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 novel homozygous ITGB2 mutations among two patients with leukocyte adhesion defect type-1:Two case reports
1
作者 Yiwa Suksawat Punchama Pacharn +1 位作者 Nunthana Siripipattanamongkol Boonchai Boonyawat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s》 2022年第5期429-436,共8页
BACKGROUND A leukocyte adhesion defect(LAD) is a rare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order. LAD type 1(LAD-1) is the most common, which is caused by ITGB2 mutation resulting in dysfunction of β2 integrin, which impairs ... BACKGROUND A leukocyte adhesion defect(LAD) is a rare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order. LAD type 1(LAD-1) is the most common, which is caused by ITGB2 mutation resulting in dysfunction of β2 integrin, which impairs leukocyte adherence to the endothelium.CASE SUMMARY The first two cases of LAD-1 in Thailand presented with recurrent omphalitis, soft tissue infection, marked leukocytosis, and neutrophilia. One patient experienced delayed umbilical cord separation. Mutat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direct DNA sequencing of the ITGB2 gene. The results revealed two novel homozygous missense mutations, c.920C>T(p.Leu307Pro) in exon 8 and c.758G>A(p.Arg-253His) in exon 7, and one novel homozygous nonsense mutation, c.262C>T(p.Gln88Ter) in exon 4, in the genomic DNA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patients, respectively. Heterozygous mutation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parents of both patients, suggesting a carrier status. The patients were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 antibiotics for infections with good clinical response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ould not be performed due to the unavailability of matched donors. However,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infections was observed after antibiotic prophylaxis. Several follow-up visits were conducted for both patients. They are currently 6 years old.CONCLUSION Molecular analysis is essential for definitive diagnosis, early treatment implementation, and prevention of LAD-1 in future pregna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ukocyte adhesion defect ITGB2 Omphalitis bacterial soft tissue infection Molecular investigation Case report
下载PDF
sCD14-ST联合IL-6对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洋 秦智彬 房丽云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8期1130-1132,1136,共4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CD14-ST)联合白细胞介素-6(IL-6)对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该院收治的55例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的55例儿童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CD14-ST)联合白细胞介素-6(IL-6)对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该院收治的55例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的55例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sCD14-ST、IL-6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患儿sCD14-ST水平与IL-6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发生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sCD14-ST、IL-6对儿童发生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sCD14-ST、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sCD14-ST水平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42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D14-ST>443.82 pg/mL、IL-6>13.75 pg/mL是儿童发生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项指标联合诊断儿童发生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87(95%CI:0.741~0.975),灵敏度为90.91%,特异度为80.00%。结论sCD14-ST>443.82 pg/mL、IL-6>13.75 pg/mL是儿童发生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项指标联合检测能提高对儿童发生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 白细胞介素-6 细菌性感染 儿童 呼吸道
