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ing site-safeguard effectiveness and habitat preferences of Bar-headed Geese (Anser indicus) at their stopover sites with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using GPS/ GSM telemetry 被引量:8
1
作者 Junjian Zhang Yanbo Xie +6 位作者 Laixing Li Nyambayar Batbayar Xueqin Deng Iderbat Damba Fanjuan Meng Lei Cao Anthony David Fox 《Avian Research》 CSCD 2020年第4期433-445,共13页
Background:The Bar-headed Goose(Anser indicus)breeds across the high plains and plateau of Central Asia and winter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n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Of the two ... Background:The Bar-headed Goose(Anser indicus)breeds across the high plains and plateau of Central Asia and winter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n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Of the two recognized discrete flyways of the Bar-headed Goose,the Eastern Tibetan Flyway(ETF)is the larger,comprising at least six migration routes.However,we remain ignorant about their migratory connectivity,habitat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site-safeguard mechanisms set in place for the species.Methods:We tracked 30 ETF Bar-headed Geese from Chinese and Mongolian breeding areas to their wintering grounds using GPS/GSM transmitters,to determine their migration routes and stopover staging patterns within the QTP,overlaying these upon GIS layers of protected area status and habitat type,to model their habitat selection.Results:In total,14 tagged Bar-headed Geese provided information on their entire autumn migration and 4 geese on their entire spring migration.Qinghai Lake marked birds overwintered in the QTP(n=2),geese tagged in Mongolia wintered either in the QTP(n=3)or in India/Bangladesh(n=9),representing three of the migration routes within the ETF.In total,tagged birds staged at 79 different stopover sites within QTP in autumn and 23 in spring,of which 65%(autumn)and 59%(spring)of all fixes fell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eithe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NNRs)or Important Birds Areas(IBAs)in the QTP.Bar-headed Geese predominantly occurred on four land-cover types:grassland(mostly by day),water bodies(at night),wetlands and bare substrates(salt flats,dry lake/river substrates and plough)with little change in proportion.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s comparing presence with pseudo-absence data suggested geese strongly selected for wetlands as staging habitat,avoiding bare substrates in spring.Conclusions:Based on our limited observations of these tagged geese,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show that the current designate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place in the staging areas within the QTP appear adequate to protect this increasing population.In addition,Hala Lake in Qinghai Province and adjacent areas used as initial QTP staging during autumn migration(currently outside of designated as NNRs/IBAs)are recommended for protection,based on their use by tagged birds from this study.Habitat modelling confirmed the importance of natural wetlands as feeding areas and safe areas of open water as roosting pl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ser indicus Bar-headed goose Habitat use Habitat selection Important bird are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下载PDF
