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LANDSCAPE IN THREE-RIVER AREA IN XIZANG
1
作者 王家骥 高吉喜 +4 位作者 舒俭民 菅小东 李京荣 常虹 童岩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9年第2期24-29,共6页
Thethreeriverarea(themiddledrainageareaoftheYarlungZangboRiverbetweenitstributariesoftheLhasaRiverandtheNya... Thethreeriverarea(themiddledrainageareaoftheYarlungZangboRiverbetweenitstributariesoftheLhasaRiverandtheNyangquRiver)isane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RIVER area MOD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LANDSCAPE xizang
下载PDF
高原牧区不同害鼠胃肠内容物对D型肉毒神经毒素的破坏强度分析
2
作者 李生庆 胡国元 +2 位作者 李淑萍 范玉霞 韩生义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1-327,共7页
为探明高原牧区不同害鼠胃肠内容物对D型肉毒毒素的破坏强度与害鼠对毒素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测定了D型肉毒毒素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及青海松田鼠(Neodon fuscus)的灌胃半数致死剂... 为探明高原牧区不同害鼠胃肠内容物对D型肉毒毒素的破坏强度与害鼠对毒素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测定了D型肉毒毒素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及青海松田鼠(Neodon fuscus)的灌胃半数致死剂量(LD50),并测定3种害鼠胃肠内容物及其上清液与D型肉毒毒素作用后的毒素残留量。结果表明:D型肉毒毒素对高原鼠兔、高原鼢鼠及青海松田鼠的LD50分别为5110、5840、50100 MLD/kg。害鼠胃肠内容物对毒素的破坏强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青海松田鼠、高原鼢鼠、高原鼠兔。3种害鼠胃肠内容物对D型肉毒毒素的破坏作用存在差异,且LD50与毒素残留量之间呈正相关性。胃肠道环境差异是导致不同害鼠对D型肉毒毒素产生敏感性差异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对今后选育高效、特异性D型肉毒毒素生物灭鼠剂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鼠害 D型肉毒毒素 肠内容物 破坏强度 青藏高原牧区
下载PDF
藏西北多龙矿集区拿若斑岩铜(金)矿床磷灰石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3
作者 李发桥 唐菊兴 +6 位作者 宋扬 林军 林彬 杨欢欢 唐攀 郑明 郭朵朵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5-906,共22页
拿若矿床目前是藏西北改则县多龙矿集区第三大斑岩型铜(金)矿床,前人开展了系统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地质背景等研究,但空间蚀变分带和岩浆演化过程等方面研究较为薄弱。笔者等以拿若矿床磷灰石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钻孔科研编录的基础... 拿若矿床目前是藏西北改则县多龙矿集区第三大斑岩型铜(金)矿床,前人开展了系统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地质背景等研究,但空间蚀变分带和岩浆演化过程等方面研究较为薄弱。笔者等以拿若矿床磷灰石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钻孔科研编录的基础上,开展了磷灰石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探讨拿若矿床磷灰石矿物彩色阴极发光特征与蚀变分带的耦合关系,揭示含矿岩浆演化期次及氧化还原状态。磷灰石彩色阴极发光特征显示,拿若矿床磷灰石彩色阴极发光(CL)特征主要表现为黄褐色、绿色—亮黄色和灰黑色,分别对应未蚀变、钾化蚀变和绢英岩化蚀变环境,磷灰石彩色CL特征与其所处蚀变环境的关系验证了笔者等重新厘定的拿若矿床斑岩系统“双钾化带”空间蚀变分带结构。磷灰石电子探针(EPMA)主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磷灰石的CaO=53.5%~56.5%,P_(2)O_(5)=39.5%~42%,F=1.26%~3.24%,Cl=0.01%~1.99%,SO_(3)=0~1.28%,由此计算的X_(F)=0.68~1.76,XCl=0.001~0.58,X_(OH)=0.21~1.05。不同类型、阶段的磷灰石挥发分(F、Cl、OH)、SO_(3)等成分含量变化趋势反映了拿若矿床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发生了气体饱和→流体出溶→金属沉淀的过程,并揭示了成矿岩浆高氧逸度的性质。此外,环带状岩浆磷灰石反映了隐爆角砾岩系统发育了三期次岩浆作用,并指示了第I、III期岩浆活动具有更高氧逸度特征,与成矿关系更加密切。因此,笔者等认为在多期次岩浆热液叠加型斑岩铜矿床中,磷灰石在辅助厘定蚀变类型和反演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学 矿物化学 磷灰石 斑岩型矿床 拿若 西藏
下载PDF
2000—2020年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4
作者 卢帅 张晓凡 +4 位作者 向莹 吴健辉 刘延国 张廷斌 李景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2-311,共10页
