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8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esozoic Basin-Mountain Coupling Process of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and its Adjacent Land Area 被引量:9
1
作者 YANG Changqing YANG Yanqiu +2 位作者 LI Gang YANG Chuansheng YANG Jiny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051-1052,共2页
Basin-mountain coupling is a key issue for basin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The analysis of basin-mountain coupling process, as well as quantitative or semiquantitative restoration of prototype basin and the evolution o... Basin-mountain coupling is a key issue for basin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The analysis of basin-mountain coupling process, as well as quantitative or semiquantitative restoration of prototype basin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tinental margin, can be used to interpret the geological process of basin-range conversion and reconstruct early prototype basins, which is a difficult and leadin~ scientific oroblem of basin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Mesozoic basin-mountain Coupling Process of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and its Adjacent Land Area
下载PDF
Late Triassic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of South Tianshan,Central Asia:Evidence from Syn-tectonic Sedimentation and Detrital Zircon Provenances of the Kuqa Depression 被引量:1
2
作者 QIN Xiang CHEN Xuanhua +7 位作者 SHAO Zhaogang ZHANG Yiping WANG Yongchao LI Bing SU He WANG Ye LIU Kui HAN Lel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48-568,共21页
The Tianshan range,a Paleozoic orogenic belt in Central Asia,has undergone multiple phases of tectonic activities characterized by the N-S compression after the early Mesozoic,including the far-field effects of the Ce... The Tianshan range,a Paleozoic orogenic belt in Central Asia,has undergone multiple phases of tectonic activities characterized by the N-S compression after the early Mesozoic,including the far-field effects of the Cenozoic Indian-Asian collision.However,there are limited reports on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initiation of Triassic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in the Tianshan range.Understanding this structural context is crucial for interpreting the early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 during the early Mesozoic.Growth strata and syn-tectonic sediments provide a rich source of information on tectonic activities and have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the studies of orogenic belts.Based on detail fieldwork conducted in this study,the middle-late Triassic Kelamayi Formation of the northern Kuqa Depression in the southern Tianshan fold-thrust belt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typical syn-tectonic growth strata.The youngest detrital zircon component in two lithic sandstone samples from the bottom and top of the Kelamayi growth strata yielded U-Pb ages of 223.4±3.1 and 215.5±2.9 Ma,respectively,indicating that the maximum depositional age of the bottom and top of the Kelamayi growth strata is 226-220 and 218-212 Ma.The geochron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detrital samples from the Early-Middle Triassic and Late Triassic revealed abrupt changes,suggesting a new source supply resulting from tectonic activation in the Tianshan range.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n-tectonic sedimentation of the Kelamayi Formation and the South Tianshan fold-thrust system provides robust evidence that the Triassic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of the South Tianshan range began at approximately 226-220 Ma(during the Late Triassic)and ended at approximately 218-212 Ma.These findings provide crucial constrain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raplate deformation in the Tianshan range during the Tri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wth strata basin-mountain coupling TRIASSIC Indosinian event Kuqa Depression South Tianshan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侏罗纪沉积盆地充填和构造古地貌重建
