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truction of a Metagenomic DNA Library of Sponge Symbionts and Screening of Antibacterial Metabolites 被引量:3
1
作者 CHEN Juan ZHU Tianjiao +6 位作者 LI Dehai CUI Chengbin FANG Yuchun LIU Hongbing LIU Peipei GU Qianqun ZHU Weim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6年第2期119-122,共4页
To study the bioactive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sponge-derived uncultured symbionts, a metagenomic DNA library of the symbionts of sponge Gelliodes gracilis was constructed. The average size of DNA inserts in the libra... To study the bioactive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sponge-derived uncultured symbionts, a metagenomic DNA library of the symbionts of sponge Gelliodes gracilis was constructed. The average size of DNA inserts in the library was 20 kb. This library was screened for antibiotic activity using paper disc assaying. Two clones displayed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Micrococcus tetragenus. The metabolites of these two clon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HPLC.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ir metabolites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host E. coli DNA and the host containing vector pHZ132. This study may present a new approach to exploring bioactive metabolites of sponge symbio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genomic DNA library SPONGE symbiontS METABOLITE bioactivity
下载PDF
Antifouling Activity of Bacterial Symbionts of Seagrasses against Marine Biofilm-Forming Bacteria 被引量:2
2
作者 Dietriech G. Bengen Miftahuddin Majid Khoeri +3 位作者 Bintang Marhaeni Ocky Karna Radjasa Agus Sabdono Herawati Sudoy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1年第9期1245-1249,共5页
Marine biofouling has been regarded as a serious problem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The application of TBT and other heavy metal-based antifoulants has created another environmental problem.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d... Marine biofouling has been regarded as a serious problem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The application of TBT and other heavy metal-based antifoulants has created another environmental problem.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d the possible role of baterial symbionts of seagrasses Thalassia hemprichii, and Enhalus acoroides, which were successfully screened for antifouling activity against marine biofilm-forming bacteria isolated from the surrounding colonies of seagrasses. Bacterial symbionts were isolated and tested against biofilm-forming bacteria resulted in 4 bacterial symbionts capable of inhibiting the growth biofilm-forming isolates.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revealed that the active bacterial symbionts belonged to the members of the genera Bacillus and Virgibacillus. Further tests of the crude extracts of the active bacterial symbionts supported the potential of these symbionts as the alternative source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arine antifou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FOULING ANTIFOULANT BACTERIAL symbiontS SEAGRASSES
