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携带BRCA1突变的乳腺癌患者B-淋巴细胞株对辐射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何冬旭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52-754,共3页
目的探索BRCA1+/-乳腺癌患者B淋巴细胞株对辐射诱变的敏感性,以期为建立肿瘤启动与进展机制研究的离体试验系统做一些初步的探索并提供信息。方法以60Co处理BRCA1+/-乳腺癌患者淋巴细胞株和正常人淋巴细胞株,在含细胞松弛素B的RPMI1640... 目的探索BRCA1+/-乳腺癌患者B淋巴细胞株对辐射诱变的敏感性,以期为建立肿瘤启动与进展机制研究的离体试验系统做一些初步的探索并提供信息。方法以60Co处理BRCA1+/-乳腺癌患者淋巴细胞株和正常人淋巴细胞株,在含细胞松弛素B的RPMI1640培养液中培养28小时,利用细胞质阻断微核分析(CBMN),评价二个细胞株对γ射线的敏感性。结果二个细胞株经辐射处理后,主要的基因组不稳定性指标即双核细胞微核率(MNedBNC)和核质桥率(NPB)均显著升高(P<0.01~0.05);比较二个细胞株的上述指标,没有发现二者间自发与辐射诱发遗传损伤程度的差异。结论受试BRCA1+/-淋巴细胞株对辐射诱变的敏感性没有显著改变,在本试验系统下,其基因组稳定性与对照细胞株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ca1突变 细胞质阻断微核分析 辐射敏感性
下载PDF
一株永生化的BRCA1突变型人卵巢表面上皮细胞系的建立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任春霞 夏小艾 +2 位作者 杨树东 吕蓓 童国庆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93-699,共7页
背景与目的:BRCA1突变女性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增加,然而,目前尚不清楚BRCA1的单个等位基因突变如何导致癌症的发生,建立BRCA1突变的永生化细胞系可能为此类肿瘤发生的研究提供一个有用的模型。方法:从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携带BR... 背景与目的:BRCA1突变女性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增加,然而,目前尚不清楚BRCA1的单个等位基因突变如何导致癌症的发生,建立BRCA1突变的永生化细胞系可能为此类肿瘤发生的研究提供一个有用的模型。方法:从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携带BRCA1单等位基因185delAG突变患者的正常卵巢组织中分离和建立了卵巢表面上皮细胞系OSE236;然后利用反转录病毒系统介导的技术,用特异的shRNA稳定沉默p53表达,并导入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催化亚基和致癌基因HRAS,构建了系列细胞系并测定了其生长、衰老、细胞周期及致瘤特性。结果:成功建立了永生化细胞系OSE236/p53i/hTERT,但在该永生化细胞中导入致癌基因HRAS所构建的细胞系OSE236/p53i/hTERT/HRAS并未在体外和体内诱导肿瘤的转化。对该系列细胞系进行研究发现,与原代细胞系OSE236相比,永生化细胞系OSE236/p53i/hTERT中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明显降低,而该BRCA1突变在所有系列细胞系中都存在,细胞周期随永生化明显增强,相关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如CDK4、Cyclin B1/Cyclin D1/Cyclin E)上调,该永生化细胞系目前已在体外传代超过100代。结论:尽管未能在体外和体内将该永生化细胞系转化为癌细胞,但该携带BRCA1-185delAG突变的永生化人卵巢表面上皮细胞可能为研究BRCA1突变相关卵巢癌或乳腺癌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上皮细胞 永生化 p53 人端粒酶反转录酶 brca1突变
下载PDF
TP与EC-T化疗方案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疗效与BRCA1突变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杨涛 马秀芬 +4 位作者 毛红岩 独晓燕 张旭 卫翀羿 隆建萍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76-1780,共5页
目的:探讨TP与EC-T化疗方案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并探索铂类与BRCA1突变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诊断三阴性乳腺癌需新辅助化疗的122例患者,均行BRCA检测,将BRCA1胚系突变患者及未突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TP与EC-T化疗方案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并探索铂类与BRCA1突变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诊断三阴性乳腺癌需新辅助化疗的122例患者,均行BRCA检测,将BRCA1胚系突变患者及未突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TP(62例)方案新辅助化疗,一组给予EC-T(60例)方案新辅助化疗;按照不同因素分析两组pCR差异。结果:TP组pCR率为56.5%,EC-T组pCR率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对于ypT_(0/is)或ypN_(0)TP组对比EC-T组仍然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为64.5%vs 43.3%,P=0.019;69.4%vs 41.7%,P=0.002);对于BRCA1突变患者,TP组与EC-T组pCR率无统计学差异(50.0%vs 44.4%,P=0.343),对TP组内BRCA1突变与未突变人群pCR率无统计学差异(50.0%vs 57.7%,P=0.224),对EC-T组内BRCA1突变与未突变人群pCR率无统计学差异(44.4%vs 35.3%,P=0.248)。122例患者的不良反应以1-2级较常见。EC-T组和TP组患者1-2级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71.7%和38.7%(P=0.0003),3-4级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21.7%和3.2%(P=0.002);TP组和EC-T组患者1-2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2.3%和8.3%(P=0.001),3-4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7%和0%(P=0.008)。其他3-4级不良反应少见。结论:TP方案对比EC-T方案明显提高三阴性乳腺癌pCR率,BRCA1是否突变未发现影响铂类方案疗效,整体两组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其中TP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brca1基因突变 TP EC-T 病理完全缓解
