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clinically important biofilms 被引量:1
1
作者 Fatemeh Rafii Mark E Hart 《World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15年第1期31-46,共16页
A biofilm contains a consortium of cohesive bacterial cells forming a complex structure that is a sedentary, but dynamic, community. Biofilms adhere on biotic and abiotic surfaces, including the surfaces of practicall... A biofilm contains a consortium of cohesive bacterial cells forming a complex structure that is a sedentary, but dynamic, community. Biofilms adhere on biotic and abiotic surfaces, including the surfaces of practically all medical devices. Biofilms are report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approximately 60%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due to implanted medical devices, such as intravenous catheters, and they also cause other foreign-body infections and chronic infections. The presence of biofilm on a medical device may result in the infection of surrounding tissues and failure of the device, necessitating the removal and replacement ofthe device. Bacteria from biofilms formed on medical devices may be released and disperse, with the potent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new biofilms in other loc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systemic infection. Regardless of their location, bacteria in biofilms are tolerant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immune system,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antiseptics. Concentration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sufficient to eradicate planktonic cells have no effect on the same microorganism in a biofilm. Depending on the microbial consortium or component of the biofilm that is involved,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factors have been suggested to explain the recalcitrant nature of biofilms toward killing by antibiotics. In this mini-review, some of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biofilm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film bacteria Antimicrobial agent Medical devices Nosocomial infections RESISTANCE
下载PDF
生物材料伴生感染——研究与对策 被引量:6
2
作者 万怡灶 王玉林 +4 位作者 成国祥 姚康德 陶海明 辛景义 温廷益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1998年第4期2-5,共4页
本文综述了生物材料伴生感染(BAI)研究的进展,重点阐述了生物材料的表面特性、细菌特性及宿主因素对细菌粘附过程及细菌粘附数量的影响,描述了生物膜的产生及其特性,指出了BAI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细菌 生物材料 生物膜 感染 伴生感染 BAI
下载PDF
细菌生物膜特征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国旗 唐佩福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细菌生物膜是慢性感染形成和持续存在的关键因素,其形成过程及组成较为复杂,目前发现的成分仅有几种,而很多治疗方法都是清除生物膜的相关成分。本文对细菌生物膜的特征、关键成分和作用,以及目前细菌生物膜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细菌 生物膜 感染 治疗方案
下载PDF
根管充填材料加入茶多酚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生成 被引量:2
4
作者 许颖 吕庆 +1 位作者 康梁 张慧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1期3983-3990,共8页
背景: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是根管充填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茶多酚体外可能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抑菌作用,其抑菌机制可能通过影响或干扰相关耐药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目的:探讨根管充填材料加入茶多酚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方法:采... 