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侧苍白球的神经元分型及其在运动障碍相关疾病中功能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铭玥 王勇 《中国医药》 2024年第1期133-136,共4页
基底神经节在运动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内侧苍白球是基底神经节的重要输出核团之一,其功能异常可导致运动障碍相关疾病(如帕金森病),并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靶核团。内侧苍白球神经元根据形态、标志物、神经递质与受体不同分为不同的亚群,其分... 基底神经节在运动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内侧苍白球是基底神经节的重要输出核团之一,其功能异常可导致运动障碍相关疾病(如帕金森病),并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靶核团。内侧苍白球神经元根据形态、标志物、神经递质与受体不同分为不同的亚群,其分布和生理功能也有所不同。不同神经元亚群接受纹状体、外侧苍白球和丘脑底核等上游神经核团的输入,下游主要投射到外侧缰核和丘脑。由此形成具有神经元亚群特异性介导的神经通路,并在运动调控和运动障碍相关疾病如帕金森病及非运动症状中起重要作用。这为基底节在运动和非运动功能调控及其疾病治疗方面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对此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内侧苍白球 神经元分型 基底神经节 运动调控 非运动症状
下载PDF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脑钠肽在中老年基底节区出血85例预后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高华祝 侯仕强 +3 位作者 邵尉 周冬瑞 姚国权 石碑田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417-1420,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脑钠肽在中老年基底节区出血病人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治疗的85例中老年基底节区出血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人发病后3个月的改良Ran...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脑钠肽在中老年基底节区出血病人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治疗的85例中老年基底节区出血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人发病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病人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NSE和脑钠肽的预后价值。结果预后良好组中NSE(13.67±4.51)µg/L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18.36±6.52)µg/L(P<0.001),预后良好组中脑钠肽143.00(98.00,233.80)ng/L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230.00(120.00,400.00)ng/L(P=0.002)。ROC曲线显示NSE和脑钠肽的最佳截取值分别为15.5µg/L和156.5 ng/L。NSE联合脑钠肽时AUC为0.76,与二者单独应用时的0.73、0.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量(P=0.017)、NSE(P=0.003)和脑钠肽(P=0.033)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SE和脑钠肽在中老年基底节区出血病人的短期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基底神经节出血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钠肽 中老年 预后
下载PDF
Fluoro-Jade B法显示神经毒物红藻氨酸和MPTP致小鼠基底神经核损伤引起神经元的变性死亡 被引量:4
3
作者 曹荣 扈慧静 +2 位作者 王艳芹 张金萍 陈良为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2-45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Fluoro-JadeB(FJB)染色法检测基底神经核神经元变性死亡的方法。方法制备纹状体定位注射红藻氨酸(KA)损伤大鼠模型、腹腔注射MPTP损伤小鼠模型、以及培养纹状体神经元KA损伤细胞模型,用FJB荧光染色显示和分析变性死亡的神... 目的探讨应用Fluoro-JadeB(FJB)染色法检测基底神经核神经元变性死亡的方法。方法制备纹状体定位注射红藻氨酸(KA)损伤大鼠模型、腹腔注射MPTP损伤小鼠模型、以及培养纹状体神经元KA损伤细胞模型,用FJB荧光染色显示和分析变性死亡的神经元。结果FJB染色可清晰地显示KA和MPTP致大、小鼠损伤引起的变性神经元胞体和部分突起。在脑组织切片上,KA模型纹状体内、MPTP模型黑质致密部内分布许多FJB染色阳性的变性神经元,而对照组动物未见变性神经元。在培养纹状体神经元体系内,FJB也能清楚地显示KA损伤后变性的神经元。单位面积内计数FJB阳性神经元占培养纹状体神经元总数的比率(均值±标准差),KA损伤组为(8·42±1·09)%,较对照组(3·42±0·45)%明显增多(P<0·01)。结论FJB方法快速、简便、经济、可靠。可以用于脑组织切片和培养细胞显示变性神经元,能成功检测出KA和MPTP损伤后基底神经核的变性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ORO-JADE B 红藻氨酸 1-甲基-4-苯基-四氢吡啶(MPTP) 基底神经核 神经元变性 大鼠 小鼠 MPTP损伤 细胞显示
下载PDF
基底神经节的尖峰神经元网络模型及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义萍 陈庆伟 胡维礼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7-722,共6页
为提高机器人智能,建立了基底神经节行为选择的尖峰神经元网络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其选择性能。将该行为选择模型嵌入基于行为的机器人控制体系结构中,并用来控制实际机器人。实验结果证实了在基底神经节行为选择模块的作用下,机... 为提高机器人智能,建立了基底神经节行为选择的尖峰神经元网络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其选择性能。将该行为选择模型嵌入基于行为的机器人控制体系结构中,并用来控制实际机器人。实验结果证实了在基底神经节行为选择模块的作用下,机器人能够选择执行正确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基底神经节 尖峰神经元网络 行为选择
下载PDF