下载PDF
FOXP3在BRCA1/2突变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陈琳茜 胡丽 +4 位作者 陈久安 姚璐 张娟 徐晔 解云涛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561-566,共6页
目的探讨BRCA1/2突变乳腺癌FOXP3表达情况及潜在意义。方法选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48例BRCA突变者(BRCA116例,BRCA232例)和78例年龄匹配的非突变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乳腺癌组织FOXP3的表达情况。为验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TCGA-BRCA... 目的探讨BRCA1/2突变乳腺癌FOXP3表达情况及潜在意义。方法选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48例BRCA突变者(BRCA116例,BRCA232例)和78例年龄匹配的非突变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乳腺癌组织FOXP3的表达情况。为验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TCGA-BRCA中39例BRCA1、36例BRCA2和948例非携带者乳腺癌的FOXP3 RNA表达水平及其与同源重组缺陷评分的关系。结果在BRCA1突变者中FOXP3阳性率43.8%(7/16),BRCA2突变者为59.4%(19/32),非携带者为9.0%(7/78)。BRCA1/2突变患者FOXP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突变者(P=0.002;P<0.001)。TCGA-BRCA结果显示,BRCA1/2突变乳腺癌的FOXP3 RNA水平也显著高于非携带者(P=0.02,P=0.004)。FOXP3 RNA水平与同源重组缺陷评分正相关(Spearman R=0.30,P<2.2e-16)。结论BRCA1/2突变乳腺癌较非突变者FOXP3表达更高,可能对免疫治疗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ca1/2突变 乳腺癌 FOXP3 同源重组修复缺陷
下载PDF
BRCA1/2胚系突变状态对卵巢癌初始铂类化疗患者血液毒性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韩露 王琪 +3 位作者 景卫 宾亚棣 周雪 李奇灵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1-315,共5页
目的:探讨BRCA1/2胚系突变(germline BRCA1/2 mutation,gBRCA1/2m)状态对卵巢癌初始铂类化疗患者血液毒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病例检索系统,统计2019年01月至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符合入排标准的原... 目的:探讨BRCA1/2胚系突变(germline BRCA1/2 mutation,gBRCA1/2m)状态对卵巢癌初始铂类化疗患者血液毒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病例检索系统,统计2019年01月至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符合入排标准的原发性卵巢癌、腹膜癌和/或输卵管癌患者,对纳入研究患者的疾病分期、病理类型、化疗方案、化疗后血液系统指标等临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87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包括30例BRCA1/2胚系突变携带者(gBRCA1/2m组)和57例BRCA1/2野生型患者(BRCA1/2野生型组),两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3岁及54岁,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组织病理、手术、疾病分期、辅助治疗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gBRCA1/2m组中90.00%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过血液系统毒副作用,略高于BRCA1/2野生型组的87.72%(P=1.000)。两组在血液毒性类型及骨髓抑制分级(P=0.845)中均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gBRCA1/2m组发生Ⅲ级以上骨髓抑制患者占23.33%,略高于BRCA1/2野生型组的19.30%,但无统计学差异(P=0.659)。两组患者在化疗前后血红蛋白(P=0.577)、血小板(P=0.064)、白细胞(P=0.211)及中性粒细胞计数(P=0.257)的变化方面也均无显著差异。结论:BRCA1/2胚系突变的卵巢癌患者与BRCA1/2野生型患者相比,初始化疗所产生的血液学毒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brca1/2突变 血液学毒性
下载PDF
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的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亚芬 王江芬 高润芳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8期1010-1012,共3页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逐渐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该疾病与雌激素、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相关。
关键词 brca1基因突变 乳腺癌患者 散发性 抑癌基因 年轻化趋势 恶性肿瘤 女性健康 发病率
下载PDF