3
作者 王永超 董树文 +1 位作者 陈宣华 魏丽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7-794,共18页
石拐盆地是阴山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侏罗纪盆地,其沉积充填过程和碎屑物质组成为正确认识大青山侏罗纪构造地貌演化提供了重要约束。石拐盆地形成于伸展断陷环境,依次充填了下侏罗统五当沟组和中侏罗统召沟组。断陷初期,南部地貌陡峭,控制... 石拐盆地是阴山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侏罗纪盆地,其沉积充填过程和碎屑物质组成为正确认识大青山侏罗纪构造地貌演化提供了重要约束。石拐盆地形成于伸展断陷环境,依次充填了下侏罗统五当沟组和中侏罗统召沟组。断陷初期,南部地貌陡峭,控制发育了冲积扇沉积体系,碎屑组分记录了近源高级变质地体的剥露过程;晚期以坳陷为主,在召沟组末期形成最大湖泛面,碎屑组分中沉积岩岩屑和砾石明显增多,指示构造平静阶段的地貌夷平。至中—晚侏罗世,大青山地区构造属性发生反转,断陷盆地南部开始卷入挤压变形,形成大青山褶皱—逆冲系统雏形。然而,这些新生的挤压构造似乎未能引起地表地形的剧烈起伏,它们主要表现为隐伏状态。相反,该时期北部地貌抬升最为显著,不仅体现在中侏罗统长汉沟组和上侏罗统大青山组边缘相沉积均分布在盆地北部,更体现在阴山地体中浅层次盖层、火山物质与深层次TTG岩套的的反复剥露抬升。这种“北高南低”地貌特征的形成与阴山地体持续抬升及其两侧先存断裂活化密切相关,也是对周缘板块向东亚大陆俯冲汇聚的远程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拐盆地 大青山 侏罗纪 盆地充填 物源分析 构造地貌
下载PDF
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典型湖泊水量蒸发损失估算
4
作者 李稚 朱成刚 +5 位作者 汪家友 刘永昌 王川 张雪琪 韩诗茹 方功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63-1276,共14页
湖泊水量蒸发损失估算对于应对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及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计算分析了过去20 a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典型湖泊实际蒸散发(ET)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经验公式估算了湖泊蒸发损失水量,同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了影... 湖泊水量蒸发损失估算对于应对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及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计算分析了过去20 a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典型湖泊实际蒸散发(ET)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经验公式估算了湖泊蒸发损失水量,同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了影响湖泊水量蒸发损失变化的潜在因子。研究发现:(1)2001-2020年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的阿牙克库木湖、阿其克库勒湖和鲸鱼湖的年ET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又缓慢增加的波动下降趋势,波峰和波谷均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12年左右,空间上表现为ET整体下降而湖泊边缘呈上升趋势。(2)3个典型湖泊的ET在年内呈倒U形变化,其中阿牙克库木湖的ET在6月达到峰值,其他2个湖泊的ET均在7月达到峰值。(3)2001-2020年3个典型湖泊的蒸发水量均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中阿牙克库木湖的蒸发水量最高,平均约为10.33×10^(8)m^(3)·a^(-1),阿其克库勒湖的蒸发水量次之(4.54×10^(8)m^(3)·a^(-1)),鲸鱼湖的蒸发水量最低(3.33×10^(8)m^(3)·a^(-1))。(4)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显示,湖泊面积是影响湖泊蒸发水量的重要因素,经向风速、最高气温和降水的增加等因素也是驱动蒸发变化的重要原因,累计贡献率超过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湖泊面积变化 蒸发损失水量 驱动因素 库木库里盆地 东昆仑
下载PDF
嘉陵江沿线古城“山-水-城”景观特征研究
5
作者 杜春兰 陈丹阳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4,共9页
嘉陵江是长江水系中第二大支流,空间上连接南北丝绸之路,是巴蜀地区重要的文化廊道。在典型山地曲流环境中,其沿线古城蕴含了丰富的山水营建智慧。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行政建制三方面梳理了嘉陵江沿线古城的形成基础,并以上、中、下... 嘉陵江是长江水系中第二大支流,空间上连接南北丝绸之路,是巴蜀地区重要的文化廊道。在典型山地曲流环境中,其沿线古城蕴含了丰富的山水营建智慧。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行政建制三方面梳理了嘉陵江沿线古城的形成基础,并以上、中、下游8个古城为例,通过历史文献系统梳理及结合GIS平台的历史地图空间转译,提炼其“山-水-城”景观特征。具体为“宏观格局把控”方面“巴蜀要冲,控扼形胜”的城市选址、“襟江带河,群山四望”的山水格局、“江山聚结,生气聚集”的风水脉络;“中微观空间结构塑造”方面“迎山接水,不拘一格”的城市空间结构、“依形江山,因地制宜”的城市功能营建;以及“沿江山集群,南北人文关联”的“跨尺度风景审美经营”等在地特征,以期为巴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西南山地宜居城乡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嘉陵江流域 古城 “山-水-城” 景观特征 巴蜀文化走廊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2030年滹沱河流域山区段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多情景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席梅竹 赵中秋 赵颖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8-529,共12页
