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北双湖县商旭造山型金矿床的中低温低盐度CO_2成矿流体: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8
1
作者 肖万峰 刘洪 +5 位作者 李光明 黄瀚霄 马东方 张智林 闫国强 张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3-808,共16页
西藏双湖县商旭金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中段,矿体受近东西—北西西的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于下—中侏罗统木嘎岗日群浅变质复理石中,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成矿阶段的... 西藏双湖县商旭金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中段,矿体受近东西—北西西的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于下—中侏罗统木嘎岗日群浅变质复理石中,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成矿阶段的石英脉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测、显微测温、成分分析以及H—O同位素测试。流体包裹体结果表明,主成矿阶段的流体温度为195~230℃;盐度为2%~9%Na Cleqv,密度为0.88~0.95g/cm^3;气相成分以H_2O为主,含CO_2、N_2及少量的CH_4;液相成分主要为Ca^(2+)、Na^+、C1^-。总的来看,商旭岩金矿床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含CO_2的CaCl_2—Na Cl—H_2O体系流体,具有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氢氧同位素结果分别为:δD_(H_2O,V-SMOW)为-104‰^-136‰、δ^(18)O_(H_2O,V-SMOW)为4.92‰~7.82‰,显示出变质水与大气水混合的特征。综合讨论认为,商旭金矿床成因类型为造山型金矿,流体从封闭体系进入开放体系的减压沸腾,是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造山型金矿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商旭金矿床 热液沸腾作用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复式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暗色微粒包体证据 被引量:7
2
作者 雷传扬 唐菊兴 +5 位作者 李威 袁华云 张伟 尹滔 裴亚伦 郎兴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65-686,共22页
阿翁错复式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和岩浆混合、不协调现象为特征。本文以阿翁错复式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开展了系... 阿翁错复式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和岩浆混合、不协调现象为特征。本文以阿翁错复式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了阿翁错复式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暗色微粒包体塑性变形特征明显,与寄主岩呈截然或渐变接触,偶见反向脉发育,包体具细-中粗粒结构,含斜长石、钾长石、角闪石、暗色镶边石英等斑晶,偶见角闪石斑晶横跨包体和寄主岩,在包体及包体周围寄主岩中见长柱状斜长石、角闪石和针状磷灰石等结构特征,表明暗色微粒包体为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寄主岩与包体均为准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主要氧化物含量在Harker图解上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具有高度一致性,表明二者具有强烈的地球化学亲源关系,且经历了相似的岩浆演化过程。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09. 1±1. 0Ma和107. 4±0. 7Ma,岩浆混合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处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由弧-陆碰撞向陆陆碰撞的转换阶段即软碰撞阶段。研究表明,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北向羌塘地块之下俯冲的背景下,洋壳脱水,引起上覆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镁铁质岩浆,镁铁质岩浆向上运移,并底侵于壳-幔边界,引发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长英质岩浆,当镁铁质岩浆从底部注入长英质岩浆房时,镁铁质岩浆快速冷凝,形成部分色率高、粒度细,具冷凝边的包体,与寄主岩呈截然型接触,随着端元岩浆之间的温差逐渐降低,包体色率降低,粒度变大,与寄主岩呈渐变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年代学 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阿翁错复式岩体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 西藏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6
3
作者 雷传扬 吴建亮 +7 位作者 尹显科 刘文 王波 李威 袁华云 张伟 尹滔 裴亚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8-185,共18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出露大量中酸性侵入岩,为特提斯洋俯冲、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该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地区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出露大量中酸性侵入岩,为特提斯洋俯冲、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该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地区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119.3±1.8 Ma、114.7±1.4 