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外膜射频消融犬Bachmann氏束的实验研究(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侯允天 杜日映 郑强荪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7期875-877,共3页
目的 通过对犬 Bachm ann氏束 (BB)的消融为介入性治疗房性心律失常实验提供新的靶点和与之相关的电生理特征 .方法 对 10只实验犬行心外膜 BB消融并做病理检查 .结果 右房部、房间隔部及左房部的 BB各占 BB总长右侧入路心外膜消融... 目的 通过对犬 Bachm ann氏束 (BB)的消融为介入性治疗房性心律失常实验提供新的靶点和与之相关的电生理特征 .方法 对 10只实验犬行心外膜 BB消融并做病理检查 .结果 右房部、房间隔部及左房部的 BB各占 BB总长右侧入路心外膜消融只影响右房侧 BB,而对房间隔部与左房侧 BB无影响 .左右心耳间传导时间延长 2 5 ms以上为 BB阻断的电生理指标 .结论 实验结果提示 BB应细分为 3个部分 ,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膜 bachmann氏束 射频消融 心律失常
下载PDF
Bachmann氏束 被引量:2
2
作者 侯允天 杜日映 郑强荪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2期130-131,共2页
关键词 bachmann氏束 解剖 临床定位 心房颤动
下载PDF
快频率依赖性Bachmann氏束阻滞1例
3
作者 孙利娜 阳海红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1999年第5期278-278,共1页
持久性Bachmann束阻滞,临床较常见,但表现为间歇性,与频率有关的Bachmann氏束阻滞临床较为罕见。最近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67岁,以阵发性左胸闷痛4个月,加重4天入院,患者每次左胸闷痛多与活动和情绪激动有关,持续5~10/min,口... 持久性Bachmann束阻滞,临床较常见,但表现为间歇性,与频率有关的Bachmann氏束阻滞临床较为罕见。最近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67岁,以阵发性左胸闷痛4个月,加重4天入院,患者每次左胸闷痛多与活动和情绪激动有关,持续5~10/min,口含速效救心丸可缓解。入院查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hmann氏束 快频率 P波宽度 频率依赖性阻滞 房间传导阻滞 口门 闷痛 bachmann 二尖瓣型P波 左胸
下载PDF
Bachmann氏束文氏型传导阻滞
4
作者 孙长贤 陆秋利 秦玉虎 《中国实用心电杂志》 1998年第1期57-57,共1页
1 心电资料 患者女,26岁:心悸、多汗、食欲亢进五年余,临床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X线心脏无扩大,超声心动图示无左心房及其它心脏扩大。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各导联P波均为由窄变宽的规律变化。最清楚的是V<sub>4</sub>导联... 1 心电资料 患者女,26岁:心悸、多汗、食欲亢进五年余,临床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X线心脏无扩大,超声心动图示无左心房及其它心脏扩大。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各导联P波均为由窄变宽的规律变化。最清楚的是V<sub>4</sub>导联(最下面两行)电压1mV=20mm。P波由0.09s逐波增宽,达0.14s时结束一个文氏周期。文氏周期最后的P波呈双峰形。两峰中间的间距为0.06s(】0.04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hmann氏束 型传导阻滞 P波 周期 心房分离 左房 食欲亢进 吉林市 双峰形 起心
全文增补中
希氏束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影响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黄琴 李奎 +3 位作者 王建灵 周红 钟惠 朱正芬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究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4例AVB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BP组和RVAP组各52例,HBP组行HBP治疗,RVAP组行RVAP治疗,比较两组术前... 目的:探究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4例AVB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BP组和RVAP组各52例,HBP组行HBP治疗,RVAP组行RVAP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心脏结构学参数、心脏起搏参数、心率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QRS时限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后心脏结构学参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心脏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阻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HR、SV、CI、LVEF、QRS时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6个月,HBP组HR、SV、CI、LVEF显著高于RVAP组(均P<0.05),RVAP组QRS波时限显著低于HBP组(P<0.05);结论:HBP对AVB患者的电-机械同步性优于RVAP,近期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结构学 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斑点追踪技术对左束支起搏与希氏束起搏患者心肌收缩应变及同步性的评价
6
