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6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gesic effects of balanced acupuncture versus body acupuncture in low-back and leg pa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s assessed by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被引量:8
1
作者 Yongsong Ye Bo Li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1期1624-1629,共6页
Balanced acupuncture, a single-acupoint balance therapy, regulates the balance of the cerebral center,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exerting quick effects and a short treatment course. A total of 20 low-back and leg pain p... Balanced acupuncture, a single-acupoint balance therapy, regulates the balance of the cerebral center,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exerting quick effects and a short treatment course. A total of 20 low-back and leg pa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treated with balanced acupuncture or body acupuncture. Central mechanisms of vaded acupunctures were compared using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 Patients from both groups received functional MRI before and after acupunctur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brain regions that we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bilatera amygdala was analyzed utilizing AFNI software.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s were greater in the balanced acupuncture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body acupuncture group. Function of the endogenous pain regulation network was enhanced in patients in the balanced acupuncture group, but was not changed in the body acupuncture group.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analgesic effects of body acupuncture do not work through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balanced acupuncture exerts analgesic effects on low-back and leg pa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by regulating the function of the endogenous pain regulation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anced acupuncture body acupuncture lumbar disc herniatio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MYGDALA low-back and leg pain PAIN acupunc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Blood Pressure Balance as a Marker for Early Detec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a Criterion for Inclusion/Exclusion from Acupuncture Treatment 被引量:2
2
作者 Mayumi Watanabe Yoshinobu Nakamura +3 位作者 Chikako Tomiyama Nozomu Mandai Hanaa Yousef Bakir Tokimasa Takeda 《Health》 2021年第8期857-867,共11页
<strong>Background: </strong>Early detec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I) by home acupuncturists might be helpful in reducing stroke mortality. We compared vital signs of patients who developed CI and those... <strong>Background: </strong>Early detec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I) by home acupuncturists might be helpful in reducing stroke mortality. We compared vital signs of patients who developed CI and those who did not to ascertain if blood pressure balance is a useful marker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CI and for distinguishing cases with potentially effective/ineffective acupuncture treatment. <strong>Methods: </strong>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vital signs such as body temperature, pulse, and blood pressure, were simultaneously obtained from the right and left arms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weekly acupuncture treatment. We focu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values obtained from the right and left arms (the balance) and compared the values of patients who developed CI [CI (+)] (n = 18) and those of age-/gender-matched patients who did not [CI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minus;</span>)] (n = 18). <strong>Results:</strong> Left/right blood pressure was significantly more unbalanced in the CI (+) group than in the CI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minus;</span>) group, especially immediately before the onset of CI. Moreover, all CIs occurred on the side with a lower blood pressure. <strong>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s:</strong> Blood pressure balance might aid in the early detection of CI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treatment with traditional or modern medicine is more appropriate. Acupuncture may thus help maintain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Aged Blood Pressure balancE Cerebral Infarction Preventative Medicine
下载PDF
The review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X-shaped balance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joint pain and activity disorder
3
作者 Cheng-Li Sun Wen Lu +2 位作者 Li-Qun He Jian-Dong Gao Jing Xiao 《TMR Integrative Medicine》 2019年第8期1-7,共7页