下载PDF
Growth response of Pterocarpus santalinus seedlings to native microbial symbionts(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Rhizobium aegyptiacum)under nursery conditions
3
作者 Arumugam Karthikeyan Thangavel Arunprasad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25-231,共7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mprove the growth and biomass of Pterocarpus santalinus L.f.(an endangered leguminous tree)using native microbial symbionts such a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Rhizobium ass...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mprove the growth and biomass of Pterocarpus santalinus L.f.(an endangered leguminous tree)using native microbial symbionts such a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Rhizobium associated with native populations of P.santalinus.The nativ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solated from P.santalinus soils were identifi ed as(1)Glomus fasciculatum;(2)Glomus geosporum;and Glomus aggregatum.A nitrogenfi xing microbial symbiont was isolated from the root nodules of P.santalinus and identifi ed as Rhizobium aegyptiacum by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These microbial symbionts were inoculated individually and in combination into P.santalinus seedling roots.After 90 days,growth and biomass had improved compared with uninoculated controls.Shoot and root lengths,number of leaves,stem circumference,number of root nodules,biomass,nutrient uptake and seedling quality index were signifi cantly increased by a combined inoculation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Rhizobium aegyptiacum.It was concluded that native microbial symbionts positively infl uenced P.santalinus seedling growth which will be helpful for successful fi eld establish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Microbial symbionts Pterocarpus santalinus Red sanders Rhizobium aegyptiacum
下载PDF
The Nitrogen-Cycling Network of Bacterial Symbionts in the Sponge Spheciospongia vesparium
4
作者 HE Liming KARLEP Liisi LI Zhiy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999-1012,共14页
The microbes associated with spong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nitrogen cycle of the coral reefs ecosystem,e.g.,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and nitrogen fixation.However,the whole nitrogen-cycling network has rema... The microbes associated with spong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nitrogen cycle of the coral reefs ecosystem,e.g.,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and nitrogen fixation.However,the whole nitrogen-cycling network has remained incomplete in any individual sponge holobiont.In this study,454 pyrosequencing of the 16S rRNA genes revealed that the sponge Spheciospongia vesparium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a unique bacterial community(including 12 bacterial phyla),dominated particularly by the genus Shewanella(order Alteromonadales).A total of 10 