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s in Tomotherapy Beam Outputs: A Multiple-Institutional Investigation
1
作者 Hidetoshi Shimizu Koji Sasaki +5 位作者 Kentaro Sugi Hiroshi Fukuma Tadashi Nakabayashi Taiki Isomura Hiroyuki Tachibana Takeshi Kodai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Physics, Clinical Engineering and Radiation Oncology》 2018年第1期87-99,共13页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variations in tomotherapy beam outputs at multiple institutions. Measurements were obtained at 22 radiotherapy institutions. The first parameter was the absolute dose to water (Dfmsrw, Qm...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variations in tomotherapy beam outputs at multiple institutions. Measurements were obtained at 22 radiotherapy institutions. The first parameter was the absolute dose to water (Dfmsrw, Qmsr) in the machine-specific reference field (fmsr), which indicated a static field in the tomotherapy reference conditions defi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 study group. The second measured parameter w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sured and the planed doses in the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verification plans, which were created using a solid phantom by the vendor during tomotherapy apparatus installation to adjust the beam output. The IMRT verification plan error at each institution was defined as the systematic error of the beam output;Dfmsrw, Qmsr was subsequently modified. The Dfmsrw, Qmsr values of four institutions with a modified energy fluence per ideal open time (EFIOT) were lower than the values at other institutions. The mean value of all institutions except those four was 0.994 ± 0.013 Gy (range: 0.974 Gy, 1.017 Gy). When the Dfmsrw, Qmsr value was corrected by the IMRT verification error, this variation decreased. In addition, the mean IMRT verification errors in the TomoDirectTM and TomoHelicalTM modes with the TomoEDGETM mode were 1.2% ± 0.8% (range: -0.6%, 1.8%) and 0.2% ± 0.5% (range: -0.6%, 0.9%), respectively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OTHERAPY Machine-Specific Reference Field MULTIPLE Institutions beam output
下载PDF
宽带太赫兹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混合预编码
2
作者 李贵勇 贾璐 宋利利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0-228,共9页
针对宽带太赫兹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通信系统中更大的带宽和更多的天线导致的波束分裂问题,构建了基于时延的宽带太赫兹大规模MIMO系统的混合预编码通信模型,并提出了一种高效且可实现的联合时延... 针对宽带太赫兹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通信系统中更大的带宽和更多的天线导致的波束分裂问题,构建了基于时延的宽带太赫兹大规模MIMO系统的混合预编码通信模型,并提出了一种高效且可实现的联合时延和相位的宽带太赫兹混合预编码算法。考虑到时延器值的硬件限制,通过最小化最优模拟预编码与等效模拟预编码之间的差来联合优化模拟预编码矩阵和数字预编码矩阵,将联合优化问题转换成目标优化问题,通过将非凸问题转换成等价的凸问题来求全局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可以获得接近最优的可实现速率性能,且可以提高能量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多输入多输出(MIMO) 混合预编码 波束分裂
