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芥子涂方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成勇 吴文忠 +6 位作者 房翳恭 秦珊 刘兰英 王和生 张聪 陈栋 史丹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目的观察白芥子涂方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疗效,以及疗效与皮肤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所纳入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于三伏天期间进行贴敷,第1年基线期所有患者在(肺俞、心俞、膈俞)对照穴位上进行低剂量药物穴位贴敷,第2年患者随机分为对... 目的观察白芥子涂方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疗效,以及疗效与皮肤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所纳入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于三伏天期间进行贴敷,第1年基线期所有患者在(肺俞、心俞、膈俞)对照穴位上进行低剂量药物穴位贴敷,第2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安慰剂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继续在对照穴位上进行低剂量药物穴位贴敷,安慰剂组在肺俞、心俞、膈俞进行低剂量药物穴位贴敷,试验组在肺俞、心俞、膈俞进行正常剂量药物穴位贴敷,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后患者哮喘发作次数、肺功能以及皮肤反应的变化情况。结果基线期试验组、安慰剂组、对照组3组患者哮喘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期试验组患者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慰剂组、对照组患者哮喘发作次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5年、2016年初伏前比较,3组患者肺功能(MMEF、FEF25、FEF50、FEF75)无明显差异;2017年初伏前,试验组肺功能明显改善(P<0.05~0.01),优于安慰剂组、对照组(P<0.05~0.01)。与基线期穴位贴敷相比,试验期试验组患者贴敷部位皮肤刺激性强度明显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慰剂组、对照组患者贴敷部位皮肤刺激性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芥子涂方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哮喘患者的小气道功能,从而减少哮喘的发作,其疗效与贴敷后出现皮肤刺激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芥子涂方 穴位贴敷 皮肤反应 哮喘
下载PDF
白芥子涂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及对FEF25、FEF50、FEF75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霞飞 胡强 +2 位作者 申俊霞 田业 杨晓琴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5-47,共3页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防治效果及用力呼出25%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EF25)、用力呼出50%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EF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EF75)的变化。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9月—2017年8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206...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防治效果及用力呼出25%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EF25)、用力呼出50%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EF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EF75)的变化。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9月—2017年8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206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各103例,对照组在缓解期未接受任何防治干预,观察组在2017年三伏天期间接受白芥子涂方防治干预,随访一年观察两组患者的防治效果及FEF25、FEF50、FEF75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哮喘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哮喘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EF25、FEF50、FEF7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FEF25、FEF50、FEF75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成人哮喘生存质量量表(AQLQ)评定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干预前两组的AQL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QL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芥子涂方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防治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小气道功能,缓解哮喘发作状况,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白芥子涂方 小气道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白芥子涂方对哮喘治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3
作者 刘敏 黄鹤归 +1 位作者 徐宏峰 刘新国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541-1547,共7页
目的:探讨白芥子涂方在哮喘治疗中的免疫调剂作用机制。方法:构建SD大鼠哮喘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白芥子涂方敷贴非穴位组、白芥子涂方敷贴肺俞穴组、阳性对照组(氨茶碱敷贴肺俞穴),给药14 d,收集血清、肺、脾、胸腺、肝... 目的:探讨白芥子涂方在哮喘治疗中的免疫调剂作用机制。方法:构建SD大鼠哮喘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白芥子涂方敷贴非穴位组、白芥子涂方敷贴肺俞穴组、阳性对照组(氨茶碱敷贴肺俞穴),给药14 d,收集血清、肺、脾、胸腺、肝脏及肾脏组织。评估淋巴细胞增殖及巨噬细胞活化,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器官指数、形态学及皮肤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CD)细胞数,检测CD90及H2-Ab1表达改变。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白芥子涂方敷贴穴位组及氨茶碱敷贴可以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P<0.01),增加IgA、IgG、IgM、IFN-γ及IL-2(P<0.01),但降低IL-4及MBP水平(P<0.01)。此外,白芥子涂方敷贴肺俞穴组贴及氨茶碱敷贴肺俞穴组皮肤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减少,细胞肿胀数降低,支气管管腔内黏液分泌降低,气道水肿及闭塞减少,肺间质炎性浸润伴充血情况减少。皮肤组织中CD1a^(+)CD83^(-)未成熟DC细胞减少,而CD1a^(+)CD83^(+)成熟DC细胞增加,皮肤组织中CD90及H2-Ab1表达显著性增加。结论:白芥子涂方穴位敷贴治疗可促进皮肤组织中髓系树突状细胞发生形变、迁移,并促进抗原的呈递作用,可以激活机体免疫功能,且对机体不良反应低,能发挥调节机体Th1/Th2的失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芥子涂方 穴位敷贴 支气管哮喘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生物物理学性质影响芥子碱渗透特性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刘霞 郭秀彩 +3 位作者 林媛媛 徐月红 王茵萍 吴传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11-1116,共6页
