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avity Fault Subsidence and Beach Ridges Progradation in Quinta-Cassino (RS) Coastal Plain, Brazil
1
作者 Bruno Silva da Fontoura Adelir José Strieder +3 位作者 Iran Carlos Stalliviere Corrêa Paulo Rogério Mendes Alexandre Felipe Bruch Angélica Cirolini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4年第2期177-195,共19页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surveys have being applied to investigate very near-surface stratification of sedimentary units in coastal plains and to define their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howeve...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surveys have being applied to investigate very near-surface stratification of sedimentary units in coastal plains and to define their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however, low-frequency GPR survey to investigate fault-related depositional systems at greater depths. The Quinta-Cassino area in the Rio Grande do Sul Coastal Plain (RGSCP, Brazil) shows a wide strandplain that is made off by very long, continuous, and linear geomorphic features (beach ridges). This strandplain extends for ~70 km southward. The beach ridges show low-angle truncations against the Quinta escarpment, and also truncations in the strandplain.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points that RGSCP was developed by juxtaposition of four lagoons/barrier systems as consequence of sea level changes;previous model assumes that no deformational episode occurred in RGSCP. The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surveys carried out in this area showed the existence of listric fault controlling the beach ridges in the escarpments and hanging-wall blocks. The radargrams could distinguish Pleistocene basement unit anticlockwise rotation, thickening of beach ridges radarfacies close to listric normal faults, and horst structures. These deformational features indicate that the extensional zone of a large-scale gravity-driven structure controlled the mechanical subsidence, the Holocene sedimentation and its stratigraphic and geomorphic features in the Quinta-Cassino area to build up an asymmetric delta. The results point to a new approach in dealing with RGSCP Holocene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Tectonics Normal Faults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Survey beach-ridges progradation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等时地层对比方案与沉积新认识 被引量:1
2
