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TECTONIC OF NAMCHE BARWA SYNTAXIS IN EAST TIBET, CHINA
1
作者 Liu Yuping, Pan Guitang, Geng Quanru, Zheng Lalin, Liu Jiaoji (Chengdu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Chengdu 610082,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79-280,共2页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consists of Namche Barwa and Assam syntaxis. Namche Barwa, located at south east edge Tibet plateau, is the least\|known place for geologist, because there are thick trees and more rains as ...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consists of Namche Barwa and Assam syntaxis. Namche Barwa, located at south east edge Tibet plateau, is the least\|known place for geologist, because there are thick trees and more rains as well as difficult traffic condition, but Namche Barwa syntaxis is very important to Himalayan and Tibet plateau research. A Big Bend of Yalu Tsangpo and the deepest Grand Canyon in the word developed in Namche Barwa region. From core to surrounding Namche Barwa syntaxis may be divided into Himalayan,Yalu Tsangpo as well as Gangdise three tectonic units and three boundary fault zone.The core of syntaxis is Himalayan unit with Zircon U\|Pb age 1312±6Ma which is correlated to High Himalayan unit in central Himalayan, major rocks of core are garnet\|plagioclase gneiss and hornblende\|plagioclase gneiss as well as layered migmatites, some lens or band of high pressure granulite,garnet\|clinopyroxenite(ecologite) and rare marbles also exist in this unit. Research result indicates that rock of core may have experienced poly\|phase metamorphism and deformation, from early granulite or eclogite facies to late amphibole 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tectonic Namche barwa syntaxis WEDGE GRAND CANYON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压基性麻粒岩成因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双鹏 张泽明 +3 位作者 田作林 芦维瑞 郭明明 张成圆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15,共20页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杂岩中存在典型的泥质、长英质和基性高压麻粒岩。但是,高压麻粒岩在南迦巴瓦杂岩中的分布范围、变质条件和变质时间是否存在空间上的变化并不明确。本文对南迦巴瓦杂岩西南部巴嘎地区的高压基性麻粒岩进行了...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杂岩中存在典型的泥质、长英质和基性高压麻粒岩。但是,高压麻粒岩在南迦巴瓦杂岩中的分布范围、变质条件和变质时间是否存在空间上的变化并不明确。本文对南迦巴瓦杂岩西南部巴嘎地区的高压基性麻粒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巴嘎高压基性麻粒岩由石榴子石、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和石英组成,石榴子石变斑晶发育生长成分环带。识别出三期矿物组合:进变质矿物组合M1为石榴子石变斑晶核部及其矿物包裹体,包括石榴子石、石英、榍石和磷灰石;峰期矿物组合M2为变斑晶石榴子石边部和基质矿物,即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金红石+熔体;退变质矿物组合M3呈冠状体或基质产出,其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单斜辉石+黑云母+石英+榍石。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峰期变质条件约为1.5 GPa和915℃,具有顺时针P-T轨迹,退变质的早期和晚期分别为近等温降压和降温降压过程。高压基性麻粒岩在峰期条件下发生了明显的部分熔融,含~26%(体积)的熔体,其退变质和熔体结晶作用很可能发生在26~14 Ma。本文和研究区现有研究成果表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杂岩中的高压麻粒岩广泛分布,从东北部的加拉、直白和派乡延伸到西南部的巴嘎沟,形成了一条长度超过80 km的高压麻粒岩带。整个带中的高压麻粒岩具有类似的变质条件和持续时间,是印度大陆地壳平缓俯冲并经历了高温和高压变质与部分熔融的产物,构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加厚下地壳。大量高压麻粒岩强烈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可能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提供了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基性麻粒岩 P-T-T轨迹 部分熔融 南迦巴瓦杂岩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石英EBSD组构研究及地壳构造变形环境指示
