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基于江西与粤港澳、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小玉 邱信丰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和动力变革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近年来,江西充分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以及位居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理优势,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了赣深电子信息产业... 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和动力变革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近年来,江西充分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以及位居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理优势,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了赣深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承接长三角数字产业转移示范区、赣湘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为江西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但是在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协同规划缺乏、协同层次偏低、协同结构失衡、产业数字化滞后、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弱和数据要素共建共享不畅等问题。这需从强化规划引领、提高协同层次、优化协同结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和促进数据互联互通共用等方面加以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协同发展 江西 粤港澳大湾区 长三角 长江中游
下载PDF
区域医疗器械发展态势分析——以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为例
2
作者 严舒 欧阳昭连 吴旭生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3期103-110,共8页
目的 客观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医疗器械发展态势,评估各城市产业布局和发展水平,为国家、区域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从宏观区域、中观城市和微观产品布局3个层面定量分析并对比两区域医疗器械营收、企业和产品情... 目的 客观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医疗器械发展态势,评估各城市产业布局和发展水平,为国家、区域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从宏观区域、中观城市和微观产品布局3个层面定量分析并对比两区域医疗器械营收、企业和产品情况。结果 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医疗器械集群发展区域,产业规模和营收位居全国前列,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深圳市、上海市、苏州市等城市医疗器械企业分布集中,生产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企业占比较高,且有较高的企业活跃度和新注册产品数量。粤港澳大湾区在体外诊断试剂(In Vitro Diagnostic Products,IVD)、医用软件、医用成像器械等方面的生产优势显著,长三角地区的产品布局在IVD、医用成像器械、治疗器械和高分子医用材料方面较为密集,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形成一定互补。结论 两区域医疗器械发展优势明显,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和科技、金融投入,激励产业产品持续提质升级,基于本地优势实现区域差异化互补,以及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是两区域医疗器械产业可采取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长三角地区 医疗器械 产业集群 体外诊断试剂
下载PDF
不同营养水平调水对贡湖湾湖区水质及浮游藻类影响的模拟研究
3
作者 杨倩倩 吴时强 +3 位作者 吴修锋 戴江玉 吕学研 薛万云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7,共10页
为探究“引江济太”工程调水给受水湖区水体带来的生态效应,采用水生微宇宙模型进行为期11 d的室内模拟实验,以太湖贡湖湾湖区为受水水体,引入3组设定好的不同营养盐水平(贫营养水平O、中营养水平M、富营养水平E)的望虞河河水,研究在不... 为探究“引江济太”工程调水给受水湖区水体带来的生态效应,采用水生微宇宙模型进行为期11 d的室内模拟实验,以太湖贡湖湾湖区为受水水体,引入3组设定好的不同营养盐水平(贫营养水平O、中营养水平M、富营养水平E)的望虞河河水,研究在不同营养盐水平调水影响下,受水水体水生态环境的动态响应过程。结果表明:整个实验过程中,中营养和贫营养调水组的水体TN、NO_(3)^(-)-N、NH4_(+)-N、TP、SRP、TOC含量下降明显,富营养调水组影响效果较中营养和贫营养调水组差;调水提高了受水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水平,硅藻等非蓝藻细胞密度增加,蓝藻细胞生长受到竞争胁迫,中营养和贫营养调水的影响作用效果好于富营养水平。RDA分析结果表明,受水水体的pH、DO、SiO_(3)^(2-)-Si、TDS、NO_(3)^(-)-N、SRP是本实验水体影响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江济太”工程 贡湖湾 水生微宇宙模型 浮游藻类群落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黑白河流域湿地水文蓄调功能量化及对比研究
4
作者 王逸飞 李常斌 +7 位作者 杨致远 吕佳南 谢旭红 高祖桥 申娜 张旭阳 李美静 刘源文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7,共14页
