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置入微创椎间融合器高度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1
作者 张若帆 关欢欢 +8 位作者 何卓群 张云凤 金凤 王志强 王建忠 李筱贺 祝勇 王海燕 张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421-4429,共9页
背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青少年腰疼的主要病因,目前绝大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干预,而当长期的非手术治疗尝试后,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充分缓解或者当患者出现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时,手术可能是防止进一步损伤的必要手段... 背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青少年腰疼的主要病因,目前绝大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干预,而当长期的非手术治疗尝试后,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充分缓解或者当患者出现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时,手术可能是防止进一步损伤的必要手段,而选择合适的椎间融合器至关重要。目的:探究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置入不同高度微创椎间融合器固定后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采集一名17岁男性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节段突出)的CT扫描资料,MIMICS三维重建后,选择用与实验对象椎间隙等高和高于椎间隙3 mm椎间融合器进行分析,设计重建两种可膨胀混合材料椎间融合器:融合器L前高11 mm、后高9 mm、宽9 mm、长28 mm;融合器H前高14 mm、后高11 mm、宽11 mm、长28 mm,并对腰椎融合器进行建模。将融合器与腰椎模型经过优化处理,逆向建模后导入ABAQUS并最终得到腰椎融合三维模型。模拟人体腰椎后伸、前屈、右侧弯、左侧弯等生理活动,得到相应应力云图,观察L4-5椎体在7种不同工况下的生物力学特征。结果与结论;(1)两种融合器终板最大应力均在前屈和后伸工况,前屈工况H融合器上、下终板应力值为(18.27±3.80)MPa和(15.02±3.24)MPa;L融合器上、下终板应力值为(9.16±0.05)MPa和(9.17±1.83)MPa;后伸工况H融合器上、下终板应力值为(19.11±4.03)MPa和(16.32±3.72)MPa;L融合器上、下终板应力值为(9.13±0.01)MPa和(4.92±1.01)MPa;(2)除中立位L5上终板,其余不同工况下H型融合器终板应力值均大于L型融合器终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同一椎间隙中选择高度超过椎间隙高度3 mm的椎间融合器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融合器 内固定 融合器高度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计算机模拟复位联合骨盆复位架治疗APC-Ⅲ型骨盆骨折
2
作者 高振洋 曾秀安 +3 位作者 杨其兵 寇贤帅 王克竞 厉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70-1875,共6页
背景:骨盆骨折类型多样,使用骨盆复位架进行复位时缺乏系统的复位路径,需要根据术者经验结合透视结果进行调整,具有不确定性与不可重复性。目的:探讨计算机模拟复位技术联合骨盆复位架治疗前后压缩(anteroposterior compression,APC)-... 背景:骨盆骨折类型多样,使用骨盆复位架进行复位时缺乏系统的复位路径,需要根据术者经验结合透视结果进行调整,具有不确定性与不可重复性。目的:探讨计算机模拟复位技术联合骨盆复位架治疗前后压缩(anteroposterior compression,APC)-Ⅲ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术前采用计算机模拟复位,术中采用骨盆复位架辅助复位的APC-Ⅲ型骨盆骨折患者19例,其中7例使用前环双钢板、12例采用单钢板联合前环皮下内置外固定架固定,所有患者均使用2枚骶髂螺钉固定后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复位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和随访时间,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采用Majeed骨盆功能评分评估患者功能。结果与结论:①19例患者均完成手术,7例前环使用双钢板、12例采用单钢板联合前环皮下内置外固定架固定,后环均使用2枚骶髂螺钉,分别固定S1、S2椎体;②手术时间74-147 min,平均(101.63±19.55)min;术中复位时间26-41 min,平均(38.11±3.31)min;术中透视次数35-81次,平均(62.68±13.11)次;术中出血60-130 mL,平均(85.37±20.57)mL;③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6.37±2.50)周;④术后1 d按Matta标准评定复位情况:优14例,良5例;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优16例,良3例;⑤2例患者术区切口出现红肿、渗液等脂肪液化现象,经积极换药后逐渐愈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骨折复位丢失、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提示采用计算机模拟复位技术联合骨盆复位架治疗APC-Ⅲ型骨盆骨折,在提高复位效率、改善骨盆功能方面均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前后压缩型损伤 闭合复位 骨盆解锁复位装置 钢板 内固定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疗效观察
3
作者 门文敬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9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疗效。方法以泰康同济(武汉)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医治的100例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研究组(n=53)、对照组(n=47),前者行环抱式接骨器内固定术,后者行... 目的探究不同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疗效。