3
作者 费镕泽 董汉文 +5 位作者 唐灼 李广旭 王亚莹 郝光明 宋昱霆 曾令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49-3963,共15页
东构造结是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最强烈、岩浆作用和深熔作用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是研究喜马拉雅地壳变形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野外大比例尺填图,结合宏观与微观构造解析以及石英组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东久-米林剪切... 东构造结是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最强烈、岩浆作用和深熔作用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是研究喜马拉雅地壳变形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野外大比例尺填图,结合宏观与微观构造解析以及石英组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东久-米林剪切带中段以左行走滑为主,其变形温度为300~550℃;直白-丹娘韧性拆离断层表现为上盘向NW方向运动,其变形温度为400~650℃。(2)研究区经历过高温变质至低温变形的过程,组构特征表现出从柱面<c>滑移至底面滑移的演化过程。在直白-丹娘韧性拆离断层两侧,构造变形呈不连续性,从而为进一步解体南迦巴瓦变质体和重塑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南迦巴瓦变质体 石英EBSD组构 运动学 构造变形
下载PDF
西藏南部南迦巴瓦地区变泥质岩和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及其对构造事件的约束
4
作者 郝光明 曾令森 +1 位作者 赵令浩 彭涛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3-660,共18页
西藏南部南迦巴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端,该区保留了大量新生代变质和深熔作用记录,是研究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演化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岩石学观察基础上,通过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南... 西藏南部南迦巴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端,该区保留了大量新生代变质和深熔作用记录,是研究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演化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岩石学观察基础上,通过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南迦巴瓦地区变质岩和淡色花岗岩的年代学意义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区露头可见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平行片麻理侵入到变泥质岩中,该变泥质岩为含石榴子石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其继承锆石年龄为1617~565 Ma,还记录了28.1~16.4 Ma的新生代变质作用。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形成于23.3±0.4 Ma,经历了18.4~8.6 Ma的岩浆事件,是南迦巴瓦地区构造减压过程中变质岩多次部分熔融的产物。该淡色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K_(2)O、FeOT和铝饱和指数A/CNK,较低的Al_(2)O_(3)、CaO、Na_(2)O和Na_(2)O/K_(2)O,为过铝质富钾花岗岩。其富集Rb、K、Pb,亏损Ba、Sr、Nb、Ta、Nd、Zr、Ti,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和海鸥状稀土分布模式,较高的Rb/Sr、Nb/Ta和较低的Zr/Hf,可能与发育大量的石榴子石并经历了较高程度的斜长石、独居石分离结晶作用和熔体结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南迦巴瓦 变泥质岩 淡色花岗岩 深熔作用 西藏南部
下载PDF
西藏波密地区深部密度结构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5
作者 范鹏啸 于常青 +4 位作者 王瑞雪 曾祥芝 李卫强 张玥 雷晨露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47-3061,共15页
