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洋政府时期鲁省大学的筹办及发展困境
1
作者 刘梦 李涛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7-13,共7页
北洋政府时期,山东曾有三所大学屡志报端:曲阜大学,初声颇高,然中道搁置;私立青岛大学,创始艰难,守成不易;山东大学,酝酿良久,却昙花一现。三所大学皆于1921年左右发起,虽殊途却终同归。教育政策、人才匮乏、派系缠斗、军阀斗争皆成为... 北洋政府时期,山东曾有三所大学屡志报端:曲阜大学,初声颇高,然中道搁置;私立青岛大学,创始艰难,守成不易;山东大学,酝酿良久,却昙花一现。三所大学皆于1921年左右发起,虽殊途却终同归。教育政策、人才匮乏、派系缠斗、军阀斗争皆成为北洋政府时期限制山东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阜大学 私立青岛大学 山东大学校 北洋政府时期
下载PDF
舆论视野中的民国时期出版业论析(1912-1928)
2
作者 伊岚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2-39,共8页
北洋政府时期,社会舆论对出版业关注颇多,报刊刊发了大量出版时评。这些评论对民国出版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供了可行的建议。有的时评呼吁出版自由,反对北洋政府对出版业的管制政策。有的时评对杂志、... 北洋政府时期,社会舆论对出版业关注颇多,报刊刊发了大量出版时评。这些评论对民国出版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供了可行的建议。有的时评呼吁出版自由,反对北洋政府对出版业的管制政策。有的时评对杂志、教科书、图书等不同种类出版物的编纂进行探讨,特别是讨论如何编纂教科书的时评颇多。此时期的出版时评展示了民国出版业的真实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抑制政治出版业的弊病起到一定促进与警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政府 出版业 出版时评 图书 报刊
下载PDF
内外苦权衡:北洋政府商标局对“味精”商标纠纷的裁判
3
作者 牛浩 袁为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2-63,共12页
1923年,农商部商标局成立后不久,天厨味精厂与日本铃木商社即因“味精”商标注册产生纠纷。商标局起初偏袒日商的裁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后又不得不重新做出对华商有利的裁决。本文对这一案件进行细致剖析,发现商标局前后裁判结果的... 1923年,农商部商标局成立后不久,天厨味精厂与日本铃木商社即因“味精”商标注册产生纠纷。商标局起初偏袒日商的裁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后又不得不重新做出对华商有利的裁决。本文对这一案件进行细致剖析,发现商标局前后裁判结果的不同实际折射出该局在内外压力下的种种权衡。在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商标局不仅面临外国政府和商人对新《商标法》和商标局的反对,以及自身经费短缺等问题,同时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商标局对案件裁判依据不足,而强烈的社会舆论也成为商标局在裁案中必须回应的因素。商标局裁判结果的最终转变反映出北洋政府时期民族企业权利意识的增强及工商业团体和社会媒体作用的提升,也展现出北洋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标局 “味精” 商标纠纷 北洋政府
下载PDF
故宫博物院藏清末新军影像评述
4
作者 杨国彭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1-48,共8页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末新军相册12部共800余张影像,这是目前海内外数量最多的一批新军主题照片。其拍摄时间从1905年持续到1910年,内容分为校阅和秋操两大类。影像呈现了当时新军将领、武器、服制、训练及演习等真实画面,是清末新军编练成...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末新军相册12部共800余张影像,这是目前海内外数量最多的一批新军主题照片。其拍摄时间从1905年持续到1910年,内容分为校阅和秋操两大类。影像呈现了当时新军将领、武器、服制、训练及演习等真实画面,是清末新军编练成果的直观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北洋新军 影像 故宫博物院
下载PDF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The Re-trial System of the Beiyang Period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1912-1928)
5
作者 娜鹤雅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0年第1期59-83,共25页
During the Beiyang period of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e re-trial system 覆判 referred to the practice where cases considered by the county magistrate had to be sent to the provincial high court for re-trial to en... During the Beiyang period of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e re-trial system 覆判 referred to the practice where cases considered by the county magistrate had to be sent to the provincial high court for re-trial to ensure that the case facts were true,the law was correctly applied,and the penalties were appropriate.The