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巴彦乌拉山古元古代斜长角闪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2
1
作者 包创 陈岳龙 李大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13-1524,共12页
巴彦乌拉山岩组形成于古元古代,而对其斜长角闪岩的精确定年数据尚缺。采用LA-Mc-IcP-MS技术.对巴彦乌拉山岩组斜长角闪岩及侵入于其中的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Th-Pb和Lu-Hf同位素组成分析,确定巴彦乌拉山组斜长角闪岩原岩形成于2300Ma... 巴彦乌拉山岩组形成于古元古代,而对其斜长角闪岩的精确定年数据尚缺。采用LA-Mc-IcP-MS技术.对巴彦乌拉山岩组斜长角闪岩及侵入于其中的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Th-Pb和Lu-Hf同位素组成分析,确定巴彦乌拉山组斜长角闪岩原岩形成于2300Ma。根据区域地质背景,斜长角闪岩原岩可能来自叠布斯格岩群的再循环产物,并且遭受了1988-2239Ma和1892-1940Ma的变质一深熔事件,其中1892-1940Ma的年龄可能代表斜长角闪岩先期变质一深熔和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反映了阴山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拼接的强烈构造事件;1813~1877Ma的年龄为花岗岩的变质及先期高级变质岩退变质为斜长角闪岩的年龄,主要反映了华北板块东、西部块体的拼合事件。而斜长角闪岩中没有1813-1877Ma的年龄记录,可能是构造热事件的温度不足以引起已经发生过多次部分熔融的斜长角闪岩干体系再次发生熔融而结晶锆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彦乌拉山 古元古代 斜长角闪岩 LA-ICP-MS锆石U-Pb HF同位素组成
下载PDF
贺兰山三叠纪盆地构造属性再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进 李锦轶 +1 位作者 马宗晋 任文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33-1246,共14页
对贺兰山北段三叠纪构造背景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周边同期构造事件的分析,结合最近的研究成果,认为贺兰山北部三叠纪沉积的构造背景类似于新生代早、中期莺歌海拉分盆地形成的环境。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 对贺兰山北段三叠纪构造背景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周边同期构造事件的分析,结合最近的研究成果,认为贺兰山北部三叠纪沉积的构造背景类似于新生代早、中期莺歌海拉分盆地形成的环境。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于巴彦乌拉山—狼山韧性剪切带的左行走滑,致使巴彦乌拉山崛起,它类似于目前的红河—哀牢山剪切带中的哀牢山,而在贺兰山北部由于该断层的左行走滑形成了走滑拉分盆地,堆积了巨厚的上三叠统延长组和侏罗系碎屑岩。虽然在三叠纪地理上贺兰山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可能相连,但两者的沉降机制并不相同,它们的关系可能类似于目前的莺歌海盆地与南海盆地的关系。在晚侏罗世,该地区的拉分盆地由于受到阿拉善地块的东向挤压而反转。造成巴彦乌拉山—狼山韧性剪切带左行活动的原因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相对于阿拉善地块的左行压扭运动,其动力则可能来自中朝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该模型不仅可以解释贺兰山北段三叠纪区别于鄂尔多斯盆地本部的强烈伸展,还能解释该地区分布局限的板内拉斑玄武岩的原因,而且也能够将晚三叠世巴彦乌拉山的隆起与该地区同时期的沉积以及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变形联系起来,而从区域上也可以解释同时期南蒙古地区发育的左行走滑构造及其相关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走滑拉分 巴彦乌拉山-狼山断裂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