西藏波密地区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北部,是研究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首次获得波密地区1:20万布格重力数据,并利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解方法、刻痕分析方法和重力三维反演方法,获得了不同尺度的重力异常、断层分布和密度... 西藏波密地区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北部,是研究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首次获得波密地区1:20万布格重力数据,并利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解方法、刻痕分析方法和重力三维反演方法,获得了不同尺度的重力异常、断层分布和密度结构。结果分析表明,波密地区整体地壳密度变化明显,与断裂分布密切相关。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在波密地区推断了20条断裂,发现了4处较大的横向密度不均匀带,并推断了贯穿研究区的嘉黎断裂带的产状。在此基础上利用该地区地震及余震活动记录,本文分析了深部密度结构与地震的关系。通过对研究区的断裂构造、地震活动与重力异常的密度横向变化可知,该地区地震活动、断裂带与岩石密度扰动的横向不均匀性密切相关,地震主要位于密度差异带整体的垂向的高密度区域。最后讨论了深部密度结构对波密地区大型工程建设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构造结 嘉黎断裂 大型工程建设 深部密度结构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和大地电磁数据联合反演南迦巴瓦构造结中部地区壳幔结构 被引量:20
6
作者 彭淼 谭捍东 +3 位作者 姜枚 王伟 李庆庆 张立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281-2291,共11页
利用2010年布设在西藏南迦巴瓦构造结的郎嘎、崩嘎、直白和拉格四个宽频地震台所观测到的近5个月的地震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处理得到接收函数,通过筛选多条相近震中距和反方位角的高质量接收函数求取其叠加平均.对大地电磁数... 利用2010年布设在西藏南迦巴瓦构造结的郎嘎、崩嘎、直白和拉格四个宽频地震台所观测到的近5个月的地震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处理得到接收函数,通过筛选多条相近震中距和反方位角的高质量接收函数求取其叠加平均.对大地电磁数据做Rhoplus分析处理得到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利用单台接收函数和相同位置的大地电磁视电阻率和相位联合反演地下一维壳幔结构.联合反演采用遗传算法,并通过权衡图分析大地电磁和地震数据的兼容性.理论值和实测值的对比显示两种数据能同时得到较好拟合.联合反演结果表明:(1)中上地壳为9km至14km厚的高阻高速层覆盖于低阻低速层之上的结构,中地壳低阻低速层可能与深部流体和局部熔融共同作用有关.(2)下地壳存在最厚达20km的高导的壳幔过渡层,波速在4km/s左右;上地幔约130km至150km以下存在软流圈.(3)上地壳的高阻高速层解释为多雄拉组混合岩化角闪岩相变质岩,而直白台所显示的低阻低速层与高压麻粒岩的少量部分熔融有关,可能源于壳幔过渡带镁铁质岩石的相变或更深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大地电磁测深 南迦巴瓦 遗传算法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迦巴瓦构造及组构运动学 被引量:82
7
作者 许志琴 蔡志慧 +3 位作者 张泽明 李化启 陈方远 唐泽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63-1476,共14页
喜马拉雅东端—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构造格架总体呈现由叠置构造岩片构成的复式背形构造。自 NW 到 SE 由比鲁构造岩片、直白构造岩片、南派乡构造岩片和多雄拉变质穹隆组成,它们之间的界限分别是直白—丹娘—南伊沟韧性拆离断裂、直白—... 喜马拉雅东端—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构造格架总体呈现由叠置构造岩片构成的复式背形构造。自 NW 到 SE 由比鲁构造岩片、直白构造岩片、南派乡构造岩片和多雄拉变质穹隆组成,它们之间的界限分别是直白—丹娘—南伊沟韧性拆离断裂、直白—丹娘韧性逆冲断裂和多雄拉韧性逆冲断裂。由高压麻粒岩相组成的直白构造岩片被直白—丹娘—南伊沟韧性拆离断裂和直白—丹娘韧性逆冲断裂所夹持,为挤出构造岩片。根据印度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缝合带西侧和北侧的变形特征及石英组构运动学的 EBSD 测量结果,表明大拐弯缝合带存在各段的差异,并具有逐渐演化的特征。大拐弯缝合带的北端为拉月一迫隆乡韧性逆冲剪切带;西段为鲁朗—拉月左行走滑剪切带,西南段为嘎马—米林左行伸展转换剪切带,指示南迦巴瓦变质体相对拉萨地体的运动转为水平走滑运动。根据大拐弯缝合带东侧右行走滑和西侧左行走滑特征,推测在印度一亚洲碰撞之后,南迦巴瓦变质体受制于这两条走滑断裂,而相对喜马拉雅地体向北推移,并深深插入拉萨地体之下,形成东构造结。由于南迦巴瓦变质体的强烈上隆,其上部原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古生代—中生代盖层沉积被俯冲和被剥蚀贻尽。南迦巴瓦变质体中直白组高压麻粒岩相中石榴石辉石岩形成的温压条件(T=800~900℃,P=2.6~2.8GPa)表明,岩石经历了相当于80km~100km 深度的峰期榴辉岩变质作用的条件,印度板片深俯冲于拉萨地体之下又折返挤出到由派乡组和多雄拉组角闪岩相(混合岩化)组成的南迦巴瓦变质基底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变质体 叠置构造岩片 复式背形构造 挤出机制 东构造结形成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地质年代学和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被引量:38
8
作者 张泽明 王金丽 +1 位作者 赵国春 石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77-1487,共11页
