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igin and accumulation of high-maturity oil and gas in deep parts of the Baxian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Zhao Xianzheng Jin Qiang +5 位作者 Jin Fengming Ma Peng Wang Quan Wang Jing Ren Chunling Xi Qiuli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03-313,共11页
Great quantities of light oil and gas are produced from deep buried hill reservoirs at depths of 5,641 m to 6,027 m and 190 ℃ to 201 ℃ in the Niudong-1 Well, representing the deepest and hottest commercial hydrocarb... Great quantities of light oil and gas are produced from deep buried hill reservoirs at depths of 5,641 m to 6,027 m and 190 ℃ to 201 ℃ in the Niudong-1 Well, representing the deepest and hottest commercial hydrocarbons discovered in the Bohai Bay Basin in eastern China. This discovery suggests favorable exploration prospects for the deep parts of the basin. However, the discovery raises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genesis 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s in deep reservoirs.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hydrocarb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rocks as well as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we conclude that the oil and gas were generated from the highly mature Sha-4 Member (Es4) source rocks instead of thermal cracking of crude oils in earlier accumulations. The source kitchen with abnormal pressures and karsted carbonate reservoirs control the formation of high-maturity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the buried hills (i.e., Niudong-1) in conjunction with several structural-lithologic traps in the ES4 reservoirs since the deposition of the upper Minghuazhen Formation. This means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e deep parts of the Baxian Depression is probably hi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mature oil and gas ORIGIN ACCUMULATION deep part of baxian Depression
下载PDF
Sedimentary Patterns and Stratigraphic Trap Models of Deeply Buried Intervals in the Baxian Depression, North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LI Shengli YU Xinghe +4 位作者 ZHANG Feng LIANG Xingru LI Shunli HUANG Jie CAO Nanzh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2255-2267,共13页
The Baxian depression is a typical half-graben located in the Jizhong sub-basin, north China. Commercial petroleum trap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Jizhong sub-basin. However, the 3rd and 4th members of the Shahejie ... The Baxian depression is a typical half-graben located in the Jizhong sub-basin, north China. Commercial petroleum trap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Jizhong sub-basin. However, the 3rd and 4th members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is sub-basin have been poorly explored. These two members, belonging to the Lower Paleogene age, are buried deeply in the depression. Favorable petroleum reservoir conditions exist in such deep intervals of the half-graben due to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types and extent of deltas and turbidity fans in various areas. In fact, three types of turbidite fans are developed in the sag below the transitional belt on the eastern gentle slope. This work summarized