下载PDF
细菌定量计数联合尿沉渣白细胞检验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3
作者 赖寒光 林先娘 吴海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2期77-79,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细菌定量计数联合尿沉渣白细胞检验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均接受细菌定量计数、尿沉渣白细胞检验及尿细菌培养。分析尿细菌培养结果,以尿细菌培养为金标准,比较细菌定量计数、尿沉渣白细... 目的观察分析细菌定量计数联合尿沉渣白细胞检验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均接受细菌定量计数、尿沉渣白细胞检验及尿细菌培养。分析尿细菌培养结果,以尿细菌培养为金标准,比较细菌定量计数、尿沉渣白细胞单一检验及联合检验的诊断效能。结果20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经尿细菌培养诊断,阳性标本为104例,阳性率为52.00%。以尿细菌培养为金标准,联合检验对尿路感染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08%、96.88%、97.14%、97.89%,细菌定量计数检验对尿路感染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77%、69.79%、74.34%、77.01%,尿沉渣白细胞检验对尿路感染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35%、92.71%、93.14%、90.82%,联合检验对尿路感染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细菌定量计数检验,敏感性、阴性预测值高于尿沉渣白细胞检验(P<0.05)。结论在尿路感染诊断中,应用细菌定量计数联合尿沉渣白细胞检验的结果与尿细菌培养更相近,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定量计数 尿沉渣白细胞 联合检验 尿路感染 尿培养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和PCT、CRP、肺炎支原体抗体水平对儿童肺炎支原体合并细菌性感染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必和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9期183-187,共5页
目的探究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肺炎支原体抗体水平对儿童肺炎支原体合并细菌性感染性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3月于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 目的探究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肺炎支原体抗体水平对儿童肺炎支原体合并细菌性感染性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3月于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治疗的500例肺炎支原体合并细菌性感染肺炎患儿为研究组,另取同期于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病毒感染性肺炎患儿为病例对照组,选择同期体格检查的10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样中PCT、CRP、肺炎支原体抗体IgM、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淋巴细胞百分数、单核细胞百分数)水平,对比两组儿童上述指标差异,采用绘制受试者操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ROC)的方式分别计算上述指标对肺炎支原体合并细菌性感染肺炎的诊断价值,并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AUC)。结果研究组患儿的血样PCR、CRP以及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水平均显著高于病例对照组和对照组儿童(P<0.05);研究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和单核细胞百分数均显著高于病例对照组和对照组儿童,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通过绘制ROC曲线并计算得知,PCT、CRP以及肺炎支原体抗体IgM对肺炎支原体合并细菌性感染肺炎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4(95%CI=0.900~0.968,P<0.001)、0.928(95%CI=0.880~0.975,P<0.001)、0.780(95%CI=0.712~0.848,P<0.001);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淋巴细胞百分数以及单核细胞百分数对肺炎支原体合并细菌性感染肺炎的诊断AUC分别为0.957(95%CI=0.925~0.988,P<0.001)、0.768(95%CI=0.700~0.836,P<0.001)、0.670(95%CI=0.595~0.746,P<0.001)、0.765(95%CI=0.698~0.832,P<0.001)。结论肺炎支原体合并细菌性感染肺炎患儿血样PCT、CRP、肺炎支原体抗体IgM均较健康儿童出现显著升高,白细胞分类水平也出现明显变化,上述指标在肺炎支原体合并细菌性感染肺炎患儿早期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白细胞分类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肺炎支原体抗体 肺炎支原体合并细菌性感染肺炎 早期诊断效能
下载PDF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尤瑞克林、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
5