[目的]探究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年楚河和拉萨河)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机制,为该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基于2000—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数据... [目的]探究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年楚河和拉萨河)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机制,为该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基于2000—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数据、生态工程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GIS技术、残差分析、slope趋势分析和M-K检验等方法,研究“一江两河”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①2000—2020年研究区植被NDVI总体呈增加趋势,但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NDVI增加区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②2000—2020年人类活动对NDVI正向影响区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等河谷地带,负向影响主要分布在拉萨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分布较少,以正向影响为主导。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草地和灌丛对NDVI变化的贡献率最大,两者共达到92.8%,其中城镇和森林面积急剧增加,城镇生态系统增加面积主要由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转入,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主要由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转入。④生态工程林是研究区NDVI增加主要原因之一,生态工程林面积变化与NDVI变化率、残差变化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生态工程林能够较好地解释残差变化。[结论]人类活动是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促进因素,适度的生态工程对植被恢复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 植被覆盖 人类活动 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工程林
下载PDF
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的演变过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吴仕海 阎建忠 +1 位作者 张镱锂 张茜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53-1165,共13页
基于地缘经济理论,通过2018—2020年的野外实地调查,结合GIS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分析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的演变过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经过形成期(17世纪—1904年)、发展期(1904—1962年)、初步恢复期(1962... 基于地缘经济理论,通过2018—2020年的野外实地调查,结合GIS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分析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的演变过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经过形成期(17世纪—1904年)、发展期(1904—1962年)、初步恢复期(1962—1994年)和缓慢恢复期(1994年至今)4个时期的演化发展,整体上呈现减少趋势;②2020年西藏边境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尼边境,初步形成了以口岸型为主,集镇型和村落牧场型为辅的边贸市场体系,中印、中不边境贸易市场呈现出萎缩态势;③喜马拉雅山脉特殊的自然环境限制边贸市场沿断裂河谷分布,交通可达性促使边贸市场趋向集镇聚集,美国等西方国家(地区)的“离岸平衡”战略、印度的“缓冲区战略”意在阻断边贸市场,尼泊尔和不丹希望通过边贸发展来降低对印度的过度依赖,西藏边境管控措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边贸的发展;④未来应该积极探索在边境县城和集镇增开边贸市场,边贸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以及差异化的边境维稳和管控模式,以促进西藏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贸易市场 地缘经济 南亚大通道 西藏边境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与中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季节增强时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蕊 李栋梁 +3 位作者 王慧 卢国阳 刘丽伟 黄鹏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3-293,共11页