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南的南迦巴瓦岩群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和强烈的部分熔融与混合岩化作用。本文选择广泛分布的长英质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除个别岩石保存了由石榴石+蓝晶石十三元长石+... 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南的南迦巴瓦岩群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和强烈的部分熔融与混合岩化作用。本文选择广泛分布的长英质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除个别岩石保存了由石榴石+蓝晶石十三元长石+石英组成的高压泥质麻粒岩相变质矿物组合以外,大多数片麻岩具有角闪岩相变质矿物组合,它们的原岩包括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并具有岩浆弧花岗岩的化学成分特征。片麻岩中的锆石普遍具有核-边结构。SARIMP 和 LA-ICP-MS 原位分析表明,锆石的边缘给出了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期变质和岩浆事件年龄(500~10Ma),而锆石的核部给出了前寒武纪年龄,但主要集中在~2500Ma,~1800Ma,~1600Ma 和~1000Ma。所分析的锆石区域具有明显的岩浆结晶环带和高的 Th/U 比值,表明它们所指示的是多期岩浆活动事件年代。这些年代峰值与整个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及印度陆块所获得的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年龄及分布特征基本上可以对比。因此,我们认为南迦巴瓦岩群及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的原岩是由新太古代至新元古代形成的多期岩浆岩组成,并作为印度陆块的一部分经历了 Columbia、Rodinia 和 Gondwana 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过程,以及喜马拉雅期的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杂岩 麻粒岩 地质年代学 喜马拉雅造山带 前寒武纪构造-岩浆热事件 超大陆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群高压麻粒岩中含石榴石花岗岩脉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与折返作用 被引量:24
9
作者 戚学祥 李化启 +2 位作者 李天福 蔡志慧 于春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75-984,共10页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核部的南迦巴瓦群是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峰期变质、角闪岩相退变质和强烈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以含有高压麻粒岩透镜体或夹层为特色的变质岩组合。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产于退变质高压麻粒岩中的含石榴石花岗岩脉具有高钾...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核部的南迦巴瓦群是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峰期变质、角闪岩相退变质和强烈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以含有高压麻粒岩透镜体或夹层为特色的变质岩组合。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产于退变质高压麻粒岩中的含石榴石花岗岩脉具有高钾、富铝、轻稀土强烈富集、分馏程度很高、重稀土相对亏损、Eu强烈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及放射性元素相对原始地幔值强烈富集、Rb/Sr>1.4的特征。利用花岗岩的主要成分及锆的含量估算的岩浆初始温度为792~801℃,略低于南迦巴瓦群的峰期变质温度850℃。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显示锆石核部年龄集中在519~525Ma之间,揭示出印度地块经历泛非期构造运动改造的痕迹。锆石边部主要存在39~44Ma、24~25Ma和7.3Ma三个年龄段,前者代表了花岗岩浆的侵位时代,第二个年龄段是对MCT和STDS构造热事件改造的反映,后者揭示出构造-浅表反馈作用的信息。说明含石榴石花岗岩脉是在南迦巴瓦群折返过程中近等温降压条件下地壳岩石发生"干"深熔作用形成的高钾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以及南迦巴瓦群在经历峰期变质作用后很快就开始折返,并在后碰撞过程中经历了藏南拆离系(STDS)和主中央冲断带(MCT)构造事件及后期构造-浅表反馈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石榴石花岗岩 锆石SHRIMP U-PB定年 南迦巴瓦群 东构造结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更新世两期抬升-剥露事件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8
10
作者 雷永良 钟大赉 +2 位作者 季建清 贾承造 张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4-590,共7页
对出露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地区那木拉峰的片麻岩进行了系统垂向上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取样分析,在3393~4537m取样高程内的10个样品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显示:中值年龄在0.64—1.58Ma之间,平均封闭径迹长度在14.0~1... 对出露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地区那木拉峰的片麻岩进行了系统垂向上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取样分析,在3393~4537m取样高程内的10个样品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显示:中值年龄在0.64—1.58Ma之间,平均封闭径迹长度在14.0~15.2μm之间,标准偏差在1.0~3.5μm之间。其中,径迹长度数据为这一地区的首次报道,可以为数据分析的可靠性提供重要保证。通过利用裂变径迹的“香蕉图”模式分析,在这批年龄结果中进一步区分出了代表混合年龄的样品组分和代表事件年龄的样品组分。事件年龄揭示这一地区在更新世有两期抬升-剥露事件的记录,时间分别为1.10±0.24Ma和0.65±0.08Ma。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剖面线上的空间分布显示山体内部的高海拔地区年龄较新,向边缘低海拔地区逐渐变老的趋势。