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Large-scal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Beijing-Tianjin Sand Source Region, China? A Remote Sensing Approach 被引量:6
1
作者 LI Xiaosong WANG Hongyan +2 位作者 ZHOU Shufang SUN Bin GAO Zhiha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216-228,共13页
Aiming for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man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s have been implemented around the world.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effectiveness on vegetation re... Aiming for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man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s have been implemented around the world.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effectiveness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 Sand Source Region(BTSSR) from 2000 to 2010 based on the rain use efficiency(RUE) trend in relation to the land cover. More than half of the BTSSR experienced a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increase from 2000 to 2010, with the increasing intensity being sensitive to the indicators chosen. A clear tendency towards smaller increasing areas was shown when using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51.30%) instead of the accumulat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59.30%). The short-term variation in the precipitation and intra-seasonal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remote sensing-based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However, the residual trends method(RESTREND) effectively eliminated this correlation, while incorporating the variance and skewness of the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increased the models′ ability to explain the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variation. The RUE combined with land cover dynamics was valid for the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s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articularly, the result based on growing season accumulat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ΣNDVI) residuals was the most effective, showing that 47.39% of the BTSSR experience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from 2000 to 2010.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s differed for each subarea and was proportional to the strength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he water erosion region dominated by woodland showed the best restoration, followed by the wind-water erosion crisscross regions, while the wind erosion regions dominated by grassland showed the worst effect. Seriously degraded regions still cover more area in the BTSSR than restored regions. Therefore, more future effort should be put in restoring degraded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restorati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rain use efficiency(RUE) residual trends method(RESTREND) beijing-tianjin sand source Region(BTSSR)
下载PDF
四川盆地蓬莱—中江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成藏特征
2
作者 岑永静 梁锋 +3 位作者 王立恩 刘倩虞 张鑫哲 丁熊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8,共10页
通过钻井、岩心、测录井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蓬莱—中江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气藏的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灯影组沉积期,随着海水侵入,古陆多被淹没或侵蚀夷平,盆地逐渐演变为碳酸盐岩台地。灯二上亚... 通过钻井、岩心、测录井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蓬莱—中江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气藏的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灯影组沉积期,随着海水侵入,古陆多被淹没或侵蚀夷平,盆地逐渐演变为碳酸盐岩台地。灯二上亚段沉积期,川中北斜坡蓬莱—中江地区以发育台地边缘滩相和台地边缘丘相为特色,并可细分为滩核、滩缘、滩间海、丘核、丘缘、丘间海6种亚相,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2)研究区灯二上亚段储层以藻云岩、藻砂屑云岩为主要储集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型、粒内溶孔+藻格架孔型、裂缝型与孔洞型4种类型的储层,储层厚度分布特征与沉积相分布特征较吻合,位于台地边缘丘滩核的储层累积厚度大。(3)研究区灯二上亚段气藏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筇竹寺组烃源岩,烃源岩厚度大、有机碳含量及热演化程度高,气藏具备较好的烃源条件和封盖条件,具有“上生下储上盖”和“旁生侧储上盖”2种较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4)研究区油气充注主要发生于三叠纪—白垩纪,为多期“准连续”型,灯二上亚段气藏主要经历了奥陶纪—志留纪古油气藏聚集阶段、志留纪—石炭纪古油藏破坏阶段、二叠纪—三叠纪再次生烃成油藏阶段和三叠纪—侏罗纪原油裂解生气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地边缘相 藻云岩 藻砂屑云岩 旁生侧储 上生下储 原油裂解生气 筇竹寺组烃源岩 灯影组二段 震旦系 蓬莱—中江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in Xilingol grassland of northern China induced by the Beijing-Tianjin Sand Source Control Program 被引量:1