作者 刘锦源 雍永宏 +5 位作者 吴红平 单其俊 常青 张艳娟 李明霞 季玲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248,共6页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与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患者起搏器植入1年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进行评价。方法:获取LBBP患者(40例)、HBP患者(40例)、对照组(40例)标准心尖...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与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患者起搏器植入1年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进行评价。方法:获取LBBP患者(40例)、HBP患者(40例)、对照组(40例)标准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和短轴二尖瓣、心尖水平图像;分别测量和比较LBBP、HBP患者与对照组纵向、圆周和径向应变、纵向应变达峰时间弥散度(peak strain dispersion,PSD)、左室扭转、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 time,IVMD);计算和比较圆周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T-sd-CS)、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T-sd-RS)。结果:HBP组短轴心尖平面T-sd-CS大于对照组,其余心室电活动及机械同步性参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LBBP组QRS波宽度大于HBP组和对照组(P<0.05);LBBP组短轴心尖平面T-sd-CS大于HBP组和对照组(P<0.05);LBBP组左室纵向PSD大于HBP组和对照组(P<0.05);各组间左心室短轴径向应变、T-sd-RS、纵向应变、扭转角度及IVM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BBP组与HBP组、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内同步性稍延迟;LBBP组与HBP组、对照组心肌收缩功能基本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应变 应变达峰时间弥散度 支起搏 起搏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世远 李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6期2992-2995,共4页
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传统右心室起搏及双心室起搏因易定位、植入简便、脱位率低等原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由于其是非生理性起搏,扰乱了正常心肌的激动顺序,且长期应用导致心室间和(或)心室内收缩的失同步,使病人的心力衰竭症状恶... 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传统右心室起搏及双心室起搏因易定位、植入简便、脱位率低等原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由于其是非生理性起搏,扰乱了正常心肌的激动顺序,且长期应用导致心室间和(或)心室内收缩的失同步,使病人的心力衰竭症状恶化。希氏束起搏通过刺激正常心脏传导系统,将产生的电信号经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下传,从而使心室产生收缩同步,改善血流动力学。由于专业工具的缺乏及不同个体希氏束解剖位置各异,希氏束的定位及导线的植入较困难。综述希氏束的解剖结构、希氏束起搏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起搏 生理性起搏 综述
下载PDF
希氏束区及毗邻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定位方法
8
作者 黄金焕 李世兴 +5 位作者 李健 国建萍 苑洪涛 时向民 郭红阳 单兆亮 《心脏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671-675,共5页
目的 经导管射频消融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常用治疗手段。在消融前通过VA的心电图(ECG)形态多能有效判定VA的起源位置,指导消融。但对于希氏束区(HIS)、右心室流出道后部(pRVOT)和三尖瓣前侧壁(TA-AL)等毗邻位置的ECG形态定位仍... 目的 经导管射频消融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常用治疗手段。在消融前通过VA的心电图(ECG)形态多能有效判定VA的起源位置,指导消融。但对于希氏束区(HIS)、右心室流出道后部(pRVOT)和三尖瓣前侧壁(TA-AL)等毗邻位置的ECG形态定位仍有很大难度。本研究旨在提出一种ECG诊断方法鉴别它们的起源点位置。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组了75例HIS(n=18)、pRVOT(n=42)和TA-AL(n=15)成功消融的VA患者。应用ECG参数中具有最高诊断性能的测量值来开发诊断方法。结果 在得到的这些ECG参数中,具有区分这些不同起源部位最佳诊断效能的参数是Ⅰ导联R波振幅和QRS波时程。最佳的ECG鉴别方法是Ⅰ导联R波振幅和QRS波时程的组合应用。HIS:Ⅰ导联R波振幅> 0.49 mV,QRS时程≤125.5 ms(敏感性72.2%、特异性100%);pRVOT:Ⅰ导联R波振幅≤0.49 mV,QRS波时程> 125.5 ms(敏感性88.1%,特异性81.8%);TA-AL:Ⅰ导联R波振幅> 0.49 mV,QRS波时程> 125.5 ms(敏感性66.7%,特异性95.0%)。这些诊断标准应用于判定VA起源部位的总体准确率为88.9%。结论 起源于HIS附近的VA其Ⅰ导联多为正向R波,且QRS波时程较短。Ⅰ导联R波振幅和QRS波时程的联合应用可用于定位VA起源于HIS、pRVOT或TA-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右室流出道 三尖瓣 ECG
下载PDF
希氏束旁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
9
作者 黄金焕 李世兴 单兆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71-773,共3页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指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表现为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多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可通过导管消融根治[1]。希氏束旁室性心律失常(PH-VA),是指心律失常的最早的起搏点可以标测到希氏束电...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指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表现为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多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可通过导管消融根治[1]。希氏束旁室性心律失常(PH-VA),是指心律失常的最早的起搏点可以标测到希氏束电位或距离右心室或左心室侧希氏束<1cm,占所有IVA患病率的3%~9%[2-3]。PH-VA行导管消融时存在损伤正常传导系统的风险,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4]。一直以来,提高PH-VA导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众多电生理医生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导管消融术 室性期前收缩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研究进展
10
作者 熊翠 杨莹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4期5354-5359,共6页
