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一次回流暴雪过程的锋区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吴庆梅 杨波 王国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39-547,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观测的精细风场、温度和湿度资料,对2009年11月9日夜间北京地区的一次回流暴雪天气过程的锋区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华北锢囚...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观测的精细风场、温度和湿度资料,对2009年11月9日夜间北京地区的一次回流暴雪天气过程的锋区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华北锢囚锋和中高层短波槽,与锢囚锋联系的中低空暖湿空气在回流干冷空气上爬升造成锋生,是北京地区出现暴雪的主要原因。北京地区锋区的坡度较小,锋区下半层存在明显逆温。逆温强度可以指示冷暖交汇程度,从而与降雪强度存在相关关系,地形对逆温的分布和强度有一定的影响。低层东北风与中高层西南气流形成了明显的风垂直切变和温度差异,动力锋生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产生的锋面次级环流直接促进了中尺度系统的发展。锋区存在层结不稳定,锋面抬升和次级环流促进了对流的发展,从而导致高架雷暴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暴雪 华北锢囚 逆温 动力锋生 次级环流
下载PDF
“09.11.10”石家庄特大暴雪中尺度风场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丽荣 刘黎平 +1 位作者 王立荣 曹春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23-1030,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雷达资料以及四维变分方法反演的风场资料,对2009年11月10—12日石家庄特大暴雪过程的形势场和中尺度风场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影响系统来看,此次特大暴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回流降雪和西来槽降雪。回流降雪是特大暴雪... 利用常规观测、雷达资料以及四维变分方法反演的风场资料,对2009年11月10—12日石家庄特大暴雪过程的形势场和中尺度风场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影响系统来看,此次特大暴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回流降雪和西来槽降雪。回流降雪是特大暴雪的主要时段,此阶段西部山区降雪明显大于东部平原;而西来槽降雪阶段全区降雪比较均匀。由雷达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可见:10日降雪具有对流性质,而且回波不断地自西部山区向石家庄市区移动,产生"列车效应",造成市区及西部降雪强度较大;11—12日回波强度弱,降雪强度也较弱。分析雷达四维变分反演风场得到如下结论:(1)反演风场能够准确展现东风影响的时间和高度、西来槽影响的始末,对预报员定性外推降雪的强度起到非常好的参考作用。(2)低层水平反演风场上,存在一个比较窄的东风带,回波沿东风带自西向东移动,石家庄市区处于北到东北风的"回流墙"附近,东移回波在此堆积,移速减慢,影响时间较长;同时,市区附近存在风向性和风速性辐合,致使回波在石家庄附近加强或维持。(3)反演风场垂直剖面图上,东风回流降雪阶段,低层东风区上空存在一个"反气旋",强回波位于"反气旋"所包围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暴雪 多普勒雷达 中尺度风场
下载PDF
华北回流暴雪发展机理个例研究 被引量:108
3
作者 周雪松 谈哲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26,共9页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4年11月24—25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回流暴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着重对回流暴雪形成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回流暴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动力锋生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产生的锋面次级环流是造...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4年11月24—25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回流暴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着重对回流暴雪形成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回流暴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动力锋生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产生的锋面次级环流是造成这次暴雪的主要原因;降水过程中,雨雪相态的转变与温度廓线有直接关系,随着降水由雨转为雪,雪水混合比增大迅速且其高度有所降低。地形在此回流暴雪过程中,通过其强迫的、分别位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正负垂直速度中心,对降雪起明显的增幅作用,同时对雨水和云水分布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暴雪 数值模拟 动力锋生 次级环流 地形
下载PDF
2011年初冬华北南部回流暴雪诊断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田秀霞 李娟 +2 位作者 何丽华 范俊红 李菊香 《暴雨灾害》 2016年第3期243-251,共9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加密观测降雪资料和GFS 0.5°×0.5°间隔6 h的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11月29日发生在华北南部的暴雪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暴雪天气的影响系统为高空槽和地面回流冷锋;水汽轨迹结...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加密观测降雪资料和GFS 0.5°×0.5°间隔6 h的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11月29日发生在华北南部的暴雪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暴雪天气的影响系统为高空槽和地面回流冷锋;水汽轨迹结果显示在暴雪过程中存在三股气流,即东北干冷气流、东南暖湿气流和西南暖湿气流;低层水汽主要来自东海,中层的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暖湿气流在干冷空气之上爬升,在800 h Pa左右形成锋区;冷平流是引起锋生的主要因子,锋生函数各项对锋生的贡献不同,垂直运动作用项对锋生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暴雪 水汽输送 轨迹 锋生函数
下载PDF
石家庄一次秋季罕见暴雪天气过程物理诊断 被引量:30
5
作者 阎访 王丽荣 +1 位作者 李宝莉 庞谦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5期17-24,共8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9年11月10—12日石家庄地区出现的一次历史同期罕见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属典型的东北回流型降雪,地面从贝加尔湖南下冷高压与中...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9年11月10—12日石家庄地区出现的一次历史同期罕见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属典型的东北回流型降雪,地面从贝加尔湖南下冷高压与中国河套低压倒槽、700 hPa暖式切变线和500 hPa高空槽是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与超低空东北急流耦合,在为暴雪提供水汽和热量输送的同时加强了抬升运动。水汽的垂直输送导致局地比湿显著增大,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高空辐散、低空辐合"以及强劲的上升运动是暴雪的动力条件,降雪强度最大时段对应上升运动的强盛发展阶段。暴雪开始阶段云水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一方面显示了水汽的迅速增加与爬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不容忽视。850 hPa温度低于700 hPa,有利于水汽经过此层时被凝华成固态。逆温层提前24 h出现,而且暴雪最强时段内两层温差均为5℃以上,这对暴雪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东北回流 切变线 上升运动 水汽条件 温度指标 物理诊断
下载PDF
渤海西岸边界层东风与暴雪天气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何群英 孙一昕 于莉莉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4期66-71,共6页
2008年12月20—21日和2010年1月3日天津地区分别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暴雪天气。为了提高对这种极端天气发生机理的认识,利用多种资料对这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雪过程均属于回流型降雪,但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的演变... 2008年12月20—21日和2010年1月3日天津地区分别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暴雪天气。为了提高对这种极端天气发生机理的认识,利用多种资料对这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雪过程均属于回流型降雪,但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的演变却不尽相同。影响系统分别为高空横槽(高空槽)、850 hPa切变(850 hPa低涡切变)和地面倒槽(地面气旋),水汽源自700 hPa西南气流和边界层东风的水汽输送。由于两次过程均与边界层东风相伴,特别对渤海西岸边界层东风对降雪天气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表明偏东风不仅为本地输送一定量级的水汽,同时这种具有冷湿特征的东风还会与内陆具有暖湿结构的偏南风形成地面辐合线,加强地面的动力抬升作用,产生上升运动,有利于雨雪天气的加强和维持,因此可以认为边界层东风对暴雪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边界层 回流天气 东风 渤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