背景: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是根管充填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茶多酚体外可能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抑菌作用,其抑菌机制可能通过影响或干扰相关耐药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目的:探讨根管充填材料加入茶多酚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常量肉汤稀释法确定茶多酚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最小抑菌浓度,以此判断抑菌效果,然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白色念珠菌耐药基因CDR1、CDR2和MDR1受茶多酚作用后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茶多酚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1.5g/L,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表明,相关耐药基因CDR1、CDR2的表达水平随着药物浓度的梯度增加而降低,在浓度为23g/L及更高时mRNA的表达水平受到完全抑制,而药物浓度变化对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影响较小。茶多酚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起到了抑制作用,并对实验所选相关耐药基因CDR1、CDR2的表达过程明显产生了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临床实践 白色念珠菌 生物膜 耐药性 细菌 茶多酚 茶色素 根管充填材料 性能 根管糊剂 抑菌药物 抑菌作用 口腔疾病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型
下载PDF
阿米卡星预防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 被引量:3
5
作者 杨荣华 祖宁辉 +1 位作者 卢旭明 姚剑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6年第10期765-767,共3页
目的:探讨阿米卡星预防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UTIC)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2例择期手术前均无UTIC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2例)和阿米卡星组(50例)。常规组在严格无菌操作留置导尿管。阿米卡星组在严格消毒后,用无菌10ml注射器抽取... 目的:探讨阿米卡星预防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UTIC)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2例择期手术前均无UTIC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2例)和阿米卡星组(50例)。常规组在严格无菌操作留置导尿管。阿米卡星组在严格消毒后,用无菌10ml注射器抽取阿米卡星注射液200g/2L与灭菌石蜡油3.0ml充分混匀后,慢慢注入尿道,再留置导尿管。结果:常规组15例发生UTIC(28.9%),拔管前中段尿培养阳性21例(40.4%),拔管后24h中段尿培养22例阳性(42.3%);导尿管生物膜培养33例阳性(63.5%),共检出14种细菌。阿米卡星组发生UTIC7例(14.0%),拔管前中段尿培养阳性6例(12.0%),拔管后中段尿培养阳性10例(20.0%);导尿管生物膜培养15例阳性(30.0%),共检测出6种细菌。阿米卡星组与常规组比较,发生UTIC明显下降(P<0.05)。结论:阿米卡星预防UTIC疗效确切,操作简易,在临床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尿管 尿路感染 阿米卡星 细菌培养
下载PDF
生物膜形成与留置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钟导雄 韦莉萍 何肖娟 《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 2005年第1期90-92,共3页
细菌生物膜是指不可逆转粘附在固相表面的细菌团块,被其自身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基质包埋,不同于单个浮游状态细菌的存在方式。随着导尿管在医院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如何控制生物膜的形成将成为预防留置导尿管相关感染的关键所在,兹就以两者... 细菌生物膜是指不可逆转粘附在固相表面的细菌团块,被其自身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基质包埋,不同于单个浮游状态细菌的存在方式。随着导尿管在医院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如何控制生物膜的形成将成为预防留置导尿管相关感染的关键所在,兹就以两者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膜 导尿管相关感染 预防
下载PDF
抗生素锁与肌注给药在治疗家兔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模型中的效果差异 被引量:1
7
作者 敖薪 王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20-924,共5页
目的比较抗生素锁(ALT)与全身用药在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的效果差异。方法体外制作内含细菌生物膜的导管,并植入家兔中心静脉,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导管组,向导管内注入抗生素与肝素混合液;一组为全身组,肌内注射抗生素,导管... 目的比较抗生素锁(ALT)与全身用药在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的效果差异。方法体外制作内含细菌生物膜的导管,并植入家兔中心静脉,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导管组,向导管内注入抗生素与肝素混合液;一组为全身组,肌内注射抗生素,导管内注入肝素液。连续用药10 d,每日在更换药液前留取导管血和外周静脉血,检测菌落数。第11天停用全部抗生素,留置导管观察5 d再拔管。拔管前采导管血和外周血做细菌计数和药敏试验。并将拔出的导管做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和生物膜观察。结果用药期间血培养细菌计数:不同用药时间导管组导管血细菌平均计数均低于全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导管组外周血培养阳性标本从第4天开始逐渐出现,共有阳性标本6例;全身组阳性标本第2天即出现,共有阳性标本31例。停药期间血培养细菌计数:两组在拔管当日的导管血细菌计数均高于停药当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停药当日导管组2例外周血标本检出细菌,全身组8例阳性;拔管当日导管组无新增阳性标本,而全身组有1例新增阳性标本。全身组的导管尖端细菌计数[(8.02±0.05)log10CFU/mL]高于导管组[(3.12±0.14)log10CF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2,P<0.05)。导管组33.33%的标本可见散在生物膜,全身组全部标本被菌膜覆盖。拔管前导管血和外周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导管组的抑菌环直径在19~20 mm之间,全身组为15~16 mm,两组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均为敏感。结论在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ALT局部清除细菌的效果优于全身用药,可降低全身感染。但是倘若导管内细菌生物膜未完全清除,停药后仍可复发,因此精准的用药量和用药时间值得进一步量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锁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感染 细菌计数 生物膜
