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巴里坤索尔巴斯陶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平 朱志新 +5 位作者 陈川 赵同阳 徐仕琪 刘鑫 陈邦学 靳刘圆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9-349,共11页
新疆索尔巴斯陶金矿床位于博格达晚古生代弧后盆地与哈尔里克古生代复合岛弧的结合部位,矿体呈脉状产于下石炭统塔克尔巴斯陶组内。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该矿区石英内的流体包裹体以发育NaCl—H2O型气液两相包裹体为特征。测温结果显... 新疆索尔巴斯陶金矿床位于博格达晚古生代弧后盆地与哈尔里克古生代复合岛弧的结合部位,矿体呈脉状产于下石炭统塔克尔巴斯陶组内。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该矿区石英内的流体包裹体以发育NaCl—H2O型气液两相包裹体为特征。测温结果显示,流体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范围为129~236℃,平均163℃;流体盐度w(NaCl eq)为0.35%~9.86%,平均值为3.01%;计算得到的流体密度为0.86-0.98g/cm3,平均为0.93g/cm3。这些都表明索尔巴斯陶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具有低温度、低盐度、低密度的特征。对成矿压力和深度的估算表明,其成矿压力为3.6~32.5MPa,成矿深度小于1200m,显示其具有浅成热液矿床的特征。同时,其氢、氧同位素测试表明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硫同位素测试表明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围岩火山岩。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索尔巴斯陶金矿床应属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矿床成因 浅成低温热液型 索尔巴斯陶 巴里坤 新疆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ETM数据遥感地质填图的探索 被引量:12
2
作者 周军 高鹏 +2 位作者 田勤虎 刘磊 李得成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5年第3期57-61,65,i0004,共7页
对新疆巴里坤县八墙子一带ETM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彩色,空间变换及假彩色合成等图像处理,同时,依据野外踏勘、实测剖面等资料不断调整图像处理方法;以最大程度突出已知岩性单元间影像区别为目的,通过全色谱段融合方式将图像比例尺提高... 对新疆巴里坤县八墙子一带ETM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彩色,空间变换及假彩色合成等图像处理,同时,依据野外踏勘、实测剖面等资料不断调整图像处理方法;以最大程度突出已知岩性单元间影像区别为目的,通过全色谱段融合方式将图像比例尺提高到1?5万;在ArcV iew等平台上进行综合分析、解译和填图,并经过实地查验进一步修改填图方法与结果,最后编辑形成地质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M 遥感 地质填图 新疆 巴里坤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湖8.8cal.kaBP以来植被演替的花粉记录 被引量:5
3
作者 陶士臣 安成邦 +3 位作者 陈发虎 唐领余 吕雁斌 郑同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4-199,共6页
本文利用新疆东部巴里坤盆地内巴里坤湖的地层孢粉记录,结合14C定年,重建了该地区8.8cal.kaBP以来植被的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在8.8—8.0cal.kaBP、8.0—4.3cal.kaBP、4.3—3.8cal.kaBP、3.8—0.6cal.kaBP以及0.6calkaBP至今,植被分别经... 本文利用新疆东部巴里坤盆地内巴里坤湖的地层孢粉记录,结合14C定年,重建了该地区8.8cal.kaBP以来植被的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在8.8—8.0cal.kaBP、8.0—4.3cal.kaBP、4.3—3.8cal.kaBP、3.8—0.6cal.kaBP以及0.6calkaBP至今,植被分别经历了荒漠、荒漠草原/草原、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再到荒漠的演化过程。研究区中全新世以来的这种植被变化模式与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其它研究记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植被演化 全新世 巴里坤湖 新疆
下载PDF
新疆甲螨二新种和—新记录(蜱螨目:若甲螨科、奥甲螨科、扇珠足甲螨科)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丽真 郑经鸿 +2 位作者 王新华 张兴亚 文在根 《Entomotaxonomia》 CSCD 1990年第1期73-78,共6页
1987年7月15—25日,新疆农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室在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进行甲螨垂直分布规律的重点调查,采得一批甲螨,经鉴定发现二新种和一新纪录,记述如下。文内所用量度单位均为微米,所有标本保存于新疆农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室。