这种分布特征与早期多雄拉-那木拉褶皱构造变形无关,是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正处于快速抬升-剥露过程中的一种指示。据地温梯度30~40%/km推算的1Ma以来的平均视剥露速率约为2.43~3.24mm/a。而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这一地区快速地抬升-剥露过程可能自3Ma已发生。东喜马拉雅构造结1.10Ma和0.65Ma的抬升-剥露事件可以与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周缘地区的“昆黄运动”、气候转型和沙漠化等同期响应事件在年代学上建立联系。青藏高原的周缘隆起在更新世时期表现出的活动响应具有准同时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抬升-剥露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南迦巴瓦 更新世
下载PDF
藏东南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及形成环境 被引量:25
11
作者 耿全如 潘桂棠 +3 位作者 郑来林 孙志明 欧春生 董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8-406,共19页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藏东南南迦巴瓦峰地区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 ,呈弧形大致沿雅鲁藏布江分布 ,出露宽度 2~ 1 0km。带内岩石变质、变形强烈 ,按产状可分为两大类 :基质和岩块 (片 )。岩块 (片 )包括蛇绿岩套中的超镁铁岩、辉绿...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藏东南南迦巴瓦峰地区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 ,呈弧形大致沿雅鲁藏布江分布 ,出露宽度 2~ 1 0km。带内岩石变质、变形强烈 ,按产状可分为两大类 :基质和岩块 (片 )。岩块 (片 )包括蛇绿岩套中的超镁铁岩、辉绿岩墙和辉长岩 ,石英 (片 )岩 ,大理岩和两侧老基底片麻岩等。岩块 (片 )大小不一 ,大的延伸可 >5 0km ,小的仅约 0 .5m ;基质是塑性变形十分强烈的绢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石英片岩、绿片岩等岩石组合。变质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该蛇绿混杂岩带可能由形成环境不同的“碎片”组成 ,包括弧前扩张带、岛弧、弧后盆地及洋岛等环境 ,是典型的消减带环境的蛇绿岩 (SSZ)。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 ,说明蛇绿岩可能在 2 0 0Ma前形成 ,比原认为距今 1 1 0~ 1 2 0Ma要早得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 超镁铁岩 辉绿岩 辉长岩 石英岩
下载PDF
印度大陆俯冲过程中的高压变质与深熔作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杂岩的相平衡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向华 张泽明 +3 位作者 董昕 祁敏 林彦蒿 雷恒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792-3802,共11页
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南迦巴瓦杂岩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一部分,是印度大陆深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基于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本文对南迦巴瓦杂岩中的泥质变质岩进行了相平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泥质岩... 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南迦巴瓦杂岩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一部分,是印度大陆深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基于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本文对南迦巴瓦杂岩中的泥质变质岩进行了相平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泥质岩石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峰期矿物组成是石榴石+蓝晶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金红石,峰期变质条件是~820℃,13.0~13.5kb,表明印度大陆至少俯冲到了约45km深度,构成了青藏高原的加厚下地壳。高压泥质变质岩在进变质和峰期变质过程中经历了白云母和黑云母脱水反应引起的部分深熔,熔融程度可达27v01%,形成了花岗质成分的熔体,构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淡色花岗岩的源区。因此,青藏高原具有一个深熔融的中下地壳,为其侧向流动提供了有利的流变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麻粒岩 相平衡模拟 深熔作用 南迦巴瓦杂岩 喜马拉雅构造山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环东冈瓦纳大陆周缘的古生代造山作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的岩石学和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61
13
