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asurement of Urban Economic Gravity of China’s Three Major Agglomera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1
作者 Yang Weizhong Mei Guohui +4 位作者 Yu Jian Tao Yana Li Kang Yang Xiaoxuan Editage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6期53-67,共15页
This paper adopts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economic linkage and the modified urban economic gravity model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gravity among cities in China’s three major urban agglomerat... This paper adopts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economic linkage and the modified urban economic gravity model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gravity among cities in China’s thre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including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the Yangtze River Delta,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The results show that,despite the ever-tightening economic linkages among cities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alls behind tha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terms of coordination,closeness,and balance.The economic linkages among citie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re not as cohesive as they could be and display a significant“siphon effect”through Beijing and Tianjin as well as a prominently unidirectional economic flow.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efforts should be put into directing the orderly flow of resources from Beijing and Tianjin to cities in Hebei and promoting a balanced economic flow among cities,thus facilitating the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AGGLOMERATION measure of URBAN economic GRAV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Xiongan New Area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area within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
作者 ZHU Jing 《Ecological Economy》 2016年第1期71-78,共8页
With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urrent confl ict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onstraints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after a review of the th... With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urrent confl ict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onstraints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after a review of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rea, sums up the main problems there,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c framework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comes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s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BTH area are mainly the air pollution and so on, we should seek to build a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energy utilization,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and market participation. We should capitalize on the chance to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e to change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 ciency of development, and fi nally promote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BTH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BTH(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rea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
3
作者 武义青 冷宣荣 《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方面推动形成了“一核两翼”发展新格局,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大领域实现了率先突破,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迈出...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方面推动形成了“一核两翼”发展新格局,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大领域实现了率先突破,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的目标,因此,京津冀还须克服诸多短板和不足,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全国前列;以协调发展为主线,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在建设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上实现新突破;以开放发展为助力,在打造改革开放引领区方面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以共享发展为目的,在推进区域共同富裕方面打造全国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中国式现代化 先行区 示范区
下载PDF
京津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
4
作者 刘秉镰 边杨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33,共13页
基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战略使命,回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演进历程及阶段特征,识别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要求;依托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结合京津冀创新实践构建了“疏建结合的要... 基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战略使命,回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演进历程及阶段特征,识别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要求;依托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结合京津冀创新实践构建了“疏建结合的要素投入”“内涵集约的要素组合”“地方品质导向的要素聚集”“多节点网络化的要素布局”“深化协同的要素治理”五个方面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从根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背景、立足区域发展现实基础、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出发,围绕着经济发展、协同开放、空间布局、政府治理、共同富裕和生态改善提出了京津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路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先行区 示范区 京津冀城市群 协同发展