作者 崔景伟 朱如凯 +3 位作者 徐旺林 孙远实 毛治国 白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3-104,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石油年产量超3500×10^(4)t,然而该主力产层现行的“标志层约束、油层组等厚劈分”划分方案,在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中受到挑战。作者利用不同沉积体系长7油层组内凝灰岩定年数据和盆地庆城北地区新采集的高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石油年产量超3500×10^(4)t,然而该主力产层现行的“标志层约束、油层组等厚劈分”划分方案,在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中受到挑战。作者利用不同沉积体系长7油层组内凝灰岩定年数据和盆地庆城北地区新采集的高品质三维地震数据体,开展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和钻井资料约束下的高精度地震地层解释。锆石定年结果表明盆地东南部长7油层组属于中三叠世,锆石ID-TIMS定年可实现不同沉积体系高精度地层对比。同时,在庆城北三维工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底至长73油层组顶解释识别出11个前积地质体,刻画出长7油层组中6个前积体进积演化规律。针对延长组陆相地层等时划分难点,提出建立不同物源体系长7油层组高精度地层定年“锚点”,利用提频地震数据与测井小层对比“穿线”,重新划分高频层序“格架”,建立延长组地层“等时”对比方案。该研究有助于延长组油藏分布规律的认识,也为其他陆相湖盆沉积演化和地层等时对比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积体 地层对比 U-PB定年 延长组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前积体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探讨
3
作者 祝贺 孟万斌 +4 位作者 冯明石 王胜利 熊晓军 申鑫杰 肖伟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1-612,共12页
为刻画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前积体的迁移方向、空间分布、成因机理以及与储层发育的关系,基于最新处理的二维地震大测线和其间的加密小测线共45条测线的地震剖面解释追踪,对前积体进行了精细刻画,探讨了其形成过程、影... 为刻画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前积体的迁移方向、空间分布、成因机理以及与储层发育的关系,基于最新处理的二维地震大测线和其间的加密小测线共45条测线的地震剖面解释追踪,对前积体进行了精细刻画,探讨了其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与有利储层发育的关系。结果显示:塔里木盆地北部肖尔布拉克组共发育5个垂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由南西向北东依次推进的前积体。在地震剖面上,单个前积体呈S形透镜状,中间厚而前后两端薄,内部反射结构表现出厚的主体部位呈较弱的杂乱反射,较薄的两端则呈较强的平行-亚平行反射。前积体的形成受早寒武世基准面变化的控制,是宽缓的斜坡地形和持续的海平面下降引起沉积可容纳空间减小并不断向海迁移的结果,并在后期台缘带发育部位逐渐收敛终止。前积体的主体部位是高能丘滩相优质储层的有利发育区,而其后侧的微生物岩则可形成生物格架溶蚀孔洞型良好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前积体 肖尔布拉克组 塔里木盆地北部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中部进积体序列与古河流系统
4
作者 陈晓辉 陆凯 +4 位作者 田振兴 温珍河 徐晓达 张勇 孔祥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5-96,共12页
通过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与钻孔沉积地层的综合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了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中部海域的层序地层序列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研究显示,基于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老至新划分的6个声学地层单元(U5、U4、U3、U2、U1-2、U... 通过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与钻孔沉积地层的综合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了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中部海域的层序地层序列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研究显示,基于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老至新划分的6个声学地层单元(U5、U4、U3、U2、U1-2、U1-1)与钻孔划分的沉积地层单元密切相关。MIS4期与末次冰盛期低海面时期发育的2个层序界面(R4、R2),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层序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层序(SQ3、SQ2、SQ1),并识别出3期进积体序列与2期古河流系统。MIS5期与MIS3期高海面及海平面下降期间的2期东向进积体序列主要包括高位体系域与强制海退体系域,对应浅海—滨海沉积,厚度分别由西部的24 m与40 m向东明显变薄,而全新世高海面以来向海的进积体序列主要对应高位体系域,与长江源的浅海相泥质沉积相关,最大厚度超过16 m。研究区MIS4期和末次冰盛期发育的2期古河流系统与低位体系域相对应,最大沉积厚度分别超过36 m与24 m,均与长江及黄河密切相关,影响范围延伸至黄海槽及其以东海域,尤其末次冰盛期最远可达济州岛附近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积体 古河道 层序地层 晚更新世以来 南黄海中部
