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RIMP dating of the Bangong Lake SSZ-type ophiolite: Constraints on the closure time of ocean in 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northwestern Tibet 被引量:73
1
作者 SHI RenDeng1,2 1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email: shird@ustc.edu.c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7期936-941,共6页
The Bangong Lake ophiolite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most part of 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suture zone. It is a tectonic mélange consisting of numerous individual blocks of peridotite, pillowed and massive l... The Bangong Lake ophiolite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most part of 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suture zone. It is a tectonic mélange consisting of numerous individual blocks of peridotite, pillowed and massive lavas and mafic dykes with SSZ-type ophiolitic geochemical affinity formed at the end of a Wilson circle. The SHRIMP U-Pb ages of the co-magmatic zircon domains from one gabbroic dyke (Sample 01Y-155) range from 162.5±8.6 Ma to 177.1±1.4 Ma with an average of 167.0±1.4 Ma (n = 12, MSWD = 1.2), suggesting that the subduction of the Bangong Lake Neo-Tethyan Ocean started before the Middle Jurassic.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tectonic transform from spreading to subduction of the Neo-Tethyan Ocean began before the Middle Jurassic in the Bangong Lak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古海洋闭合时期 SSZ型蛇绿岩 SHRIMP 测年
原文传递
Discovery of the boninite series volcanic rocks in the Bangong Lake ophiolite mélange, western Tibe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19
2
作者 SHIRendeng YANGJingsui XUZhiqin QIXuexi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12期1272-1278,共7页
The boninite series volcanic rocks, mainly com- posed of basaltic andesite, andesitic lava breccia and andesite porphyrite, were recogniz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Bangong Lake ophiolite mélange, western Tibet.... The boninite series volcanic rocks, mainly com- posed of basaltic andesite, andesitic lava breccia and andesite porphyrite, were recogniz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Bangong Lake ophiolite mélange, western Tibet. These rocks have a strong boninitic affinity, with high SiO2 (55.61%—59.23%, weight percent), MgO (6.63%—13.08%, 9.13% on average (weight percent)), Al2O3/TiO2 ratios (36—54), Mg# (0.61— 0.74), Ni (116 ppm on average) and Cr (354 ppm on average), low TiO2 (0.23%—0.39%, weight percent), and strong LILEs enrichment relative to the depleted HFSEs. C1-chondrite normalized (La/Gd)N and (Gd/Yb)N ratios of about 1.70 and 0.83, respectively, produce prominent “U-shaped” nor- malized REE (rare earth element) patterns. Such a close compositional affinity to boninite indicates that these volcanic rocks were formed in a forearc setting produced by the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兰格蛇纹岩 玻安岩 海洋内俯冲 合成亲和力 西藏 bangong
