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s of pika and simulated grazing disturbances on bare patches of alpine meadow in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Zone
1
作者 LI Jie-xia LI Xi-lai +3 位作者 GAO Jay SHI Yan MA Ge-liang Ka-zhao-cai-r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5期1307-1320,共14页
Bare patches in alpine meadow are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its degradation.The change of bare patches in an alpine meadow in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Zone during 2018-2019 was studied in relation to the disturbances c... Bare patches in alpine meadow are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its degradation.The change of bare patches in an alpine meadow in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Zone during 2018-2019 was studied in relation to the disturbances caused by plateau pika(Ochotona curzoniae)population and simulated grazing via artificial mowing both independently and interactively.The disturbance was set at three levels of high,medium and no disturbance(control group).Bare patches were mapped by from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images with fine resolution of 1 cm obtained in August 2018 and August 2019 in ArcG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area of bare patches decreased by 112.05 m2 in sub-plots devoid of pika disturbance but increased by 126.37 m2 in other subplots.The highest rate of increase is 89.02%.The individual effect of pika exceeds the joint effect of pika and mowing disturbances.The sole effect of mowing is lower than the joint effect of pika disturbance and intensive mowing,but higher than the joint influence of pika disturbance and moderate mowing.Strong pika disturbance(14 per sub-plot)caused the influence of mowing from moderate to intensive to increase by five-fold.The area of bare patches treated with moderate mowing and no pika disturbance decreased at the highest pace(-37.22%).Intensive mowing and medium density pikas(100 pikas/ha)are considered the thresholds at which the bare patches start to expand.Even if the meadow is mowed at the medium and high intensity,the area of bare patches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f plateau pika population is controlled to a low level.ANOVA analysis and longterm macro-scale satellite-derived results reveal that pika disturbance is more important in causing the bare patches to change than simulated grazing.Therefore,it is more important to control the number of pikas than to reduce grazing intensity to prevent the expansion of bare patches in the degraded alpine meadow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e patches simulated grazing Pika disturbance Interactive influence UAV Yellow River Source Zone
下载PDF
Seed movement of bare alkali-saline patches and their potential role i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Songnen grassland,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WU Ling HE Nian-peng ZHOU Dao-we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70-274,共5页