Musculoskeletal diseases such as neck, shoulder, back and leg pain are ext remely common in clinic. Diseases of the joints of the ext remi ti es, especially sputum, wr ist spr ains, and periarthritis of the shoulders,... Musculoskeletal diseases such as neck, shoulder, back and leg pain are ext remely common in clinic. Diseases of the joints of the ext remi ti es, especially sputum, wr ist spr ains, and periarthritis of the shoulders, and eve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use X-shaped balance acupuncture therapy to relieve pain and improve motor function. The method of obtaining acupoints is simple and easy to operate. Many of clinical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is therapy is simple to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ocal pain and joint diseases. This review concluded the advantaged about the X-shaped balance acupuncture therapy and it worth to clinical pro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shaped balancE acupuncture therapy Joint strain Tennis elbow Lumbar disc HERNIATION GOUT Corresponding acupoint selection acupuncture
下载PDF
TREATMENT OF APOPLECTIC SEQUELAE—HEMIPLEGIA WITH BALANCE ACUPUNCTURE
4
作者 王文远 季艳荣 王飞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1999年第2期35-37,共3页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a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apoplectic hemiplegia with balance-acupuncture therapy. Main (balance acupuncture) point used was Piantan (BP-HN 2), combined with Jiantong (BP-LE 6), Qitong ...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a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apoplectic hemiplegia with balance-acupuncture therapy. Main (balance acupuncture) point used was Piantan (BP-HN 2), combined with Jiantong (BP-LE 6), Qitong (BP-UE 2), etc.. Of the 190 cases, 148 (77. 89% ) were cured, 24 (12.63 % ) had marked improvement, 12 (6. 32 % ) had improvement and 6 (3. 16 % ) had no effect, with a cure rate of 77. 89 % and an effective rate of 96. 8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plectic SEQUELAE balance-acupuncture THERAPY Piantan POINT
下载PDF
基于“筋骨平衡”理论针刺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贾峻 王志光 +2 位作者 赵国瑞 田少飞 范青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浅析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患者实施基于“筋骨平衡”理论针刺推拿疗法对其中医症状积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ervical vertigo symptom and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ESCV)... 目的浅析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患者实施基于“筋骨平衡”理论针刺推拿疗法对其中医症状积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ervical vertigo symptom and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ESCV)评分、颈椎曲度及脑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就诊的CSA患者86例实施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作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脱落2例,剔除1例,共完成40例;观察组脱落1例,剔除1例,共完成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牵引疗法,观察组予以基于“筋骨平衡”理论针刺推拿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ESCV评分、颈椎曲度及脑血流参数的变化,并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ESCV评分和颈椎曲度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椎底动脉及左、右椎动脉的Vs与V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12%(39/41)vs 80.00%(32/40),P<0.05]。结论基于“筋骨平衡”理论针刺推拿疗法对CSA患者疗效显著,有效改善中医症状积分、ESCV评分以及颈椎曲度,增强脑血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骨平衡理论 针刺推拿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医症状积分 脑血流参数
下载PDF
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孟凡萍 刘增雪 +1 位作者 陆静珏 黄春红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1-173,共3页
目的探讨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1年10月期间在该院就诊的97例患者,互动式头针组采用头针同时+平衡功能康复训练,传统头针组采用头针后+平衡功能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1年10月期间在该院就诊的97例患者,互动式头针组采用头针同时+平衡功能康复训练,传统头针组采用头针后+平衡功能康复训练。分析治疗前后的NIHSS、Berg平衡、Barthel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互动式头针组、传统头针组的NIHSS、Berg平衡、Barthe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互动式头针组改善NIHSS、Berg平衡、Barthel评分幅度优于传统头针组(均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较头针后平衡功能训练更有利于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式头针 脑卒中 平衡功能障碍 平衡功能康复训练 Berg平衡评分
下载PDF
通督调神针刺联合阴阳平衡透穴巨刺法治疗卒中后偏瘫疗效观察
7
作者 袁勤 王颖 +5 位作者 沈志强 江六顺 崔乐乐 柳燕 马月 王振亚 《四川中医》 2024年第7期179-183,共5页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联合阴阳平衡透穴巨刺法治疗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根据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相关指南予以基础治疗,结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患者...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联合阴阳平衡透穴巨刺法治疗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根据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相关指南予以基础治疗,结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患者基础治疗与对照组相同,结合通督调神针刺联合阴阳平衡透穴巨刺法。两组治疗2周后,观察指标为临床疗效有效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运动功能部分评分。结果:两组方法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明显,分别对评分表进行比较,显示NIHSS量表分值降低,MBI量表、MAS量表、FIM量表评分的分值都有升高,两组治疗方法均有疗效,两组方法组内比较疗效均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进行比较,经对比两种治疗方法效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联合阴阳平衡透穴巨刺法治疗卒中后偏瘫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督调神针刺 阴阳平衡透穴 巨刺法 卒中偏瘫