原文传递
西藏东巧—北拉地区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及对南羌塘盆地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建勇 许强 +4 位作者 曹雨 熊绍云 刘思琪 谈轩宇 谭秀成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应用地层对比、砂岩岩相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方法,重建东巧—北拉地区物源转换和班公湖—怒江洋多期次俯冲及微陆块的拼合过程。研究表明:东卡错微陆块南侧的中下侏罗统希湖群下段表现为上三叠统确哈拉群的再旋回沉积,而北侧上段... 应用地层对比、砂岩岩相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方法,重建东巧—北拉地区物源转换和班公湖—怒江洋多期次俯冲及微陆块的拼合过程。研究表明:东卡错微陆块南侧的中下侏罗统希湖群下段表现为上三叠统确哈拉群的再旋回沉积,而北侧上段则开始出现来自羌塘地区的物质。这标志着北侧早侏罗世俯冲的东巧分支洋盆消亡,东卡错微陆块在中侏罗世与羌塘地块拼合开始形成初始周缘前陆盆地。接奴群的物源完全来自南羌塘地区,表明周缘前陆盆地在微陆块南侧北拉洋俯冲挤压下持续发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47~141 Ma)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东西向全面碰撞,至早白垩世晚期(约120 Ma)南侧的分支洋盆北拉洋消亡代表碰撞结束。南羌塘地区受班公湖—怒江洋俯冲作用控制在早侏罗世发育由弧前—岩浆弧—弧后盆地组成的“一隆两坳”古地貌,并沉积了曲色组页岩和布曲组石灰岩。微陆块碰撞导致南羌塘盆地的隆起和海平面的下降,形成夏里组含膏质泥岩的潮坪相沉积。随着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的全面碰撞,南羌塘盆地从弧相关盆地卷入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中,发生差异埋藏和隆升剥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南羌塘盆地曲色组烃源岩和布曲组石灰岩在构造挤压作用下发生快速埋藏,进入生油和白云石化阶段,成为南羌塘盆地最重要的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锆石U-PB定年 俯冲闭合过程 物源转换 南羌塘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部班公湖流域夏季主要水体H-O同位素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邵玉祥 严步青 +5 位作者 刘旭 蒋钦 陈文彬 龚康 易海洋 李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7-436,共10页
作为高寒内陆区的青藏高原西北部班公湖流域水文数据资料较为匮乏,导致对区域水循环过程和气候环境的认识不够深入,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理想途径。本文系统分析班公湖流域夏季含湖水、河水、冰川融水和地下水4种... 作为高寒内陆区的青藏高原西北部班公湖流域水文数据资料较为匮乏,导致对区域水循环过程和气候环境的认识不够深入,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理想途径。本文系统分析班公湖流域夏季含湖水、河水、冰川融水和地下水4种不同类型的水体中氢氧同位素的组成,阐释水体氢氧同位素、氘盈余参数沿程变化的特征及其与水体矿化度、高程、经纬度和全球大气降雨线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剖析同位素组成变化的控制因素。结果显示,水体中δ^(2)H和δ^(18)O的波动范围分别为-112.37‰~-24.90‰和-14.84‰~2.01‰,平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76.73‰±26.49‰和-8.43‰±5.24‰。湖水δ^(2)H和δ^(18)O相对其他水体富集,测定结果更偏正值,冰川融水δ^(2)H和δ^(18)O相对其他水体更为贫化。流域水体氢氧同位素的大陆效应总体不明显,部分水体有一定高程效应体现。水体氢氧同位素演化趋势表明,冰川融水与全球大气水线接近,易受大气降雨影响。同时其他水体线的较小截距和斜率值,表明大气降雨不是这些水体的直接补给源。河流沿程的水体δ^(2)H和δ^(18)O呈递增趋势,越远离冰川融水补给端的河水和湖水值越偏正,反映强蒸发的特点。水体氘盈余参数及其与矿化度之间的关系也指示蒸发作用是影响该区域水体氢氧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流域 氢氧同位素 氘盈余参数 空间特征 同位素效应
下载PDF
西藏格玛铅多金属矿床的发现、地质特征、年代学与成矿地质背景
5
作者 岳国利 李敏 +3 位作者 翟文建 杨长青 吕国娟 赵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67-1482,共16页