functional genes,nifH,amoA,narG,napA,nirK,norB,nosZ,ureC,nrfA,and gltB,were detected in the microbiome of the sponge S.vesparium by gene-targeted analysis,revealing an almost complete nitrogen-cycling network in this sponge.Particularly,bacterial urea utilization and the whole denitrification pathway were highlighted.MEGAN analysis suggests that Proteobacteria(e.g.,Shewanella)and Bacteroidetes(e.g.,Bizionia)are probably involved in the nitrogen cycle in the sponge S.vespar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heciospongia vesparium bacterial symbionts 454 pyrosequencing functional gene analysis nitrogen-cycling net-work
下载PDF
杀虫芽孢杆菌HZ179的鉴定及其相关生物学功能研究
5
作者 竺利红 项慧娟 +1 位作者 施跃峰 刘浩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2628-2635,共8页
为明确杀虫芽孢杆菌HZ179菌株的分类地位及相关生物学功能,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对HZ179进行种属鉴定,通过盆栽试验,测定HZ179对辣椒幼苗生长指数、防御酶活性及单宁含量的影响;通过诊断PCR方法测定HZ179对... 为明确杀虫芽孢杆菌HZ179菌株的分类地位及相关生物学功能,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对HZ179进行种属鉴定,通过盆栽试验,测定HZ179对辣椒幼苗生长指数、防御酶活性及单宁含量的影响;通过诊断PCR方法测定HZ179对瓜蚜共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HZ179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HZ179能显著促进辣椒幼苗生长,其中100倍稀释液处理的幼苗株高、茎粗、植株干重、根冠比、壮苗指数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44.19%、15.70%、22.47%、16.18%和16.71%。HZ179灌根能显著提高辣椒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酶的活性及单宁含量,并在14 d内保持较高水平。HZ179处理组瓜蚜共生菌的感染种类和感染率均低于对照。贝莱斯芽孢杆菌HZ179具有促进辣椒幼苗生长、诱导产生系统抗性和抑制瓜蚜共生菌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辣椒 促生 系统抗性诱导 共生菌
下载PDF
黑蚱蝉胚胎发育和幼期形态变化
6
作者 周金瑞 魏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83,共1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胚胎期的发育过程和共生菌在胚胎中的分布,确定若虫龄期数,明晰相关器官的形态发生过程以及若虫的形态变化(分化)与生境和寄主植物营养条件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野外采集和实验室人...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胚胎期的发育过程和共生菌在胚胎中的分布,确定若虫龄期数,明晰相关器官的形态发生过程以及若虫的形态变化(分化)与生境和寄主植物营养条件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野外采集和实验室人工饲养获得黑蚱蝉各发育阶段样本,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胚胎的发育,测量、分析不同龄期若虫的形态变化。【结果】黑蚱蝉的卵为长条形,表面具网状纹饰,卵孔位于距后极约1/4处。在胚胎发育初期,共生细菌Candidatus Sulcia muelleri(Sulcia)和类酵母共生真菌(yeast-like fungal symbionts, YLS)在卵的后极呈球状聚集;胚胎发育至约72 h后,新形成的胚带逐渐陷入卵黄中发育,共生菌球逐渐移动至前极,并进入附近宿主细胞;腹部分节后,共生菌球定殖于第6-8腹节背侧。发育至约第55天时进入滞育状态越冬,滞育期约为130 d。在胚胎发育早期,上唇节附肢从基部逐渐愈合,并与前唇基愈合形成复合结构。上颚节附肢不断延伸,形成上颚口针;下颚节附肢在胚胎发育早期即分化为外侧和内侧两个凸起,随后分别发育为近端的下颚板(后来又逐渐消失)和远端的口针。下唇节附肢在胚胎发育早期成对存在,之后愈合为一体,发育为喙管。发育至约第200天时,在第1腹节两侧出现胚足带,但发育至约第210天时随着胚胎翻转而逐渐退化。前若虫头部无齿突,胸、腹部具大量齿突,有助虫体破壳孵化;发育至约第245天时,一些胚胎开始孵化。若虫有5个龄期,各龄期除虫体不断增长外,复眼、触角、翅芽、胸足、生殖节等发生一系列形态变化,尤其是3对胸足的形态和功能分化最为显著。中足和后足细长,适于支撑和平衡身体;前足粗壮,腿节宽扁并逐渐形成齿梳,胫节镰刀状,具端齿、副齿和中叶,适于挖掘隧洞和固定于植物根系上取食。此外,1-4龄若虫均出现腹部膨大(Ⅰ型)和不膨大(Ⅱ型)两种类型个体,但5龄若虫无明显形态分化;以长势旺盛寄主植物柳树Salix babylonica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食的1龄若虫腹部形态分化早,以长势较差寄主为食的1龄若虫形态分化较迟,腹部不膨大个体比膨大个体进入2龄更早,且进入2龄后最初均为不膨大型个体。【结论】在黑蚱蝉胚胎发育过程中,由Sulcia和YLS组成的共生菌球从卵的后极移动至前极,最后定殖于第6-8腹节;上颚口针为基颚突起源,下颚口针为端颚突起源;黑蚱蝉若虫具5个龄期,幼期阶段的形态(功能)特化与其长期在地下隐蔽生活及羽化后的生态位转变密切相关,并与寄主植物的营养供给条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头喙亚目 形态 发育 同源性 共生菌
下载PDF