下载PDF
纳米银敷料在慢性伤口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昌盛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究纳米银敷料在长期治疗慢性伤口过程中是否安全有效,为临床安全提供相关根据。[方法]研究方法为样本法,样本为169例慢性伤口患者。患者的伤口在清洗后覆盖纳米银敷料,一日一换,直到伤口恢复或者研究结束(64天以后),研究随访半... [目的]探究纳米银敷料在长期治疗慢性伤口过程中是否安全有效,为临床安全提供相关根据。[方法]研究方法为样本法,样本为169例慢性伤口患者。患者的伤口在清洗后覆盖纳米银敷料,一日一换,直到伤口恢复或者研究结束(64天以后),研究随访半年。干预前后都需获取患者肝肾功能情况和伤口细菌情况,干预后提取时间为第8、15、29和64天。检测伤口情况,更换敷料时测量伤口面积、查看是否有不良情况,记录伤口愈合时间。分析方法为统计学,软件为SPSS。[结果]数据显示干预前伤口细菌主要为铜绿假单细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阳性率为66.98%。每次提取数据,病原菌阳性率都在下降,伤口面积也在减少,伤口愈合情况良好,无不良反应。[结论]纳米银敷料能有效促进慢性伤口的愈合,抑制细菌生长,可长期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敷料 生物膜 细菌 慢性伤口 感染
下载PDF
根尖感染的特点和控制技术 被引量:22
9
作者 余擎 杨扬 常蓓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7-431,共5页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首选方法,其目标是彻底清除根管系统内的感染,并严密充填以防止再感染。由于根管系统解剖复杂性和感染多样化的存在,使得常规化的根管治疗常常难以彻底清除感染,尤其是根尖部(包括根管内根部1/3和根...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首选方法,其目标是彻底清除根管系统内的感染,并严密充填以防止再感染。由于根管系统解剖复杂性和感染多样化的存在,使得常规化的根管治疗常常难以彻底清除感染,尤其是根尖部(包括根管内根部1/3和根尖外组织)。根尖部的位置隐蔽,根尖分歧、根管侧支等解剖结构多,治疗器械难以达到,感染控制难度大。本文就根尖部感染的特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对根尖内和根尖外的感染控制策略进行简要介绍,包括根尖部的预备方法,根管消毒和严密根管充填的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感染控制 根管治疗 根管解剖形态 细菌生物膜 激光 根尖外科手术
下载PDF
低频超声在抗感染领域的应用现状
10
作者 闫开成 陈丽 +2 位作者 刘晓丽 梁文馨 蔡芸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69-878,共10页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耐药菌感染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危机,虽然近些年研发了一些新型抗菌药物,但耐药趋势并未逆转,目前急需替代疗法来应对这一危机。低频超声作为一个安全且有应用前景的物理方法,在抗感染领域的应用越来越被...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耐药菌感染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危机,虽然近些年研发了一些新型抗菌药物,但耐药趋势并未逆转,目前急需替代疗法来应对这一危机。低频超声作为一个安全且有应用前景的物理方法,在抗感染领域的应用越来越被受到重视,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能产生协同杀菌作用,杀菌机制包括热效应、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本文综述了体内外低频超声联合抗菌药物在抗浮游菌和生物被膜、促进植入物药物释放和临床应用的特点,旨在对低频超声进一步研究和未来在抗感染领域的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超声 抗感染 空化效应 浮游菌 生物被膜 植入物
下载PDF
吲哚在生物材料表面大肠杆菌生物膜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苏丹燕 唐文甜 +4 位作者 杨谨旭 刘华 李邦胜 赵应鼎 黄云超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84-190,共7页
大肠杆菌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条件致病菌,可以在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并产生持久细胞,导致危及生命的感染,抗生素难以治疗。因此,急需1种有效的大肠杆菌生物膜抑制剂来应对公共健康威胁。吲哚是近年发现的大肠杆菌新型群体感应信号分子,... 大肠杆菌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条件致病菌,可以在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并产生持久细胞,导致危及生命的感染,抗生素难以治疗。因此,急需1种有效的大肠杆菌生物膜抑制剂来应对公共健康威胁。吲哚是近年发现的大肠杆菌新型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在调控细菌生长及生物膜形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研究新型抗生物膜制剂的潜在靶标。综述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吲哚的微生物代谢及其调控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吲哚 细菌生物膜 生物材料 植入感染
下载PDF
177例慢性伤口应用纳米银敷料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69
12