格玛铅多金属矿床是2010年由笔者团队发现的矿床,也是目前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发现的唯一一处中型富铅锌银多金属矿床。该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昂龙岗日—班戈—腾冲岩浆弧带的东段,矿体均呈脉状产于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体外接触带... 格玛铅多金属矿床是2010年由笔者团队发现的矿床,也是目前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发现的唯一一处中型富铅锌银多金属矿床。该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昂龙岗日—班戈—腾冲岩浆弧带的东段,矿体均呈脉状产于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体外接触带围岩中,矿体产出的形态、位置严格受近东西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控制,赋矿围岩为中侏罗统马里组(角岩化)砂岩、粉砂岩。本文通过对格玛铅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的阐述和对矿床岩矿石地球化学、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分析了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与成矿地质背景,探讨了矿床的成矿作用,并初步建立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模型。结果表明:区内花岗闪长岩具有低硅、高铝、相对富钾主量元素特征,为板块碰撞前俯冲阶段岩浆作用的产物;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19.86±0.45)Ma,表示其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与矿石、围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均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Eu负异常,暗示三者在成因上具有一定联系;与中国陆壳丰度值相比,花岗闪长岩中Pb、Ag分别属较富集和强富集元素,Zn属亏损元素,马里组变质粉砂岩中Pb、Ag属极强富集元素,Zn属强富集元素。该矿床成矿物质不仅来源于花岗闪长岩,同时也有围岩马里组中成矿物质大量的加入,成矿物质来源具有明显的“双源性”特征,矿床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盆闭合前的岛弧环境,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格玛铅多金属矿床 年代学 成矿地质背景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中硅质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构造环境
6
作者 刘德民 陈梁 +7 位作者 张莉 陆婉玲 刘菲 祁焱雅 姜淮 赵悦 张小波 茹江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2-1733,共12页
蛇绿混杂岩是研究洋陆转换、板块构造向板内构造转换过程的关键证据。本文以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中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以及主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分析了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环境。研究区硅质岩呈夹层产出在沙木罗组... 蛇绿混杂岩是研究洋陆转换、板块构造向板内构造转换过程的关键证据。本文以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中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以及主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分析了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环境。研究区硅质岩呈夹层产出在沙木罗组或断片产出在玄武岩中,具有隐晶质结构、生物碎屑结构和块状构造,含有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放射虫。硅质岩w(SiO_(2))为73.80%~90.44%,w(Al_(2)O_(3))为3.67%~12.33%;MnO/TiO_(2),Fe_(2)O_(3)/SiO_(2),Fe_(2)O_(3)/TiO_(2)和Al_(2)O_(3)/(Al_(2)O_(3)+Fe_(2)O_(3))分别为0.14~0.91,31.44~141.88,1.83~11.80和0.66~0.96;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后显示平坦型稀土配分模式,δCe值为0.77~2.03,Ce整体呈负异常特征,δEu值为0.99~2.11,Eu整体呈弱的正异常特征;(La/Yb)_(N),(La/Ce)_(N),(La/Lu)_(N),(La/Sm)_(N),(Ce/Yb)_(N)和(Gd/Lu)N值分别为0.43~1.12,0.51~1.27,0.44~1.26,0.59~1.12,0.41~2.01和0.82~1.16。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班公湖蛇绿混杂岩中伴生的硅质岩为生物成因,形成明显受陆源物质的影响,其形成环境并非典型的大陆边缘环境,而是一个与大陆边缘有一定距离的大洋盆地到大陆边缘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 形成环境 蛇绿混杂岩 班公湖 西藏
下载PDF
班公湖流域水化学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7
作者 黄峻川 严步青 刘沛 《地质与资源》 CAS 2023年第4期453-461,479,共10页