下载PDF
海上古近系前积体储层预测技术——以渤海A油田为例
5
作者 张岚 唐何兵 +2 位作者 郭诚 张立安 穆朋飞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16-21,共6页
渤海湾A油田沉积相属于河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育前积体储层,其中单期前积体油藏是目前油田挖潜的重点方向。首先,利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近道振幅拟合技术压制多次波,以解决近道剩余多次波问题;利用基于广义S变换的拓频技术同时拓展... 渤海湾A油田沉积相属于河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育前积体储层,其中单期前积体油藏是目前油田挖潜的重点方向。首先,利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近道振幅拟合技术压制多次波,以解决近道剩余多次波问题;利用基于广义S变换的拓频技术同时拓展地震的低频、高频信号,以获得真正的宽频地震信号。然后,对单期前积体进行精细解释,获得精细纵向沉积格架及其平面展布形态。最后,通过分频非线性反演,以单期前积体地层格架为约束,得到高分辨率反演密度数据体,从而实现对单期前积体平面展布及其厚度的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积体 多次波 广义S变换 沉积格架 分频反演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 被引量:24
6
作者 胡晓强 陈洪德 +2 位作者 纪相田 林良彪 张闻林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19,共4页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为陆相碎屑岩地层。其中可以识别的层序界面有不整合面、最大湖泛面。最大进积面即为不整合面,而最大退积面则对应于最大湖泛面。根据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沉积作用特点,选择进积体系域底界为层序界面,将川西前陆盆...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为陆相碎屑岩地层。其中可以识别的层序界面有不整合面、最大湖泛面。最大进积面即为不整合面,而最大退积面则对应于最大湖泛面。根据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沉积作用特点,选择进积体系域底界为层序界面,将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划分为8个沉积层序,可以在全盆地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侏罗系 层序地层 最大进积面 最大退积面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整体冲淤平衡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7
作者 刘曙光 李从先 +2 位作者 丁坚 李希宁 Ivanov V V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17,共5页
海岸侵蚀、三角洲面积减小已成为世界上关注的热点问题。三角洲造陆的趋势及速度制约着三角洲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演变。本文以 1976、1986、1992、1996~ 1998年黄河三角洲卫星遥感照片及海区水深等实测资料为依据 ,通过其... 海岸侵蚀、三角洲面积减小已成为世界上关注的热点问题。三角洲造陆的趋势及速度制约着三角洲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演变。本文以 1976、1986、1992、1996~ 1998年黄河三角洲卫星遥感照片及海区水深等实测资料为依据 ,通过其高潮线的对比分析 ,研究整个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 ,黄河三角洲在整体淤进的同时伴随着蚀退 ,三角洲的造陆面积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通过对 195 0~ 1998年黄河利津站实测来水来沙资料的分析 ,发现近年来水沙呈递减趋势 ,这可能是三角洲造陆面积减小的重要原因。研究了黄河三角洲造陆面积与流域来水来沙的关系 ,从而得出当来沙量为 2 .45亿 t/ a时 ,三角洲面积整体趋于不冲不淤的平衡。若来水来沙量继续减少 ,黄河三角洲将走向全面蚀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平衡 海岸侵蚀 黄河三角洲 气候变化 造陆面积
下载PDF
长江河口南汇嘴潮滩近期演变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付桂 李九发 +2 位作者 应铭 徐海根 虞志英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12,共8页