作者 杨军 汪捷 文洪波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66-47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尤瑞克林、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尤...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尤瑞克林、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尤瑞克林+丁苯酞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治疗3周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及MMP、神经因子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2.61%比97.83%)及平均血流速率(Vm)[(25.91±2.94)cm/s比(29.88±2.18)cm/s]、神经生长因子(NGF)[(69.91±6.54)pg/ml比(79.07±8.72)pg/ml]、神经营养因子(NTF)[(4.12±1.30)ng/ml比(4.85±0.93)ng/ml]水平显著提高,外周阻力(Rv)[(89.33±14.89)kPa·s/m比(79.89±12.32)kPa·s/m]、动态阻力(DR)[(37.81±5.18)kPa比(33.98±4.6)kPa]、MMP-2[(248.63±12.06)μg/L比(207.06±12.06)μg/L]、MMP-9[(234.99±12.86)μg/L比(200.30±11.78)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6.14±2.81)μg/L比(12.66±2.77)μg/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采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尤瑞克林、丁苯酞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进脑血流动力学改善,也能进一步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神经因子水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血培养联合检测对急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高泉岳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4年第4期441-44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血培养联合检测对急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厦门市第三医院收治的90例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和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学检查...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血培养联合检测对急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厦门市第三医院收治的90例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和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将感染性疾病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50例)和病毒感染组(40例),并将健康体检者视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PCT水平、WBC及血培养其阳性情况,并比较PCT、WBC、血培养单独与联合检测在急诊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PCT阳性率、WBC计数、WBC阳性率、血培养阳性率均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毒感染组、健康对照组的血清PCT水平、PCT阳性率、WBC计数、WBC阳性率、血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WBC、血培养联合诊断的灵敏度(96.00%),准确度(97.50%),特异度(96.67%)、阳性预测值(97.96%)和阴性预测值(95.12%)均高于单独检测手段。结论PCT、WBC、血培养联合检测对急诊细菌感染性疾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降钙素原 细菌感染 白细胞计数
下载PDF
血清和肽素、尿白细胞酯酶、尿细菌计数在肾结石患者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7
作者 冯焕迎 陈辉 +1 位作者 刘敏 胡小红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0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和肽素(CPP)、尿白细胞酯酶(ULE)、尿细菌计数在肾结石患者尿路感染(UT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40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尿细菌培养,检测CPP、ULE和尿细菌计数。根据是否发生UTI将患... 目的探讨血清和肽素(CPP)、尿白细胞酯酶(ULE)、尿细菌计数在肾结石患者尿路感染(UT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40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尿细菌培养,检测CPP、ULE和尿细菌计数。根据是否发生UTI将患者分为UTI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的CPP水平及ULE阳性、尿细菌计数阳性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肾结石患者发生UTI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及三者联合的诊断效能;记录UTI组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革兰阳性菌(G+)与革兰阴性菌(G-)感染患者的CPP水平、ULE阳性及尿细菌计数阳性情况。结果UTI组的最大结石直径、鹿角型结石占比、CPP水平、ULE阳性及尿细菌计数阳性占比高于非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最大结石直径、鹿角型结石、CPP、ULE阳性、尿细菌计数阳性是肾结石患者发生UTI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CPP、ULE、尿细菌计数联合检测对肾结石患者发生UTI的诊断效能较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929,灵敏度为92.86%,特异度为92.86%。UTI组中,G-以大肠埃希菌为主,G+以粪肠球菌为主。结论CPP、ULE及尿细菌计数联合检测对肾结石患者发生UTI的诊断效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肽素 尿白细胞酯酶 尿细菌计数 尿路感染
下载PDF
灯盏细辛有效部位对中性粒白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粘附和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沈志强 吴兰鸥 +1 位作者 陈植和 刘吉开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0-63,共4页
