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FAERS数据库的维泊妥珠单抗不良反应信号挖掘
1
作者 宋再伟 李欣亚 +4 位作者 门鹏 姜丹 董菲 赵荣生 杨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2-761,共10页
目的:评价和分析维泊妥珠单抗上市后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信号,为临床安全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开放性OpenVigil数据平台,收集2019年6月10日(美国FDA批准上市时间)至2023年3月31日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 目的:评价和分析维泊妥珠单抗上市后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信号,为临床安全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开放性OpenVigil数据平台,收集2019年6月10日(美国FDA批准上市时间)至2023年3月31日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维泊妥珠单抗的ADR报告。采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ROR)和比例报告比(PRR)进行信号挖掘。为提高阈值,得到信号较强、较常出现的ADR,将信号进行二次筛选。结果:共检索到维泊妥珠单抗相关ADR报告2408份,经过二次筛选得到83个ADR信号。其中,脊柱磁共振成像异常、骨吸收增加、骨质溶解、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降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肺栓塞等26个ADR信号在药品说明书中未提及。信号数或累积例数较多的系统器官分类包含感染及侵染类疾病(24个信号、632例),各类检查(17个信号、675例),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11个信号、734例),各类神经系统疾病(7个信号、153例),免疫系统疾病(3个信号、95例),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2个信号、145例),代谢及营养类疾病(2个信号、87例)等。结论:除说明书提示的常见ADR外,本研究发现了维泊妥珠单抗新的ADR风险信号。建议临床在关注感染、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病、输液相关反应、肝功能异常等已知常见ADR的同时,予以脊柱磁共振成像异常、骨吸收增加等新的风险信号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泊妥珠单抗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不良反应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信号挖掘
下载PDF
骨髓多形性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2
作者 殷仁斌 钟加滕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19-423,428,共6页
目的 探讨骨髓多形性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9例多形性套细胞淋巴瘤进行骨髓活检、免疫组化染色、流式免疫表型、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并与13例经典型套细胞淋巴瘤、2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对... 目的 探讨骨髓多形性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9例多形性套细胞淋巴瘤进行骨髓活检、免疫组化染色、流式免疫表型、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并与13例经典型套细胞淋巴瘤、2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对比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骨髓多形性套细胞淋巴瘤中有核细胞均过度增生,肿瘤性淋巴细胞累及骨髓的比例均值为80%(70%~90%),呈“弥漫型”浸润模式,肿瘤细胞胞体大、核染色质细致,部分可见核仁,核分裂象小于1个/HPF。免疫表型为:CD20、CD5、CD38、FMC7、CD79b、P53、CyclinD1、SOX11阳性,部分CD71、IgM阳性,Ki-67增殖指数高,CD10、CD23、CD200、LEF1、c-myc、Bcl-6绝大部分阴性。少部分多形性套细胞淋巴瘤可出现复杂核型,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杂核型比例高,经典型套细胞淋巴瘤极少出现复杂核型。结论 多形性套细胞淋巴瘤少见,诊断需结合形态、免疫表型及FISH-CCND1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形性套细胞淋巴瘤 免疫表型 骨髓活检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Primitive Breast Lymphoma about a Case: Literature Review
3
作者 Arouna Adama Doumbia Maiga Amadou +4 位作者 Bah Amadou Saye Zakari Coulibaly Bourama Diarra Bourama Togo Adégné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2022年第3期179-185,共7页
Primary breast lymphomas are rare. They are defined by the involvement of one or both breasts. This is the first site affected or mainly affected with the exception of ipsilateral axillary involvement. Due to the abse... Primary breast lymphomas are rare. They are defined by the involvement of one or both breasts. This is the first site affected or mainly affected with the exception of ipsilateral axillary involvement. Due to the absence of specific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signs, the diagnosis is confirmed by histology. The most frequent entity remains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 The place of surgery remains exclusive in establishing the initial diagnosis. Anthracycline-based chem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Rituximab remains the gold standard in the therapeutic arsenal.