南汇嘴潮滩位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地带,受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两股潮流的控制,近年来由于低潮滩促淤围垦工程导致其水流和泥沙运移、沉积和地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近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及1993年、1998年、2003年、2005年的实测地... 南汇嘴潮滩位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地带,受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两股潮流的控制,近年来由于低潮滩促淤围垦工程导致其水流和泥沙运移、沉积和地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近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及1993年、1998年、2003年、2005年的实测地形图资料,分析了南汇嘴潮滩近期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3-1998年为淤涨期;1998-2003年为冲淤调整期;2003-2005年呈现向外淤涨的趋势。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包括潮滩海洋动力作用、长江入海泥沙变化及近岸海岸工程建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汇嘴潮滩 冲淤演变 来沙量 围垦工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震前积反射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慧琼 蒲仁海 +3 位作者 王大兴 赵玉华 张杰 赵德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85-996,823,共12页
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剖面上发现了大量的北东、南西和南东方向的前积反射。这些前积反射解释为形成于长7—长6时期、长4+5—长2时期、长7—长3和长6—长4+5时期的前积沉积体,每个前积沉积体由多个期次的前积沉积楔组成,岩... 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剖面上发现了大量的北东、南西和南东方向的前积反射。这些前积反射解释为形成于长7—长6时期、长4+5—长2时期、长7—长3和长6—长4+5时期的前积沉积体,每个前积沉积体由多个期次的前积沉积楔组成,岩性为高速的砂、泥岩互层。前积楔之间往往为5~20m厚的低速页岩,它是形成前积体内部斜交强反射的主要原因。根据前积反射可计算出延长组沉积时期古湖盆的最大古水深为228m,最大古坡度为1.7°,湖盆西南陡坡带坡度为0.6°~1.3°,东北缓坡带坡度为0.5°~0.6°。通过地震剖面地震相、连井剖面沉积相的解释和分析,认为延长组沉积时期在浅—深湖盆相带中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重力流水道等沉积微相,不同微相砂体宽度和宽厚比不同,横向上多彼此连接,前积体内部砂体含量为30%~60%,单砂体在前积反射内部往往呈短轴状、中弱振幅地震相。前积反射区是形成有利储集相带和大型油田的重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积反射 古水深 古坡度 湖泊三角洲 重力流砂体
下载PDF
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淤蚀及湿地植被消长变化 被引量:38
10
作者 张学勤 王国祥 +1 位作者 王艳红 王治良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5-39,45,共6页
目前盐城海岸有限的滩涂资源构成自然保护区用地和经济发展用地之间矛盾的焦点,滩涂的淤蚀和湿地植被消长变化是协调保护区和地方经济发展用地的主要科学依据。通过2005年7月对盐城海岸7个断面滩面高程、泥沙粒度和植被分布进行测量及... 目前盐城海岸有限的滩涂资源构成自然保护区用地和经济发展用地之间矛盾的焦点,滩涂的淤蚀和湿地植被消长变化是协调保护区和地方经济发展用地的主要科学依据。通过2005年7月对盐城海岸7个断面滩面高程、泥沙粒度和植被分布进行测量及调查,结合1992年6月、2002年5月、2005年4月的卫星图片资料,分析滩涂的淤蚀和植被的分布及扩展状况。研究表明,现阶段盐城海岸北部以5~45m/a速度后退,以5~10cm/a的平均速度下蚀;新洋港以南高滩不断向海推进,平均淤进速度为50~200m/a,淤高速度为2~5cm/a;滩涂湿地高等植物面积迅速增长,平均增长率为2000hm^2/a,湿地植被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有所改变。近时期内滩涂总体面积不断扩大,新洋港以南岸段高滩面积持续增长,这为盐城自然保护区及地方经济发展寝供不断增长的区域空间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盐城 滩涂淤蚀 湿地 植被消长
下载PDF
泥岩形成的前积反射 被引量:6
11
作者 蒲仁海 苏江玉 俞仁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4-628,682+516,共5页
在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上三叠统的大套泥岩中发现了一个由低速泥岩形成的自东向西的叠瓦状前积地震反射,它本身由三个朵叶体组成,每个朵叶的面积约为30~45km2,厚度为15~20m。如今有三口钻井揭示该前积反射为较低速深灰色纯泥岩所形成,... 在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上三叠统的大套泥岩中发现了一个由低速泥岩形成的自东向西的叠瓦状前积地震反射,它本身由三个朵叶体组成,每个朵叶的面积约为30~45km2,厚度为15~20m。如今有三口钻井揭示该前积反射为较低速深灰色纯泥岩所形成,发育于较高速的深灰、暗褐灰色含钙质泥岩背景中。前积体反映的古沉积斜坡坡度约为2.1°。因沉积背景为半深—深湖相,故该前积体可能为湖底泥质重力流沉积。在该区北部靠近轮南断裂附近下降盘相同层位还存在一个自北向南的前积反射,YQ2井揭示该前积体也由低速泥岩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积背景 重力流沉积 前积叶 储层 上油组
下载PDF