Ma和103.2±1.3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酸性侵入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具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特征;其LREE分馏程度较高,而HREE近于平坦,存在Eu负异常;富集Rb、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Zr、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早白垩世晚期(103.0±1.3 Ma)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仍在向北俯冲于南羌塘地块之下,随着俯冲深度增加,大洋板片发生大规模脱水,释放的流体交代地幔楔并引发其部分熔融,产生的幔源岩浆向上运移,与下地壳物质不同比例混合形成了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而花岗岩主要由古老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阿翁错地区 锆石U-PB年龄 岩石成因 岩浆源区 构造演化
下载PDF
Chronology and Crust-Mantle Mixing of Ore-forming Porphyry of the Bangongco: Evidence from Zircon U-Pb Age and Hf Isotopes of the Naruo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被引量:12
4
作者 ZHOU Xiong FEI Guangchun +3 位作者 ZHOU Yu WEN Chunqi ZHANG Yi YUE Xiangy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The Naruo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Naruo deposit) in Tibet is a potentially ultra-large, typical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which was recently discovered in the Bangongco-... The Naruo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Naruo deposit) in Tibet is a potentially ultra-large, typical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which was recently discovered in the Bangongco-Nujiang metallogenic belt. This study analyzed U-Ph chronology and Hf isotopes of the ore-bearing granodiorite porphyry in the Naruo deposit using the LA-ICPMS dating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ighted average age is 124.03±0.94Ma (MSWD=1.7, n=20), and 2±6pb/23SU isocbron age is 126.2±2.7 Ma (MSWD=1.02, n=20), both of which are within the error. The weighted average age represents the crystallization age of the granodiorite porphyr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ore-bearing porphyry in the Naruo deposit area was form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and further implies that the Neo-tethys Ocean had not been closed before 124 Ma under a typical island-arc subduction environment. The εGr(t) of zircons from the granodiorite porphyry varies from 2.14 to 9.07, with an average of 5.18, and all zircons have εRf(t) values greater than 0; 176Hf/177Hf ratio is relatively high (0.282725-0.282986). Combined with the zircon age--Hf isotope correlation diagram, the aforementioned data indicate that the source reservoir might be a region that is mixed with depleted mantle and ancient crust, which possibly contains more materials sourced from depleted mantle. Rock-forming ages and ore-forming ages of the Duolong ore concentrate area are 120-124 Ma and 118-119 Ma,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 124-118 Ma represents the main rockforming and ore-forming stage within the area. The Naruo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Bangongco-Nujiang suture, and it yielded a zircon LA-ICPMS age of 124.03 Ma. This indicates the Bangongco-Nujiang oceanic basin subducted towards the north at about 124 Ma, and the Neo-tethys Ocean had not been closed before the middle Early Cretaceous.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crust-mantle mixing formed the series of large and giant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s in the Bangong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ore-bearing porphyry zircon LA-ICPMS dating Hfisotope bangongco-nujiang suture Naruo Tibet