The dynamics of soil seed banks and seed movement was investigated in three bare alkali-saline patches in Songnen grassland, Northeast China, for exploring their potential role in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f bare al... The dynamics of soil seed banks and seed movement was investigated in three bare alkali-saline patches in Songnen grassland, Northeast China, for exploring their potential role in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f bare alkali-saline patch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ed banks and the seed movement in these patches were very similar to each other, and to some extent the seed movement was related to patch-side vegetation there. Seed movement across the soil surface of these bare alkali-saline patches was abundant and dominated by the seeds of pioneer species, such as Chloris virgata and Suaeda corniculata, which accounted for over 96% of these trapped seeds. In the contrast, soil seed banks of bare patches were extremely small, in different seasons, especially in May and June, even no any seed have been found, mainly due to lowest retaining capacity of surface soil to those abundant seed movement. Both soil seed banks and seed movement showed seasonal variation, and usually reached the maximum in October. Soil seed banks of bare alkali-saline patches, which were extremely small and difficult to recruit naturally, may inhibit speed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seed movement would be the potential seed source and play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f bare alkali-saline patches by enhancing the soft retaining capacity to seed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seed banks Seed movement bare alkali-saline patches Restoration ecology
下载PDF
青藏高原“黑土滩”退化草地植物和土壤对秃斑面积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5
3
作者 韩立辉 尚占环 +4 位作者 任国华 王彦龙 马玉寿 李希来 龙瑞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共6页
在青藏高原典型"黑土滩"区对93个秃斑块及周边的土壤和植被特征以及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地草毡层消失后形成的"黑土滩"秃斑在草地中形成一个"负肥力岛",秃斑块内土壤养分低于秃斑周... 在青藏高原典型"黑土滩"区对93个秃斑块及周边的土壤和植被特征以及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地草毡层消失后形成的"黑土滩"秃斑在草地中形成一个"负肥力岛",秃斑块内土壤养分低于秃斑周边有草皮层覆盖的草地,其中全氮、铵态氮、有机碳差异显著;同时秃斑内pH显著高于秃斑块外水平,秃斑块是草地养分流失的通道。当秃斑面积大于5m2时,秃斑块与周边景观异质性降低。秃斑内植物物种饱和度为20~25种,显著低于有草毡层覆盖的草地。秃斑内主要毒杂草铁棒锤和细裂叶莲蒿与秃斑块面积呈线性正相关,鼠洞个数与秃斑块面积亦呈线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黑土滩 秃斑块 植物群落 土壤养分
下载PDF
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严红宇 张毓 +3 位作者 赵建中 许庆民 李里 刘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3-343,共11页
2010年和2011年8月在青海省果洛州矮嵩草草甸,采用样方法测定了不同密度高原鼠兔栖息地内杂草斑和秃斑植物群落特征及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与2011年相比,相同高原鼠兔密度的栖息地内杂草斑和秃斑植物总盖度、平均高度和总... 2010年和2011年8月在青海省果洛州矮嵩草草甸,采用样方法测定了不同密度高原鼠兔栖息地内杂草斑和秃斑植物群落特征及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与2011年相比,相同高原鼠兔密度的栖息地内杂草斑和秃斑植物总盖度、平均高度和总地上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同一年份不同密度栖息地间差异显著。高原鼠兔低、中、高密度栖息地植物总盖度、平均高度和总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无鼠兔对照组(P<0.05),不同密度间无明显变化规律。低、中、高密度栖息地的莎草、禾草和豆科植物盖度、平均高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无鼠兔对照组(P<0.05),秃斑上豆科植物消失;杂类草平均高度在低密度栖息地和无鼠兔对照组显著高于中、高密度栖息地(P<0.05),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对照组最小,随高原鼠兔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2010年和2011年,高原鼠兔低、中、高密度栖息地内杂草斑面积分别占样地面积的4.0%、4.3%、13.3%和3.8%、4.3%、11.0%,秃斑面积分别占样地面积的0.2%、2.6%、4.0%和0.2%、2.2%、3.4%;植物损失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10.84 kg/hm2、203.18 kg/hm2、431.58 kg/hm2和107.67 kg/hm2、189.46 kg/hm2、365.72 kg/hm2。高原鼠兔的密度(x)与植物损失地上生物量(y)之间存在对数曲线关系,说明高原鼠兔的活动显著降低了植物总盖度、平均高度和总地上生物量,同时也改变了植物功能群组成。随高原鼠兔密度增加,栖息地内杂草斑、秃斑的面积和植物损失地上生物量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杂草斑 秃斑 损失生物量 植物群落
下载PDF
高原鼠兔洞穴区次生斑块面积的测定方法 被引量:6
5