下载PDF
基于光谱合束的双波长输出Nd:YAG固体激光器
3
作者 王路达 吴伟冲 +4 位作者 朱占达 白振旭 惠勇凌 雷訇 李强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6,共6页
报道了一种基于光谱合束的Nd:YAG固体激光器双波长光源。系统由两个固体Nd:YAG脉冲激光器通过光谱合束组合而成,两个固体Nd:YAG脉冲激光器可独立工作,有利于输出脉冲的波长调谐、功率调节和相对延迟调整。通过光栅的色散特性以及输出镜... 报道了一种基于光谱合束的Nd:YAG固体激光器双波长光源。系统由两个固体Nd:YAG脉冲激光器通过光谱合束组合而成,两个固体Nd:YAG脉冲激光器可独立工作,有利于输出脉冲的波长调谐、功率调节和相对延迟调整。通过光栅的色散特性以及输出镜的共同外腔反馈将各个激光器锁定在不同波长,从而实现合束,获得的激光源中心波长锁定在1 061.5 nm和1 064.6 nm,两谱线中心间距为3.1 nm,组合光束的输出能量为173 mJ,组合光束的光束质量因子M2为2.8×2.2;两个Nd:YAG激光器独立工作的输出能量分别为94 mJ和92 mJ,在合束方向上的光束质量因子M2分别为2.7和2.1,在非合束方向上的光束质量因子M2分别为2.2和1.9;组合光束的输出能量为两个Nd:YAG激光器能量总和的93%,组合光束的光束质量因子与单个Nd:YAG激光束的光束质量因子M2基本相同。该双波长激光源满足波长间隔小、输出功率大小相近、同光轴等要求,在太赫兹波产生、测速激光雷达以及医疗仪器等应用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波长 ND:YAG激光器 光谱合束 输出能量 光束质量
下载PDF
太赫兹回旋管蓝宝石输能窗的设计及实验
4
作者 张亦弛 高东硕 +4 位作者 曾旭 李鹍 郝文腾 李博阳 冯进军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针对170 GHz兆瓦级回旋管短脉冲实验对蓝宝石输能窗的实际要求,分析了蓝宝石窗传输高斯波束的反射和吸收特性,优化设计了低反射、低损耗蓝宝石输能窗的工程方案。对研制的蓝宝石窗部件进行微波冷测,驻波比(VSWR)小于1.1,验证了蓝宝石窗... 针对170 GHz兆瓦级回旋管短脉冲实验对蓝宝石输能窗的实际要求,分析了蓝宝石窗传输高斯波束的反射和吸收特性,优化设计了低反射、低损耗蓝宝石输能窗的工程方案。对研制的蓝宝石窗部件进行微波冷测,驻波比(VSWR)小于1.1,验证了蓝宝石窗的低反射特性;计算结果表明该结构的最大输出平均功率阈值为590 W。对使用该蓝宝石窗研制的170 GHz回旋管进行测试,验证了理论计算的功率阈值,为大功率回旋管蓝宝石输能窗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0 GHz 回旋管 蓝宝石 输能窗 高斯波束
下载PDF
基于级联角度的AIRS辅助大规模MIMO系统波束跟踪方案
5
作者 马露洁 梁彦 李飞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15-2524,共10页
智能反射表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视线(line of sight,LoS)路径补偿传播损耗或解决阻塞问题,有效地提高毫米波(millimeter wave,mmWave)通信系统的性能,被认为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与传统... 智能反射表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视线(line of sight,LoS)路径补偿传播损耗或解决阻塞问题,有效地提高毫米波(millimeter wave,mmWave)通信系统的性能,被认为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与传统的地面IRS相比,部署在无人机、热气球等空中平台上的空中IRS(aerial IRS,AIRS)结合了空中平台的高移动特性/旋转特性和IRS提供的优质链路特性,可以提供更广阔的信号覆盖范围。考虑到现实场景中用户的移动性,通信系统有必要实时调整波束成形以使波束对准移动用户。然而,AIRS不具备有源射频链,难以在AIRS处获取离开角和到达角,增加了波束跟踪的复杂性。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具有时变信道的AIRS辅助mmWave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模型,结合基站端有源波束成形、AIRS的旋转角度和无源波束成形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角度的无迹卡尔曼滤波波束跟踪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具有较高的跟踪精度,同时AIRS的旋转特性对提升系统可达速率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中智能反射面 波束成形 波束跟踪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毫米波
下载PDF
波束分裂模式检测下的太赫兹稀疏信道估计方案
6
作者 吴君钦 刘小兰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55-3461,共7页
针对现有的基于共同稀疏信道支持的理想假设的宽带信道估计方案中阵列增益严重损失的问题,提出一种波束分裂模式检测的信道估计改进方案。建立具有时延-相控模拟的混合预编码的宽带太赫兹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模型;通过波束分裂效应... 针对现有的基于共同稀疏信道支持的理想假设的宽带信道估计方案中阵列增益严重损失的问题,提出一种波束分裂模式检测的信道估计改进方案。建立具有时延-相控模拟的混合预编码的宽带太赫兹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模型;通过波束分裂效应估计出信道分量的物理方向,检测出不同子载波的信道支持度,实现每个信道分量的估计。仿真结果表明,与其它信道估计方案相比,所提方案减少了导频开销,降低了计算复杂度,鲁棒性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列增益 波束分裂模式检测 混合预编码 太赫兹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波束分裂效应 信道估计