作者 张泽明 王金丽 +1 位作者 沈昆 石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627-1637,共11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端的南迦巴瓦岩群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一部分,主要由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变质的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片岩和钙硅酸盐岩组成。长英质片麻岩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石榴石、黑云母和褐帘石组成。片麻岩中的锆石...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端的南迦巴瓦岩群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一部分,主要由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变质的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片岩和钙硅酸盐岩组成。长英质片麻岩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石榴石、黑云母和褐帘石组成。片麻岩中的锆石具有核.边结构,由一个大的继承岩浆核和一个窄的变质生长边组成。锆石岩浆核具同心韵律环带,其 REE配分模式以 HREE 富集和负 Eu 异常为特征,并具有高的 Th/U 比值。锆石 U-Pb 年代分析表明,这种继承岩浆锆石给出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90~500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些片麻岩的原岩是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形成在俯冲带的岩浆弧构造环境。钙硅酸盐岩中的锆石具有高级变质岩中变质生长锆石的典型特征,即具有相对较低的 REE 含量,不明显的负 Eu异常和较低的 Th/U 比值。变质锆石所获得的 U-Pb 加权平均年龄为505Ma。本文和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是一个复合造山带,它经历了古生代的原始造山作用,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过程中发生了再造山作用。喜马拉雅的古生代造山带作用是原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俯冲和亚洲微陆块(包括拉萨和羌塘地块)增生的结果,是在冈瓦纳大陆拼合之后其边缘发生的安底斯型造山作用,因此,它并不属于在冈瓦纳超大陆聚合过程中陆-陆碰撞形成的泛非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岩群 锆石U-Pb定年 岩石学 环冈瓦纳造山带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下载PDF
南迦巴瓦地区地应力场估算与构造稳定性探讨 被引量:16
14
作者 丰成君 李滨 +8 位作者 李惠 周铭辉 张鹏 朱思雨 任雅哲 戚帮申 王苗苗 谭成轩 陈群策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19-937,共19页
南迦巴瓦地区是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新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强烈,嘉黎断裂带、东久-米林断裂带及墨脱断裂带等活动断裂构造稳定性直接影响该地区工程规划建设。地应力是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的关键性参数,当... 南迦巴瓦地区是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新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强烈,嘉黎断裂带、东久-米林断裂带及墨脱断裂带等活动断裂构造稳定性直接影响该地区工程规划建设。地应力是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的关键性参数,当前,关于南迦巴瓦地区地应力场研究成果相对缺乏,难以满足交通廊道地质安全风险评价实际需求。基于震源机制解数据,采用应力张量反演方法,揭示南迦巴瓦地区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依据断层滑动失稳临界地应力条件,联合应力形因子和断层摩擦系数反演,估算南迦巴瓦周边不同区域地应力绝对大小。结果表明:南迦巴瓦地区现今地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至北北东向;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大小随深度线性增加梯度分别为0.032~0.0355 MPa/m、0.0227~0.0236 MPa/m,存在非均匀特征,估测结果与原位地应力实测值一致性较好;在当前地应力环境下,南迦巴瓦周边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局部段落存在较大的地震危险性。研究成果可为南迦巴瓦地区工程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 地应力 震源机制解 构造稳定性
下载PDF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揭示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台阵下方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彭淼 姜枚 +4 位作者 Chen Youlin 谭捍东 李庆庆 张立树 许乐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0-85,共16页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这里发生急剧转折,南迦巴瓦变质体快速隆起,然而关于东构造结的形成机制一直未有定论.利用围绕南迦巴瓦峰的4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改进的H-κ叠加方法和共转...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这里发生急剧转折,南迦巴瓦变质体快速隆起,然而关于东构造结的形成机制一直未有定论.