偏侧帕金森病大鼠基底神经节亚区GABA能神经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宋瑷宏 高溪 +1 位作者 李冬冬 张万琴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2-234,T006,共4页
为探讨基底神经节各亚区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在帕金森病时的变化。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象分析技术对 6-羟基多巴胺脑内注射制备的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基底神经节亚区 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和计数。结果发现 ,与... 为探讨基底神经节各亚区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在帕金森病时的变化。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象分析技术对 6-羟基多巴胺脑内注射制备的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基底神经节亚区 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和计数。结果发现 ,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 ,6-羟基多巴胺损毁侧基底神经节亚区γ-氨基丁酸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均明显减少 (P<0 .0 5 )。本研究结果提示 ,帕金森病时基底神经节直接回路和间接回路兴奋—抑制失衡 ,可能与 γ-氨基丁酸表达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侧帕金森病 大鼠 基底神经节亚区 GABA 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 免疫组织化学 6-羟基多巴胺
下载PDF
异动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林晓敏 段文君 何蓉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8-1013,共6页
中国帕金森病患者数量居世界首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沉重负担。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半个世纪以来,以左旋多巴制剂为主的多巴胺替代疗法一直是帕金森病治疗的“金标准”,但在短暂的治疗蜜月期后,可导致基底神经节代谢通路功能... 中国帕金森病患者数量居世界首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沉重负担。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半个世纪以来,以左旋多巴制剂为主的多巴胺替代疗法一直是帕金森病治疗的“金标准”,但在短暂的治疗蜜月期后,可导致基底神经节代谢通路功能异常而诱发异动症,致使帕金森病症状更难控制并可能致残,严重损害患者的精神和生活质量。异动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非常复杂,涉及神经元机制和非神经元机制。该文综述了异动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左旋多巴神经元毒性的争议,为帕金森病/异动症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理论和干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异动症 左旋多巴 基底神经节 多巴胺能神经元 神经毒性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GM1对谷氨酸介导的基底前脑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冬梅 黄飞 +3 位作者 张璐萍 刘洪付 刘蛟 陈立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7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对谷氨酸造成的基底前脑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后1d乳鼠前脑基底神经元培养,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谷氨酸损伤组)、神经节苷脂GM1保护组。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进行活细胞观察,采用RT-PCR技术检测前...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对谷氨酸造成的基底前脑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后1d乳鼠前脑基底神经元培养,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谷氨酸损伤组)、神经节苷脂GM1保护组。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进行活细胞观察,采用RT-PCR技术检测前脑基底神经元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的表达。结果谷氨酸损伤组神经元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胞体回缩,突起消失或断裂。神经节苷脂GM1保护组的神经元绝大多数胞体饱满,突起明显,细胞间的网络联系仍清晰可见,接近于正常对照组;神经节苷脂GM1大脑基底神经节GAP-43的mRNA表达比谷氨酸损伤组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GM1能保护基底神经元免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GM1 基底神经元 谷氨酸 细胞培养
下载PDF
大鼠苍白球外侧部GABA神经元两类亚型在运动疲劳累积过程中的电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乔德才 于昊 +1 位作者 侯莉娟 刘晓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共8页