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杨帆 曹正林 +4 位作者 卫延召 路琳琳 吴爱成 马丽亚 王瑞菊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9,共10页
近年来,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的多口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展现了该地区中浅层较大的勘探潜力。为了查明玛湖地区克拉玛依组沉积体系特征,明确主要砂体的成因和分布,开展了岩心观察、物源分析、沉积相研究、砂体平面展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近年来,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的多口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展现了该地区中浅层较大的勘探潜力。为了查明玛湖地区克拉玛依组沉积体系特征,明确主要砂体的成因和分布,开展了岩心观察、物源分析、沉积相研究、砂体平面展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克拉玛依组沉积时期,准噶尔盆地处于坳陷湖盆演化阶段,玛湖地区由"多隆多凹"逐渐转化为"大型缓坡"背景,在此基础上发育四大物源体系,主要为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储集体类型;(2)克拉玛依组下段的砂体主要集中于底部,与泥岩呈互层状,在夏子街、黄羊泉等主物源区较为发育;(3)克拉玛依组上段的砂体主要发育于顶部,三角洲砂体呈叠瓦状向湖盆中心进积,延伸较远。克拉玛依组下段砂体与上段厚层暗色泥岩形成的储盖组合和克拉玛依组顶部砂岩与白碱滩组巨厚泥岩形成的储盖组合均为有利勘探领域。该研究成果对玛湖地区克拉玛依组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叠瓦状前积 克拉玛依组 三叠系 玛湖地区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桩52块近岸浊积扇前积油层对比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蒲仁海 孙卫 +3 位作者 陈振新 吴清雅 何娟 刘冬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1-26,共6页
前积油层的相域划分和小层对比极大地影响着油藏的注水效果和采收率,尤其象那些低角度薄前积油层由于规模小在地震剖面上无明显的前积反射,因而几乎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搞清每个前积叶砂体的空间展布。桩52块近岸浊积扇油藏就是一例... 前积油层的相域划分和小层对比极大地影响着油藏的注水效果和采收率,尤其象那些低角度薄前积油层由于规模小在地震剖面上无明显的前积反射,因而几乎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搞清每个前积叶砂体的空间展布。桩52块近岸浊积扇油藏就是一例。应用基准面旋回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三维地震解释,对桩52块油藏小层重新对比可发现它是由堆积在“三沟两梁一面坡”的深~半深湖地理背景上的20个叠瓦状排列的前积叶砂层所形成,而不是以前对比所认为的由全区分布的4个平行的浊积砂层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积油层 基准面旋回 层序地层学 油藏 浊积扇
下载PDF
莫东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一段叠瓦状前积地震反射特征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周路 关旭 +3 位作者 雷德文 沈金龙 李先艳 吴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5-633,676+504-505,共9页
莫索湾凸起白垩系清水河组一段(K1q1)从上至下可分为薄砂层(K1q11)、高伽马泥岩(K1q21)、底砂岩(K1q31)三个岩性段。其中莫东地区的K1q11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叠瓦状前积和侧向迁移叠置型砂体,是由多个砂体前积、叠置和迁移形成的,代表了... 莫索湾凸起白垩系清水河组一段(K1q1)从上至下可分为薄砂层(K1q11)、高伽马泥岩(K1q21)、底砂岩(K1q31)三个岩性段。其中莫东地区的K1q11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叠瓦状前积和侧向迁移叠置型砂体,是由多个砂体前积、叠置和迁移形成的,代表了多个薄砂体顺斜坡方向的前积、叠置和侧向迁移,具有明显的两波谷夹一中—强振幅、连续宽相位波峰地震反射特征,反映了多个薄砂层组合所形成的复波反射,复波的宽度和振幅与薄砂层组所在位置砂层的总厚度及单砂层厚度有关。根据沉积相、古地形和正演模型特征分析了前积体的成因,认为该前积反射反映了间歇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席状砂顺斜坡方向的前积作用。在三维地震剖面上对各前积反射体进行追踪和对比,共识别出12个前积朵叶体,前积朵叶体总面积达642.44km2,主要分布于莫东地区的斜坡和低洼地带,易于形成岩性圈闭,具有十分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莫东地区 清水河组 地震响应 前积砂体 岩性圈闭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系大型进积型台地—斜坡地震层序、演化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存革 李国蓉 +3 位作者 罗鹏 王明 罗明霞 刘永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9-687,共19页
