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培养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的血小板细菌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梦伊 刘安庆 +5 位作者 赵玉伟 戎霞 单振刚 高瞻 黄杨 何苗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978-986,共9页
目的通过微生物细菌培养组学探究血小板中的可培养细菌组成,将培养组学结果与宏基因组学结果相互验证,以提高血小板中的细菌检出率。方法收集6份健康人血小板标本,采用8种培养基于需氧条件和12种培养基于厌氧条件中对血小板中细菌进行... 目的通过微生物细菌培养组学探究血小板中的可培养细菌组成,将培养组学结果与宏基因组学结果相互验证,以提高血小板中的细菌检出率。方法收集6份健康人血小板标本,采用8种培养基于需氧条件和12种培养基于厌氧条件中对血小板中细菌进行大规模培养和分离,并对筛选获得的单菌落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健康人血小板微生物组细菌丰度。结合宏基因组测序和培养组结果,确认血小板中存在的的细菌种类。结果6份血小板标本经培养组学共分离获得90株细菌,隶属于3个门,5个纲,5个目,7个科,9个属,23个种,其中在种水平上得到的单克隆较多的菌株为aurantiaca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aurantiaca)(16.7%),Bacillus sp.Y1(15.6%),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14.4%)和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13.3%);血小板标本经mNGS测序发现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度值较高。培养组学方法与宏基因组测序都检测出的细菌为:厚壁菌门细菌种类:Bacillus sp.Y1、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运动芽孢杆菌(B.mobilis)、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放线菌门细菌种类: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变形菌门细菌种类: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和戴尔福特菌(Delftia tsuruhatensis)。结论培养组学和宏基因组学方法相互验证鉴定出了一些细菌,证明血小板中存在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宏基因组学 培养组学 细菌检测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背部创面愈合过程中细菌量变化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于勇 付小兵 +1 位作者 孙同柱 赵志力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29-331,共3页
目的 :探讨糖尿病慢性溃疡愈合过程中细菌因素的影响以及创面局部使用血小板生长因子 (PDGF)治疗对细菌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在糖尿病大鼠背部切割圆形创面 ,创面分别涂 PDGF或基质。于伤后不同时间点采样 ,测定创面细菌量及创面面积和... 目的 :探讨糖尿病慢性溃疡愈合过程中细菌因素的影响以及创面局部使用血小板生长因子 (PDGF)治疗对细菌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在糖尿病大鼠背部切割圆形创面 ,创面分别涂 PDGF或基质。于伤后不同时间点采样 ,测定创面细菌量及创面面积和伤腔容积。结果 :1创面总细菌量及革兰阴性 (G- )菌量均在伤后第5日达到峰值 ,而后逐渐下降 ,但 G- 菌量下降明显快于总菌量 ,伤后第 7日已降至伤后第 1日水平 ,第 14日已检测不到 ;2伤后早期创面愈合速度较慢 ,第 7日后明显加快 ;这一快速愈合期与 G- 菌菌量快速减少期恰好重叠 ;3PDGF治疗组创面修复速度明显快于基质对照组和单纯致伤组 ,但其创面菌量变化与其余 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创面 G-菌菌量变化可能影响糖尿病大鼠创面的愈合速度 ;创面使用 PDGF可加快创面愈合速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观察 糖尿病 创面 细菌 血小板生长因子
下载PDF
16S rRNA通用引物在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孟庆丽 黄杰 +2 位作者 于卫建 叶萍 席惠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49-351,共3页
目的评价16S rRNA通用引物在快速检出血小板制品中污染细菌的实用性,寻找新的能够快速、准确地检出血小板中污染细菌的方法。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提取样本中细菌DNA,用设计合成的16S rRNA和16S—23S rRNA基因区间引物进行扩增,产物经Ha... 目的评价16S rRNA通用引物在快速检出血小板制品中污染细菌的实用性,寻找新的能够快速、准确地检出血小板中污染细菌的方法。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提取样本中细菌DNA,用设计合成的16S rRNA和16S—23S rRNA基因区间引物进行扩增,产物经HaeⅢ酶切,酶切片段与血小板污染常见菌的酶切图谱对比,确定有无污染及污染菌种类。结果16S rRNA通用引物法可以在4h内完成全部检测,其中在保存24h的血小板标本中未检出污染菌,保存48h的血小板标本中有2份分别检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与全自动细菌培养仪的结果一致。结论16S rRNA通用引物是一种快速、准确检出血小板制品中污染细菌的方法,结果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RNA 血小板 细菌
下载PDF
细菌筛检在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方面的有效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林俊杰 徐忠 +6 位作者 陈敏 邱颖婕 张晰 孔祥荣 周筱嫣 马庆 钱开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89-191,共3页