下载PDF
多悬臂梁振动能量收集器的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1
7
作者 孙黎阳 滕燕 徐迎 《压电与声光》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8-263,270,共7页
气动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其工作时排出的气体直接进入大气,因而浪费了大量的能量。该文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压电片作为能量收集器核心部件,对排出的压缩气体进行了能量收集。设计了多悬臂梁振动能量收集器,利用ANSYS有限元仿... 气动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其工作时排出的气体直接进入大气,因而浪费了大量的能量。该文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压电片作为能量收集器核心部件,对排出的压缩气体进行了能量收集。设计了多悬臂梁振动能量收集器,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分析了压缩气体进入能量收集器后的流场,通过试验测试了压电片发电效果。结果表明,入射口直径、扰流柱直径、入射口压力和入射口距扰流柱距离都会影响压电片发电效果。当入射口压力为80 kPa,负载电阻为900 kΩ时,能量收集器总功率约为120.64μW,与其他收集器相比提高了2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系统 聚偏二氟乙烯(PVDF) 能量收集器 多悬臂梁 输出功率
下载PDF
基于D形钝体树式能量采集器建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彭伟杰 韩东 何纬峰 《节能技术》 CAS 2023年第2期158-164,共7页
本文区别于常见弹性梁中心对称布置在钝体下方的压电能量采集器,提出了一种弹性非中心对称连接于D形钝体下方的偏心布置方式,提高压电能量采集器的输出功率。通过分布参数法建立了该能量采集器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 本文区别于常见弹性梁中心对称布置在钝体下方的压电能量采集器,提出了一种弹性非中心对称连接于D形钝体下方的偏心布置方式,提高压电能量采集器的输出功率。通过分布参数法建立了该能量采集器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了风速、偏心距、外部负载电阻值以及钝体长度和质量对能量采集器输出功率和起振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能量采集器的输出功率随风速和偏心距的增大而增大,钝体长度和负载电阻均存在最佳值使能量采集器输出功率最大达到3.608 mW。通过结果分析,改变能量采集器结构参数,进一步优化能量采集器性能,最大输出功率提高3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能量采集 驰振 分布参数法 偏心布置梁 发电输出功率
下载PDF
一种用于强流脉冲离子束的束流输出稳定性实时监测方法
9
作者 许莫非 于翔 +2 位作者 张世健 Gennady Efimovich Remnev 乐小云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68-274,共7页
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后的材料表面状态对束流强度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因此,在辐照实验中监测束流输出的稳定性,并及时识别出参数抖动较大的脉冲,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表面改性效果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塑料闪烁体构建了一种时间分辨... 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后的材料表面状态对束流强度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因此,在辐照实验中监测束流输出的稳定性,并及时识别出参数抖动较大的脉冲,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表面改性效果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塑料闪烁体构建了一种时间分辨为6 ns的快响应脉冲X射线诊断系统,成功捕获了外磁绝缘离子束二极管工作时产生的X射线.同时,通过红外相机和法拉第筒对离子束流的能量密度和电流密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轫致辐射强度和离子束发射强度均取决于二极管加速电压,导致X射线强度和离子束流能量密度呈现正相关趋势.当离子电流密度发生抖动时,X射线信号幅值表现出良好的变化跟随性,能够对偏离预设参数区间的脉冲做出响应.这说明本文提出的非拦截式诊断方法能够有效地实时监测强流脉冲离子束束流输出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流脉冲离子束 束流输出稳定性 实时监测 脉冲 X 射线诊断系统
下载PDF
GaN基绿光激光二极管发展现状及趋势
10
作者 杜小娟 刘晶 +4 位作者 董海亮 贾志刚 张爱琴 梁建 许并社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97-604,共8页
