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ors of Comorbi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mong Patients with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fter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1
作者 Sei Ogawa Risa Imai +2 位作者 Masaki Kondo Toshi A. Furukawa Tatsuo Akechi 《Ope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6年第1期102-106,共5页
Aim: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predictors of comorbi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 after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 Methods: One hundred fourteen SAD patients completed... Aim: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predictors of comorbi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 after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 Methods: One hundred fourteen SAD patients completed manualized group CBT. We examined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of NEO Five Factor Index (NEO-FFI) and the subscales of Symptom Checklist-90 Revised (SCL-90-R) in SAD patients after CBT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High levels of conscientiousness at baseline predicted symptom reduction on 4 SCL-90-R scales, including somatization, obsessive-compulsive, anxiety and global severity index in patients with SAD after CBT. And high levels of agreeableness predicted symptom reduction on 2 SCL-90-R scales, including Hostility and Paranoid Ideation. High levels of openness predicted psychoticism.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ed that high levels of three NEO-FFI dimensions (openness, agreeableness, conscientiousness) might predict comorbi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reduction in SAD patients after CBT.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comorbi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with SAD patients, it might be useful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se dimensions of NEO-FFI at base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omorbi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下载PDF
Role of antipsychotics for treating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被引量:2
2
作者 Kai Zhen Yap Sui Yung Chan 《World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14年第4期174-185,共12页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concerns about the high prevalence of antipsychotic use in the nursing homes (NHs) for the management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continue to be emphasized and i...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concerns about the high prevalence of antipsychotic use in the nursing homes (NHs) for the management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continue to be emphasized and intervened by many. However, despite the numerous side effects and the recent blackbox warning by the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bout the increased risks for stroke and sudden death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ntipsychotics in dementia, the preva-lence of antipsychotic use in NHs remains high. While the use of antipsychotics appeared to have modest effcacy in reducing symptoms of aggression and psychosis in dementia, there is insuffcient evidence to routinely rec-ommend the use of alternative psycho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for these symptoms. Hence, clinicians have to balance the safety warnings against the need to treat these symptoms in order to prevent harm to the resident that may result from his/her dangerous behaviors. Although the use of antipsychotics may be warranted in some cases, organizational, resource and training support should be provided to encourage and equip NH staff to participate in interventions so as to minimize inappropriate use of these medicines in NHs. This review will discuss the place in therapy, the trend and appropriateness of antipsychotic use in NHs,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ent and future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antipsychotic use in the N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psychotic agents Psychotropic drugs Prescribing appropriateness DEMENTIA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Nursing homes
下载PDF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in Clinical Symptoms, Anger Control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of Bully Children
3
