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urce of major anions and cations of snowpacks in Hailuogou No.1 glacier, Mt. Gongga and Baishui No.1 glacier, Mt. Yulong 被引量:13
1
作者 LI Zongxing HE Yuanqing +7 位作者 PANG Hongxi YANG Xiaomei JIA Wenxiong ZHANG Ningning WANG Xufeng NING Baoying YUAN Lingling SONG Bo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Snowpacks samples were colleted from two glaciers: Baishui No.1 glacier and Hailuogou No.1 glacier in June, 2006. The method of sea-salt ions tracer,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trend analysis were used in this research... Snowpacks samples were colleted from two glaciers: Baishui No.1 glacier and Hailuogou No.1 glacier in June, 2006. The method of sea-salt ions tracer,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trend analysis were used in this research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source of main ions, it is indicated that Na^+ is mainly from marine moisture and other ions mainly originate from land dust. The non-marine source percent of Cl^-, NO3^- , SO4^2-, K^+, Ca^2+ and Mg^2+ is 52%, 99%, 100%, 98%, 99.9% and 83%, respectively, in Hailuogou No.1 glacier,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in Baishui No.1 glacier is 68%, 99%, 100%, 98%, 99% and 59%. The non-marine source of ions is from dust of Central Asia arid regions carried by westerly circulation and the plateau borne-areas with Qinghai-Tibet Plateau winter monsoon in two glacial areas. However, the import of local dust in glacial area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ions concentration in Baishui No.1 glacier, which accounts for the reason why the ions concentration in Baishui No.1 glacier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Hailuogou No.1 glacier. It is obvious that the source of each ion is different between Hailuogou No.1 glacier and Baishui No.1 glacier.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which can explain it: firstly,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glacial area, such as lithology, mountain-valley wind system, topographical relief and so on; secondly, the influence exerted by ions elution in snowpacks section, and ions elution in Hailuogou No.1 glacier is very strong; and thirdly, the difference caused due to varying ions transporting styles, deposition modes,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st-ions-deposi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luogou no.1 glacier baishui no.1 glacier ions origin
下载PDF
Study on diversity and tempor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on Glacier No.1 at the Urumqi River Head,Tianshan
2
作者 Wei Zhang GaoSen Zhang +2 位作者 GuangXiu Liu ZhongQin Li LiZhe A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1年第4期306-313,共8页
Surface snow samples of different altitudes and snow pi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Glacier No. 1 at the Urumqi River Head, Tiansha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diversity... Surface snow samples of different altitudes and snow pi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Glacier No. 1 at the Urumqi River Head, Tiansha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diversity and tempor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with different altitudes and depths. Results show that the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belong to four kingdoms--Viridiplantae, Fungi, Amoebozoa, and Alveolata. Among them, algae (especially Chlamydomonadales) were the dominant group. The diversity of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titude and accumulation time, bu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8180 valu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emperature is the main factor for the temporal-spatial change of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and the diversity of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could be an index for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no.1 at the Urumqi river Head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DIVERSITY tempor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DGGE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正射影像的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末端冰裂隙提取