3
作者 Liangxia ZHANG Wei CAO Jiangwen FAN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407-415,共9页
To mitigate impacts of sandstorms on northern China, 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the Beijing- Tianjin Sand Source Control Program (BTSSCP) in 2000. The associated practices (i.e., cultivation, enclosure, and ae... To mitigate impacts of sandstorms on northern China, 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the Beijing- Tianjin Sand Source Control Program (BTSSCP) in 2000. The associated practices (i.e., cultivation, enclosure, and aerial seeding) were expected to greatly enhance grassl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However, the BTSSCP-induce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dynamics remain elusive at a regional level. Using the Xilingol League in Inner Mongolia for a case study, we examined the impacts from 2000 to 2006 of the BTSSCP on SOC stocks using the IPCC carbon budget inventory metho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ver all practices SOC storage increased by 1.7%, but there were lar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actices. SOC increased most rapidly at the rate of 0.3 Mg C.ha-1 "yr-1 under cultivation, but decreased signifi- cantly under aerial seeding with moderate or heavy grazing (0.3 vs.0.6 Mg C-ha-I .yr-1). SOC increases varied slightly for grassland types, ranging from 0.10 Mg C-ha-1 .yr-a for temperate desert steppe to 0.16 Mg C.ha-l.yr-1 for temperate meadow steppe and lowland meadow. The overall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SOC sink were estimated to be 4.0 million CNY. Aerial seeding with no grazing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cost-effective practice. Finally, we indicated that at least 55.5 years (shortest for cultivation) were needed for the grasslands to reach their potential carbon stocks.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BTSSCP in promoting terrestrial carbon sequestration which may help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and further stress the need for more attention to the effective- ness of specific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ssl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ecologicalrestoration beijing-tianjin sand source Control Program(BTSSCP) IPCC carbon budget inventory method
原文传递
2021年和2022年春季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气象因素和沙源地条件异同 被引量:2
4
作者 吴进 李琛 +3 位作者 朱晓婉 邱雨露 唐宜西 马小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0-960,共11页
2021年春季中国北方地区共出现了4次沙尘暴或强沙尘暴,2022年同期仅出现1次沙尘暴。基于2015—2022年空气质量和多源气象数据,利用Lamb-Jenkinson分型法与Mann-Whitney U检验法开展了2021年和2022年春季沙尘源地条件和气象因素异同分析... 2021年春季中国北方地区共出现了4次沙尘暴或强沙尘暴,2022年同期仅出现1次沙尘暴。基于2015—2022年空气质量和多源气象数据,利用Lamb-Jenkinson分型法与Mann-Whitney U检验法开展了2021年和2022年春季沙尘源地条件和气象因素异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多发型分为NW-N型(气旋型)和E-NE型(高压型),NW-N型造成的PM_(10)极值更高、高浓度范围更广。气象因素而言,2022年春季有利于沙尘的天气型活动更频繁,与2021年春季沙尘日PM_(10)浓度差异主要集中在NW-N型,两段时期NW-N型活动频数、气旋强度接近,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动力抬升条件接近。从沙源地条件而言,2021年前冬蒙古沙源地土壤温度“前冷后暖”导致融雪等水量峰值早至,加之大面积降水负距平且3月蒙古沙源地气旋偏强,干燥、稀松的沙源致使春季沙尘多发;2022年前冬蒙古沙源地土壤气温“前暖后冷”导致融雪期等水量、土壤含水量峰值晚至,深厚湿润的土壤条件不利于起沙。故蒙古沙源地条件差异是两个时期沙尘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PM_(10) 天气分型 沙源地
下载PDF
东亚沙源地与下游影响区沙尘天气频数变化对比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杭月荷 姜学恭 +2 位作者 云静波 衣娜娜 刘珂 《气象科技》 2023年第4期499-509,共11页