采用 Peter等方法评价灯盏细辛有效部位注射液对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应用玫瑰花结试验和 Born氏法观察本品对大鼠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粘附和聚集的影响以探讨其抗血栓作用的细胞机制。结果表明 ,本品 5 0 mg/ kg使血栓... 采用 Peter等方法评价灯盏细辛有效部位注射液对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应用玫瑰花结试验和 Born氏法观察本品对大鼠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粘附和聚集的影响以探讨其抗血栓作用的细胞机制。结果表明 ,本品 5 0 mg/ kg使血栓形成时间从对照组的 17.7± 0 .8min延长到 35 .7± 2 .6 min(P<0 .0 5 ) ;显著降低凝血酶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间的粘附率 ,其 IC5 0 为 6 1.4m g/ L,且明显抑制激活的中性粒细胞或其上清液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其 IC5 0 分别为 0 .97和 2 .1g/ L,提示灯盏细辛有效部位具有较强抗血栓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细辛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 粘附 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 菊科 灯盏花
下载PDF
叶下珠有效部位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初探 被引量:17
9
作者 沈志强 董泽军 +2 位作者 吴蓝鸥 陈植和 刘吉开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6-50,共5页
采用Born方法和改良的Hamburger方法分别测定叶下珠 (Phyllanthusurinaria)含corilagin的有效部位 (代号PUW )在体内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对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粘附反应的影响 ;应用Myers方法评价PUW灌胃对小鼠尾静脉注射花生四烯酸... 采用Born方法和改良的Hamburger方法分别测定叶下珠 (Phyllanthusurinaria)含corilagin的有效部位 (代号PUW )在体内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对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粘附反应的影响 ;应用Myers方法评价PUW灌胃对小鼠尾静脉注射花生四烯酸 (AA)引起猝死的保护作用 ;运用改良的Charl ton方法及陈长勋等方法分别观察PUW灌胃对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和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采用Tomihisa方法 ,观察PUW对大鼠尾尖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 ,PUW在体内外对ADP、AA或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无明显抑制作用 ;PUW呈浓度依赖性明显阻抑AA激活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的粘附反应 ,其半数抑制浓度 (IC50 )为 39 7mg/kg。PUW (10、2 0和 4 0mg/kg)灌胃呈剂量依赖性显著减少AA致小鼠死亡的数量 ,明显延长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 ,减轻大鼠下腔静脉血栓的干、湿重。 2 0mg/kg的PUW对出血时间无明显影响 ,4 0mg/kg的PUW虽延长出血时间 ,但与阿司匹林 (2 0mg/kg)比较 ,出血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5 )。本实验结果提示 ,PUW灌胃在多种体内血栓模型中均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阻抑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之间的的粘附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下珠 有效部位 血栓形成 作用机制 血小板聚集 中性粒细胞 花生四烯酸 中草药
下载PDF
白细胞VCS参数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黄胜 黄小颜 +3 位作者 梁华英 陈意稳 曾梦如 何日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307-309,共3页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白细胞体积(V)、传导性(C)、激光散射性(S)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体积、高频传导、激光散射(VCS)技术测定55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以及64例健康人的中性粒细胞...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白细胞体积(V)、传导性(C)、激光散射性(S)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体积、高频传导、激光散射(VCS)技术测定55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以及64例健康人的中性粒细胞(NE)、淋巴细胞(LY)及单核细胞(MO)的体积、核浆比例、胞浆颗粒特性以及它们各自的平均分布宽度(SD)。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感染组中的NEV、NEV-SD、NEC、NEC-SD、LYV、LYV-SD、LYC-SD、LYS、MOV、MOV-SD、MOC均增高(P<0.05),而NES则减少(P<0.05)。在感染组以WBC 10×109/L为界分成的2组中,除NEV、NEV-SD在WBC>10×109/L组中较WBC≤10×109/L组增高外(P<0.05),其他改变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感染可使外周血白细胞(包括WBC不升高的情况)的VCS参数发生相应改变,检测其VCS参数可作为了解细菌感染程度的辅助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白细胞 VCS参数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代昆 李韵青 +4 位作者 郭亚楠 蔡伟 余雪梅 薛建江 张德纯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66-168,共3页
