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扶阳罐干预背俞功能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及皮质醇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甜 朱晓晴 +3 位作者 张晨晨 王聪聪 罗青 李铁浪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5期94-98,共5页
目的:观察扶阳罐干预背俞功能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临床疗效及皮质醇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CFS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扶阳罐组)和对照组(推拿捏脊拔罐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扶阳罐疗法,对照组用推拿捏脊拔罐疗法,每组隔日1... 目的:观察扶阳罐干预背俞功能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临床疗效及皮质醇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CFS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扶阳罐组)和对照组(推拿捏脊拔罐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扶阳罐疗法,对照组用推拿捏脊拔罐疗法,每组隔日1次,共治疗15次。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血清皮质醇(CORT)的含量,评定CFS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疲劳评定量表(FAI)和兼症评分表评分。结果:治疗组完成29例,对照组完成28例,脱落3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27/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86%(26/28),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AI评分和兼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血清CORT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扶阳罐疗法在改善CFS患者健康状况方面优于推拿捏脊拔罐法,其机制可能与提高CORT的含量有关。扶阳罐疗法操作简单、安全、无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疲劳综合征 背俞功能带 扶阳罐 推拿 捏脊 拔罐 皮质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补荥通俞法内涵及应用于痿证治疗的初步探析
2
作者 陈中庭 蔡细敏 +3 位作者 杜秀凡 张莉霞 易玮 许能贵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23期210-213,共4页
通过研读《素问·痿论》以及广泛阅读相关中医经典与文献,讨论了该篇中所提及的补荥通俞法的内涵,认为补荥通俞法是在五痿辨证基础上,补五输穴之荥穴,泻其输穴,运用荥、输穴的穴位特性治疗痿证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为补荥通俞法的应用... 通过研读《素问·痿论》以及广泛阅读相关中医经典与文献,讨论了该篇中所提及的补荥通俞法的内涵,认为补荥通俞法是在五痿辨证基础上,补五输穴之荥穴,泻其输穴,运用荥、输穴的穴位特性治疗痿证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为补荥通俞法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痿证 补荥通俞法 荥穴 输穴 《素问·痿论》
下载PDF
电针大肠俞募穴对功能性便秘小鼠结肠组织GDN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微 李瑛 +2 位作者 刘丽莎 罗芳丽 郑倩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5-479,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大肠俞募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和EGC抑制组。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造模法,电针刺激天枢、大肠俞,每次30min,共治疗5次。运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观察... 目的探讨电针大肠俞募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和EGC抑制组。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造模法,电针刺激天枢、大肠俞,每次30min,共治疗5次。运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电针治疗前后结肠组织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结肠组织中GDN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GDN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电针刺激大肠俞募穴可提高结肠中GDN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P<0.05),光镜和电镜发现针刺可修复受损上皮细胞,进而改善肠道传输功能。EGC抑制组结肠中GDNF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GDNF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低于针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和电镜下EGC抑制组结肠组织形态改变较为严重。结论电针刺激大肠俞募穴可提高EGC细胞中GDN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修复受损结肠上皮细胞,进而改善肠道传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俞募穴 功能性便秘
下载PDF
Analysis of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Beishu point acupressure therapy in treat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via AMPK / ULK1 mediated autophagy pathway based on "adjusting central axis via pivot" theory
4
作者 Yu Zhang Mei-Zhen Huang +4 位作者 Chun-Qu Pan Hong-Wu Liu Yong-Xiang Lu Jin-Jing Tan Sheng Xie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21年第21期60-64,共5页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is a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uncomfortable symptoms caused by reflux of gastric contents.It has increased sharp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y country’s society a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is a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uncomfortable symptoms caused by reflux of gastric contents.It has increased sharp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y country’s society and economy.If there is no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will inevitably increase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patients,and also pose a major threat to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of patients.Cell signal transduction mediated by various receptors participates in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the body's various levels of biological functions.By inhibiting or activating its functions,the purpose of curing diseases can be achieved,and cell signal transduction has been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udying.The theory of"adjusting the central axis"was explored by Professor Xie Sheng through decades of clinical experience.It has been proven in practice to treat GERD.It starts from the model of TCM viscera and expounds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GERD involves multiple viscera.Multi-system and multi-factor,explain the correlation of the disease with a variety of zang-fu syndromes,and use this as a basis to guide the clinical use