3
作者 罗重鑫 季青 +5 位作者 庞小平 杨元德 艾松涛 茶明星 王世金 车彦军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335-346,共12页
冰川是冰冻圈的重要部分,对局地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冰裂隙作为冰川表面上显著的特征,对于认识冰川的状态、稳定性以及内部应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冰川冰裂隙高精度快速识别提取问题,本文以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为研究对象,... 冰川是冰冻圈的重要部分,对局地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冰裂隙作为冰川表面上显著的特征,对于认识冰川的状态、稳定性以及内部应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冰川冰裂隙高精度快速识别提取问题,本文以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为研究对象,使用无人机航拍获取的0.12 m分辨率的正射影像,应用U-Net深度学习网络开展白水河1号冰川的冰裂隙的智能提取研究。使用U-Net网络提取冰裂隙的精度高于传统的Canny算子以及SVM算法,总体精度可高达93%,且U-Net网络泛化能力强。提取结果表明,白水河1号冰川冰裂隙主要为横向裂隙,伸展裂隙以及雁行裂隙,呈现随海拔降低,冰裂隙逐渐由横向裂隙变化为伸展裂隙的趋势,通过不同时期提取结果对比,发现冰裂隙数量和平均长度均有增加。基于无人机影像和深度学习方法的冰裂隙智能提取研究,可为监测冰川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裂隙 无人机影像 U-Net 白水河1号冰川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焦克勤 叶柏生 +2 位作者 韩添丁 井哲帆 杨惠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6-611,共6页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9—2006年的气象、冰川物质平衡和1980—2006年的水文资料,分析了其冰川径流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1996年以来的显著升温,导致了1号冰川水文点径流主要受夏季气温变化的控制,冰川物质损失对径流的补给作...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9—2006年的气象、冰川物质平衡和1980—2006年的水文资料,分析了其冰川径流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1996年以来的显著升温,导致了1号冰川水文点径流主要受夏季气温变化的控制,冰川物质损失对径流的补给作用已超过了降水的作用.1996—2006年与1980—1995年相比,夏季气温升高了0.9℃,降水增加了84.8mm(18.1%),冰川径流增加256.6mm(37.3%),其中约12.3%来自降水增加,约26.9%来自冰川物质的加速消融.对1980—1995年和1996—2006年两个时间段的气温和径流变化进行比较,并考虑到冰川区降水主要为降雪,折合夏季气温升高1℃将导致冰川径流增加470mm.夏季气温与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径流的统计分析亦得出同样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径流 物质平衡 气候变化 响应分析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下载PDF
42a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变化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60
5
作者 焦克勤 井哲帆 +3 位作者 韩添丁 杨惠安 叶柏生 李忠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3-260,共8页
1959—2000年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发生了显著变化,冰川物质平衡累计达-7976 0mm,冰川末端退缩171 06m,冰川面积缩小0 217km2,冰川厚度平均减薄8 86m,冰储量减小21 9×106m3,冰川运动速度平均减小39 3%,冰川成冰带谱上移,冷渗... 1959—2000年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发生了显著变化,冰川物质平衡累计达-7976 0mm,冰川末端退缩171 06m,冰川面积缩小0 217km2,冰川厚度平均减薄8 86m,冰储量减小21 9×106m3,冰川运动速度平均减小39 3%,冰川成冰带谱上移,冷渗浸重结晶带消失.从冰川物质平衡反映的气候变化趋势推测,1号冰川要扭亏为盈,改变已有的巨大的物质亏损(-7976 0mm),除非要连续21a出现42a来最大正平衡(+374 0mm).已有的观测研究表明,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出现,1号冰川目前的退缩趋势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至少在未来20~30a内不会出现明显的前进.从树木年轮反映的冷暖气候变化周期性推测,目前正处小冰期以来第三个温暖期.若这次温暖期重现62~67a周期的情况,则温暖气候还将持续20~30a左右.可见1号冰川至少还将持续退缩20~3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号冰川变化 趋势预测 乌鲁木齐河 天山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69
6
作者 刘时银 丁永建 +1 位作者 王宁练 谢自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13,共5页
应用度日物质平衡模式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及平衡线高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大陆性气候区且具有暖季补给特征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要小于海洋性冰川,升温1℃或... 应用度日物质平衡模式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及平衡线高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大陆性气候区且具有暖季补给特征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要小于海洋性冰川,升温1℃或增加20%的降水可引起平衡线上升81m或下降31m.此外,气温与降水在物质平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气温引起物质平衡剖面以旋转方式变化,而降水可导致其平移方式的响应.若未来升温2℃时,即使降水增加30%,1号冰川向负平衡变化仍然不能得到遏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物质平衡 平衡线高度 敏感性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西北典型冰川区大气氮素沉降量的估算——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圣杰 张明军 +1 位作者 王飞腾 李忠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77-785,共9页