本研究探讨用血小板细菌筛检及24小时锁定的方法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有效性。用BacT/A-LERT细菌培养仪对保存24小时后(22℃振荡保存)的单采血小板(机器采集的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在无菌条件下抽取5袋样品,并合并成1袋后分别接... 本研究探讨用血小板细菌筛检及24小时锁定的方法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有效性。用BacT/A-LERT细菌培养仪对保存24小时后(22℃振荡保存)的单采血小板(机器采集的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在无菌条件下抽取5袋样品,并合并成1袋后分别接种于需氧培养液和厌氧培养液中,同时将被抽检的血小板进行锁定。接种后的培养液置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如结果为阴性,则该血小板可放行。如出现阳性,对阳性结果进行菌种鉴定,并取留样样品进行复试。结果表明:8017袋单采血小板中,初筛为阳性的16袋(0.2%),复筛确认阳性的4袋(0.05%);进一步菌种分析显示3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袋为耳状葡萄球菌。结论:血小板细菌筛检、24小时锁定作为血小板常规检测项目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于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是有效而且适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细菌筛检 24小时锁定 血小板细菌污染
下载PDF
^(137)Csγ射线辐照杀灭机采血小板中细菌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肖洁 彭涛 +2 位作者 宋建 张利 李静静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13-91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37Csγ射线辐照对机采血小板中细菌灭活效果及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20、25、30、35、40 Gy剂量的137Csγ射线分别辐照含有(102~103)CFU/mL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机采血小板,检测辐照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37Csγ射线辐照对机采血小板中细菌灭活效果及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20、25、30、35、40 Gy剂量的137Csγ射线分别辐照含有(102~103)CFU/mL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机采血小板,检测辐照前后血小板中的活菌数量和理化指标pH、HSR、血小板最大聚集率、CD62p+、Plt、MPV、PDW,并做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血小板经20、25、30、35、40 Gy的137Csγ射线辐照后,铜绿假单胞菌菌落计数均值分别为314、236、226、160、102 CFU/mL;表皮葡萄球菌计数均值分别为1 440、1 330、1 228、1 175、978 CFU/mL;肺炎克雷伯菌计数均值分别为942、860、750、622、450 CFU/mL。辐照后血小板中活菌数量相比辐照前均明显降低(P<0.05)。不同剂量的137Csγ射线辐照前后血小板pH、HSR、血小板最大聚集率、CD62p+、Plt、MPV、PDW)辐照后变化不大(P>0.05)。结论 20~40 Gy的137Csγ射线辐照机采血小板可较好杀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而对血小板质量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细菌灭活 Γ射线 辐照 输血安全
下载PDF
血清炎性指标对血流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早期鉴别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任红梅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373-1374,共2页
目的了解血清炎性指标对血流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的早期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住院患者血培养阳性确诊血流感染的60例患者,根据血培养病原菌不同分为革兰阴性菌组与革兰阳性菌组,分析两... 目的了解血清炎性指标对血流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的早期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住院患者血培养阳性确诊血流感染的60例患者,根据血培养病原菌不同分为革兰阴性菌组与革兰阳性菌组,分析两组早期的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革兰阴性菌组与革兰阳性菌组在发病早期,WBC、PLT、CRP、PCT、IL-6均有不同程度的的改变,但PL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T定量检测可以作为早期鉴别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的快速诊断手段,为早期的抗感染方案的制订提供有效、可行的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炎性指标 血流感染 病原菌 血小板 诊断
下载PDF
糖尿病足部溃疡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冯雪琴 张汉奎 +3 位作者 兰海丽 卢兰芬 吴秀娟 何顺宁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0年第14期1423-1425,1428,共4页
目的了解糖尿病足足部溃疡分泌物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调查细菌感染所占比例,以及与患者血糖值、血小板(PLT)数量和血小板体积(MPV)3项指标的关联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73例2型糖尿病患... 目的了解糖尿病足足部溃疡分泌物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调查细菌感染所占比例,以及与患者血糖值、血小板(PLT)数量和血小板体积(MPV)3项指标的关联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73例2型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分泌物标本中病原菌培养阳性的59例标本进行药敏分析,并研究血糖水平、PLT和MPV与足部溃疡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73例2型糖尿病足部溃疡细菌培养无菌生长14例(19.2%);59例细菌或真菌培养阳性(占80.8%),其中混合菌感染19例,占32.2%,其余为单一细菌感染。共培养出病原菌89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2株、革兰阴性杆菌41株,真菌6株。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未出现对万古霉素耐药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发酵菌对亚胺培南未出现耐药株,非发酵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未出现广泛耐药株,但多重耐药株占较大比例。结论糖尿病足患者MPV增大,说明PLT参与了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治疗中应严密监测PLT的各项参数,对抗PLT聚集,对改善病变部位的循环功能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足溃疡 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 血糖 血小板 抗药性 细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与全自动培养法在血小板细菌污染检测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晓颖 马敏 +4 位作者 徐忠 王迅 林俊杰 邱颖捷 钱开诚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677-679,共3页