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 HBP)是通过将起搏电极植入希氏束而实现的一种生理性起搏技术。它通过天然传导系统激动心室,可避免起搏器诱发的心肌病等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起搏替代方式。HBP不仅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动过缓,还... 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 HBP)是通过将起搏电极植入希氏束而实现的一种生理性起搏技术。它通过天然传导系统激动心室,可避免起搏器诱发的心肌病等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起搏替代方式。HBP不仅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动过缓,还能实现心脏再同步及作为心力衰竭患者的替代疗法。现有数据表明,HBP在维持或恢复心室同步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此外,与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HBP的心房颤动发生率降低。在需要高百分比起搏时,其临床益处尤其显著。近年来HBP的研究发展迅速,本文对国内外关于HBP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便掌握其最新的前沿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生理性起搏 临床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11
作者 龙历 文松海 +3 位作者 王治忠 李奕斐 曾召平 罗琳璇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20期86-89,共4页
目的分析希氏束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心律失常、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希氏束起搏植入术。对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 目的分析希氏束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心律失常、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希氏束起搏植入术。对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其治疗效果,对患者的心功能、心律失常、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等进行评价。结果(1)患者手术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指标(maximum rate of change of left chamber pressure,LVdp/dt)高于术前外,术后其余心功能指标均比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前后的室性早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均术后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各项生活质量分值均比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希氏束起搏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此种干预形式不仅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提升,并且还可使心律失常状态得到缓解,有助于提高其运动能力、生活质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起搏 心功能 心律失常 运动能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心腔内超声评价希氏束起搏心脏血流动力学和解剖结构重构 被引量:6
12
作者 尹立雪 蔡力 +11 位作者 李春梅 邓燕 程力剑 李爽 王珊 Tim Laske Nancy Rakow Terrell Williams 郑昌琼 李德玉 汪天富 郑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5期670-672,共3页
目的 采用单一的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检测和评价直接希氏束起搏诱导的心室激动顺序、心脏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重构。方法 六只急性闭胸直接希氏束起搏狗模型。采用美国Medtronic导向引导鞘管和主动螺旋电极 ,在心... 目的 采用单一的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检测和评价直接希氏束起搏诱导的心室激动顺序、心脏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重构。方法 六只急性闭胸直接希氏束起搏狗模型。采用美国Medtronic导向引导鞘管和主动螺旋电极 ,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引导下将起搏电极分别置放于希氏束 (n =6)和右室心尖 (n =6)。所有部位的起搏频率均控制为 12 0次 /min。采用二维灰阶、血流频谱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技术 ,分别测量和计算心脏不同部位起搏时心室各房室和相连大血管解剖结构内径和容量、心肌的激动顺序和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 ,并进行不同起搏状态上述测量参数的配对统计比较。结果 希氏束起搏状态下 ,左心室壁内心肌的激动顺序、心脏主要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窦性心律状态下相同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与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相同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单一的心腔内超声和组织多普勒技术能够有效地量化评价心脏起搏状态下的心脏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血流动力学 重构
下载PDF
