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频次电针对压力性尿失禁大鼠膀胱尿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蔡明星 杨丹 +4 位作者 莫倩 张薇薇 丁斗 甘媛 申莉鑫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74-1478,共5页
目的 基于不同频次“针刺时效性”,观察电针介入时机对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大鼠膀胱尿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6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UI模型组,电针治疗(电针)A组、B组、C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大鼠外均... 目的 基于不同频次“针刺时效性”,观察电针介入时机对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大鼠膀胱尿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6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UI模型组,电针治疗(电针)A组、B组、C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大鼠外均进行卵巢切除和阴道扩张造模。造模成功后,每组大鼠均采用0.9%氯化钠溶液+无菌美兰混合液进行膀胱灌注,检测尿动力学相关指标。随后用电针治疗A组、B组、C组大鼠“次髎/中髎”穴,分别进行隔2日1次、隔1日1次、每日1次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再次观察各组大鼠尿动力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漏尿点压、最大膀胱容量、排尿时间间隔显著下降(P<0.01);与SUI模型组比较,电针各组大鼠漏尿点压、最大膀胱容量、排尿时间间隔显著升高(P<0.05)。与电针A组比较,电针B组、C组大鼠漏尿点压升高(P<0.01)、大鼠排尿时间间隔延长(P<0.05),电针C组大鼠最大膀胱容量显著上升(P<0.01);与电针B组比较,电针C组大鼠漏尿点压、最大膀胱容量升高(P<0.05),排尿时间间隔延长(P<0.01)。结论 不同频次电针均能改善SUI大鼠膀胱尿道功能,但每日电针方案效果优于其他电针方案;每日电针主要通过缩短间隔时间、增加电针时效性来提高电针对SUI大鼠膀胱尿道功能的治疗作用。本研究进一步佐证了不同频次电针与针刺效应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次髎/中髎 压力性尿失禁 膀胱尿道功能 时效性
下载PDF
电针次髎/中髎穴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丛丛 王扬 +2 位作者 莫倩 王伟明 刘志顺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2期885-890,共6页
目的探讨次髎和中髎穴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穴位特异性。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5个电针组:次髎/中髎组、委中组、三阴交组、通天组、合谷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先采用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基线Ⅰ),继以0.25%乙酸膀胱灌注建... 目的探讨次髎和中髎穴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穴位特异性。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5个电针组:次髎/中髎组、委中组、三阴交组、通天组、合谷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先采用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基线Ⅰ),继以0.25%乙酸膀胱灌注建立大鼠膀胱过度活动模型(基线Ⅱ)。造模成功后,5个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5分钟,模型组不予电针治疗。电针后再次以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观察灌注期间大鼠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排尿压力、膀胱基础压力和平均排尿压力的改变。结果与基线Ⅰ相比,基线Ⅱ时各组排尿间隔时间显著缩短(P<0.01)、膀胱排尿压力和平均排尿压力显著下降(P<0.01)。电针干预后,各组排尿间隔时间较基线Ⅱ均显著延长,仅次髎/中髎组与基线Ⅰ比较差异不显著,并且其增加值显著大于模型组(P<0.001)和其他电针组(P<0.01,或P<0.05)。次髎/中髎组电针后膀胱排尿压力较基线Ⅱ显著升高(P<0.05)、与基线Ⅰ差异不显著,并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1)和其他电针组(P<0.05)。结论次髎、中髎可有效抑制膀胱过度活动,此抑制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髎 中髎 膀胱过度活动症 穴位特异性
下载PDF
八髎穴齐刺法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宝成 于华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1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八髎穴齐刺法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0月经阴道分娩、确诊为顽固性尿潴留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开放式导尿常规处理和心理疏导,治疗组... 目的探讨应用八髎穴齐刺法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0月经阴道分娩、确诊为顽固性尿潴留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开放式导尿常规处理和心理疏导,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八髎穴齐刺法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残余尿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6%),治疗组治疗后导尿时间、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髎穴齐刺法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癃闭 针刺 八髎穴 盆底肌训练
下载PDF
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程先宽 孙迎春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6期646-649,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会阳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会阳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 OT)、间歇导尿等治疗。治疗组加电针八髎、会阳。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残余尿量、导尿次数、导尿量、尿白细胞计数、尿失禁量表问卷评分等评定,进行疗效评价及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导尿次数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导尿量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尿白细胞计数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CI-Q-SF评分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八髎、会阳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状况,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康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脊髓损伤 神经源膀胱 尿失禁 八髎 会阳
