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PyC/SiC)n多层界面SiCf/SiC Mini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拉伸行为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平 张瑞谦 +7 位作者 李月 陈招科 何宗倍 刘桂良 付道贵 孙威 王雅雷 熊翔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53-561,共9页
利用CVI法,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国产SiC纤维束中引入(PyC/SiC)_4或(PyC/SiC)8多层界面,并进一步致密化,制备含不同纤维种类和界面类型的SiC_f/SiCMini复合材料。研究纤维种类和界面类型对SiC_f/SiCMin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断裂机制的影响。... 利用CVI法,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国产SiC纤维束中引入(PyC/SiC)_4或(PyC/SiC)8多层界面,并进一步致密化,制备含不同纤维种类和界面类型的SiC_f/SiCMini复合材料。研究纤维种类和界面类型对SiC_f/SiCMin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断裂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致密化的SiC_f/SiCMini复合材料已形成一个整体,在纤维和基体连接处可观察到明显的界面层,且界面厚度均匀;A/(PyC/SiC)_4/SiC、B/(PyC/SiC)_4/SiC、A/(PyC/SiC)8/SiC三种SiC_f/SiC Mini复合材料的最大拉伸强度分别达到466,350和330 MPa,最终拉伸应变分别达到0.519%,0.219%和0.330%;拉伸断口均有纤维拔出,且随纤维种类或界面类型不同,纤维拔出长度和断口形貌有所差异。其中A/(PyC/SiC)_4/SiC以ModelⅡ断裂机制发生断裂,B/(PyC/SiC)_4/SiC和A/(PyC/SiC)8/SiC以ModelⅠ断裂机制发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C/SiC)n多层界面 SiCf/SiCMini复合材料 拉伸强度 伸长率 断裂机制
下载PDF
多层界面相对陶瓷基复合材料横向开裂的影响模拟 被引量:2
2
作者 任嘉成 方光武 +2 位作者 钟毅 高希光 宋迎东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07-1213,共7页
针对多层界面相对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横向开裂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细观有限元模拟。在代表体单元模型中,按照界面相各亚层的实际厚度建立多层界面相几何模型,然后赋予各亚层对应的组分材料参数,建立细观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 针对多层界面相对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横向开裂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细观有限元模拟。在代表体单元模型中,按照界面相各亚层的实际厚度建立多层界面相几何模型,然后赋予各亚层对应的组分材料参数,建立细观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扩展有限单元法(XFEM)和内聚力界面模型来模拟CMCs中的开裂裂纹和脱粘裂纹,实现复合材料横向开裂过程的模拟。对单层BN界面相和(BN/SiC/BN)、(BN/SiC/BN/SiC/BN)两种多层界面相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所研究的SiC/SiC复合材料在横向载荷作用下,首先在纤维与界面相之间产生脱粘裂纹,脱粘裂纹扩展后引起外侧基体开裂,最终引起复合材料横向失效;与单层界面相相比,多层界面相将引起不同形态的脱粘裂纹,其横向开裂应变高于单层界面相,开裂位置也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多层界面 扩展有限元法 内聚力模型
下载PDF
SiC_f/SiC复合材料氮化硼(BN)界面层及其复合界面层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吕晓旭 齐哲 +5 位作者 赵文青 姜卓钰 杨金华 周怡然 刘虎 焦健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23,共11页
SiC_f/SiC复合材料由SiC纤维、SiC基体和界面层组成。界面层可以传递载荷和偏转裂纹,同时防止SiC纤维受到材料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的化学侵蚀,对于调节SiC_f/SiC复合材料的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氮化硼界面层的晶体结构、复... SiC_f/SiC复合材料由SiC纤维、SiC基体和界面层组成。界面层可以传递载荷和偏转裂纹,同时防止SiC纤维受到材料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的化学侵蚀,对于调节SiC_f/SiC复合材料的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氮化硼界面层的晶体结构、复合界面层的种类,介绍了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氮化硼(boron nitride,BN)及其复合界面层的工艺条件,总结了先驱体气体比例、载气、沉积压力及温度等工艺条件对界面层沉积速率、微观形貌结构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工艺条件,制备理想结构的BN及其复合界面层,将是SiC_f/SiC复合材料界面层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F/SIC复合材料 化学气相渗透 BN界面层 复合界面层
下载PDF
BN/SiC复合界面层对SiC纤维和PIP-Min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吕晓旭 姜卓钰 +3 位作者 周怡然 齐哲 赵文青 焦健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99-1104,共6页
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VI)工艺,在SiC纤维表面沉积BN和BN/SiC复合界面层,对沉积界面层前后纤维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评价。采用聚合物浸渍裂解(PIP)工艺进行致密化,制得以原纤维、BN界面层和BN/SiC界面层纤维增强的三种Mini-SiCf/SiC复合材料,... 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VI)工艺,在SiC纤维表面沉积BN和BN/SiC复合界面层,对沉积界面层前后纤维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评价。采用聚合物浸渍裂解(PIP)工艺进行致密化,制得以原纤维、BN界面层和BN/SiC界面层纤维增强的三种Mini-SiCf/SiC复合材料,研究其微观结构和拉伸性能。结果表明:采用CVI工艺制得的界面层厚度均匀、结构致密,其中BN界面层中存在六方相,晶体尺寸为1.76 nm;SiC界面层结晶性较好,晶粒尺寸为18.73 nm;沉积界面层后SiC纤维的弹性模量基本保持不变,拉伸强度降低。与SiCf/SiC相比,PIP工艺制备的SiCf/BN/SiC和SiCf/(BN/SiC)/SiC-Mini复合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拉伸载荷和断裂应变明显提升,BN界面层起主要作用。由断面形貌分析可以看出,SiCf/BN/SiC和SiCf/(BN/SiC)/SiC复合材料的纤维拔出明显,说明在断裂时消耗的能量增加,可承受的最大载荷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SiC复合界面层 Mini-SiCf/SiC复合材料 最大拉伸载荷 断裂应变
下载PDF
陶瓷基复合材料多层界面相应力传递的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10
5
作者 方光武 高希光 宋迎东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415-3422,共8页