作者 于龙 周立 +2 位作者 刘伟 周华坤 张毓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3,共5页
利用数码相机快速获得高原鼠兔挖掘活动形成的次生斑块图像,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计算其面积。运用该方法对草地内高原鼠兔洞穴区次生斑块的面积进行了实地测量,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测量出不同形状次生斑块的面积,具... 利用数码相机快速获得高原鼠兔挖掘活动形成的次生斑块图像,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计算其面积。运用该方法对草地内高原鼠兔洞穴区次生斑块的面积进行了实地测量,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测量出不同形状次生斑块的面积,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次生裸地 图像处理 面积测定
下载PDF
松嫩草地次生光碱斑种子流及其生态恢复意义 被引量:21
6
作者 何念鹏 吴泠 周道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43-847,共5页
通过陷井法 ,对松嫩草地次生光碱斑的表面种子流、土壤种子库动态进行了分析 ,调查发现次生光碱斑种子流数量巨大 ,种类相当丰富 ;次生光碱斑的表面种子流月份间差异极显著 ,6月份最小 ,10月份最大。次生光碱斑的土壤种子库很小 ,种类单... 通过陷井法 ,对松嫩草地次生光碱斑的表面种子流、土壤种子库动态进行了分析 ,调查发现次生光碱斑种子流数量巨大 ,种类相当丰富 ;次生光碱斑的表面种子流月份间差异极显著 ,6月份最小 ,10月份最大。次生光碱斑的土壤种子库很小 ,种类单一 ,原有的土壤种子库严重流失 ;与典型羊草群落相比 ,土壤种子库在种类和数量上均有很大差异。次生光碱斑的土壤种子库很小 ,尤其在 5、6月 ,造成次生光碱斑种子极度缺乏 ,是次生光碱斑植物自然恢复进程极其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种子流的生理 -生态特征和数量特征 ,它对次生光碱斑的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是潜在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流 土壤种子库 种子动态 退化 次生光碱斑
下载PDF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消融期土壤水盐运移特征 被引量:16
7
作者 姜世成 周道玮 靳英华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4-128,共5页
研究了松嫩盐碱化草地消融期盐碱裸地和羊草草地土壤剖面水盐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消融过程中,冻结层双向融化,上层消融速度快于下层,盐碱裸地消融速度快于羊草草地;强烈的水分蒸发引起表层土壤(0-20cm)水分损失严重,引发深层盐... 研究了松嫩盐碱化草地消融期盐碱裸地和羊草草地土壤剖面水盐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消融过程中,冻结层双向融化,上层消融速度快于下层,盐碱裸地消融速度快于羊草草地;强烈的水分蒸发引起表层土壤(0-20cm)水分损失严重,引发深层盐分向上迁移,在冻结期潜在积盐的基础上,形成春季表层土壤的“爆发式”积盐.与羊草草地相比,盐碱裸地表层积盐更为强烈,盐分来源于较深的土壤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 消融期 盐碱裸地 水盐运移
下载PDF
沙质草地裸斑植被恢复:种子传播和种子形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邓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344-13347,13371,共5页
荒漠化导致草地中形成大量裸斑,笔者通过监测传播到裸斑的种子,分析种子传播在裸斑的时空分布,探索种子形态、传播媒介对种子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传播到裸斑的种子为415~991粒/(m2.a);传播种子的分布具有季节差异,70%的种子集中分布... 荒漠化导致草地中形成大量裸斑,笔者通过监测传播到裸斑的种子,分析种子传播在裸斑的时空分布,探索种子形态、传播媒介对种子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传播到裸斑的种子为415~991粒/(m2.a);传播种子的分布具有季节差异,70%的种子集中分布在59、、10月,6、78、1、1月一般低于150粒/m2;传播种子分布无空间差异,在裸斑不同方位和圈层呈均衡分布;种子形状和重量是影响种子传播到裸斑的重要因素。种子传播的时间分布格局、种子形态影响种子侵入裸斑,进而影响其植被自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斑 种子传播 种子形状 种子重量 植被恢复
下载PDF
黄河源区高寒草甸凸斑地对土壤团聚体固碳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占明 张永坤 李希来 《青海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高寒草甸凸斑地的发生可以显著影响高寒草甸土壤不同团聚体组分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固存,进而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土壤碳排放速率和排放量。为探明高寒草甸凸斑地对土壤团聚体固碳效应的影响,文中以高寒草甸凸斑地... 高寒草甸凸斑地的发生可以显著影响高寒草甸土壤不同团聚体组分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固存,进而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土壤碳排放速率和排放量。为探明高寒草甸凸斑地对土壤团聚体固碳效应的影响,文中以高寒草甸凸斑地为研究对象,测算了黄河源区天然草甸与凸斑地土壤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和团聚体内有机碳浓度与储量。结果表明:(1)随着天然草甸退化为凸斑地,高寒草甸土壤中,〉0.25 mm的大团聚体显著减少,<0.25 mm的微团聚体和粉黏粒显著增加,从而导致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显著降低(P<0.05),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下降;(2)与天然高寒草甸相比,凸斑地的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粉黏粒组分的有机碳浓度并无显著差异(P>0.05);(3)高寒草甸凸斑地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和团聚体内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基本局限在0~20 cm土层(P<0.05),对20~40 cm土层的影响不显著(P>0.05)综上,高寒草甸凸斑地的发生会造成土壤团聚体结构退化及固碳效应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斑地 大团聚体 三江源区 高寒草甸 黄河源区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冠下裸斑形成土壤学机制