由于氮化镓(GaN)基半导体材料在外延生长技术、外延结构设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GaN基绿光激光二极管已广泛应用在激光显示、光纤维通讯、生物医疗器件和光数据存储等领域。综述了绿光激光二极管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重点详述了导致... 由于氮化镓(GaN)基半导体材料在外延生长技术、外延结构设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GaN基绿光激光二极管已广泛应用在激光显示、光纤维通讯、生物医疗器件和光数据存储等领域。综述了绿光激光二极管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重点详述了导致GaN基绿光激光二极管输出功率低、光束质量差及可靠性差等问题的关键因素及解决方法;探讨了绿光波段量子阱的高In组分导致GaN基激光二极管光电性能骤降方面的问题;总结了制备高性能GaN基绿光激光二极管所面临的挑战仍是外延材料质量差、载流子泄漏严重和强极化效应引起的激射效率低等难题。同时,展望了GaN基绿光激光二极管向智能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以及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基绿光激光二极管 输出功率 光束质量 可靠性 外延结构
下载PDF
压电悬臂梁负载阻抗匹配分析及其在隔膜泵驱动中的应用
11
作者 张柯 安超 +2 位作者 高玉志 刘永斌 琚斌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3-360,共8页
利用悬臂梁结构的不同位置作为对外激励源时,为了使负载获得更多的能量,使悬臂梁的能量输出达到最优,同时隔膜泵的流量输出达到最大,实现隔膜刚度最佳匹配的目的,提出了一种压电驱动悬臂梁结构的负载阻抗匹配概念,研究了隔膜泵的性能与... 利用悬臂梁结构的不同位置作为对外激励源时,为了使负载获得更多的能量,使悬臂梁的能量输出达到最优,同时隔膜泵的流量输出达到最大,实现隔膜刚度最佳匹配的目的,提出了一种压电驱动悬臂梁结构的负载阻抗匹配概念,研究了隔膜泵的性能与悬臂梁结构对外输出刚度之间的关系。首先,选取悬臂梁结构的根部、中部和端部3个特征位置,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悬臂梁-弹簧-质量块模型的能量输出进行了阻抗匹配分析;其次,选取隔膜容积泵作为驱动负载,根据其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了压电悬臂梁驱动隔膜容积泵的简化动力学模型,分析了隔膜泵的性能与悬臂梁驱动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最后,搭建了压电悬臂梁驱动隔膜泵的刚度匹配实验平台,对不同圆盘直径下,悬臂梁不同特征位置处的隔膜泵输出流量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悬臂梁根部、中部以及端部位置处,隔膜泵输出流量最大时的活塞圆盘直径分别为20 mm、18 mm以及16 mm,随着悬臂梁不同位置对外输出刚度的减小,隔膜匹配的最佳刚度应随之减小;若悬臂梁结构与负载参数一定时,对应的最佳负载匹配刚度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膜容积泵 悬臂梁能量输出 隔膜泵流量输出 隔膜刚度最佳匹配 特征位置 悬臂梁-弹簧-质量块模型 驱动负载
下载PDF
基于复合梁结构的压电-电磁能量收集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俊斌 宋芳 +1 位作者 申俊 熊玉仲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68-1376,共9页
能量收集器是解决复杂环境下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供能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传统收集器的共振频率高、频带窄等缺陷,设计了一种基于复合梁结构的压电-电磁式能量收集器,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首先对该结构进行理论模型建模... 能量收集器是解决复杂环境下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供能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传统收集器的共振频率高、频带窄等缺陷,设计了一种基于复合梁结构的压电-电磁式能量收集器,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首先对该结构进行理论模型建模,建立动力学方程,验证了其结构合理性。之后将该结构与其他传统压电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收集器的动力学特性以及发电性能,优化结构参数,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发现通过复合梁与电磁单元的引入,收集器的工作频带得到了拓宽,改善了其发电性能,有效地使得该结构的一阶与二阶共振频率靠近。实验结果表明:负载电阻为10 kΩ、磁铁线圈间距为7 mm时,该复合梁压电电磁结构收集器具有最优的输出特性,其最大输出功率为20.17 mW,有效工作带宽约为13.40 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能量收集 压电电磁复合式 输出功率优化 复合梁 低频
下载PDF
具有边界扰动的不确定Euler-Bernoulli梁方程输出反馈控制
13
作者 马国耀 蒋奇 宗西举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69-1376,共8页