【目的】位于若尔盖高原的黑河和白河同属黄河上游一级支流,在高寒湿地水文对比研究方面颇具代表性。【方法】按水量平衡原理,采用SWAT模型对黑河和白河流域山地系统出流进行模拟,以此作为平原区湿地的横向补给量;结合降水和蒸散发等垂... 【目的】位于若尔盖高原的黑河和白河同属黄河上游一级支流,在高寒湿地水文对比研究方面颇具代表性。【方法】按水量平衡原理,采用SWAT模型对黑河和白河流域山地系统出流进行模拟,以此作为平原区湿地的横向补给量;结合降水和蒸散发等垂向水文动态,就两河流域湿地水文过程进行分析;再根据湿地土壤水文物理属性估算其静储量;上述动、静储量相结合,就两河流域湿地水文蓄调的年际变化及其功能进行综合研究。【结果】结果显示:2001—2015年间,黑河流域湿地蓄水累计增持19.48亿m^(3);白河流域湿地蓄水累计减持23.08亿m^(3);黑白河流域湿地静储量分别为20.06亿m^(3)和4.59亿m^(3),泥炭沼泽土静储量最大,永冻土静储量最小;统计期间,湿地蓄调功能指数在黑、白河流域均呈降低趋势,黑河湿地的指数降幅高于白河。【结论】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黑、白河流域的适用性良好;研究时段内,黑河流域湿地蓄水总体呈增加状态,白河流域湿地蓄水总体呈减少状态;湿地土壤类型和面积大小是影响静储量的关键因素;黑、白河流域湿地蓄持功能总体发生蜕减。研究可为高寒湿地水文蓄调能力提升暨湿地保护提供方法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水文蓄调 水量平衡 SWAT模型 黑白河流域 时空变化 径流 地下水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姜亚鹏 周洪林 《江苏商论》 2024年第1期20-22,27,共4页
为探究区域战略变动对周边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影响,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准自然实验法替换了常见的时间序列检验,基于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所在珠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显著... 为探究区域战略变动对周边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影响,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准自然实验法替换了常见的时间序列检验,基于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所在珠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显著促进珠三角地区的市场一体化发展。文章据此提出,应该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区域间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珠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 影响的存在性
下载PDF
2010-2020年伶仃洋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潜在生态风险变化
6
作者 付淑清 杨龙 +2 位作者 唐光良 钟霆堃 宗永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珠江口是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口之一,为了解该河口区近十余年来的重金属污染变化状况,分别于2010和2020年在污染物最易聚集的伶仃洋海域开展了表层沉积物调查取样工作,并使用ICP-MS方法测试了所有样本的V、Cr、Co、Ni、Cu、Zn、Cd... 珠江口是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口之一,为了解该河口区近十余年来的重金属污染变化状况,分别于2010和2020年在污染物最易聚集的伶仃洋海域开展了表层沉积物调查取样工作,并使用ICP-MS方法测试了所有样本的V、Cr、Co、Ni、Cu、Zn、Cd、Pb等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2020年所取沉积物中Cd、Cr、Cu、Zn和Pb的平均含量都比2010年样本的含量显著降低,V和Ni的变化甚微,Co的含量则明显上升。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也反映出2020年沉积物中Cd、Cu、Pb、Zn以及Cr的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总体上较10年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仍有超过50%的样本中Cd呈现中度—显著富集。V和Ni在2个时期的沉积物中均为轻微富集或基本无富集,但2020年属轻微富集的比例相比2010年有所增加。Co的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较2010年加剧,但尚属轻微级。空间上看,伶仃洋4大口门水道,尤其是洪奇沥和蕉门水道,仍为珠江口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其中,Cd依然是富集程度最高、受人为影响最大且潜在生态风险最强的重金属,其次是Cu和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伶仃洋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风险
下载PDF
黄河几字湾气溶胶对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7
作者 史建阳 刘旻霞 +2 位作者 潘竞虎 李宇 管承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14-3324,共11页
基于2006~2020年黄河几字湾多源遥感数据,利用标准化椭圆分析AOD-PAR-GPP的时空变化,随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耦合构建GWR-SEM模型量化AOD对GPP的影响,并采用Sen趋势分析、MK显著性检验及灰色预测模型等方法探讨AOD与GP... 基于2006~2020年黄河几字湾多源遥感数据,利用标准化椭圆分析AOD-PAR-GPP的时空变化,随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耦合构建GWR-SEM模型量化AOD对GPP的影响,并采用Sen趋势分析、MK显著性检验及灰色预测模型等方法探讨AOD与GPP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时间上,AOD、PAR和GPP呈协同上升趋势,其中AOD在2008、2020年到达最低值0.17和最高值0.46;GPP分别在2007年、2018年达到最低值266.4867.04gC/(m^(2)·a)和最高值408.87gC/(m^(2)·a),且三者季节差异明显,发现在植被生长季6月存在着GPP光饱和点.在空间上,AOD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PAR分布与AOD相似,并与GPP呈负相关;GPP呈北低南高,其高值范围的扩大表现为延安贡献的增强.鄂尔多斯和榆林作为AOD主要污染源,在整体上由西向东逆时针扩散.GPP贡献地在榆林,具有西北向东南的变化趋势.锡林郭勒、大同及银川等地区GPP主要受AOD、PAR与降水的影响,包头、朔州及中卫等地区GPP受PAR和降水的影响;通过模型AOD对GPP产生的标准化总效应影响为0.758,且GPP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其次是AOD和PAR及降水,在各间接路径中PAR起关键作用.趋势预测上,几字湾北部的AOD和以榆林为代表的东南部GPP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2021~2030年AOD上升趋势相对缓慢,而GPP上升趋势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光学厚度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GWR-SEM耦合模型 黄河几字湾