作者 蒋琪霞 刘玉秀 +5 位作者 李晓华 彭青 王建东 黄秀玲 周昕 李洋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32-936,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伤口长期使用纳米银敷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177例慢性伤口患者清洗清创后采用纳米银敷料覆盖,隔日更换1次至愈合或63d后研究结束,随访6个月。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7、14、28和63天取伤口分... 目的观察慢性伤口长期使用纳米银敷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177例慢性伤口患者清洗清创后采用纳米银敷料覆盖,隔日更换1次至愈合或63d后研究结束,随访6个月。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7、14、28和63天取伤口分泌物行细菌培养,抽血检查肝肾功能。每次更换敷料时观察局部组织和皮肤有无不良反应,测量伤口面积,记录愈合时间。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前检出9种细菌,阳性率67.23%(119/177),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干预后第14、28、63天较干预前病原菌阳性率明显下降(P<0.05),干预28d、63d后伤口面积明显缩小(P<0.05),干预期内伤口愈合率59.89%(106/177),无不良反应和细胞毒性作用。结论纳米银敷料长期使用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促进伤口愈合,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生物膜 伤口感染 纳米银敷料 慢性伤口
原文传递
细菌生物膜与慢性创面感染 被引量:23
13
作者 于家傲 高欣欣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42-847,共6页
细菌通常以生物膜的形式在慢性创面上定植、繁殖和侵袭性生长。有别于游离细菌,生物膜内的细菌在表观遗传学、生物学行为,特别是对抗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等方面均展现岀独特的机制。本文介绍了细菌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功能,阐述了细菌生物... 细菌通常以生物膜的形式在慢性创面上定植、繁殖和侵袭性生长。有别于游离细菌,生物膜内的细菌在表观遗传学、生物学行为,特别是对抗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等方面均展现岀独特的机制。本文介绍了细菌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功能,阐述了细菌生物膜的耐药机制,论述了细菌生物膜感染创面的临床表现特点及生物膜的诊断方法,分析了针对细菌生物膜的治疗策略。谨以此文提示临床医师重视细菌生物膜感染,提倡对细菌生物膜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慢性创面的治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生物膜 感染 慢性创面
原文传递
输尿管支架管相关尿路感染及抗菌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彬 王子源 刘春(审校)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406-411,共6页
输尿管支架管是泌尿外科常用的临时植入物之一,然而由于细菌易黏附到留置的植入物表面上形成生物膜,使得相关尿路感染的机制变得更为复杂。生物膜一旦形成便很难去除,即便使用大剂量抗生素也不易治愈,并且易躲避免疫机制的杀伤,有可能... 输尿管支架管是泌尿外科常用的临时植入物之一,然而由于细菌易黏附到留置的植入物表面上形成生物膜,使得相关尿路感染的机制变得更为复杂。生物膜一旦形成便很难去除,即便使用大剂量抗生素也不易治愈,并且易躲避免疫机制的杀伤,有可能发展为难治性感染,严重者甚至形成脓毒症。因此,了解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输尿管支架管导致尿路感染的相关机制以及新材料的运用进行综述,从而为输尿管支架管的改进以及输尿管支架应用于下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支架管 尿路感染 生物膜 抗菌生物材料
原文传递
牙周可疑致病菌与下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谭丽思 潘亚萍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81-83,共3页
牙菌斑生物膜是牙周炎的始动因子。研究发现,牙周炎与全身多器官或系统的感染性疾病有关,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近年来,牙周炎与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本文将近期对牙周可疑致病菌感染下呼吸道的途径及... 牙菌斑生物膜是牙周炎的始动因子。研究发现,牙周炎与全身多器官或系统的感染性疾病有关,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近年来,牙周炎与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本文将近期对牙周可疑致病菌感染下呼吸道的途径及其作用研究做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可疑致病菌 牙菌斑生物膜 牙周炎 下呼吸道感染
原文传递
细菌生物膜及其在眼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侯文博 孙旭光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47-950,共4页
细菌生物膜(BBF)指细菌吸附于活性或非活性表面后,分泌多糖蛋白复合物,使细菌相互粘连并将其自身包裹其中形成的膜状物.相对于浮游细菌,BBF其毒力、耐药性均大大增强,同时也能导致机体的免疫损伤.医学常见生物膜相关感染涉及临床各科... 细菌生物膜(BBF)指细菌吸附于活性或非活性表面后,分泌多糖蛋白复合物,使细菌相互粘连并将其自身包裹其中形成的膜状物.相对于浮游细菌,BBF其毒力、耐药性均大大增强,同时也能导致机体的免疫损伤.医学常见生物膜相关感染涉及临床各科,其在众多眼部感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BBF的概念、生物学特性以及眼科BBF相关感染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生物膜 毒力 抗药性 细菌 眼感染 细菌性 假体相关感染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糖尿病足感染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俊 《华西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436-439,共4页
糖尿病足感染是导致糖尿病足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及时进行感染严重程度分级。糖尿病足创面多为慢性创面,存在多种菌感染,且菌种及抗菌药物耐药性均会随病情变化而改变。细菌生物膜也是导致抗菌... 糖尿病足感染是导致糖尿病足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及时进行感染严重程度分级。糖尿病足创面多为慢性创面,存在多种菌感染,且菌种及抗菌药物耐药性均会随病情变化而改变。细菌生物膜也是导致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及时的外科治疗联合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是应对糖尿病足感染挑战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多学科合作会带来最佳的临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感染 多重耐药菌 生物膜 糖尿病足骨髓炎 多学科合作