针对带有边界扰动、内部不确定扰动和外部扰动的Euler-Bernoulli梁方程,为克服传统扰动观测器引入的高增益及未知扰动导数难以准确求解问题,本文将主动干扰抑制控制(ADRC)技术应用到Euler-Bernoulli梁方程这个偏微分方程(PDE)系统上,提... 针对带有边界扰动、内部不确定扰动和外部扰动的Euler-Bernoulli梁方程,为克服传统扰动观测器引入的高增益及未知扰动导数难以准确求解问题,本文将主动干扰抑制控制(ADRC)技术应用到Euler-Bernoulli梁方程这个偏微分方程(PDE)系统上,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的在线扰动观测器,可实时估计扰动值.依据估计扰动值,设计了一个边界输出反馈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很好地实现对内部不确定扰动和外部扰动的估计,配合输出反馈控制器,可对边界扰动进行有效抑制,进而实现系统的指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LER-BERNOULLI梁 扰动观测 边界输出反馈 指数稳定
下载PDF
有源区Be掺杂对1.3μm InAs量子点激光器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杜安天 曹春芳 +2 位作者 韩实现 王海龙 龚谦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0-456,共7页
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GaAs(100)衬底上生长了1.3μm InAs DWELL量子点激光器结构,研究了有源区Be掺杂对量子点激光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对有源区进行Be掺杂可以有效降低InAs量子点激光器的阈值电流密度,提升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增加激... 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GaAs(100)衬底上生长了1.3μm InAs DWELL量子点激光器结构,研究了有源区Be掺杂对量子点激光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对有源区进行Be掺杂可以有效降低InAs量子点激光器的阈值电流密度,提升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增加激光器的温度稳定性。研制的Be掺杂InAs量子点激光器的阈值电流降低到12mA,相应的阈值电流密度仅为100 A/cm2,激光器的最高输出功率达到183 mW,最高工作温度达到了130℃。这对InAs量子点激光器器件在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激光器 分子束外延 阈值电流密度 输出功率 特征温度
下载PDF
LBO晶体对长腔Nd∶GYAP激光器~1μm波段激光性能优化研究
15
作者 陈邱笛 郑为比 +2 位作者 张沛雄 李真 陈振强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5-413,共9页
本文研究了一种在激光谐振腔内额外加入晶体以优化谐振腔稳定性的方式,通过在谐振腔内加入折射率合适的晶体有效提高了激光输出性能。本工作搭建了一台Nd^(3+)∶Gd_(0.1)Y_(0.9)AlO_(3)(Nd∶GYAP)晶体激光器,并在激光谐振腔内置入LBO晶... 本文研究了一种在激光谐振腔内额外加入晶体以优化谐振腔稳定性的方式,通过在谐振腔内加入折射率合适的晶体有效提高了激光输出性能。本工作搭建了一台Nd^(3+)∶Gd_(0.1)Y_(0.9)AlO_(3)(Nd∶GYAP)晶体激光器,并在激光谐振腔内置入LBO晶体,研究对比了LBO对b切和c切晶体激光性能的影响,以及有无LBO时的激光器性能,包括输出功率、激光波长、光束质量和偏振特性。结果表明,当在激光谐振腔内置入LBO后,光谱和光束质量基本没有发生变化,b切Nd∶GYAP激光器的斜率效率从18.9%提高到24.3%,c切Nd∶GYAP激光器的斜率效率从2.87%提高到10.07%,b切晶体的最大输出功率从0.931 W增加到1.254 W,c切晶体的输出功率从63 mW增加到134 mW。置入LBO后,输出激光的偏振由于旋光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偏转。因此,在一些必须延长腔长的情况下,如调谐和锁模操作中,该工作为其提供了一种提高激光器斜率效率和输出功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BO Nd∶GYAP ~1μm激光 输出功率 激光光谱 光束质量 偏振特性
下载PDF
基于半导体泵浦倍频绿光激光器的探究性实验设计
16
作者 钟远聪 邓定南 杨晓冬 《大学物理实验》 2023年第1期29-34,共6页
为探究在谐振腔中倍频晶体位置对绿光激光器输出功率的影响,利用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实验仪设计了腔内和腔外倍频绿光的探究性实验。分析了绿光倍频效率与基频光束的功率密度及光斑半径之间的关系,分别测量了磷酸钛氧钾(KTP)倍频晶体位... 为探究在谐振腔中倍频晶体位置对绿光激光器输出功率的影响,利用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实验仪设计了腔内和腔外倍频绿光的探究性实验。分析了绿光倍频效率与基频光束的功率密度及光斑半径之间的关系,分别测量了磷酸钛氧钾(KTP)倍频晶体位于谐振腔内部和外部不同位置时,532 nm倍频绿光的输出功率。其中在腔外倍频实验中,分别设计了腔外不加透镜时KTP晶体位于腔外不同位置,以及加上透镜时KTP晶体位于聚焦位置两种实验方案。同时,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利用谐振腔理论和高斯光束传输理论等激光原理计算1064 nm基频光在腔内外不同位置的光斑半径,分析了KTP晶体在不同位置时532 nm倍频光输出功率出现差别的原因,以及利用透镜聚焦提高激光功率密度以达到提高倍频效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光激光器 倍频 输出功率 光斑半径 探究性实验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天线阵列波束成形的MFSK/FH系统分析