three stratigraphic trap belts, i.e., the steep slope, gentle slope, and sag. On the steep slope, structural- stratigraphic traps with small-scale delta fronts and turbidite sandbodies are well developed. On the gentle slope, hydrocarbons generally accumulate in the large-scale delta front, onlapping beds and those sandbodies adjacent to unconformities. In the sag, petroleum trap models are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pinched-out turbidite sandbodies. Stratigraphic traps were easily formed in turbidite fans below the eastern transitional belt. The petroleum traps that have already been discovered or predicted in the study area indicate that stratigraphic traps have favorable petroleum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deeply buried areas (depth 〉5000 m) in a half-graben basin or de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LF-GRABEN stratigraphic trap transitional belt turbidite fan baxian depression Jizhong sub-basin
下载PDF
Between Closeness and Openness --An Understanding of Guild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Succession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Management Right of Baxian County in Qing Dynasty
3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138-140,共3页
关键词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摘要 期刊 编辑工作
下载PDF
八仙茶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作用研究
4
作者 沈俊炳 《现代食品》 2024年第9期76-81,共6页
为了优化八仙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并探究其抗氧化活性,本文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浸提法,以八仙茶多酚提取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筛选最佳的提取工艺参数,同时通过测定八仙茶多酚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对八仙茶多酚的... 为了优化八仙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并探究其抗氧化活性,本文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浸提法,以八仙茶多酚提取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筛选最佳的提取工艺参数,同时通过测定八仙茶多酚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对八仙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八仙茶多酚的最佳提取参数为料液比1∶25,乙醇体积分数70%,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60 min,在此参数下八仙茶多酚的提取量为19.92 mg·g^(-1)。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八仙茶多酚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效果明显,对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0.02 mg·mL^(-1),对ABTS自由基清除效果与维生素C大致相当。结果证明提取八仙茶多酚的方法可靠有效,所提取的八仙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仙茶 多酚提取 超声波辅助 溶剂浸提法 抗氧化
下载PDF
八仙山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及区系组成 被引量:61
5
作者 胡冰冰 李后魂 +2 位作者 梁之聘 赵铁建 任秀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226-3238,共13页
选取(a)小港、(b)山门→太平沟、(c)山门→栈道、(d)栈道→仙姑泉和(e)仙姑泉→明安梁5个样地,对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蝴蝶群落进行了系统研究。共采集蝴蝶2218只,隶属于8科56属88种。蛱蝶科的种类数(35种)和个体数(784只)均... 选取(a)小港、(b)山门→太平沟、(c)山门→栈道、(d)栈道→仙姑泉和(e)仙姑泉→明安梁5个样地,对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蝴蝶群落进行了系统研究。共采集蝴蝶2218只,隶属于8科56属88种。蛱蝶科的种类数(35种)和个体数(784只)均为最多,是保护区的优势类群;喙蝶科(23只)和绢蝶科(1只)都只有1种,是保护区的稀有类群。计算并分析了5个生境中蝶类的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境间相似性系数。结果显示:生境条件的变化对蝴蝶多样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总体上来讲,人类活动对环境和森林植被的干扰越大,蝴蝶多样性指数就越低。其中生境d的植物群落结构最为稳定和复杂,环境质量优越,最适合蝶类生存和繁衍,因此具有最高的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物种数和个体数以及最低的优势度指数;生境a的植物群落结构单一,环境质量相对较差,蝴蝶的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低,而优势度指数最高;生境e的多样性指数H′(FGS)低于生境d和c,这种现象符合中度干扰假说。因此对保护区提出以下建议:恢复和提高生境质量;保护濒危珍稀物种;适度合理地发展旅游资源;适度的开发和利用蝴蝶资源。对八仙山蝴蝶区系组成进行了分析,广布种、古北种和东洋种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6.82%,35.23%和7.95%,可见八仙山保护区内的蝴蝶广布种占有绝对的优势,古北种明显多于东洋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八仙山 蝴蝶 多样性 区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霸县凹陷输导体系与新近系油气运聚特征 被引量:31