目的分析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和C-反应蛋白(CRP)测定在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部感染诊断的临床使用价值及COPD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选择186例临床诊断为COPD的住院患者为感染组,以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 目的分析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和C-反应蛋白(CRP)测定在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部感染诊断的临床使用价值及COPD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选择186例临床诊断为COPD的住院患者为感染组,以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WBC、NEUT%、CRP水平;以痰培养结果分为正常菌群组和有病原菌生长组,按培养出的病原菌分为革兰阳性(G^+)菌组和革兰阴性(G^-)菌组,对各组患者WBC和CRP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对这两项指标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进行比较。对痰培养阳性结果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组患者WBC、NEUT%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菌群组患者WBC和CRP水平与有病原菌生长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培养阳性中真菌86株,以白假丝酵母最多,占35.85%;细菌73株,G^+菌组患者WBC、NEUT%、CRP水平与G^-菌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患者WBC、NEUT%和CRP水平高于健康者,但由于WBC、NEUT%与CRP检测影响因素多,不能对COPD肺部感染进行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细菌感染 白细胞 中性白细胞 C反应蛋白质
下载PDF
新生儿细菌性感染治疗前后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国伟 仰大贵 +3 位作者 郭小峰 潘霞 袁春华 杨晓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91-95,共5页
目的探讨细菌性感染新生儿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WBC)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9月收治的124例细菌性感染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及不同分组患儿血清PCT、hs-CRP及... 目的探讨细菌性感染新生儿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WBC)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9月收治的124例细菌性感染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及不同分组患儿血清PCT、hs-CRP及WBC变化,分析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24例细菌性感染患儿治疗24、72 h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72 h低于治疗24 h(P<0.05)。局部感染组和普通感染组治疗前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均显著低于全身感染组和重症感染组(P<0.05)。革兰阳性菌组血清PCT水平低于革兰阴性菌组,WBC水平显著高于革兰阴性菌组(P<0.05),但2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均与细菌性感染患儿的疗效呈显著负相关(r=-0.761、-0.704、-0.735,P<0.05)。结论新生儿细菌性感染治疗前后进行血清PCT、hs-CRP及WBC检测可在一定程度反映病情进展与疗效,对预后评估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婴儿 新生 降钙素 C反应蛋白质 白细胞 革兰阳性菌
下载PDF
WBC/hsCRP/PCT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6
13
作者 周红娟 高锦萍 《西部医学》 2015年第11期1692-1694,1698,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新生儿细菌性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儿科病房收治的128例感染性疾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感染类型分为细菌性感染68例及病毒性感...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新生儿细菌性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儿科病房收治的128例感染性疾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感染类型分为细菌性感染68例及病毒性感染60例,另选取60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为对照组,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三组患儿血清PCT,免疫荧光定量法测定hs-CRP,XE-2100血液计数仪测定WBC。结果细菌感染组患儿血清WBC、PCT、hs-CRP水平及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及对照组(P<0.05)。与入院时相比,细菌感染组患儿入院24h内WBC、PCT、hs-CRP水平达到高峰,并于入院后第3d下降,入院第5d后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单一指标检测相比,联合检测的灵敏性、准确性、特异性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WBC、PCT、hs-CRP水平可作为新生儿早期细菌性感染的监测指标,且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灵敏性及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细菌性感染 白细胞计数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3项炎症标志物检测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军 陈桂林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22期2996-2997,共2页
目的评估炎症标志物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检测与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ICU患者的血清,细菌感染组(78例)和非细菌感染组(22例)检测血PCT、CRP和WBC。结果与WBC相比,PCT和... 目的评估炎症标志物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检测与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ICU患者的血清,细菌感染组(78例)和非细菌感染组(22例)检测血PCT、CRP和WBC。结果与WBC相比,PCT和CRP的中位值(Median)在细菌和非细菌感染两组中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早期探测细菌感染,PCT有最高的敏感性,再结合临床参数及CRP检测其敏感性可达到100%。PCT曲线下的面积是0.859(95%CI,0.731~0.941),CRP0.761(95%CIO.619~0.870)、WBC0.611(95%CIO.463~0.746),PCT与CRP、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诊断细菌和非细菌感染方面PCT比CRP、WBC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PCT在诊断ICU患者早期细菌感染比CRP和WBC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细菌感染
