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熊神崇拜与先民信仰——由叶舒宪的《熊图腾》说起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新建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9-10,共2页
叶舒宪教授的《熊图腾》一书,重构了一个失落已久的熊神崇拜的传统,在人类文化的广阔背景上探讨了熊图腾文化的普遍性,说明了人类文明对于农业社会之前的狩猎生活及信仰的遗忘。启示我们要跳出汉文本的主流定势和制约,从文学、历史和神... 叶舒宪教授的《熊图腾》一书,重构了一个失落已久的熊神崇拜的传统,在人类文化的广阔背景上探讨了熊图腾文化的普遍性,说明了人类文明对于农业社会之前的狩猎生活及信仰的遗忘。启示我们要跳出汉文本的主流定势和制约,从文学、历史和神话的多重角度反思农耕与文明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图腾》 熊神崇拜 先民信仰
下载PDF
中华三祖文化寻根 被引量:3
2
作者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11,共11页
华夏传统的正宗性祖先认同体现在"炎黄子孙"这个流行说法中。当代多民族国家的新认同表达,是把炎黄二祖拓展为炎帝黄帝加蚩尤的三祖,以河北逐鹿新建的中华三祖庙为标志。通过考古新发现的材料,从文化大传统视角对三祖文化做... 华夏传统的正宗性祖先认同体现在"炎黄子孙"这个流行说法中。当代多民族国家的新认同表达,是把炎黄二祖拓展为炎帝黄帝加蚩尤的三祖,以河北逐鹿新建的中华三祖庙为标志。通过考古新发现的材料,从文化大传统视角对三祖文化做溯源性梳理,则分别代表着起源于北方草原地区的牧羊文化(姜羌——氐羌族),同样起源于北方的崇拜玉并以熊为图腾的文化(姬姓黄帝族-周人),来自西方的冶金文化(蚩尤铜头铁额说)。早期的崇玉文化与后起的金属文化相结合,成就夏商周三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小传统 神话历史 三祖 熊图腾 冶金文化
下载PDF
姓的命名与生育崇拜
3
作者 金理新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27-31,共5页
关于姓 ,一种有代表性的看法是 ,姓是图腾的记号。图腾是原始人认为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自然  物 ,动物、植物或非生命的物体 ,主要是动物。但是 ,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氏族的姓和图腾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们通过对古代姓的命名意义的... 关于姓 ,一种有代表性的看法是 ,姓是图腾的记号。图腾是原始人认为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自然  物 ,动物、植物或非生命的物体 ,主要是动物。但是 ,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氏族的姓和图腾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们通过对古代姓的命名意义的考察 ,发现姓的命名其根本意义在于生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崇拜 图腾 中国古代民族 命名意义 血缘关系
下载PDF
从德辅博物馆熊雕像等动物造型浅析史前熊图腾崇拜 被引量:1
4
作者 邵国田 王冬力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5-30,共16页
文章通过对德辅博物馆馆藏的熊造型文物以及代表性遗址出土的相关文物加以分析和对比,并结合相关史料文献和民俗传说,寻找古史中动物图腾崇拜,特别是熊类崇拜的记载,对与之相关的万物有灵论及相关的宗教活动、图腾崇拜进行研究,由此揭... 文章通过对德辅博物馆馆藏的熊造型文物以及代表性遗址出土的相关文物加以分析和对比,并结合相关史料文献和民俗传说,寻找古史中动物图腾崇拜,特别是熊类崇拜的记载,对与之相关的万物有灵论及相关的宗教活动、图腾崇拜进行研究,由此揭示北方地区熊崇拜现象的悠久历史及对后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辅博物馆 红山文化 熊图腾崇拜
下载PDF
红山文化各时期的熊图腾崇拜
5
作者 辛学飞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31-38,共8页
红山人对熊的图腾崇拜最早来源于一种万物有灵的思想,熊图腾也应该是部族最早的祖先神和守护神。熊图腾崇拜的痕迹,不仅保留在后世的一些神话传说中,还保留在后代对灵物的崇拜中。这种崇拜不是简单的崇拜,而是涵盖着很多方面,如包含着... 红山人对熊的图腾崇拜最早来源于一种万物有灵的思想,熊图腾也应该是部族最早的祖先神和守护神。熊图腾崇拜的痕迹,不仅保留在后世的一些神话传说中,还保留在后代对灵物的崇拜中。这种崇拜不是简单的崇拜,而是涵盖着很多方面,如包含着对强大动物的恐惧敬畏心理、对生命再生的愿望、对母系的生殖崇拜的观念,还包含有一种权力的象征以及精神信仰在里面的复杂的崇拜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文化 玦形兽首玉雕龙 熊图腾崇拜
下载PDF
“類”与“禷”祭 被引量:3
6
作者 庞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8-144,共7页
《诗经》、《尚书》、《周礼》、《礼记》等经籍提到的“禷”祭(又作“類”祭),是上古中国一项有着深厚民俗文化背景和深远历史影响的祭仪。不幸其礼早亡,汉儒已经难究其详。影响及今的《尚书》古文家说和郑玄《礼记》注等,将“禷”祭... 《诗经》、《尚书》、《周礼》、《礼记》等经籍提到的“禷”祭(又作“類”祭),是上古中国一项有着深厚民俗文化背景和深远历史影响的祭仪。不幸其礼早亡,汉儒已经难究其详。影响及今的《尚书》古文家说和郑玄《礼记》注等,将“禷”祭解为祭天之礼。但根据经籍中的记载来看,“禷”祭指的是当国有大事时,向上帝或社稷宗庙祈福禳灾的一种“祷祈”仪式,与祭天之礼并不是一回事。据《说文解字》等书,“類”字本义是一种犬,可能是白犬。“禷”祭应是指特以“類”为牺牲的祭仪。《山海经》等说“類”具有“自为牝牡”的神奇特性,这与该书所记“白犬有牝牡,是生犬戎”的传说非常相似。在先秦文献中,“類”字常用来指出自同一祖先的子孙后代。这些材料表明“類”与古代中国某些族群的祖先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禷”祭之形成,正植根于此种观念之上。“禷”祭当属于曾广为流行于上古中国北方地区的犬祭礼俗中某种特定的类型,它的消亡可能与周人颇具理性色彩的的礼制改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禷祭 祭仪 犬祭 白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