6
作者 卢学军 刘华 +2 位作者 王建瑞 张永丰 蓝宝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8-261,共4页
渤海湾盆地霸县凹陷新近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文安斜坡带的馆陶组地层中,油藏类型为受断层控制的断鼻或断块油藏,油藏的分布受有效输导体系控制明显。该文从油气显示特征及有效通道空间、流体性质、含氮化合物等方面研究入手,分析了文安... 渤海湾盆地霸县凹陷新近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文安斜坡带的馆陶组地层中,油藏类型为受断层控制的断鼻或断块油藏,油藏的分布受有效输导体系控制明显。该文从油气显示特征及有效通道空间、流体性质、含氮化合物等方面研究入手,分析了文安斜坡区油气有效输导体系及油气运聚的特征、规律,明确了新近系油气的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的输导体系主要由砂体、断层、不整合等要素组成,油气主要来自霸县洼槽沙一下亚段烃源岩,油气沿沙一上亚段、东营组和馆陶组的砂体、断层和不整合组成的通道运移,随运移距离的不断增加,运移层位逐渐变新,最终在文安斜坡带的新近系地层中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体系 油气运移 油藏 新近系 霸县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地震属性分析在河流相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7
作者 陈恭洋 陈玲 +2 位作者 朱洁琼 曹兰柱 辛玮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共8页
由河道砂岩体所形成的岩性油气藏的勘探越来越受到勘探家们的重视。但由于河流相储层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依靠钻井是很难对其分布规律进行有效控制和预测的。必须充分发挥地震资料信息的横向连续性优势,在井资料的标定下,进行储层的... 由河道砂岩体所形成的岩性油气藏的勘探越来越受到勘探家们的重视。但由于河流相储层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依靠钻井是很难对其分布规律进行有效控制和预测的。必须充分发挥地震资料信息的横向连续性优势,在井资料的标定下,进行储层的横向预测与研究。通过地震属性分析,对渤海湾盆地冀中拗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古渐系沙一上亚段—东营组河流相储层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1)地震波的波峰和波谷强振幅分别反映了河道边、心滩砂体的分布及河道水系的发育情况;(2)地震资料四阶导数振幅属性对振幅的微弱变化敏感,能较好地识别河道砂体分布,尤其是对整体河床分布的刻画非常逼真;(3)河道沉积以低频反射为特征,尤以小于10 Hz的频率分布区与河道砂体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基于神经网络的波形分类技术,可以极大地克服单一地震属性参数所带来的多解性或不确定性,当用井资料标定后,其分类预测结果与地质认识具有很高的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 河道砂体 储层预测 文安斜坡 霸县凹陷
下载PDF
文安斜坡内带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 被引量:11
8
作者 辛玮江 靳国庆 +2 位作者 王桂苓 吴晓龙 张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1-34,共4页
结合霸县凹陷勘探实践,分析了文安斜坡内带深层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并对圈闭资源量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文安斜坡内带深层具有有利的沉积构造背景,紧邻生烃洼陷,储集砂体发育,以岩性地层圈闭为主的多种类型圈闭发育,是岩性... 结合霸县凹陷勘探实践,分析了文安斜坡内带深层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并对圈闭资源量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文安斜坡内带深层具有有利的沉积构造背景,紧邻生烃洼陷,储集砂体发育,以岩性地层圈闭为主的多种类型圈闭发育,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有利部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地层油气藏 成藏条件 勘探潜力 文安斜坡 霸县凹陷
下载PDF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三段储层特征及有效储层控制因素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宇志 金杰华 +5 位作者 操应长 葸克来 周磊 崔周旗 何斌 董雄英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7-625,共9页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等技术方法,系统分析了文安斜坡沙三段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及储集特征。研究表明,文安斜坡沙三段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杂基含量低,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以原...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等技术方法,系统分析了文安斜坡沙三段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及储集特征。