方法以泰康同济(武汉)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医治的100例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研究组(n=53)、对照组(n=47),前者行环抱式接骨器内固定术,后者行克氏针肋骨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血气指标、呼吸功能[最高呼气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下床时间、镇痛药使用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短(P<0.05);术后1周,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氧饱和度(SaO_(2))、动脉氧分压[p(O_(2))]指标较高,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_(2))]指标较低(P<0.05);术后1周,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PEF、FEV1、FVC指标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NRS评分较低(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1.89%VS 6.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抱式接骨器内固定术能改善肋骨骨折患者血气指标,减少对呼吸功能的损伤,减轻术后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环抱式接骨器 克氏针肋骨内固定术 呼吸功能 血气指标
下载PDF
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外伤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
4
作者 邓林国 周芹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16期25-28,共4页
分析对老年外伤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采取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非手术治疗的效果。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52例老年外伤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参考组与试验组两组,每组各2... 分析对老年外伤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采取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非手术治疗的效果。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52例老年外伤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参考组与试验组两组,每组各26例。参考组行非手术治疗,试验组行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骨折愈合情况优于参考组(P<0.05);试验组下床活动时间、镇痛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考组(P<0.05)。研究发现,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老年外伤多发性肋骨骨折治疗中效果较佳,可对患者骨折愈合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减少相关并发症,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外伤多发性肋骨骨折 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 切开复位内固定 效果
下载PDF
可吸收羟基磷灰石/聚DL-乳酸骨折内固定材料机械强度和生物降解性研究 被引量:51
5
作者 郭晓东 郑启新 +4 位作者 杜靖远 全大萍 闫玉华 李世普 李香亮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3-27,22,共6页
目的 :评价自行研制的可吸收羟基磷灰石 /聚DL 乳酸 (HA/PDLLA)复合骨折内固定材料的机械强度和生物降解性。方法 :体外降解实验是把相同分子量的HA/PDLLA和单纯PDLLA试件分别置于PBS缓冲液中 ,于 2、4、6、8、10、12周取材 ,测试生物... 目的 :评价自行研制的可吸收羟基磷灰石 /聚DL 乳酸 (HA/PDLLA)复合骨折内固定材料的机械强度和生物降解性。方法 :体外降解实验是把相同分子量的HA/PDLLA和单纯PDLLA试件分别置于PBS缓冲液中 ,于 2、4、6、8、10、12周取材 ,测试生物降解率、吸水率、失重率、机械强度及降解液 pH值 ,并作扫描电镜 (SEM )观察 ;体内实验是用一枚HA/PDLLA棒内固定兔股骨髁松质骨部横形截骨 ,作X线摄片、组织学、机械强度及材料骨界面SEM观察。结果 :HA/PDLLA复合材料较单纯PDLLA材料降解速度减慢 ,机械强度提高 ,骨折正常愈合。结论 :HA/PDLLA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保证实验性松质骨骨折正常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羟基磷灰石 骨折内固定材料 聚DL-乳酸 机械强度 生物降解性
下载PDF
不同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分析 被引量:32
6
作者 陈威 王冰 +1 位作者 钟华 吕国华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比较3种不同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腰椎滑脱症患者85例,男36例,女49例;年龄38~65岁,平均51.8岁。采用3种手术方法:后外侧植骨融合术32例(A组)、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28例(B组)、前... 目的:比较3种不同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腰椎滑脱症患者85例,男36例,女49例;年龄38~65岁,平均51.8岁。采用3种手术方法:后外侧植骨融合术32例(A组)、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28例(B组)、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25例(C组)。疗效评定采用Nakai评分标准,骨性融合标准采用Suk标准判断。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均不少于2年。A组:优19例,良9例,中4例;B组:优16例,良9例,中3例;C组:优14例,良8例,中3例。A、B、C组的融合率分别为68.8%(22/32)、92.9%(26/28)、92.0%(23/25)。B、C组的椎间隙高度维持及融合率均优于A组(P<0.05)。结论:对于治疗腰椎滑脱症,前路及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椎间隙高度维持及融合率优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但腰椎滑脱症病情及伴随并发症多样化,应具体根据患者滑脱类型、程度、有无椎间盘突出及神经症状等做出相应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滑脱 固定装置 脊柱融合术 骨移植
下载PDF