scope of the re-trial cases continuously expanded from 1912 to 1922 and,finally,the Amendment to the Statutes on the Re-trial System in 1922 stipulated that all case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district courts where county magistrates tried,whether through appeal or re-trial,had to be re-tried by the high court or its branches.The adjustment of the scope of the re-trial case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ounty magistrates'judicial discretion was restricted.During the Beiyang period,due to the failure to establish fornial courts of the first instance in counti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the county magistrates concurrently handled judicial affairs,which inevitably caused the magistrates’judicial discretion.The re-trial system was originally design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drawbacks of county magistrates managing judicial affairs and to facilitate the transition within the judicial system.However,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ole of the re-trial system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reconciliation and adaptation of the old and new judicial systems in the Beiyang period but also to compensate for the deficiencies of county magistrates,judgments by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re-trial procedure and to ensure the fairness of justice through restrictions on the judicial discretion of county magistrates,the enjoyment of equality of procedures,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upervision proced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rial special CRIMINAL LITIGATION beiyang perio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JUDICIAL DISCRETION county magistrate
原文传递
被遗忘的贡献者:一战华工回国安置问题研究
6
作者 康君如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3年第4期46-56,共11页
论文梳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华工从战时到战后的有关去留问题;北洋政府安置回国华工的官方举措及其实施困难以及华工回国的实际境遇与抗争活动;并探讨了一战回国华工并未因其身份和贡献享有善待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 论文梳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华工从战时到战后的有关去留问题;北洋政府安置回国华工的官方举措及其实施困难以及华工回国的实际境遇与抗争活动;并探讨了一战回国华工并未因其身份和贡献享有善待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华工多被遣返回国。北洋政府制定并推行《安置回国华工章程》,但地方政府在妥善安置被遣回原籍的华工方面,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其间以梅钧为代表的旅法华工团,向山东省政府发起请愿,要求妥善安置归国华工,并与山东省政府展开博弈。此次博弈以梅钧离开青岛而结束,华工安置问题基本不了了之。大多数华工回国以后,并未因其身份与贡献而享有优待。他们穷困潦倒的结局是北洋政府时期普通人生计艰难的缩影,他们的弱势地位与无力争取应有的权益是他们被遗忘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战华工 北洋政府 侨工事务局 旅法华工团 梅钧
下载PDF
沈葆桢督江时期的南北洋关系(1875-1879)
7
作者 许安朝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8-94,共7页
沈葆桢总督两江期间,是湘系督抚把持江督和南洋大臣的间隔时期,亦是南北洋关系变动的关键时期。其间,南洋无论在筹建近代水师,还是在协饷北洋淮军、整顿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局务上,均能与北洋和衷共济,支持北洋,即使偶有分歧,仍合... 沈葆桢总督两江期间,是湘系督抚把持江督和南洋大臣的间隔时期,亦是南北洋关系变动的关键时期。其间,南洋无论在筹建近代水师,还是在协饷北洋淮军、整顿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局务上,均能与北洋和衷共济,支持北洋,即使偶有分歧,仍合作居多。在海防塞防之争中,沈葆桢虽表示将持平相待,但实则偏向北洋。但在吴淞铁路案的交涉上,沈葆桢主张强硬,李鸿章则主张周旋,沈、李的外交态度,凸显南北洋关系的分歧。沈葆桢督江期间,北洋洋务、海防逐渐后来居上,对晚清内外权力格局的变动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洋关系 沈葆桢 李鸿章 总理衙门(总署)