通过班公湖流域水资源调查、数据采集与分析,运用数理统计、水化学分析方法综合研究流域水化学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水化学类型河水以HCO_(3)-Ca型水为主、湖水以Cl·SO_(4)-Na·Mg型水为主、地下水以HCO_(3)-Ca·Mg型... 通过班公湖流域水资源调查、数据采集与分析,运用数理统计、水化学分析方法综合研究流域水化学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水化学类型河水以HCO_(3)-Ca型水为主、湖水以Cl·SO_(4)-Na·Mg型水为主、地下水以HCO_(3)-Ca·Mg型水为主.河水和地下水形成过程中主要受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控制,湖水主要受蒸发结晶作用控制.湖水中Na^(+)、Cl^(-)、K^(+)来源于降雨、蒸发岩溶解以及其他含钾钠矿物溶解;河水以及地下水中的Na^(+)、Cl^(-)、K^(+)主要来源于蒸发岩溶解;各水体中的Ca^(2+)、Mg^(2+)、SO_(4)^(2-)来源于碳酸盐岩矿物和石膏溶解,其中河水和地下水中的Ca^(2+)、Mg^(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矿物溶解.地下水中的Na^(+)、K^(+)与含水层或土壤中的Ca^(2+)、Mg^(2+)发生离子交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蒸发岩 班公湖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时空分布
8
作者 高启荣 王国栋 +2 位作者 白志鸿 王东方 赵征 《矿产与地质》 2023年第5期947-955,969,共10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矿产资源丰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潜力巨大,由于交通条件较差,地质找矿工作程度较低,理论研究薄弱。基于前人研究及出波松多、白库、热昌、扎罗卡矿区等典型矿床勘查成果,通过对矿床成因类型、控矿因素、成岩...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矿产资源丰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潜力巨大,由于交通条件较差,地质找矿工作程度较低,理论研究薄弱。基于前人研究及出波松多、白库、热昌、扎罗卡矿区等典型矿床勘查成果,通过对矿床成因类型、控矿因素、成岩成矿时代及岩浆岩等研究,确认成矿时代为早—中侏罗世燕山早期和早白垩世燕山晚期两个期次。矿床地质特征受地层、构造及燕山期岩浆岩的约束,铅锌多金属矿床以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为主,矿体赋存于层间破碎带或断层带内,少数为MVT型铅锌矿床,矿体呈囊状—似层状产出于碳酸盐岩地层中;金多金属矿床主要为中低温热液-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矿体或金异常分布于侵入岩体外接触带附近发育的断裂构造上;Cr-Ni-Co-Pt-Fe矿床矿体赋存于燕山早期超基性岩脉及附近断裂带中。通过对区域成矿规律的总结,划分出唐古拉前陆复合盆地Cu-Au-Pb-Zn、丁青Cr-Ni-Co-Pt-Fe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弧盆系Au-Cu-Ag-Pb-Zn三个成矿带,可以为该地区的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矿 矿床地质特征 时空分布 矿床成因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丁青蛇绿岩带东段侏罗纪盖层沉积的地层划分 被引量:39
9
作者 王建平 刘彦明 +2 位作者 李秋生 岳国利 裴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05-410,共6页
根据对西藏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段丁青蛇绿岩及其盖层沉积研究,确定丁青蛇绿岩时代为晚三叠世,盖层沉积地层时代为中晚侏罗世,进一步划分为德极国组、德吉弄组和机末组,并建立了3个生物地层组合。据此首次提出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段... 根据对西藏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段丁青蛇绿岩及其盖层沉积研究,确定丁青蛇绿岩时代为晚三叠世,盖层沉积地层时代为中晚侏罗世,进一步划分为德极国组、德吉弄组和机末组,并建立了3个生物地层组合。据此首次提出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段于三叠纪打开,晚三叠世发育成为较成熟洋盆,并最终于早侏罗世末关闭。通过对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西部地质特征的对比,指出该缝合带关闭时间从东部的早侏罗世末到西部的晚侏罗世末,从而为特提斯洋演化进程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丁青缝合带 蛇绿岩 侏罗纪 盖层沉积 地层划分 德极国组 德吉弄组 机末组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中特提斯洋盆的打开时间:镁铁质蛇绿岩地球化学与锆石U-Pb LAICPMS定年结果 被引量:62
10
作者 曲晓明 辛洪波 +2 位作者 赵元艺 王瑞江 樊兴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63,共11页