青海湖斑头雁(Anser indicus)繁殖期的活动性、栖息地利用及其与人的关系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冬平 张国钢 +5 位作者 江红星 单凯 侯韵秋 戴铭 楚国忠 星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201-5208,共8页
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导致青海湖数千只斑头雁和中国其他地区大量家禽死亡。首次应用无线电遥测和颈环标记法对青海湖疫区斑头雁在繁殖期的活动性、栖息地利用及其与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斑头雁主要在蛋岛繁殖,在泉湾、尕日拉、黑... 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导致青海湖数千只斑头雁和中国其他地区大量家禽死亡。首次应用无线电遥测和颈环标记法对青海湖疫区斑头雁在繁殖期的活动性、栖息地利用及其与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斑头雁主要在蛋岛繁殖,在泉湾、尕日拉、黑马河口、铁卜加河口等地觅食。斑头雁在青海湖的活动区为(309.63±172.72)km2,活动核心区大小为(49.30±19.61)km2。个体在不同阶段的活动区大小无显著差异。不同繁殖阶段间活动区较稳定,平均有超过一半(56.6%±24.9%)的活动点落入上一阶段的活动区中。由于成鸟在繁殖后期带领幼鸟离开繁殖场所,因而繁殖中、后期的活动区稳定性相对较差。斑头雁对河口、沼泽、草地和湖泊的利用率依次减少。随着繁殖季节的推移,斑头雁对河口的利用率逐渐减小,对沼泽的利用率则逐渐增加。对斑头雁与人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地点方面,斑头雁在蛋岛、黑马河口和泉湾与人的接触强度最大;在时间方面,5月份斑头雁与人的接触强度最大。在这些时间和地点,加强旅游管理和对牧民的宣传对禽流感防控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青海湖 禽流感 活动区 栖息地利用 接触强度
下载PDF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斑头雁的越冬种群数量、分布和活动区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冬平 张国钢 +5 位作者 钱法文 侯韵秋 戴铭 江红星 陆军 肖文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173-4179,共7页
斑头雁(Anser indicus)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易感鸟类和潜在的传播源,在禽流感防控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斑头雁的越冬种群现状缺乏研究。2009年1月,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共统计到越冬斑头雁44657只,主要分布于一江两河地带的林周县、日喀... 斑头雁(Anser indicus)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易感鸟类和潜在的传播源,在禽流感防控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斑头雁的越冬种群现状缺乏研究。2009年1月,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共统计到越冬斑头雁44657只,主要分布于一江两河地带的林周县、日喀则市、白朗县、拉孜县、江孜县和贡嘎县境内。这一统计数据远高于1990年代的统计数量,由此可将其全球种群数量估计值由5.2-6万只修正为至少7万只。越冬斑头雁的平均集群大小为(208±262)只(n=215),主要栖息环境包括冬小麦田、冬歇期农田、河流湖泊和沼泽湿地,其中在冬歇期农田中统计到的数量占72.1%。2006-2008年,对青海湖繁殖斑头雁的卫星跟踪表明,其越冬地点主要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拉萨河流域和印度,越冬期为11月至翌年的3月份,在越冬地平均停留(108±30)d,越冬活动区大小为(122.22±124.94)km2(n=3)。受西藏独特的宗教传统和农耕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的影响,越冬斑头雁经常与大量家畜和水鸟混杂在农田觅食,在禽流感疫情防控时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卫星跟踪 越冬种群 活动区 西藏
下载PDF
样品前处理对斑头雁组织稳定同位素碳、氮比值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乐 李继荣 +2 位作者 曹建 仓决卓玛 李来兴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2-796,共5页
为了更好地确定不同处理方法对样品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影响,以斑头雁(Anser indicus)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不同酸化条件、干燥方法和粉碎形式对组织材料稳定同位素碳、氮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和盐酸浓度对卵壳δ1 3C值有影响,80℃... 为了更好地确定不同处理方法对样品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影响,以斑头雁(Anser indicus)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不同酸化条件、干燥方法和粉碎形式对组织材料稳定同位素碳、氮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和盐酸浓度对卵壳δ1 3C值有影响,80℃较40℃、60℃条件下得到的卵壳δ1 3C值富集,3 mol·L-1HCl较1、5 mol·L-1HCl浓度条件下得到的卵壳δ1 3C值贫化;冷冻干燥和烘干2种干燥方法对肌肉稳定同位素δ1 3C、δ15N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液氮研磨和直接剪碎2种粉碎形式下测得的羽毛δ1 3C、δ15N值差异不显著。本研究为使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开展鸟类学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斑头雁 样品前处理 组织