原文传递
表皮葡萄球菌胞间黏附素基因操纵子对细菌与真菌混合生物膜相关炎症作用影响的体内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国婧 万子琳 +5 位作者 王小燕 黄云超 周友全 陈颖 雷玉洁 乔丽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28-1335,共8页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胞间黏附素基因(intercellular adhesion,ica)操纵子对气管导管材料表面表皮葡萄球菌与白假丝酵母菌混合生物膜相关炎症作用影响的体内研究。方法取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RP62A(ica操纵子阳性,阳性组)、ATCC12228(ica...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胞间黏附素基因(intercellular adhesion,ica)操纵子对气管导管材料表面表皮葡萄球菌与白假丝酵母菌混合生物膜相关炎症作用影响的体内研究。方法取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RP62A(ica操纵子阳性,阳性组)、ATCC12228(ica操纵子阴性,阴性组)制备浓度为1×10^(6)CFU/mL的菌液,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白假丝酵母菌标准株ATCC10231菌液按照1∶1比例制备成混合培养菌液后,与气管导管材料片孵育24 h,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混合生物膜形成情况。取4~6月龄新西兰兔30只分为两组(n=15),分别于气管旁植入孵育24 h的阳性组及阴性组气管导管材料。于术前及术后1、3、7 d测量两组兔体质量。术后1、3、7 d,采用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浆中IL-1β、IL-6、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水平;术后7 d,扫描电镜观察取出的气管导管材料片表面混合生物膜形成情况,HE染色观察材料周围组织炎症浸润情况,平板菌落计数法观察心脏、肺、肝脏、肾脏细菌感染情况。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示体外孵育24 h后阳性组可见明显混合生物膜结构,阴性组未见混合生物膜形成。体内实验显示两组术前及术后1、3、7 d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组相比,阳性组术后1 d IL-1β及MCP-1水平,术后3、7 d IL-1β、MCP-1、IL-6、TNF-α水平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阳性组可见大量表皮葡萄球菌残留以及混合生物膜结构,阴性组见极少量表皮葡萄球菌残留,未见混合生物膜结构。HE染色示两组材料周围组织均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其中阳性组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较阴性组严重。两组心脏、肝脏细菌感染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肺、肾脏细菌感染数量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ica操纵子在表皮葡萄球菌与白假丝酵母菌混合感染中可能由于增强了混合生物膜结构及其在体内的传播,导致炎症因子升高,细菌难以清除,感染迁延不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生物材料为中心的感染 胞间黏附素基因操纵子 表皮葡萄球菌 白假丝酵母菌 混合生物膜
原文传递
白色念珠菌与常见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向柄全 黄云超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384-388,共5页
白色念珠菌是人体中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其院内感染常常伴有细菌的混合感染.各种细菌与白色念珠菌间可能存在协同、竞争、偏益等关系,并以不同方式损伤宿主组织.混合感染将影响各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生化关系及生物膜构成,进而改变病原微生... 白色念珠菌是人体中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其院内感染常常伴有细菌的混合感染.各种细菌与白色念珠菌间可能存在协同、竞争、偏益等关系,并以不同方式损伤宿主组织.混合感染将影响各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生化关系及生物膜构成,进而改变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及其对宿主免疫的抵抗力和毒力等,使得混合感染较单一感染更难治愈.白色念珠菌与细菌混合感染的高发生率及高死亡率是临床医生面对的严峻问题.了解白色念珠菌与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混合感染的临床诊治意义重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链球菌、乳酸杆菌与白色念珠菌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细菌 混合生物膜 感染
原文传递
肺癌患者生物材料植入后细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20
作者 苏丹燕 周晨 +3 位作者 所元东 赵光强 雷玉洁 黄云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236-2240,共5页
肺癌患者基础免疫力低下,加之肿瘤细胞释放大量免疫抑制因子,免疫功能遭到进一步破坏。随着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生物材料植入感染已成为临床令人棘手的医院感染难题之一。一旦细菌生物膜在生物材料表面形成,菌膜内的细菌可以有效抵御机... 肺癌患者基础免疫力低下,加之肿瘤细胞释放大量免疫抑制因子,免疫功能遭到进一步破坏。随着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生物材料植入感染已成为临床令人棘手的医院感染难题之一。一旦细菌生物膜在生物材料表面形成,菌膜内的细菌可以有效抵御机体的免疫细胞杀伤作用以及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造成难治性细菌感染甚至细菌-真菌混合感染,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本文就肺癌患者生物材料植入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生态学、耐药机制及抗菌策略作一综述,以期对肺癌患者生物材料植入后细菌生物膜感染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肺癌 细菌生物膜 植入感染 防治策略 生物材料相关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