利用1982-2015年中国西北干旱区88个、青藏高原中东部70个常规气象站逐日地表感热通量计算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和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表感热的气候差异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在春季感热增强的时间普遍早于中国西北干旱区... 利用1982-2015年中国西北干旱区88个、青藏高原中东部70个常规气象站逐日地表感热通量计算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和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表感热的气候差异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在春季感热增强的时间普遍早于中国西北干旱区,干旱区春季感热异常增强时间偏早(晚)的地方,在秋季感热异常减弱的时间也更偏早(晚)。(2)青藏高原感热全年表现为正值,春季感热最强,夏季次之;西北干旱区感热冬季表现为弱的负值,夏季感热最强。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呈东部偏弱(强)、西部偏强(弱)的分布时,夏季塔里木盆地及其东北部、甘肃西南部以及宁夏平原等干旱区感热偏弱(强)。(3)当青藏高原感热增强时间呈西北部偏早(晚)、东南部偏晚(早)分布时,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塔里木盆地南部以及甘肃北部感热增强时间偏早(晚),准噶尔盆地感热增强时间偏晚(早)。这一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和中国西北干旱区下垫面感热通量及陆气相互作用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及东亚气候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北干旱区 地表感热通量 相互作用
下载PDF
全球2℃温升背景下青藏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7
作者 鲍艳 魏宇晨 +1 位作者 南素兰 臧文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9,共11页
《巴黎协定》提出全球暖化程度在21世纪末相对工业革命前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对全球变暖非常敏感,在2℃温升这个边界增温条件下研究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到高原生态安全问题,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基于CMIP5... 《巴黎协定》提出全球暖化程度在21世纪末相对工业革命前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对全球变暖非常敏感,在2℃温升这个边界增温条件下研究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到高原生态安全问题,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基于CMIP5多模式模拟预测结果研究了高原植被对2℃温升的响应,并探讨了高原植被对于气候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得到主要结论如下:在全球2℃温升背景下,高原植被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较历史参考期显著增加,高原变绿,其中高原中部LAI和植被碳存储增加最为显著,三江源是植被LAI增加较快的区域。增温后裸地面积迅速减少,植被覆盖率总体增加,大部分地区草地呈增加趋势,森林减少趋势变缓,说明在2℃温升期高原植被有所改善。在全球2℃温升背景下,高原植被覆盖率表现出对温度和降水率等气候因子更强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在增暖环境中,气温仍是影响高原植被生态系统变化的主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2℃温升 植被变化 叶面积指数(LAI) CMIP5
下载PDF
基于改进城市经济引力模型的西藏区县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南博阳 陈爱东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9-73,共5页
探究西藏自治区各区县之间经济相互联系的关系,发现了衡量西藏县区经济的户籍人口、经济、政府财政、距离等4个主要指标,进而利用西藏自治区70余个区县数据通过arcgis分析人口、城市经济质量、区县财政自给率、点距离,进行加权赋值,建... 探究西藏自治区各区县之间经济相互联系的关系,发现了衡量西藏县区经济的户籍人口、经济、政府财政、距离等4个主要指标,进而利用西藏自治区70余个区县数据通过arcgis分析人口、城市经济质量、区县财政自给率、点距离,进行加权赋值,建立了西藏各区县城市经济引力综合指标体系。经过数据结果可视化检验分析,该指标体系能够较为真实地反应各区县经济关联关系。分析出各区县经济联系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依此提出优化西藏自治区各区县经济结构,提高区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措施,从而促进西藏自治区优化空间经济结构,更好地助力实现西藏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质量发展 引力模型 区县域协同发展
下载PDF
青藏高原热源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罗红羽 于海鹏 +7 位作者 胡泽勇 杨耀先 蔡英 谷良雷 樊威伟 付春伟 吴笛 王冠添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7-271,共15页