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42-year-old woman with no surgical history;nulliparous;followed in nephrology for chronic renal failure, received as an outpatient for a nodule in the left breast in a context of dyspnea. This is a nodule discovered incidentally during a routine examination.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the left breast found nipple retraction without ulceration;a mass 7 cm in diameter located in the left upper outer quadrant. Breast ultrasound and mammography suggest a suspected lesion of malignancy. After a percutaneous micro biopsy;the histological study confirms the diagnosis of a large B-cell lymphoma of the left breast. A TAP CT scan is performed as part of the extension assessment. Chemotherapy based on R-CHOP with local radiotherapy is decided in C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ast lymphoma DIAGNOSIS Large bcell lymphoma CHEMOTHERAPY
下载PDF
Primary cutaneous B cell lymphoma: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4
作者 Fergun Yilmaz Nur Soyer Filiz Vural 《World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5年第1期50-56,共7页
Primary cutaneous B cell lymphoma(PCBCL) is defined as B cell lymphomas that presents in the skin without any evidence of extra-cutaneous involvement at diagnosis. They are the second most common type of primary cutan... Primary cutaneous B cell lymphoma(PCBCL) is defined as B cell lymphomas that presents in the skin without any evidence of extra-cutaneous involvement at diagnosis. They are the second most common type of 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s accounting for 25%-30%. Since the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differ from systemic lymphomas involving the sk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s very important. PCBCL is a heterogeneous group of disease comprising different B cell lymphomas with distinct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PCBCL is divided into 5 subclasses according t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European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classification. Primary cutaneous marginal zone lymphoma and primary cutaneous follicle centerlymphoma are indolent forms and often confined to skin at presentation an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But primary cutaneous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leg type and intravascular large B cell lymphoma are more aggressive forms that may disseminate to extra-cutaneous tissues. There is not a treatment consensus since they are rare entities. Local therapies like radiotherapy, surgery or intralesional steroids are options for localized disease in indolent forms. More disseminated disease may be treated with a systemic therapy like single agent rituximab. However combination chemotherapies which are used in systemic lymphomas are also required for aggressive PCBCL. Although indolent forms have relatively better prognosis, early relapses and disseminated diseases are mostly observed in aggressive form with a consequent poor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S DIAGNOSIS TREATMENT bcell lymphoma
下载PDF
Schnitzler综合征进展为惰性小B细胞淋巴瘤1例
5
作者 胡影 田美伊 +1 位作者 丁秋玲 刘坚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3年第4期7-10,共4页
患者男性,46岁,2015年5月开始反复出现发热和皮肤荨麻疹,先后被诊断为结节性红斑、结缔组织病和炎症反应综合征。实验室检查示炎症标志物显著增加,皮肤活检示嗜中性粒细胞性荨麻疹。甲泼尼龙片、硫酸羟氯喹片、白芍总苷胶囊、依巴斯汀... 患者男性,46岁,2015年5月开始反复出现发热和皮肤荨麻疹,先后被诊断为结节性红斑、结缔组织病和炎症反应综合征。实验室检查示炎症标志物显著增加,皮肤活检示嗜中性粒细胞性荨麻疹。甲泼尼龙片、硫酸羟氯喹片、白芍总苷胶囊、依巴斯汀片治疗无效。之后检查发现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骨髓穿刺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未见异常,诊断为嗜中性荨麻疹性皮病、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Schnitzler综合征。给予硼替佐米治疗无效,之后给予托珠单抗治疗有效,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1年后患者出现腰骶部明显疼痛,核磁共振示腰椎多发病变及压缩骨折,骨活检提示小B细胞淋巴瘤,骨髓免疫表型显示为单克隆B细胞和单克隆浆细胞,诊断为惰性小B细胞淋巴瘤,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nitzler综合征 托珠单抗 惰性小B细胞淋巴瘤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荨麻疹