利用围绕南迦巴瓦峰的4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改进的H-κ叠加方法和共转换点叠加方法综合研究了东构造结的地壳厚度、波速比分布和地壳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地壳厚度为64.03 km,大部分台站介于60.48~66.55 km范围;平均波速比为1.728,主要集中范围为1.696~1.742.东构造结地壳厚度横向变化剧烈,构造结西端和北端厚而中间薄,东构造结核部Moho面呈现上隆的构造形态,东西向上隆幅度约为6~7 km,南北向的上隆超过9~10 km.东构造结核部地壳上隆减薄可能由高密度、高波速的岩石圈撕裂残片拆沉到上地幔软流圈后重力失衡所致.平均波速比超过1.8的高值异常展布于东构造结的两侧,推测为环东构造结的壳内部分熔融体.东构造结地壳上隆减薄和壳内部分熔融的存在很可能均与幔源热物质的上涌有关,而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则可能由印度板片的撕裂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叠加法 CCP叠加法 南迦巴瓦
下载PDF
南迦巴瓦构造结墨脱地区高Sr/Y花岗岩的成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5
16
作者 董汉文 许志琴 +2 位作者 李源 刘钊 李忠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13-2023,共11页
墨脱花岗岩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侧,是冈底斯岩浆带的东南延伸部分。本文报道了该地区背崩和达木2个花岗岩体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背崩和达木花岗岩体的年龄分别为62Ma和64.5Ma... 墨脱花岗岩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侧,是冈底斯岩浆带的东南延伸部分。本文报道了该地区背崩和达木2个花岗岩体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背崩和达木花岗岩体的年龄分别为62Ma和64.5Ma。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两个花岗岩体SiO2含量为71.09%~74.37%,K2O的含量为1.38%~5.93%,A/CNK为1.01~1.02,均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所有样品均显示出强烈的轻、重稀土分异((La/Dy)N=13.55~31.3;(La/Yb)N=16.82~50.41),平坦的Ho到Lu稀土元素分布样式((Ho/Yb)N=0.93~1.42),δEu主要介于0.78~1.09,总体上具有正-微弱负异常,具较高Ba、Sr/Y,La/Yb和低Y,Mg#(<45),亏损HFSE元素(Nb、Ti、Zr)。墨脱高Sr/Y花岗岩具有不均一的εHf(t)值(-11.22~4.87)和相对年轻的Hf模式年龄(552~1179Ma)。锆石Hf同位素数据和锆石饱和温度(746~791℃)均显示幔源物质在墨脱花岗岩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墨脱高Sr/Y花岗岩可能是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阶段,由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产生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使陆壳熔融并发生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构造结 墨脱 冈底斯岩浆带 高Sr Y花岗岩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多雄拉混合岩和花岗片麻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亮 张宏飞 徐旺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1-429,共9页
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南迦巴瓦岩群是研究喜马拉雅构造带基底演化的重要对象之一。在构造样式上,南迦巴瓦岩群为一个背形构造,该背形构造的核部由多雄拉混合岩和花岗片麻岩组成。本文开展了南迦巴瓦岩群多雄拉混合岩的锆石 LA-ICP-MS ... 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南迦巴瓦岩群是研究喜马拉雅构造带基底演化的重要对象之一。在构造样式上,南迦巴瓦岩群为一个背形构造,该背形构造的核部由多雄拉混合岩和花岗片麻岩组成。本文开展了南迦巴瓦岩群多雄拉混合岩的锆石 LA-ICP-MS U-Pb 定年研究。结果表明,多雄拉混合岩深色体的原岩形成年龄为1759±10Ma,浅色体的形成年龄为1594±13Ma,代表发生混合岩化的年龄。另外,一个多雄拉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年龄为1583±6Ma,该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与区域发生混合岩化作用的时代相近,表明在混合岩化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地壳深熔作用。区域对比表明,低喜马拉雅和高喜马拉雅构造单元内存在着明显不同的构造-岩浆事件,其中低喜马拉雅构造单元广泛存在1.6~1.8Ga 的构造-岩浆事件。与之相对比,多雄拉混合岩和花岗片麻岩的锆石 U-Pb 年代学说明南迦巴瓦岩群核部应属于低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而明显不同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这与西喜马拉雅构造结相似,表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与西喜马拉雅构造结有着相似的地质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南迦巴瓦岩群 多雄拉混合岩 U-Pb锆石年龄
下载PDF
南迦巴瓦峰地区雅鲁藏布构造带中石英(片)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及变质条件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耿全如 潘桂棠 +4 位作者 郑来林 孙志明 欧春生 董翰 王小伟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6-82,共7页