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世民 周卫 +3 位作者 李星 张禄堂 刘昱彰 张兆杰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期4-8,共5页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至2011年4月,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ARCH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获得完整随访16例(A组),与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至2011年4月,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ARCH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获得完整随访16例(A组),与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18例(B组)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17分法)评分改善率、轴性症状的产生及颈椎曲度的变化。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A组分别为(122.0±26.8)min、(153.0±46.7)ml、(59.4±11.6)%,B组分别为(119.0±28.6)min、(151.0±50.4)ml、(58.7±12.7)%,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为3例(18.75%),B组为6例(3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前颈曲角度(17.9±5.2)°与术后的(18.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颈曲角度(18.1±6.3)°与术后的(16.3±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固定装置 椎板成形术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辅助复位加360°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7
8
作者 陈柏龄 刘少喻 +4 位作者 李佛保 韩卫东 梁春祥 韩国伟 张旭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5-287,共3页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内固定辅助复位加360°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02年8月,使用后路切开椎弓根钉固定系统辅助复位加360°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23例,其中Ⅰ度滑脱7例、Ⅱ度16例,...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内固定辅助复位加360°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02年8月,使用后路切开椎弓根钉固定系统辅助复位加360°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23例,其中Ⅰ度滑脱7例、Ⅱ度16例,均伴有腰椎不稳症,或不同程度椎管狭窄症和神经症状。【结果】随访3~20个月,平均13个月,滑脱椎体复位率87%,随访8个月以上者15人,14人获骨性融合。临床疗效依侯树勋等制定标准,优13例,良8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1%。【结论】后路内固定辅助复位加360°融合术是治疗有手术指征的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极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椎弓根钉固定系统 手术指征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1
9
作者 王治栋 朱若夫 +6 位作者 杨惠林 魏琳 干峰 王根林 沈敏杰 袁泉 耿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0-444,共5页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46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Zero-p椎...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46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Zero-p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22例(A组,n=22),使用传统钛板联合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24例(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JOA评分、手术节段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融合率、吞咽困难发生率和邻近节段退变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97.3min,术中出血量86.4ml;B组为103.5min、90.6m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1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B组8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两组吞咽困难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随访12~31个月,平均21.5个月,B组术后随访13~32个月,平均22.1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JOA改善率为61%,B组为6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A组44个邻近节段有4个节段椎间盘信号发生退变或退变级别加重,B组48个邻近节段有8个节段椎间盘信号发生退变或退变级别加重,两组融合率和邻近节段退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Zero-p椎间融合器和传统钛板联合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应用Zero-p椎间融合器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间融合器 内固定 疗效
下载PDF
股骨近段解剖学参数分析及对内固定设计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魏波 李光灿 +1 位作者 梁捷予 李康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6-438,共3页
目的: 对国人近段股骨标本进行测量分析, 为内固定装置的设计、改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测量54根防腐股骨标本的股骨头直径、股骨颈最小径线及 135°头颈轴长等 10项解剖学指标。结果: (1) 股骨头直径(46. 80±3 .73) mm;... 目的: 对国人近段股骨标本进行测量分析, 为内固定装置的设计、改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测量54根防腐股骨标本的股骨头直径、股骨颈最小径线及 135°头颈轴长等 10项解剖学指标。结果: (1) 股骨头直径(46. 80±3 .73) mm; (2) 股骨头长径 (39 .18±4.32) mm; (3) 135°头颈轴长 (95.94±7 .69) mm; (4) 135°颈上缘头颈长 (84 .31±7. 06) mm; (5) 135°颈下缘头颈长 (100 .39±8. 99) mm; (6) 颈最小前后径 (26. 54±3 .19)mm; (7) 颈最小上下径 (32. 35±3. 31) mm; (8) 颈干角 (α) (127 .04±7 .11)°; (9) 颈中线与小转子轴线夹角(γ) (43. 22±4. 86)°; (10) 大转子与股骨外侧皮质延长夹角 (β) (16. 67±3. 87)°。结论: 所测数据可为股骨近段骨折内固定装置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段 解剖 测量 内固定