下载PDF
印度Ladakh地区斑头雁的数量、种群结构和栖息地利用(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Herbert HTPRINS Sipke EvanWIEREN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38-744,共7页
于 1998、 2 0 0 0和 2 0 0 2年在印度的Ladakh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以研究斑头雁的繁殖行为和种群大小。Ladakh地区的斑头雁集小群在淡水湖泊中的小岛上进行繁殖 ,不在树上和悬崖上繁殖。 5月份开始产卵。群内孵化的同步性较低。盐水湖... 于 1998、 2 0 0 0和 2 0 0 2年在印度的Ladakh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以研究斑头雁的繁殖行为和种群大小。Ladakh地区的斑头雁集小群在淡水湖泊中的小岛上进行繁殖 ,不在树上和悬崖上繁殖。 5月份开始产卵。群内孵化的同步性较低。盐水湖岸上没有观察到进行繁殖或带有幼雏的斑头雁。作者所调查的Ladakh地区有 35 0 - 10 0 0只斑头雁 ,该物种的数量满足了Ramsar公约的有关规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繁殖 数量 孵化 种群结构 月份 产卵 栖息地利用 动物学 物种
下载PDF
不同年龄笼养斑头雁肌肉的营养成分比较
6
作者 杨乐 《西藏农业科技》 2016年第4期20-25,共6页
本研究对1龄(1a)和3龄(3a)笼养斑头雁肌肉组织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a和3a斑头雁基本营养成分较为接近;在氨基酸组成方面,3a斑头雁的氨基酸总量、8种必需氨基酸总含量和4种鲜味氨基... 本研究对1龄(1a)和3龄(3a)笼养斑头雁肌肉组织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a和3a斑头雁基本营养成分较为接近;在氨基酸组成方面,3a斑头雁的氨基酸总量、8种必需氨基酸总含量和4种鲜味氨基酸总含量较1a斑头雁高;脂肪酸组成的情况,脂肪酸总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1a较高;1a斑头雁钾(K)、镁(Mg)、钙(Ca)、铁(Fe)含量均高于3a斑头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基本营养 氨基酸 脂肪酸 矿质元素
下载PDF
若尔盖湿地水鸟资源季节变化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国钢 戴强 +4 位作者 刘冬平 侯韵秋 陆军 沈尤 杜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2-749,共8页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湿地之一。2010年从3月至12月,对若尔盖湿地水鸟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记录到48种26 050只水鸟,隶属于6目12科,其中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21 408只,占水鸟总数的8...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湿地之一。2010年从3月至12月,对若尔盖湿地水鸟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记录到48种26 050只水鸟,隶属于6目12科,其中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21 408只,占水鸟总数的82.2%。3月和10月是若尔盖湿地水鸟数量的高峰期;11月是低谷期,主要是由于水鸟的迁离和越冬水鸟尚未到达的缘故。尕海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年物种数和水鸟数量占了整个若尔盖湿地较大的比例。卫星跟踪的结果表明,青海湖斑头雁(Anser indicus)在若尔盖湿地与云南和贵州的越冬水鸟汇合,因此加强若尔盖湿地禽流感的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斑头雁 多样性 尕海 若尔盖
原文传递
西藏阿里班公错斑头雁的种间巢寄生行为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国钢 孙戈 +1 位作者 孙静 陆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4-667,共4页
2016年6月2日,我们在对西藏阿里地区班公错鸟岛进行鸟类调查时,发现了斑头雁(Anser indicus)将卵产于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的巢中,是一种间巢寄生行为。对于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初步推测,一种原因可能是繁殖地的巢址和巢材... 2016年6月2日,我们在对西藏阿里地区班公错鸟岛进行鸟类调查时,发现了斑头雁(Anser indicus)将卵产于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的巢中,是一种间巢寄生行为。对于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初步推测,一种原因可能是繁殖地的巢址和巢材资源短缺,鸟岛上巢材可能无法满足两个鸟种筑巢的需要,个别斑头雁由于巢材短缺,无法顺利筑巢,因此将卵产于棕头鸥的巢中。另一种可能原因是,某些斑头雁由于巢被破坏或卵被捕食,在迁徙之前已没有时间再完成下一轮的繁殖活动,由于斑头雁与棕头鸥食性差异较大,但由于斑头雁为早成鸟,孵出的雏雁不必接受棕头鸥纯肉食的饲喂,也使得这种巢寄生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棕头鸥 巢寄生 班公错 西藏
原文传递
基于数字地形模型的斑头雁潜在生境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郝美玉 张耀南 +2 位作者 雷富民 阎保平 星智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42,共8页