研究了运动疲劳后苍白球外侧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GABA)神经元两类亚型的电生理学特征,分析了Proto和Arky神经元参与基底神经节运动调控的差异性。选用Wistar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1天疲劳组(1FG)、3天疲劳组(3FG... 研究了运动疲劳后苍白球外侧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GABA)神经元两类亚型的电生理学特征,分析了Proto和Arky神经元参与基底神经节运动调控的差异性。选用Wistar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1天疲劳组(1FG)、3天疲劳组(3FG)和7天疲劳组(7FG)。利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方案建立运动疲劳模型,采用在体玻璃微电极胞外记录技术,观察苍白球外侧部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并依据GABA神经元的放电特征区分Proto和Arky两类亚型。结果发现:大鼠在运动疲劳后,苍白球外侧部Proto神经元高频规则性放电活动显著减少(P<0.01),神经元的活性减弱;而Arky神经元低频放电活动显著增强(P<0.01),神经元的活性升高。Proto和Arky神经元爆发式放电活动比率、持续时间、爆发指数等均随运动疲劳累积程度的增加而增强(P<0.01),且Arky神经元的变化较Proto神经元更明显(P<0.01)。结果表明:苍白球外侧部GABA神经元两类亚型以各自不同的放电形式参与运动疲劳的调控。爆发式放电活动增强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电活动特征之一,可能与运动疲劳导致间接通路过度激活有关,也是基底神经节出现功能紊乱时神经元电活动的一种代偿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疲劳 基底神经节 苍白球外侧部 γ-氨基丁酸神经元 Proto神经元 Arky神经元 爆发式放电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烧伤大鼠血清引起基底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9
作者 赵冬梅 倪天辉 +2 位作者 胡凤爱 刘洪付 黄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7年第11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于烧伤大鼠血清造成基底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后1d乳鼠前脑基底神经元培养,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组(烧伤大鼠血清损伤组)、BDNF保护组。测定烧伤大鼠基底神经元NO和LDH含量;给予原...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于烧伤大鼠血清造成基底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后1d乳鼠前脑基底神经元培养,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组(烧伤大鼠血清损伤组)、BDNF保护组。测定烧伤大鼠基底神经元NO和LDH含量;给予原代培养基底神经元不同浓度BD-NF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烧伤大鼠血清,测定细胞存活率和培养液中NO含量。结果大鼠烧伤后基底组织NO和LDH含量明升高,烧伤大鼠血清可引起培养的基底神经元存活率下降,培养液中NO含量升高;BDNF能降低基底组织中NO和LDH的含量,提高培养的基底神经元的存活率,减少培养液中NO含量,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BDNF对神经元存话率的影响与NO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BDNF对烧伤大鼠血清引起的基底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O的神经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烧伤 血清 基底神经元 NO 细胞培养
下载PDF
基底神经节与运动控制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苏美华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13-117,共5页
基底神经节对于随意运动的发起和执行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查阅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综述了目前关于基底神经节各通路核团在运动控制中的功能作用,并展望进一步研究基底神经节-丘脑-皮层通路的环路工作机制,为今后运动神经控制的... 基底神经节对于随意运动的发起和执行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查阅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综述了目前关于基底神经节各通路核团在运动控制中的功能作用,并展望进一步研究基底神经节-丘脑-皮层通路的环路工作机制,为今后运动神经控制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神经节 运动控制 神经通路
下载PDF
丘脑底核—苍白球神经元群网络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洪军 王江 于海涛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11年第4期374-377,共4页
丘脑底核、内苍白球以及外苍白球是基底核的重要组成核团,本文建立了三者相互作用的神经元群网络模型,并研究其动力学行为.在外部输入作用下,系统可以在低频和高频状态之间转换;增大纹状体对苍白球的抑制性输入导致系统产生低频同步振荡... 丘脑底核、内苍白球以及外苍白球是基底核的重要组成核团,本文建立了三者相互作用的神经元群网络模型,并研究其动力学行为.在外部输入作用下,系统可以在低频和高频状态之间转换;增大纹状体对苍白球的抑制性输入导致系统产生低频同步振荡.结果表明系统的这些动力学行为与基底核的功能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核 神经元群网络模型 动力学行为 同步振荡
下载PDF
应用光遗传学技术在体记录小鼠纹状体D1中型多棘神经元的活动模式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雨晨 雷慧萌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3-578,共6页
目的:建立光遗传-在体多通道光电极记录系统,用其对直接通路中型多棘神经元(D1-MSN)的活动模式进行在体记录。方法:首先向D1-Cre转基因小鼠纹状体背外侧注射携带光敏阳离子通道channelrhodopsin-2(ChR2)基因的腺相关病毒,使ChR2在D1-MS... 目的:建立光遗传-在体多通道光电极记录系统,用其对直接通路中型多棘神经元(D1-MSN)的活动模式进行在体记录。方法:首先向D1-Cre转基因小鼠纹状体背外侧注射携带光敏阳离子通道channelrhodopsin-2(ChR2)基因的腺相关病毒,使ChR2在D1-MSN上通过Cre重组酶的同源重组而特异性表达。之后通过光刺激和电生理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在体记录D1-MSN的活动模式。结果:D1-Cre小鼠纹状体在注射病毒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发现明显的荧光信号,证明病毒正常表达。通过光遗传-在体多通道光电极记录系统,本研究成功地在纹状体内用光刺激诱发了MSN的电活动。通过对记录的电信号进行数据分析,证明了光刺激诱发的电信号确实来自于D1-MSN,成功地对D1-MSN活动模式进行了在体记录。结论:结果提示光遗传-在体多通道光电极记录系统是一种对纹状体D1-MSN电活动模式记录的可选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体多通道电生理 光遗传学 ChR2 基底神经节环路 中型多棘神经元