作者 Fereshteh Partoiy Ziraki Toozandehjani Has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7年第4期277-292,共16页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in clinical symptoms, anger control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of bully children. This research is a pretest-posttest quasi-experim...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in clinical symptoms, anger control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of bully children. This research is a pretest-posttest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design with a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The research sample comprises 24 bully children who were purposefully selected from among the students who had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the researcher’s call. The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w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Group therapy interven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uring ten sessions. The tools applied in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by Garnefski et al., S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 by Spielberger and Bullying Scale by Illinois, Espelage and Holt and the subjects answered to their questions in the stage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In this research, the data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test and with the aid of SPSS software.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linical symptoms, anger control and its components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its components (P < 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Clinical symptoms of BULLYING ANGER CONTROL Emotional Regulation
下载PDF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A Portuguese Pilot Program
4
作者 Teresa Sousa-Ferreira 《Psychology Research》 2017年第8期419-426,共8页
下载PDF
沙盘游戏联合药物干预对学龄期ADHD患儿负性情绪及行为管理能力的影响
5
作者 张艳玲 张迪 +2 位作者 阴悦 李若晗 孙云华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86-889,共4页
目的研究沙盘游戏疗法联合药物干预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负性情绪及行为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120例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 目的研究沙盘游戏疗法联合药物干预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负性情绪及行为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120例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沙盘游戏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比较2组患儿症状积分[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量表(SNAP-IV)父母版]、情绪状态[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和行为管理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对抗性行为、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症状积分和SCARED得分、DSRSC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注意力商数、控制力商数、综合控制力商数和综合注意力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盘游戏疗法联合药物干预可有效改善学龄期ADHD患儿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患儿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儿行为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盘游戏 药物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学龄期 负性情绪 行为管理能力
下载PDF
肺癌术后慢性咳嗽患者行为言语疗法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金玥 田玉凤 +1 位作者 胡志刚 曾娜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22-126,共5页
阐述了行为言语疗法用于肺癌术后患者慢性咳嗽的机制、实施步骤、临床应用效果及实施中常用的评估工具。行为言语疗法包括教育、喉部保健及水合策略、止咳技术、心理辅导4个步骤。行为言语疗法的应用可降低患者咳嗽频率、改善生活质量... 阐述了行为言语疗法用于肺癌术后患者慢性咳嗽的机制、实施步骤、临床应用效果及实施中常用的评估工具。行为言语疗法包括教育、喉部保健及水合策略、止咳技术、心理辅导4个步骤。行为言语疗法的应用可降低患者咳嗽频率、改善生活质量、节省医疗成本。提出应进一步发挥护士在行为言语疗法中的作用,并将该技术应用到术前及社区护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慢性咳嗽 行为言语疗法 健康教育 心理辅导 生活质量 症状护理 综述文献
下载PDF
儿童抽动障碍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7
作者 姚雪春 李亚平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476-480,共5页
抽动障碍以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发声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出现多种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学习、社交等社会功能。非药物干预是改善抽动障碍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抽动障碍的非药物干预方法,包括心理教育干... 抽动障碍以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发声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出现多种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学习、社交等社会功能。非药物干预是改善抽动障碍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抽动障碍的非药物干预方法,包括心理教育干预、行为干预、神经调控治疗、针刺疗法,旨在为改善或治愈抽动障碍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动障碍 非药物治疗 行为干预 神经调控 针刺疗法
下载PDF
盆炎1号方经皮经穴靶向透药对慢性盆腔炎患者IL-10、IL-6、MMP-9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冯强 陈红梅 +3 位作者 唐瑞莲 吴玉青 余永燕 叶纪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35-1739,共5页
目的:探讨盆炎1号方经皮经穴靶向透药治疗在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患者均于2017年8月至2021年3月在海南省儋州市中医医院就诊并随机分组,对照组57例患者采用单纯西医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盆炎1号方经皮经穴靶向透药治疗在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患者均于2017年8月至2021年3月在海南省儋州市中医医院就诊并随机分组,对照组57例患者采用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57例联合盆炎1号方经皮经穴靶向透药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D二聚体(D-D)、IL-6等指标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糖类抗原CA125低于对照组,CD4^(+)/CD8^(+)、CD4^(+)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49%(55/57)vs 82.46%(46/57),P<0.05]。结论:对于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患者而言西医联合盆炎1号方经皮经穴靶向透药治疗有助于调控炎症因子,调节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炎1号方 经皮经穴靶向透药治疗 慢性盆腔炎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症状积分 生活质量 纤维化