关键词 甲螨 新种 新记录种 新疆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下泥盆统大南湖组的厘定与生物地层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初建朋 孙荣涛 +2 位作者 亓辉 杨怀龙 赵文皓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3-347,共5页
依据岩性、岩相及古生物等资料,将新疆巴里坤一带的一套早泥盆世地层厘定为下泥盆统大南湖组,并可分为下上两部分:下部以沉积碎屑岩为主,上部以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从阿也尔苏剖面中采集到的Atrypa、Ca marotoechia、Howellella、Me... 依据岩性、岩相及古生物等资料,将新疆巴里坤一带的一套早泥盆世地层厘定为下泥盆统大南湖组,并可分为下上两部分:下部以沉积碎屑岩为主,上部以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从阿也尔苏剖面中采集到的Atrypa、Ca marotoechia、Howellella、Megastrophia和Leptaenopyxis等腕足化石,可与准噶尔盆地西部下泥盆统顶部的芒克鲁组、东部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等地层对比,化石组合呈现早泥盆世晚期(埃姆斯期)特征。生物地理区系分析认为,该地腕足动物同新疆北部准噶尔、东北北部、内蒙古等地同属老世界大区的巴尔喀什-蒙古-鄂霍茨克区。通过生物地层的分析,使研究区该组地质时代有了确切的化石依据,有利于该地泥盆纪地层层序的厘定和地层格架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巴里坤 大南湖组 生物地层 生物地理区系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县红石滩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曾凡淼 廖辉宝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第21期181-181,183,共2页
红石滩铜矿床位于准噶尔成矿省(Ⅱ)的唐巴勒-卡拉麦里(复合沟弧带带)Cr-Cu-Mo-Au-Sn-W-MoHg-Fe-Mn-U-硫铁成矿带(Ⅱ-2)。大柳沟组在该区少量出露,以断层形式与其他地层接触,属于大洋岛弧火山岩建造,区内断裂构造以北西为主,性质主要为... 红石滩铜矿床位于准噶尔成矿省(Ⅱ)的唐巴勒-卡拉麦里(复合沟弧带带)Cr-Cu-Mo-Au-Sn-W-MoHg-Fe-Mn-U-硫铁成矿带(Ⅱ-2)。大柳沟组在该区少量出露,以断层形式与其他地层接触,属于大洋岛弧火山岩建造,区内断裂构造以北西为主,性质主要为早期为压扭性,晚期表现为张性。产出形态基本与构造线一致,尤以石英闪长斑岩最为普遍,该矿矿体主要在石英闪长斑岩的外接触带部位产出,本文主要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对其矿床成因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巴里坤县 红石滩铜矿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新疆巴里坤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丁启振 周金龙 +2 位作者 曾妍妍 雷米 孙英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8-83,91,共7页
多元统计方法能同时对多个变量进行分析研究,是一种可用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相关分析的有效工具。基于12组水样的9项指标,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新疆巴里坤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地区内主要分布低矿化度的H... 多元统计方法能同时对多个变量进行分析研究,是一种可用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相关分析的有效工具。基于12组水样的9项指标,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新疆巴里坤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地区内主要分布低矿化度的HCO_(3)·SO_(4)-Ca·Na型水(占总取样点的33.3%)和HCO_(3)·SO_(4)-Ca型水(占总取样点的25.0%),地下水中各离子的空间变异性为中等以上。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主要受以Na^(+)、Ca^(2+)、Mg^(2+)、Cl^(-)、SO_(4)^(2-)、总硬度(TH)、溶解性总固体(TDS)为主要荷载变量的蒸发浓缩作用和以HCO_(3)^(-)为主要荷载变量的溶滤作用影响,两种作用的贡献率分别达76.17%和14.87%。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多元统计方法 新疆巴里坤盆地
下载PDF
论新疆巴里坤湖沉积地球化学指标的累积规律 被引量:17
8
作者 韩淑姀 李志中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29-437,共9页
于1989年8月,在新疆巴里坤湖区进行多次野外调查和钻孔取样,将116块岩芯样用等离子发射光谱对各种微量元素和氧化物进行全面分析,以研究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演变关系。研究得知,本区多数微量元素以碎屑形式机械迁移为主,因此,在地表... 于1989年8月,在新疆巴里坤湖区进行多次野外调查和钻孔取样,将116块岩芯样用等离子发射光谱对各种微量元素和氧化物进行全面分析,以研究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演变关系。研究得知,本区多数微量元素以碎屑形式机械迁移为主,因此,在地表径流较丰富的凉湿或冷湿环境,湖底沉积的元素相对富集;反之,在地表径流减少的暖干环境,元素富集减少。这种元素的迁移规律,表明干旱区内陆确存在冷湿暖干型的气候特征,不同于东部季风区元素的累积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里坤湖 元素 累积规律 沉积