下载PDF
Bcl-2和NF-kB在大鼠酒精性肝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崔香丹 金武丕 孟繁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58,63,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酒精性肝病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细胞凋亡与Bcl-2、NF-kB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灌胃法制备大鼠酒精性肝病(ALD)模型,模型组用40%酒精8g/(kg.d)分二次灌胃共12周,对照组灌等量的生理盐水,实验第8、12周末分批处死动物。... 目的观察大鼠酒精性肝病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细胞凋亡与Bcl-2、NF-kB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灌胃法制备大鼠酒精性肝病(ALD)模型,模型组用40%酒精8g/(kg.d)分二次灌胃共12周,对照组灌等量的生理盐水,实验第8、12周末分批处死动物。用HE染色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用TUNEL法检测肝细胞的凋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NF-kB的表达。结果①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肝细胞明显肿胀,可见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部分处可见点状、灶壮坏死,肝组织内胶原纤维轻度增生,随造模时间延长模型组病变加重。②凋亡的肝细胞主要位于肝组织中点状、灶状和碎屑样坏死区及其周围,模型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Bcl-2和NF-kB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中央静脉及肝细胞坏死灶周围,模型组Bcl-2、NF-kB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Bcl-2和NF-kB表达间存在相关性,且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576,P<0.01)。结论大鼠酒精性肝病发生与肝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大鼠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Bcl-2和NF-kB参与肝细胞凋亡。NF-kB基因活化后,上调Bcl-2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病 细胞凋亡 B细胞淋巴瘤-2基因 核转录因子-KB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Dickkopf-1及B细胞淋巴瘤-2蛋白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陆鸿略 张宇丽 +2 位作者 赵勇杰 康菲 梁晓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4年第6期307-311,共5页
目的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Dickkopf-1(DKK-1)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 cell lymphoma/lewkmia-2,Bcl-2)蛋白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sinonas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N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 目的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Dickkopf-1(DKK-1)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 cell lymphoma/lewkmia-2,Bcl-2)蛋白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sinonas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N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30例SNSCC,38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组)以及20例中鼻甲黏膜组织(正常组)中PDCD5、DKK-1和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SNSCC组织中PDCD5蛋白、DKK-1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与相应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PDCD5蛋白和DKK-1蛋白在正常组及SNIP组中呈高表达,两者无统计学意义。在SNSCC组织中呈低表达或缺失。PDCD5蛋白及DKK-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病理分级相关,肿瘤分化程度越高,PDCD5蛋白及DKK-1蛋白表达越高。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与两者呈负相关。PDCD5蛋白及DKK-1蛋白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是否有淋巴结的转移之间无明显相关性。Bcl-2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颈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分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DCD5蛋白、DKK-1蛋白的失活和Bcl-2蛋白的诱导在SNS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三者之间在SNSC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为SNSCC的诊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肿瘤 鳞状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 Dkk-1蛋白 BCL-2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miRNA-9过表达对Aβ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严钢莉 李朝武 +4 位作者 聂海岭 黎逢光 成勇 毛高峰 方煌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micro RNA-9(mi R-9)过表达对β-淀粉样蛋白(Aβ)损伤的PC12细胞及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方法:PC12细胞分为mi R-9过表达组(E组)、空转染对照组(NC组)、不转染的损伤细胞模型组(NT组),采用CC... 目的:探讨micro RNA-9(mi R-9)过表达对β-淀粉样蛋白(Aβ)损伤的PC12细胞及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方法:PC12细胞分为mi R-9过表达组(E组)、空转染对照组(NC组)、不转染的损伤细胞模型组(NT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Annexin-V-PE检测细胞凋亡;采用RT-q PCR检测Bcl-2、Bax m 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与NC组及NT组比较,E组的PC12细胞转染48 h后增殖增加,凋亡率降低,Bcl-2表达增加,Bax表达下降(P<0.05)。结论:mi R-9过表达可保护Aβ损伤的PC12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RNA-9 PC12细胞 增殖 凋亡 B淋巴细胞瘤-2 Bcl-2相关x蛋白