下载PDF
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高春明 曹蕴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410-141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细菌培养阳性和40例细菌培养阴性住院患者的PCT、血白细胞(WBC)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PCT检测采用半定量免疫色谱法。结果:2组PCT分级差异无统计...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细菌培养阳性和40例细菌培养阴性住院患者的PCT、血白细胞(WBC)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PCT检测采用半定量免疫色谱法。结果:2组PCT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培养阳性组WBC和CRP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阴性组(P<0.01)。细菌培养阳性组PCT、WBC、CRP阳性率依次为36.11%、63.89%、97.22%,细菌培养阴性组PCT、WBC、CRP阳性率依次为25.00%、22.50%、72.50%,细菌培养阳性组WBC、CRP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阴性组(P<0.01),2组PC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灵敏度依次为PCT 36.11%、WBC 63.89%、CRP 97.22%,特异度依次为PCT 75.00%、WBC 77.50%、CRP27.50%。结论:PCT在细菌感染诊断中有一定价值,与WBC和CRP联合检测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细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降钙素原 白细胞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接枝不同官能团的聚酯材料对血小板黏附及其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钟锐 贺曾 +3 位作者 张学俊 韩玎玎 刘嘉馨 王红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80-884,共5页
目的考察接枝不同官能团(-COOH、-OH、两性基团)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膜对血小板黏附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选择适用于过滤去除浓缩血小板中白细胞的材料。方法利用紫外改性的方法,将不同单体包括丙烯酸(AA)、丙烯酸羟乙酯(HEA)和N... 目的考察接枝不同官能团(-COOH、-OH、两性基团)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膜对血小板黏附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选择适用于过滤去除浓缩血小板中白细胞的材料。方法利用紫外改性的方法,将不同单体包括丙烯酸(AA)、丙烯酸羟乙酯(HEA)和N-(3-磺丙基)-N-甲基丙烯酸基氧乙基-N,N-二甲基铵内铵盐(SMDB)接枝到PBT表面,得到接枝不同官能团的PBT膜,包括PBT-AA(-COOH)、PBT-HEA(-OH)、PBT-SMDB(两性基团);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水接触角及表面粗糙度等指标对改性PBT的理化性能做表征,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改性PBT对血小板的黏附,并通过检测PBT改性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低渗休克相对变化、CD62p表达率等指标,考察改性PBT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在红外光谱的1 047和1 043 cm-1处出现了C-O-C的弯曲振动峰和O=S=O的对称伸缩振动峰,提示HEA和SMDB接枝到了PBT膜表面。扫描电镜显示:未改性的PBT膜表面黏附的血小板数明显多于改性PBT膜表面,且可以观察到明显的伪足。血小板黏附数在接枝不同官能团的PBT膜表面顺序为:-COOH>两性基团>-OH。未改性PBT组(n=6)与对照组(未接触材料的血小板)(n=6)比较: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87.22±2.10 vs 82.36±2.11,低渗休克相对变化率(%)为79.33±1.27 vs 77.12±1.09,CD62p表达率增加(%)为9.78±0.58 vs 17.45±1.25(P<0.05)。在接枝不同官能团的改性PBT膜中,PBT-HEA(n=6)对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活化等功能影响最小[血小板最大聚集率(93.34±1.45)%、血小板低渗休克相对变化率(81.26±1.48)%、CD62p表达率(12.51±0.85)%]。结论表面接枝HEA的聚酯对血小板的黏附及功能影响明显小于接枝其他官能团的材料,或可作为用于浓缩血小板过滤去除白细胞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血小板黏附 血小板聚集 低渗休克 CD62P表达 浓缩血小板 白细胞过滤
下载PDF
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在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华英 林伟华 +2 位作者 何艳 洪流 宁丹霞 《实用医技杂志》 2012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的探讨细菌性感染疾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血细胞分析仪法测定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偶氮偶联法检测NAP;选取133例... 目的探讨细菌性感染疾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血细胞分析仪法测定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偶氮偶联法检测NAP;选取133例细菌性感染疾病患者作为感染组,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感染组hs-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NAP及NAP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感染组CRP水平升高有130例,白细胞升高有118例,NAP升高有126例,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有116例,hs-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NAP积分4项指标联合检测有131例升高。结论血清hs-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及NAP检测是感染性疾病早期鉴别诊断快速有效的诊断指标之一,CRP及NAP浓度的监测对细菌性感染的早期诊断,比白细胞计数更敏感,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质 白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细菌感染