下载PDF
雄安新区缩小与北京公共服务差距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5
作者 柳天恩 田梦颖 孙雨薇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6,共10页
雄安新区缩小与北京公共服务差距,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前提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要求,在推进共同富裕、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发挥着引领带动作用。七年来,雄安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 雄安新区缩小与北京公共服务差距,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前提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要求,在推进共同富裕、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发挥着引领带动作用。七年来,雄安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然而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雄安新区与北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北京功能疏解有阻力、雄安自身供给能力不足、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难题。建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从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完善承接配套政策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几个方面着手,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动态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京津冀 协同发展 公共服务 区域协调
下载PDF
我国本土气温指数期货产品的研发设计——源于京津冀“首都经济圈”核心功能区的气温数据
6
作者 李竹薇 田颖楠 +1 位作者 韩奕娆 刘瀚文 《中国证券期货》 2024年第2期4-17,共14页
我国幅员辽阔,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迫切需要对天气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以消除或减少天气风险对各行业的不利影响。从产品研发设计视角出发,以京津冀“首都经济圈”核心功能区为例,参考国外成熟产品,对我国本土气温指数期货产品进行合约设... 我国幅员辽阔,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迫切需要对天气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以消除或减少天气风险对各行业的不利影响。从产品研发设计视角出发,以京津冀“首都经济圈”核心功能区为例,参考国外成熟产品,对我国本土气温指数期货产品进行合约设计和模拟定价,根据行业需求阐述产品的应用价值,提出产品在天气风险管理中的显著作用。研究贡献有,搭建起我国本土气温指数期货产品的研发体系;基于国外成熟市场规则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气温指数期货产品标准化合约框架;运用ARMA模型构建出精确度高的气温预测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法制定出气温指数期货两款产品价格;明确产品的应用推广需求和风险管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风险 气温指数期货 京津冀核心功能区 ARMA模型 蒙特卡罗模拟
下载PDF
基于全域连通性识别气候变化风险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以京津冀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怡啸 欧小杨 +3 位作者 李昊冉 程哲 李晓溪 郑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2-1163,共12页
在保护优先区规划中,有必要考虑气候变化的潜在风险并关注物种在气候驱动下的扩散格局。基于未来生物气候数据、地形多样性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数据,应用Omniscape算法,对21世纪中叶(2040—2061年)气候变化情景下京津冀地区陆生哺乳动物的... 在保护优先区规划中,有必要考虑气候变化的潜在风险并关注物种在气候驱动下的扩散格局。基于未来生物气候数据、地形多样性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数据,应用Omniscape算法,对21世纪中叶(2040—2061年)气候变化情景下京津冀地区陆生哺乳动物的扩散进行全域连通性建模并与当前情景对比分析,识别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结果表明:区域尺度下,气候变化风险使得高连通性的区域逐渐从平原向山区转移,分布趋于集中;斑块尺度下,林缘连通性较高,而位于林地或草地边缘的耕地连通性低。在此基础上,共识别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共51786 km^(2),其中涵养区(占56.4%)在当前和未来的连通状况均较为良好;优化区(占38.4%)应提升生境质量以满足未来连通性的更高需求;而修复区(占5.22%)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较高,亟需进行生态修复以免在未来出现连通性夹点。本研究通过评估京津冀地区两种情景下的全域连通格局,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优先区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连通性 京津冀地区
下载PDF
京津冀2000—2021年地表水面积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8
作者 马彩依 曹洪涛 +2 位作者 崔铁军 张甲波 孙艳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9-320,共12页
[目的]分析京津冀地区各市2000—2021年地表水面积的时空变化趋势、典型湿地的地表水空间形态演变及影响因素,为该区域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JRC全球地表水产品数据集提取2000—2021年京津冀各市不同类型的... [目的]分析京津冀地区各市2000—2021年地表水面积的时空变化趋势、典型湿地的地表水空间形态演变及影响因素,为该区域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JRC全球地表水产品数据集提取2000—2021年京津冀各市不同类型的地表水,分析京津冀各市近22 a地表水面积时空变化趋势,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分析典型区域白洋淀、七里海湿地的地表水空间形态演变,结合气候和人类活动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法,阐明不同城市地表水时空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1)从时间上看,2000—2021年京津冀永久性水体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季节性水体面积整体呈增长趋势。从空间上看,地表水面积动态度减少的重心区域主要集中在都市圈北京、天津、廊坊等城市,而南北方向上“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邯郸市、邢台市、石家庄市等城市地表水面积动态度呈现增加趋势。(2)近22 a白洋淀核心湿地地表水面积在2000—2005年逐渐减少,2005年后开始逐渐增加。七里海的核心湿地面积在2000—2010年逐渐减少,2010年后开始逐渐增加。(3)京津冀南部城市最大水体面积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而东部沿海城市呈负相关,显示人类活动与自然补给之间的不平衡性。北京市、承德市、唐山市的用水量与最大地表水面积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显示跨流域调水和生态补水的影响较大。而秦皇岛和天津市则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显示地下水超采对地表水资源有着不利影响。[结论]地表水面积变化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未来京津冀应通过跨流域调水、节水宣传、生态恢复和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有效保护地表水资源,以应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地表水面积 湿地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国数字人才空间分布与流动格局——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的分析