对青藏高原西北部班公湖缝合带开展了路线剖面地质调查,在北面日土蛇绿岩带上采得2处镁铁质岩墙(辉长岩和辉绿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这两处镁铁质岩墙具有平缓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布型式,显示出洋中脊玄武岩特征,说明它们形... 对青藏高原西北部班公湖缝合带开展了路线剖面地质调查,在北面日土蛇绿岩带上采得2处镁铁质岩墙(辉长岩和辉绿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这两处镁铁质岩墙具有平缓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布型式,显示出洋中脊玄武岩特征,说明它们形成于洋中脊环境,其锆石U-PbLAICPMS年龄测定结果分别为(181.9±2.6)Ma(MSWD=11.5)和(184.4±4.4)Ma(MSWD=2.2),表明班公湖中特提斯洋是在早侏罗世晚期打开的。另外,在狮泉河—改则蛇绿岩带上采得橄榄辉绿岩,岩石以K2O(质量分数为1.49%~1.56%)、Al2O3(质量分数为14.76%~15.21%)含量高,Fe2O3/FeO比值高(1.73~2.49),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Ba、Th、Sr)和轻稀土元素(LREE)为特点,在基性岩构造环境判别图上显示出洋岛玄武岩的亲合性。该样品给出的(176.2±9.0)Ma(MSWD=3.1)的锆石U-PbLAICPMS年龄说明,班公湖中特提斯洋从早侏罗世晚期打开,经过近10Ma的扩张至中侏罗世早期已变成一个成热的洋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镁铁质岩墙 蛇绿岩 班公湖缝合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冈瓦纳大陆北界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 被引量:218
11
作者 潘桂棠 朱弟成 +3 位作者 王立全 廖忠礼 耿全如 江新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71-382,共12页
迄今对冈瓦纳大陆北界的位置还存在激烈争论。随着青藏高原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以及各项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已经积累了大量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 ,为重新认识冈瓦纳大陆北界和评价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 迄今对冈瓦纳大陆北界的位置还存在激烈争论。随着青藏高原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以及各项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已经积累了大量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 ,为重新认识冈瓦纳大陆北界和评价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回顾早期有关冈瓦纳大陆北界不同观点的基础上 ,从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地质调查研究中所取得的大量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出发 ,重点介绍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北两侧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差异 ,认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资料 地质特征差异 地球物理特征差异 南北两侧 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 冈瓦纳大陆北界
下载PDF
西藏班戈地区侵入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班公湖-怒江洋盆演化时限的制约 被引量:58
12
作者 高顺宝 郑有业 +2 位作者 王进寿 张众 杨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73-1982,共10页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班戈地区侵入岩可以分为4期:早白垩世早期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138Ma±),早白垩世中期花岗闪长岩(132-128Ma),早白垩世中晚期二云二长花岗岩(130-114Ma),...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班戈地区侵入岩可以分为4期:早白垩世早期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138Ma±),早白垩世中期花岗闪长岩(132-128Ma),早白垩世中晚期二云二长花岗岩(130-114Ma),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80Ma±),从北到南各期次侵入岩具有成岩年龄逐渐变新,形成环境由岛弧环境→同碰撞造山环境→后碰撞环境演变。这一成果为确定班公湖-怒江洋盆的俯冲极性及演化时限提供了新的资料。班戈地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中侏罗世之前已开始向南俯冲消减,这种俯冲消减活动一直持续至早白垩世中期最终闭合(130-125Ma),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开始发生碰撞作用,这种碰撞作用大约持续了20-30Myr,在晚白垩世早期进入后碰撞阶段(100-8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岩 年代学 班公湖-怒江洋盆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西藏西部与班公湖特提斯洋盆俯冲相关的火成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被引量:98
13
作者 曲晓明 王瑞江 +2 位作者 辛洪波 赵元艺 樊兴涛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3-535,共13页