下载PDF
矶松素对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18
作者 张小超 陈鹏 +3 位作者 何波 雷伟亚 刘吉开 沈志强 《昆明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10-15,共6页
目的研究矶松素在体内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Born方法测定不同状态(非激活或激活态)中性粒细胞对洗涤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应用玫瑰花结试验及Born方法分别探讨矶松素对中性粒细胞与血小... 目的研究矶松素在体内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Born方法测定不同状态(非激活或激活态)中性粒细胞对洗涤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应用玫瑰花结试验及Born方法分别探讨矶松素对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在体外,矶松素呈浓度相关性明显抑制ADP、AA及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9.4,82.7和38.1 moL/L;10 mg/kg矶松素灌胃后,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具体表现为:(1)对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于给药后60 min即显示明显的抑制作用,于120 min达最大效应,至给药后240 min仍具有显著抑制作用;(2)对AA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于灌胃后30 min显效,180 min达最大抑制作用,有效至少可持续240 min;(3)对PAF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于给药后90 min起效,药效持续至给药后120 min.矶松素明显降低凝血酶激活的洗涤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粘附率,其IC50为62.9 mol/L,且明显阻抑肉豆蔻佛波醇(fMLP)或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引起的洗涤血小板聚集,其IC50分别为54.3和47.6 mol/L.结论矶松素在体内外均具有明显拮抗ADP、AA或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矶松素显著减少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粘附作用;矶松素明显阻抑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矶松素 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聚集 粘附
下载PDF
白细胞粘附聚集试验评估急性细菌感染儿童炎症反应程度
19
作者 卢文波 陈弥芳 奕利娟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2期126-127,共2页
目的  应用白细胞粘附聚集试验 (LAAT)来评估急性细菌感染儿童炎症反应程度。 方法  对不同C反应蛋白 (CRP)组儿童外周血作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N/L)测定及LAA试验。 结果  高CRP组与中CRP组比较 ,WBC总数无显著... 目的  应用白细胞粘附聚集试验 (LAAT)来评估急性细菌感染儿童炎症反应程度。 方法  对不同C反应蛋白 (CRP)组儿童外周血作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N/L)测定及LAA试验。 结果  高CRP组与中CRP组比较 ,WBC总数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N/L比值 ,高CRP组与中CRP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LAA试验 ,高CRP组 (4 .2± 3 .0 ) %、中CRP组 (5 .9± 2 .5 ) %、低CRP组(2 .1± 1.4) % ,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白细胞功能试验LAAT在评估细菌感染后急性相反应程度方面优于白细胞总数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P 白细胞粘附 急性细菌感染 炎症反应 儿童 比值 白细胞总数 显著性差异 结论 反应程度
下载PDF
三项尿路感染指标联合检测对尿路感染筛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敏 《口岸卫生控制》 2019年第6期17-19,共3页
目的分析亚硝酸盐(NIT)、白细胞酯酶(LE)、细菌计数(BACT)联合检测在尿路感染(UTI)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疑为UTI患者84例。采集入选者尿液标本,采用Lab UMat2+Urised2全自动尿液分析工作站进行NIT... 目的分析亚硝酸盐(NIT)、白细胞酯酶(LE)、细菌计数(BACT)联合检测在尿路感染(UTI)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疑为UTI患者84例。采集入选者尿液标本,采用Lab UMat2+Urised2全自动尿液分析工作站进行NIT、LE、BACT检测。观察NIT、LE、BACT检测结果,并以细菌培养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NIT、LE、BACT诊断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结果84例疑为UTI患者中经细菌培养证实阳性32例(38.10%);LE+BACT、NIT+LE+BACT诊断敏感度(最高且均为90.63%)高于NIT;NIT诊断特异度(最高96.15%)高于LE、BACT、LE+BACT;NIT+LE+BACT阴性预测值(最高94.23%)高于NIT;NIT+LE+BACT阳性预测值(最高90.63%)高于LE、BACT、LE+BA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T、LE、BACT联合检查有助于提高UTI诊断效能,有助于检出UTI,进而为UTI诊治提供指导,但UTI最终确诊需依据细菌培养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亚硝酸盐 白细胞酯酶 细菌计数 诊断效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