目的比较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与全自动培养法在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检测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评价2种方法的应用前景。方法将血小板制品污染中常见的6种细菌用浓缩血小板悬液进行稀释,并选取浓度为102、101、100的菌悬液,分别用实... 目的比较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与全自动培养法在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检测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评价2种方法的应用前景。方法将血小板制品污染中常见的6种细菌用浓缩血小板悬液进行稀释,并选取浓度为102、101、100的菌悬液,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全自动培养法进行检测。结果用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6株细菌检测,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Κ=1.000。用全自动培养仪对6株细菌检测,其特异性均为100%;灵敏度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需氧瓶95.5%,Κ=0.886,厌氧瓶90.9%,Κ=0.787;表皮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2种培养瓶均为83.3%,Κ=0.667;蜡样芽孢杆菌2种培养瓶均为86.7%,Κ=0.684;铜绿假单胞杆菌需氧瓶度为100%,Κ=1.000,厌氧瓶为44.4%,Κ=0.286;痤疮丙酸杆菌需氧瓶为16.7%,Κ=0.105,厌氧瓶为91.7%,Κ=0.886。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小板制品中的细菌污染,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且省时、经济,能应用于临床上血液样本的大规模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细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自动培养 16S RDNA
下载PDF
细菌感染大鼠血中血小板型磷脂酶A_2 mRNA水平的变化及其cDNA克隆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滔滔 梁宁生 +3 位作者 杨帆 李艳 陆益 蒙子卿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21-324,共4页
目的 观察感染大鼠血中血小板型PLA2 mRNA水平的变化 ,研究其基因和氨基酸顺序结构的特征。为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用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感染大鼠血中PLA2 mRNA ,并对PLA2 cDNA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 大鼠感染细菌... 目的 观察感染大鼠血中血小板型PLA2 mRNA水平的变化 ,研究其基因和氨基酸顺序结构的特征。为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用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感染大鼠血中PLA2 mRNA ,并对PLA2 cDNA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 大鼠感染细菌后 ,血中血小板型PLA2 mRNA水平迅速明显增加 ,其DNA和氨基酸结构与其他组织来源的PLA2 有高度的同源性。结论 细菌感染可引起大鼠血中PLA2 在基因水平上的迅速反应 ,这可使血小板型PLA2 的生成增加并控制感染。血中克隆出来的PLA2 cDNA与大鼠其他组织来源的PLA2 虽略有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型磷脂酶A_2 细菌感染 信使RNA CDNA克隆
下载PDF
肺炎患者血液PLT,PA/Fig和NGAL联合检测在不同类型病原菌感染鉴别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秦云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83-89,共7页
目的探讨肺炎患者血液血小板(PLT),前清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PA/Fig)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联合检测在不同类型病原菌感染鉴别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 目的探讨肺炎患者血液血小板(PLT),前清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PA/Fig)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联合检测在不同类型病原菌感染鉴别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52例革兰阴性菌感染肺炎患者(革兰阴性菌组)、52例革兰阳性菌感染肺炎患者(革兰阳性菌组)和52例真菌感染肺炎患者(真菌组),血培养或其生理无菌部位标本培养结果阳性,同期选取5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各组PLT,PA/Fig,NGAL和临床肺部感染(CPIS)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ROC下面积(AUC)分析PLT,PA/Fig,NGAL鉴别不同病原菌的效能,采用Pearson分析各组PLT,PA/Fig,NGAL与CPIS评分相关性,并比较不同疗效患者PLT,PA/Fig,NGAL,采用ROC与AUC分析PLT,PA/Fig和NGAL预测无效的效能。