9
作者 杨凡 林晓 +1 位作者 戴杨 刘承良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4-972,共9页
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基于领英(LinkedIn)大数据洞察平台,获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的数字人才静态区位(2022年)和动态迁移(2021—2022年)数据,比较分... 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基于领英(LinkedIn)大数据洞察平台,获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的数字人才静态区位(2022年)和动态迁移(2021—2022年)数据,比较分析中国三大城市群数字人才分布与流动格局。结果表明:(1)数字人才高度集中在核心城市,但在能级上与顶尖全球城市还有较大差距;(2)粤港澳和长三角地区数字人才发展的协调水平高于京津冀地区,并形成了港–深、沪–苏两大高地;(3)数字人才在中国呈现环流格局,但全球尺度上是非“零和博弈”,表现出以香港地区为枢纽向海外转移的趋势;(4)三大城市群中不存在净流入型活跃城市,因而都面临严峻的数字人才流失风险。最后,从全球、区域和地方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人才 人才流动 关键核心技术 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
下载PDF
Spatial disparities of regional forest land change based on ESDA and GIS at the county level in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 被引量:10
10
作者 Hualin XIE Chih-Chun KUNG Yuluan ZHAO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445-452,共8页
Forest land is the essential and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 that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forest land changes at the county level about its characteristics, rules, and sp... Forest land is the essential and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 that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forest land changes at the county level about its characteristics, rules, and spatial patterns is, therefore, important for regional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In this study we selected the GIS and Geoda software package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sparities of forest land changes at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 county level, based on the global and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es of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during 1985-2000, the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forest land change is significant in the study area. The global Moran's I value is 0.3122 for the entire time period and indicates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p 〈 0.05). Moran's I value of forest land change decreases from 0.3084 at the time stage I to 0.3024 at the time stage II; 2) the spatial clust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land changes appear on the whole in Beijing- Tianjin-Hebei area. Moran's 1 value decreases from the time stage I to time stage II, which means that trend of spatial clustering of forest land change is weakened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 3) the grid map of the local Moran's I for each county reflects local spatial homo- geneity of forest land change, which means that spatial clustering about regions of high value and low value is especially significant. The regions with "High-High" correlation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north hilly area. However, the regions with "Low-Low" correlation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study area. Therefore, protection strategies and concrete measures should be put in place for each regional cluster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relation land use change forest land spatial auto- ESDA GIS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
原文传递
北京通勤圈范围识别、特征与跨界通勤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伍毅敏 李伟 +2 位作者 杜立群 阚长城 冯永恒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62,70,共8页
从跨界通勤视角审视北京与环京地区关系的新变化,基于行政边界和5km网格两种空间单元,通过通勤率、通勤规模等指标测算,识别进入北京通勤圈的主要环京区县。结合职住空间分布、人口属性等分析通勤圈发展特征,发现跨界通勤向着网络化格... 从跨界通勤视角审视北京与环京地区关系的新变化,基于行政边界和5km网格两种空间单元,通过通勤率、通勤规模等指标测算,识别进入北京通勤圈的主要环京区县。结合职住空间分布、人口属性等分析通勤圈发展特征,发现跨界通勤向着网络化格局发展,当前已形成5条主要通勤廊道、3类通勤目的地、4种不同驱动力的典型跨界通勤模式。未来应正视环京地区跨界通勤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化北京通勤圈内城镇组团互补融合发展,形成“圈层补充、廊道串联、簇轴发展”的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通勤圈 通勤模式 都市圈 京津冀 北京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畜牧业绿色发展与效率水平耦合协同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崔姹 王明利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1-148,共8页
畜牧业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产业,实现其绿色高效协同发展非常重要和紧迫。论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等对其绿色发展与效率水平耦合协同程度及收敛性进行测度并剖析原因,研究结论为:(1)京津冀地区畜牧业绿色发展指数平均值... 畜牧业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产业,实现其绿色高效协同发展非常重要和紧迫。论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等对其绿色发展与效率水平耦合协同程度及收敛性进行测度并剖析原因,研究结论为:(1)京津冀地区畜牧业绿色发展指数平均值为1.51,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为0.632,均逐年上升,但二者偏离度呈现上升和下降的趋势。(2)京津冀地区畜牧业绿色发展与效率水平协同指数总体为勉强协调状态,阶段增速加快,但其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滞后。(3)京津冀地区畜牧业绿色发展与效率水平协同指数α收敛特征明显,主要在于效率水平收敛拉动;β收敛特征不明显,主要在于绿色发展指数β收敛效应不明显。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加强绿色生产模式协同、数字等技术的应用、绿色产品开发,进行制度、金融工具创新等建议推进京津冀地区畜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畜牧业 绿色发展 效率水平 耦合协同