目的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电阻、角质层厚度、生物化学组成,并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给药芥子碱的渗透特性,探讨皮肤生物物理学性质对芥子碱经皮给药的影响,为白芥子涂方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以自制... 目的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电阻、角质层厚度、生物化学组成,并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给药芥子碱的渗透特性,探讨皮肤生物物理学性质对芥子碱经皮给药的影响,为白芥子涂方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以自制装置测定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电阻;皮肤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测量皮肤和角质层厚度;以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法比较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以芥子碱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法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白芥子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采用胶带粘贴法剥离角质层,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各层中药物的分布。结果穴位皮肤电阻在给药前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非穴位皮肤(P<0.05);穴位皮肤角质层厚度显著低于非穴位(P<0.05);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显示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基本一致。给药24 h后,离体实验中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是经非穴位皮肤的6.8倍(P<0.05);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是非穴位的6.1倍;离体透皮实验和在体渗透实验中,24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各时间点角质层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结论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经非穴位皮肤。穴位皮肤的低电阻、角质层薄有利于药物的经皮吸收和贮存,验证了涂方临床使用以穴位经皮给药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芥子涂方 芥子碱 穴位 皮肤生物物理学性质 透皮特性
原文传递
微透析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研究白芥子涂方皮肤药动学 被引量:29
5
作者 徐月红 叶卉 +3 位作者 郭秀彩 刘霞 韦敏燕 吴传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6-340,共5页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皮肤给药后皮肤局部药动学特征,为白芥子涂方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大鼠在体贴敷白芥子涂方后,以方中君药白芥子的有效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为指标,利用微透析采样技术,结合反相高效液相...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皮肤给药后皮肤局部药动学特征,为白芥子涂方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大鼠在体贴敷白芥子涂方后,以方中君药白芥子的有效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为指标,利用微透析采样技术,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白芥子涂方贴敷给药后透析液的药物质量浓度,通过相对损失率的校正,计算皮肤药物质量浓度,并利用Kinetica 4.4软件对皮肤药物质量浓度和时间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计算相关统计矩参数。以相对累积吸收量对时间做图,计算稳态的吸收速率。结果白芥子涂方贴敷给药后芥子碱硫氰酸盐达峰时间为1.5 h,平均滞留时间(MRT)约为22 h,半衰期(t1/2)约15 h,稳态吸收速率为13.65μg/h。结论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可研究白芥子涂方给药后的皮肤药动学,给药后的皮肤药动学行为与其临床作用特点相一致,可为阐明白芥子涂方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的药物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芥子涂方 微透析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药动学 透皮特性
原文传递
白芥子涂方穴位与非穴位给药皮肤渗透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6
6
作者 郭秀彩 刘霞 徐月红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34-1038,共5页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给药的渗透特性,为其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以白芥子涂方中延胡索乙素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给药的渗透特性,为其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以白芥子涂方中延胡索乙素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采用冰冻切片法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中各层药物的分布,并用荧光显微镜进行可视化验证。结果:24 h内,离体试验中延胡索乙素经穴位皮肤的累积透过量为(13.53±3.92)μg.cm-2,是经非穴位皮肤的4倍(P<0.05);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0.659 1μg.cm-2.h-1)是非穴位(0.147 2μg.cm-2.h-1)的4.5倍;离体透皮试验和在体渗透试验中,24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切片显示皮肤各层的药物含量为角质层>活性表皮>真皮层>皮下层。结论:白芥子涂方浸膏在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非穴位皮肤,验证了涂方临床使用以穴位经皮给药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芥子涂方 延胡索乙素 穴位 透皮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