研究表明,文安斜坡沙三段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杂基含量低,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占总孔隙的72.81%,储集物性较差,属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早期碳酸盐胶结→长石、岩屑溶解/石英次生加大/高岭石充填→石英溶解/碳酸盐胶结→黄铁矿胶结。在有效储层物性下限计算的基础上,选取孔隙度差值作为参数,系统分析了有效储层控制因素。有效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微相、粒度、分选、成岩作用以及地层压力控制。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中碎屑颗粒越粗,分选越好,杂基含量越少,有效储层越发育;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较明显,是影响中深层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长石等硅酸盐矿物的溶蚀,平均增孔量3.42%;早期地层超压抑制压实作用,保护孔隙,是有效储层发育的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有效储层 控制因素 沙三段 文安斜坡 霸县凹陷
下载PDF
八仙胶囊生精壮阳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小铭 倪立 +1 位作者 李金恒 孙维林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7期556-559,共4页
目的 :考察八仙胶囊的生精壮阳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实验动物 (大鼠或小鼠 )随机分为 5组 :空白对照组、八仙胶囊组 (2 .5、7.5、2 2 .5g/kg)和阳性对照组 ,连续灌胃给药 14d后 ,用放免法测定低龄大鼠血清睾酮、皮质醇含量 ;称重大... 目的 :考察八仙胶囊的生精壮阳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实验动物 (大鼠或小鼠 )随机分为 5组 :空白对照组、八仙胶囊组 (2 .5、7.5、2 2 .5g/kg)和阳性对照组 ,连续灌胃给药 14d后 ,用放免法测定低龄大鼠血清睾酮、皮质醇含量 ;称重大鼠睾丸、附睾、精囊腺 前列腺和包皮腺重量 ,计算其脏器系数 ;观察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和精子数目的变化 ;测定给药后电刺激雄性去势大鼠阴茎勃起的时间及正常大鼠性交的次数和频率。 结果 :八仙胶囊能显著提高低龄大鼠血清睾酮和皮质醇的含量 ,增加睾丸、附睾、精囊腺 前列腺及包皮腺的脏器系数 ,显著增加低龄小鼠精子数和睾丸间质细胞数量 ,抑制去势大鼠阴茎勃起潜伏期的延长 ,提高大鼠交配能力。 结论 :八仙胶囊具有生精壮阳作用 ,该作用可能与药物促进下丘脑 垂体 性腺和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仙胶囊 生精作用 壮阳作用 动物实验
下载PDF
霸县凹陷鄚州—高家堡地区沙三段滑塌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晖 苑保国 +3 位作者 吴国琼 姜在兴 吕林 张瑞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1-53,共3页
通过岩心、薄片、粒度、测井及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在霸县凹陷鄚州—高家堡地区沙三段首次发现了滑塌浊积岩,并对其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滑塌浊积岩的粒度较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结构和构造均反映了沉积物滑... 通过岩心、薄片、粒度、测井及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在霸县凹陷鄚州—高家堡地区沙三段首次发现了滑塌浊积岩,并对其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滑塌浊积岩的粒度较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结构和构造均反映了沉积物滑塌再沉积的特点,沉积单元从下到上可概括为鲍马序列:平行层理段(B)、流水沙纹层理段(C)、水平层理段(D)和泥岩段(E),常发育BCDE,BCD,BCE和DE型组合序列。霸县凹陷鄚州—高家堡地区沙三段滑塌浊积岩是三角洲前缘砂体在同沉积断层频繁活动和水体振荡作用下滑塌形成的,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塌浊积岩 鲍马序列 沙三段 鄚州-高家堡 霸县凹陷
下载PDF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一段沉积相再认识 被引量:9
12
作者 胡望水 朱罗剑 杨申谷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6期5-7,11,共4页
综合岩相特征、沉积构造特征、测井相分析重新认识文安斜坡古近系沙一段的总体沉积特征,重新确定其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对研究区沉积微相的详细研究认为:沙一上亚段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主要发育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席状... 综合岩相特征、沉积构造特征、测井相分析重新认识文安斜坡古近系沙一段的总体沉积特征,重新确定其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对研究区沉积微相的详细研究认为:沙一上亚段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主要发育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席状砂和分流河道间微相,平面上朵状体呈东西向展布,根据水系划分可分为7个三角洲;沙一下亚段为浅湖沉积,主要发育重力流亚相、浅湖砂坝微相、浅湖至半深湖泥微相、碳酸盐台地亚相,发育碳酸盐台地和滨浅湖砂坝沉积。通过对沉积相的重新认识,有助于对文安斜坡沙一段成岩作用和沉积演化的认识,为油气勘探预测有利区带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安斜坡 沙一段 沉积相 重力流亚相 碳酸盐台地亚相 霸县凹陷