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易感性及其乳腺癌分型特征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毅 王鹏 +2 位作者 卜烨 李凯敏 冯瑞刚 《实用癌症杂志》 2019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研究BRCA1基因特定外显子位点突变与乳腺癌发病年龄、早发性和三阴性的相关性。方法对纳入的172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进行DNA提取,并对患者BRCA1基因第2、10、11 3个外显子突变高频区域进行基因测序。应用统计学分析,对BRCA1基... 目的研究BRCA1基因特定外显子位点突变与乳腺癌发病年龄、早发性和三阴性的相关性。方法对纳入的172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进行DNA提取,并对患者BRCA1基因第2、10、11 3个外显子突变高频区域进行基因测序。应用统计学分析,对BRCA1基因位点突变同乳腺癌分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172例患者中发现15例BRCA1基因突变患者,12个突变位点,基因突变频率为8.72%。12个突变位点中2号外显子1个(162A>G),10号外显子4个(1227G>A、2238T>C、2309G>A及2798T>C),11号外显子7个(1504delTTAAA、2201C>T、2731T>C、3232A>G、3449insA、3537A>G及3667A>G)。此外,早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突变率7.87%,非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突变率2.41%,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2.578,P=0.108)。BRCA1基因突变患者平均年龄(43.73±4.90)岁,显著低于无突变组(51.12±5.13岁)(P=0.021)。三阴性乳腺癌患者BRCA1突变率为14.29%,显著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5.50%突变率,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867,P=0.049)。结论 BRCA1基因突变患者年龄低,且基因突变与三阴性乳腺癌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ca1基因突变 外显子 早发性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
下载PDF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在乳腺癌高危人群中的诊断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潘宏刚 刘明 芦春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15-418,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高危人群BRCA1/2基因突变检测对乳腺癌治疗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例乳腺癌高危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BRCA1/2基因突变情况,根据乳腺癌发病风险将其分为低危、普通和高危人群,第三类人群进一步进行乳腺癌... 目的分析乳腺癌高危人群BRCA1/2基因突变检测对乳腺癌治疗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例乳腺癌高危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BRCA1/2基因突变情况,根据乳腺癌发病风险将其分为低危、普通和高危人群,第三类人群进一步进行乳腺癌B超以及钼靶筛查,比较检测结果与乳腺癌筛查结果的一致性。随访2年后监测3组人群乳腺癌复发情况及乳腺癌确诊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基因检测共获得32个突变位点,去重后为19个突变位点,BRCA1突变7个(36.84%),BRCA2突变12个(63.16%),其中6个(31.58%)位点未在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库中检出。200例研究对象中共发现21例(10.50%)突变携带者,其中15例(7.50%)携带有致病性突变,设为高危组;6例(3.00%)为非致病性突变,设为低危组;其余179例(89.50%)未携带突变,设为普通组。高危组乳腺癌筛查结果BI-RADS 4~5级共12例,两种检查方法乳腺癌高危人群诊断符合率为80.00%;随访2年内,BRCA1/2突变携带组21例受检者乳腺癌发病率显著高于179例非携带组(P<0.05),平均发病年龄显著低于非携带组(P<0.05);BRCA1与BRCA2突变携带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与未携带乳腺癌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乳腺癌高危人群进行BRCA1/2基因突变检测,其乳腺癌风险预测准确性与乳腺癌常规筛查有较高的一致性;且携带有致病性突变的患者乳腺癌发病率更高、发病年龄更低,预后也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高危人群 brca1基因突变 brca2基因突变 乳腺癌筛查
下载PDF
胚系基因BRCA1/2突变及其相关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辉斌 吴坤河 +1 位作者 凌月仙 张江宇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4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胚系基因BRCA1/2突变携带者突变类型、突变位点,及其与相关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通过高通量测序确定携带胚系基因BRCA1/2突变的患者情况,并收集患者相关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 目的探讨胚系基因BRCA1/2突变携带者突变类型、突变位点,及其与相关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通过高通量测序确定携带胚系基因BRCA1/2突变的患者情况,并收集患者相关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以及ER、PR、HER-2状态等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在16例胚系基因BRCA1/2突变携带者中,检测到BRCA1突变位点9个,BRCA2突变位点8个。检测到BRCA1基因c.5335delC位点致病移码突变1个,BRCA2基因c.T5836C意义不明点突变1个,其余错义突变及点突变均为良性突变。16例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平均年龄43.68岁,50%患者年龄<40岁。9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同时携带有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7例,单一携带BRCA2突变2例,其中1例BRCA2意义不明点突变者为双侧乳腺浸润癌,另1例BRCA1致病移码突变者为三阴乳腺癌。结论胚系基因BRCA1/2突变以良性突变为主,但非良性突变,可能与乳腺癌恶性程度高存在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卵巢肿瘤 胚系基因 brca1/2突变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乳腺癌/卵巢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分析(附37例报告)