为探讨滹沱河流域山区段当前及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应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分析了流域2015—2020年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变化,并借助经过精度验证的PLUS模型对2030年区域自然发展、经济发展及... 为探讨滹沱河流域山区段当前及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应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分析了流域2015—2020年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变化,并借助经过精度验证的PLUS模型对2030年区域自然发展、经济发展及生态保护三种发展情景下的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5—2030年滹沱河流域山区段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整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内部空间分异明显,整体呈东南及西北区域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高,而东北、西南部区域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低的特点。2015—2020年区域生态承载力总量由1.0780×10^(6)bhm^(2)增加到1.0796×10^(6)bhm^(2),呈上升趋势;2030年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情景下区域生态承载力总量分别为1.0783×10^(6)、1.0782×10^(6)bhm^(2),与2020年相比呈下降趋势,草地向耕地的转移、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是生态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承载力总量为1.0802×10^(6)bhm^(2),与2020年相比呈上升趋势,耕地向林地、草地转移是区域生态承载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各类用地的生态承载力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草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生态保护情景有益于林地、草地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情景有益于耕地和建设用地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加,水域生态承载力总量在各种发展情景下变化较小。生态保护情景更有利于未来生态承载力的增加,符合区域未来发展方向。严格控制草地向耕地的转变以及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加强区域废弃矿山生态复垦的力度,将会提高区域未来生态承载力,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模型 PLUS模型 时空格局 多情景预测 滹沱河流域山区段
下载PDF
克拉玛依克百断槽火山岩岩石组合、层位归属及地质意义:来自古66井的约束
7
作者 王玉伟 李永军 +5 位作者 王盼龙 王韬 黄家瑄 张新远 郑孟林 张越迁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9-223,共15页
克百断槽始于克拉玛依市北的克北断裂,NE向延伸并被大侏罗沟断裂、盆缘断裂、克-百断裂围限。火山岩储层是该断槽内的主要储层,其层位时代无据、层序不清、归属不明。笔者通过对克百断槽古66井242.14~800.18 m井段详细的岩心编录、测井... 克百断槽始于克拉玛依市北的克北断裂,NE向延伸并被大侏罗沟断裂、盆缘断裂、克-百断裂围限。火山岩储层是该断槽内的主要储层,其层位时代无据、层序不清、归属不明。笔者通过对克百断槽古66井242.14~800.18 m井段详细的岩心编录、测井曲线岩电识别及关键层位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古66井242.14~800.18 m井段是被两层陆源粗碎屑岩(标志层)分隔的3套火山岩建造,于玄武安山岩中获得(304±3)Ma和(303±2)Ma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其岩石组合、时代、层序、地层厚度均与井北缘哈山一带哈拉阿拉特组建组剖面C_(2)h^(1)~C_(2)h^(3)岩段总体可对比。古66井所处的克百断槽是一个四周被断层围限的相对独立火山岩型储层断槽油气藏,这一油气藏新类型丰富了西准噶尔盆内油气藏类型。同时,该断槽具有向南西延伸的构造条件、储层类型和圈闭样式,因而是后续扩大油气勘探的新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百断槽 古66井 火山岩储层 地质时代 盆-山地层对比
下载PDF
Lithology, kinematics and geochronology related to Late Mesozoic basin-mountain evolution in the Nanxiong-Zhuguang area, South China 被引量:45
8
作者 SHU Liangshu1, DENG Ping1,2, WANG Bin1, TAN Zhengzhong2, YU Xinqi1 & SUN Yan1 1.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No.290, CNNC, Shaoguan 512026,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8期673-688,共16页
The Nanxiong red-bed basin and its adjacent Zhuguang granite form a distinctive basin-mountain landform in the Nanling region, South China.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Zhuguang granite is a polyphase composite p... The Nanxiong red-bed basin and its adjacent Zhuguang granite form a distinctive basin-mountain landform in the Nanling region, South China.