值与SAS评分呈正相关(r=0.771,P<0.05),BIS值与Ramsay评分呈现负相关(r=、0.753,P<0.05)。结论 BIS与Ramsay、SAS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合运用于机械通气患者对其镇静深度监测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仍需要进行谨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 机械通气 镇静深度 重症监护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与丙泊酚麻醉 被引量:37
10
作者 林雪 李立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19-320,共2页
关键词 指数 丙泊酚 麻醉 镇静程度 监测指标 bis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陈琳 满元元 曹江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8-618,共1页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手术麻醉后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全身麻醉药的神经毒性可能是引起POCD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脑电双频指数(BIS)可监测麻醉深度,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因而理论上可...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手术麻醉后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全身麻醉药的神经毒性可能是引起POCD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脑电双频指数(BIS)可监测麻醉深度,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因而理论上可能减少POCD发生率。本研究观察BIS监测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POCD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监测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全身麻醉药 老年患者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上腹部手术 POCD bis监测
下载PDF
体位因素对全凭静脉麻醉患者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小兵 吴论 +1 位作者 刘志群 彭学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08-709,共2页
脑电双频指数(BIS)是目前用来监测全麻患者意识水平的。研究发现,在不影响麻醉深度的情况下,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或阿片类药物可引起BIS的变化。体位变化是手术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研究发现不同体位可影响大脑各脑室脑脊液和部位血流量... 脑电双频指数(BIS)是目前用来监测全麻患者意识水平的。研究发现,在不影响麻醉深度的情况下,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或阿片类药物可引起BIS的变化。体位变化是手术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研究发现不同体位可影响大脑各脑室脑脊液和部位血流量的分布,但在麻醉深度不变的情况下,其对全麻患者BIS值的影响的报道很少。本研究拟评价在麻醉深度不变的情况下体位因素对全麻患者BIS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 全麻患者 体位变化 全凭静脉麻醉 麻醉深度 bis 阿片类药物 意识水平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评分在ICU患者药学监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葛称 陈亚芳 沈正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年第24期180-181,共2页
脑电双频指数(BIS)是一种测量患者镇静深度以及大脑清醒度的新型指标,在意识状态评估方面其具有准确、快速、全面的优点。本文介绍BIS评分在ICU患者药学监护(包括ICU中机械通气镇静监控、脑损伤程度及预后评级以及脑死亡、心脑复苏患者... 脑电双频指数(BIS)是一种测量患者镇静深度以及大脑清醒度的新型指标,在意识状态评估方面其具有准确、快速、全面的优点。本文介绍BIS评分在ICU患者药学监护(包括ICU中机械通气镇静监控、脑损伤程度及预后评级以及脑死亡、心脑复苏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 重症监护病房 深度镇静 清醒镇静 预后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的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余淑珍 郭永清 杨运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79-580,共2页
关键词 无痛胃镜检查 指数 靶控输注 丙泊酚 bis监测 国内外 TCI
下载PDF
老年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梁丽霞 陈剑峰 欧阳葆怡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89-391,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靶控输注(TCI)丙泊酚时不同效应室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的关系,以及镇静和麻醉时效应室靶控浓度的适宜设置值.方法18例老年病人静脉TCI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的设定从0.5 μg/ml开始,当效应室靶控浓度上升到血... 目的探讨老年人靶控输注(TCI)丙泊酚时不同效应室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的关系,以及镇静和麻醉时效应室靶控浓度的适宜设置值.方法18例老年病人静脉TCI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的设定从0.5 μg/ml开始,当效应室靶控浓度上升到血浆靶控浓度水平时,将血浆靶控浓度调高0.5μg/ml,使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阶梯式上升,直到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3.5μg/ml.记录每个效应室靶控浓度水平时的MAP、HR、RR、SpO2、BIS值和Ramsay镇静评级,同时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结果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呈高度直线相关(r=0.9982,P<0.01),预测误差中位数(MDPE)=5%,预测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12.7%,摇摆率(Wobble)=12.0%.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值呈高度直线负相关(r=-0.9985,P<0.01),回归方程:BIS值=92.94-17.77×效应室靶控浓度值(R2=0.9771,P<0.01).当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0.5μg/ml时,50%的病人镇静评级达到3级.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3.5 μg/ml时,MAP的降幅达到基础值的34%,自主呼吸率稍有降低,吸氧条件下SpO2保持在95%以上.结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值呈负相关,可以用其评估镇静深度.对于老年病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在0.5~1.0μg/ml时已获得临床镇静效果,2.0~2.5μg/ml时达到全麻诱导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丙泊酚 室靶控浓度 指数 bis TCI 靶控输注 麻醉
下载PDF
