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SLA最小二乘法的多功能传感器信号重构 被引量:2
1
作者 孙金玮 曾繁华 +1 位作者 刘丹 张岩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67-271,共5页
最小二乘技术经常在利用若干测量数据评估被测变量的情况中使用 ,当使用这种方法来获得一个最佳线性逼近空间 (BSLA)时 ,就会建立一个能够处理冗余度量数据的最佳解决方案 ,从而改善在三维空间环境中信号重构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 ,多功... 最小二乘技术经常在利用若干测量数据评估被测变量的情况中使用 ,当使用这种方法来获得一个最佳线性逼近空间 (BSLA)时 ,就会建立一个能够处理冗余度量数据的最佳解决方案 ,从而改善在三维空间环境中信号重构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 ,多功能传感器都是三元或三元以上的度量函数 )。为此提出了一种应用最小二乘算法重构多功能传感器被测信号的方法验证其有效性 ,建立了仿真模拟电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la 最小二乘法 多功能传感器 信号重构 最佳线性逼近空间 非线性系统
下载PDF
炭疽芽胞杆菌BslA_((260-652))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黏附功能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坤 王艳春 +4 位作者 陶好霞 董杰 曹诚 张部昌 刘纯杰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0-366,共7页
【目的】克隆表达炭疽芽胞杆菌BlsA的功能区片段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鉴定。【方法】以炭疽芽胞杆菌A16R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bslA(260-652)基因片段,克隆至pET-28a(+)载体。将成功构建的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诱导... 【目的】克隆表达炭疽芽胞杆菌BlsA的功能区片段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鉴定。【方法】以炭疽芽胞杆菌A16R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bslA(260-652)基因片段,克隆至pET-28a(+)载体。将成功构建的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诱导表达后收集菌体经超声破碎后,对可溶表达部分用镍柱进行亲和层析纯化。以纯化后的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该蛋白的多抗,用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抗血清;使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和细菌黏附实验研究目标蛋白及其抗体的生物学功能。【结果】BslA(260-652)获得了可溶性表达,纯化后纯度约为87.4%。以纯化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的抗血清ELISA效价可达1∶20000。将BslA(260-652)蛋白与Hela细胞共孵育后,能够直接和Hela的细胞膜结合。细菌黏附实验表明BslA(260-652)蛋白及其相应的多抗血清都能够显著地抑制炭疽芽胞杆菌A16R对Hela细胞的黏附。【结论】大肠杆菌表达得到的炭疽芽胞杆菌BslA(260-652)蛋白具有与天然蛋白相似的生物活性,为深入研究BslA蛋白在炭疽芽胞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芽胞杆菌 bsla蛋白 多克隆抗体 免疫荧光 黏附
原文传递
BslA蛋白在减毒炭疽芽孢杆菌中的表达和功能分析
3
作者 董杰 王艳春 +5 位作者 陶好霞 袁盛凌 王芃 王令春 韩威 刘纯杰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6-399,共4页
目的在减毒炭疽芽孢杆菌AP422中表达BslA蛋白,并分析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利用PCR方法从炭疽芽孢杆菌中扩增出bslA基因,克隆至穿梭质粒pDG148,采用电转化方法将表达载体转入减毒炭疽芽孢杆菌AP422后诱导表达重组BslA。并利用SDS-PAGE电泳... 目的在减毒炭疽芽孢杆菌AP422中表达BslA蛋白,并分析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利用PCR方法从炭疽芽孢杆菌中扩增出bslA基因,克隆至穿梭质粒pDG148,采用电转化方法将表达载体转入减毒炭疽芽孢杆菌AP422后诱导表达重组BslA。并利用SDS-PAGE电泳、Western印迹、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目标蛋白的表达,并对其进行空间定位,最后用细菌黏附实验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结果 BslA蛋白在AP422中获得成功表达,且目标蛋白主要表达于菌体表面。表达BslA蛋白的AP422(pDG-BslA)菌株具有黏附宿主细胞表面的能力,该黏附能力与阳性对照A16R菌株基本一致。结论在减毒炭疽芽孢杆菌AP422中实现了BslA蛋白的功能性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和构建新的疫苗候选株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 炭疽 bsla蛋白 表达 细菌黏附
原文传递
Artificial Triterpenoid Fatty Acid Ester Isolated From the Leaves of Phytolacca icosandra L
4
作者 Elier Galarraga Andersson Mavares +2 位作者 Neudo Urdaneta Rafael ERodríguez-Lugo Juan Manuel Amaro-Luis 《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 CAS 2020年第4期221-225,共5页
The methanol extract form the leaves of Phytolacca icosandra L.,afforded the unprecedented artificial triterpenoid fatty acid ester 1 derived from the new natural triterpenoid phytolaccagenic acid 3-O-myristate(1a),al... The methanol extract form the leaves of Phytolacca icosandra L.,afforded the unprecedented artificial triterpenoid fatty acid ester 1 derived from the new natural triterpenoid phytolaccagenic acid 3-O-myristate(1a),along with the three known triterpenoids serjanic,acinosolic and phytolaccagenic acid(2-4).Their structures were stablished by HR-EI-MS,1D and 2D NMR techniques.The possible mechanistic formation of 1 is proposed,and the in vitro toxicity of all compounds was assessed using the brine shrimp lethality assay(BS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tolacca icosandra.triterpenoid fatty acid ester NMR artificial products bsl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