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距平行构造环境中片岩公路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判别
1
作者 李强 黄锋 甘立松 《岩土工程技术》 2023年第2期186-193,共8页
近距平行地质构造环境中的得荣一号隧道开挖掘进至深埋段以来曾多次出现大变形问题,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并制约工程建设工期。为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以控制隧道围岩大变形,根据大变形洞段监控量测数据、围岩变形特征及初期支护变形破坏特征,... 近距平行地质构造环境中的得荣一号隧道开挖掘进至深埋段以来曾多次出现大变形问题,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并制约工程建设工期。为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以控制隧道围岩大变形,根据大变形洞段监控量测数据、围岩变形特征及初期支护变形破坏特征,对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受控因素、变形破坏机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围岩大变形是在软弱围岩、破碎岩体结构、高地应力、地下水及严重偏压等因素的相互耦合作用下,受工程因素的促发影响,主要由软岩塑性流动变形、塑性剪切滑移变形、陡倾层状弯曲变形和累进性松脱扩展变形机制复合而致。在此基础上,根据现行交通行业规范结合隧道大变形洞段变形特征,总结公路双车道隧道施工现场围岩大变形分级判定综合指标方案,为指导隧道施工设计提供合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平行构造 公路隧道 软弱破碎围岩 高地应力 大变形 成因机理
下载PDF
龙门山彭灌地区大鱼洞-九甸坪-龙溪滑覆体的变形特征及形成 被引量:11
2
作者 马永旺 刘顺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2-467,共6页
论述了彭灌地区大鱼洞—九甸坪—龙溪滑覆体的构造变形特征,将其划分为南北两个滑覆体,二者以侧向镶嵌方式相连。北段为滑褶式,由两个呈上叠方式的次级滑覆体组成;南段为滑片式。滑覆体是在挤压推覆构造的后期具松弛性质的地球动力学环... 论述了彭灌地区大鱼洞—九甸坪—龙溪滑覆体的构造变形特征,将其划分为南北两个滑覆体,二者以侧向镶嵌方式相连。北段为滑褶式,由两个呈上叠方式的次级滑覆体组成;南段为滑片式。滑覆体是在挤压推覆构造的后期具松弛性质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下形成的,其来源于映秀—北川断裂东侧地区。滑覆活动于印支晚期至早燕山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彭灌地区 滑覆体 构造变形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巴彦乌拉山老变质岩系中的构造片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燕翔 庄丁源 +1 位作者 师明元 陈志耕 《现代矿业》 CAS 2017年第12期10-14,共5页
从宏观构造和显微构造的研究出发,探讨了广泛发育于巴彦乌拉山老变质岩系中的构造片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对石英、云母类等矿物的显微构造变形的分析揭示出区内构造片岩具有明显的脆—韧性过渡特征。巴彦乌拉山构造片岩是由早期的近水... 从宏观构造和显微构造的研究出发,探讨了广泛发育于巴彦乌拉山老变质岩系中的构造片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对石英、云母类等矿物的显微构造变形的分析揭示出区内构造片岩具有明显的脆—韧性过渡特征。巴彦乌拉山构造片岩是由早期的近水平顺层滑脱构造变形作用形成的,并经历了后期多期次韧性剪切作用产生的糜棱岩化作用的叠加改造。分析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巴彦乌拉山区域构造格架,恢复区域地质演化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彦乌拉山 构造片岩 形成机制
下载PDF
辽吉古裂谷内带顺层构造片岩的变形构造与变形机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俊来 《吉林地质》 1991年第4期1-9,共9页
本文从变形构造,尤其是变形显微构造研究入手,探讨了广泛发育于辽吉古裂谷内带的泥质构造片岩的形成与演化。对石榴石、石英和黑云母的变形亚结构及岩石变形构造分析揭示出,构造片岩的形成主要包含了伸展环境下出现的剪切作用、挤压作... 本文从变形构造,尤其是变形显微构造研究入手,探讨了广泛发育于辽吉古裂谷内带的泥质构造片岩的形成与演化。对石榴石、石英和黑云母的变形亚结构及岩石变形构造分析揭示出,构造片岩的形成主要包含了伸展环境下出现的剪切作用、挤压作用以及扩散蠕变过程。同时还应用变形轨迹图展示了构造片岩的形成及形成后的改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岩 变形构造 变形机制 古裂谷
下载PDF
贵州西北部江子山—蟒硐构造带两类铅锌矿床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9
5
作者 陈大 黄智龙 +5 位作者 张伦尉 龙汉生 蔡国盛 曾道国 吴林锋 刘玲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2-442,共11页
贵州西北部江子山—蟒硐铅锌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之菱形断块北东边界断裂南东段,经历了加里东—印支期裂陷作用和燕山期褶皱造山过程,以及海西—印支期、燕山期两次岩浆活动。铅锌成矿特征显示,本区矿化层位较多,根据矿化特征分... 贵州西北部江子山—蟒硐铅锌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之菱形断块北东边界断裂南东段,经历了加里东—印支期裂陷作用和燕山期褶皱造山过程,以及海西—印支期、燕山期两次岩浆活动。铅锌成矿特征显示,本区矿化层位较多,根据矿化特征分析并差异分辨,矿床类型划分为受上司组和摆佐组主控的矿床、受垭都—蟒硐断裂主控的矿床2种,成矿金属主要来源于下伏D-C铁质、炭质、泥质碎屑岩类,但硫的来源有所不同,其中第一种类型形成机制差别在于赋矿的上司组和摆佐组地层沉积了成矿主要的硫源,并在印支期和燕山期发生富金属流体上行与地层中富硫酸盐热液的混合成矿和二次叠加,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类型;第二种类型成矿过程为构造驱动富金属成矿流体上行至构造空间,与断裂穿层逆冲过程中下行之硫酸盐流体混合成矿,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类型;两种类型的划分对深入研究本区铅锌成矿作用和找矿实践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北 蟒硐 构造带 矿床特征 形成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