下载PDF
西藏康托地区早—中侏罗世木嘎岗日群沉积盆地分析及构造演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邓金火 吕鑫 +4 位作者 钟靖俊 万川 袁振国 杜昌法 钟文 《中国地质调查》 2015年第6期34-41,共8页
沿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西段出露的早—中侏罗世木嘎岗日群,自创名以来,其代表的年代地层各异,岩石组合宏观上较固定,内部为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一套组成成分复杂的构造混杂地层体。通过对木嘎岗日群沉积组合、盆内沉积层序、岩石地球化... 沿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西段出露的早—中侏罗世木嘎岗日群,自创名以来,其代表的年代地层各异,岩石组合宏观上较固定,内部为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一套组成成分复杂的构造混杂地层体。通过对木嘎岗日群沉积组合、盆内沉积层序、岩石地球化学、岩相、物源区、碎屑模型、盆地分类及其构造演化分析,将沉积盆地视作一个整体进行地球动力学综合研究。康托地区中特提斯洋盆早—中侏罗世为深海—次深海沉积环境,属被动大陆边缘型弧前深水盆地复理石碎屑沉积组合。沉积构造演化可分为2个阶段:盆地扩张阶段和盆地双向俯冲阶段,包含3个活动期:扩张期、向南俯冲期与双向俯冲期,并将该地区木嘎岗日群地层划分为3个岩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康托地区 木嘎岗日群 沉积盆地 构造演化
下载PDF
Geology and mineralization of the Tiegelongnan supergiant porphyry-epithermal Cu(Au, Ag) deposit(10 Mt) in western Tibet, China: A review
6
作者 Huan-huan Yang Qin Wang +15 位作者 Yan-bo Li Bin Lin Yang Song Yi-yun Wang Wen He Hong-wei Li She Li Jian-li Li Chang-cheng Liu Shi-bin Feng Tang Xin Xue-lian Fu Xin-juan Liang Qi Zhang Bei-qi Wang Yang Li 《China Geology》 2022年第1期136-159,共24页
The Tiegelongnan Cu(Au,Ag)deposit in central Tibet contains more than 10 Mt of copper ranking 29 th in the world.It is characterized by typical porphyry-epithermal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e Tiegelongnan Cu(Au,Ag)deposit in central Tibet contains more than 10 Mt of copper ranking 29 th in the world.It is characterized by typical porphyry-epithermal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porphyry-epithermal copper deposit in Tibet,new zircon U-Pb age and sulfur isotope data along with published data in the Tiegelongnan are presented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mechanism.Ore-relate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Tiegelongnan including Early Cretaceous(about 120 Ma)granodiorite porphyry and diorite porphyr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Bangongco-Nujiang ocean.Sulfur mainly comes from deep magma,and ore-forming fluid is affected by both magmatic and meteoric water.The metallogenic setting of Tiegelongnan is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Andea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in South America.The cover of the Meiriqiecuo Formation volcanic rocks,Lhasa-Qiangtang collision and India-Eurasian collision have significance in the preservation and uplift of the deposit.The formation,preservation and discovery of Tiegelongn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xploration of ancient porphyry-epithermal deposits in Tib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ant porphyry-epithermal copper deposit Mineralization and alteration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mechanism Tiegelongnan Duolong ore district Early Cretaceous Mineral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bangongco-nujiang metallogenic belt TIBET
下载PDF
西藏东巧蛇绿岩中玄武质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晓坚 杨经绥 +4 位作者 董玉飞 熊发挥 卢雨潇 李观龙 薄容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509-2530,共22页