结果PLT:革兰阴性菌组[(116.59±24.61)×10^(9)/L]<革兰阳性菌组[(146.97±26.52)×10^(9)/L]<真菌组[(170.50±22.89)×10^(9)/L]<对照组[(220.18±25.39)×10^(9)/L]。PA/Fig:革兰阳性菌组(3.41±1.36)<革兰阴性菌组(5.68±1.20)<真菌组(7.97±1.21)<对照组(9.88±1.05)。NGAL:真菌组(129.87±48.25pg/ml)<对照组(162.01±21.39pg/ml)<革兰阴性菌组(302.49±50.88pg/ml)<革兰阳性菌组(368.44±54.6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0.502,P1<0.001;F2=279.229,P2<0.001;F3=320.096,P3<0.001)。PLT,PA/Fig和NGAL鉴别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的AUC值均较高;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感染患者PLT,PA/Fig,NGAL均与CPIS评分相关;有效患者[PLT(153.97±20.47)×10^(9)/L,PA/Fig(6.18±1.06)]高于无效患者[(93.65±22.38)×10^(9)/L,3.00±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90,11.565,均P<0.05);PLT+PA/Fig预测无效的AUC为0.862,高于单一预测(0.808,0.778)。结论PLT,PA/Fig和NGAL可用于肺炎不同病原菌鉴别及病情评估,且PLT,PA/Fig和NGAL在预测疗效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 真菌 血小板 前清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下载PDF
实时荧光PCR检测血小板制品中常见细菌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燕 方建华 李建斌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842-845,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便于开展的血小板制品中常见细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并评价其在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NCBI中查找血小板中八种常见细菌的特异性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出保守区域的引物和探针,将设计好的引物在基...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便于开展的血小板制品中常见细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并评价其在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NCBI中查找血小板中八种常见细菌的特异性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出保守区域的引物和探针,将设计好的引物在基因库中进行比对,确认无交叉再进行合成。将合成好的引物和探针通过扩增血小板常见细菌实验,确定最佳引物和探针,同时确定最佳扩增条件,最终建立完整的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的PCR方法。结果通过多种引物的实验,确定了实验方案,本实验中共有8组特异性引物,最终实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检到10 CFU/mL,铜绿假单胞菌可以检到10 CFU/mL,蜡状芽孢杆菌可以检到10 CFU/mL,鲍曼不动杆菌可以检到10 CFU/mL,奇异变形杆菌可以检到20 CFU/mL,白色念珠菌可以检到10 CFU/mL,白喉杆菌可以检到30CFU/mL,肺炎克雷伯菌可以检到20 CFU/mL。整个检测过程从血小板制品取样到核酸的提取,再到扩增结束,需要4—5 h。结论本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血小板制品中的常见细菌,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常见菌以外的细菌无法检出,因此,需要加大样本检测量来验证本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实时荧光PCR 细菌检测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并感染病人血清CD64、IL-6、PDW水平与病原菌分布特征、感染预后的关联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阮敏 黄震琪 +2 位作者 吴炜 梁莉 曾庆曙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340-345,共6页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并感染病人血清CD64、白细胞介素-6(IL-6)、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与病原菌分布特征、感染预后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急性髓系白血病并感染病人90例为研究组,同期未合并感染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90例为对照组。统...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并感染病人血清CD64、白细胞介素-6(IL-6)、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与病原菌分布特征、感染预后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急性髓系白血病并感染病人90例为研究组,同期未合并感染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90例为对照组。统计2组血清CD64、IL-6、PDW水平,研究组病原菌分布特征、不同感染类型、感染预后病人血清各指标水平,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并感染病人感染预后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清各指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并感染病人感染预后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CD64、IL-6、PDW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90例病人分离出病原菌118株,主要菌种为革兰阴性菌,共78株(66.10%),其次为革兰阳性菌30株(25.42%)、真菌10株(8.47%);研究组革兰阴性菌感染病人血清CD64、IL-6、PDW水平高于革兰阳性菌、真菌感染病人,革兰阳性菌感染病人血清各指标水平高于真菌感染病人,死亡病人血清各指标水平高于生存病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CD64、IL-6、PDW均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并感染病人感染预后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P<0.01);ROC曲线显示,选取血清CD64、IL-6、PDW联合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并感染病人感染预后死亡的特异度为82.43%,敏感度为81.25%。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并感染病人血清CD64、白细胞介素-6、PDW水平显著增高,且表达与病人病原菌分布特征、感染预后具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感染 CD64 白细胞介素 血小板分布宽度 病原菌分布