以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重复采集的高精度三维资料为基础,综合常规的三维资料和钻井资料进行解释,针对寒武系台地-斜坡沉积体系的地震层序、样式、演化与控制因素,讨论台地的起源、不整合面形成环境和海相烃源岩。在塔河油田寒武系地... 以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重复采集的高精度三维资料为基础,综合常规的三维资料和钻井资料进行解释,针对寒武系台地-斜坡沉积体系的地震层序、样式、演化与控制因素,讨论台地的起源、不整合面形成环境和海相烃源岩。在塔河油田寒武系地层中识别出16个地震层序。其中,编号为SQ6、SQ7和SQ11的地震层序发育在低位体系域,其他层序由海进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具有快速海进、缓慢海退的不对称旋回特征。塔河油田寒武系碳酸盐岩台地总体表现出纵向加积、向东超覆、台地边缘依次向东迁移的大型进积型台地特征,台地边缘向东迁移的距离超过40km。塔河油田寒武系碳酸盐岩台地起源于塔中隆起的北斜坡,经历了缓坡、平顶陆棚、镶边陆棚等台地样式的演化。沉积底形、相对海平面变化、拉张活动、基底沉降和古气候在不同演化阶段起到不同的控制作用,古气候和风向对中—晚寒武世镶边陆棚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顶面和寒武系顶面发育区域不整合面,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和阿瓦塔格组顶面在陆棚边缘发育不整合面,这些不整合面形成于拉张环境。塔河油田寒武系海相烃源岩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尤其是玉尔吐斯组全区分布,吾松格尔组、阿瓦塔格组和上寒武统的斜坡-盆地相烃源岩分布在塔河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河油田 寒武系 进积型台地 地震层序 烃源岩
下载PDF
相对海平面升降与中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油气藏 被引量:15
16
作者 沈安江 陈子炓 寿建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67-373,共7页
根据相对海平面升降速率与礁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中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可划分为三种类型∶退积礁、并进礁和进积礁。不同类型的礁有其特有的成岩、成藏模式。首先,相对海平面升降控制了礁储集体的非均质性,这种非均质性又控制着原油... 根据相对海平面升降速率与礁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中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可划分为三种类型∶退积礁、并进礁和进积礁。不同类型的礁有其特有的成岩、成藏模式。首先,相对海平面升降控制了礁储集体的非均质性,这种非均质性又控制着原油在礁体内的时空展布,搞清这种时空展布规律对礁油气藏勘探极为重要;其次,相对海平面升降控制着礁含油气系统要素的形成机理及空间配置关系,对礁的含油气系统进行分析可在钻前对礁的含油气潜力作出初步评价。不同类型的礁体群均具有各自不同的成因联系及时空迁移规律,分析这种成因联系及时空迁移规律使我们可以更加准确预测潜伏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海平面升降 进积礁 二叠纪 生物礁 油气藏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东营三角洲沙三段中亚段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 被引量:25
17
作者 刘军锷 简晓玲 +2 位作者 康波 苏明 杜学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3,112,共4页
东营凹陷沙三段中亚段发育9期特征明显的三角洲进积单元,古地貌对三角洲进积单元的控制作用明显。利用东营凹陷丰富的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采用适用于该区的定量高精度古地貌恢复方法——滨线轨迹法,来重建研究区9期三角洲进积单... 东营凹陷沙三段中亚段发育9期特征明显的三角洲进积单元,古地貌对三角洲进积单元的控制作用明显。利用东营凹陷丰富的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采用适用于该区的定量高精度古地貌恢复方法——滨线轨迹法,来重建研究区9期三角洲进积单元的古地貌特征,并揭示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东营三角洲在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古地貌整体呈现南缓北陡、斜坡向西迁移的特征。沉积体的分布范围和沉积样式与古地貌特征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三角洲沉积主要沿着东部和东南部凸起逐渐向湖盆推进,受物源供给能力和古地貌特征的影响,三角洲朵体沿斜坡向西延伸;深洼区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在坡度较大的斜坡前端沉积物易发生失稳而形成浊积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特征 三角洲进积单元 沙三段中亚段 东营三角洲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利用地震前积反射特征确定古水流方向的沉积几何方法 被引量:22
18