蛇绿岩记录了大洋裂解、俯冲消减和大陆增生的一系列过程,西藏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的蛇绿岩记录了青藏高原的地体拼合和隆升历史。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的东巧蛇绿岩十分发育,地表出露较好,主要由地幔橄榄岩、堆晶杂岩、辉长辉绿... 蛇绿岩记录了大洋裂解、俯冲消减和大陆增生的一系列过程,西藏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的蛇绿岩记录了青藏高原的地体拼合和隆升历史。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的东巧蛇绿岩十分发育,地表出露较好,主要由地幔橄榄岩、堆晶杂岩、辉长辉绿岩和玄武岩组成。玄武岩呈多个露头产出,每个露头从十几平方米至数十平方米不等,辉绿岩呈脉状(或岩墙)产在玄武岩中。本文对东巧西出露的玄武岩和辉绿岩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室内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探讨了该蛇绿岩的成因以及形成背景。研究表明,辉绿岩和玄武岩属低钾拉斑系列和钙碱性系列。辉绿岩轻稀土含量略高于N-MORB,兼具IAT和N-MORB的特征;玄武岩轻稀土相比重稀土稍富集,具有E-MORB的特征。样品的Nb/U值(30~48)均大于地壳平均值(10)以及(Th/Nb)N值(0.58~0.86)均小于1,表明岩石未遭受地壳混染。辉绿岩和玄武岩3个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值均显示较大的变化区间,结合前人班怒带蛇绿岩年代学的研究成果,将其分为三组,第一组(156~239Ma)代表蛇绿岩自身的年龄,第二组(37~141Ma)为晚于蛇绿岩形成的年龄段,推测其为后期的岩浆事件成因,第三组(277~2454Ma)为早于蛇绿岩形成的年龄,推测其成因为原始地幔中残留的早期俯冲板片所携带的地壳中的锆石。通过岩石地球化学成分对比研究,认为辉绿岩和玄武岩为弧后盆地玄武岩(BABB)。结合前人地幔橄榄岩的研究,本文认为东巧玄武质岩石形成于俯冲带(SSZ)的弧后盆地扩张时期,并受到俯冲带流体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带 东巧 蛇绿岩 弧后盆地 玄武岩
下载PDF
班-怒带东段丁青蛇绿岩中镁铁质岩石年代学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6
8
作者 薄容众 杨经绥 +6 位作者 李观龙 芮会超 熊发挥 张承杰 董玉飞 卢雨潇 陈晓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617-2638,共22页
丁青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分为东、西两个蛇绿岩体,丁青西蛇绿岩体缺乏基性岩年代学研究。对丁青西地质填图显示,蛇绿岩主要由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辉绿岩、玄武岩及辉长岩组成。其中玄武岩、辉长岩及辉绿岩出露在宗白区... 丁青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分为东、西两个蛇绿岩体,丁青西蛇绿岩体缺乏基性岩年代学研究。对丁青西地质填图显示,蛇绿岩主要由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辉绿岩、玄武岩及辉长岩组成。其中玄武岩、辉长岩及辉绿岩出露在宗白区域,玄武岩和辉绿岩与下侏罗统沉积岩呈构造接触,辉长岩呈岩脉侵入到下侏罗统沉积岩中。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玄武岩和辉长岩同属于碱性基性岩石,其中玄武岩具有典型洋岛玄武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可能形成于与地幔柱有关的洋岛环境。在玄武质凝灰岩中挑选出的锆石测年,获得U-Pb年龄为198.7±3.8Ma,属早侏罗世。辉长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含量低于典型洋岛玄武岩,但其REE和微量元素具有OIB的特征,与典型OIB相比,辉长岩的HREE发生了一定程度富集。辉长岩锆石的U-Pb年龄为164.3±2.6Ma,认为辉长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软流圈地幔和岩石圈下部LVZ中富集熔体的共同作用,其形成于大陆边缘裂谷环境;辉绿岩成分属于拉斑系列岩石,其REE和微量元素曲线显示辉绿岩同时具有N-MORB和E-MORB的特征。辉绿岩锆石U-Pb年龄为114.2±1.3Ma,其形成晚于玄武岩。结合区域地质,认为辉绿岩形成于受地幔柱影响的弧后扩张脊环境。本研究提供了丁青西蛇绿岩新的年代学和岩石学证据,为探讨丁青蛇绿岩的形成和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江怒缝合带 丁青 镁铁质岩石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沉积记录约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巧蛇绿岩的仰冲过程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安林 胡修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3-175,共13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班怒带)分割了北部的羌塘地体和南部的拉萨地体,代表曾经消失的大洋--班公湖-怒江洋(班怒洋)。蛇绿岩从西部的日土到东部的丁青断续分布,是记录班怒洋演化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关于班怒带蛇绿岩何时形成、在哪里形成...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班怒带)分割了北部的羌塘地体和南部的拉萨地体,代表曾经消失的大洋--班公湖-怒江洋(班怒洋)。蛇绿岩从西部的日土到东部的丁青断续分布,是记录班怒洋演化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关于班怒带蛇绿岩何时形成、在哪里形成、如何就位的研究薄弱。本文基于对班怒带中段东巧蛇绿岩之上的一套海陆过渡相地层(东巧组)的地层学、沉积学和物源研究,认为东巧蛇绿岩在晚侏罗世Oxfordian-Kimmeridgian之前仰冲到一个亲拉萨的被动大陆边缘之上。在此基础上,结合蛇绿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重建了东巧蛇绿岩从形成到仰冲至地表的过程,探讨了东巧蛇绿岩仰冲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东巧组 物源分析 晚侏罗世
下载PDF
西藏改则地区沙木罗组中早白垩世晚期闪长玢岩的发现: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板片折返事件的响应
10
作者 李发桥 唐菊兴 +4 位作者 张静 宋扬 李海峰 林彬 王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5-208,共24页