下载PDF
城市内河典型小河湾生态修复技术与实践探索
8
作者 李艳华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S01期230-240,共11页
文章以上海某区城市内河典型小河湾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查分析典型河湾水位落差、岸带及基底条件、水质等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河湾生态修复技术实践。结果表明:对河湾进行修复后,河湾水质稳定趋近于河道中心线水质,本试验开展的“活性滤解... 文章以上海某区城市内河典型小河湾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查分析典型河湾水位落差、岸带及基底条件、水质等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河湾生态修复技术实践。结果表明:对河湾进行修复后,河湾水质稳定趋近于河道中心线水质,本试验开展的“活性滤解带+生物飘带”耦合技术系统对河湾处水体的常规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COD_(Cr)去除率达到32.01%~55.58%,TP的去除率达到29.25%~56.00%,TN的去除率达到28.22%~49.62%,能够有效减少和稳定河湾区域水体的污染物。河湾区域是城市内河污染集中、变化敏感区域,但同时是生态修复可利用的有效空间,从改善河湾局部区域水环境的角度去改善整体河道的水质,是实践探索的主要目的。研究为探索受限空间内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方法,可为城市内河水环境修复和改善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其他平原河网城市内河的河道环境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河 小河湾 生态修复 工程试验 活性滤解带 生物飘带 河湾底泥 河湾水质
下载PDF
深圳河湾流域城市洪涝模型研究与应用
9
作者 冷玉波 刘舒 +3 位作者 郑敬伟 张扬 刘训平 王峥 《人民珠江》 2024年第5期75-87,共13页
受强降雨频发和城镇化高度发展的双重影响,深圳市为提高遭遇强降雨时的预警预报和防汛应急决策能力,提升强降雨下的防汛处置前瞻性和准确性,以深圳河湾流域为试点片区,开展深圳河湾流域城市洪涝模型研究和应用。在此背景下,收集深圳河... 受强降雨频发和城镇化高度发展的双重影响,深圳市为提高遭遇强降雨时的预警预报和防汛应急决策能力,提升强降雨下的防汛处置前瞻性和准确性,以深圳河湾流域为试点片区,开展深圳河湾流域城市洪涝模型研究和应用。在此背景下,收集深圳河湾流域地形、管网、下垫面、河网、暴雨洪涝过程等资料,结合应用场景,构建了水文+河道的流域快速洪水预警调度模型及水文+河道+管网+地表的精细化城市洪涝模型。目前,深圳河湾流域洪涝模型基于流域不同时空尺度雨情、水(潮)情、工情等边界条件,已在“四预”、洪涝风险分析、应急事件分析、极端暴雨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高度城市化的洪涝风险精细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洪涝模型 洪水预警调度 “四预” 应急事件分析 深圳河湾流域
下载PDF
辽东湾北部河流氮磷入海通量及污染源解析
10
作者 张媛媛 刘建卫 +1 位作者 田晶 陈小强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7,46,共10页
为量化陆源氮磷污染对辽东湾北部海洋环境的影响,以辽东湾北部的浑河和太子河流域(浑太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SWAT模型,对2015—2018年陆源氮磷污染负荷的产生量以及入海通量进行模拟,分析其年际和年内变化特征,并探究氮磷污染的来... 为量化陆源氮磷污染对辽东湾北部海洋环境的影响,以辽东湾北部的浑河和太子河流域(浑太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SWAT模型,对2015—2018年陆源氮磷污染负荷的产生量以及入海通量进行模拟,分析其年际和年内变化特征,并探究氮磷污染的来源、贡献率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陆源氮磷污染产生量及入海通量整体呈减少趋势(2016年除外),太子河氮磷通量约为浑河的2.4倍;受降水驱动影响,丰水期总磷及氨氮的入海通量占比均超过55%。总磷及氨氮在入海污染中贡献率较高,其入海通量与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远低于入海流量。因此,从源头上加强浑太流域污染治理,减少氮磷的汇入,是解决辽东湾北部海洋污染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入海通量 污染源解析 SWAT模型 浑太流域 辽东湾
下载PDF
某入淀河流水质净化设备的工艺及运行分析
11
作者 崔延 王凌生 +3 位作者 王雪娇 郭清 张博 佟馨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125-128,共4页
结合白洋淀入淀河流的现状,总结了2020年某入淀河流出现的水质污染问题。为了解决入淀河流的水质污染问题,采用一体化水质净化设备处理河道水质,测试了超标时段COD、NH_(3)-N和TP的进出水浓度及去除率。结果显示通过一体化水质净化设备... 结合白洋淀入淀河流的现状,总结了2020年某入淀河流出现的水质污染问题。为了解决入淀河流的水质污染问题,采用一体化水质净化设备处理河道水质,测试了超标时段COD、NH_(3)-N和TP的进出水浓度及去除率。结果显示通过一体化水质净化设备处理后,水质中COD的去除率为30%~70%;NH_(3)-N的去除率为36%~79%;TP的去除率为45%~69%,污染物去除效果显著,达到Ⅲ类水标准。研究结果为处理白洋淀入淀河流的水质污染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保护 水质净化设备 水质修复 水环境治理技术 入淀河流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沙三上段近源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12