下载PDF
牵引闭合复位结合动力髋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万里 陈增海 +2 位作者 高春正 马胜忠 陈鹏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412-413,417,共3页
目的:探讨牵引闭合复位结合动力髋(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32例患者均在C臂X线机透视下利用牵引床进行闭合复位并且行切开DHS内固定,常规术后抗炎治疗及护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共治32例,... 目的:探讨牵引闭合复位结合动力髋(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32例患者均在C臂X线机透视下利用牵引床进行闭合复位并且行切开DHS内固定,常规术后抗炎治疗及护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共治32例,随访13~24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骨性愈合,髋内翻畸形1例,无断钉等髋关节严重活动障碍,按Harris疗效评定标准,术后髋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93.7%。结论:牵引闭合复位结合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可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内固定器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颈椎椎弓根螺钉瞄准器的研制与实验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东生 苏培强 +3 位作者 马若凡 李春海 彭焰 刘尚礼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使用瞄准器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8具颈椎标本,经CT平扫测量C3~C7各椎弓根轴线的内偏角度及在关节突上的投射点,X线双斜位片测量椎弓根轴线的头/尾偏角度及在关节突上的投射点。将标本分为两组,用2.8... 目的探讨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使用瞄准器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8具颈椎标本,经CT平扫测量C3~C7各椎弓根轴线的内偏角度及在关节突上的投射点,X线双斜位片测量椎弓根轴线的头/尾偏角度及在关节突上的投射点。将标本分为两组,用2.8mm×30mm的螺钉置入,第1组用手工按定位点及角度直接置入,第2组采用自行研制的可三维调节角度并可术中矫正的颈椎椎弓根螺钉瞄准器置入螺钉。结果第1组C3~C7共40枚螺钉,13枚螺钉位于椎弓根内,9枚穿破椎弓根,但未侵犯临近结构,18枚有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损伤;第2组C3~C7共40枚螺钉,36枚位于椎弓根内,4枚穿破椎弓根,但未侵犯临近结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过程中使用瞄准器有利于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可进入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弓根 内固定 瞄准器
下载PDF
微创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 被引量:43
13
作者 徐靖 许国安 +6 位作者 方向明 周亚军 高栋才 刘毓平 徐军 邓武昌 杨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肋骨内固定术治疗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多发肋骨骨折,2006年8月~2008年8月采用非内固定手术(包括加压包扎、呼吸机辅助呼吸、胸腔穿刺等)治疗63例,2008年8月~2010年8月采用微创肋骨内固定术治疗60例,即采用日本Gunze Li... 目的探讨肋骨内固定术治疗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多发肋骨骨折,2006年8月~2008年8月采用非内固定手术(包括加压包扎、呼吸机辅助呼吸、胸腔穿刺等)治疗63例,2008年8月~2010年8月采用微创肋骨内固定术治疗60例,即采用日本Gunze Limited,Medical Material Center生产的各型号NiTi记忆合金-抓握式接骨板及江苏亚华生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各型号聚左旋乳酸可吸收骨固定系统(刚子)微创内固定复位。比较2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非内固定手术组相比,微创肋骨内固定组住院时间短[(15.5±3.4)d vs.(21.3±5.6)d,t=-6.996,P=0.000],疼痛轻[视觉模拟评分(2.1±1.1)分vs.(5.7±1.5)分,t=-14.854,P=0.000],镇痛药用量少[哌替啶总用量(67.5±27.0)mgvs.(128.6±33.6)mg,t=-11.094,P=0.000],但住院费用高[(3.8±1.8)万元vs.(1.5±1.4)万元,t=8.011,P=0.000]。结论 微创肋骨内固定术治疗肋骨骨折优于非内固定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肋骨骨折 微创 NiTi记忆合金-抓握式接骨板 聚左旋乳酸可吸收骨固定系统 内固定
下载PDF
一种新型骶髂关节内固定装置的三维仿真与对比验证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琦 谌琦 +4 位作者 廖胜辉 石仕元 费骏 魏威 汪翼凡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05-111,共7页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一种新型的棒-板内固定装置固定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与骶髂关节螺钉和前路植入钢板两种固定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根据CT扫描数据建立完整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去除模型一侧的骶髂关节韧带群...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一种新型的棒-板内固定装置固定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与骶髂关节螺钉和前路植入钢板两种固定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根据CT扫描数据建立完整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去除模型一侧的骶髂关节韧带群模拟骨折脱位,然后使用棒-板内固定装置,骶髂关节螺钉和前路植入钢板进行模拟固定。对各模型施加同样的载荷来确定每种固定的力学性能。结果与骶髂关节螺钉和前路植入钢板相比,棒-板内固定装置可使骶髂关节的最大位移分别下降40%和42%。与对照组相比,棒-板内固定装置可使主要承载区的最大应力明显下降。此外,使用棒-板内固定装置固定可使髋部软骨和皮质骨的最大应力显著低于骶髂关节螺钉和前路植入钢板固定。结论由于棒-板内固定装置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其可为骨盆骨折提供较稳定的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板内固定装置 骶髂关节 内固定 有限元模型
