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斑白条天牛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鞘翅目:天牛科)
1
作者 杨华芳 张祖兵 +2 位作者 朱家颖 何霞红 张宏瑞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0-539,I0009-I0015,共17页
赤斑白条天牛Batocera rufomaculata在辣木上蛀干为害,严重影响辣木产业。探明感器类型及分布,可为电生理学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赤斑白条天牛触角进行扫描。结果表明,触角上分布着9类感器,分别为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 赤斑白条天牛Batocera rufomaculata在辣木上蛀干为害,严重影响辣木产业。探明感器类型及分布,可为电生理学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赤斑白条天牛触角进行扫描。结果表明,触角上分布着9类感器,分别为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耳形感器、板形感器、芽形感器、指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和B9hm氏鬃毛;感器分布以鞭节为主;感器类型和分布存在性二型现象;触角端部分布的感器比基部密集,在感受外界刺激时触角端部可能发挥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斑白条天牛 触角感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危害辣木的重要害虫——赤斑白条天牛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永科 赵春攀 +3 位作者 朱国渊 龙继明 段波 张祖兵 《中国森林病虫》 2019年第3期1-5,9,共6页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描述赤斑白条天牛Batocera rufomaculata (Degeer)的形态特征,摸清其在云南省辣木Moringa spp.种植区的发生规律、危害特征。通过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明确赤斑白条天牛的分布范围和寄主植物,提出了防治建议。
关键词 赤斑白条天牛 形态特征 发生危害规律 辣木 害虫
下载PDF
赤斑白条天牛卵发育历期和有效积温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永科 朱国渊 +3 位作者 龙继明 赵春攀 段波 张祖兵 《中国森林病虫》 2021年第6期15-17,共3页
为明确温度对辣木Moringa oleifera主要害虫赤斑白条天牛Batocera rufomaculata卵发育的影响,测定18,21,24,27,30℃下卵的发育历期并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8℃时赤斑白条天牛卵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21,24,27,30℃时的发育历期,27℃和3... 为明确温度对辣木Moringa oleifera主要害虫赤斑白条天牛Batocera rufomaculata卵发育的影响,测定18,21,24,27,30℃下卵的发育历期并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8℃时赤斑白条天牛卵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21,24,27,30℃时的发育历期,27℃和30℃下卵发育历期间差异不显著。采用有效积温法则和最小二乘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C)为(13.46±0.80)℃,有效积温(K)为(95.41±3.89)日·度,并建立赤斑白条天牛卵的发育历期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斑白条天牛 发育历期 有效积温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的赤斑白条天牛嗅觉相关基因分析
4
作者 杨华芳 张祖兵 +2 位作者 朱家颖 柏天琦 张宏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699-709,共11页
【目的】鉴定赤斑白条天牛(Batocera rufomaculata)嗅觉相关基因,筛选其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为探明赤斑白条天牛嗅觉机制和基于嗅觉识别的天牛生物防治新途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平台对赤斑白... 【目的】鉴定赤斑白条天牛(Batocera rufomaculata)嗅觉相关基因,筛选其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为探明赤斑白条天牛嗅觉机制和基于嗅觉识别的天牛生物防治新途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平台对赤斑白条天牛触角、跗节和残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测序数据组装、注释、数据库序列检索、序列比对及差异基因分析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挖掘嗅觉相关基因。【结果】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37405条Unigenes,平均长度774 bp,N50为1462 bp,GC含量42.93%。通过同源比对共鉴定出289个嗅觉基因,包括45个OBPs、22个CSPs、50个ORs、20个IRs、26个GRs、7个SNMPs、8个CXEs、82个CYPs、19个AOXs和10个GSTs基因。通过比较所有样本的转录组,共筛选到8861个DEGs,其中2713个上调表达、6148个下调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有3613个DEGs注释到GO功能的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其中以生物学过程的占比最高,为34.87%;有4002个DEGs注释到KEGG数据库,参与96条通路。进一步对嗅觉基因进行分析发现,有114个嗅觉基因表达差异显著,其中79个上调表达、35个下调表达;OBP22、OBP29、CSP10、CSP15、SNMP1、OR41、CXE2和CYP10基因在触角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其他组织,CSP10和CSP15基因在雌虫中偏好表达,CYP34基因在雄性中偏好表达,且在跗节中高表达。【结论】筛选到赤斑白条天牛OBPs、CSPs、ORs、IRs、GRs、SNMPs、CXEs、CYPs、AOXs和GSTs等嗅觉相关基因。推测触角中高表达的OBPs和CSPs基因对赤斑白条天牛雌雄虫识别同类异性释放的信息素或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物起关键作用,在雌虫中偏好表达的CSPs基因可能在雌虫寻找产卵场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斑白条天牛 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嗅觉相关基因 差异基因
下载PDF
辣木赤斑白条天牛卵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永科 龙继明 +3 位作者 赵春攀 马志亮 朱国渊 张祖兵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30,共6页
赤斑白条天牛(Batocera rufomaculata De Geer)是一种为害辣木(Moringa spp. Lam)的蛀干害虫。2018年5—7月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4个辣木试验样地里赤斑白条天牛卵进行抽样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5种聚集度指标检测和2个回归模... 赤斑白条天牛(Batocera rufomaculata De Geer)是一种为害辣木(Moringa spp. Lam)的蛀干害虫。2018年5—7月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4个辣木试验样地里赤斑白条天牛卵进行抽样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5种聚集度指标检测和2个回归模型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虫卵在辣木单株上的垂直分布具显著性差异;其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主要集中聚集分布在高度为100~150 cm树段,聚集可能是环境因素引起,也可能是其本身的聚集特性引起。建立了赤斑白条天牛卵理论抽样数公式:n=1.96~2/D^2×(2.392 9/m+0.125 8)和序贯抽样决策限模式T_0′,T_(0(n))″=4n±6.6710 n^(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 赤斑白条天牛 空间分布 抽样技术
原文传递
赤斑白条天牛幼虫龄期划分指标的筛选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祖兵 龙继明 +4 位作者 张永科 赵春攀 朱国渊 陈石 段波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2-38,共7页
为了明确赤斑白条天牛幼虫的龄期和最佳分龄指标,为预测预报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对幼虫的头壳宽、体长、体宽等3个外部形态指标进行测量,运用频次分布、Dyar定律、Crosby指数、Brook指数和回归分析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明确赤斑白条天牛幼虫的龄期和最佳分龄指标,为预测预报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对幼虫的头壳宽、体长、体宽等3个外部形态指标进行测量,运用频次分布、Dyar定律、Crosby指数、Brook指数和回归分析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赤斑白条天牛幼虫可分为6龄,头壳宽是判定龄期数的最佳形态指标,1~6龄头壳宽度平均值分别为2.08、3.27、4.74、6.51、7.73、9.25 mm;此外,体长和体宽均可作为判定龄期数的辅助指标。在确定幼虫龄期的基础上,对各龄期幼虫排出的木屑长度和宽度进行测量,回归分析表明,幼虫所排木屑长度和宽度也可作为估计幼虫龄期的重要指标,该指标有直观、易观察等优点,适合在监测与防治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斑白条天牛 龄期 头壳宽 木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