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Zhuguang granite is a polyphase composite pluton developed on the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paleo-Tethys-paleo-Asian tectonic regime and possesses geometrical and kinematic features of hot-doming extensional tectonics at the middle-upper crustal level, 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magmatic complex that resulted from the collision-orogeny during the Indosinian Period, the subduction-consuming during the Early Yanshanian Period and the intra-continental basaltic underplating and deep-seated geodynamics during the Late Yanshanian Period. The Nanxiong basin is a Late Cretaceous-Paleogene asymmetric faulted basin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a fault boundary on the northern side and an uncomformable boundary on the southern side, its deposit center was migrated gradually from south to north. Structural kinematic results on the basin-mountain coupled zone demonstrate that the ductile and the brittle rheological layers show a quite coincident sense of shear, implying that it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from the ductile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followed by locally sinistral strike-slip shear at a middle-crustal level to the brittle tensional deformation at a upper-crustal level during formation of granitic doming extensional tectonics. The Zhuguang granite and the Nanxiong faulted basin constructed a semi-graben tectonic system. Lith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ate Triassic to Jurassic granitic bodies in the Zhuguang have some similar features: high SiO2, Al2O3, K2O contents, alkalinity index > 2.8, ANKC value > 1.1, LREE-enriched pattern with high REE contents, marked negative Eu anomalies, enrichment in Rb and Th, depletion in Ba and Nb, showing a K-rich and Al-rich calc-alkaline affinity, which suggest a continuous magmatic evolution from Late Triassic to Jurassic. Formation of Nanxiong basin and evolution of basin-mountain system were controlled both by the Zhuguang granitic-doming and the regional extensional tectonics. Development of the olivine basalt in the basin suggests that tension action was very strong during lava eruption. The magma-type zircon grains of basalt from the Nanxiong basin yielded the SHRIMP age of 96±1Ma, providing reliable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 on the tectono-thermal event and basin-mountain evolution in the Nanling region,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ology structural kinematics basin-mountain evolution SHRIMP age Zhuguang granite Nanxiong basin.
原文传递
龙门山冲断带盆山体系地下水循环特征分析——以石亭江流域绵竹段为例
9
作者 郑童心 漆继红 +2 位作者 许模 谭谣 谢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35,共8页
山区与平原区水资源联系密切,探究山区-盆地地下水循环可为水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龙门山冲断带及川西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盆山系统代表,结合现场采样及前人研究结果,采用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和聚类分析... 山区与平原区水资源联系密切,探究山区-盆地地下水循环可为水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龙门山冲断带及川西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盆山系统代表,结合现场采样及前人研究结果,采用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和聚类分析等技术方法,阐明了绵竹市境内石亭江流域龙门山冲断推覆体与前陆盆地形成的盆山体系的地下水循环特征。研究认为:大气降水为山区及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中J_3l~3地层还接受石亭江水的侧向补给;地形对山区浅层地下水径流具有主控作用,主要沿北西、南东方向发生径流,对近平原区的浅层地下水给予少量补给;平原区浅层还接受地表水、河渠水补给,地下水自北西向南东发生运移,在玉泉镇至板桥镇附近以泉的形式进行排泄。NW向断裂构造沟通盆山体系,来源于研究区北西侧更高山区的地下水沿断裂带形成深部径流带,形成具有较高矿化度的热水。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山区-盆地地下水循环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循环 水化学特征 氢氧同位素 盆山系统 石亭江流域 龙门山冲断带
下载PDF
对滇池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思考
10
作者 吴雪 邓义祥 +3 位作者 何佳 郝晨林 谢坤 付立苹 《中国环境管理》 2024年第3期66-74,共9页