针对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多层界面相的应力传递进行了有限元模拟。采用圆柱单胞模型描述CMCs的细观结构,按相应界面相亚层的实际厚度建立明确的界面相,并假设界面相亚层之间及界面相与纤维、基体之间初始完好结合,然后赋予各界面相亚... 针对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多层界面相的应力传递进行了有限元模拟。采用圆柱单胞模型描述CMCs的细观结构,按相应界面相亚层的实际厚度建立明确的界面相,并假设界面相亚层之间及界面相与纤维、基体之间初始完好结合,然后赋予各界面相亚层不同的材料参数,并采用轴对称有限元法进行求解,最终建立了多层界面应力传递的模拟方法。分别对比了不同厚度热解碳(PyC)界面相、PyC和SiC两种不同成分界面相及(PyC/SiC)和(SiC/PyC)两种结构界面相的应力传递模拟结果。从剪应力沿纤维方向分布及径向分布特点可以看出,通过合理配置CMCs内部多层界面相的结构、成分和厚度,可以实现界面相应力传递及失效模式的控制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多层界面相 应力分析 有限元法 细观力学
原文传递
多层界面相陶瓷基复合材料裂纹偏转机制模拟 被引量:7
6
作者 方光武 高希光 宋迎东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05-1812,共8页
针对多层界面相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裂纹偏转机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在圆柱单胞模型中,按照界面相各亚层的实际厚度建立多层界面相几何模型,然后赋予各亚层对应的组分材料参数,获取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虚拟裂纹闭合技术(... 针对多层界面相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裂纹偏转机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在圆柱单胞模型中,按照界面相各亚层的实际厚度建立多层界面相几何模型,然后赋予各亚层对应的组分材料参数,获取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虚拟裂纹闭合技术(VCCT)分别计算基体裂纹在界面相处偏转与穿透两种情形的能量释放率Gd和Gp,根据断裂力学准则实现对裂纹在多层界面相内部偏转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向异性界面相比各向同性界面相内部的Gd/Gp比值更大,更利于裂纹偏转的发生;总厚度相同的多层界面相与单层界面相相比,其内部的Gd/Gp比值更高,裂纹在其内部发生偏转的机会更多,且五层界面相(PyC/SiC/PyC/SiC/PyC)比三层界面相(PyC/SiC/PyC)更利于裂纹发生偏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多层界面相 裂纹 偏转 虚拟裂纹闭合技术(VCCT)
原文传递
多层界面相对SiC_(f)/SiC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康治伟 李志伟 +3 位作者 彭雨晴 王梦千 张方舟 李艳 《现代技术陶瓷》 CAS 2022年第4期282-293,共12页
界面相的存在对于SiC_(f)/Si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抗氧化性能有重要影响,选择合适的界面相对于复合材料本身性能至关重要。本工作采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制备了具有三种不同界面的SiC_(f)/SiC复合材料,即:SiC/BN/SiC;SiC/(BN-SiC)/SiC和S... 界面相的存在对于SiC_(f)/Si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抗氧化性能有重要影响,选择合适的界面相对于复合材料本身性能至关重要。本工作采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制备了具有三种不同界面的SiC_(f)/SiC复合材料,即:SiC/BN/SiC;SiC/(BN-SiC)/SiC和SiC/(BN-SiC-BN)/SiC,研究了多层界面相对材料本身力学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界面相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并提高材料本身的力学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并且在三种复合材料中,SiC/(BN-SiC-BN)/SiC复合材料在1200℃高温有氧环境强度保有率最高约为95%,并且呈现出更好的自愈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_(f)/SiC bn-sic-bn多层界面相 力学性能 抗氧化性
原文传递
Ion conduction path in composite solid electrolytes for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from polymer rich to ceramic rich
8
作者 Zhouyu ZHANG Hao CHEN +3 位作者 Zhenglin HU Shoubin ZHOU Lan ZHANG Jiayan LUO 《Frontiers in Energy》 SCIE CSCD 2022年第5期706-733,共28页
Solid-state electrolytes(SSEs)can address the safety issue of organic electrolyte in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Unfortunately,neither polymer nor ceramic SSEs used alone can meet the demand although great progress... Solid-state electrolytes(SSEs)can address the safety issue of organic electrolyte in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Unfortunately,neither polymer nor ceramic SSEs used alone can meet the demand although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past few years.Composite solid electrolytes(CSEs)composed of flexible polymers and brittle but more conducting ceramics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 individual system for 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SSLMBs).CSEs can be largely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by the mass fraction of the components:“polymer rich”(PR)and“ceramic rich”(CR)systems with different internal structure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This review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recent advances and limitations of both PR and CR electrolytes,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he ion conduction path based on polymer-ceramic interaction mechanisms and structural designs of ceramic fillers/frameworks.In addition,it highlights the PR and CR which bring the leverage between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y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y.Moreover,it further prospects the possible rout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CSEs according to their rational design,which is expected to accelerat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SLM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solid electrolytes active filler/framework ion conduction path interphase compatibility multilayer desig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