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种蝙蝠形态与回声定位叫声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8
1
作者 冯江 陈敏 +4 位作者 刘颖 李振新 张喜臣 周江 张树义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42-747,共6页
为研究角菊头蝠 (Rhinolophuscornutus)、三叶蹄蝠 (Aselliscuswheeleri)、大蹄蝠 (Hipposiderosarmiger)、大鼠耳蝠 (Myotismyotis)和大足鼠耳蝠 (M .ricketti)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叫声的性别差异性 ,明确同种蝙蝠雌雄个体对食物、栖息地... 为研究角菊头蝠 (Rhinolophuscornutus)、三叶蹄蝠 (Aselliscuswheeleri)、大蹄蝠 (Hipposiderosarmiger)、大鼠耳蝠 (Myotismyotis)和大足鼠耳蝠 (M .ricketti)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叫声的性别差异性 ,明确同种蝙蝠雌雄个体对食物、栖息地等资源利用的细微差异 ,我们利用超声波探测仪、Batsound分析软件及SPSS11 0统计软件对 5种 95只蝙蝠进行了录音、声波分析和统计分析。 5种蝙蝠形态性别差异性不显著 ,角菊头蝠、三叶蹄蝠、大蹄蝠和大足鼠耳蝠叫声频率性别差异性显著 ,大鼠耳蝠叫声频率性别差异性不显著。角菊头蝠雌性叫声的基频、分音、主频率高于雄性 ,声脉冲时间、间隔时间大于雄性 ,调频 (FM)带宽小于雄性 ;三叶蹄蝠、大蹄蝠叫声的基频、主频率雄性高于雌性 ,调频带宽雌性小于雄性 ;大足鼠耳蝠叫声的主频率雄性高于雌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形态 回声定位叫声 性别差异
下载PDF
六种共栖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及翼型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韦力 甘雨满 +3 位作者 李周全 林植华 洪体玉 张礼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5-163,共9页
本研究于2006年5~8月在桂林市七星公园七星岩洞进行,比较分析了共栖2科(蹄蝠科和蝙蝠科)6种共75只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和翼型特征。普氏蹄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短而多谐波的CF/FM型,主频率为61.2±0.8kHz,具有高翼载、低翼展比和中等... 本研究于2006年5~8月在桂林市七星公园七星岩洞进行,比较分析了共栖2科(蹄蝠科和蝙蝠科)6种共75只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和翼型特征。普氏蹄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短而多谐波的CF/FM型,主频率为61.2±0.8kHz,具有高翼载、低翼展比和中等翼尖指数;大蹄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单CF/FM型,主频率为68.6±0.7kHz,具有高翼载、低翼展比和中等翼尖指数;中蹄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单CF/FM型,主频率为85.2±0.5kHz,具有中等翼载、低翼展比和中等翼尖指数;高颅鼠耳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长带宽的FM型,主频率为50.7±3.8kHz,具有低翼载、中等翼展比和低翼尖指数;大足鼠耳蝠回声定位叫声为FM型,主频率为39.9±3.2kHz,具有中等翼载、低翼展比和高翼尖指数;绒山蝠回声定位叫声为短而多谐波的FM型,主频率为49.0±0.4kHz,具有高翼载、中等翼展比和低翼尖指数。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6种蝙蝠之间绝大部分的形态和声音参数差异显著(One-wayANOVA,P<0.05)。以上结果说明,6种同地共栖蝙蝠种属特异的回声定位叫声和形态结构体现出了相互之间的生态位分离,从而降低了种间竞争压力,使得6种蝙蝠能够同地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回声定位叫声 翼型 同地共栖种 生态位
下载PDF
5种共栖蝙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郭新春 卢冠军 +2 位作者 孙克萍 黄赣生 冯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4-88,共5页
通过分析5种共栖蝙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研究了它们空间生态位分化问题.结果发现: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是共栖蝙蝠中体型最大的物种,适合在开阔的树冠或空地上方快速飞行;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皮氏菊头蝠(Rhi... 通过分析5种共栖蝙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研究了它们空间生态位分化问题.结果发现: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是共栖蝙蝠中体型最大的物种,适合在开阔的树冠或空地上方快速飞行;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和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体型中等,中菊头蝠和皮氏菊头蝠适合在树冠下捕食,大耳菊头蝠适合在较复杂的树林中、枝叶间捕食;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是我国特有种,也是5种共栖蝙蝠中体型最小的种类,适合在复杂树冠间、枝叶间和灌丛中捕食较小的昆虫.所以,同域共栖5种蝙蝠的空间生态位显著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栖蝙蝠 形态特征 回声定位声波 空间生态位