下载PDF
针刺夹脊穴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障碍临床研究
8
作者 罗春梅 李佩芳 +3 位作者 刘霞 王涛 浦芳 刘睿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9期1262-1265,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共67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常规治疗加通督调神针刺)和试验组(3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夹脊...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共67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常规治疗加通督调神针刺)和试验组(3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夹脊穴),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后通过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FMB)、Barthel指数分级法(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分别评估患者平衡功能、肢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及步行功能,同时观察生化指标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并评价整体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BBS、FMB、MBI及FAC得分分别为(41.56±7.01)、(13.22±1.62)、(70.13±6.92)、(3.84±1.0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Hcy、DD、hs-CRP水平分别为(15.42±3.22)μmol/L、(372.46±39.58)μg/L、(5.61±1.03)m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97%,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联合通督调神针刺能有效治疗中风后平衡障碍,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改善凝血功能及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平衡障碍 夹脊穴 通督调神 针刺 同型半胱氨酸 D-二聚体 超敏C反应蛋白 BARTHEL指数
下载PDF
筋膜、经筋理论指导的面部针刺配合平衡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分析
9
作者 栾莎 马振贤 +4 位作者 吕豪 胡艺潇 王祖红 胡芮 李绍荣 《云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6-40,共5页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筋膜、经筋理论指导的面部针刺配合平衡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面部针刺配合平衡针治疗2周。治疗...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筋膜、经筋理论指导的面部针刺配合平衡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面部针刺配合平衡针治疗2周。治疗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前后两组面神经功能及面神经麻痹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5.00%,高于对照组47.22%(P<0.05)。观察组House 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筋膜、经筋理论指导的面部针刺配合平衡针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减轻面部肌肉损伤,有效改善其症状体征,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平衡针 筋膜 经筋 针刺治疗
下载PDF
头部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译尹 张健 +4 位作者 王东岩 董旭 冯丽媛 霍宏 张虹岩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7-12,共6页
目的:观察头部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CVA)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VA偏瘫患者作为本试验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两组患者均给予CVA基础治疗... 目的:观察头部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CVA)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VA偏瘫患者作为本试验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两组患者均给予CVA基础治疗;常规组额外给予患肢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丘墟及太冲进行电针治疗;联合组额外给予百会、病灶侧运动区和双侧平衡区进行电针治疗,同时给予患肢浮郄、殷门、血海及箕门进行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5次椅子坐立测试(5-TSST)、四阶段平衡测试(4-STB)、简明平衡评价系统测试(Brief-BESTest)、功能性步态评估(FGA)、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及表面肌电信号最大肌电幅值(MAX)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5-TSST评分治疗后降低,4-STB评分、Brief-BESTest评分、FGA评分、SS-QOL评分及表面肌电信号MAX值治疗后均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部电针联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CVA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上下协同同步刺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电针 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 平衡及步行能力
下载PDF
头针联合助行功能性电刺激促进脑卒中后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前瞻性研究
11
作者 孙倩倩 余果 +7 位作者 郭新毅 谢丹丹 雷蕾 廖秋菊 田腾飞 刘宇 柳红勤 何晓阔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8-493,共6页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平行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步行功能障碍患者36例,随机分为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和助行FES组,每组各18例。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助行...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平行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步行功能障碍患者36例,随机分为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和助行FES组,每组各18例。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助行FES组加助行FES,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增加头针干预。训练及头针每次30min,两组干预均为1次/d,持续1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1周后行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10m步行计时测试(10MWT)6min步行试验(6MWT)和平衡功能(睁、闭眼运动轨迹面积及长度)的评定并分析干预周期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36例研究对象均完成了整个试验,两组干预基线情况一致(P>0.05);(2)干预前后组内对比,步行功能(TUG、10MWT、6MWT)和平衡功能(睁、闭眼运动轨迹面积和长度)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3)干预前后组间对比: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对平衡功能闭眼时运动轨迹面积和长度的改善优于单纯助行FES组(P<0.05),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睁眼状态下),两组干预前后差值对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4)研究中无不良事件,无脱落。结论:头针联合助行FES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步行功能及平衡功能,其改善平衡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纯助行F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步行功能 平衡功能 头针 助行功能性电刺激