熵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丙泊酚-芬太尼麻醉深度监测的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春林 陈弘 +2 位作者 陆康生 陶永中 郭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980-981,共2页
关键词 麻醉深度监测 指数 芬太尼 丙泊酚 临床应用 bis监测 麻醉镇静
下载PDF
昏迷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缪文丽 李海玲 任红贤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40-1141,共2页
目的 观察昏迷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BIS),探讨BIS与昏迷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32例昏迷患者于发病后2~4 d 行BIS监测12 h,取其平均值.在治疗前记录患者的Glasgow-Pittsberg昏迷量表评分,计算出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 目的 观察昏迷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BIS),探讨BIS与昏迷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32例昏迷患者于发病后2~4 d 行BIS监测12 h,取其平均值.在治疗前记录患者的Glasgow-Pittsberg昏迷量表评分,计算出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入院后3 d,连续查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蛋白浓度,取最高值.将BIS与G-P评分、APACHEⅡ评分、血清NSE及S100蛋白水平进行相关性比较.将患者按预后分成死亡组(n=10)与存活组(n=22),比较两组的BIS值、G-P评分、APACHEⅡ评分、血清NSE及S100蛋白水平.结果 ①BIS与G-P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646),与NSE及S100蛋白呈明显负相关(r= -0.652,r= -0.927),与APACHEⅡ评分之间无相关性.②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BIS值(12.29±13.67)与G-P评分(7.44±1.01)分明显低于存活组(分别为58.96±20.30,18.23±5.06);死亡组血清NSE(146.47 ±94.93)ng/mL与S100蛋白(3.19±1.12)μg/L明显高于存活组(分别为30.84±18.8,0.38±0.37).结论 BIS能直观、客观的反应昏迷患者的脑损伤程度,与脑损伤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指数(bis) S100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8
作者 褚淑娟 姚尚龙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CAS 2005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现就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与麻醉药物浓度及镇静深度的相关性研究,阿片类药物及麻醉过程中常用的非麻醉药物对BIS的影响进行综述,并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进行比较。
关键词 指数 麻醉深度监测 听觉诱发指数 index 相关性研究 阿片类药物 镇静深度 药物浓度 麻醉药物 麻醉过程 bis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与麻醉意识深度指数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莉 郭春燕 薛明明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2期214-215,共2页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与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变化监测在小儿全身麻醉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进行各类全身麻醉手术的小儿患者103例。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监...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与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变化监测在小儿全身麻醉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进行各类全身麻醉手术的小儿患者103例。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监测血流动力学、体征等使用麻醉药物进行全身麻醉,而观察组则采用在对脑电双频指数与麻醉意识深度指数变化的详细监测及指导下使用麻醉药物进行全身麻醉。详细记录所有两组患儿手术中血压、心率、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药物用量等数据,并对两组患儿上述数据作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术中血压、心率、BIS值、CS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药物用量等数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详细监测BIS与CSI变化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全身麻醉的方法,在小儿全身麻醉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此方法能有效起到稳定患儿血流动力、生命体征及减少术后苏醒时间及麻药用量的作用,故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全身麻醉 指数(bis) 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 临床价值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麻醉觉醒状态恢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伟 葛圣金 姜桢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6-158,共3页
目的:肌松状态下的术中知晓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本研究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罗库溴铵肌松状态下觉醒状态(wakefulness)恢复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选择16例ASA Ⅰ-Ⅱ级在单纯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成年病人。使用HXD-1多功能监护... 目的:肌松状态下的术中知晓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本研究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罗库溴铵肌松状态下觉醒状态(wakefulness)恢复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选择16例ASA Ⅰ-Ⅱ级在单纯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成年病人。使用HXD-1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BIS。静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诱导麻醉,气管插管。采用独立臂技术判定觉醒状态的恢复与消失。待觉醒状态恢复后.以10mg·kg-·h-1持续静注丙泊酚直至觉醒状态再次消失。结果:觉醒状态恢复前后各30s 内,BIS值分别为62.1±6.2和65.9±6.1。觉醒状态存在时BIS值明显大于觉醒状态消失后(P<0.001)。BIS预测觉醒状态恢复的Pk值是0.662。觉醒状态恢复概率为5%、50%和95%的BIS值分别是51、63和74。结论:BIS可以作为肌松状态下监测觉醒状态恢复的指标,但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醒状态 bis 指数 监测 麻醉 罗库溴铵 丙泊酚 国内外 技术 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