下载PDF
Effects of Plasma Proteins on <i>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i>RP62A Adhes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Platelets on Polyurethane Biomaterial Surfaces
13
作者 Li-Chong Xu Christopher A. Siedlecki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nd Nanobiotechnology》 2012年第4期487-498,共12页
Plasma proteins influence the initial adhesion of bacteria to biomaterials as well as interactions between bacteria and blood platelets on blood-contacting medical device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effects of three... Plasma proteins influence the initial adhesion of bacteria to biomaterials as well as interactions between bacteria and blood platelets on blood-contacting medical device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effects of three human plasma proteins, albumin, fibrinogen (Fg), and fibronectin (Fn), on the adhesion of Staphylococcus epidemidis RP62A to polyurethane biomaterial surfaces, and also address how these three proteins affect bacterial interactions with human platelets on materials. Measurements of bacterial adhesion on polymer surfaces pre-adsorbed with a variety of proteins demonstrate that Fn leads to increased bacterial adhesion, with the order of effectiveness being Fn 》Fg > albumin. Immuno-AFM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was used to assess the Fn adsorption/activity on surfaces and bacterial cell membranes by looking at molecular scale events. A correlation between molecular scale Fn adsorption and macroscale bacterial adhesion was observed, with an increased numbers of Fn-receptor recognition events measured on cell surfaces as compared to Fg-receptor recognition events, suggesting Fn is an important protein in bacterial adhesion. Monoclonal antibodies recognizing either the carboxyl-terminus or amino-terminus of Fn were coupled to AFM probes and used to assess the orientation of Fn adsorbed on a surface, with an increased amount of Fn carboxyl-terminus availability corresponding to higher bacterial adhesion. Interactions between bacteria and platelets were demonstrated with fluorescence and AFM imaging on the polyurethane surfaces, with albumin inhibiting bacteria-platelet interaction and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both Fg and Fn promoting adhesion of bacteria to platelets and apparent platelet activation, resulting in bacteria/platelet aggre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al ADHESION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FIBRONECTIN bacteria-platelet Interactions
下载PDF
血小板在抵御细菌感染和增强免疫中的地位 被引量:7
14
作者 易观群(综述) 谢双锋 马丽萍(审校)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4-380,共7页
血小板具有止血和维持血管完整的基本功能,但近年研究证明其在细菌感染中担任重要的免疫防御角色。当机体出现细菌感染时,血小板第一个迁徙到感染前线,识别、捆绑、内吞病原菌或释放多种杀微生物蛋白直接杀灭细菌;同时增强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具有止血和维持血管完整的基本功能,但近年研究证明其在细菌感染中担任重要的免疫防御角色。当机体出现细菌感染时,血小板第一个迁徙到感染前线,识别、捆绑、内吞病原菌或释放多种杀微生物蛋白直接杀灭细菌;同时增强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补体系统的固有免疫功能,促T细胞、B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功能,协助共同清除机体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细菌 感染 免疫