高寒冰川区氮素沉降量的变化会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定量评估冰川区的氮沉降状况可以为修正相关模型提供重要的原始数据。通过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连续采样,分析了中国西北典型冰川区大气氮素的沉降... 高寒冰川区氮素沉降量的变化会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定量评估冰川区的氮沉降状况可以为修正相关模型提供重要的原始数据。通过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连续采样,分析了中国西北典型冰川区大气氮素的沉降特征,并估算了该区域的年均氮素沉降量。研究结果表明,1号冰川湿沉降中的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与总无机氮(TIN)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沉降量最大,冬季最少,且与降水量表现出较好的对应关系。1号冰川氮素湿沉降的硝铵比(NO-3-N/NH+4-N)月平均值在0.3—1间波动。1号冰川TIN湿沉降量年平均值为1.51 kg/hm2(其中NH+4-N沉降量占总量的69%,而NO-3-N沉降量仅占31%),干湿沉降总量年均值为1.56 kg/hm2,总氮(TN)的干湿沉降总量年均值为3.85 kg/hm2。得到的冰川区氮素沉降量符合中国西部高寒区的一般水平,代表了该区域的本底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区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氮沉降 无机氮 湿沉降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韩添丁 刘时银 +1 位作者 丁永建 焦克勤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8-303,共6页
统计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自 1980年以来冰川表面的单点物质平衡,分析了不同季节物质平衡及其冰川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1号冰川厚度较之 1959年平均减薄了 9 599mm;1997—2002年为实际观测以来连续的强负物质平衡时段,平均物质平... 统计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自 1980年以来冰川表面的单点物质平衡,分析了不同季节物质平衡及其冰川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1号冰川厚度较之 1959年平均减薄了 9 599mm;1997—2002年为实际观测以来连续的强负物质平衡时段,平均物质平衡为 -739. 6mm /a。物质平衡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分析显示: 1号冰川物质平衡主要取决于夏季平均气温的高低,二者具有较好的反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 72),而与降水的关系相对较差。20世纪 80年代末以来, 1号冰川退缩速度明显增大,尤以 2000—2002年为甚,西支冰川退缩速度为连续的高值(退缩速度分别为 6. 92m/a、6. 95m/a和 6. 25m/a);东支冰川的退缩速度与高度大于 4 200m的高度带区间的平均物质平衡值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 0. 65),表明了 1号冰川进退的动力主要源于冰川积累区的物质平衡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 物质平衡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对夏季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广兴 孙淑芳 +1 位作者 赵玲 马玉芬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7-1062,共6页
采用1971-200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周围4个探空站逐日0℃层高度探测资料,用距离倒数的加权平均得到1号冰川的夏季0℃层高度,并与1号冰川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定性与定量分析了30a来夏季0℃层平均高度变化和冰川观测量的变化趋势及之间的... 采用1971-200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周围4个探空站逐日0℃层高度探测资料,用距离倒数的加权平均得到1号冰川的夏季0℃层高度,并与1号冰川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定性与定量分析了30a来夏季0℃层平均高度变化和冰川观测量的变化趋势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1-2000年的30a里1号冰川夏季0℃层高度呈增高趋势,1990年代呈陡升趋势,与1号冰川的零平衡海拔高度、消融区面积、纯物质消融量和融水径流深4个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为正相关;而与积累区面积、纯积累量、纯物质平衡总量、纯物质平衡值4个量反位相同步变化,为负相关,说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对自由大气夏季0℃层高度具有非常好的响应.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天山山区对流层中下层均显著变暖,夏季0℃层高度升高,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消融加快.1990年代夏季0℃层高度陡升,进而1号冰川出现了最大的物质负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0℃层高度 冰川变化响应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中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分布及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威 章高森 +3 位作者 刘光琇 李田 李忠勤 安黎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06-913,共8页
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不同海拔表层雪及雪坑雪中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δ18O结果,探讨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雪中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分布及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 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不同海拔表层雪及雪坑雪中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δ18O结果,探讨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雪中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分布及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真核微生物分属于Viridiplantae,Fungi,Amoebozoa和Alveolata四大类,藻类为主要类群,且均为衣藻.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已明显影响到冰川中微生物的分布.同时,研究发现真核微生物多样性与海拔及雪样积累时间均呈负相关,与δ18O值呈正相关,表明温度是造成这种多样性分布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暗示真核微生物同δ18O值一样,可作为气候环境变化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真核微生物 多样性 时空特征 DGGE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雪冰中δ^18O的演化过程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明军 周平 +3 位作者 李忠勤 王飞腾 金爽 李瑞雪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40,47,共6页