光照强度和氮素形态对棉花-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体碳氮代谢的影响
7
作者 孙颖盈 王欣雨 +3 位作者 祝晨琳 韩建邦 许媛 金海如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39,共8页
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可以提高棉花对氮(N)的吸收,但光照强度和N素形态对棉花-AM真菌共生体生长及碳氮(C-N)代谢的影响鲜有报道。本研究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和AM真菌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 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可以提高棉花对氮(N)的吸收,但光照强度和N素形态对棉花-AM真菌共生体生长及碳氮(C-N)代谢的影响鲜有报道。本研究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和AM真菌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为研究对象,以不同光照强度(20%2390 lux、60%7170 lux、80%9598 lux)和总N浓度为4 mmol/L不同形态N素(硫酸铵、硝酸钾、尿素、谷氨酰胺)为试验因子,采用三室培养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和N素处理对棉花-AM真菌共生体生长及C-N代谢的影响。研究发现硫酸铵或尿素处理下,菌根^(15)N丰度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升高,说明当光照强度增强时,寄主植物可能传递更多的C给AM真菌,从而使AM真菌根外菌丝同化和转运更多的外源N(特别是含NH_(4)^(+)的N源)给寄主植物。60%与80%光照处理下,各N素处理AM真菌侵染强度均显著高于20%光照处理,但60%与80%光照处理相比,各N素处理AM真菌侵染强度无显著差异。20%和60%光照处理下,施加尿素或硫酸铵更有利于菌根化棉花N、磷(P)、可溶性糖及叶绿素的积累,80%光照处理下,施加硫酸铵对共生体N、P积累最有利,施加硝酸钾对共生体可溶性糖和叶绿素积累最有利,但与各N素组内20%光照处理对比,80%光照下,共生体N、P及叶绿素积累均有所下降。综上所述,60%光照强度,施加4 mmol/L铵态氮(NH_(4)^(+)-N)更有利于棉花-AM真菌共生体的生长发育及C-N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强度 棉花 丛枝菌根真菌 共生体 碳氮代谢 同位素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群中各个体红火蚁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
8
作者 焦宇廷 罗国鸿 程代凤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76,共6页
昆虫体内普遍存在共生菌,这些共生菌需稳定定殖于昆虫体内才能与昆虫建立稳定的互作关系。为明确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共生菌种类与组成,本研究通过16s rRNA扩增子测序,对不同地理种群中红火蚁体内细菌群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红... 昆虫体内普遍存在共生菌,这些共生菌需稳定定殖于昆虫体内才能与昆虫建立稳定的互作关系。为明确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共生菌种类与组成,本研究通过16s rRNA扩增子测序,对不同地理种群中红火蚁体内细菌群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红火蚁工蚁与有翅雌蚁肠道细菌组成对环境敏感,不同地理种群间差异较大,幼虫共生菌组成种类相对保守,其中肠球菌Enterococcus为第一优势菌。该研究结果表明红火蚁幼虫肠道细菌组成稳定,而工蚁与有翅蚁无常驻共生菌,未来可从重点关注幼虫体内共生菌功能及其与红火蚁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共生菌 16s rRNA扩增子测序 细菌多样性
下载PDF
养殖废水中Fe^(3+)累积对藻菌共生体EPS分泌及膜污染特征的影响
9
作者 田茂芝 丁梓尧 +4 位作者 孙晨 周玮钰 王圣智 万瀚宇 李昆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67,共8页
通过在养殖废水中分别投加不同浓度的Fe^(3+)进行藻菌共生体的培养,探究Fe^(3+)对藻菌共生体胞外聚合物(EPS)分泌的影响,并将提取的EPS各组分拆分,结合膜污染测试实验考察藻菌共生体混合液和其各组分导致的膜污染特征变化情况。实验结... 通过在养殖废水中分别投加不同浓度的Fe^(3+)进行藻菌共生体的培养,探究Fe^(3+)对藻菌共生体胞外聚合物(EPS)分泌的影响,并将提取的EPS各组分拆分,结合膜污染测试实验考察藻菌共生体混合液和其各组分导致的膜污染特征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Fe^(3+)的加入通过影响EPS各组分的含量可有效减缓膜污染,在其投加质量浓度为150 mg/L时,膜污染最轻。采用Hermia经典模型对膜通量衰减过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发现,滤饼层的形成是膜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Fe^(3+)增加会引起微生物絮体粒径变化,进而对膜污染产生显著影响。膜面污染物成分分析发现,其主要组成成分为色氨酸类蛋白质、酪氨酸类蛋白质和微生物代谢副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体 胞外聚合物 养殖废水 Fe^(3+) 膜污染
下载PDF
电场预处理对藻菌共生体处理养猪废水的影响机制分析
10
作者 罗娜 卓梦琼 +6 位作者 陈姝灿 高梦嘉 孙晨 王锌针 熊川懿 王圣智 李昆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2024年第1期57-63,共7页
