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潘岳《秋兴赋》对宋玉《九辩》悲秋的承继与发展探赜——以“象喻”言说机制与“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视点
1
作者 张英伟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53-58,共6页
宋玉《九辩》借助草木、鸟、兽、虫等“喻象”建构文本,悲秋述志,而“天人合一”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象”思维构成了其“象喻”言说生成机制。在后世文人的悲秋之作中,以西晋潘岳的《秋兴赋》较为经典,从“象喻”言说机制和“... 宋玉《九辩》借助草木、鸟、兽、虫等“喻象”建构文本,悲秋述志,而“天人合一”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象”思维构成了其“象喻”言说生成机制。在后世文人的悲秋之作中,以西晋潘岳的《秋兴赋》较为经典,从“象喻”言说机制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宋玉《九辩》悲秋进行比较,得以探究宋玉悲秋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以及后世文人对宋玉悲秋的接受与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兴赋》 《九辩》 悲秋 象喻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析张爱玲自译《桂花蒸·阿小悲秋》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艳玲 谭幸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79-83,共5页
张爱玲作为译者的身份日益得到学界的关注。她不仅翻译了不少美国文学著作,而且有不少自译作品,其自译风格也别具特色。文章从适应选择论视角出发,探讨张爱玲自译《桂花蒸·阿小悲秋》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适应 选择 张爱玲 《桂花蒸·阿小悲秋》
下载PDF
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看张爱玲自译——以《桂花蒸·阿小悲秋》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艳玲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59-61,共3页
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通过分析影响张爱玲自译行为的因素,研究其自译本所体现的翻译规范。研究发现张译本主要遵循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规范;研究同时发现译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目标语文化规范的制约,在自译过程中使用了删减、... 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通过分析影响张爱玲自译行为的因素,研究其自译本所体现的翻译规范。研究发现张译本主要遵循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规范;研究同时发现译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目标语文化规范的制约,在自译过程中使用了删减、改译等不符合常规的翻译方法。译者考虑到其翻译目的、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等因素,对其作品进行了创造性的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规范 吉迪恩·图里 张爱玲 《桂花蒸·阿小悲秋》
下载PDF
从语言顺应论看张爱玲自译策略——以《桂花蒸·阿小悲秋》英译为例
4
作者 刘艳玲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75-79,共5页
译者在翻译自己的作品时,会考虑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更会在翻译过程中顺应自身需要和交际需要。以《桂花蒸·阿小悲秋》的英译为例,从语言顺应论角度分析张爱玲的自译行为:张爱玲在自译过程中考虑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目标语的文... 译者在翻译自己的作品时,会考虑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更会在翻译过程中顺应自身需要和交际需要。以《桂花蒸·阿小悲秋》的英译为例,从语言顺应论角度分析张爱玲的自译行为:张爱玲在自译过程中考虑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目标语的文化语境以及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接受习惯等,采取删减与改写等翻译策略,同时意译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从而使译文顺应目标语读者的需要,顺应目标语的文化语境以及交际语境,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应论 翻译策略 自译 张爱玲 《桂花蒸·阿小悲秋》
下载PDF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被引量:28
5
作者 李胜朴 刘小河 《中外医疗》 2008年第17期131-132,共2页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或称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由易感个体接触致敏变应原后导致的包含IgE介导的炎症介质(主要是组胺)的释放和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参与的鼻粘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鼻塞、鼻痒、流清水样鼻涕、打...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或称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由易感个体接触致敏变应原后导致的包含IgE介导的炎症介质(主要是组胺)的释放和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参与的鼻粘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鼻塞、鼻痒、流清水样鼻涕、打喷嚏为主要特征,其发病与机体特异性机制的紊乱有关。一般认为属于中医"鼻鼽"的范畴,又名鼻嚏。本文对中医学关于AR的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了全面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鼻炎 鼻鼽 文献研究
下载PDF
《春秋繁露·玉杯》之“善善恶恶”辨义——兼论董仲舒人性论的融贯性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允仁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37-42,共6页
《春秋繁露·玉杯》中存有一段董仲舒讨论人性的文字,其中的"善善恶恶"并非指"善、善恶、恶""扬善隐恶"或"善恶"等,而是指一种赞扬道德正确和厌恶道德错误的人性能力。其涵义之所以遭误解... 《春秋繁露·玉杯》中存有一段董仲舒讨论人性的文字,其中的"善善恶恶"并非指"善、善恶、恶""扬善隐恶"或"善恶"等,而是指一种赞扬道德正确和厌恶道德错误的人性能力。其涵义之所以遭误解,原因在于诸多学者未联系上下文对此段文字展开细读及疏解,而仅依据各种前见对其进行割裂式的诠释,故使其真切的涵义未能彰显。在多种误解背后,实质上隐涵着将这段文字所展现的人性论点与《深察名号》和《实性》中的人性思想视作互不兼容的理论倾向,进而间接肯定了董仲舒人性论思想的不融贯性。究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之处,反而具有高度融洽性及互补性,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的人性论是一个具有融贯性及统一性的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繁露》 《玉杯》 善善恶恶 人性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