2002年9月14日-2005年3月7日,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雪坑中连续观测取样,频率为1次/周,分析了其中的部分表层雪样品和粒雪坑样品中的δ^(18)O。结果表明:表层雪样品的δ^(18)O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与月平均温度关系密切。粒... 2002年9月14日-2005年3月7日,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雪坑中连续观测取样,频率为1次/周,分析了其中的部分表层雪样品和粒雪坑样品中的δ^(18)O。结果表明:表层雪样品的δ^(18)O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与月平均温度关系密切。粒雪坑样品中的δ^(18)O在9月底至次年6月初变化较小,升华对雪坑1 m以下雪冰中δ^(18)O的影响不超过-2‰,整个雪坑都较好地保持了δ^(18)O的季节变化特征。但6月初-9月底融水对雪冰中δ^(18)O的影响巨大,冬季形成的δ^(18)O低于-30‰的中、细粒雪层,经过夏季融水的改造,可成为δ^(18)O-11.6‰的粗粒雪和冰片层。融水可使雪冰中δ^(18)O的改变量>60%。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形成的低δ^(18)O雪层经过夏季融水的改造,其内的δ^(18)O可以完全被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冰 δ~18O 演化过程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大气气溶胶和新雪中可溶性离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明军 周平 +2 位作者 李忠勤 赵淑惠 金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148,共8页
在2007年4月、8月和10月三个时段内,分昼夜采集了23个气溶胶样品和7个新降雪样品,对样品中的可溶性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1号冰川)春、夏、秋三个季节气溶胶平均载量为86.22neq/m3,分析显示1号冰川存在... 在2007年4月、8月和10月三个时段内,分昼夜采集了23个气溶胶样品和7个新降雪样品,对样品中的可溶性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1号冰川)春、夏、秋三个季节气溶胶平均载量为86.22neq/m3,分析显示1号冰川存在NH4HSO4和(NH4)2SO4气溶胶,并有少量NH4NO3气溶胶存在。气溶胶和新雪样品中可溶性离子成分变化趋势相似,气溶胶浓度升高,新雪样品的浓度也会有所升高,反之亦然。气溶胶和新雪中Ca2+、Mg2+、Na+、Cl-、K+的相关性很好,说明雪中这些离子的浓度基本能反映大气中的状况;对气相和颗粒相并存的NH4+和NO3-来说,雪中的离子浓度和大气中的离子浓度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气溶胶 气雪转换 可溶离子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气溶胶可溶性离子昼夜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平 张明军 +2 位作者 李忠勤 赵淑惠 金爽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4-482,共9页
在2007年4月16—23日,8月5—12日,10月20—23日3个采样时段内,分昼夜采集了16个气溶胶样品,对样品中的可溶性离子(Na+、K+、Mg2+、Ca2+、Cl-、NO3-、SO42-)进行了分析,以研究气溶胶可溶性离子的昼夜变化特征和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在2007年4月16—23日,8月5—12日,10月20—23日3个采样时段内,分昼夜采集了16个气溶胶样品,对样品中的可溶性离子(Na+、K+、Mg2+、Ca2+、Cl-、NO3-、SO42-)进行了分析,以研究气溶胶可溶性离子的昼夜变化特征和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气溶胶夜间平均离子浓度高于白天浓度,7种离子中,除NO3-在全年中的平均离子浓度表现为白天高于晚上外,其余离子的平均浓度均是夜间高于白天.区域风向的日变化是控制气溶胶浓度昼夜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相比之下大气环流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在所研究的8组昼夜变化事件中,Ca2+的昼夜变化最为明显,离子浓度的高值事件多出现在晚上,而其余离子在采样时段内的昼夜变化事件表现则不尽一致,无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气溶胶 可溶性离子 昼夜变化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夏季积雪中δ^(18)O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章新平 姚檀栋 +1 位作者 焦克勤 孙维贞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7-62,共6页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东支表层和浅层粒雪中δ18O的变化 ,δ18O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消融和蒸发对粒雪中δ18O的影响 .分析表明 :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无高度效应 ,受消融的影响 ,且有时出现反高度效应 ;消融和蒸发的结...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东支表层和浅层粒雪中δ18O的变化 ,δ18O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消融和蒸发对粒雪中δ18O的影响 .分析表明 :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无高度效应 ,受消融的影响 ,且有时出现反高度效应 ;消融和蒸发的结果使得来自同一降水的表面粒雪易发生稳定同位素的富集 ,下伏层中δ18O的变化受上覆雪层中消融水的影响 .采样期间发现 ,不同时段采样系列中的δ18O与降雪初始平均温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粒雪 高度效应 温度效应 氧同位素 夏季 积雪 消融 蒸发 大气降水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大气气溶胶的微观形貌及元素组成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赵淑惠 李忠勤 +1 位作者 周平 王文彬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4-722,共9页
为研究冰川区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使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对2007年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积累区海拔4 130m(86°49′E,43°06′N)处采集的38个气溶胶样品中的38 861个单颗粒物进行了微观形貌和元... 为研究冰川区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使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对2007年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积累区海拔4 130m(86°49′E,43°06′N)处采集的38个气溶胶样品中的38 861个单颗粒物进行了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区大气气溶胶主要以粒径在0.6~2.5μm之间的不规则的非圆形矿物颗粒为主,其中以富含Si、Ca的粘土矿物颗粒为主,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含S颗粒物及烟尘飞灰等含量较少.这与其它沙尘源区的气溶胶特征相似,其中含Ca颗粒多于其它沙尘源区,主要受西风带的影响.气团轨迹显示,来自于西面中亚地区的高空气流影响了1号冰川区的大气环境,表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区的气溶胶主要代表了中亚沙尘源区对流层中上部大气的本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气溶胶 单颗粒 SEM-EDX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新近出现大的物质负平衡 被引量:25