下载PDF
帕金森病神经环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熊赤 牛朝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32-1036,共5页
帕金森病是临床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异质性强,病情呈渐进性加重,其病理核心特征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但这一病理特征仅能解释部分症状。随着神经电生理监测、fMRI、光遗传学等技术的发展,目前普遍认为,多巴胺能神... 帕金森病是临床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异质性强,病情呈渐进性加重,其病理核心特征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但这一病理特征仅能解释部分症状。随着神经电生理监测、fMRI、光遗传学等技术的发展,目前普遍认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诱发的神经环路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也是脑深部电刺激术等多种治疗措施的干预靶点。本文对近年帕金森病神经环路机制研究进展如帕金森病常见症状、神经环路模型,以及异常神经电活动模式等进行概述,以为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神经元 基底神经节 深部脑刺激法 综述
下载PDF
纹状体神经元在运动启动中的作用
14
作者 陈冬琨 成芳园 +2 位作者 刘惠金 贾军 王可 《生理科学进展》 CAS 2023年第5期359-366,共8页
适时、适度的运动启动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纹状体(striatum)作为基底节神经环路的主要输入核团在运动启动(movement initiation)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其损伤往往会导致运动障碍性疾病。因此本文围绕纹状体神经元在运动启... 适时、适度的运动启动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纹状体(striatum)作为基底节神经环路的主要输入核团在运动启动(movement initiation)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其损伤往往会导致运动障碍性疾病。因此本文围绕纹状体神经元在运动启动中的重要作用机制以及目前常用的运动启动评价方式进行综述,概括了多种运动模型理论依据及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新模型来解释纹状体神经元对运动启动的调控作用,为运动启动相关障碍性疾病的机制研究拓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 运动启动 帕金森病 基底神经节 中等多棘神经元
下载PDF
NSE、S-100β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方富 徐文华 +1 位作者 刘卫兵 张沁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期68-72,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基底节区HICH患者作为研究观察组(n=60),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基底节区HICH患者作为研究观察组(n=60),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14)、中度组(n=30)、重度组(n=16),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38)、预后不良组(n=22);另以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n=56)。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研究观察组术前、术后3、7 d及出院时和正常对照组体检时的血清NSE、S-100β水平。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NSE、S-100β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用ROC分析研究NSE、S-100β评估预后的价值。结果:研究观察组各时间点的NSE、S-100β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研究观察组不同时间点NSE、S-100β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0.879、427.941,P<0.05)。轻度组NSE、S-100β水平均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中度组NSE、S-100β水平均低于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区HICH患者NSE、S-100β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_(s)=0.544、0.506,P<0.05)。ROC分析显示,NSE、S-100β评估预后的AUC分别为0.865、0.731,敏感度分别为81.82%、90.91%,特异度分别为89.47%、52.63%。结论:NSE、S-100β可以反映基底节区HICH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为临床治疗进展及预后评估提供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S-100钙结合蛋白β 基底节区 高血压脑出血
下载PDF
超早期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西亚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10期85-88,共4页
目的 探讨超早期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 目的 探讨超早期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超早期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效果及手术前后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S100)动态变化情况,记录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的S100及NSE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相当,安全性相当,但前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患者创伤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期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 基底节区出血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下载PDF