下载PDF
Pollen-inferred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16.7 ka BP at Balikun Lake, Xinjiang 被引量:20
9
作者 TAO ShiChen AN ChenBang +6 位作者 CHEN FaHu TANG LingYu WANG ZongLi LU YanBin LI ZhiFei ZHENG TongMing ZHAO JiaJ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2期2449-2457,共9页
A high-resolution fossil pollen record from the sedimentary cores of Balikun Lake, northwestern China, combined with modern surface pollen data, i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 sin... A high-resolution fossil pollen record from the sedimentary cores of Balikun Lake, northwestern China, combined with modern surface pollen data, i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 since 16.7 cal. ka BP. Fossil pollen assem-blages and lithology indicate that the study area was dominated by desert. The desert had extremely arid climate and lower effec-tive moisture during 16.7–7.9 cal. ka BP, especially from 16.7 to 8.9 cal. ka BP when the lake maybe dried up. During 8.9–7.9 cal. ka BP, the environment gradually recovered in this area. It was then followed by the optimum period from 7.9 to 4.3 cal. Ka BP, when the effective moisture obviously increased.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ical desert-steppe/steppe vegetation and was ac-companied with several patch-birch woodlands around the lake. After that, a short but extremely arid climatic event occurred during 4.3–3.8 cal. ka BP, and the vegetation quickly changed from desert-steppe/steppe to desert. It was a relatively optimum period from 3.8 to 0.53 cal. ka BP showing typical desert-steppe/meadow-steppe landscape. Since 0.53 cal. ka BP, the climate has shown signs of deteriorating again. Furthermore, regional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this area were clearly different from East Asia monsoonal area during the last 16.7 cal. ka BP.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arid climate during the late-glacial and early Holocene, and relatively wet during the mid-late Hol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巴里坤湖 花粉记录 BP 植被 中晚全新世 新疆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新疆巴里坤湖35000年来古气候变化序列 被引量:48
10
作者 韩淑媞 袁玉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50-362,共13页
对巴里坤湖ZK00A钻孔剖面用多种手段进行同步同周期的综合研究。古气候变化格局以各种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程度的冷湿期和暖干期交替变化为特征。冷湿期与冰期、高湖面期对应;暖干期与间冰期、低湖面一致。整个剖面揭示出35000年来具有12... 对巴里坤湖ZK00A钻孔剖面用多种手段进行同步同周期的综合研究。古气候变化格局以各种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程度的冷湿期和暖干期交替变化为特征。冷湿期与冰期、高湖面期对应;暖干期与间冰期、低湖面一致。整个剖面揭示出35000年来具有12个10~3年、3个10~4年、3个10~2年的气候旋回。其中12000年以来以暖干为主,12000年前以冷湿为主。存在着600、2225—2543、5933—8900、11600年的变化周期。对内陆干旱区,3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序列、格局和周期的研究,以大量气候标志、参数为依据,经计算机处理与成图,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变化序列 巴里坤湖 新疆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县八墙子一带金、铜成矿规律分析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同阳 陈朝忠 +2 位作者 姜杰岩 徐永波 徐仕琪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1期20-27,共8页