下载PDF
基于经筋整体观理论探讨滞动针在肱骨外上髁炎诊疗思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杰 董宝强 +1 位作者 林星星 张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8期100-102,共3页
肱骨外上髁炎临床表现在肘部疼痛和局部功能受限,其症状在中医学属经筋病范畴。文章从肘部结构的解剖学基础和筋膜链理论探讨该病,发现其诊疗方法符合经筋理论的整体观思维,即在经筋循行线上找到腕部、肘部和肩部的结筋病灶点的因果关... 肱骨外上髁炎临床表现在肘部疼痛和局部功能受限,其症状在中医学属经筋病范畴。文章从肘部结构的解剖学基础和筋膜链理论探讨该病,发现其诊疗方法符合经筋理论的整体观思维,即在经筋循行线上找到腕部、肘部和肩部的结筋病灶点的因果关系进行整体选点治疗。大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表明经筋理论指导该病治疗有独特优势,滞动针疗法作为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将滞针术与动针术有机结合,且滞动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有确切疗效,因此从经筋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探讨与该病的联系,运用经筋整体观理论联合滞动针法可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可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上髁炎 经筋 滞动针疗法 筋骨平衡 依脉引筋气 经筋整体观
下载PDF
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羽 郭敏 +1 位作者 于梅 姜国华 《河南中医》 2024年第3期480-486,共7页
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主要包括普通针刺、艾灸、火针、电针、针刀、浮针、平衡针、综合疗法、针刺联合其他疗法等。现有研究分析表明,针灸治疗KOA效果好,不良反应较少。针灸治疗缓解KOA患者膝关节疼痛是从外周... 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主要包括普通针刺、艾灸、火针、电针、针刀、浮针、平衡针、综合疗法、针刺联合其他疗法等。现有研究分析表明,针灸治疗KOA效果好,不良反应较少。针灸治疗缓解KOA患者膝关节疼痛是从外周和中枢层次调控以发挥治疗作用,但是其治疗KOA的科学机制仍不明确,且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研究没有将患者进行分型论治或者根据病情程度进行分级,存在疗效上的差异,造成研究结果有偏差;(2)患者的纳入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3)研究对象的样本数量较少,会降低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认可度。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好地完善相关试验,从根本上研究针灸治疗KOA的机制,标本兼顾,更好地运用针灸联合其他疗法的复合式疗法治疗KO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针灸 针刺 艾灸 火针 电针 针刀 浮针 平衡针
下载PDF
平衡针联合氟桂利嗪口服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曾纪超 李爱民 +1 位作者 黎胜驹 关锦贞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1期22-26,共5页
目的:观察平衡针联合氟桂利嗪口服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5月广东省名中医专家李爱民传承工作室、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阳江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及神经内科住院的60例以偏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 目的:观察平衡针联合氟桂利嗪口服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5月广东省名中医专家李爱民传承工作室、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阳江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及神经内科住院的60例以偏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疗程14 d的氟桂利嗪口服治疗,治疗组疗程一致,在对照组西药基础上使用平衡针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头痛日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与脑电图异常情况、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头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头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伴随症状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CD异常率、脑电图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治疗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平衡针联合氟桂利嗪应用于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氟桂利嗪,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TCD异常率与脑电图异常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氟桂利嗪 平衡针
下载PDF
三通平衡法针刺联合三步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魏文馈 王清利 +1 位作者 齐聪聪 吕杭州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1期105-108,共4页
目的 观察三通平衡法针刺联合三步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三步推拿法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三通平衡法针刺... 目的 观察三通平衡法针刺联合三步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三步推拿法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三通平衡法针刺治疗。给予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颈椎活动度、疼痛介质[P物质(SP)及前列腺素E2(PGE2)]及颈部血流。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治疗2周后,观察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量及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皮疹、疼痛加重、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 三通平衡法针刺联合三步推拿法是治疗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急性期的有效方案,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恢复颈椎活动度及颈部血流,减轻氧化应激状态,且安全性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 三通平衡法 针刺 三步推拿法 颈椎活动度 疼痛介质 颈部血流 安全性
下载PDF
针刺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机制——免疫稳态调控
16
作者 胡金凤 巩丽 +3 位作者 王飞雪 颜靖岚 陈永君 夏宇岑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818-2824,共7页