16
作者 焦克勤 王纯足 韩添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2-64,共3页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 996/ 1997年度和1997/1998年度实测物质平衡资料为基础,利用等直线法计算出1号冰川年物质平衡分别为-853.0mm和-789.9 mm,相应的 AAR值分别为 0.25和 0.3...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 996/ 1997年度和1997/1998年度实测物质平衡资料为基础,利用等直线法计算出1号冰川年物质平衡分别为-853.0mm和-789.9 mm,相应的 AAR值分别为 0.25和 0.33.自1959以来,1996/1997年度1号冰川物质负平衡值最大,1997/1998年度次之.根据该地区气温和降水记录资料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尤其是夏季消融期气温,其次是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物质平衡 观测研究 乌鲁木齐河源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面积变化对物质平衡计算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国亚 沈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应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8期不同时期测绘的冰川地形图,结合冰川物质平衡的实测资料,研究了1号冰川的面积变化及其对物质平衡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62年以来,1号冰川面积处于持续的退缩状态.到2008年8月为止,1号冰川东、西支已... 应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8期不同时期测绘的冰川地形图,结合冰川物质平衡的实测资料,研究了1号冰川的面积变化及其对物质平衡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62年以来,1号冰川面积处于持续的退缩状态.到2008年8月为止,1号冰川东、西支已经分别退缩了208.2m和110.5m,同时冰川面积退缩为1.645km2,比1962年的冰川面积减小了0.305km2,即15.6%.结果显示,冰川面积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冰川末端退缩引起的面积减小上,而且还表现在表面高程下降引起的不同高度带冰川面积的重新分布上,即冰川的表面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不考虑冰川面积变化时,所计算的物质平衡值可能偏大,即高估了物质平衡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1988/1989年度—2005/2006年度间,1号冰川面积变化对物质平衡计算影响最大为4.5%,最小为2%,平均为3.5%.总之,冰川面积或表面形态变化不大时,对物质平衡的计算影响较小,反之,则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面积变化 物质平衡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下载PDF
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变化估计近百年来该地区夏季升温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宁练 刘时银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07-213,共7页
通过冰川波动历史来揭示气候变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然而,以往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大都是一些定性的结果。文章试图依据冰川变化来定量的研究气候变化,并且通过近百年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揭示出本世纪以来该河源地区夏... 通过冰川波动历史来揭示气候变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然而,以往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大都是一些定性的结果。文章试图依据冰川变化来定量的研究气候变化,并且通过近百年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揭示出本世纪以来该河源地区夏季气温上升了约023~025℃;同时,对于该冰川不同长度规模时的气候敏感性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末端变化 零平衡线 气候变暖 河源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致冷效应的小气候观测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东启 明镜 魏文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9-457,共9页
高山冰川以其下垫面的致冷效应形成独特的冰川小气候。为研究冰川小气候特征,2007年7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面及末端冰碛上架设5台自动气象站,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以观测数据为基础,描述和分析了与冰川致... 高山冰川以其下垫面的致冷效应形成独特的冰川小气候。为研究冰川小气候特征,2007年7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面及末端冰碛上架设5台自动气象站,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以观测数据为基础,描述和分析了与冰川致冷效应有关的冰川区温度与湿度变化特征、冰面逆温、温跃现象、冰川风现象,并就冰川致冷效应对局地对流性降水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小气候观测 致冷效应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分布特征的再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向应 丁永建 +2 位作者 刘时银 李晶 李忠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3-99,共7页
通过分析2006年获取的43个雪坑和2004年的28个雪坑资料,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1号冰川东、西支消融带和渗浸-冻结带界限(平均值)分别位于海拔4068 m和4086 m,渗浸-冻结带和渗浸带的界限分别位于... 通过分析2006年获取的43个雪坑和2004年的28个雪坑资料,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1号冰川东、西支消融带和渗浸-冻结带界限(平均值)分别位于海拔4068 m和4086 m,渗浸-冻结带和渗浸带的界限分别位于海拔4086 m和4122 m处;东、西支顶部的渗浸-冻结带和渗浸带界限分别位于海拔4184 m和4435 m处.与20世纪80年代末相比,1号冰川的成冰带谱整体上移,成冰带界限达到各研究时期的最高,且东支的变化幅度大于西支;消融带和冰川顶部的渗浸-冻结带面积增大,渗浸带和冰川中部的渗浸-冻结带面积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冰带 1号冰川 乌鲁木齐河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