安氏Ⅱ类2分类错上前牙冠根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黎敏 王斯维 +1 位作者 赵一姣 刘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分别选取诊断为安...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分别选取诊断为安氏Ⅱ类2分类错、安氏Ⅰ类错者各18例(以下简称为Ⅱ类2组、Ⅰ类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均拍摄了CBCT影像,在Invivo Dental 5.0图像处理软件中利用多平面重建方法截取上前牙唇舌向最大截面图,在此截图上从冠根角、面轴角两方面分析研究两组间上前牙的冠根形态差异。所得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Ⅰ类组及Ⅱ类2组冠根角、面轴角差异,以及Ⅱ类2组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的差异,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Ⅰ类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9.08°±3.31°、176.55°±2.77°和184.20°±2.51°,面轴角分别为21.00°±2.63°、19.63°±2.35°和19.36°±2.30°;Ⅱ类2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6.80°±2.62°、174.13°±3.28°和181.79°±2.88°,面轴角分别为23.20°±2.95°、22.29°±2.19°和20.61°±2.34°,除尖牙面轴角外,与Ⅰ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类2组各上前牙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这些牙的牙冠长轴和牙根长轴不都在同一直线上,存在冠根成角的现象。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上前牙具有更特殊的冠根形态,即牙冠长轴与牙根长轴明显成角,上切牙牙冠相对牙根明显舌倾,牙冠唇面形态有别于安氏Ⅰ类错畸形的患者,这对治疗后牙根位置和转矩表达都会有影响,提示治疗此类患者需要考虑其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上前牙移动的理想位置应由牙根而不是牙冠的位置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Ⅱ类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冠根角 面轴角
下载PDF
杀二斑叶螨高毒力环链棒束孢菌株的筛选及其对尼氏真绥螨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晓娜 金道超 +3 位作者 邹晓 王思潮 瞿娇娇 郭建军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2-380,共9页
为得到杀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Koch,1836)高致死率的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Z.Q.Liang)Samson&Hywel-Jones菌株,明确其最优菌株对尼氏真绥螨Euseius nicholsi(Ehara et Lee)存活率的影响,本文在室内用17株环链棒... 为得到杀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Koch,1836)高致死率的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Z.Q.Liang)Samson&Hywel-Jones菌株,明确其最优菌株对尼氏真绥螨Euseius nicholsi(Ehara et Lee)存活率的影响,本文在室内用17株环链棒束孢菌株芽孢子和分生孢子对二斑叶螨雌成螨进行了致死率测定,并研究了最优菌株对尼氏真绥螨雌成螨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3号菌株芽孢子的LT50为1.472 d,17号菌株的分生孢子的LT50为3.248 d,时间明显短于其他菌株,致死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该2个菌株处理尼氏真绥螨,在芽孢子和分生孢子浓度为2×108个/mL时,存活率分别为80.75%和70.75%。因此,在芽孢子和分生孢子浓度为2×107个/mL及以下时,环链棒束孢和尼氏真绥螨可以同时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链棒 真绥螨 二斑叶螨 致死率 存活率
下载PDF
锥形束CT评判安氏Ⅲ类错上前牙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徐筱 徐莉 +3 位作者 江久汇 吴佳琪 李小彤 靖无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中所见的骨开裂和骨开窗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BCT判断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约登指数(Youden index)、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并将CBCT判定与翻瓣直视判定相比较。结果: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分别为10.19%和13.89%,主要见于侧切牙和尖牙。骨开裂长度中位数为5 mm,宽度中位数为4 mm;骨开窗常位于根中部至根尖部,长度中位数为3 mm,宽度中位数为2 mm。骨开裂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CBCT判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7。骨开窗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一致性一般(P<0.05),灵敏度为0.93,特异度为0.52。结论:CBCT评判上前牙骨开裂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较好,判定骨开窗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一般。CBCT判定骨开裂与骨开窗在临床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Ⅲ类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槽骨质丢失 敏感性与特异性
下载PDF
豚鼠及大鼠离体心脏希氏束电图的记录 被引量:3
16
作者 钮伟真 刘萍 +1 位作者 高燕丽 焦晓慧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6-477,共2页
关键词 豚鼠 大鼠 电图 Langendorff心脏灌流法 心电图
下载PDF
邻近希氏束的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良华 苏启燕 +5 位作者 刘同宝 董建增 杨树国 张奎星 唐元升 朱兴雷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84-486,共3页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的策略。方法:对43例邻近希氏束的心动过速患者常规进行电生理检查,明确其机制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希氏束旁路的消融在心动过速时进行,而室性心动过速则在窦性心...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的策略。方法:对43例邻近希氏束的心动过速患者常规进行电生理检查,明确其机制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希氏束旁路的消融在心动过速时进行,而室性心动过速则在窦性心律时消融。记录手术过程、所用器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3例中,10例为希氏束旁路,2例为房性心动过速,30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为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首次射频消融成功率为93%(40/43),复发2例,再次消融均成功。30例使用了SwartzR0鞘管。3例房室结双径路患者消融慢径路时出现一过性房室阻滞。结论:邻近希氏束的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但有一定的特殊性,应采取不同的消融策略,术中尤需避免损伤希氏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术 射频电流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立志 白雪 杨思进 《西部医学》 2010年第7期1259-1261,共3页