下载PDF
PCR检测血小板细菌的引物设计与筛选
15
作者 张燕 方建华 李建斌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605-607,共3页
目的设计PCR检测血小板细菌的通用引物,评价其在血小板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找到不同细菌中同一片段基因16Sr DNA序列,对其做多序列比对,确定合适的保守区域;使用Primer 5.0设计3对引物探针,采... 目的设计PCR检测血小板细菌的通用引物,评价其在血小板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找到不同细菌中同一片段基因16Sr DNA序列,对其做多序列比对,确定合适的保守区域;使用Primer 5.0设计3对引物探针,采用荧光定量PCR对不同浓度[(101—107)CFU/m L]的标准菌株扩增,通过分析扩增曲线来判断扩增效果。分别将配制后经血小板稀释为101、102、103、104、105、106、107CFU/m L的菌悬液在22℃震荡培养24 h,以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菌;筛选出灵敏度和特异性最好的引物作为最终引物。结果血小板常见菌做荧光定量PCR检测[对(101—107)CFU/m L的细菌重复检测〉3次]后,通过对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比较,发现第3号组引物(16S-F3:CAACGCG■AACCTTAC,16S-R3:AACC■CATTTCACAACA)不但能避免背景和非特异物的产生,而且能识别低含量的目标DNA,检测的细菌浓度范围含量为(102—108)CFU/m L。结论细菌通用引物的设计与筛选为血小板细菌的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细菌 PCR引物 核酸检测 细菌含量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和培养组学的血小板中细菌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少礼 高瞻 +2 位作者 黄梅 黄杨 何苗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21-327,共7页
目的建立1种基于高通量测序培养组学的细菌检测体系,以此来提高血小板中细菌的检出率。方法利用微生物高通量培养组细菌检测体系,配置培养组中的8种液体培养基,即血培养瓶(37℃)、含5 mL羊血的血培养瓶(37℃)、100 mL海生菌肉汤(37℃)... 目的建立1种基于高通量测序培养组学的细菌检测体系,以此来提高血小板中细菌的检出率。方法利用微生物高通量培养组细菌检测体系,配置培养组中的8种液体培养基,即血培养瓶(37℃)、含5 mL羊血的血培养瓶(37℃)、100 mL海生菌肉汤(37℃)、含瘤胃液和羊血各5 mL的血培养瓶(37℃)、100 mL胰蛋白大豆肉汤(37℃)、100 mL5%羊血肉汤(28、37℃)、含5 mL胃液血培养瓶(37℃)和替代传统的1种培养基-血培养瓶(37℃),取血小板标本9份(5 mL/份)做预培养:在恒温有氧条件下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60 d,将液体培养基中的培养液9份,在培养24 h后第1次用无菌注射器吸取100μL菌到血琼脂平板上,并用涂布棒涂布均匀;此后每2—3 d重复同样操作1次。血琼脂平板与预培养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培养1—2 d,用挑菌环挑取血平板上的单个菌株,用DNA Blood Mini Kit提取DNA后,采用通用引物27F/1429R扩增该细菌的16S rRNA基因片段并采用Sanger测序鉴定菌种,同时将各血小板标本混匀后分别取40 mL以96800 g离心4 h,弃上清;采用DNA Blood Mini Kit提取沉淀总DNA,构建DNA文库后在Illumina Illumina HiSeq 4500上深度测序,所得数据用自有分析软件KrakenPy 1.0分析其中的微生物组并鉴定细菌种类。将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方法得到的结果和培养组的结果相互验证,确认致血小板污染的细菌种类。结果经过细菌培养组培养后分离单个菌落,用Sanger测序鉴定出的细菌有: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芽孢杆菌(Bacillus sp.)、郭霍氏芽孢杆菌(B.kochii)、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黄原胶降解菌(P.lautus)、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马葡萄球菌(S.equorum)、红球菌(Rhodococcus sp.)。宏基因组测序产出Raw data共72.22 G,显示丰度较高的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中鉴定出细菌种类最多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种类: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蜡状芽孢杆菌(B.cereus)、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胶质类芽孢杆菌(P.mucilaginosus);其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细菌主要包括:赭黄嗜盐囊菌(Haliangiumochraceum)、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altophilia);还有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主要包括红球菌(Rhodococcus sp.)、红平红球菌(R.erythropolis)、银色棒杆菌(Corynebacteriumargentoratense)。培养组学方法与宏基因组测序2种方法都检测出的细菌: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sp.)、红球菌(Rhodococcus sp.)。结论高通量微生物培养组学方法培养出了高丰度的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和红球菌(Rhodococcus sp.)等最可能污染血小板标本的细菌,但未培养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等血小板中可能存在的细菌。高通量培养组学方法与宏基因组测序方法相结合为高灵敏地检测血小板中的细菌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细菌检测 微生物培养组学 宏基因组学 Illumina Illumina HiSeq 4500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型PLA_2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17