作者 赵汉卿 李超 +2 位作者 郭诚 陈晓明 张博 《世界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37-46,共10页
为厘清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近源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储层发育规律,应用地震、钻测井资料、岩心观察及粒度分析等资料分析,总结K油田沙三上段的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K油田沙三上段可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为厘清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近源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储层发育规律,应用地震、钻测井资料、岩心观察及粒度分析等资料分析,总结K油田沙三上段的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K油田沙三上段可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辫状河前三角洲等3种亚相,进一步划分出辫状河道、冲积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水下分流河道间等6种沉积微相,不同沉积微相的粒度分布特征明显不同;沙三上段发育一套完整的升降旋回,初期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储层厚度4~9 m,河道末端发育河口坝,砂体储层厚度3~8 m,分流河道平面分布范围最大,是该地区重要的储集层;之后湖平面逐渐上升,河口坝平面发育范围达到最大,至最大湖泛面后湖平面缓慢下降,并在沙三上段顶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砂岩厚度减薄至2~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三上段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莱州湾凹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明下段低弯度曲流河沉积特征
13
作者 李超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明下段V油组是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的重要含油层位,V油组顶部发育低弯度曲流河沉积。应用地震、岩心和钻测井资料,对V油组L砂体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进行精细刻画,L砂体沉积主体为低弯度曲流河,低弯度曲流河可进一步细分为河道、天然... 明下段V油组是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的重要含油层位,V油组顶部发育低弯度曲流河沉积。应用地震、岩心和钻测井资料,对V油组L砂体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进行精细刻画,L砂体沉积主体为低弯度曲流河,低弯度曲流河可进一步细分为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和泛滥平原等多种沉积环境,主河道正韵律特征明显,发育稳定,次级河道发育局限,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中-细砂岩,胶结疏松,孔喉发育,粒度统计结果表明,主要发育P-Q-R段;L砂体河道长度约为10.15 km,河谷长度为8.37 km,弯曲指数为1.21,整体表现为低弯度曲流河,河道宽深比为52.64~67.70。L砂体沉积时期构造相对平缓,基准面进一步降低,沉积物供给速率较低,是低弯度曲流河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该认识为莱北低凸起的岩性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莱北低凸起 明下段 低弯度曲流河 沉积特征
下载PDF
Macrobenthic Community in the Xiaoqing River Estuary in Laizhou Bay,China 被引量:11
14
作者 LUO Xianxiang ZHANG Shanshan +3 位作者 YANG Jianqiang PAN Jinfen TIAN Lin ZHANG Longju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3年第3期366-372,共7页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of the Xiaoqing River Estuary and the adjacent sea waters was investigated in May and November 2008,August 2009,and May and September 2010,respectively.A total of 95 species of macrobenthos ...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of the Xiaoqing River Estuary and the adjacent sea waters was investigated in May and November 2008,August 2009,and May and September 2010,respectively.A total of 95 species of macrobentho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five cruises and most of them were polychaetes(46.39%),mollusks(28.86%) and crustaceans(20.62%).The Shannon-Wiener index of macrobenthos was lower than 2 in 67% sites.Along the stream channel,estuary and the coastal waters,the species of polychaetes reduced gradually,while the abundance in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The abundance was the biggest at regions with salinity of 5 20 in the estuary.The species and abundance of mollusks and crustaceans increased gradually.As for seasonal distribution,the species,abundance and biomass were