下载PDF
^(18)F-FDG摄取程度、Ki-67表达与DLBCL分期之间的相关性讨论 被引量:1
9
作者 林乐军 李善春 +3 位作者 谭贵萍 徐志英 李伟龙 姚小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3期369-373,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程度、核抗原Ki-67表达与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治疗前均常规行^(18...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程度、核抗原Ki-67表达与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治疗前均常规行^(18)F-FDG PET/CT扫描。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病灶^(18)F-FDG平均摄取值(SUVave)与Ki-67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43,P<0.001;Ki-67指数与淋巴瘤分期显著相关(P<0.001),且Ki-67指数越高,临床分期越趋向晚期;^(18)F-FDG平均摄取值与淋巴瘤分期无相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Ki-67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最大肿瘤直径及血LDH水平有相关性(P<0.05)。结论 Ki-67与PET/CT在反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细胞增殖情况及病灶的侵袭程度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显像
下载PDF
CAR T细胞治疗在B细胞淋巴瘤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5
10
作者 应志涛 朱军 《临床荟萃》 CAS 2017年第12期1017-1021,1026,共6页
表达嵌合抗原受体的T(CAR T)细胞作为一种全新的免疫治疗方法,近期取得巨大成功。2017年10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第一个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抗CD19CAR T细胞产品,将淋巴瘤的治疗带入一个全新领域。本文将综述... 表达嵌合抗原受体的T(CAR T)细胞作为一种全新的免疫治疗方法,近期取得巨大成功。2017年10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第一个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抗CD19CAR T细胞产品,将淋巴瘤的治疗带入一个全新领域。本文将综述在这一领域的新进展以及未解决的问题。另外,还将介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的CAR T相关临床试验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分化 T细胞 受体 抗原 T细胞 淋巴瘤 B细胞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关抗原特异TCR基因修饰T细胞TCRζ链基因的表达
11
作者 尹青松 陈少华 +3 位作者 杨力建 查显丰 李萡 李扬秋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分析DLBCL相关抗原特异TCR基因修饰T细胞经肿瘤细胞刺激活化前后TCRζ链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利用SYBRGreenⅠ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检测TCR基因修饰T细胞活化前后TCRζ链基因的表达情况,β2微球蛋白基因(β2M)为内参照,根据... 目的:分析DLBCL相关抗原特异TCR基因修饰T细胞经肿瘤细胞刺激活化前后TCRζ链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利用SYBRGreenⅠ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检测TCR基因修饰T细胞活化前后TCRζ链基因的表达情况,β2微球蛋白基因(β2M)为内参照,根据相对定量公式:2-△Ct×100%和2-△△Ct,计算TCR基因修饰T细胞活化前后TCRζ链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及其差异情况。结果:与未转染T细胞的TCRζ基因mRNA表达量(1.74±0.28)%相比,TCR转基因修饰T细胞TCRζ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表达量为(1.78±0.22)%;而经效/靶细胞(TCR基因修饰T细胞/Toledo细胞)混合培养后,活化的TCR基因修饰T细胞的TCRζ基因mRNA表达水平为(11.54±1.98)%,明显高于未刺激培养之前的TCR基因修饰T细胞和未转染T细胞的TCRζ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分别增长了(6.59±0.80)倍和(6.48±0.36)倍。结论:TCR转基因修饰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而活化,TCRζ链基因的表达相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Rζ链 实时定量PCR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TCR转基因
下载PDF
眶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12
作者 张佳佳 莫亚 +1 位作者 任郭廷 曹斌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6年第4期237-239,共3页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淋巴组织常见的恶性肿瘤。该病在眼眶发生几率小,临床上易误诊、误治。现将我院诊治的眶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眼眶恶性肿瘤 大B细胞淋巴瘤 眼眶淋巴瘤
下载PDF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林巧贤 杨阿碰 +4 位作者 曾志勇 林珺芳 芮红兵 丁盈盈 陈君敏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229-234,共6页