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畜禽养殖废水已经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但其自身包含大量碳氮磷等营养元素又是重要的农业资源。针对养猪废水高色度浊度、高碳氮磷的特点,引入电场预处理来降低废水的色度、浊度,在促进藻菌... 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畜禽养殖废水已经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但其自身包含大量碳氮磷等营养元素又是重要的农业资源。针对养猪废水高色度浊度、高碳氮磷的特点,引入电场预处理来降低废水的色度、浊度,在促进藻菌共生体生长的同时提高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电场预处理能使养猪废水中的色度、浊度得到有效降低,铁、铝做阳极时色度、浊度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经电场预处理的废水在藻菌共生体的培养上也有更优的表现,铁、铝做阳极组中藻菌共生体对COD、TN、TP的7 d去除率分别为59.09%、61.78%、68.96%和62.26%、62.26%、83.92%,优于未经电场预处理组的47.82%、59.3%、60.48%。此外,铁、铝做阳极组和未经电场预处理组叶绿素含量分别从7.63、7.32、7.37 mg·L^(-1),增长到24.39、26.08、12.98 mg·L^(-1),是接种时的3.20、3.54、1.70倍,电场预处理明显提高了藻菌共生体中叶绿素的含量。说明电场预处理能有效提升藻菌共生体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获得更大的生物质资源,同步实现对废水的深度处理和资源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猪废水 电场处理 藻菌共生体 资源循环
下载PDF
海绵铁协同菌藻共生体脱色降解偶氮染料实验研究
11
作者 刘箬溪 陈睿颉 +3 位作者 赵林茜 徐佳楠 杨晓霞 王娟 《上海环境科学》 2024年第5期214-219,共6页
考察比较了藻菌共生体系、海绵铁体系、海绵铁协同菌藻共生体系对偶氮染料酸性大红和孔雀石绿的脱色降解效果,结果表明:(1)由小球藻、黄孢原毛平革菌、枯草芽孢杆菌构成的微藻-真菌-细菌体系反应1h对酸性大红和孔雀石绿的脱色率分别为78... 考察比较了藻菌共生体系、海绵铁体系、海绵铁协同菌藻共生体系对偶氮染料酸性大红和孔雀石绿的脱色降解效果,结果表明:(1)由小球藻、黄孢原毛平革菌、枯草芽孢杆菌构成的微藻-真菌-细菌体系反应1h对酸性大红和孔雀石绿的脱色率分别为78.03%、93.53%;(2)海绵铁在粒径1.25~1.45mm、投加量50g/L、温度25℃、pH=7的最优实验条件下反应1h对酸性大红和孔雀石绿的脱色率最高可分别达到44.86%、52.78%;(3)海绵铁协同菌藻共生体对酸性大红的脱色和孔雀石绿的脱色率均达95%以上,远高于菌藻共生体和单一海绵铁对两种染料的脱色率,表明海绵铁和菌藻共生体能够有效协同降解偶氮染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菌藻共生体 海绵铁 偶氮染料 印染废水
下载PDF
Wolbachia对赤眼蜂的性别调控机制及生理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潘雪红 陈科伟 +1 位作者 吕燕青 何余容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6,共5页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生殖组织内的一类共生细菌。它们通过共生诱导宿主赤眼蜂的产雌孤雌生殖,在生物防治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了Wolbachia在赤眼蜂中的分布状况,对赤眼蜂的性别调控机制,在赤眼蜂种群中的...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生殖组织内的一类共生细菌。它们通过共生诱导宿主赤眼蜂的产雌孤雌生殖,在生物防治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了Wolbachia在赤眼蜂中的分布状况,对赤眼蜂的性别调控机制,在赤眼蜂种群中的传播及限制因素,以及对赤眼蜂适合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巴克氏体 共生细菌 赤眼蜂 性别调控
下载PDF
纤毛类原生动物中宿主-共生体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顾福康 孙军 +1 位作者 何远 田沁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前已经在 10 0多种纤毛虫中观察到细菌、藻类和其他微生物等共生体。对纤毛虫中宿主 -共生体系统的研究表明 ,双小核草履虫中卡巴粒的遗传为细胞质遗传理论提供了例证 ;含细菌共生体的许多厌氧纤毛虫无线粒体 ,共生体对宿主代谢有重... 目前已经在 10 0多种纤毛虫中观察到细菌、藻类和其他微生物等共生体。对纤毛虫中宿主 -共生体系统的研究表明 ,双小核草履虫中卡巴粒的遗传为细胞质遗传理论提供了例证 ;含细菌共生体的许多厌氧纤毛虫无线粒体 ,共生体对宿主代谢有重要作用 ;尾草履虫 -钝状全孢螺菌共生作用中 ,共生菌感染形式的 39kDa、15kDa周质蛋白可分别与IF 3 1、IF 3 2两种单抗反应 ,其共生体早期感染过程中两种抗原的量发生显著变化 ,并且共生体生殖形式选择性地合成 6 3kDa蛋白质 ,该蛋白质可能是与共生作用有联系的关键分子 ;绿草履虫 -小球藻共生系统中 ,共生藻中存在葡糖胺硬性壁是其与草履虫发生共生关系的基本条件 ,其中 ,共生藻参与宿主代谢 ,与宿主形成相互受益的专一性关系 ,并且藻类共生体的作用可能影响了宿主草履虫基因组有关结构 ,改变了其基因表达。作者推测 ,探索共生体对宿主基因结构及其表达产物的影响可能是对纤毛虫中共生作用研究的主要趋势 ,这对于深入了解真核细胞中宿主 -共生体双方的相互作用、物质交流在分子水平上的调控机理、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细胞生命活动规律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类原生动物 细菌共生体 藻类共生体 共生作用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与豆科植物共生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4
