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斑马鱼幼鱼的塑化剂肝毒性危害识别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小红 方瑾 +3 位作者 张倩男 孙拿拿 杨辉 贾旭东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6-923,共8页
目的 采用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作为阳性对照,建立斑马鱼幼鱼脂肪肝毒性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丁酯苯甲酯(BBP)肝毒性危害识别。方法 分析DEHP和DBP暴露后斑马鱼肝脏脂肪信号强度及过氧... 目的 采用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作为阳性对照,建立斑马鱼幼鱼脂肪肝毒性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丁酯苯甲酯(BBP)肝毒性危害识别。方法 分析DEHP和DBP暴露后斑马鱼肝脏脂肪信号强度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靶基因CD36的表达,初步构建斑马鱼幼鱼肝毒性模型;基于此模型对BBP进行肝毒性评价,此外采用肝脏表达绿色荧光转基因斑马鱼幼鱼进行肝密度分析、甘油三酯(TG)定量检测以及成鱼肝脏病理检查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应用基准剂量法(BMD)推导关键效应点。结果 DEHP、DBP表现出极显著诱发脂肪肝风险(均P<0.01),显著上调CD36相对表达量(P<0.001,P<0.05),提示造模成功。BBP(0.000 012 5%、0.000 025%、0.000 05%)诱发斑马鱼幼鱼显著的脂质沉积(P<0.05,P<0.001,P<0.001)、显著影响密度(P<0.05,P<0.01,P<0.01)、显著增加TG蓄积(P<0.05,P<0.05,P<0.01)、上调CD36基因表达。此外,BBP(≥0.000 012 5%)诱发斑马鱼成鱼肝脏部位脂质空泡形成、空泡间隙和数量减少,提示BBP具有明显的肝毒性。关键效应为肝脏脂肪信号强度(S),基准剂量下限(BMDL)值为0.013 mg/L。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通过肝脏脂肪信号强度来识别塑化剂肝毒性的斑马鱼幼鱼模型,结合基准剂量法进一步为塑化剂肝毒性危害识别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幼鱼 塑化剂 肝毒性 危害识别 bmd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