目的分析原发中枢神经系统(PCNS)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PCNS-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61例PCNS-DLBCL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8岁(11~76岁),... 目的分析原发中枢神经系统(PCNS)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PCNS-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61例PCNS-DLBCL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8岁(11~76岁),以颅内高压和肢体言语障碍为最常见临床表现,病灶好发于大脑半球,深部病灶受累常见。61例均接受部分或全部肿瘤切除,29例术后接受单纯化疗,15例术后接受化疗+放疗,其余17例单纯手术治疗。累计4年总体生存率(OS)为50.1%,无进展生存率(PFS)为41.4%。对所有患者的OS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接受化疗明显优于单纯手术(70.6%vs 0.0%,P=0.000),KPS评分≥70分者优于<70分者(64.8% vs 36.0%,P=0.029)。COX回归分析显示,单纯手术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接受化疗的44例患者分析提示,男性、KPS评分<70分及多病灶为危险因素,但多因素分析中所有因素预后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化疗+放疗的患者4年OS较接受单纯化疗更高(83.9% vs 63.7%,P=0.115),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病理类型为非生发中心的30例患者,化疗中使用美罗华较未使用者4年OS较高(100.0% vs 60.9%,P=0.081)。结论PCNSDLBCL预后不佳,化疗是改善生存的重要措施,而化疗+放疗可能更优于单纯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淋巴瘤 B细胞 风险调节 预后
下载PDF
Bcl-2及DPC4在牙龈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强 刘继刚 +1 位作者 刘江 刘昊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584-586,583,共4页
目的:观察Bcl-2、DPC4蛋白在不同分化类型牙龈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牙龈癌组织石蜡标本33例(其中高分化15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8例),以及术中随机从癌旁切除的正常牙龈组织石蜡标本8例为检测对象;分别制备组织切片后,免... 目的:观察Bcl-2、DPC4蛋白在不同分化类型牙龈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牙龈癌组织石蜡标本33例(其中高分化15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8例),以及术中随机从癌旁切除的正常牙龈组织石蜡标本8例为检测对象;分别制备组织切片后,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标本组织中Bcl-2、DPC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正常牙龈组织以及高、中、低分化的牙龈癌组织中,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50、53.33、60.00、100,DPC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25、53.33、50.00、12.50(P<0.05);2在正常牙龈组织以及高、中、低分化牙龈癌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IOD值)分别为1.86±0.33、4.55±1.23、9.60±0.92、13.92±1.84(P<0.05),DPC4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9.64±0.72、13.47±1.20、9.33±1.00、2.42±0.72(P<0.05);3Bcl-2、DPC4蛋白表达变化在牙龈癌中呈负相关(r=-0.929,P<0.05)。结论:牙龈癌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增高,DPC4蛋白表达降低,二者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淋巴细胞瘤-2基因 胰腺癌缺失基因 牙龈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miR-30e-3p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icroRNA芯片集测序数据中的表达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颖伦 贺菽嘉 +5 位作者 罗洁 石聪 陈茜茜 程澍 李珍珍 顾永耀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955-961,共7页
目的:探究miR-30e-3p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表达意义和潜在分子机制。方法:收集全球范围内4个DLBCL miRNA芯片和miRNA-seq数据集数据,通过计算整合的标准化均数差(SMD)和绘制汇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曲线),检测miR-30e-3p... 目的:探究miR-30e-3p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表达意义和潜在分子机制。方法:收集全球范围内4个DLBCL miRNA芯片和miRNA-seq数据集数据,通过计算整合的标准化均数差(SMD)和绘制汇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曲线),检测miR-30e-3p的表达。将miRWalk预测的miR-30e-3p潜在靶标和DLBCL的上调差异基因(DEGs)的交集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6个mRNA基因芯片和RNA-seq数据集验证靶基因的mRNA水平及其与miR-30e-3p的关系。结果:miR-30e-3p在DLBCL组(108个样本)的表达明显低于非肿瘤组(35个样本)(SMD=-2.33)。低表达miR-30e-3p有显著的区分DLBCL和非肿瘤的能力(AUC=0.96)。103个miR-30e-3p潜在靶基因中CDC25A为核心基因,其在171例DLBCL的表达在mRNA水平明显上升(SMD=0.72,AUC=0.93),与miR-30e-3p表达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3204,P=0.0281)。结论:miR-30e-3p可能通过负向调控其潜在靶基因CDC25A参与DLBCL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0e-3p CDC25A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靶基因 负调控 肿瘤发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