Prior Somatic Stimulation Improves Performance of Acquired Motor Skill by Facilitating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Cortico-Subcortical Motor Circuits
17
作者 Shintaro Uehara Isao Nambu +2 位作者 Michikazu Matsumura Shinji Kakei Eiichi Naito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2年第3期343-356,共14页
Once people have a well-trained motor skill, their performance becomes stabilized and achieving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is difficult. Recently, we have shown that even a plateaued hand motor skill can be upgraded with... Once people have a well-trained motor skill, their performance becomes stabilized and achieving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is difficult. Recently, we have shown that even a plateaued hand motor skill can be upgraded with short-perio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the hand prior to the task. Here, we identify the neuronal substrates underly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lateaued skill by examining the enhanc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sensory-motor region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motor learning. We measured brain activity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performed psychophysiological interaction analysis. We recruited seven right-handed very-well trained participants, whose motor performance of continuously rotating two balls with their right hands became stabilized at higher performance levels. We prepared two experiments, in each of which they repeated an experimental run 16 times. In each run, they performed this cyclic rotation as many times as possible in 16 s. In the thenar-stimulation experiment, we applied 60-s stimulation to the thenar muscle before each of the 5th - 12th runs, and the others were preceded by ineffective sham stimulation. In the control experiment, the sham was always provided. Thenar stimulation enabled the participants to perform the movements at higher cycles. In association with this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we found enhanced activity couplings between the primary motor cortex and the sensorimotor territory of the putamen and between the cerebellum and the primary sensorimotor cortices, without any quantitative activity increase. Neither behavioral change nor these increased activity couplings were observed in the control.Thus, in contrast to the stable neuronal states in the cortico-subcortical motor circuits when the well-learned task is repeated at the later stages of motor skill learning, plastic changes in the motor circuits seem to be required when the plateaued skill is upgraded, and the stimulation may entail a state of readiness for the plastic change that allows subsequent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tico-Subcortical MOTOR Circuit Primary MOTOR Cortex basal ganglia Cerebellum MOTOR Skill Learning SOMATIC STIMULATION neuronal Plasticity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对下肢痉挛性瘫痪患儿血清TGF-β1和NSE水平的影响
18