下载PDF
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悖论:技术进步与反弹效应--基于京津冀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永强 王哲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7-124,共8页
农业节水技术被认为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农业用水总量的关键途径。然而,农业技术的进步导致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一定会减少区域农业用水总量么?通过构建农业用水反弹效应模型,利用2000—2019年京津冀地区的农业生产面板数据,运用Mal... 农业节水技术被认为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农业用水总量的关键途径。然而,农业技术的进步导致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一定会减少区域农业用水总量么?通过构建农业用水反弹效应模型,利用2000—2019年京津冀地区的农业生产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农业技术进步增长率,进而估算京津冀地区的农业用水反弹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有效减少了农业灌溉用水,京津冀三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农业用水反弹效应。北京市农业用水反弹效应最低,天津市次之,河北省最高。(2)三个地区农业用水反弹效应年际波动较为明显,大体呈现出下降趋势。(3)农业灌溉面积、耗水作物面积、农业用水管理是影响农业用水反弹效应的关键因素。据此,政府应从加大节水宣传、完善农业水权水价市场、发展基层农业用水组织等方面降低农业用水反弹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灌溉用水效率 技术进步 反弹效应 MALMQUIST指数 京津冀地区
下载PDF
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卓泽林 龙泽海 蒋玉佳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8,共8页
我国各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创新创业区域化发展趋势表现明显。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路径,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本文根据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高等院校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围绕课程体系、组织领导、师... 我国各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创新创业区域化发展趋势表现明显。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路径,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本文根据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高等院校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围绕课程体系、组织领导、师资建设、教学管理、机制保障等五个维度,探究三个区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差异。研究发现:三个区域在五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总体建设水平靠前,京津冀次之,粤港澳地区稍有逊色;与此同时,组织领导和机制保障差异较大,师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多重困境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3
15
作者 柳天恩 孙雨薇 田梦颖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39,共8页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要求。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共建共享取得丰硕成果。但对标2030年实现“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的远期目标...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要求。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共建共享取得丰硕成果。但对标2030年实现“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的远期目标,京津冀三地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明显,存在公共资源配置不平衡、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区域协调机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参与度不高等多重困境。建议从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强化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雄安新区 推进路径
下载PDF
数字经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抓手与雄安新区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可云 庄宗武 《金融理论探索》 2023年第6期10-19,共10页
数字经济为缩小区域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然而,各地区在数字经济的应用基础和产出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为区域协调发展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若不能及时缩小地区间数字经济差距,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构建将面临更... 数字经济为缩小区域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然而,各地区在数字经济的应用基础和产出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为区域协调发展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若不能及时缩小地区间数字经济差距,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构建将面临更多难以克服的阻力。本文主要以京津冀地区为样本,研究京津冀数字经济差距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对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雄安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京津冀协同的重点。主要启示在于,要充分重视数字经济差距这一区域经济新风险,发挥各地数字经济合力,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京津冀协同发展 雄安新区 差距 新动能
下载PDF
环境规制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SO_(2)污染治理效应与路径 被引量:2
17
作者 侯美玲 周晓艳 +2 位作者 洪松 郭尚玉 何依依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2-102,共11页