改则地区闪长玢岩位于藏西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北缘,呈岩脉状侵位在成岩于浅海环境的沙木罗组地层中,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造山消减过程的产物,而其岩石成因、地质意义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等尚欠缺详细的研究。本文研究了发... 改则地区闪长玢岩位于藏西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北缘,呈岩脉状侵位在成岩于浅海环境的沙木罗组地层中,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造山消减过程的产物,而其岩石成因、地质意义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等尚欠缺详细的研究。本文研究了发育于改则地区的闪长玢岩,对其开展了岩相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以及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对其岩石成因、成岩构造地质背景、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其含矿性进行了评价,为该地区下一步找矿方向提供了初步的设想。锆石U-Pb同位素年代测试显示闪长玢岩具有较多锆石结晶年龄段,相较于研究区出露的沙木罗组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其最新年龄段(117~126Ma)加权平均年龄为120.4Ma,可代表其结晶年龄。元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闪长玢岩具有弧岩浆的典型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和准铝质系列岩石,结合锆石微量元素等指标综合判断其属于I型花岗岩类岩石。本文综合全岩Sr-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等分析认为,闪长玢岩形成于新生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岩浆源区残留相以角闪岩相为主,源区物质有少量沉积物组份的参与,侵位过程中分离结晶和地壳混染作用不明显。通过多种方法判别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我们认为闪长玢岩成岩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板片折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由于地处俯冲板片后端根部,改则地区闪长玢岩俯冲角度小于成岩于俯冲板片前端同时代的多龙矿集区中酸性岩浆岩,亦小于成岩于相同板片构造位置的103.5Ma的革吉闪长玢岩,暗示120.4~103.5Ma时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板片仍处于持续折返阶段。由于其俯冲角度较小以及岩浆源区低氧逸度等因素导致其无法成矿。因此建议在多龙矿集区和改则县中间位置寻找可能的与俯冲背景有关的成矿靶区,但是否见矿还应考虑构造、围岩、后期保存等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年代学 地球化学 闪长玢岩 岩石成因 俯冲板片折返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燕山成矿阶段矿床成矿系列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常亮 汪江英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7年第3期45-51,共7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现已探明Cu、Fe等金属类矿床(点)近600处。区内成矿类型多样,早期发现有岩浆型铬铁矿,此后随着勘探的深入,进一步探明了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斑岩型铜(金)矿、矽卡岩型铁(铜)矿、热液-蚀...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现已探明Cu、Fe等金属类矿床(点)近600处。区内成矿类型多样,早期发现有岩浆型铬铁矿,此后随着勘探的深入,进一步探明了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斑岩型铜(金)矿、矽卡岩型铁(铜)矿、热液-蚀变岩型金矿、热液型钨矿。前人对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段及西段,东段工作程度较低。因此主要针对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及西段的燕山期典型矿床进行浅述,以期归纳出现阶段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燕山成矿阶段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其存在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燕山期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成矿系列
下载PDF
拉萨地块北部白垩纪多尼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形成的构造环境 被引量:65
12
作者 康志强 许继峰 +3 位作者 王保弟 董彦辉 王树庆 陈建林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104,共16页
拉萨地块上广泛分布有中生代的岩浆活动,研究它们对于认识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和理解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对出露于拉萨地块北部的白垩纪多尼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达过和马跃乡地区的多尼... 拉萨地块上广泛分布有中生代的岩浆活动,研究它们对于认识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和理解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对出露于拉萨地块北部的白垩纪多尼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达过和马跃乡地区的多尼组火山岩主体为酸性岩,包括少量的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中基性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组成表明多尼组中基性岩具有高的Cr(平均为184×10-6)和Ni(平均为43×10-6),富集强不相容性元素Rb、Th、U,而亏损Nb、Ta、Ti的特点,显示明显的弧火山岩成分特征,可能来源于具有较厚陆壳背境下的大陆边缘地幔楔的部分熔融;而酸性岩具有相对高的SiO2、K2O、K2O/Na2O以及低的Mg#(最大值为32.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以及Th、U、LREE等,具有很高的Rb/Sr(1.06~4.47,平均为2.73),并且与拉萨地块南部林子宗群酸性火山岩具有非常相似的蛛网图曲线,表明多尼组酸性岩与中基性岩可能来自不同的岩浆源区,前者很可能来源于上覆地壳的部分熔融.通过对两个酸性岩样品中锆石的U-PbLA-ICPMS定年,分别获得了116±1Ma和115±1Ma的年龄值,显示多尼组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该地区多尼组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仍然存在两种可能性,其一是新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岩石圈向南俯冲导致了该火山岩的产生;其二可能是早白垩世该地段的构造伸展作用导致加厚地壳的广泛部分熔融形成酸性火山岩,并伴随陆下地幔的熔融事件产生的少量中基性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多尼组 早白垩世 班公湖 怒江洋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研究进展及一些新认识 被引量:78