作者 黄勇 朱安林 +2 位作者 刘虓 陈瑞峰 宋志强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341-345,共5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对下肢痉挛性瘫痪患儿的治疗效果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52例下肢痉挛性瘫痪患儿,均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术前及术后2周时,采...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对下肢痉挛性瘫痪患儿的治疗效果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52例下肢痉挛性瘫痪患儿,均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术前及术后2周时,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患儿患侧下肢腘绳肌、小腿三头肌群及髋内收肌群的肌张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的血清TGF-β1、NSE水平,采用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患儿基底节区代谢产物水平,同时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时患儿的下肢浅感觉。结果:术后2周时,患儿腘绳肌、小腿三头肌群及髋内收肌群的Ashworth分级0级、Ⅰ级患儿比例较术前显著增加,Ⅲ级、Ⅳ级患儿比例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 <0. 05),患儿患侧下肢腘绳肌、小腿三头肌群及髋内收肌群的肌张力显著改善;患儿术后2周时的TGF-β1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NSE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 <0. 05);患儿手术前同侧、对侧及术后2周时同侧的Cho/Cr、NAA/Cr及Cho/NAA比值、术后2周时对侧的Cho/Cr比值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侧的NAA/Cr比值较术前显著降低、Cho/NAA比值较术前显著升高(P <0. 05);术后1周时,患儿的浅痛觉级别较术前显著上升(P <0. 05)、触觉次数及温感觉级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患儿效果满意,可显著改善患儿腘绳肌、小腿三头肌群及髋内收肌群的张力,其机制可能与手术调节了血清TGF-β1、NSE水平及对侧基底节区代谢产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痉挛性瘫痪 转化生长因子Β1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脊神经切断术 基底节区代谢产物 儿童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纹状体IIB神经元在基底神经节运动调控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旭东 曾馨怡 +3 位作者 陈巍 李科 陈孟娇 侯莉娟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20年第9期1507-1512,共6页
基底神经节是皮层下随意运动控制和调节的中心,其中纹状体则是接受大脑皮层信息输入的主要核团。纹状体通过表达不同多巴胺受体类型的中等棘状神经元(medium-sized spiny neurons, MSNs)分别参与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的运动调控。经典的... 基底神经节是皮层下随意运动控制和调节的中心,其中纹状体则是接受大脑皮层信息输入的主要核团。纹状体通过表达不同多巴胺受体类型的中等棘状神经元(medium-sized spiny neurons, MSNs)分别参与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的运动调控。经典的运动控制模型认为,直接通路易化运动,间接通路抑制运动,两者起拮抗作用并呈"Go/No go"模式。经典的基底神经节模型描述了信息如何通过基底神经节两条神经通路返回大脑皮层,以实现对运动的正常调控。研究发现,纹状体IIB型神经元分别参与直接、间接通路进行特异性动作的运动控制,当特异运动发起和执行时,两条通路的IIB型神经元共同激活,以"work together"的模式发放运动指令,协调配合进行特异运动控制。本文就纹状体IIB型神经元运动控制模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运动性疾病中枢机制的研究及靶向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神经节 纹状体 运动控制 IIB神经元
原文传递
帕金森氏病中的异常可塑性和习得性动作抑制(英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庄晓曦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3-549,共7页
帕金森氏病是一种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严重丢失。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投射区域为背侧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发出上行纤维到达纹状体)。根据经典模型,激活纹状体中型多棘神经元(medium s... 帕金森氏病是一种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严重丢失。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投射区域为背侧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发出上行纤维到达纹状体)。根据经典模型,激活纹状体中型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s,MSNs)上的多巴胺受体调节它们内在的兴奋性。在Go/NoGo调控中,激活D1受体可增强"Go"直接通路的MSNs的兴奋性,而激活D2受体则可降低"NoGo"间接通路的MSNs兴奋性。因此,多巴胺升高既可增强Go通路的反应性,同时又可降低NoGo通路的反应性。这两种机制均可导致运动输出的增强。相反地,减少多巴胺则更倾向于增强抑制性的"NoGo"通路。因此,多巴胺对于运动表现首先具有直接的、实时的调控作用。然而,除了实时调控MSNs的内在兴奋性外,多巴胺尚具有调控皮层-纹状体可塑性的功能,进而对皮层-纹状体通路产生潜在的、累积性的、持久的改变。我们的研究显示,阻断多巴胺在直接损害运动表现的同时,也介导了NoGo学习(一种习得性动作抑制),从而使得运动能力逐渐恶化。这种恶化是潜在的、累积性的和持久的。NoGo学习是D2受体依赖的,它是一种经验依赖性及任务特异性的学习。NoGo学习与"学习过程被阻断"不同,因为NoGo学习对未来运动的损害甚至在多巴胺水平恢复后仍然存在。最近,我们的研究数据表明,在缺乏多巴胺时,NoGo学习起源于皮层-纹状体间接通路中突触的LTP增加,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形成帕金森样的运动障碍。我们的研究指出了一种针对帕金森氏病的新型治疗策略:即直接针对信号分子来调控皮层-纹状体可塑性(如cAMP通路从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进而防止由于多巴胺去神经调控产生的异常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氏病 多巴胺 纹状体 中型多棘神经元 基底节 皮层-纹状体可塑性 运动学习 学习和表现 cAMP通路 异常可塑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