higher in spring and lower in summer and autumn.Contemporaneously compared with Laizhou Bay and Yellow River Estuary,the species of macrobenthos appeared in the Xiaoqing River Estuary were much less,while the percentage of polychaetes was higher.Abundance and biomass were higher in Xiaoqing River estuary,then consequently followed by Laizhou Bay and Yellow River Estuary.The dominant species in Xiaoqing River Estuary was polychaete,and Layzhou Bay mollusk.The community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benthos in the Xiaoqing River Estuary revealed a significant pollution status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黄河口 小清河 莱州湾 SHANNON-WIENER指数 甲壳类动物 中国 软体动物
下载PDF
杜甫《春日忆李白》的“渭北”辨析
15
作者 杜宇翔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0-54,共5页
对杜甫《春日忆李白》中“渭北”的注解存在“长安”与“咸阳”的分歧。通过考证诗歌的创作背景推断杜甫《春日忆李白》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春天,与那年杜甫在长安参加制举考试时间相距不久,故“渭北”指长安。此外,用... 对杜甫《春日忆李白》中“渭北”的注解存在“长安”与“咸阳”的分歧。通过考证诗歌的创作背景推断杜甫《春日忆李白》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春天,与那年杜甫在长安参加制举考试时间相距不久,故“渭北”指长安。此外,用“以杜证杜”的方法,结合杜甫《社日两篇》其二的诗旨诗意,能侧面佐证“渭北”指长安。使用“渭北”指代长安是唐人的行文习惯,究其原因与秦汉时期关中的都城建制历史有关。明确唐诗“渭北”指代长安的事实,可以为分析唐人认同渭北等同于长安的空间认知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春日忆李白》 渭北 长安 咸阳
下载PDF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and air-sea fluxe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Hangzhou Bay 被引量:8
16
作者 YU Peisong ZHANG Haisheng +2 位作者 ZHENG Minhui PAN Jianming BAI Y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13-17,共5页
The distributions of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CO2) in the surface water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Hangzhou Bay were examined in the summer of 2010. Surface water pCO2 ranged from 751-... The distributions of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CO2) in the surface water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Hangzhou Bay were examined in the summer of 2010. Surface water pCO2 ranged from 751-2 095/zatm (1 atm=101 325 Pa) in the inner estuary, 177-1 036/zatm in the outer estuary, and 498-1 166 μatm in Hangzhou Bay. Overall, surface pCO2 behaved conservatively during the estuary mixing. In the inner estuary, surface pCO2 was relatively high due to urbanized pollution and a high respiration rate. The lowest pCO2 was observed in the outer estuary, which was apparently induced by a phytoplankton bloom because the dissolved oxygen and chlorophyll a were very high.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wa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atmospheric CO2 and the degassing fluxes were estimated as 0-230 mmol/(m2.d) [61 mmol/(m2.d) on average] in the inner estuary. In contrast, the outer estuary acted as a CO2 sin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air-sea flux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Hangzhou Bay
下载PDF
Grain size composition and transport of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Hangzhou Bay and their adjacent waters 被引量:4
17