17
作者 何邦甑 曾琦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23年第6期13-17,共5页
从空域滤波技术出发,在传统MFSK/FH系统接收端采用基于天线阵列的自适应波束成形(Beamforming,BF)技术(称为MFSK/FH-BF系统),从空/频域进一步提升跳频通信系统性能。首先设计一种适合跳频波形的天线阵列自适应波束成形接收机,消除因频... 从空域滤波技术出发,在传统MFSK/FH系统接收端采用基于天线阵列的自适应波束成形(Beamforming,BF)技术(称为MFSK/FH-BF系统),从空/频域进一步提升跳频通信系统性能。首先设计一种适合跳频波形的天线阵列自适应波束成形接收机,消除因频率跳变带来的波束指向误差;随后,基于最小均方差(MMSE)直接矩阵求逆(SMI)的自适应波束成形算法,建立跳频和波束成形参数(频点个数、快拍数、信噪比SNR和信干比SIR等)与系统性能(干扰信噪比SINR和误码率)之间的理论关系;最后,仿真验证了MFSK/FH-BF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分析表明,MFSK/FH-BF接收系统可实现波束指向快速收敛,其抗干扰性能由跳频技术(频点个数)和多天线技术(阵列权值)共同决定,弥补了单一干扰抑制技术的不足,对于多种典型干扰具有良好的抑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频系统 波束成形技术 阵列信号处理 输出SINR 性能分析
下载PDF
面向5G Massive MIMO窄波束及下倾角的探讨
18
作者 张会娜 《电声技术》 2023年第5期140-143,共4页
大规模天线技术(Massiv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assive MIMO)作为5G新空口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高容量、高增益以及灵活的波束赋形等特点。5G Massive MIMO的窄波束和可调整的动态下倾角不仅进一步提高信号的覆盖深度,还可以... 大规模天线技术(Massiv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assive MIMO)作为5G新空口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高容量、高增益以及灵活的波束赋形等特点。5G Massive MIMO的窄波束和可调整的动态下倾角不仅进一步提高信号的覆盖深度,还可以降低小区间的干扰。文章介绍5G Massive MIMO的窄波束分类,提出不同场景下波束的规划方案,并介绍5G下倾角,列出不同波束的下倾角计算方法,为5G网络的设计、建设以及日常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大规模天线技术(Massive MIMO) 窄波束 下倾角
下载PDF
群时延时间法求解速调管输出腔的外观品质因数Q_(ext)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丁 曹静 +1 位作者 缪亦珍 沈斌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1-394,共4页
输出腔外观品质因数Qext的计算是速调管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本文提出群时延时间法主要是利用Microwave Studio(MWS)软件计算输出腔外观品质因数Qext。通过对比,群时延时间法的计算结果和精度与传统计算软件采用传统方法的结果非常一致... 输出腔外观品质因数Qext的计算是速调管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本文提出群时延时间法主要是利用Microwave Studio(MWS)软件计算输出腔外观品质因数Qext。通过对比,群时延时间法的计算结果和精度与传统计算软件采用传统方法的结果非常一致,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群时延时间法基于MWS强大的计算和后处理功能,计算步骤更加简便,结果非常直观,同时还可以实现设计自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注速调管 输出腔 品质因数 群时延时间 微波工作室
下载PDF
S波段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同轴输出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20
作者 雷禄容 范植开 +2 位作者 黄华 何琥 李正红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677-1681,共5页
介绍了S波段强流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RKA)同轴输出腔内束波转换效率和腔主要参数的计算、微波提取的粒子模拟和优化以及实验。模拟计算时,采用单间隙的同轴输出腔,束压580 kV、束流4 kA的环行电子束,基波调制深度为80%,利用3维粒子程序... 介绍了S波段强流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RKA)同轴输出腔内束波转换效率和腔主要参数的计算、微波提取的粒子模拟和优化以及实验。模拟计算时,采用单间隙的同轴输出腔,束压580 kV、束流4 kA的环行电子束,基波调制深度为80%,利用3维粒子程序得到约500 MW的微波输出功率,效率21.5%。将该模拟结果应用于实验的设计,实验中采用束压550 kV、束流4 kA的电子束得到功率500 MW、脉宽120 ns的输出微波,束波转换效率22.7%,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 强流相对论电子束 同轴输出腔 粒子模拟 S-波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