下载PDF
失眠的在线简版行为疗法对失眠障碍的干预效果研究
9
作者 陈鹏飞 刘雅茜 +3 位作者 王途之 张桂梅 蔡艺娴 潘集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4370-4375,共6页
背景失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但其操作复杂、耗时长、依从性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真实世界的应用。简版行为疗法(BBT-I)是一种基于CB... 背景失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但其操作复杂、耗时长、依从性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真实世界的应用。简版行为疗法(BBT-I)是一种基于CBT-I的简化治疗方法,其疗效与CBT-I相当,更适合在真实世界中推广。然而,BBT-I是否适用于中国失眠障碍人群暂不明确,而通过线上方式进行BBT-I的研究更是缺乏。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的在线BBT-I(eBBT-I)对中国失眠障碍患者失眠改善的疗效,以及其对患者睡眠信念和态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将2023年2—11月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睡眠门诊的失眠障碍患者设为干预组,将线上和线下招募的失眠障碍志愿者设为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为期2周的eBBT-I治疗,对照组接受精神卫生教育的伪干预。在干预前后分别测量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和简版睡眠信念与态度问卷(DBAS-16)得分,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研究最终共纳入35例干预组患者和30例对照组患者。主要结局指标:组别与时间对ISI得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与时间分别对ISI得分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前3d(基线)两组IS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4d干预组ISI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干预后14 d ISI得分低于组内干预前(P<0.05)。次要结局指标:组别与时间对DBAS-16得分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对DBAS-16得分主效应显著(P<0.05);组别对DBAS-16得分主效应不显著(P>0.05)。干预前3 d(基线)、干预后14 d两组DBAS-16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14 d DBAS-16得分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结论eBBT-I有效地改善了失眠障碍患者的失眠症状和负面影响,但对睡眠信念与态度的改善效果仍有待提升。本研究支持了eBBT-I在中国失眠障碍患者失眠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障碍 失眠在线简版行为疗法 失眠的非药物治疗 数智化医疗诊疗工具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 睡眠信念与态度
下载PDF
认知行为联合家庭治疗对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分析
10
作者 朱晓宇 万建华 唐婷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9期43-46,共4页
目的探究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家庭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某市精神卫生中心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36例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8例。其中,实验组应用药物+认... 目的探究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家庭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某市精神卫生中心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36例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8例。其中,实验组应用药物+认知行为+家庭治疗,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对比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HAMD评分、SCL-90量表抑郁因子评分、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HAMD评分、SCL-90量表抑郁因子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躯体化评分、强迫症状评分、抑郁评分、人际关系评分、焦虑评分、敌对评分、偏执评分、恐怖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认知行为与家庭治疗用于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优于单一药物治疗,且能够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 家庭治疗 青少年抑郁症 临床症状
下载PDF
S100P在肿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尹海涵 梁爱玲 刘勇军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4年第4期347-352,共6页
S100钙结合蛋白P(S100P)属于S100家族的钙结合蛋白,具有典型的EF-手性结构,于1992年首次从胎盘中纯化。研究表明,S100P在肿瘤中表达异常,与多种肿瘤密切相关。它可以参与各种信号通路,如NF-κB、β-catenin和FAK/Src/AKT通路;还可以与... S100钙结合蛋白P(S100P)属于S100家族的钙结合蛋白,具有典型的EF-手性结构,于1992年首次从胎盘中纯化。研究表明,S100P在肿瘤中表达异常,与多种肿瘤密切相关。它可以参与各种信号通路,如NF-κB、β-catenin和FAK/Src/AKT通路;还可以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埃兹蛋白、整合素α7等许多其他受体或配体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此外,S100P在癌症治疗与肿瘤耐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仅就S100P在肿瘤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P 癌症 生物学行为 耐药性 治疗
下载PDF
行为介入策略在前列腺电切术病人储尿期症状改善中的应用
12
作者 胡京晶 盛妮 许晓立 《循证护理》 2024年第4期751-755,共5页
目的:探究计划行为理论主导的行为介入策略在前列腺电切术病人储尿期症状改善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2年10月211例行前列腺电切术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105例)和观察组(106例),对照... 目的:探究计划行为理论主导的行为介入策略在前列腺电切术病人储尿期症状改善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2年10月211例行前列腺电切术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105例)和观察组(106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计划行为理论主导的行为介入策略,观察比较两组病人自我效能、储尿期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自我效能、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储尿期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泌尿症状困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划行为理论主导的行为介入策略可有效改善前列腺电切术病人储尿期症状,减轻病人症状困扰程度,提升病人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电切术 计划行为理论 行为疗法 储尿期症状 护理
下载PDF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鲁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
13