作者 ZHANG Weiyan JIN Haiyan +5 位作者 YAO Xuying JI Zhongqiang ZHANG Xiaoyu YU Xiaoguo ZHANG Fuyuan GAO Aige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46-56,共11页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Yangtze River) Estuary, Hangzhou Bay, and their adjacent waters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rganic carbon (OC) concentration, and stable carbon is...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Yangtze River) Estuary, Hangzhou Bay, and their adjacent waters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rganic carbon (OC) concentration,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δ13C). Based on this analysis, about 36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were selected from various environments and separated into sand (〉0.250 ram, 0.125-0.250 ram, 0.063-0.125 mm) and silt (0.025-0.063 mm) fractions by wet-sieving fractionation methods, and further into silt- (0.004-0.025 mm) and clay-sized (〈0.004 mm) fractions by centrifugal fractionation. Sediments of six grain size categories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OC and 613C contents to explore the grain size composition and transport paths of sedimentary OC in the study area. From fine to coarse fractions, the OC content was 1.18%, 0.51%, 0.46%, 0.42%, 0.99%, and 0.48%, respectively, while the δ13C was -21.64‰, -22.03‰, -22.52‰, -22.46‰, -22.36‰, and -22.28%0, respectively. In each size category, the OC contribution was 42.96%, 26.06%, 9.82%, 5.75%, 7.09%, and 8.33%, respectively. The OC content in clay and fine silt fractions (〈0.025 ram) was about 69.02%. High OC concentrations were mainly found in offshore modern sediments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in modern sediments in the lower estuary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Hangzhou Bay, and in Cyclonic Eddy modern sediments to the southwest of the Cheju Island. Integr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errestrial OC content of each grain size category with the δ13C of the bulk sediment indicated that the terrestrial organic material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was transported seaward and dispersed to the Cyclonic Eddy modern sediments to the southwest of the Cheju Island via two pathways: one was a result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iluted Water (CDW) northeastward extending branch driven by the North Jiangsu Coastal Current and the Yellow Sea Coastal Current, while the other one was the result of the CDW southward extending branch driven by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jiang river (Yangtze river Estuary Hangzhou Bay grain size composition organic carbon material transport
下载PDF
中国数字人才空间分布与流动格局——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的分析
18
作者 杨凡 林晓 +1 位作者 戴杨 刘承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4-972,共9页
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基于领英(LinkedIn)大数据洞察平台,获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的数字人才静态区位(2022年)和动态迁移(2021—2022年)数据,比较分... 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基于领英(LinkedIn)大数据洞察平台,获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的数字人才静态区位(2022年)和动态迁移(2021—2022年)数据,比较分析中国三大城市群数字人才分布与流动格局。结果表明:(1)数字人才高度集中在核心城市,但在能级上与顶尖全球城市还有较大差距;(2)粤港澳和长三角地区数字人才发展的协调水平高于京津冀地区,并形成了港–深、沪–苏两大高地;(3)数字人才在中国呈现环流格局,但全球尺度上是非“零和博弈”,表现出以香港地区为枢纽向海外转移的趋势;(4)三大城市群中不存在净流入型活跃城市,因而都面临严峻的数字人才流失风险。最后,从全球、区域和地方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人才 人才流动 关键核心技术 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
下载PDF
Seasonal dynamics of meiofaunal distribution in the Dagu River Estuary, Jiaozhou Bay, China 被引量:1
19