滇池是“九五”时期以来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经过30年治理,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态系统演变趋势向好。然而目前,滇池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格局还未完全形成,流域生态系统韧性不足,水环境质量正处于进一步改善的瓶颈期... 滇池是“九五”时期以来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经过30年治理,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态系统演变趋势向好。然而目前,滇池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格局还未完全形成,流域生态系统韧性不足,水环境质量正处于进一步改善的瓶颈期。为探索滇池治理的未来发展路径,本文系统总结了前期滇池治理历程与成效,诊断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滇池流域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特征,提出了滇池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思路、目标、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以期为新时期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指导,也为其他城市型重污染湖泊流域从水污染防治向水生态保护的转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山水林田湖草 策略
下载PDF
近30 a东昆仑阿牙克库木湖水量变化及其补给关系研究
11
作者 车彦军 张明军 +2 位作者 陈亚宁 朱成刚 刘玉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6-1126,共11页
随着青藏高原气候变暖,高原湖泊数量和面积均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湖泊扩张亦十分明显。阿牙克库木湖是库木库里盆地最大盐湖,新疆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表明,该湖泊已扩张为新疆最大湖泊。基于科考资料,结合遥感卫星资... 随着青藏高原气候变暖,高原湖泊数量和面积均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湖泊扩张亦十分明显。阿牙克库木湖是库木库里盆地最大盐湖,新疆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表明,该湖泊已扩张为新疆最大湖泊。基于科考资料,结合遥感卫星资料,对阿牙克库木湖扩张及其流域冰川、冻土、气温和降水等要素进行分析,探讨湖泊水量及其补给水源的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23年,阿牙克库木湖面积从623.03 km^(2)扩张至1141.67 km^(2),2002―2023年湖面水位上升了7.28 m,对应水储量增加了66.64×10^(8)m^(3)。(2)1990―2023年,阿牙克库木湖流域冰川面积减少了16.4 km^(2),体积减少了1.96 km^(3)。截止2023年,流域分布冰川451条,总面积为324.26 km^(2)。(3)2010年青藏高原冻土分布图显示,流域分布多年冻土12395 km^(2),季节冻土10652 km^(2)。(4)水量平衡分析表明,冰川和冻土融水径流分别占阿牙克库木湖总入湖水量的9%和5%,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区降水径流占比为67%,湖面降水量直接补给占比为19%。总体而言,湖泊的扩张主要是流域降水量增加所致。研究揭示了库木库里盆地地表水文过程,可为当地政府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平衡 阿牙克库木湖 库木库里盆地 冰川 东昆仑
下载PDF
太行山典型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特征
12
作者 李佳聪 朱春雨 +3 位作者 郭波 曹建生 齐可亮 廉诗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2-1310,共9页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准确评估其碳储量,探明其分布特征对区域碳汇管理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太行山区典型流域—柳林河流域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清查法,对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和碳储量分...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准确评估其碳储量,探明其分布特征对区域碳汇管理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太行山区典型流域—柳林河流域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清查法,对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和碳储量分布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柳林河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0.80 kg·m^(−2),碳储量为2.95×10^(6)t(C);2)在空间上,随海拔升高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由15.12 kg·m^(−2)持续增加到27.34 kg·m^(−2),碳储量呈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于700~900 m海拔处达最大,阴坡平均碳密度和碳储量均高于阳坡;3)在垂直组成上,灌木林与阔叶林中土壤层(0~100 cm)碳储量分别占森林总碳储量的77.87%和51.41%,而在针叶林中植被层碳储量占主导地位,占比为53.89%,各林型中土壤层碳密度和碳储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表层土壤(0~20 cm)碳储量占土壤层(0~100 cm)总碳储量的69.91%。柳林河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与全国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仍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应继续加强该区域特别是低海拔以及阳坡区域森林的经营管理和表层土壤的保护修复,以提升森林固碳增汇能力。该研究可为太行山流域碳储量评估、生态修复及多因素分析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密度 分布特征 森林生态系统 太行山流域
下载PDF
山间盆地中白云岩含水介质溶质弥散特征研究——以黔东北某试验区为例
13
作者 陈俊贤 朱昱桦 +4 位作者 覃红亮 何妙玲 赵翠 华兴 陈川 《贵州地质》 2024年第1期56-60,共5页