青藏高原热源作用加强了我国旱区气候背景的形成和维持,同时也对我国旱区的气候异常产生重要影响。深入认识高原热源变化与我国旱区气候异常之间的联系,对于维系旱区生态安全、防范重大气象灾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青藏高原热源作用加强了我国旱区气候背景的形成和维持,同时也对我国旱区的气候异常产生重要影响。深入认识高原热源变化与我国旱区气候异常之间的联系,对于维系旱区生态安全、防范重大气象灾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和梳理了当前关于高原热源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影响的相关研究,包括高原热源的气候特征、高原热源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的影响以及高原热源前期信号对我国旱区气候的预测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高原热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区域性以及时间阶段性差异,通过调控高原北侧经圈环流、南亚高压、西风急流、纬向行星波等环流系统可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产生影响;同时,高原积雪、冻土等通过陆面过程改变地表能量平衡和土壤水热传输影响高原热源,可作为前期信号运用于旱区夏季降水预测。最后,在总结已有研究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上,对今后高原热源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影响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即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原热源的时空变化规律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高原热源影响我国旱区气候异常的途径目前尚不全面,二者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源 干旱区 半干旱区 气候异常
下载PDF
新时代西藏农牧区居民人情消费变迁研究——基于西藏4个农牧区社区田野调查
10
作者 李中锋 梁坤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68,146,共10页
人情消费是人们习俗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集中反映,考察新时代西藏农牧民人情消费变迁情况,可以更加全面、深刻理解西藏农牧区全面小康的历史性变革及成就。西藏农牧区居民传统的建立在血缘和亲缘关系上、较为封闭狭小的农牧民人情消费情... 人情消费是人们习俗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集中反映,考察新时代西藏农牧民人情消费变迁情况,可以更加全面、深刻理解西藏农牧区全面小康的历史性变革及成就。西藏农牧区居民传统的建立在血缘和亲缘关系上、较为封闭狭小的农牧民人情消费情况正在拓展变化:一是随着家庭财富积累不断增加、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及购买商品更为便捷,农牧民馈赠礼物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二是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参与市场活动机会增多,农牧民普遍对业缘关系更加重视;三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及人情往来的信息沟通成本极大降低,农牧民家庭成员的升学就业等前景十分宽广,人情消费场景更加复杂化。新时代西藏农牧民人情消费变迁是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充分反映了农牧区居民的消费理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日益广泛、传统观念不断向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西藏 农牧区居民 人情消费 变迁
下载PDF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与乡村社区耦合协调性评价研究——以青海省为例
11
作者 刘楠 路秋玲 +3 位作者 赵力 徐冬平 赵卓妍 杨智杰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9,共11页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健康发展对全面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发展状态,综合评价其协调发展关系,对推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及乡村社区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省为例,...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健康发展对全面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发展状态,综合评价其协调发展关系,对推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及乡村社区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省为例,分析自然保护地与乡村社区相互作用机制原理,并利用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青藏高原5处典型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保护地与乡村社区的耦合性、协调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地建设与乡村社区振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5处自然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在耦合关系方面呈现出的发展趋势各有不同。3)5处自然保护地中,多数与乡村社区协调度高,呈良性发展趋势;少数与乡村社区的耦合与协调发展状态较差。通过研究,为促进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与乡村社区融合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自然保护地 乡村社区 耦合度 协调度 青海省