作者 赖忠红 钟伦淳 +2 位作者 李红 蔡文婷 肖峰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究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鲁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化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鲁拉西... 目的探究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鲁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化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鲁拉西酮治疗,实验组给予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鲁拉西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2、6个月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心理状态评价量表(RBANS)量表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2、6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79.41%、94.12%,均高于对照组的55.88%、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6个月,两组即刻记忆、视觉空间、语言、注意力及延迟记忆评分均高于前一时间点,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鲁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显著,能缓解精神病理,改善认知功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鲁拉西酮 精神分裂症 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 神经心理状态评价量表
下载PDF
11种非药物干预方法对乳腺癌病人癌因性疲乏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14
作者 付晶晶 廖喜琳 +3 位作者 吕开月 吴嘉慧 李雨航 王金涛 《循证护理》 2024年第5期787-794,共8页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价11种非药物干预对乳腺癌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限...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价11种非药物干预对乳腺癌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2月23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26项研究,包括2333例病人,涉及11种非药物干预方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认知行为疗法、按摩疗法、有氧运动与常规护理相比,均能缓解乳腺癌病人的癌因性疲乏(P<0.05)。在纳入的11种非药物干预方法中,认知行为疗法与有氧运动、叙事护理、音乐疗法、正念减压疗法、瑜伽、团体疗法、舞蹈疗法、抗阻训练、普拉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摩疗法与音乐疗法、正念减压疗法、瑜伽、团体疗法、舞蹈疗法、抗阻训练、普拉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累积排序概率图显示:乳腺癌病人癌因性疲乏的最佳干预方法为认知行为疗法,累积排序概率图线下面积(SUCRA)为95.3%,其次为按摩疗法(SUCRA为94.3%)和有氧运动(SUCRA为66.4%)。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多种非药物干预方法均能缓解乳腺癌病人的癌因性疲乏,其中认知行为疗法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药物干预 乳腺癌 癌因性疲乏 网状Meta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 按摩疗法 有氧运动 循证护理
下载PDF
Pioneering drugs for overactive bladder and detrusor overactivity: Ongoing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被引量:3
15
作者 Emilio Sacco Salvatore Recupero +4 位作者 Riccardo Bientinesi Giuseppe Palermo Daniele D'Agostino Diego Currò Pierfrancesco Bassi 《World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5年第2期24-39,共16页
The ongoing research on pioneering drug candidates for the overactive bladder (OAB) aimed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ly licensed pharmacotherapies, such as antimuscarinics, β3-adrenergic agents, and botu... The ongoing research on pioneering drug candidates for the overactive bladder (OAB) aimed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ly licensed pharmacotherapies, such as antimuscarinics, β3-adrenergic agents, and botulinum neurotoxin, has been reviewed performing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web search. The review covers the exploratory agents alternative to available medications for OAB and that may ultimately prove to be therapeutically useful in the future mana-gement of OAB patients based on preclinical and early clinical data. It emerges that many alternative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have been discovered or are under investigation in disease-oriented studies. Several potential therapeutics are known for years but still fnd obstacles to pass the clinical stages of development, while other completely novel compounds, targeting new pharmacological targets, have been recently discovered and show potential to translate into clinical therapeutic agents for idiopathic and neurogenic OAB syndrome. The global scenario of investigational drugs for OAB gives promi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hera-peutics that may ultimately prove effective as first, combined or second-line treatments within a realistic timescale of ten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trusor overactivity drug therapy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Overactive bladder Urinary incontinence
下载PDF
基于Neuman理论的认知行为疗法对帕金森病神经精神症状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雪 宋海玲 张艳 《中国疗养医学》 2023年第8期825-828,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Neuman理论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神经精神症状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实施非同期对照研究,抽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至12月43... 目的观察基于Neuman理论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神经精神症状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实施非同期对照研究,抽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至12月43例PD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抽取2022年1月至6月43例PD患者纳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Neuman理论的CBT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精神症状、认知功能、焦虑及抑郁情况、睡眠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生活及社会适应能力(32.46±4.83)分、精神症状情况评分(33.27±3.86)分低于对照组(36.78±5.14)分、(35.48±4.58)分(P<0.05);干预后观察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25.34±6.09)分高于对照组(22.58±5.17)分(P<0.05);干预后观察组贝克焦虑量表(BAI)评分(16.55±3.70)分、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20.04±4.79)分低于对照组(19.84±4.32)分、(23.11±5.36)分(P<0.05);干预后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10.36±2.10)分低于对照组(12.15±2.68)分(P<0.05)。结论基于Neuman理论的CBT护理对改善PD患者神经精神症状有重要作用,能减轻精神症状,强化认知功能,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纽曼护理 帕金森病 非运动症状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创造性艺术治疗应用于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艾迪娜•艾斯克尔 聂婧 李霞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2-326,共5页