目的通过对希氏束起搏及心尖部起搏的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比较,探讨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43例有起搏植入适应症的患者,采用无创胸电生物阻抗法连续血液动力学监护系统及超声心动图对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 目的通过对希氏束起搏及心尖部起搏的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比较,探讨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43例有起搏植入适应症的患者,采用无创胸电生物阻抗法连续血液动力学监护系统及超声心动图对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导线阻抗以及各部位起搏前后QRS时限进行测试比较。结果希氏束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导线阻抗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QRS时限长,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和射血分数(EF)比希氏束起搏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对心脏功能影响大(P<0.05)。结论希氏束起搏比心尖部起搏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接近于自身窦性心律,希氏束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和传统右室心尖起搏对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贾晓艳 李赐恩 +2 位作者 景莉娟 宋卫锋 陶海龙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比较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室心尖起搏(RVAP)在保持左室结构和收缩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和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因房室传导阻滞住院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共39例患者,其中HBP组... 目的比较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室心尖起搏(RVAP)在保持左室结构和收缩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和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因房室传导阻滞住院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共39例患者,其中HBP组成功植入患者15例,RVAP组成功起搏器植入18例,随访观察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结果 HBP组NYHA心功能分级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RVAP组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平均1.4下降至2.5(1.4±0.7 vs.2.5±0.9,P<0.001);HBP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前后LVEF、LVEDD变化无明显变化(P>0.05),RVAP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LVEF显著降低[(58.3±6.3)%vs.(50.8±7.5)%,P=0.002],LVEDD显著增加[(43.1±4.6)mm vs.(53.3±7.9)mm,P<0.001]。结论与传统右室心尖起搏相比,希氏束起搏对于收缩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内径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右室心尖起搏 心功能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内径
下载PDF
经希氏束起搏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伟珍 苏蓝 陈秀青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9期53-54,65,共3页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应用日益广泛,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pacemaker defibrilla-tors,CRTD)、抗房颤起搏器等在...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应用日益广泛,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pacemaker defibrilla-tors,CRTD)、抗房颤起搏器等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1],而生理性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提及的希氏束起搏(His loundle paecng,HBP)能使心室内收缩保持同步,是理想的真正意义上的心室生理起搏。因其操作有一定难度以及术者对其慢性起搏参数可靠性的担忧,至2012年止全球文献报道成功 HBP 的病例数仅300余例[2]。我院心脏中心积极改进技术,从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在积累了大量成功起搏器手术的基础上,为122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成功实施了HBP,通过良好的术前准备,术中的积极配合和术后的观察处理,一定程度上使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降低,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观察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