下载PDF
那曲地区不同季节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演变耦合关系的对比分析
12
作者 王冠添 胡泽勇 +7 位作者 孙根厚 杨耀先 谷良雷 付春伟 樊威伟 吴笛 牛瑞佳 罗红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61-1371,共11页
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之间耦合关系是理解青藏高原热力效应的关键环节和难点之一。本文基于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9年5月、7月和10月地面及探空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及大气温湿垂直廓线的日变化和季节差... 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之间耦合关系是理解青藏高原热力效应的关键环节和难点之一。本文基于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9年5月、7月和10月地面及探空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及大气温湿垂直廓线的日变化和季节差异,探讨了该地区干湿季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5月观测期间内受日间净辐射强度变化的影响,对流边界层在晴天较高,为2842 m;阴天较低,为1481 m,强对流天气也可能使其在低层转变成稳定边界层。同时,位于近地层大气的感热和潜热交换为大气边界层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能量支持,位温和比湿垂直廓线能够正确反映出那曲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季节性差异,对流边界层高度在5月最高、10月次之、7月最低,而稳定边界层在7月最高、5月次之、10月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那曲地区 边界层高度 探空资料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蛇绿岩组合层序、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曹圣华 廖六根 +2 位作者 邓世权 肖业斌 徐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班公湖蛇绿岩带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蛇绿岩均遭受了强烈挤压构造变形而形成蛇绿混杂岩带。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蛇绿混杂岩片按正常蛇绿岩层序重新组合排列,恢复后的蛇绿岩层序综合剖面可与典型洋壳剖面对比,自下而上层序为:①变质... 班公湖蛇绿岩带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蛇绿岩均遭受了强烈挤压构造变形而形成蛇绿混杂岩带。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蛇绿混杂岩片按正常蛇绿岩层序重新组合排列,恢复后的蛇绿岩层序综合剖面可与典型洋壳剖面对比,自下而上层序为:①变质橄榄岩,主要为强蛇纹石化斜辉橄榄岩和纯橄岩;②堆积岩,由层状辉长岩和层状橄榄岩组成;③辉长辉绿岩岩墙群;④镁铁质熔岩,可分为块状熔岩和枕状熔岩;⑤深海—半深海沉积,岩性为放射虫硅质岩、浊积岩、灰岩等。地质构造和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综合分析表明,该区蛇绿岩主要形成于中特提斯洋中脊、洋岛环境,中特提斯洋可能为比较成熟的大洋盆地,而不是发育不完全的陆间小洋盆或边缘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地球化学 班公湖带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羌塘盆地———中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 被引量:52
14
作者 谭富文 王剑 +1 位作者 王小龙 杜佰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6-21,共6页
研究表明羌塘盆地在油气资源的许多方面可与中东特提斯油气集聚区相类比,因而成为中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之一。羌塘盆地的构造部位相当于中东特提斯构造域的北亚带和中亚带,羌塘盆地晚古生代是一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生代是... 研究表明羌塘盆地在油气资源的许多方面可与中东特提斯油气集聚区相类比,因而成为中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之一。羌塘盆地的构造部位相当于中东特提斯构造域的北亚带和中亚带,羌塘盆地晚古生代是一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生代是一个复合式前陆盆地,新生代叠置成为第三纪走滑断陷盆地;羌塘盆地内发育有极为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生油岩主要为三叠系—侏罗系的泥岩、灰岩和油页岩,烃源层处于成熟 过成熟阶段,生油高峰期为晚侏罗世—古近纪,局部发现厚达70余米的油页岩,初步估计油气资源总量为50亿吨左右;盆地内发育有孔渗极佳的碎屑岩、白云岩以及生物礁(滩)岩等储集层,其次生孔隙的形成期与烃岩的生油高峰期一致;盆地内发育泥岩、泥灰岩和石膏等多套盖层,累计厚度可达3000多米,尤其是发育中东油田最好的石膏储层,累计厚度达177m,其中,仅中侏罗统布曲组最大单层厚度达93m;盆地内发育数十个形态好、保存完整的大中型背斜和穹隆圈闭构造,它们均定型于侏罗纪末期,为油气运移和圈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盆地内共发现油气显示190余处,其中包括5处液态油苗,数处见厚达数厘米的板状沥青,并发现面积约10km2的古油气藏一个;藏北高原的抬升属整体的均一抬升,剥蚀强度不大,岩浆活动广泛,但除盆地东南部外,规模小,对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选区 特提斯 羌塘盆地 储集层 大地构造 保存条件 西藏 中国 油气资源