作者 何树斌 郭理想 +5 位作者 李菁 王燚 刘泽民 程宇阳 呼天明 龙明秀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7-194,共8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一类广泛分布在土壤中与植物根系共生的真菌,几乎所有的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土壤中都有AMF的分布。在AMF与植物的共生体中,AMF消耗植物光合有机产物的同时,将土壤中更多的磷和氮等...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一类广泛分布在土壤中与植物根系共生的真菌,几乎所有的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土壤中都有AMF的分布。在AMF与植物的共生体中,AMF消耗植物光合有机产物的同时,将土壤中更多的磷和氮等营养物质转运给寄主植物。豆科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种质资源,能与AMF形成共生体系。研究表明,AMF能够促进豆科植物生长、提高其对矿质营养元素和水分的吸收能力、增强其生物固氮能力和抗逆能力等。为了更好地利用AMF促进豆科植物的生产,本研究分析了共生体建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信号转导机制,论述了AMF提高豆科植物产量及营养价值的研究成果,阐明了AMF提高豆科植物抗逆能力的内在机制,探讨了AMF与根瘤菌的互作的潜在机制,并对今后AMF与豆科植物共生在农业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豆科植物 根瘤菌 共生体 抗逆 协同增效
下载PDF
高温处理后褐飞虱体内共生酵母菌和氨基酸需求的变化 被引量:36
15
作者 傅强 张志涛 +1 位作者 胡萃 赖凤香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34-540,共7页
对卵期高温 (35℃ ,72h)处理后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体内共生酵母菌及该虫氨基酸需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卵期高温处理后 ,若虫期体内的共生酵母菌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试虫 ;2 )将若虫饲养于缺少单种氨基酸的 2 2种全纯... 对卵期高温 (35℃ ,72h)处理后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体内共生酵母菌及该虫氨基酸需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卵期高温处理后 ,若虫期体内的共生酵母菌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试虫 ;2 )将若虫饲养于缺少单种氨基酸的 2 2种全纯饲料上 ,以若虫羽化率为指标 ,发现高温处理试虫对组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等 8种必需氨基酸的需求明显增加。由此推论 ,褐飞虱对上述 8种必需氨基酸的需求与共生酵母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共生酵母菌 氨基酸需求 高温处理
下载PDF
利福平与高温对Cardinium的灭活效果及其对烟粉虱寄主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任素丽 尹祥杰 +2 位作者 郭秋 任顺祥 邱宝利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7-474,共8页
共生菌Cardinium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体内的一种内共生细菌,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PCR技术,首先对两种入侵的B、Q生物型以及一种本土的Cv生物型烟粉虱种群体内Cardinium的感染率进行了检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 共生菌Cardinium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体内的一种内共生细菌,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PCR技术,首先对两种入侵的B、Q生物型以及一种本土的Cv生物型烟粉虱种群体内Cardinium的感染率进行了检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利福平抗生素与高温处理对Q型烟粉虱体内的Cardinium的灭活情况;进一步比较了Cardinium阳性与阴性Q型烟粉虱种群在发育、存活与繁殖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型不同,其体内Cardinium的感染率也存在显著差异;B、Q和Cv型烟粉虱Cardinium的感染率分别为26.7%、91.6%与82.9%。三种浓度的利福平蔗糖溶液(0.5、1.0与2.0 mg/m L)对Q型烟粉虱体内Cardinium的灭活效果不同,考虑到灭活效果及对烟粉虱生命力的影响,以1.0 mg/m L的浓度连续饲喂7 d以上的灭活效果最佳;高温36-40℃连续处理3-9 d均不能去除Q型烟粉虱体内的Cardinium。与Cardinium阳性的烟粉虱种群相比,阴性的Q型烟粉虱种群发育延迟,世代存活率降低,后代雄性比例增加,单雌产卵量减少。研究结果对于全面了解Cardinium共生菌与烟粉虱之间的互作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高温 烟粉虱 CARDINIUM 共生菌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Epichloё属真菌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伟 纪燕玲 +3 位作者 于汉寿 王庆亚 吴坤 王志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44,共6页