抑郁症是一种以快感缺失、悲观绝望为主要特征的情志疾病,常伴随焦虑、厌食或失眠等症状。因其高复发率和自杀风险,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心理和经济负担。虽然抗抑郁药物有一定疗效,但起效慢、易复发等不足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针刺... 抑郁症是一种以快感缺失、悲观绝望为主要特征的情志疾病,常伴随焦虑、厌食或失眠等症状。因其高复发率和自杀风险,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心理和经济负担。虽然抗抑郁药物有一定疗效,但起效慢、易复发等不足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针刺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以其多靶点、多途径等特点,在治疗抑郁症中展现出独特优势。近年研究表明,免疫稳态在抑郁症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针刺调节免疫功能的国内外报道也逐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抑郁症 情志疾病 免疫细胞 炎症 免疫调节 免疫稳态 阴平阳秘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平衡针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睡眠质量与心理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华中 崔金龙 +5 位作者 范鹤馨 熊中慧 姚沅勉 周莎莎 崔文秀 孙天宝 《康复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69-75,共7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平衡针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睡眠质量与心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湘雅博爱康复医院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SD)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组(心理治疗+rTMS)、平衡针组(心理治疗+平衡针疗法)和联合组(心...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平衡针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睡眠质量与心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湘雅博爱康复医院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SD)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组(心理治疗+rTMS)、平衡针组(心理治疗+平衡针疗法)和联合组(心理治疗+rTMS+平衡针疗法)3组,每组20例,疗程均为4周。在疗程结束后评价总体临床疗效的同时,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指标进行观察,以及血清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进行检测。结果rTMS组总有效率为75%(15/20),平衡针组为73.68%(14/19),联合组为100%(20/20);联合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平衡针组和rTMS组(P<0.05);平衡针组总有效率与rTM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PSQI评分明显下降(P<0.05);与平衡针组、rTMS组比较,联合组PSQI评分明显更低(P<0.05);平衡针组PSQI评分与rTM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HAMA评分明显下降(P<0.05);与平衡针组、rTMS组比较,联合组HAMA评分明显更低(P<0.05);平衡针组与rTMS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衡针组与rTMS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HAMD评分明显下降(P<0.05);与平衡针组、rTMS组比较,联合组HAMD评分明显更低(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GABA评分明显上升(P<0.05);与平衡针组、rTMS组比较,联合组GABA评分明显更高(P<0.05);平衡针组GABA评分与rTM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5-HT明显上升(P<0.05);与平衡针组、rTMS组比较,联合组5-HT明显更高(P<0.05);平衡针组与rTMS组5-H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和平衡针疗法均可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睡眠质量与心理;联合组疗效更优于平衡针组和rTMS组,有利于协同增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平衡针疗法 睡眠质量 心理
下载PDF
浮针调颈联合调神调衡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38例
18
作者 王彦璎 张振营 +3 位作者 马良志 张蕊 徐慧颖 高楠(指导) 《光明中医》 2024年第4期736-739,共4页
目的观察浮针调颈联合调神调衡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日照市中医院2021年11月—2022年6月收治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38例。治疗3周,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评估,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 目的观察浮针调颈联合调神调衡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日照市中医院2021年11月—2022年6月收治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38例。治疗3周,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评估,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37%(37/38),愈显率89.47%(34/38);随访时,总有效率为97.37%(37/38),愈显率73.68%(28/38)。结论浮针调颈联合调神调衡针可明显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心脾两虚证 浮针 调神调衡针
下载PDF
膝关节平衡稳定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19
作者 张继升 徐立雷 +2 位作者 林可 杨一令 林咸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9期1307-1308,共2页
目的观察膝关节平衡稳定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KOA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予膝关节平衡稳定训练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观察膝关节平衡稳定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KOA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予膝关节平衡稳定训练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程度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周WOMA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膝关节平衡稳定训练联合针刺治疗KOA患者达2周及以上的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平衡稳定训练 针刺 膝骨关节炎
下载PDF
孙善斌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经验
20
作者 刘立飞 孙善斌(指导)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9期1020-1023,1045,共5页
孙善斌教授临证擅长运用针灸治疗各类疼痛及脑卒中后遗症,尤其在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治疗中,创新性地运用全息应象头针快速治痛法,治四肢痛之全息经络平衡针法,强化治痛之龙虎交战、飞经走气针法,固本治痛之取类比象振督固中法,治痛先... 孙善斌教授临证擅长运用针灸治疗各类疼痛及脑卒中后遗症,尤其在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治疗中,创新性地运用全息应象头针快速治痛法,治四肢痛之全息经络平衡针法,强化治痛之龙虎交战、飞经走气针法,固本治痛之取类比象振督固中法,治痛先调神之“神”穴埋线、“心”穴调神法,祛瘀治痛之循经刺血、井穴定痛法等多重思维模式及治疗方法,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全息应象头针 全息经络平衡针法 督脉 埋线 循经刺血 井穴 孙善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