下载PDF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横向调节带对物源体系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0
13
作者 谢晓军 邓宏文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34-338,共5页
根据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横向调节带的发育规模和地质构造特征,将该横向调节带分为3个级次:一级横向调节带不仅控制着不同凹陷的结构,还控制着霸县凹陷内主体的物源方向;二级和三级横向调节带则主要控制着凹陷主体的物源方向和... 根据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横向调节带的发育规模和地质构造特征,将该横向调节带分为3个级次:一级横向调节带不仅控制着不同凹陷的结构,还控制着霸县凹陷内主体的物源方向;二级和三级横向调节带则主要控制着凹陷主体的物源方向和沉积体系的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县凹陷 横向调节带 物源体系 控制作用
下载PDF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带构造圈闭及构造油气藏 被引量:9
14
作者 胡望水 何瑶瑶 +2 位作者 李涛 龙小军 周从业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4-30,共7页
通过分析文安斜坡地质资料和大量高质量三维地震资料发现该区构造圈闭以断块圈闭和断鼻圈闭为主。圈闭的形成与发育受构造运动控制。孔店组—沙四段,燕山晚期构造运动对研究区圈闭的发育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沙三段—沙一段,喜马拉雅Ⅰ幕... 通过分析文安斜坡地质资料和大量高质量三维地震资料发现该区构造圈闭以断块圈闭和断鼻圈闭为主。圈闭的形成与发育受构造运动控制。孔店组—沙四段,燕山晚期构造运动对研究区圈闭的发育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沙三段—沙一段,喜马拉雅Ⅰ幕构造运动对圈闭的定型起主要作用;第四纪后,构造运动基本停止,圈闭不发育。构造圈闭主要形成于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期的史各庄—苏桥垒堑式断裂构造带。构造油气藏有断块、断鼻、背斜、断背斜油气藏4类。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和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期形成的圈闭最有利于成藏。冀中坳陷古生界构造油气藏的勘探应集中于新近纪形成的史各庄—苏桥构造带的中、西部和赵各庄—左各庄构造带中部的断块圈闭和断鼻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县凹陷 文安斜坡 构造圈闭 构造油气藏
下载PDF
霸县凹陷断坳转换期同沉积断裂的特征及对砂体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谢通 黄传炎 +6 位作者 张宏伟 李邦勇 肖子洋 陈思 曹海洋 李潇鹏 刘程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125,共9页
依据三维地震等资料,深入研究霸县凹陷东营组三段断坳转换期发育的断层,识别断层发育样式,总结由断层控制形成的古地貌特征,结合岩心、单井、地化等资料,进一步分析断层控制发育的古地貌对沉积相和砂体的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总结控制模... 依据三维地震等资料,深入研究霸县凹陷东营组三段断坳转换期发育的断层,识别断层发育样式,总结由断层控制形成的古地貌特征,结合岩心、单井、地化等资料,进一步分析断层控制发育的古地貌对沉积相和砂体的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总结控制模式。研究表明,东三段沉积期主要发育3种控砂模式:帚状同沉积断层控砂模式,雁列式断裂组合控砂模式和平行同向断层转换带控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断层 断坳转换期 控砂模式 东营组三段 霸县凹陷
下载PDF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中浅层油气优势运移通道预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东胜 何富贵 +2 位作者 张锐锋 曹兰柱 肖强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8-12,166,共5页
文安斜坡中浅层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东营组主要发育由断层和砂体空间组合而成的"阶梯型"油气输导格架。在总结石油地质基础研究成果并划分中浅层油气运聚单元基础上,构建由供烃方式、运移动力和输导格架等构成的初始地质模型... 文安斜坡中浅层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东营组主要发育由断层和砂体空间组合而成的"阶梯型"油气输导格架。在总结石油地质基础研究成果并划分中浅层油气运聚单元基础上,构建由供烃方式、运移动力和输导格架等构成的初始地质模型,并以构造解释、成熟源岩分布、砂地比和沉积相等地质研究成果作为原始输入数据,基于栅格数据模型实现其空间表征。应用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概率预测方法,综合考虑砂体、断层、构造和烃源岩分布等多项控制因素,以油气运聚单元为模拟单位预测优势运移通道的空间分布。与钻井成果的对比分析表明:优势运移通道预测结果可很好地对应已发现油气层,同时也反映了目前尚未钻探的优势路径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运移通道 流体输导格架 文安斜坡 霸县凹陷
下载PDF
霸县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构型 被引量:14
17
作者 谢晓军 邓宏文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2期74-77,118,共5页
以霸县凹陷古近系地层为例,分析凹陷的内部结构和层序地层构型。牛东断层及其导致的凹陷结构的"东西分带"与斜坡形态的"南北分段"将霸县凹陷分为3个构造-地貌单元,即南、北、中3段。各段的层序地层构型、物源体系... 以霸县凹陷古近系地层为例,分析凹陷的内部结构和层序地层构型。牛东断层及其导致的凹陷结构的"东西分带"与斜坡形态的"南北分段"将霸县凹陷分为3个构造-地貌单元,即南、北、中3段。各段的层序地层构型、物源体系发育程度、沉积体系与砂体成因类型、砂体与构造-地貌配置样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东断层 层序地层构型 古近系 霸县凹陷
下载PDF