下载PDF
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秦始皇”形象演变探析
8
作者 李培健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20-129,共10页
传统社会,秦始皇主要以暴君的形象流行于世,这与儒家重道德、行王道的政治取向有关。至民国时期,秦始皇形象大变,不仅与古时不同,而且不同的统治阶段也不同。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书写为例,北洋政府时期秦始皇被斥为专制魔王,国民政府... 传统社会,秦始皇主要以暴君的形象流行于世,这与儒家重道德、行王道的政治取向有关。至民国时期,秦始皇形象大变,不仅与古时不同,而且不同的统治阶段也不同。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书写为例,北洋政府时期秦始皇被斥为专制魔王,国民政府时期则被颂为民族英雄。这一转变实是对彼时社会思潮嬗变的能动反映。北洋政府建立之初,因政体变迁而民主共和思想大兴,秦始皇因其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建者的身份而遭受严厉批评;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地方自治思想的昌盛,秦始皇武力建国的方式被认为非良策,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因此他再次成为被贬斥的对象。但到了国民政府时期,由于日本入侵而致民族复兴思潮高涨,为了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意识,建立大一统之局的秦始皇广受赞誉。同时,秦始皇文化统一的做法,也为国民党坚持党化教育、思想统一的行为提供了历史依据。概言之,民国时期,在民主、民族、国家等现代思想的影响下,秦始皇的形象大异于古;而受制于不同的社会现实,主流的社会思潮亦有变迁,此反映到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便呈现出秦始皇形象的阶段性差异。通过以上考察亦可见,教科书中所谓的历史知识的客观性是存疑的,其书写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并非全然为政治所绝对控制。社会思潮与官方意识形态既有融合又有博弈,两者共同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建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形象 社会思潮 中小学历史教科书 历史知识 北洋政府时期 国民政府时期
下载PDF
英国纽卡斯尔北洋水师水兵墓保护与社会参与研究
9
作者 张荣 张娜 刘彦伶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第4期70-78,共9页
位于英国纽卡斯尔圣约翰墓园的北洋水师水兵墓,经过100多年的岁月侵袭,墓碑倒塌破坏,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全球募集资金修缮。该保护项目由于涉及中华海外文化遗产与英国2级遗产,文章对其保护的责任与义务进行了工程伦理探讨。保护... 位于英国纽卡斯尔圣约翰墓园的北洋水师水兵墓,经过100多年的岁月侵袭,墓碑倒塌破坏,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全球募集资金修缮。该保护项目由于涉及中华海外文化遗产与英国2级遗产,文章对其保护的责任与义务进行了工程伦理探讨。保护过程充分体现了社会参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推进作用,丰富了该项遗产的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北洋水师水兵墓 中华海外遗产 工程伦理 社会参与 社会价值
下载PDF
论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 被引量:13
10
作者 严昌洪 李安辉 吴守彬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民国时期民族政策的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与西学东渐浪潮之下的西方民族主义双层影响下的产物。民国时期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阶段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既有历史的进步性,也有时代的局限性。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民族政策 北洋军阀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下载PDF
中国百年药学教育的历史回顾 被引量:9
11
作者 姜远英 黄宝康 +2 位作者 柴逸峰 秦路平 高越 《药学教育》 2009年第5期58-62,共5页
中国高等药学教育已有百年历史。1902年在天津设立北洋军医学堂,1908年创办药科,招收药科学员,学制3年,成为我国创办药科教育的开始,军医学校后经搬迁改组易名为"国防医学院"。此后四十余年间,国内设立药科或药学系二十余个... 中国高等药学教育已有百年历史。1902年在天津设立北洋军医学堂,1908年创办药科,招收药科学员,学制3年,成为我国创办药科教育的开始,军医学校后经搬迁改组易名为"国防医学院"。此后四十余年间,国内设立药科或药学系二十余个。建国以后我国的药学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在院校系数量及招生规模上均增长很快,培养了大批药学人才。该文对中国药学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整理回顾,为研究药学教育史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学教育 历史回顾 北洋医学堂
下载PDF
中心村选择中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山山 周忠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2期16026-16029,共4页