作者 李艳 梁宁生 +2 位作者 雷宇 黄天文 朱潮滨 《广西医学》 CAS 2009年第11期1577-1578,共2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型磷脂酶A2(PLA2)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将不同浓度的重组PLA2与9种细菌在37%共同孵育2h,然后倾注琼脂板,次日记录每一琼脂板上的菌落生成数(CFU),计算出PLA2杀菌率和PLA2的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重组...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型磷脂酶A2(PLA2)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将不同浓度的重组PLA2与9种细菌在37%共同孵育2h,然后倾注琼脂板,次日记录每一琼脂板上的菌落生成数(CFU),计算出PLA2杀菌率和PLA2的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重组人血小板型PLA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炭疽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革兰氏阳性(G^+)菌有较强杀菌作用,作用2h后PLA2的MBC范围为0.015~0.240μg/ml。对大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革兰氏阴性(G^-)菌则需要较高浓度的血小板型PLA2,作用2h后的MBC为30~90μg/ml。结论血小板型PLA2对G^+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G^+菌的杀菌作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型磷脂酶A2 抗菌活性 革兰性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永超 陈超群 +1 位作者 巫贡晓 刁文卿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3期70-71,共2页
目的调查目前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概率及探讨24h锁定的血小板细菌筛检方法在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有效性。方法用BacT/ALERT3D细菌培养仪对保存24h后(22℃振荡保存)的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阳性标本作细菌鉴定。结果1837份单... 目的调查目前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概率及探讨24h锁定的血小板细菌筛检方法在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有效性。方法用BacT/ALERT3D细菌培养仪对保存24h后(22℃振荡保存)的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阳性标本作细菌鉴定。结果1837份单采血小板中,初筛为阳性的4袋(0.22%),复筛确认阳性的1袋(0.054%),经鉴定为痤疮丙酸杆菌。结论目前的单采血小板模式是安全的,24h锁定的血小板细菌筛检方法在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方面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细菌污染 细菌筛检
下载PDF
人血小板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19
作者 顾昊宇 展富琴 +2 位作者 顾爱萍 秦陈浩 何春燕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24期3583-3585,共3页
目的探讨洗涤人血小板在体外对革兰阳性球菌代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代表菌(大肠埃希菌)活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和洗涤人血小板,加入20倍的细菌共孵育3h。将共孵育后的反应液梯度稀释后涂平板,计数细菌菌落形成单位(CFU)来... 目的探讨洗涤人血小板在体外对革兰阳性球菌代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代表菌(大肠埃希菌)活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和洗涤人血小板,加入20倍的细菌共孵育3h。将共孵育后的反应液梯度稀释后涂平板,计数细菌菌落形成单位(CFU)来判断活菌数量;将共孵育后反应液离心,检测上清液中Th1/Th2/Th17细胞因子,分析与细菌作用后的血小板细胞因子释放情况。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与血小板共孵育后,细菌CFU数目均明显下降。血小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杀菌率分别为96.8%和40.5%。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促进血小板产生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7a,而大肠埃希菌没有显示出明显作用。结论洗涤血小板能够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活性,并释放出较高浓度的炎性细胞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涤血小板 抗菌活性 细胞因子 细菌
下载PDF
机采血小板细菌培养的假阳性结果分析及控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巫贡晓 兰竹 +1 位作者 陈永超 申卫华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6-7,共2页
目的通过分析BacT/ALERT 3D全自动细菌培养系统在机采血小板细菌培养中产生假阳性结果的原因,以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降低假阳性率。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站采集的机采血小板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培养了1918份血... 目的通过分析BacT/ALERT 3D全自动细菌培养系统在机采血小板细菌培养中产生假阳性结果的原因,以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降低假阳性率。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站采集的机采血小板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培养了1918份血小板,初次培养阳性反应有6例,占0.31%;确认阳性1份,阳性率为0.05%;假阳性反应5例,假阳性率为0.26%。结论假阳性反应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找出原因,在日常工作中加以控制,就能减少假阳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细菌培养 假阳性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