10
作者 张帅 吕杰 +2 位作者 马媛 陈静 沈畅 《生态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4844-4853,共10页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与齿肋赤藓共生区域中,梭梭冠下常形成藓类结皮裸露斑块。为研究梭梭冠下裸斑形成机理,以裸斑内土壤、裸斑外藓类结皮土壤、背景裸地土壤以及背景藓类结皮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四类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和理化因子,并测...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与齿肋赤藓共生区域中,梭梭冠下常形成藓类结皮裸露斑块。为研究梭梭冠下裸斑形成机理,以裸斑内土壤、裸斑外藓类结皮土壤、背景裸地土壤以及背景藓类结皮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四类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和理化因子,并测定土壤代谢组以及分析其之间差异。结果表明,裸斑内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比与裸斑外藓类结皮和背景藓类结皮土壤并无显著性差异,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并非造成梭梭冠下藓类裸斑的原因。裸斑内土壤Na+、K+、Mg^(2+)、SO_(4)^(2-)、CO_(3)^(2-)、HCO_(3)^(-)含量显著高于裸斑外土壤、背景裸地土壤和背景结皮土壤,总盐含量最高为1.705 g/kg。这个含量不足以对齿肋赤藓正常生长造成影响,因此裸斑内土壤中较高的离子浓度也并非藓类裸斑产生的原因。土壤代谢组结果显示不同土壤代谢物具有极显著差异,油酰胺等酰胺类化合物相对丰度最高,占总代谢物的72.68%,且在裸斑内土壤中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裸斑藓类结皮土壤、裸地土壤和背景结皮土壤,因此推测裸斑内土壤中油酰胺等酰胺类化合物可能是抑制齿肋赤藓生长的主要原因,是造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冠下藓类裸斑产生的主要土壤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梭梭 藓类裸斑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代谢组
下载PDF
可获得种子量和种子出苗对草地裸沙斑植被恢复的相对制约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徐 刘志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679-2684,共6页
以科尔沁沙化草地的裸斑为研究对象,布设种子捕捉器监测生长季传播到裸斑的种子数量、物种组成,并人工播种监测裸斑中出苗情况,研究可获得种子数量和出苗对裸斑植被恢复的制约。结果表明:沙生植物3种,种子数为71~623粒·m-2,非沙... 以科尔沁沙化草地的裸斑为研究对象,布设种子捕捉器监测生长季传播到裸斑的种子数量、物种组成,并人工播种监测裸斑中出苗情况,研究可获得种子数量和出苗对裸斑植被恢复的制约。结果表明:沙生植物3种,种子数为71~623粒·m-2,非沙生植物9种,种子数为73~410粒·m-2;裸斑中沙生植物的出苗数(9.3~22.3株·m-2)高于非沙生植物(0~3.4株·m-2);沙生植物在裸斑的出苗率最高为沙蓬(12.2%~34.1%),其次是乌丹蒿(4.5%~10.3%),小叶锦鸡儿(0~0.5%),非沙生植物狗尾草出苗率为0~6%,蒲公英为0~0.4%,其余植物种出苗率为0;沙生植物裸斑出苗数(9.3~22.3株·m-2)高于植被区(7.7株·m-2),而非沙生植物在裸斑的出苗数(0~3.4株·m-2)低于植被区(4.5株·m-2)。可见,裸斑植被恢复中,沙生植物的可获得种子量制约高于出苗制约;非沙生植物的可获得种子量制约与出苗制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斑 种子传播 种子出苗 植被恢复
原文传递
基于无人机航摄影像的喀斯特地区裸岩信息提取及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志慧 刘雯 +5 位作者 李笑含 朱靖轩 张洪涛 杨东 徐超昊 徐宪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436-2444,共9页
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等级的结构和格局是实现区域石漠化治理的重要基础信息,受技术手段的限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仍非常缓慢。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精度的地表信息获取越来越方便、且成本较低。本研究利用无人机影像,对比了... 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等级的结构和格局是实现区域石漠化治理的重要基础信息,受技术手段的限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仍非常缓慢。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精度的地表信息获取越来越方便、且成本较低。本研究利用无人机影像,对比了基于像元的非监督和监督分类方法以及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在裸岩信息提取中的表现,发现面向对象分类结果具有更高精度。基于获得的裸岩分布信息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岩石平均斑块面积与裸岩率呈负相关的关系,岩石斑块个数与裸岩率呈正相关关系;②通过对比不同裸岩率(11%、20%、29%和48%)基质的景观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景观破碎度指数对不同裸岩率的景观分布的影响,从而表明了在不同的石漠化地区随着裸岩率的增加,岩石形状指数与岩石破碎度指数均逐渐增加,进而表明石漠化程度越严重;③裸岩率不同的地区表现不同的分布形态和斑块特征,裸岩率越高,岩石越破碎,斑块分布较为分散。小尺度斑块景观格局与区域的生态过程有着重要关系,开展小尺度景观格局的研究会深化区域尺度石漠化发展过程的理解。石漠化地区的小尺度斑块景观格局变化影响区域的生态过程,对以后的石漠化过程以及未来石漠化演变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景观格局 斑块大小 分布格局 面向对象分类 无人机 裸岩率 分类 喀斯特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