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数字地形模型,并将其应用在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潜在生境提取与分析中。通过数字高程模型、水系模型、湖泊及环湖活动区模型和植被模型的GIS叠置,提取了斑头雁的潜在生境,并对来自青海湖的11只斑头雁的卫星跟... 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数字地形模型,并将其应用在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潜在生境提取与分析中。通过数字高程模型、水系模型、湖泊及环湖活动区模型和植被模型的GIS叠置,提取了斑头雁的潜在生境,并对来自青海湖的11只斑头雁的卫星跟踪数据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斑头雁的潜在生境(湖泊与环湖活动区构成)共有275处(以湖泊为单位),湖泊水体总面积约为10306.4km2,59处生境已验证有斑头雁停留的踪迹,其中部分湖泊周围的验证点可能是斑头雁飞行时的定位点而不是停留定位点,目前还无法证实。繁殖地、迁徙停留地和越冬地比较集中,迁徙路线较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形模型 斑头雁 潜在生境
原文传递
斑头雁成鸟与雏鸟泄殖腔微生物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思思 王稳 +4 位作者 王爱真 孙浩 杨芳 王雪莲 李来兴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1-651,共11页
肠道微生物通过维持稳态、辅助消化和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等方式维护宿主的健康状态。肠道微生物本身则受到宿主的基因、饮食、年龄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然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与宿主年龄之间的关系仍有许多未知。本研究分别收集斑头雁(Ans... 肠道微生物通过维持稳态、辅助消化和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等方式维护宿主的健康状态。肠道微生物本身则受到宿主的基因、饮食、年龄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然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与宿主年龄之间的关系仍有许多未知。本研究分别收集斑头雁(Anser indicus)2只成鸟及3只雏鸟泄殖腔样品,提取肠道微生物总DNA,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并比较两年龄阶段鸟类肠道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及组成差异。研究发现,斑头雁雏鸟泄殖腔微生物属于9个门,含量最高的前5个门分别是梭杆菌门(48.29%)、厚壁菌门(22.21%)、变形杆菌门(22.07%)、放线菌门(5.02%)和软壁菌门(1.93%)。成鸟泄殖腔微生物属于17个门,最多的依次是变形菌门(64.69%)、厚壁菌门(23.92%)、蓝细菌(8.48%)、放线菌门(1.43%)和梭杆菌门(0.56%)。在属的水平,斑头雁雏鸟泄殖腔微生物属于18个属,而成鸟含有24个属。成鸟泄殖腔微生物的α多样性显著高于雏鸟(P<0.05,Welch′s t-test)。有186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属于成鸟和雏鸟共有,而其他640个OTU和90个OTU则分别隶属于成鸟和雏鸟。雏鸟中67.39%的OTUs是成鸟所具有的。基于OTU的聚类结果与年龄分组一致。本结果对认识鸟类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年龄变化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泄殖腔微生物 微生物组 高通量测序 年龄
原文传递
青海湖斑头雁粪便细菌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卓 罗静 +1 位作者 张国钢 何宏轩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0-598,共9页
为了解斑头雁(Anser indicus)粪便中携带细菌多样性及其耐药情况,对青海湖斑头雁粪便细菌进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S r RNA基因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并进行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从30份斑头雁粪便中共分离到123株细菌,可分为10类细... 为了解斑头雁(Anser indicus)粪便中携带细菌多样性及其耐药情况,对青海湖斑头雁粪便细菌进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S r RNA基因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并进行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从30份斑头雁粪便中共分离到123株细菌,可分为10类细菌,分别从每类细菌中挑出一株代表性菌株进行鉴定,鉴定结果显示这10株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水生拉恩氏菌(Rahnella aquatilis)、蒙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mundti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litis)、柠檬节杆菌(Arthrobacter citreus)、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lrefaciens)、河生肠杆菌(Enterobacter amnigenus)、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和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选取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林、头孢他啶、氨曲南、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药敏纸片,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发现水生拉恩菌、杀鲑气单胞菌和成团泛菌表现为多重耐药性;其他细菌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有一定的耐药性,对其余受试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野鸟携带耐药性的条件致病菌,可能会对野生动物健康造成威胁,本研究对斑头雁粪便中携带的条件致病菌及其耐药性进行探究,以期为野鸟携带细菌的耐药机制提供研究理论依据,同时也对野生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粪便细菌 分离鉴定 耐药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