研究区位于准噶尔成矿省巴尔鲁克山—三塘湖晚古生代、中生代Cu、A u成矿带东段,构造上属唐巴勒-卡拉麦里古生代复合沟弧带。出露地层主要为奥陶系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碎屑岩组合,泥盆系陆源碎屑岩、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 研究区位于准噶尔成矿省巴尔鲁克山—三塘湖晚古生代、中生代Cu、A u成矿带东段,构造上属唐巴勒-卡拉麦里古生代复合沟弧带。出露地层主要为奥陶系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碎屑岩组合,泥盆系陆源碎屑岩、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及石炭系正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组合。研究区侵入岩主要形成于华力西晚期,表现为从基性到酸性演化的特征。区内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为成矿提供了空间。笔者主要是通过对巴里坤县八墙子一带A u、Cu等元素在各个地层单元、侵入岩及构造中的分布特征研究,结合区内已发现的金、铜矿床、矿(化)点及异常的分布特征,总结了研究区金、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认为区内金、铜矿产的形成与大地构造环境、区域构造以及岩浆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巴里坤 八墙子一带 金、铜矿 成矿规律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县老爷庙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军 刘鹏宇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150-155,共6页
新疆巴里坤县老爷庙金矿产于准噶尔—东天山褶皱系北部塔尔巴哈-荒草坡亚带额任山复背斜西南翼近核部。矿区主要地层为下石炭统黑山头组和第四系沉积物。矿体产于黑山头组第二亚组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的石英脉中,属于内生热液蚀变形成的石... 新疆巴里坤县老爷庙金矿产于准噶尔—东天山褶皱系北部塔尔巴哈-荒草坡亚带额任山复背斜西南翼近核部。矿区主要地层为下石炭统黑山头组和第四系沉积物。矿体产于黑山头组第二亚组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的石英脉中,属于内生热液蚀变形成的石英脉型矿床。在区域造山运动作用下,形成了该矿区特有的构造格架和岩浆侵位。经过多期次热液活动叠加,以及岩浆热液与围岩的活化萃取作用,进而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形成了老爷庙金矿。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基础上,对矿区地层单元、构造格架、岩浆热液活动及围岩蚀变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将其与邻近矿区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类比,总结出该矿的矿床成因,并得出其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最后结合该矿现有情况,提出今后找矿方向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控矿因素 找矿方向 老爷庙金矿 巴里坤县 新疆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县阿克朔克西金矿点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13
作者 张万杰 李永峰 《世界有色金属》 2022年第6期120-122,共3页
阿克朔克西金矿点是近年来在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内发现的又一处蚀变岩型金矿点,矿体严格受背斜构造转折端、构造破碎带及蚀变岩等多因素控制。矿体均产于破碎蚀变带内,多呈脉状、透镜状分布,初步认为含金中性火山岩经后期构... 阿克朔克西金矿点是近年来在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内发现的又一处蚀变岩型金矿点,矿体严格受背斜构造转折端、构造破碎带及蚀变岩等多因素控制。矿体均产于破碎蚀变带内,多呈脉状、透镜状分布,初步认为含金中性火山岩经后期构造改造,热液填充,元素活化富集,叠加成矿。找矿标志较为明显,大致概括为矿化标志、火山岩标志、构造标志、围岩蚀变标志及物化探异常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巴里坤县 阿克朔克西金矿点 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下载PDF
典型干旱地区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对策——以巴里坤县为例
14
作者 张刚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4期181-186,共6页