对青藏高原西北部班公湖缝合带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初步查明区内缝合带至少包含日土和狮泉河-改则两条蛇绿岩带。在两条蛇绿岩带北侧发现各有两期岛弧型岩浆岩发育,且形成时间严格对应。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班公湖缝合带岛弧型岩浆岩... 对青藏高原西北部班公湖缝合带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初步查明区内缝合带至少包含日土和狮泉河-改则两条蛇绿岩带。在两条蛇绿岩带北侧发现各有两期岛弧型岩浆岩发育,且形成时间严格对应。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班公湖缝合带岛弧型岩浆岩的共同特征是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Th、K和Pb;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Ba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总是相对亏损,这些特征说明班公湖地区存在两条俯冲带。从演化序列看,俯冲初期岩石属中钾钙碱性系列,之后岛弧岩浆作用向高钾钙碱性系列演变。锆石U-Pb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北面的日土俯冲带洋壳俯冲从辉长岩墙开始,时代为(165.5±1.9)Ma(MSWD=1.16),在159Ma时岛弧岩浆作用规模增大,形成小型的花岗岩基;南面的狮泉河-改则俯冲带一开始俯冲((166.4±2.0)Ma,MSWD=3.0)就有较大规模的石英闪长岩体侵入,之后岩浆作用减弱,到159.4Ma时只有一些小体积的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侵入。根据岛弧岩浆作用规模,认为班公湖中特提斯洋盆的俯冲一开始是以狮泉河俯冲带为主,之后狮泉河俯冲带的俯冲作用逐渐减弱,到晚侏罗世初(159Ma)北面的日土俯冲带成为洋壳俯冲的主体。鉴于两条岛弧火成岩带在空间配置上都位于由基性-超基性岩构成的蛇绿岩带北侧,地球化学上显示陆缘弧特征,因此,认为班公湖中特提斯洋盆应该是在中侏罗世晚期(约166Ma)沿日土和狮泉河两条俯冲带同时向北俯冲,构造属性上可能不是一个统一的大洋,而是包含了多个局限性洋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弧型岩浆岩 锆石U—Pb LA-ICPMS年龄 班公湖缝合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藏西班公湖斑岩铜矿带成矿斑岩地球化学及Pb、Sr、Nd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55
14
作者 辛洪波 曲晓明 +3 位作者 王瑞江 刘鸿飞 赵元艺 黄玮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85-792,共8页
对班公湖铜矿带2个具有代表性的斑岩铜矿床——多不杂铜矿床和尕尔穷铜矿床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和Pb、Sr、Nd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与冈底斯铜矿带相比,该铜矿带含矿斑岩大离子不相容元素的富集程度相对减弱,而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 对班公湖铜矿带2个具有代表性的斑岩铜矿床——多不杂铜矿床和尕尔穷铜矿床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和Pb、Sr、Nd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与冈底斯铜矿带相比,该铜矿带含矿斑岩大离子不相容元素的富集程度相对减弱,而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的亏损程度明显减轻,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减弱,且具有Eu的弱正异常,岩石在氧化性上更强一些;从Pb、Sr、Nd同位素特征来看,班公湖铜矿带含矿斑岩更富含放射性成因铅,143Nd/144Nd比值明显降低,其源区更接近印度洋沉积物区域,表明该铜矿带含矿斑岩的岩浆源区更浅,有更多的地壳物质加入;班公湖铜矿带含矿斑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属于活动大陆边缘区域,而冈底斯铜矿带明显偏离了活动大陆边缘区域,表明班公湖斑岩铜矿带形成于碰撞后地壳隆升阶段,而冈底斯铜矿带则形成于碰撞后地壳伸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PB Sr ND同位素 班公湖铜矿带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地区竟柱山组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6
15
作者 李华亮 高成 +3 位作者 李正汉 张璋 彭智敏 关俊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3-673,共11页
上白垩统竟柱山组呈近EW向分布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该组以陆相磨拉石建造为特征,角度不整合在蛇绿岩及老的海相地层之上,从早到晚由河流相向湖泊相演化。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班公湖地区出露的竟柱山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对... 上白垩统竟柱山组呈近EW向分布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该组以陆相磨拉石建造为特征,角度不整合在蛇绿岩及老的海相地层之上,从早到晚由河流相向湖泊相演化。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班公湖地区出露的竟柱山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及形成时代进行了分析,认为竟柱山组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全面闭合后的陆相山间盆地沉积,是洋陆转换全面完成之后的陆相沉积。本文首次对班公湖地区竟柱山组进行了ESR年代学、磁性地层学研究,得出了研究区竟柱山组底部砾岩的ESR年龄为92.0±9.0 Ma,古地磁测年显示该组的底界年龄约为96 Ma。班公湖地区在96 Ma左右全面完成了由洋到陆的转换,进入了陆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柱山组 地质特征 形成时代 洋陆转换 班公湖地区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存在MOR型和SSZ型蛇绿岩——来自两种不同地幔橄榄岩的证据 被引量:49