10
作者 王树玉 许奕 贾婵维 《北京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228-228,共1页
关键词 乳腺癌 卵巢癌 brca1基因突变 检测
下载PDF
伏邪理论与BRCA1/2基因突变:一个中西医结合视角下的卵巢癌发病机制探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肖乔 沈影 韩凤娟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427-429,共3页
伏邪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至今仍在中医学病因理论中占重要部分,卵巢癌在妇科肿瘤中恶性度最高,早期难以发觉,治疗难度大。文章以伏邪理论探讨卵巢癌的发病机制,认为患者因内属先天伏寒体质,外受淫邪,化为伏毒而发病,与西医遗传因素... 伏邪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至今仍在中医学病因理论中占重要部分,卵巢癌在妇科肿瘤中恶性度最高,早期难以发觉,治疗难度大。文章以伏邪理论探讨卵巢癌的发病机制,认为患者因内属先天伏寒体质,外受淫邪,化为伏毒而发病,与西医遗传因素中BRCA1/2基因突变的影响具有相关性,为中医学预防及改善卵巢癌患者状态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伏邪 先天伏寒证 伏毒 brca1/2基因突变
下载PDF
PARP抑制剂治疗BRCA1/2突变转移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洋 张清媛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84-187,共4页
近些年PARP抑制剂成为治疗乳腺癌临床研究新热点,大量研究证实其在BRCA1/2突变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获益。本文就PARP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几种PARP抑制剂治疗BRCA1/2突变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PARP抑制剂 brca1/2突变 乳腺癌 治疗进展
下载PDF
BRCA1/2突变的中国健康女性乳腺预防性切除及Ⅰ期重建的临床实践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冬洁 付芬芬 +3 位作者 谢凌铎 褚福涛 万琪婷 解云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对携带BRCA1/2突变的中国健康女性实施乳腺预防性切除及I期重建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3例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就诊的携带BRCA1/2突变的中国健康女性,其中2例携带BRCA1突变、1例携带BRCA2突变,均有乳腺癌家族... 目的:探讨对携带BRCA1/2突变的中国健康女性实施乳腺预防性切除及I期重建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3例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就诊的携带BRCA1/2突变的中国健康女性,其中2例携带BRCA1突变、1例携带BRCA2突变,均有乳腺癌家族史,年龄为34~36岁,实施预防性保留乳头-乳晕的双侧乳腺切除和Ⅰ期假体重建术。结果:3例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均无乳腺癌发生,对重建乳房外形满意,且焦虑和恐惧情绪显著下降,取得良好的疗效。结论:对携带BRCA1/2突变且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中国健康女性,在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可慎重开展乳腺预防性切除及Ⅰ期重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ca1/2突变 中国健康女性 乳腺预防性切除 乳房重建
下载PDF
对BRCA1/BRCA2突变的女性行预防性附件切除
14
作者 NoahD Kauff +12 位作者 JayaM.Satagopan MarkE.Robson LaurenScheuer MarteeHensley CliffordA.Hudis NathanA.Ellis JeffBoyd PatrickI.Borgen RichardR.Barakat LarryNorton KennethOffit 曹冬焱 向阳 《世界医学杂志》 2003年第11期39-39,共1页
1995年到2001年的6年间,在Sloan-Kettering遗传中心有177名BRCAl/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的妇女参加了一项前瞻性研究,该研究目的在于评估附件切除对降低乳腺癌和其他BRCA相关性妇科癌瘤风险的作用。7名患者在分析时被剔除,其中4名失访... 1995年到2001年的6年间,在Sloan-Kettering遗传中心有177名BRCAl/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的妇女参加了一项前瞻性研究,该研究目的在于评估附件切除对降低乳腺癌和其他BRCA相关性妇科癌瘤风险的作用。7名患者在分析时被剔除,其中4名失访,3名在附件切除术中被诊断为卵巢癌(2名)或输卵管癌(1名)。98名女性选择了附件切除术,72名选择了只进行卵巢癌监测:每年检查2次,包括妇科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和血清CA125癌抗原的测定。两组在临床和人口统计学特点上无差异。30%的观察组和14%的手术组患者在开始随诊之前做了双侧乳腺切除(P=0.02)。随诊24个月后,两组分别又有9%和8%的病例做了双侧乳腺切除。在24个月的随访期间,监测组被诊断出4例卵巢癌,1例腹膜癌。诊断是在阴道超声或血清CA125提示异常的基础上做出的。另有7例在监测的头2个月因阴道超声或血清CAl25提示异常,手术探查为良性病变,在随后的15个月随诊中,无新的卵巢或乳腺癌瘤发生。在98名附件切除的病例中,有1例在术后16个月发生了腹膜癌。在监测组,有62名妇女仍保留有乳腺组织。在检测出BRCA突变后的13个月内,8名(13%)被诊断出乳腺癌。69名保留有乳腺组织的附件切除组的女性中,术后10个月内发生了3例(4%)乳腺癌。统计学分析表明:手术组的5年无癌(乳腺癌或其他BRCA相关妇科癌瘤)比率明显高于监测组(P=0.006)。另外,手术组诊断出患乳癌或其他BRCA相关妇科癌瘤的时间也长于监测组。发生BRCA相关妇科癌瘤的风险为0.25。BRCA相关妇科癌瘤的发生率在BRCAl/BRCA2之间无差异。有4例发生手术并发症。1例切口感染,1例放置trocar过程中损伤膀胱,1例小肠梗阻(空肠远端和右侧卵巢血管之间的粘连带所引起),1例举宫器引起的子宫穿孔。适当处理后所有并发症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ca1/brca2突变 女性 预防性附件切除 乳腺癌