为了解污染物在寒武系白云岩中的弥散特征,本文以黔东北某场地为研究区,通过对试验场小尺度模型刻画,进行实地的弥散实验,解析弥散曲线求解弥散参数,总结山间盆地白云岩弥散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场区工程建设及地... 为了解污染物在寒武系白云岩中的弥散特征,本文以黔东北某场地为研究区,通过对试验场小尺度模型刻画,进行实地的弥散实验,解析弥散曲线求解弥散参数,总结山间盆地白云岩弥散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场区工程建设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借鉴,也为山间盆地区开展野外弥散试验提供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间盆地 白云岩 溶质弥散特征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山前褶皱—冲断带构造分带特征及形成演化
14
作者 姜颜良 孙文洁 +3 位作者 马文彧 张冠杰 吴孔友 孔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I0002,I0003,共15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呈新的构造叠置特征和复杂的复合叠加构造样式,叠加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解释资料,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楔型构造理论和构造地质学分析方法,研究复杂叠加构造变形差异及分...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呈新的构造叠置特征和复杂的复合叠加构造样式,叠加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解释资料,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楔型构造理论和构造地质学分析方法,研究复杂叠加构造变形差异及分带特征。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发育受基底卷入与顺层滑脱联合与差异控制下的空间断褶体系,褶皱发育受断层控制,褶皱与断层相互叠加形成构造楔、双重构造、突发构造等复合构造样式,表现为多期活动特征。研究区按构造变形性质及变形差异可划分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盖层滑脱型褶皱—冲断带3个构造带;其中,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与第一排断褶带重合,受控于基底卷入型断裂体系,发育基底卷入式大型构造楔、背形堆垛式双重构造与前倾双重构造,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平面重合度高;盖层滑脱型褶皱—冲断带包括第二和第三排断褶带,受控于顺层滑脱型断裂体系,发育断展褶皱,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平面重合度低,构造垂向上具有分层差异,构造变形程度自南向北表现为由强至弱。挤压应力作用的时期和强度、滑脱断层的向北滑脱、构造楔的楔入长度及推挤距离、滑脱层的厚度和上覆地层厚度,以及沉积时代、沉积速率和岩性差异等因素是引起研究区构造垂向分层、南北分带的原因。该结果对明确研究区构造发育及下一步油气地质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 山前带 逆冲推覆构造带 褶皱—冲断带 构造样式 构造变形 分带特征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巨厚高原山地式页岩高频沉积旋回特征与有机质富集机理
15
作者 庞鹏 谭秀成 +2 位作者 伍坤宇 邢浩婷 邓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28,共2页
高频沉积旋回是地球轨道驱动力周期性变化引起海平面升降和气候波动的高频周期性响应(吴怀春等,2011)。同时,高频沉积旋回对有机质富集和储集空间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钟寿康等,2022)。因此,高频沉积旋回分析不仅有利于揭示古气候... 高频沉积旋回是地球轨道驱动力周期性变化引起海平面升降和气候波动的高频周期性响应(吴怀春等,2011)。同时,高频沉积旋回对有机质富集和储集空间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钟寿康等,2022)。因此,高频沉积旋回分析不仅有利于揭示古气候演化、古环境重建和古地貌恢复等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而且能为油气实践勘探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山地式页岩 柴达木盆地 高频旋回 古环境重建 有机质富集
下载PDF
考虑土体非线性山-谷耦合复杂场地空间相关多点地震动模拟
16
作者 何颖 尹奔驰 +1 位作者 刘中宪 丁晓凡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18-128,158,共12页
采用考虑局部场地非线性地震波散射效应的空间相关多点地震动模拟方法,对山-谷耦合场地的地震动进行定量模拟分析。非线性地震波散射效应基于有限元-间接边界元耦合法和等效线性土体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山体的存在会增大沉积内的地... 采用考虑局部场地非线性地震波散射效应的空间相关多点地震动模拟方法,对山-谷耦合场地的地震动进行定量模拟分析。非线性地震波散射效应基于有限元-间接边界元耦合法和等效线性土体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山体的存在会增大沉积内的地震动反应,对短周期的地震波的放大效应更为显著,增幅可达50%。相较于单一沉积谷地地形的沉积谷地外部,山-谷耦合场地中山体地震响应有所减小。相比线性模型,考虑土体非线性时,沉积谷地地震动强度较线性时的结果有所降低,反应谱峰值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但山体影响更为显著。不同山体形状对谷地影响不同,对于谷地内部分点位影响的差别可达40%。该研究为山-谷耦合场地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模拟 等效线性化 局部场地效应 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法 山-谷耦合场地
下载PDF
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环保选线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凌 《铁道勘察》 2024年第2期85-90,97,共7页