河北霸县凹陷兴隆宫地区沙三段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与圈闭模式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胜利 梁宏斌 +4 位作者 于兴河 曹兰柱 李瑞军 李顺利 郑学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3-530,共8页
裂谷型凹陷深层的油气勘探前景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兴隆宫地区紧临霸县生油洼槽,其沙三段埋深较大,勘探程度较低,少量探井证实这一些地区的沙三段具良好的油气成藏前景。应用石油地质学中的油气成藏理论,系统论述该区有利的岩性油气... 裂谷型凹陷深层的油气勘探前景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兴隆宫地区紧临霸县生油洼槽,其沙三段埋深较大,勘探程度较低,少量探井证实这一些地区的沙三段具良好的油气成藏前景。应用石油地质学中的油气成藏理论,系统论述该区有利的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与圈闭模式:沙三段圈闭接近沙四段、沙三段及沙一段的油源,具有优越的油气源条件;沙三段大型三角洲前缘与浊积扇等储层条件较好;沙三段同沉积构造与坡折带利于岩性油气藏形成;膏泥岩、盐岩及泥岩提供盖层与保存条件。而该区沙三段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圈闭模式可分为3个区带:陡坡带主要发育构造—岩性圈闭、小型三角洲前缘砂岩岩性圈闭;缓坡带以大型三角洲前缘砂岩岩性圈闭、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圈闭为主;而洼槽带以坡折附近的尖灭砂体圈闭为主。陡坡坡折之下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与浊积扇圈闭;缓坡坡折之下发育与低位三角洲、浊积扇及滩坝砂体有关的岩性圈闭。通过研究可以确定东部文安缓坡坡折带以下地区是目前岩性油气藏的最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县凹陷 兴隆宫地区 沙三段 岩性油气藏 圈闭模式
下载PDF
霸县凹陷高家堡地区沙三上亚段滩坝沉积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剑萍 张一平 +2 位作者 王爱香 杜新江 任丽霞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高家堡地区位于霸县凹陷西侧岔河集油田,对其浅层油藏的研究较为深入。为进一步拓展油气勘探领域,应向沙二、沙三段等中深层进行重点研究。在岩心描述、薄片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测井及录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霸县凹陷高家堡地区沙三... 高家堡地区位于霸县凹陷西侧岔河集油田,对其浅层油藏的研究较为深入。为进一步拓展油气勘探领域,应向沙二、沙三段等中深层进行重点研究。在岩心描述、薄片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测井及录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霸县凹陷高家堡地区沙三上亚段滩坝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表明:高家堡地区古近系沙三上亚段发育碎屑岩滩坝沉积,该滩坝沉积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坝砂和滩砂2个沉积亚相;研究区碎屑岩滩坝的发育,主要受古地貌背景、物源供给条件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区的滩坝砂体为有利的储集层,主要沿水下古隆起周围分布,可借助地震解释来预测其范围。在明确研究区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相应的沉积模式,分析沉积相对研究区砂体展布的控制作用,对该区进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滩坝 沙三上亚段 霸县凹陷 高家堡地区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滩坝沉积特征与地震沉积学响应——以渤海湾盆地霸县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自力 李琦 +4 位作者 朱筱敏 施瑞生 谢爽慧 张锐锋 曹兰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70-989,共20页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滩坝作为陆相湖盆重要的储集体类型在隐蔽油气勘探中逐渐得到重视。以渤海湾盆地霸县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为研究目标,立足于岩心、钻井岩-电响应特征确定滩坝的类型及组合,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并基于地震沉积...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滩坝作为陆相湖盆重要的储集体类型在隐蔽油气勘探中逐渐得到重视。以渤海湾盆地霸县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为研究目标,立足于岩心、钻井岩-电响应特征确定滩坝的类型及组合,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并基于地震沉积学原理,明确不同成因类型滩坝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滩坝岩性以(钙质)细砂岩、粉砂岩、生物灰岩、白云岩及泥质灰岩为主。依据岩性组合将滩坝划分为碎屑岩滩坝、碳酸盐岩滩坝、混积滩坝及风暴滩坝4种类型,并建立相应的滩坝沉积模式。其中,碎屑岩滩坝是三角洲前缘砂体改造、再堆积的结果,碳酸盐岩滩坝为低物源供给背景下湖盆内碳酸盐原生沉淀的产物,混积滩坝是陆源碎屑与内源碳酸盐岩碎屑混积的产物,风暴滩坝的形成则与湖浪对早期滩坝的破坏作用有关。滩坝时空分布具有继承性特征,垂向上从湖侵体系域至高位体系域沉积时期碎屑岩滩坝—混积滩坝—碳酸盐岩滩坝—混积滩坝—碎屑岩滩坝依次叠置,平面上古湖盆内断层翘倾盘及古底形凸起区是滩坝的重要发育部位,马西走滑断层末端形成的局部挤压隆起是大规模碳酸盐岩滩坝及混积滩坝集中发育区。滩坝的类型及发育特征记录了断陷湖盆构造-层序演化信息,是沉积盆地形成早期古地理格局及演化过程的物质表现。通过对滩坝的精细解剖,有助于恢复盆地的早期演化过程,为下一步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模式 地震沉积学 断陷湖盆 滩坝 沙河街组一段 古近系 霸县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