 雅鲁藏布构造带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大致呈弧形展布,宽2km~10km的蛇绿混杂岩带,带内岩石类型为云母石英(片)岩、绿片岩和变超镁铁岩块体等。其中云母石英(片)岩类广泛分布,宏观上呈巨大而狭长且岩性较单一的岩片,或与绿片岩(变玄...  雅鲁藏布构造带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大致呈弧形展布,宽2km~10km的蛇绿混杂岩带,带内岩石类型为云母石英(片)岩、绿片岩和变超镁铁岩块体等。其中云母石英(片)岩类广泛分布,宏观上呈巨大而狭长且岩性较单一的岩片,或与绿片岩(变玄武岩)混杂在一起。在化学成份上,MnO/TiO2比值低,Al/(Al+Fe+Mn)比值高,与洋脊附近热水成因深海硅质岩有很大的区别。在Al Fe Mn图解上,落在"生物成因硅质岩"范围内,原岩应为不纯的硅质岩类和砂、泥质岩,形成于弧后盆地小洋盆。矿物温压计算及多硅白云母的特点说明变质作用曾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温压条件可能达到T=500℃~650℃,P=0.75GPa~0.8GPa,之后,构造带边界阿尼桥断层和米林 鲁朗断层发生强烈走滑,产生低温高压动力变质作用,形成高压、超高压型多硅白云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构造带 石英岩 岩石化学 变质条件
下载PDF
变基性岩部分熔融过程中榍石的微量元素效应:以南迦巴瓦混合岩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令浩 曾令森 +3 位作者 高利娥 高家昊 王亚飞 张立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714-2728,共15页
南迦巴瓦地区广泛出露的中下地壳变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层状混合岩和淡色花岗岩,为研究部分熔融过程中榍石的地球化学行为对熔体的微量元素组成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相对于源岩或熔融残留体,淡色体亏损Ti、V、REE、Y、Nb、Ta、U等... 南迦巴瓦地区广泛出露的中下地壳变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层状混合岩和淡色花岗岩,为研究部分熔融过程中榍石的地球化学行为对熔体的微量元素组成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相对于源岩或熔融残留体,淡色体亏损Ti、V、REE、Y、Nb、Ta、U等元素,与混合岩中榍石的微量元素特征互补。混合岩、淡色体和榍石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南迦巴瓦角闪岩部分熔融形成的淡色体的微量元素特征主要受控于榍石的地球化学行为。角闪岩脱水部分熔融过程中,由于长英质熔体的低Ti溶解度,榍石以未熔残留体形式存在于暗色体中,导致熔体亏损Ti、REE、Nb、Ta、V、U等元素和Sr/Y比值相对升高。关键元素在榍石和熔体之间的配分系数受熔体成分影响明显。角闪岩中变质榍石DNb/Ta<1,因此变质榍石残留导致熔体Nb/Ta相对于源岩升高;而高Si-Al花岗质熔体中榍石DNb/Ta> 1,因此与高Si-Al熔体平衡的榍石的分离(转熔或结晶分异)将导致熔体Nb/Ta比值相对源岩降低。榍石在部分熔融过程中的微量元素效应为理解变基性岩部分熔融产生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提供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变角闪岩 部分熔融 富钠过铝质熔体 榍石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南迦巴瓦地区近震剪切波分裂研究
20
作者 刘莎 杨建思 郑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92-3703,共12页
南迦巴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构造结东端,地壳各向异性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本研究收集了布设在南迦巴瓦地区的流动地震台站和固定台站于2017—2019年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利用剪切波分裂偏振分析方法得到了研究区内10个地震台站的剪... 南迦巴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构造结东端,地壳各向异性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本研究收集了布设在南迦巴瓦地区的流动地震台站和固定台站于2017—2019年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利用剪切波分裂偏振分析方法得到了研究区内10个地震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分析了剪切波分裂参数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探讨了南迦巴瓦地区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特征,以及2017年11月18日米林MS6.9地震发生后地壳应力状态的变化.结果显示,南迦巴瓦地区快波偏振优势方向有两个,即北西向和北东向.位于米林断裂、嘉黎断裂、墨脱断裂和雅鲁藏布江断裂附近的台站,快波偏振方向基本平行于断裂走向.研究区域上地壳各向异性方向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另外还受到断裂构造的影响.南迦巴瓦地区慢波延迟时间均值为4.13 ms·km^(-1).距离米林地震主震震中位置较近的L0230台站慢波延迟时间较大.本研究没有观测到快波偏振方向在时间上的规律性变化.L0230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在米林MS6.9地震之后表现出明显的降低,反映了大地震之后地壳应力的释放与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上地壳 各向异性 地壳应力场 南迦巴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