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西安至商洛段穿越秦岭高中山区,郧西至十堰段跨越汉江,具有沿线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环境敏感区域密集、生物多样性丰富、水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等特点,保护秦岭及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成为西十高铁建设中需要考虑... 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西安至商洛段穿越秦岭高中山区,郧西至十堰段跨越汉江,具有沿线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环境敏感区域密集、生物多样性丰富、水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等特点,保护秦岭及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成为西十高铁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通过采取GIS+BIM的技术手段,制作区域环境敏感区图层,搭建多维度区域生态保护目标空间分布及管控范围的环保选线平台,结合工程技术条件开展各方案的环境可行性及环境影响程度的综合比选,从而得出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线路方案,为设计选线及控制工程方案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先期开展敏感区路段环境影响专题论证,可进一步优化工程选线及工程形式,保障项目依法合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环境保护 选线设计 秦岭山区 汉江流域
下载PDF
岩溶山区小流域水库工程设计洪水计算——以WL水库工程为例
18
作者 陆建宇 杜娟 石宝 《海河水利》 2024年第3期89-91,共3页
为科学合理确定岩溶山区小流域水库工程设计洪水,以WL水库为研究对象,考虑坝址以上伏流区、明流区分布,按全面积法、分块叠加法分别计算设计洪水,经综合比较确定坝址推荐设计洪水过程。结果表明,分块叠加法计算的设计洪水成果与坝址下... 为科学合理确定岩溶山区小流域水库工程设计洪水,以WL水库为研究对象,考虑坝址以上伏流区、明流区分布,按全面积法、分块叠加法分别计算设计洪水,经综合比较确定坝址推荐设计洪水过程。结果表明,分块叠加法计算的设计洪水成果与坝址下游历史洪水调查成果较接近,能反映伏流区对坝址洪水调节的实际情况,并与区域已有洪水成果协调,为该工程坝址推荐设计洪水成果。本研究成果对开展区域岩溶山区水库设计洪水计算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区 水库工程 设计洪水 全面积法 分块叠加法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盆地演化
19
作者 王晓青 刘敏 毛景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560,共15页
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部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中条群和担山石群岩石组合及地层详细调查研究,认为中条群为一套由粗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组成的多旋回沉积岩,变质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条群经历了早期相对稳定到后期较活跃的转变... 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部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中条群和担山石群岩石组合及地层详细调查研究,认为中条群为一套由粗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组成的多旋回沉积岩,变质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条群经历了早期相对稳定到后期较活跃的转变。结合前人碎屑锆石年龄、源区特征和火山岩夹层年龄得出,中条群形成于2.1 Ga左右的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担山石群为一套砾岩-砂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碎屑锆石年龄显示,担山石群形成于1.85 Ga左右的碰撞造山阶段的前陆盆地内。结合前人研究,认为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盆地演化模式为,约2.1 Ga开始,西部陆块的前导洋向东部陆块活动大陆边缘之下持续俯冲,东部陆块西缘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沉积了中条群,约1.85 Ga开始,东部陆块与西部陆块之间的大洋闭合,陆陆碰撞开始,中条群发生挤压褶皱变形,陆壳加厚及随后的快速抬升和剥蚀形成前陆盆地的担山石群磨拉石。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的转化支持华北克拉通最初西部陆块向东俯冲,经历了约1.85 Ga的东、西陆块碰撞并最终克拉通化的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中部造山带 中条山 弧后盆地 前陆磨拉石盆地 地质调查工程 古元古代
下载PDF
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研究
20
作者 佟涛 颜俊君 +2 位作者 王亚星 周浩 夏卫生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8,共9页
明晰典型地势起伏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地形因素的关系,对国土空间布局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及DEM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图谱法、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和地形位分析法,揭示自2000年以来当地土地利... 明晰典型地势起伏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地形因素的关系,对国土空间布局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及DEM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图谱法、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和地形位分析法,揭示自2000年以来当地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探讨在不同土地利用变化下的地形梯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多围绕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进行,且表现出显著的类型异质性及阶段差异性特点。(2)以耕地和林地为主的稳定型图谱面积占比达到88.17%,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分别为7.44%和3.51%,耕地被建设占用更偏向于无序化发展。(3)中低及其以上地形梯度的耕地逐渐趋向于低地形梯度区发展,林地的地形分布指数呈“S”型上升态势,草地则表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正态分布规律。(4)各图谱的地形分布指数随地形位增加表现出不同的趋势性规律,土地利用变化呈明显地形梯度效应。研究认为当地国土管理工作应重点关注反复变化型图谱和持续变化型图谱,并注意科学缓解和引导耕地水土流失及坡耕地开发利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形 效应 地学图谱 秦岭东段洛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