13
作者 宋扬 唐菊兴 +5 位作者 曲晓明 王登红 辛洪波 杨超 林彬 范淑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95-809,共15页
狭义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范围与班公湖一怒江洋盆残留的蛇绿混杂岩带一致,包括与超基性岩浆熔离作用相关的Cr,Fe,Ni等矿床;广义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包括缝合线南北两侧与班公湖-怒江洋俯冲、碰撞、碰撞后及陆内伸展作用有关的所... 狭义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范围与班公湖一怒江洋盆残留的蛇绿混杂岩带一致,包括与超基性岩浆熔离作用相关的Cr,Fe,Ni等矿床;广义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包括缝合线南北两侧与班公湖-怒江洋俯冲、碰撞、碰撞后及陆内伸展作用有关的所有矿床和岩浆岩,其范围包括南羌塘地体南缘、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北-中拉萨地块的大部分区域,发育的矿床类型有斑岩型铜(金)矿、矽卡岩型铁(铜)矿、热液一蚀变岩型金矿和热液型钨矿等,涉及的动力学背景包括活动大陆边缘到板内的各个阶段。在2期重要的斑岩铜(金)成矿作用中,120—105MaBP矿床的形成与拉萨地体和南羌塘地体碰撞过程中深部俯冲洋壳物质的重熔有关,90~85MaBP矿床始于碰撞后阶段岩石圈地幔的底侵作用。一些关键的基础性科学问题,诸如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环境)、岩浆作用特征、典型矿床成矿机制、矿床的保存与高原隆升之间的关系等,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成矿带 斑岩铜矿 青藏高原 矿床学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24
14
作者 王保弟 刘函 +4 位作者 王立全 贺娟 王冬兵 李奋其 吴喆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764-2784,共21页
青藏高原中部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简称SYMZ)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其构造属性存在很大争议,制约了对青藏高原多岛弧盆系构造演化的理解.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分析数据,系统总... 青藏高原中部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简称SYMZ)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其构造属性存在很大争议,制约了对青藏高原多岛弧盆系构造演化的理解.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分析数据,系统总结了该蛇绿混杂岩带的地质特征,讨论了其构造演化过程.一系列新资料及新认识表明SYMZ是分割北拉萨地块和中拉萨地块的一条独立的蛇绿混杂岩带,是特提斯构造域多岛弧盆系的组成部分.在狮泉河、拉果错、阿索、永珠、凯蒙等地发育比较典型的蛇绿岩组合,高精度年代学数据指示洋盆主体发育于178~160 Ma,比班公湖-怒江洋盆主体发育时限(188~162 Ma)要晚10 Ma左右,阿索一带蛇绿岩残片记录洋盆一直持续到113 Ma.SYMZ侏罗纪基性岩具有MORB型(洋中脊玄武岩)和IAT型(岛弧拉斑玄武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属于洋内弧型和洋中脊型蛇绿混杂岩;早白垩世基性岩具MORB和火山弧玄武岩的双重特性,指示其很可能形成于SSZ的构造环境,不同于同时期班公湖-怒江特提斯受地幔柱热点影响的洋盆性质.同时,在拉果错、永珠、凯蒙等地区识别出侏罗纪前弧玻安岩及玻玄岩系列,一致指示SYMZ洋壳发生过洋内俯冲.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构建了SYMZ特提斯洋的时空格架及构造演化历史,认为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洋盆裂解-扩张、中-晚侏罗世洋内俯冲、早白垩世俯冲消减和早白垩世末期洋盆消亡四个阶段,为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及大地构造过程再造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洋内俯冲 SSZ型蛇绿岩 特提斯 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 构造地质学
原文传递
造山带板内洋岛-海山残片的识别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范建军 李才 +2 位作者 牛耀龄 解超明 王明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1-404,共24页
板内洋岛-海山残片是造山带"洋壳残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恢复造山带所代表的古洋盆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在造山带中识别板内洋岛-海山残片并通过其恢复古洋盆的构造演化等问题并不清楚.在综述现今板内洋岛-海山... 板内洋岛-海山残片是造山带"洋壳残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恢复造山带所代表的古洋盆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在造山带中识别板内洋岛-海山残片并通过其恢复古洋盆的构造演化等问题并不清楚.在综述现今板内洋岛-海山的岩石层序、岩浆岩类型、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等的基础上,结合对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数个板内洋岛-海山残片研究的成果,初步总结了造山带板内洋岛-海山残片的识别标志及其地质意义、时代的确定方法等基础地质问题.板内洋岛-海山记录了丰富的洋盆演化信息,且是大洋俯冲消亡时最易保存的地质体.