下载PDF
一例携带BRCA1 p.R166fs新突变位点的结肠癌病例报道
15
作者 周大杨 刘畅 +7 位作者 黄鉴 许宁 吉祥 杨可欣 彭继邦 潘海 徐文静 珠珠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结直肠癌是由复杂的遗传多步骤分子途径引起的。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是著名的肿瘤易感基因,其报道多集中在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遗传易感性方面,但BRCA1胚系突变相关结直肠癌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其发病原因及机制不详,目前尚无统一、规... 结直肠癌是由复杂的遗传多步骤分子途径引起的。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是著名的肿瘤易感基因,其报道多集中在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遗传易感性方面,但BRCA1胚系突变相关结直肠癌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其发病原因及机制不详,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诊治指南。本文报道了1例BRCA1 p.R166fs新突变位点的结肠癌病例,并通过回顾相关的历史文献,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预后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brca1基因突变 家系分析
原文传递
BRCA1 Mutation Detection Using Fluorescent Hybridization Probes and Melting Curves
16
作者 Safa R. Fitouri Nouri B. Ermeli +4 位作者 Salah M. Bensaber Mousa I. Jaeda Ibrahim A. Mrema Anton Hermann Abdul M. Gbaj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3年第3期236-243,共8页
The BRCA1 (Breast Cancer Anti-estrogen resistance-I), early-onset gene is expressed in cells of breast and other tissue and helps to repair damaged DNA or destroy cells in cases DNA cannot be repaired. When the BRCA... The BRCA1 (Breast Cancer Anti-estrogen resistance-I), early-onset gene is expressed in cells of breast and other tissue and helps to repair damaged DNA or destroy cells in cases DNA cannot be repaired. When the BRCA1 gene is damaged, then the DNA is not repaired appropriately and this enhances the risk for cancer. Fluorescence and UV-visible thermal studies were performed for WT (wild type) and MT (mutant type targets) full systems. The target DNAs used were in the form of short oligonucleotides, genomic DNA. The probe system was used for detection of WT and SNP alleles of human BRCAI [(170-190, G---~T) and (290-310, G---~T)]. The Cy5 dye attached to a probe oligonucleotide (10-mer) undergoes a fluorescence intensity change on hybridisation of the probe to the WT compared to MT target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ystem consisting of the target sequence and the one probe oligonucleotides bearing the Cy5 dye assemble correctly at the specified target. Once the full system (probe and target) is arranged under suitable conditions, a red-shift emission and change i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re seen at a suitable wavelength. Thermal studies also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 between WT and M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t 665 nm and the spectrophotometric T,,,cs) for the WT and M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type of binding of the probe to the target. The systems were sensitive to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nd this may help in high throughput applications in genetic testing and molecular diagno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fluorescence probe brcaI gene melting temperature anisotropy.