下载PDF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冰雹天气系统中的大气电场 被引量:22
15
作者 周筠珺 陈成品 +10 位作者 刘黎平 楚荣忠 冯锦明 张彤 宋新民 M.Kajikawa H.Fujii Y.Aoi T.Koike S.Shimizu K.Ueno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39-347,共9页
利用 1 998年 4~ 9月间进行的GAME TIBET青藏高原云和降水的多普勒雷达及大气平均电场加强期观测实验资料 ,对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冰雹天气系统中的大气电场作了定量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 :在降雹过程中大气电场强度基本上均为负值 ,其... 利用 1 998年 4~ 9月间进行的GAME TIBET青藏高原云和降水的多普勒雷达及大气平均电场加强期观测实验资料 ,对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冰雹天气系统中的大气电场作了定量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 :在降雹过程中大气电场强度基本上均为负值 ,其峰值也均强于- 2 2kVm- 1;在降雹过程中随着降雹时间的临近 ,大气电场强度不断增强 ,但降雹开始时大气电场强度并未达到其峰值 ,峰值出现的时刻比开始降雹的时刻略有滞后 ;在各降雹日中 ,较强的大气电场强度基本上对应着各冰雹谱分布段较多的冰雹数目 ,而这种较好的相关在各谱分布段上都表现出来 ;随着降雹时间的临近 ,每 5min闪电频数不断增强。在开始降雹时每 5min闪电频数平均达到 43,峰值的出现时刻略滞后于开始降雹的时刻 ,这一滞后时间一般平均在 3min左右 ;在降雹过程中 ,单位面积中的冰雹数目与对应时段内总闪电数有着较好的对数关系 ,相关系数R为 0 .9540。在降雹过程的时间序列上 ,冰雹云成熟期过后 ,总闪电次数与冰雹降雹率成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 冰雹天气 大气电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雨季水汽输送特征 被引量:59
16
作者 李生辰 李栋梁 +1 位作者 赵平 张国庆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1-598,共8页
利用4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的降水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地区的水汽输送特征。研究表明:在东亚和印度季风驱动下的西南暖湿气流是三江源地区空中主要水汽来源,其次是来自西边界中东高压中的偏西气流和西风带中的偏北... 利用4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的降水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地区的水汽输送特征。研究表明:在东亚和印度季风驱动下的西南暖湿气流是三江源地区空中主要水汽来源,其次是来自西边界中东高压中的偏西气流和西风带中的偏北气流,这3种大尺度环流背景的气流汇集到三江源区,使该地区6—9月处在水汽辐合区内,同时在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下,三江源地区近地面层维持定常的切变、低涡等天气系统,源源不断的降水为这一区域形成江河源头创造了条件。在水汽输入的各边界中,南边界季节变化特征显著,冬、春季水汽输入量小,夏、秋季水汽输入量大,9月达到全年的最大值。西边界的水汽输入量季节变化特征不明显,一年四季有水汽输入。北边界冬、春季水汽输入量小,夏、秋季水汽输入量大,6月达到全年的最大值。水汽输出主要在东边界。从三江源地区空中净水汽输入(输出)量收支的月际变化来看,6—9月水汽是收入的,5月收支平衡,10月到次年4月水汽是支出的,三江源地区的这种净水汽输入(输出)量收支的月际变化与该地区降水量的月际变化基本一致。冬、春季以西边界的水汽输入为主,夏、秋季以南边界的水汽输入为主。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主要水汽输入边界的水汽通量近40年来呈现减少的变化趋势,这将影响到三江源地区未来的降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三江源地区 水汽输送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风火山地区第三纪地壳南北缩短量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顺 王成善 +1 位作者 伊海生 刘志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2-125,共4页
利用新的资料对青藏高原中部风火山地区下第三系风火山群的变形进行了地壳南北向缩短率估算 ,其值为 >4 1%。缩短时期主要为渐新世末 ,其次为中新世末。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风火山地区 地壳缩短率 第三纪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植物染色体数目和多倍性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黄荣福 沈颂东 卢学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10-318,共9页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山冰缘地区和相邻低海拔地区59种多年生草本被子植物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其中,45个种的染色体记数为首次报道,并确定其信性.