因此,在古洋盆构造演化的恢复中,对造山带板内洋岛-海山残片的研究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板内洋岛-海山残片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地质年代学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藏北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沙木罗组火山岩年代学、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建亮 刘文 +2 位作者 尹显科 雷传扬 王波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4-459,共16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一直以来都是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在该缝合带南部的冈底斯北部地区发育大量的中生代火山岩及相关岩浆岩,其岩石成因与成岩地球动力学背景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以班公湖-怒江...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一直以来都是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在该缝合带南部的冈底斯北部地区发育大量的中生代火山岩及相关岩浆岩,其岩石成因与成岩地球动力学背景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地区沙木罗组新发现的火山岩夹层为研究对象,对沙木罗组的形成时代、火山岩的成因、构造环境以及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探讨.沙木罗组火山岩由下部扎果安山岩和中部昂母过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组成.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下部扎果安山岩锆石结晶年龄为141.3±1.7 Ma,中部昂母过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的锆石结晶年龄为134.0±0.4 Ma,与区域上沙木罗组产出的化石及碎屑锆石约束时代较为一致.研究区沙木罗组下部安山岩以低硅(SiO_(2)=52.58%~55.35%)、低铝(Al_(2)O^(3)=14.43%~15.44%,A/CNK=0.58~0.75)、富镁(MgO=6.12%~8.51%)、富钠(Na_(2)O=1.55%~5.03%,Na_(2)O/K_(2)O=1.81~3.61)为特征,属于高镁安山岩范畴;中部安山质晶屑凝灰岩以相对高硅(SiO_(2)=55.83%~61.88%)、低镁(MgO=2.73%~4.51%)、高铝(Al_(2)O_(3)=17.75%~19.62%,A/CNK=0.90~1.08)、富钠(Na_(2)O=1.55%~5.03%,Na_(2)O/K_(2)O=1.81~3.61)为特征,由下往上沙木罗组火山岩的SiO_(2)、Al_(2)O_(3)、Na_(2)O含量逐渐升高,MgO、K_(2)O、Fe_(2)O_(3)含量逐渐降低,属于钠质低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二者均明显富集轻稀土(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显示出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特征.下部扎果安山岩的锆石εHf(t)为+15.5~+18.7,中部昂母过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的锆石εHf(t)为+13.8~+16.2,指示安山岩、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的形成有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扎果高镁安山岩具有低的Y(11.9×10^(-6)~13.5×10^(-6))、Yb(1.32×10^(-6)~1.43×10^(-6))含量和较高的Sr(481×10^(-6)~794×10^(-6))含量,以及较高的Sr/Y(35.6~65.6)和LaN/YbN(8.2~10.4),其形成可能与俯冲板片熔体交代地幔橄榄岩有关.综上所述,研究区沙木罗组火山岩形成于俯冲岛弧环境下,为早白垩世早期班公湖-怒江洋壳南向俯冲消减的岩浆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木罗组 高镁安山岩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藏北 地球化学 地质年代学
原文传递
西藏日土早白垩世高镁流纹质岩石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建珍 高莲凤 +6 位作者 张振国 李广栋 范建军 潘志龙 贠杰 李强 张涛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868-2881,共14页
班公湖-怒江洋晚期的构造演化存在诸多争议.以在西藏日土东新发现的高镁流纹质岩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年代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得样品113.69±0.82 Ma(MSWD=2.7)的谐和年龄,证明其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 班公湖-怒江洋晚期的构造演化存在诸多争议.以在西藏日土东新发现的高镁流纹质岩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年代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得样品113.69±0.82 Ma(MSWD=2.7)的谐和年龄,证明其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样品具有富硅(70.27%~75.72%)、高镁(3.50%~4.12%)、高Mg#(82.68~84.79)等特征.稀土元素呈现富集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LaN/YbN=7.00~9.34),存在较为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50~0.65);富集Th、U,亏损Ba、Sr、P和Ti等元素,微弱的Nb、Ta亏损.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样品落于陆缘弧区域,表明其形成于大洋岩石圈俯冲的构造背景.研究结果为沙木罗组海相地层的厘定提供了确切的同位素年龄,同时也为探讨班公湖-怒江洋白垩纪时期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日土 高镁流纹质岩石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