下载PDF
长白山与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回声定位声波的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叶根先 刘颖 +4 位作者 施利民 孙克萍 朱旭 米歇尔.久诺夫 冯江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1-106,共6页
比较研究了中国长白山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大耳蝠(Plecotusauritus)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结果表明,二者的回声定位声波均为微弱、不稳定的多谐波宽频带短调频型(modulatedfrequency).长白山大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由1~... 比较研究了中国长白山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大耳蝠(Plecotusauritus)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结果表明,二者的回声定位声波均为微弱、不稳定的多谐波宽频带短调频型(modulatedfrequency).长白山大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由1~4个谐波组成,主频(45.4±9.6)kHz,能率环(5.1±2.5)Yoo;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大耳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由2~4个谐波组成,主频(48.0±9.7)kHz,能率环(7.0±3.1)%.二者的最高频率、最低频率、带宽、能率环以及声强均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地理差异或性别差异等因素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耳蝠 回声定位声波 地理差异 性别差异
下载PDF
形态和声波相似的中华菊头蝠与中菊头蝠的共存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叶根先 施利民 +2 位作者 孙克萍 朱旭 冯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330-5338,共9页
研究了同域分布的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与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的食性、形态、回声定位声波及捕食时间。中华菊头蝠与中菊头蝠均属于中等体型的菊头蝠,前臂长分别为(51.25±0.22)mm和(52.40±0.37)mm;悬挂... 研究了同域分布的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与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的食性、形态、回声定位声波及捕食时间。中华菊头蝠与中菊头蝠均属于中等体型的菊头蝠,前臂长分别为(51.25±0.22)mm和(52.40±0.37)mm;悬挂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均为典型的调频-恒频-调频(FM-CM-FM)型叫声,峰频分别为(82.07±0.17)kHz和(84.41±0.48)kHz。粪便分析显示中华菊头蝠与中菊头蝠分别捕食9目和7目昆虫,均以鳞翅目(Lepidi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为主要食物(体积百分比总和>90%),捕食鳞翅目昆虫的体积百分比差异显著,对猎物大小(以鞘翅目昆虫体长衡量)的选择无显著差异。中华菊头蝠与中菊头蝠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分别为2.38和2.28,重叠度达0.91,营养生态位未发生明显分化,但充足的食物资源促进了二者的共存。另外,2种菊头蝠的感官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未发生明显分化。由2种菊头蝠的翼载和峰频的差异推测二者发生了空间生态位和捕食微生境的分化,这也可能促进了二者的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声波 菊头蝠 食性分析 生态位 共存
下载PDF
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的性二态有利于性别识别 被引量:2
6
作者 庞育兰 罗波 +2 位作者 王漫 吴秀 冯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5-161,共7页
许多动物的叫声频率呈现性二态现象。蝙蝠夜间活动,主要利用声音信号导航空间、追踪猎物、传递交流信息。本研究选择成体菲菊头蝠作为研究对象,检验回声定位声波频率性二态是否有利于性别识别。研究发现,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参数... 许多动物的叫声频率呈现性二态现象。蝙蝠夜间活动,主要利用声音信号导航空间、追踪猎物、传递交流信息。本研究选择成体菲菊头蝠作为研究对象,检验回声定位声波频率性二态是否有利于性别识别。研究发现,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参数具有显著性别差异。播放白噪音、雄性回声定位声波及雌性回声定位声波期间,实验个体的反应叫声数量依次递减。播放白噪音、雌性回声定位声波及雄性回声定位声波后,实验个体的反应叫声数量依次递增。白噪音诱导反应叫声强度高于回声定位声波诱导反应叫声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的频率参数编码发声者性别信息,有利于种群内部的性别识别。本研究暗示,回声定位声波可能在蝙蝠配偶选择中扮演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菊头蝠 回声定位声波 性二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