下载PDF
干扰电刺激八髎穴、大肠俞穴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便秘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蒋惠瑜 周蔚 +2 位作者 明小红 刘海潮 吴秀香 《康复学报》 CSCD 2021年第6期501-507,共7页
目的:观察干扰电刺激八髎穴、大肠俞穴联合口服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便秘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干扰电刺激八髎穴、大肠俞穴联合口服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便秘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给予口服莫沙必利片治疗,5 mg/次,3次/d,持续治疗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干扰电(ICT)穴位刺激,穴位选择双侧“八髎穴”和“大肠俞穴”,频率(4000±100)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20 min/次,1次/d,持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多功能生物刺激反馈仪测量盆底肌表面肌电;采用Laycock评分体系评估盆底肌力;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便秘症状积分评定表评估其便秘症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盆底肌表面肌电、盆底肌力、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①盆底肌表面肌电值: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前基线平静期肌电、后基线平静期肌电降低,快肌收缩期肌电、综合肌收缩期肌电及慢肌收缩期肌电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前基线平静期肌电、后基线平静期肌电明显降低,快肌收缩期肌电、综合肌收缩期肌电及慢肌收缩期肌电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盆底肌力: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盆底肌力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力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临床疗效:与治疗前比较,2组排便间隔时间、粪便性状、排便困难/费力、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阻塞感等便秘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便秘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SF-36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SF-36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F-36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电刺激“八髎穴”和“大肠俞穴”联合口服莫沙必利能有效加快糖尿病便秘患者胃肠道蠕动、松弛肛门括约肌、激活盆底肌,改善糖尿病便秘患者排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便秘 干扰电刺激 八髎穴 大肠俞穴 盆底肌力 盆底肌表面肌电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不同深度电针次髎、中髎穴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俞立丰 刘云霞 +4 位作者 袁宏伟 白妮 王梦曦 傅钰婷 张云舒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第11期32-35,共4页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不同深度电针次髎、中髎穴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BPH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进针60~75 mm)和对照组(进针25~40 mm),通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不同深度电针次髎、中髎穴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BPH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进针60~75 mm)和对照组(进针25~40 mm),通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PVR)等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IPSS、QOL评分、PV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Qmax较治疗前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IPSS、QOL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组均能有效改善BPH症状,电针深刺次髎、中髎穴在改善排尿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常规针刺,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深度 次髎 中髎 良性前列腺增生
下载PDF
深刺三阴交/中髎(次髎)对急性尿潴留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莫倩 杨硕 +5 位作者 何婷 何卓凡 罗阳 苏婷 杨旭黎 江瑶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1980-1983,共4页