下载PDF
BRCA1/2胚系突变乳腺癌临床诊疗进展
17
作者 王嘉 王杉(综述) 金锋(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2024年第18期957-962,共6页
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2,BRCA1/2)是重要的抑癌基因,BRCA1/2胚系突变(germline BRCA1/2 mutation,gBRCA1/2m)携带者罹患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显著升高。近年来,二代测序检测技术... 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2,BRCA1/2)是重要的抑癌基因,BRCA1/2胚系突变(germline BRCA1/2 mutation,gBRCA1/2m)携带者罹患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显著升高。近年来,二代测序检测技术的普及和靶向药物的研发促使gBRCA1/2m乳腺癌的诊疗格局发生变革。本文将从临床特征、检测规范、手术治疗、化疗以及靶向治疗等角度对gBRCA1/2m乳腺癌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gBRCA1/2m乳腺癌患者提供最新的临床诊治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ca1/2胚系突变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预后
下载PDF
中国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和散发性乳腺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震 李文凤 +14 位作者 柳晓义 张斌 曹明智 王永胜 赵林 杨文涛 陆洪芬 陆劲松 吴炅 狄根红 沈坤炜 韩企夏 沈镇宙 黄薇 邵志敏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89-490,共2页
BRCA1基因是一个抑癌基因,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很多研究证实,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与散发性乳腺癌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但中国人群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的病理学特点鲜有报道,本研... BRCA1基因是一个抑癌基因,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很多研究证实,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与散发性乳腺癌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但中国人群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的病理学特点鲜有报道,本研究对中国家族性或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的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与非携带者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ca1基因突变 散发性乳腺癌 相关性乳腺癌 中国人群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特点 组织病理学 抑癌基因
原文传递
卵巢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俞鸣 郝继辉 +2 位作者 郝希山 焦振山 史玉荣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1-251,共1页
关键词 卵巢癌 brca1基因突变 克隆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BRCA1/2突变状态对乳腺癌患者外科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付芬芬 孙洁 +4 位作者 张冬洁 褚福涛 张春 张国锋 解云涛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5-171,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BRCA)1和BRCA2突变对乳腺癌人群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2月—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乳腺外科接受住院治疗的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130例乳腺癌患者...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BRCA)1和BRCA2突变对乳腺癌人群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2月—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乳腺外科接受住院治疗的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130例乳腺癌患者,均接受BRCA1/2基因检测及手术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发病年龄、乳腺癌和(或)卵巢癌家族史、单侧或双侧乳腺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治疗前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以及手术方式等。比较BRCA1/2致病胚系突变与非突变携带者的手术方式。结果:130例患者中,BRCA1/2致病胚系突变率为17.7%(23/130)。BRCA1/2致病胚系突变携带者与未携带者的手术方式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未携带BRCA1/2致病胚系突变的患者相比,23例BRCA1/2致病胚系突变携带者的保乳率较低(21.7%vs 50.5%),接受患侧单纯乳房切除术的比例较低(30.4%vs 49.5%),而接受患侧乳房全切术联合对侧预防性乳房切除术的比例高(47.8%vs 0.0%)。结论:BRCA1/2突变状态对乳腺癌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存在显著影响。BRCA1/2突变乳腺癌患者的保乳率低,并且接受患侧乳房全切术联合对侧预防性乳房切除术的比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brca1/2突变 手术方式选择 保乳术 对侧预防性乳房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