[目的]建立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为迁村并点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村庄发展的机制选择经济建设指标、生态建设指标、社会建设指标3大模块,对涉及村庄发展潜力的18项综合评价项目的数据建立子集,并进... [目的]建立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为迁村并点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村庄发展的机制选择经济建设指标、生态建设指标、社会建设指标3大模块,对涉及村庄发展潜力的18项综合评价项目的数据建立子集,并进行量化处理,运用客观赋值法构建各个指标权重值,建立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以河南北阳镇为实例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进行技术验证。[结果]建立了3级指标的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其中包括5个2级指标(村庄规模、村庄区位、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和村庄文化),下分18项3级量化考评指标;又可归类为经济建设12项指标、生态建设3项指标和社会建设3项指标模块,并对每一项指标的选取理由作了充分说明。同时运用该体系对河南省北阳镇33个自然村的发展潜力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有7个自然村综合评分在0.20以上。这一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说明该模型切实可行。[结论]该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对每一项指标数据的选取和量化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加入了生态环境与民俗民风元素,使考评体系更贴近民众,更加大众化,从而使迁村并点的选址更具科学性,更加具有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发展潜力 评价体系 指标识别 可行性 河南北阳镇
下载PDF
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下的“绅权”膨胀 被引量:20
13
作者 魏光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3-149,共7页
清代前期,统治者通过兴大狱、禁止士绅干预、介入地方政治等措施抑制“绅权”。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实行地方自治,新旧士绅通过担任(州)县、乡镇和村庄各种自治组织的首领人员而结成公共权力网络,实现了组织化。在此过程中,士绅们除了在... 清代前期,统治者通过兴大狱、禁止士绅干预、介入地方政治等措施抑制“绅权”。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实行地方自治,新旧士绅通过担任(州)县、乡镇和村庄各种自治组织的首领人员而结成公共权力网络,实现了组织化。在此过程中,士绅们除了在各种自治性组织机构中行使职权外,往往还以“绅董”的身份和资格组织起来,筹备自治机构选举,推举地方公益机关首领,参议和处置区内治安事务,议决地方财政措施,甚至行使全县的议政和行政权。于是,“绅权”在地方社会中便成为了国家组织之外的另一极社会权力。“绅权”同“官权”、同民众权益均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地方自治制度的实行之所以导致劣绅的活跃和“绅权”的恶性膨胀,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结构的传统性和士绅势力的宗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 地方自治 士绅 绅权
下载PDF
地方自治与统一国家的建构——北洋时期“联省自治”运动再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天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0-29,共10页
北洋时期中央权力式微,地方势力崛起,这一过程与西方自治思潮及联邦制主张在中国的传播相伴始终。"联治"含有多元合一的因素,并非"统一"的对立物。虽然"联治"有对抗北洋军人操控的中央之含义,但"统... 北洋时期中央权力式微,地方势力崛起,这一过程与西方自治思潮及联邦制主张在中国的传播相伴始终。"联治"含有多元合一的因素,并非"统一"的对立物。虽然"联治"有对抗北洋军人操控的中央之含义,但"统一"却始终是多数国人的政治诉求。由于北洋军政体系在"分"与"合"的争斗中趋向瓦解,推动统一的力量就只能在北洋体制之外去寻找。而以"分"为特征的北洋时期的"联省自治",也就悖论式地成了解构北洋军政体系、为形成中的国民党集权体制提供支撑的建设性因素。不过新的政治统一体却否定了自治及联邦,厉行党治,这又是多数客观上促成了这一体制的人始料未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时期 联省自治 国家统一 地方自治
下载PDF
直奉战争之后的北京政治——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对北洋体系的整合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天宏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72,共9页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韬光养晦的段祺瑞应时而出。担任"临时执政"之初,段企图通过召开善后会议,联络各方实力派,推进"和平统一",并利用军阀之间形成的暂时均势,从内部对北洋体系作一番整合。其间经历了不同政治体制...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韬光养晦的段祺瑞应时而出。担任"临时执政"之初,段企图通过召开善后会议,联络各方实力派,推进"和平统一",并利用军阀之间形成的暂时均势,从内部对北洋体系作一番整合。其间经历了不同政治体制的艰难选择,以及各派政治势力之间"务求燕雀均衡"的权力分配。然而,由于段政府缺乏军政实力,没能形成为南北新旧各方认同并拥戴的权势中心,其整合北洋的努力未著成效。这一政治结局,使中国丧失了和平统一的最后机会,预示着中国政治问题的根本解决将转而经由北洋体制之外的途径,同时也预示了北洋体系最终崩殂的历史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祺瑞 整合 北洋体系