对分布于高山冰缘地区和冰缘以下不同海拔地区植物染色体的多倍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山冰缘地区和相邻低海拔地区59种多年生草本被子植物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其中,45个种的染色体记数为首次报道,并确定其信性.对分布于高山冰缘地区和冰缘以下不同海拔地区植物染色体的多倍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多年生草本被子植物多倍体频率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海拔2000-3000m,多倍体频率为29.4%-47.1%.3000-3800(4000)m(高寒灌丛-草甸区),多倍体频率为33.3%-53.3%;4000-5200m以上的高山冰缘地区,多倍体频率达55.6%-70.4%.(2)高山冰缘地区新多倍体较多,并且与青藏高原上特有的植物类群(特有属、亚属或特有种)相关联。(3)分布在冰缘地区的多倍体广布种,通常都是较原始类群的古多倍体,它们可能在青藏高原强烈隆升以前就已经形成,并分化出许多生态型,在高原强烈隆升并出现高山冰缘环境以后,某些生态型突出繁殖适应机制(r型选择机制),能开拓新生境而在新出现的严酷而不稳定的冰缘地区繁衍,其它一些生态型则依靠营养生长优势(K型选择机制)广泛分布在其稳定、成熟的生境中.(4)冰缘以下地区的多倍体特有种多数属于古多倍体或次生多倍体.它们多数可能是由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染色体 多倍体 染色体数目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源区大暖期气候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程捷 张绪教 +5 位作者 田明中 唐德翔 于文洋 余江宽 乔耿飙 昝立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0-337,共8页
本文通过孢粉、有机碳和粘土矿物的分析,探讨了黄河源区全新世的气候变迁,重点论述了大暖期的气候特点。在全新世,黄河源区的气候总体凉干,属于高原的高寒气候。在大暖期,该区的气候较现今高2~3℃,显得湿润些,但波动较频繁,尤其是大暖... 本文通过孢粉、有机碳和粘土矿物的分析,探讨了黄河源区全新世的气候变迁,重点论述了大暖期的气候特点。在全新世,黄河源区的气候总体凉干,属于高原的高寒气候。在大暖期,该区的气候较现今高2~3℃,显得湿润些,但波动较频繁,尤其是大暖期的后期波动剧烈,并在5.0 ka BP 前后发生一次剧烈的降温。记录表明,黄河源区的大暖期始于 9.0 ka BP,止于2.30 ka BP,较我国其他地区开始得早,而结束得晚,其鼎盛时期为6.0ka BP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气候变化 全新世 大暖期 青藏高原 黄河
下载PDF
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纪生物地层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邹光富 毛琼 +1 位作者 陈永明 饶荣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6-395,i0007-i0008,共12页
本文对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地层中的生物地层层序、古生物化石的产出状态、组合面貌和发育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自下而上将区内三叠系划分出19个生物化石组合(带)。这些生物化石组合(带)分别是1Oceraslatilobatum—Anchignathodotus... 本文对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地层中的生物地层层序、古生物化石的产出状态、组合面貌和发育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自下而上将区内三叠系划分出19个生物化石组合(带)。这些生物化石组合(带)分别是1Oceraslatilobatum—Anchignathodotusparvus组合;2Ophicerassakuntala—Isarcicellaisarcica组合;3Gyronitespsilo-gyrus—Claraiaaurita—Neospathoduscristagalli组合;4Owenites—Neospathoduswaageni组合;5Procarnitesxizan-gensis—Neogondolellamilleri组合;6Neospathodustimorensis带;7Japonitesmangus—Neogondolellaregale组合;8Anacrochordicerasnodosus—Tulongospiriferstracheyi组合;9Paracertitestrinodosus—Neogondolellaconstricata组合;01Protrachycerasladinum—Daonellaindica—Neogondolellaexcelsa组合;11Indonesitesdieneri—Lilanginanobilis组合;21Haplotropites—Epigondolelladiebeli组合;31Parahaueritesacutus—Halobia—Neogondolellapolygnathiformis组合;41Nodotibetitesnodosus—Epigondolellaabneptis组合;15Griesbachites—Guembilites组合;61Indojuwavitesangu-latus—Epigondolellamultidentata—Himalayasaurstibetensis组合71Cyrtopleuritesbicrenatus带;18Pinacocerasmetter-nichi—Himavatitescolumbianus组合;91Tulongocardiumpluriraditum—Palaeocarditamansuyi组合。据此厘定了该区三叠系下统、中统和上统的界线。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生物化石组合带的重新建立,提高了该区三叠系生物地层的研究程度,为开展青藏高原地区及其与全球的三叠系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生物地层层序 生物化石组合带 珠穆朗玛峰地区 西藏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