本文阐述了巴里坤县水土流失现状,包括水土流失类型及危害等,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针对目前水土保持措施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以期为维护该县的良好生态、保障饮水安全、改善人居环... 本文阐述了巴里坤县水土流失现状,包括水土流失类型及危害等,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针对目前水土保持措施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以期为维护该县的良好生态、保障饮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防治对策 水土保持 生态治理 新疆巴里坤
下载PDF
新疆SCZ17剖面黑碳记录的16~12 ka火灾历史及其驱动因素探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曼 段阜涛 +4 位作者 李刚 刘依 王伟 赵永涛 安成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基于新疆深390 cm的SCZ17黄土剖面的黑碳(BC)记录以及总有机碳含量(TOC)和磁化率结果,并与巴里坤湖孢粉记录的温度数据对比,重建了该区末次冰消期(16~12 ka,对应剖面深度202~274 cm)的火灾历史并探讨了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在末次冰... 基于新疆深390 cm的SCZ17黄土剖面的黑碳(BC)记录以及总有机碳含量(TOC)和磁化率结果,并与巴里坤湖孢粉记录的温度数据对比,重建了该区末次冰消期(16~12 ka,对应剖面深度202~274 cm)的火灾历史并探讨了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在末次冰消期期间黑碳通量与TOC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呈上升趋势,说明随着植被量的增加,生物质燃烧活动增加;2)BC通量与湿度和温度数据的EEMD结果显示:①在13~16 ka期间,剖面的黑碳通量指示的区域生物质燃烧变化与温度变化存在着近乎同步的关系,而在12~13 ka期间可能由于湿度的影响二者的同步关系不太明确;②χfd%所指示的湿度变化和黑碳通量的对比结果显示,湿度峰值/谷值分别对应着黑碳通量的谷值/峰值,即当气候湿润时,火灾活动频率低;气候干旱时,火灾活动频率高。因此,认为研究区火灾活动倾向于发生在暖干的气候条件下,且可燃生物量可能控制着区域火灾变化的长期趋势,而由温度和湿度变化所造成的火灾活动的次一级波动叠加在这一长期趋势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火灾 黑碳 气候变化 末次冰消期 新疆黄土剖面 巴里坤湖
原文传递
新疆巴里坤北部界山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任姗姗 徐文斌 +1 位作者 阎平 谭志刚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53-1159,共7页
通过2012年8月与2013年5月两次对研究区域进行野外考察,采集和整理鉴定约200号400余份维管植物标本,对新疆巴里坤北部界山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巴里坤北部中蒙边境界山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植物种类十分贫乏,种子植物仅有29... 通过2012年8月与2013年5月两次对研究区域进行野外考察,采集和整理鉴定约200号400余份维管植物标本,对新疆巴里坤北部界山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巴里坤北部中蒙边境界山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植物种类十分贫乏,种子植物仅有29科69属88种。该植物区系中,大科不多,藜科是本地区第一大科和优势科(12属19种),其次是禾本科、菊科、蒺藜科、豆科等(含27属32种);而单属科、单种科所占比例分别高达62.07%和44.83%。该区系含2-5种的寡种属有13属(含32种),而单种属高达56属,占本区植物属、种总数的81.16%和63.64%,是本地区植物属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区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多数的科与属仅有1种。本区植被稀疏,呈片段式分布,以旱生和超旱生植物为主,个别小区域分布有少量湿生或盐生植物,有小片胡杨。本地区无典型的天山与阿尔泰山的植物成分,与西邻的北塔山也有明显不同,而与准噶尔盆地的植物较为接近。植物区系具明显的温带性质,与地中海区系联系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里坤 苏海图山 呼洪得雷山 哈甫提克山 植物区系 新疆
原文传递
新疆建省之前的郡县制建设 被引量:9
17
作者 郭润涛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32,140,共10页
新疆建省之前,基层改置郡县的建设已经展开,尤其是新疆北路的郡县制建设,从乾隆年间平定准部之后就已经开始。在东部,以巴里坤为行政中心,将安西道从哈密移驻于此,而后建立镇西府。西部以伊犁为中心,最初仅驻扎伊犁将军,后建立伊犁直隶... 新疆建省之前,基层改置郡县的建设已经展开,尤其是新疆北路的郡县制建设,从乾隆年间平定准部之后就已经开始。在东部,以巴里坤为行政中心,将安西道从哈密移驻于此,而后建立镇西府。西部以伊犁为中心,最初仅驻扎伊犁将军,后建立伊犁直隶厅,并从理事同知改为抚民同知。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发展最快,呈现出行政力量上的扩展。乾隆三十八年,乌鲁木齐设立都统,在军政体制上获得与伊犁将军相对独立的地位,同时,安西道改为镇迪道,并设立迪化直隶州及所属县分,让乌鲁木齐在郡县制建设上也更为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建省 郡县制 乌鲁木齐都统 巴里坤 伊犁将军 行政建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