目的:探讨深刺三阴交/中髎(次髎)对急性尿潴留(acute urinary retention,AUR)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深刺三阴交组、深刺中髎(次髎)组,每组10只。均先采用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60 min,测定正... 目的:探讨深刺三阴交/中髎(次髎)对急性尿潴留(acute urinary retention,AUR)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深刺三阴交组、深刺中髎(次髎)组,每组10只。均先采用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60 min,测定正常状态下膀胱的尿动力学数据,继予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造模。造模成功后,正常组、模型组不予针刺治疗,深刺三阴交组、深刺中髎(次髎)组进行针刺。针刺后再次以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观察灌注期间大鼠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排尿间隔时间、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下降(P<0.01),排尿间隔时间延长(P<0.05)。深刺三阴交组,与针刺前相比,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升高(P<0.01);排尿间隔时间缩短(P<0.05);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延长。深刺中髎(次髎)组针刺后干预后,与针刺前相比,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升高(P<0.01);排尿间隔时间缩短(P<0.01);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P<0.05)。针刺三阴交与针刺中髎(次髎)针刺后,各组组间相比,大鼠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排尿间隔时间、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深刺三阴交/中髎(次髎)治疗AUR大鼠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神经节段腧穴从而使AUR大鼠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升高、排尿间隔时间缩短、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刺 三阴交 中髎(次髎) 急性尿潴留 大鼠 膀胱功能
下载PDF
电针“次髎/中髎”穴对压力性尿失禁模型雌性大鼠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动作电位及CTGF和PGP9.5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蔡明星 杨丹 +4 位作者 丁斗 董小君 黄元华 沈开凤 莫倩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678-1683,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中髎穴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次髎/中髎组、非经穴组、合谷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双侧卵巢切除+阴道扩张建立SUI大鼠模型。造模成...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中髎穴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次髎/中髎组、非经穴组、合谷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双侧卵巢切除+阴道扩张建立SUI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次髎/中髎组大鼠选取“次髎/中髎”穴,非经穴组大鼠选取非经穴,合谷组大鼠选取“合谷”穴,均采用电针疗法,频率2 Hz,疏密波,强度1 mA,每次持续20 min,每日1次,每周连续5天,停2天,干预周期均为4周。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记录大鼠尿动力学指标[包括腹压漏尿点压(ALPP)、尿道闭合压(MUCP)]及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包括振幅、频率),检测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PP、MUCP,尿道外括约肌肌电振幅、频率,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中PGP9.5、CTGF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次髎/中髎组大鼠ALPP、MUCP,尿道外括约肌肌电振幅、频率,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中PGP9.5、CTGF表达水平,非经穴组ALPP,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中PGP9.5、CTGF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与次髎/中髎组比较,非经穴组ALPP及合谷组大鼠ALPP、MUCP,尿道外括约肌肌电振幅、频率,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中PGP9.5、CTGF表达水平下降(P<0.05或P<0.01)。结论电针次髎/中髎穴通过改善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动作电位表达,提高CTGF、PGP9.5在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中的表达,从而参与骶丛副交感神经通路的神经体液调节,缓解SUI大鼠膀胱尿道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电针 次髎 中髎 副交感神经 尿道外括约肌肌电
原文传递
基于CT三维重建的深刺女性次髎、中髎穴针刺参数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白田雨 李伟正 +2 位作者 沈春子 殷亮 房繄恭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51-955,共5页
目的基于CT三维重建方法探索深刺女性次髎、中髎穴的进针参数,为两穴的临床准确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招募20例女性志愿者,在针刺双侧次髎、中髎并确认针体均进入骶后孔后,进行盆腔CT扫描,建立3D图像,对针灸针的针体与骶骨平面皮肤的角度... 目的基于CT三维重建方法探索深刺女性次髎、中髎穴的进针参数,为两穴的临床准确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招募20例女性志愿者,在针刺双侧次髎、中髎并确认针体均进入骶后孔后,进行盆腔CT扫描,建立3D图像,对针灸针的针体与骶骨平面皮肤的角度、进入皮肤的深度、与后正中线的距离、至L5棘突下的距离、与矢状面的角度进行测量,并与体表测量所得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结果CT下测量的左右侧次髎针体与骶骨平面皮肤的角度分别为(71.42±9.06)°、(72.62±9.26)°,左右侧中髎角度分别为(71.31±8.21)°、(71.19±9.02)°,左右侧次髎针体进入皮肤的深度分别为(72.02±8.44)mm、(72.26±7.45)mm,左右侧中髎深度分别为(73.10±6.74)mm、(74.69±0.43)mm,左右侧次髎针尖均朝向后正中线方向与矢状面所成角度分别为(6.25±3.02)°、(6.51±3.75)°,左右侧中髎角度分别为(4.67±3.40)°、(5.21±5.34)°,与体表测量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测量双侧次髎、中髎针体至后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19.89±1.03)mm、(18.30±1.34)mm,显著小于体表测量结果(P<0.05)。CT测量左右次髎至L5棘突下的距离分别为(56.35±3.34)mm、(56.11±3.23)mm,左右中髎距离分别为(75.63±5.45)mm、(75.13±5.71)mm,均显著大于体表测量结果(P<0.05)。深刺除出现3例后遗针感外,未出现其他不适。结论CT下测量与体表测量的女性次髎、中髎穴针刺参数部分数据存在差别,在取穴确定进针点时,次髎、中髎应在触摸到骶后孔的基础上略向上、向外确定进针点,针尖向下与骶骨平面皮肤成角约70°,针尖朝向后正中线方向与矢状面所成角度约5°,此种取穴、进针法比较容易深刺进入骶后孔,且一般不会出现明显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次髎 中髎 深刺 CT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