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5个省的7个市(南京、无锡、扬州、杭州、合肥、武汉、长沙)的禾本科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从以上地区的17个地点发现了大量的分蘖上长有真菌子座的鹅观草植物群落。从中分离到75株... 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5个省的7个市(南京、无锡、扬州、杭州、合肥、武汉、长沙)的禾本科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从以上地区的17个地点发现了大量的分蘖上长有真菌子座的鹅观草植物群落。从中分离到75株真菌菌株,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真菌子座圆柱状,初期白色,成熟后变黄;子囊壳梨形,高205-275μm,最大直径90-140μm;子囊柱状,(188.6-251.7)μm×(5.0~5.3)μm;子囊孢子无色透明,丝状,(183.4-250.2)μm×(1.9-2.1)μm,萌发时有隔膜,不分节;分生孢子无色透明,舟形或肾形,单个顶生,(4.9±0.6)μm×(2.8±0.7)μm;分生孢子梗长16.5-30.6μm,基部宽2.2-3.1μm,顶端变尖,为典型的Epichloee属真菌的形态结构。研究发现我国的Epichloee-Roegneria组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比较广,资源丰富,而且这些真菌的形态学特征显示,这些菌株与前人报道的有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分布 Epichloee-Roegneria组合
下载PDF
节肢动物共生细菌Hamiltonella的分布、传播、功能及基因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邴孝利 饶琼 +1 位作者 栾军波 刘树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2-259,共8页
Hamiltonella是节肢动物体内的一种次生共生细菌,目前主要在蚜虫和粉虱体内发现,其有两种传播方式,即随母系生殖垂直传播和在寄主个体间水平传播。在自然界中,Hamiltonella在蚜虫中的侵染率一直维持在中等水平,而在烟粉虱物种复合体中... Hamiltonella是节肢动物体内的一种次生共生细菌,目前主要在蚜虫和粉虱体内发现,其有两种传播方式,即随母系生殖垂直传播和在寄主个体间水平传播。在自然界中,Hamiltonella在蚜虫中的侵染率一直维持在中等水平,而在烟粉虱物种复合体中仅感染入侵隐种B和Q。Hamiltonella在寄主体内的功能研究还很匮乏,目前已知的功能主要是与寄主防御反应相关,蚜虫受Hamiltonella侵染后,其抵抗寄生蜂寄生的能力显著增加。直接的生物学性状观察没有发现Hamiltonella对豌豆蚜有不利影响,相反,感染Hamiltonella的豌豆蚜生活力更强。但Hamiltonella在黑豆蚜中表现出对寄主不利的现象。除了影响寄主抗逆能力,Hamiltonella也可以对植物病毒在烟粉虱体内的循环提供保护,从而有利于植物病毒的传播。目前,蚜虫Hamiltonella和烟粉虱Hamiltonella的基因组测序已陆续完成,Hamiltonella基因组信息将为其功能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miltonella 共生细菌 蚜虫 粉虱 寄生蜂
下载PDF
褐飞虱体内细菌型共生菌的分布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明 徐小蓉 +1 位作者 洪鲲 乙引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9-91,94,共4页
为弄清褐飞虱体内细菌型共生菌的分布状况,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用Cy5标记真细菌16Sribosomal DNA(rDNA)的通用探针eub338和non338对细菌型共生菌在褐飞虱体内的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褐飞虱虫体腹部、产卵管附近以及中场... 为弄清褐飞虱体内细菌型共生菌的分布状况,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用Cy5标记真细菌16Sribosomal DNA(rDNA)的通用探针eub338和non338对细菌型共生菌在褐飞虱体内的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褐飞虱虫体腹部、产卵管附近以及中场组织附近均检测到Cy5荧光信号和微弱的自发荧光信号,而反义探针non338在这些部位均未检测到Cy5的荧光信号,只检测到自发荧光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共生菌 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下载PDF
食料对烟草甲共生菌数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薛宝燕 程新胜 +2 位作者 魏重生 陈树仁 周郑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0-53,共4页
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Fabricius)消化道内含有一种类酵母共生菌,其在烟草甲的营养需求和对外源物质的解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以麦粒、烟叶、麦片、甘草和面粉为食料饲养烟草甲,研究了食料对烟草甲共生菌数量和发育历期的影响,发... 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Fabricius)消化道内含有一种类酵母共生菌,其在烟草甲的营养需求和对外源物质的解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以麦粒、烟叶、麦片、甘草和面粉为食料饲养烟草甲,研究了食料对烟草甲共生菌数量和发育历期的影响,发现:烟草甲5龄幼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最多,蛹次之;食料对共生菌的数量有显著的影响,尤其在5龄幼虫期;麦粒饲养的烟草甲发育历期最短、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最多,而甘草饲养的烟草甲发育历期最长、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最少;共生菌的数量与烟草甲的生长发育历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甲 类酵母共生菌 生长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