of hidden prescriptions.The back-shu pointer therapy can prevent GERD by correcting the unbalanced state of the viscera and qi machine,and promoting the junction of the two channels of Ren and Du.Based on the theory of"adjusting the hub by the pivot",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pathogenesis of GE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y consulting the literatur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previous research,it proposes to analyze the methods and methods of Backshu pointer therapy to prevent and treat GERD from the AMPK/ULK1 mediated autophagy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justing the central axis via pivot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MPK/ULK1 autophagy pathway backshu point acupressure therapy
下载PDF
基于“以枢调枢”理论从AMPK/ULK1介导自噬通路探析背俞指针疗法防治胃食管反流病可行性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羽 黄美祯 +4 位作者 潘春曲 刘洪武 卢永祥 谭金晶 谢胜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1期1667-1671,共5页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以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不适症状为临床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如缺乏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必然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各种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以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不适症状为临床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如缺乏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必然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各种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参与了人体多种生物功能的调节,通过抑制或激活其功能,可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细胞的信号转导目前已经被应用于中医藏象学的研究中。“以枢调枢”理论为谢胜教授几十年临床经验探索而来,临床实践已证明了其治疗GERD具有确切疗效。背俞指针疗法可通过纠正脏腑气机失衡的状态,促进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而发挥防治GERD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医脏腑学理论,阐述了GERD的中医发病机制,通过查阅文献及结合前期研究提出了从AMPK/ULK1介导自噬通路探析背俞指针疗法防治GERD的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枢调枢 胃食管反流病 AMPK/ULK1自噬通路 背俞指针疗法
下载PDF
电温针背俞穴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脾肾阳虚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6
作者 邓郡 冯博懿 +1 位作者 陈小波 冯淑兰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1485-1490,共6页
【目的】观察电温针背俞穴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脾肾阳虚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盆底肌锻炼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目的】观察电温针背俞穴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脾肾阳虚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盆底肌锻炼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温针背俞穴(双侧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和尿失禁影响问卷(IIQ-7)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12周后,治疗组尿失禁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为90.0%(27/30),对照组为63.3%(19/30),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总体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IIQ-7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1h尿垫试验漏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IIQ-7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温针背俞穴联合盆底肌锻炼能有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温针灸 电温针 背俞穴 盆底肌锻炼 脾肾阳虚型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下载PDF
五脏俞穴加膈俞穴配刺募补虚法在疼痛类疾病中的实践
7
作者 方雪 李瑞 谢依璇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36期104-105,共2页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募穴位于胸腹部,二者都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部位,与脏腑关系密切。脏腑发生疾病时,可在相应的背俞穴、募穴出现反应,某一脏腑有病时,可在相应的背俞穴、募穴进行治疗。俞募配穴法,是同一脏...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募穴位于胸腹部,二者都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部位,与脏腑关系密切。脏腑发生疾病时,可在相应的背俞穴、募穴出现反应,某一脏腑有病时,可在相应的背俞穴、募穴进行治疗。俞募配穴法,是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的临床配穴方法,其属于前后配穴法的范畴。五脏俞穴加膈俞穴由双侧肺、心、肝、脾、肾五脏的背俞穴加膈俞穴组成,可从整体上调节五脏、振奋人体正气,进而达到气血双调、阴阳平衡之目的。针刺五脏俞穴加膈俞穴可以达到阴病行阳的目的,从而治疗五脏虚损。刺募补虚法是王老用于调补“五劳七伤”之法,是通过刺激募穴达到深度调整脏腑精气,肃肺、养心、健脾、和胃、疏肝、补肾、理肠、利膀胱,补虚健体的治疗方法。应用的募穴包括:中府穴、膻中穴、巨阙穴、期门穴、章门穴、天枢穴、中脘穴、关元穴、中极穴。募穴既是脏腑气血汇聚之处,也是邪气外泄之门枢,刺之既可深度调整脏腑精气,补虚健体,也可祛除邪气、和畅六腑。临床将已故针灸大家王乐亭先生创制的五脏俞穴加膈俞穴及其刺募补虚法相配合,加减运用于虚实夹杂的多种疼痛类疾病的治疗中,通补兼施,每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穴 募穴 俞募配穴 疼痛
下载PDF
祛痰补肾方联合背俞穴治疗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高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5期I0133-I0135,共3页
目的探讨自拟祛痰补肾方联合背俞穴治疗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临床意义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治未病中心的80例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0例提供传统... 目的探讨自拟祛痰补肾方联合背俞穴治疗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临床意义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治未病中心的80例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0例提供传统治疗方法,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提供自拟祛痰补肾方联合背俞穴取穴治疗方法;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效率。结果试验组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效果临床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祛痰补肾方联合背俞穴取穴治疗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临床意义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并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痰补肾方 背俞穴 非急性发作期 支气管哮喘 中医综合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