本文利用卫星观测边界层SO_(2)柱浓度数据,阐明并验证了环境规制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SO_(2)污染的治理效果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内SO_(2)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和溢出效应。研究区域南部的河北南部和山东部分地区呈现高浓度... 本文利用卫星观测边界层SO_(2)柱浓度数据,阐明并验证了环境规制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SO_(2)污染的治理效果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内SO_(2)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和溢出效应。研究区域南部的河北南部和山东部分地区呈现高浓度污染集聚。在2005年至2016年期间,SO_(2)浓度明显波动下降,特别是南部地区。2)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SO_(2)污染的影响呈倒U形曲线。这说明严格的环境法规达到一定阈值后,可以有效减轻当地及邻近地区的SO_(2)污染。3)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在通过环境规制治理SO_(2)污染的过程中起到了有效的中介作用。但技术创新在这方面的效果不明显。本文最后提出了研究区污染控制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SO_(2)污染 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中介效应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下载PDF
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演化历程、动力机理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李红 高辰颖 +2 位作者 王文超 王得新 梁肖月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71,共11页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阶段,亟需新旧动力源合力推动。通过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政策脉络、学术脉络,可以发现制度创新、市场融合、创新引领、数字经济带动、开放协同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高质量发展...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阶段,亟需新旧动力源合力推动。通过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政策脉络、学术脉络,可以发现制度创新、市场融合、创新引领、数字经济带动、开放协同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主要动能。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比,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纵向政府协同、经济与城市体系分化、营商环境优化非均衡性、外向型经济发展差异性四个区域特征。基于四个区域特征,通过构建了“目标—要素—机制”理论框架,形成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协调路径,即权责利对等的协调机制通过激励与约束效应促进行政协同,一体化市场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速市场协同,通过创新溢出效应、数字经济的高融合性等特征推动产业深度协同,自贸区等对外开放门户枢纽通过制度学习效应和经济集聚扩散效应实现开放协同。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下一步应围绕多中心空间结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等议题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质量发展 都市圈 城市群
下载PDF
京津冀交界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金丹 戴林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57,共10页
为加深对京津冀交界地区建设用地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该文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建设用地数据,综合运用建设用地扩张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和圈层分析法,探究京津冀交界地区43个县域单元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代表性... 为加深对京津冀交界地区建设用地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该文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建设用地数据,综合运用建设用地扩张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和圈层分析法,探究京津冀交界地区43个县域单元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代表性扩张格局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京津冀交界地区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张,扩张速度和扩张强度有所提升,各省域内变化差异显著;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呈现出圈层扩张和贴边扩张两种类型,其中贴边扩张是交界地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代表性格局,新增建设用地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特征,在环绕北京市城六区、天津市主城区以及京津冀交界地区(如通州区、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武清区等)存在高值集聚区;③京津冀交界地区贴边式扩张用地主要发生在低海拔、低坡度、人口分布相对疏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并呈现出明显的河流指向、道路指向和贴近省界扩张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交界地区 建设用地扩张 驱动因素 京津冀
下载PDF
2018—2021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_(2.5)与O_(3)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荆琦 盛立芳 +1 位作者 张玮航 安霞东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5-886,共12页
为了解《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期间(2018—2020年)以及之后(2021年)我国重点污染区域空气质量情况,并区分排放源控制与气象条件的贡献,本文利用逐小时监测的PM_(2.5)、O_(3)浓度以及气象要素数据,研究了2018—2021年京津冀及周... 为了解《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期间(2018—2020年)以及之后(2021年)我国重点污染区域空气质量情况,并区分排放源控制与气象条件的贡献,本文利用逐小时监测的PM_(2.5)、O_(3)浓度以及气象要素数据,研究了2018—2021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_(2.5)与O_(3)污染特征,结合KZ(Kolmogorove Zurbenko)滤波方法定量分析了排放源与气象条件对PM_(2.5)与O_(3)浓度长期趋势的贡献.结果表明:(1)2018—2021年“2+26”城市PM_(2.5)浓度年均值与O_(3)-8 h-90^(th)浓度(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的第90百分位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8—2021年PM_(2.5)浓度年均值分别为60、57、51和45μg/m^(3),河北省南部、河南省与山东省南部PM_(2.5)浓度年均值均较高;O_(3)-8 h-90^(th)浓度分别为198、195、179和171μg/m^(3),2018年保定市、石家庄市、聊城市与晋城市的O_(3)-8 h-90^(th)浓度(>210μg/m^(3))均较高,而2021年太原市O_(3)-8 h-90^(th)浓度(192μg/m^(3))较高.(2)PM_(2.5)与O_(3)-8 h浓度(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的长期分量在大部分城市受气象条件影响较为明显.受气象条件影响的PM_(2.5)浓度长期分量在2018—2020年无明显趋势,在2021年呈下降趋势;受排放源影响的PM_(2.5)浓度长期分量在2018—2020年呈下降趋势,在2021年无明显趋势.受气象条件影响的O_(3)-8 h浓度长期分量在2018—2020年呈下降趋势,在2021年呈上升趋势;受排放源影响的O_(3)-8 h浓度长期分量在2018年呈下降趋势,在2019—2021年无明显趋势.(3)11个气象因子中,温度和相对湿度对PM_(2.5)与O_(3)-8 h浓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当温度与相对湿度均比前一天升高时,更有利于PM_(2.5)与O_(3)-8 h浓度的同时升高.研究显示,“2+26”城市PM_(2.5)与O_(3)污染受气象条件影响显著,温度与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判定PM_(2.5)与O_(3)-8 h浓度同时升高的现象有一定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复合污染 长期趋势 排放源 气象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