16
作者 史仁灯 杨经绥 +1 位作者 许志琴 戚学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7-408,共12页
在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的西端日土出露两种不同的地幔橄榄岩:①角砾状方辉橄榄岩,由80%橄榄石(Fo=90.76~91.84,平均91.09)、15%斜方辉石(Mg#=90.97~91.41,平均91.16)、2%单斜辉石(Mg#=93.24~94.60,平均93.96)、3%棕色尖晶石(Cr#=0.20... 在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的西端日土出露两种不同的地幔橄榄岩:①角砾状方辉橄榄岩,由80%橄榄石(Fo=90.76~91.84,平均91.09)、15%斜方辉石(Mg#=90.97~91.41,平均91.16)、2%单斜辉石(Mg#=93.24~94.60,平均93.96)、3%棕色尖晶石(Cr#=0.20~0.25,平均0.23<0.60)和磁铁矿组成,以低MgO(41.41%~42.02%)、高Al2O3(1.63%~1.94%)、CaO(1.34%~1.60%)和Ti(133.04~134.52μg/g)为特征,亏损REE,ΣREE为球粒陨石的17%~22%,估算其为原始地幔岩经过10%~15%部分熔融的残留物;②块状方辉橄榄岩,由85%橄榄石、13%斜方辉石、2%红褐色尖晶石(Cr#=0.69~0.74,平均0.71>0.60)和磁铁矿组成,不含单斜辉石,相对于角砾状方辉橄榄岩,高MgO(42.96%~44.69%),低Al2O3(0.23%~0.61%)、CaO(0.08%~0.11%)和Ti(68.55~68.82μg/g),强烈亏损REE,ΣREE仅为球粒陨石的3%~5%,估算其为原始地幔橄榄岩经过30%~40%部分熔融的残留物.初步研究认为角砾状方辉橄榄岩是古大洋岩石圈在板块汇聚过程中构造侵位于缝合带中的残留物,是MOR型蛇绿岩的地幔橄榄岩;块状方辉橄榄岩是古大洋岩石圈在俯冲消减过程中再度发生熔融的残留物,是SSZ型蛇绿岩的地幔橄榄岩,这与本区发育MOR型蛇绿岩熔岩-洋中脊拉斑玄武岩(P-MORB)和SSZ型蛇绿岩熔岩-玻安岩(Boninite)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辉橄榄岩 MOR型蛇绿岩 SSZ型蛇绿岩 班公湖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嘎拉勒夕卡岩型金(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锆石的LA-ICP-MS定年及意义 被引量:40
17
作者 吕立娜 崔玉斌 +3 位作者 宋亮 赵元艺 曲晓明 王江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24-242,共19页
嘎拉勒金(铜)矿床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西段,为夕卡岩型金(大型)铜(小型)矿床。矿区主要岩石为巨斑状石英闪长岩、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与闪长玢岩。该矿床岩石样品的REE分异程度较高,Eu呈弱负异常,w(Al2O3)为14.45%~15.84%,铝过... 嘎拉勒金(铜)矿床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西段,为夕卡岩型金(大型)铜(小型)矿床。矿区主要岩石为巨斑状石英闪长岩、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与闪长玢岩。该矿床岩石样品的REE分异程度较高,Eu呈弱负异常,w(Al2O3)为14.45%~15.84%,铝过饱和指数A/CNK为1.33~1.46,均大于1,表明为S型花岗岩。经微量元素的相关分析,该矿岩体为板内花岗岩,形成期接近于同碰撞期。锆石的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巨斑状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131±17)Ma,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86.52±0.41)Ma,两个闪长玢岩的年龄分别为(88.59±0.45)和(88.09±0.41)Ma,其中巨斑状石英闪长岩为非成矿岩体,其测年数据代表了成岩时代下限;矿体只产在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岩体与灰岩和粉砂岩夹硅质岩的接触带,为燕山期成矿。由测年结果可将该矿床的岩浆演化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早白垩世非成矿岩体巨斑状石英闪长岩岩体的侵入和晚白垩世成矿岩体的形成,发生在白垩纪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第4个阶段弧-陆碰撞造山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嘎拉勒 LA-ICP-MS 夕卡岩型金(铜)矿床 燕山期成矿
下载PDF
西藏羌塘南缘热那错早白垩世流纹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及其意义 被引量:30
18