下载PDF
北洋法政学堂创办的历史考辨——为北洋法政学堂成立105周年而作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国有 刘桂芳 徐瑞娴 《天津法学》 2012年第2期107-112,共6页
北洋法政学堂是袁世凯在天津创办的最后一所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政法院校。它规模宏大,专业齐全,办学形式多样。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烈士是该校专门部首届毕业生。搜集先贤史绩,弘扬烈... 北洋法政学堂是袁世凯在天津创办的最后一所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政法院校。它规模宏大,专业齐全,办学形式多样。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烈士是该校专门部首届毕业生。搜集先贤史绩,弘扬烈士点滴,是晚生校友的光荣职责。2011年是该校创办105周年,笔者特撰此文,以为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法政学堂 创办 李大钊 历史考辨
下载PDF
袁世凯的“去北洋化”与“北洋正统”幻灭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天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2-141,共10页
北洋时期最大的问题乃权势重心失却。袁世凯作为北洋最高领袖,本应固化内部,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却悖论式地表现出"去北洋化"倾向。后袁世凯时代,北洋裂变,国家南北对峙,南与北内部亦纷争不断。皖、直两系在"北洋正统&qu... 北洋时期最大的问题乃权势重心失却。袁世凯作为北洋最高领袖,本应固化内部,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却悖论式地表现出"去北洋化"倾向。后袁世凯时代,北洋裂变,国家南北对峙,南与北内部亦纷争不断。皖、直两系在"北洋正统"招牌下,通过武力征讨及和平协商等方式,试图重新整合北洋,以为统一之基础,却未意识到,随着时势转移,曾经为国人寄予厚望的"北洋正统"已经在时人心中幻灭。而一直标榜维护"法统"的国民党则在苏俄指导下,跳出追求"合法性"的政治藩篱,改造自身,追求政治的"合道性",双方竞雄的最终结局,遂因此设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去北洋化 北洋正统 幻灭
下载PDF
北洋政府时期的县知事任用制度 被引量:9
18
作者 魏光奇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181-187,共7页
在辛亥革命后文官制度紊乱的情况下,北洋政府通过建立知事试验制度来规范县知事的任用资格,通过建立分发、甄别、训练、委署等制度来规范县知事的任用程序。这些制度一方面承袭清制,另一方面也有所创新。由于政治形势动荡,这些制度没有... 在辛亥革命后文官制度紊乱的情况下,北洋政府通过建立知事试验制度来规范县知事的任用资格,通过建立分发、甄别、训练、委署等制度来规范县知事的任用程序。这些制度一方面承袭清制,另一方面也有所创新。由于政治形势动荡,这些制度没有能够完全得到实行,但体现了中国地方行政体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政府时期 县知事 任职资格 任用程序
下载PDF
基于GIS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前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家浩 徐苏斌 青木信夫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年第3期51-54,共4页
文章基于历史文献的解读研究,解读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建立的历史背景,利用GIS时态数据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的历史数据及现状数据进行管理及表达。在此基础上,对大沽船坞创建、选址和历史格局演变进行分析,为大沽船坞遗址文物价值的确... 文章基于历史文献的解读研究,解读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建立的历史背景,利用GIS时态数据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的历史数据及现状数据进行管理及表达。在此基础上,对大沽船坞创建、选址和历史格局演变进行分析,为大沽船坞遗址文物价值的确定、保护规划编制中保护范围的划分以及文物环境整治等内容提供科学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探析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历史格局 保护规划 GIS 工业遗产
下载PDF
日本关东大地震与中国朝野的救援 被引量:4
20
作者 梁瑞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9-92,共4页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大地震,灾民受难深重。灾情传到中国后,处于窘境的北洋政府摄政内阁毅然伸出援手,会同在野政党及社会民众向日本政府和人民展开救援行动。中国朝野的仁义之举体现了泱泱中华的恢宏大度和超越民族与国度的...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大地震,灾民受难深重。灾情传到中国后,处于窘境的北洋政府摄政内阁毅然伸出援手,会同在野政党及社会民众向日本政府和人民展开救援行动。中国朝野的仁义之举体现了泱泱中华的恢宏大度和超越民族与国度的人间大爱,也赢得了日本国民的真诚谢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东大地震 北洋政府 摄政内阁 援助行动 中日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