下载PDF
镁合金内固定物的降解与力学强度 被引量:6
15
作者 廖穗祥 郑冠 +3 位作者 史成龙 杨轩 肖立军 夏虹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镁合金内固定物的降解与力学强度。方法将12只兔子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建立尺骨骨折模型,然后使用镁合金(ZK60)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对照组不建立模型,仅作正常对照。术后16周采用实验应力分析手段测试尺骨的生... 目的探讨镁合金内固定物的降解与力学强度。方法将12只兔子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建立尺骨骨折模型,然后使用镁合金(ZK60)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对照组不建立模型,仅作正常对照。术后16周采用实验应力分析手段测试尺骨的生物力学特性,通过MicroC T测算镁合金的腐蚀率。结果三点弯曲力学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力学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croC T测算结果显示,术后8周螺钉的腐蚀率为(0.40±0.04)mm/年,但螺帽比螺杆腐蚀快,接骨板的腐蚀率为(0.55±0.02)mm/年。结论镁合金可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型内固定材料应用,且对成骨无不良影响,并可促进骨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内固定物 骨折内固定术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经椎弓根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5
16
作者 郑佳状 张亨闰 +4 位作者 蒋电明 张智 蔡奇霖 陈宇 刘丹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278-2281,共4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采用经椎弓根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腰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为(6.01&#177;0.98)分,腿痛 VAS为(5.47&#...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采用经椎弓根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腰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为(6.01&#177;0.98)分,腿痛 VAS为(5.47&#177;0.63)分,功能障碍指数(ODI)为(64.47&#177;2.06)%,固定节段头侧椎间隙高度为(12.01&#177;1.08)mm ,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为(11.47&#177;1.13)mm,固定节段尾侧椎间隙高度为(11.95&#177;1.06)mm ;固定节段头侧节段椎间活动度(ROM)为(8.11&#177;1.21)&#176;,固定节段 ROM为(8.47&#177;1.63)&#176;,固定节段尾侧节段 ROM为(7.86&#177;1.36)&#176;。27例39个椎间隙采用减压结合 Dynesys固定,7例单间隙行单纯Dynesys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平稳渡过围术期,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并获得25~45个月随访,平均31.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 VAS为(1.85&#177;1.03)分,腿痛 VAS为(1.54&#177;0.18)分,ODI为(11.42&#177;1.51)%,固定节段头侧椎间隙高度为(11.85&#177;0.93)mm,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为(11.34&#177;1.02)mm,固定节段尾侧椎间隙高度为(11.62&#177;0.97)mm;固定节段头侧节段 ROM为(8.85&#177;1.33)&#176;,固定节段 ROM为(4.54&#177;1.78)&#176;,固定节段尾侧节段 ROM为(7.62&#177;1.21)&#176;。结论经椎弓根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限制保留固定节段活动度、缓解腰腿痛、改善腰腿功能,对相邻节段无明显影响,短期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需长时间、大宗病例的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 椎弓根 内固定器
下载PDF
下颈椎两节段椎体次全切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重建稳定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杰 赵刘军 +6 位作者 干开丰 陈斌辉 陈意磊 桑裴铭 贝迪恺 范腾迪 赵凤东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78-185,共8页
目的:建立下颈椎(C_(3)-C_(7))两节段椎体次全切后的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anterior cervical transpedicular system,ACTPS)的固定模型,为下颈椎前路重建提供一种内固定手术的有限元建模方法。方法:采集1名30岁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 目的:建立下颈椎(C_(3)-C_(7))两节段椎体次全切后的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anterior cervical transpedicular system,ACTPS)的固定模型,为下颈椎前路重建提供一种内固定手术的有限元建模方法。方法:采集1名30岁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颈段(C_(1)-T_(1))的CT数据,应用Mimics 10.0、Rapidform XOR3、Hypermesh10.0、CATIA5V19、ANSYS 14.0软件建立下颈椎(C_(3)-C_(7))三维非线性的完整模型作为完整组。