作者 常青松 朱弟成 +4 位作者 赵志丹 董国臣 莫宣学 刘勇胜 胡兆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34-2044,共11页
在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中,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岩浆作用时空展布表明,大量早白垩的岩浆作用分布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下简称为班怒带)以南,但是近年来在该缝合带以北也发现了少量同时代的岩浆作用。本文研... 在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中,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岩浆作用时空展布表明,大量早白垩的岩浆作用分布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下简称为班怒带)以南,但是近年来在该缝合带以北也发现了少量同时代的岩浆作用。本文研究了靠近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以北、改则县北部热那错地区的流纹岩,获得了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成分。热那错流纹岩年龄为~110Ma,与相邻地区报道的岩浆岩活动和缝合带以南的北拉萨地体地区大范围出露的早白垩世岩浆岩同期产出。岩石具有不均一且偏正的εHf(t)特征,与北拉萨地体同期岩浆岩Hf同位素成分相似。本文综合考虑了班怒带两侧发育同期岩浆活动、且南侧极大量而北侧很少量发育的特征,认为热那错流纹岩的成因可以置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的总体模式中,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岩石圈在~110Ma发生板片断离,可以同时解释分布于缝合带两侧的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那错流纹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班公湖-怒江洋 南向俯冲 早白垩世
下载PDF
西藏西部班公湖铁铜多金属矿带的成矿特征与远景评估 被引量:14
19
作者 谢国刚 谢琳 +2 位作者 曹圣华 莫宣学 董国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8-545,共8页
班公湖铁铜矿带位于班公湖-怒江构造-岩浆成矿带西段,带内广泛出露的二叠纪海相碳酸盐岩是成矿极为有利的地层,沿该带侵入于二叠纪至三叠纪地层中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则是成矿有利的岩浆岩。横贯区内的班-怒结合带(... 班公湖铁铜矿带位于班公湖-怒江构造-岩浆成矿带西段,带内广泛出露的二叠纪海相碳酸盐岩是成矿极为有利的地层,沿该带侵入于二叠纪至三叠纪地层中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则是成矿有利的岩浆岩。横贯区内的班-怒结合带(北西西向)及与之伴生的次级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断裂,以及接触带构造、层间破碎带构造为成矿物质迁移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容储空间。航磁异常显示为一级找矿远景区,成矿条件有利,铁铜矿资源潜力较大。在分析1∶25万喀纳幅、日土县幅、羌多幅区调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地质勘查新成果,初步分析了班公湖地区的成矿地质特征,并在班公湖矿带内划分出6个成矿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铜多金属矿带 特征 远景评估 班公湖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与邻区铟矿化带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6
20
作者 赵元艺 刘妍 +3 位作者 崔玉斌 吕立娜 宋亮 曲晓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8-578,共11页
铟是稀散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1×10-6。我国铟的储量居世界第一,广西大厂矿田是我国重要的产铟基地。本文在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与扫描电镜观察等工作的基础上,首次查明了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及邻区的铟含... 铟是稀散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1×10-6。我国铟的储量居世界第一,广西大厂矿田是我国重要的产铟基地。本文在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与扫描电镜观察等工作的基础上,首次查明了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及邻区的铟含量与赋存状态。在铟含量较高的13个矿床(点)中,5个矿床(点)样品铟的平均品位达到伴生工业品位的要求。铟含量高的地质体呈带状展布,为我国一个新的铟矿化带,铟矿物种类为羟铟石、自然铟两种。铟含量较高的样品全部位于矽卡岩型矿床中。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铟的矿化时代应为班公湖—怒江洋向南(即冈底斯地块)俯冲使之闭合后碰撞阶段所形成。当雄县拉屋多金属矿床正在开采,其铟含量平均为45.44×10-6,最高为166×10-6,需加强铟资源的评价,提高其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铟矿化 羟铟石 自然铟 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