作者 YIN Shengle TAN Peng +2 位作者 YUAN Chao HU Jin LIU Xiaosho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79-86,共8页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intertidal zone of the Dagu River Estuary, Jiaozhou Bay, China in April,July and October 2010 and February 2011 for examining seasonal dynamics of meiofaunal distribution and the...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intertidal zone of the Dagu River Estuary, Jiaozhou Bay, China in April,July and October 2010 and February 2011 for examining seasonal dynamics of meiofaunal distribu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 total of ten meiofaunal taxa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s, benthic copepods, polychaetes, oligochaetes, bivalves, ostracods, cnidarians, turbellarians,tardigrades and other animals. 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s were the most dominant group in both abundance and biomass. The abundances of marine nematodes were higher in winter and spring than those in summer and autumn. Most of the meiofauna distributed in the 0–2 cm sediment layer. The abundance of meiofauna in hightidal zone was lower than those in low-tidal and mid-tidal zones. Result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hlorophyll a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the abundance, biomass of meiofauna and abundances of nematodes and copepods. CLUSTER analysis divided the meiofaunal assemblages into three groups and BIOENV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alinity,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sediment sorting coefficient and sediment median diameter were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eiofaunal assembl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ofauna seasonal dynamics tidal flat Dagu river Estuary Jiaozhou Bay China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近海中小型浮游动物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0
作者 宋星宇 林雅君 +3 位作者 张良奎 向晨晖 黄亚东 郑传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6-148,共13页
为阐明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水文动力和人为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7月(夏季)和2020年12月(冬季)在粤港澳大湾区近海珠江口、大亚湾、黄茅海三个断面进行浮游动物采样,比较分析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并探... 为阐明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水文动力和人为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7月(夏季)和2020年12月(冬季)在粤港澳大湾区近海珠江口、大亚湾、黄茅海三个断面进行浮游动物采样,比较分析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并探讨引起其季节和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调查海域共鉴定中小型浮游动物211种(包括浮游幼虫),其中桡足类占总种数的42.18%,浮游动物的多样性、丰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差异。浮游动物种数和平均丰度均为夏季高于冬季,远岸海域物种多样性高于近岸。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区在两个季节均位于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域;夏季河口水域的平均丰度高于大亚湾水域的,冬季丰度分布无明显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夏季整体分为河口、海湾、远岸3个类群,珠江口水域受径流影响较大,与大亚湾之间群落结构差异明显;而冬季河口与海湾近岸水域群落结构差异不明显。强额孔雀哲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在夏季和冬季均为优势种,厦门矮隆哲水蚤(Bestiolina amoyensis)、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简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plex)等为夏季优势种,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等为冬季优势种。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表明大湾区近海浮游动物丰度与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及营养物质的关系存在种间、季节和区域差异,表明湾区复杂的水体环境条件对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口 大亚湾 黄茅海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