精神行为症状(BPSD)是痴呆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创造性艺术治疗(CAT)是痴呆患者安全且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手段之一。本文通过检索文献,根据CAT的不同形式,分别阐述了4种最常见的CAT:艺术治疗、音乐治疗、舞蹈治疗和戏剧治疗对痴呆患者... 精神行为症状(BPSD)是痴呆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创造性艺术治疗(CAT)是痴呆患者安全且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手段之一。本文通过检索文献,根据CAT的不同形式,分别阐述了4种最常见的CAT:艺术治疗、音乐治疗、舞蹈治疗和戏剧治疗对痴呆患者的疗效。尽管有各种不足,CAT是伴有BPSD痴呆患者干预治疗的一种安全、无创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行为症状 创造性艺术治疗 音乐治疗 艺术治疗 舞蹈治疗 戏剧治疗
下载PDF
老年性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因素及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太琴 田金昌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3年第9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因素及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86例老年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认知行为干预组(n=43)及常规干预组(n=43),分...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因素及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86例老年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认知行为干预组(n=43)及常规干预组(n=43),分别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和常规干预,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精神行为症状调查表(NPI-Q)、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Barthel指数(BI)及健康状态调查表(GQOL-74)评分。结果:发生精神行为症状的患者有80例,发病率为93.02%(80/86),不同年龄、病程、睡眠障碍、婚姻状况、生活自理情况患者NPI-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婚姻状况、睡眠障碍、生活自理情况是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干预后认知行为干预组MMSE评分为(24.61±2.19)分、BI评分为(70.19±4.22)分,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组的(22.18±2.46)分、(66.28±3.29)分;干预后认知行为干预组NPI-Q评分为(13.51±1.61)分,低于常规干预组的(14.70±1.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认知行为干预组心理功能评分为(27.51±6.78)分、社会功能评分为(18.86±3.64)分、躯体功能评分为(15.74±1.83)分、物质生活评分为(20.36±2.71)分,均高于常规干预组的(23.53±5.59)分、(15.73±2.26)分、(13.39±1.59)分、(18.57±2.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老年性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年龄、病程、婚姻状况、睡眠障碍、生活自理情况等因素有关。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能明显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和认知功能,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 精神行为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康复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及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也 石植满 余鸿斌 《当代医学》 2023年第8期168-170,共3页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6—12月本院收治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康复治疗,比...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6—12月本院收治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障碍程度。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评分(NDI)组内、组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1、4周后,两组VAS评分、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4周后低于治疗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VAS评分、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周后,实验组VAS评分、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疼痛症状及颈椎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疼痛症状 颈椎功能障碍
下载PDF
慢性失眠患者未治疗行为及影响因素
20
作者 高向阳 李霞 +12 位作者 徐三平 贺明霞 张淑珍 辛杰 王倩 梁丽华 李慧 包春华 李彦 刘娜 朱元芳 王莉晴 曾强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484-489,共6页
目的 调查未治疗的慢性失眠患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在全国13个城市招募有失眠症状的18~65岁成年人,对其中诊断为原发性慢性失眠且未治疗的患者,通过问卷获取年龄、性别、经济水平、治疗史等指标,以及匹兹堡睡... 目的 调查未治疗的慢性失眠患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在全国13个城市招募有失眠症状的18~65岁成年人,对其中诊断为原发性慢性失眠且未治疗的患者,通过问卷获取年龄、性别、经济水平、治疗史等指标,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和失眠严重指数问卷(ISI)得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对象既往从未治疗的比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在有失眠症状的4 189例个体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601例;研究对象既往从未接受治疗的比例高达86.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济水平、肥胖程度、病程是既往是否治疗的影响因素。与收入不足5 000元/月患者组相比,1万元/月~<2万元/月患者组既往治疗是对照组的3.103倍(OR=3.103,95%CI:1.310~7.346)、≥2万元/月患者组既往治疗是对照组的4.966倍(OR=4.966,95%CI:1.353~18.228)。与超重和肥胖组[体重指数(BMI)≥24 kg/m^(2)]相比,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4 kg/m^(2))的患者更倾向于既往接受治疗(OR=1.863,95%CI:1.030~3.370)。病程每增加1个月,既往接受治疗增加0.4%(OR=1.004,95%CI:1.001~1.007)。结论 当前未治疗的慢性失眠患者中,既往从未治疗的比例非常高;患者的经济水平差、体重超标和病程短是患者从未接受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药物疗法 行为 影响因素分析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