记录完整组模型的单元数和节点数,对完整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后行C_(5)、C_(6)两节段椎体次全切,建立ACTPS模型作为ACTPS组,分别在完整组和ACTPS组的C_(3)上施加75 N的轴向压力和1N·m的纯力偶矩,使完整组和ACTPS组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方向运动,分析ACTPS组的椎间活动度和应力分布情况并与完整组比较。结果:试验建立了正常人的下颈椎(C_(3)-C_(7))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完整模型包括85832个单元,23612个节点。构建的ACTPS内固定模型应力分布比较均匀,与完整组比较,ACTPS组的整体活动度在屈伸、侧屈、旋转方向上分别减小,相应的邻近C_(3,4)节段代偿性轻微增加。结论:ACTPS固定系统的应力分布均匀,螺钉与钛板结合部位未出现应力集中区域,内固定断裂风险低,适合于两节段及以上颈椎前路减压后稳定性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体 内固定装置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掌侧钢板结合外支架治疗高能量损伤C3型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4
18
作者 邓迎生 张秋林 +10 位作者 王秋根 纪方 蔡晓冰 唐昊 吴剑宏 汪方 汤旭日 谢杨 官正茂 杨长伟 王谦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7期543-546,共4页
目的:初步研究掌侧支撑钢板结合外支架等固定治疗高能量损伤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使用掌侧入路支撑钢板、跨腕关节外支架并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6~4... 目的:初步研究掌侧支撑钢板结合外支架等固定治疗高能量损伤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使用掌侧入路支撑钢板、跨腕关节外支架并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6~47岁,平均37岁。闭合性骨折9例,开放性骨折4例(GustinoⅠ型3例,Ⅱ型1例)。病程2h~17d。比较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随访7~29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均获明显改善。桡骨远端影像学评估采用Stewart改良的Sarmiento评分,优9例,良4例;腕关节功能采用Gartland-Werley标准评定,优5例,良6例,可2例。结论:①掌侧钢板可支撑掌侧皮质,防止骨折碎片向掌侧移位和维持掌倾角,还能为背桡侧外支架提供掌侧支点;②外支架可借助掌侧支点维持桡骨长度和掌倾角,并利于对损伤关节软骨的修复产生"模造";③克氏针、植骨等技术的运用可进一步稳定骨折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 关节内骨折 骨折固定术 固定装置
下载PDF
内外复合固定治疗不稳定胫腓骨骨折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义明 王德义 张光铂 《中国骨伤》 CAS 2002年第3期144-145,共2页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 98例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螺丝钉内固定加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骨外联合固定方法治疗。结果 随访一年以上者 6 2例 (平均 18个月 ) ,骨折全部骨性愈合 (平均 ...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 98例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螺丝钉内固定加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骨外联合固定方法治疗。结果 随访一年以上者 6 2例 (平均 18个月 ) ,骨折全部骨性愈合 (平均 3 8个月 ) ,骨折愈合率 10 0 %。外固定钉道感染 5例 (8 1% )。全组病例切口Ⅰ期愈合。膝、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 复合固定创伤小 ,复位满意 ,固定可靠 ,效果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内固定装置 外固定器 治疗
下载PDF
脊柱内固定椎弓根螺钉置入后生物力学的稳定性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如森 冯世庆 刘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7期3156-3163,共8页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由于具有牢固的三维固定效果、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较好的复位和矫正畸形作用,被广泛用于脊柱外科,但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折断及螺钉拔出等并发症仍是导致内固定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目的:分析脊柱内固...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由于具有牢固的三维固定效果、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较好的复位和矫正畸形作用,被广泛用于脊柱外科,但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折断及螺钉拔出等并发症仍是导致内固定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目的:分析脊柱内固定植入物椎弓根钉的生物力学及稳定性探索。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关于椎弓根钉植入后生物力学评价相关的文章,以"椎弓根钉,脊柱,内固定,稳定性,生物相容性"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选择脊柱内固定植入物生物力学及评价相关的文献,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260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40篇文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与结论:要提高椎弓根螺钉系统对脊柱固定的稳定性,可通过改进内固定材料、设计和操作技术以分散固定界面应力,但对螺钉的改进受椎弓根和椎体大小的限制,如何从内固定系统装置上来增强固定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作者认为椎弓根螺钉植入后的稳定性评价应该结合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包括椎弓根螺钉材质、置入位置、角度、固定装置等因素,还应该针对患者个体化因素进行,即对椎弓根螺钉置入遵循个体化原则,对每一个不同的椎弓根施以不同的置钉入点、方向及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综述 椎弓根钉 螺钉 脊柱 内固定 稳定性 内固定植入物 生物力学 置入位置 角度 固定装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