作者 张金伟 王军 吴明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55,共3页
古水流条件分析是确定沉积盆地古水系、古物源及沉积体系展布,进行岩相古地理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古水流研究方法主要分为统计方法或百分比法、沉积几何学方法2类。根据地震剖面上前积反射的成因,利用交叉地震剖面上前积反射之... 古水流条件分析是确定沉积盆地古水系、古物源及沉积体系展布,进行岩相古地理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古水流研究方法主要分为统计方法或百分比法、沉积几何学方法2类。根据地震剖面上前积反射的成因,利用交叉地震剖面上前积反射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定量地确定古水流方向。这种方法适用于盆地勘探的不同阶段,与传统的沉积几何学方法比较,其不仅易于操作,而且便于更准确、定量地判定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性的古水流主方向。盆地演化后期的构造改造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该方法的适用性,此时应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岩相古地理 古水流 前积反射 沉积几何 定量计算
下载PDF
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层序地层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闻林 张哨楠 +2 位作者 陈洪德 纪相田 胡晓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41-44,9,共5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第一口工业气井于1977年发现,自此四川盆地掀起了对侏罗系的勘探和研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相继在平落坝、大兴西、新场、白马庙等地区发现了侏罗系气藏。然而,由于勘探程度低和研究的滞后,对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至今没有... 四川盆地侏罗系第一口工业气井于1977年发现,自此四川盆地掀起了对侏罗系的勘探和研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相继在平落坝、大兴西、新场、白马庙等地区发现了侏罗系气藏。然而,由于勘探程度低和研究的滞后,对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至今没有评价。鉴于此,笔者对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从层序地层学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从层序界面、体系域及各层序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此推动对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的研究及勘探。将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划分出13个层序界面、12个三级层序,进而总结出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各层序主要由退积体系域和进积体系域组成,进积体系域是沉积层序中代表盆缘构造活动强度由弱到强这一阶段期间的产物,退积体系域是沉积层序中代表盆缘构造活动强烈阶段的沉积作用产物。逐一分析了各层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北 侏罗纪 层序地层学 沉积 进积体系域 退积体系域
下载PDF
中国西南天山西域砾岩的磁性地层年代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54
20
作者 陈杰 R.V.Heermance +2 位作者 D.W.Burbank K.M.Scharer 王昌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6-587,共12页
西域组是我国西部一重要并广泛引用的晚新生代地层,关于其年代和成因至今尚存争议。在西南天山喀什远源盆地喀什-阿图什褶皱带不同构造部位选择有代表性的5~6个晚新生代地层剖面开展了详细的沉积学、磁性地层年代学对比研究,据此限定... 西域组是我国西部一重要并广泛引用的晚新生代地层,关于其年代和成因至今尚存争议。在西南天山喀什远源盆地喀什-阿图什褶皱带不同构造部位选择有代表性的5~6个晚新生代地层剖面开展了详细的沉积学、磁性地层年代学对比研究,据此限定了不同构造的起始变形时间以及西域砾岩的沉积年代。西域砾岩并非一年代地层单位,作为一岩石地层单位,其底界具有穿时特征,从山体(北)向喀什前陆盆地(南)逐渐变新。其底界年龄在盆地北部近源区约为15·5Ma[1],在盆地中部中源区约为8·6Ma[1],在盆地南部远源区的阿图什背斜为1·9Ma,喀什背斜为1·6~0·7Ma。这一穿时的砾岩沉积楔体的起始堆积起因于盆地北部边界逆冲断层(KBT)的活动。构造变形是由北南脉冲式迁移扩展的,其速率是非均匀的,在约15·5Ma至4·0Ma期间为1·4~3·4mm/a,在约4·0Ma以来剧增至>10mm/a。西域砾岩沉积前缘向南进积速率与构造变形前缘迁移速率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在时间上较构造变形可能滞后2·0Ma。这表明构造变形前缘向南的脉冲式扩展是西域砾岩进积并发生侧向和垂向上岩相突变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前陆盆地 西域砾岩 磁性地层 砾岩进积 构造 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