基于1999—201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东亚主要沙尘源地(蒙古国、中国新疆和内蒙古)及中国沙源地下游地区的沙尘天气频数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国是沙尘天气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均... 基于1999—201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东亚主要沙尘源地(蒙古国、中国新疆和内蒙古)及中国沙源地下游地区的沙尘天气频数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国是沙尘天气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均远高于其他区域。中国整体沙尘天气数量显著减少,新疆快速增多,内蒙古和下游地区明显减少。新疆浮尘发生频次最高,近21 a线性倾向呈明显上升趋势;内蒙古扬沙频次最高,强沙尘暴最少,4类天气均呈逐年减少趋势;我国下游地区多发浮尘和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发生次数很少,全部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1999—2004年为我国沙尘天气高发期,2005—2019年明显减少,其中2010—2014年减少速度最快。沙尘源地对我国沙尘天气总数的贡献持续增大,从2000年初的39%增长到2015年之后的71%。作为沙尘源地,蒙古国对沙尘天气产生的作用有所增强,而内蒙古则在减弱;国内沙尘源地导致的能够影响并扩展至中国下游地区和下游国家的强沙尘天气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沙尘源地 沙尘天气 频数变化
下载PDF
2021年春季鄂尔多斯市一次强沙尘暴天气分析
6
作者 李昊宇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2期120-122,共3页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2021年春季一次强沙尘暴天气,针对此次强沙尘暴过程的环流特征、边界层、物理量和沙源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前期无降水且气温异常偏高,地面解冻回暖,裸露地表土质疏松;500 hPa低槽、地面气旋和冷高压、地面冷锋是...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2021年春季一次强沙尘暴天气,针对此次强沙尘暴过程的环流特征、边界层、物理量和沙源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前期无降水且气温异常偏高,地面解冻回暖,裸露地表土质疏松;500 hPa低槽、地面气旋和冷高压、地面冷锋是引起此次强沙尘暴的重要天气系统;午后气温日变化造成冷锋移至河套地区产生强烈锋生是造成此次沙尘暴的主要原因;强上升运动和动量下传为强沙尘暴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沙尘暴 冷锋 动量下传 沙源地
下载PDF
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 被引量:219
7
作者 邱新法 曾燕 缪启龙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6-322,共7页
利用 1 971~ 1 996年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和地面天气图资料 ,系统分析了我国沙尘暴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研究了沙尘暴的移动路径和源地。结果表明 :1 971~ 1 996年 ,除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及北京等地外 ,我国各地沙尘... 利用 1 971~ 1 996年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和地面天气图资料 ,系统分析了我国沙尘暴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研究了沙尘暴的移动路径和源地。结果表明 :1 971~ 1 996年 ,除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及北京等地外 ,我国各地沙尘暴发生的总次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根据沙尘暴的起源 ,可将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分为外源型和内源型沙尘暴 2类 ;外源型沙尘暴的移动路径主要包括北路和西路 2条 ,其中北路沙尘暴入侵我国的范围在西起新疆东部的哈密 ,东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中蒙边境 ,西路沙尘暴入侵我国的范围在南疆和北疆的部分地区 ;我国沙尘暴源地主要集中在南疆和北疆的沙漠及其周边地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时空分布规律 移动路径 源地 年际变化 河西走廓 地面天气图
下载PDF
京蒙沙源区水库大气氮沉降变化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卢俊平 张晓晶 +2 位作者 刘廷玺 张文瑞 刘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34-1044,共11页
以京蒙沙源区大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1月~12月对水库周围布设的12个大气沉降监测站点收集样品144个,测定大气干、湿沉降物中TN浓度,计算大气总氮干、湿沉降通量,分析大气TN干、湿沉降污染特征及季节性变化特征.另选取水库周边不... 以京蒙沙源区大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1月~12月对水库周围布设的12个大气沉降监测站点收集样品144个,测定大气干、湿沉降物中TN浓度,计算大气总氮干、湿沉降通量,分析大气TN干、湿沉降污染特征及季节性变化特征.另选取水库周边不同典型地块,布设14个采样点采集样品76个,测定土壤δ^(15)N-TN含量水平,解析水库大气氮沉降主要来源,并借助HYSPLIT4气团后向轨迹模型分析各季节不同类型气团输移营养盐对大河口水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库全年大气TN干沉降通量变化范围为122.44~425.64kg/(km^(2)·month),平均值为200.83kg/(km^(2)·month);湿沉降通量变化范围1.23~188.89kg/(km^(2)·month),平均值为66.33kg/(km^(2)·month).大气总氮年沉降通量为3205.9kg/(km^(2)·a),约为全国氮沉降平均水平(790kg/(km^(2)·a))的4.06倍.从沉降类型上来看,大气沉降主要以干沉降为主,占沉降总量的75.17%,湿沉降占总沉降通量的24.83%.大气氮干沉降通量表现为春、秋季节明显高于夏、冬季节,湿沉降通量春、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节的季节性变化规律.通过对典型地块δ^(15)N-TN同位素数据分析,表明夏季有71.4%的大气沉降样品来源于不可分辨的混合源输入,春、秋、冬季大河口水库超过45%的样品来源于沙地,另一大污染源为研究区周围的耕地.运用HYSPLIT4后向轨迹模型证明,从蒙古国入境的气团对研究区污染物大气输移影响较大,冬季采暖期间的大气污染和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是造成北方沙区水体春季水环境变差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河口水库 沙源区 沉降通量 源解析
下载PDF
北京沙尘天气的变化特征及其沙尘源地分析 被引量:55
9
作者 尹晓惠 时少英 +1 位作者 张明英 李靖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39-1044,共6页
通过对北京市沙尘天气的变化特征、出现沙尘天气的天气形势、移动路径、关键区域和地表特征的分析,以及与降水量的相关分析,研究了北京市沙尘天气的变化趋势及其沙尘源地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近56年来,北京市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等天气... 通过对北京市沙尘天气的变化特征、出现沙尘天气的天气形势、移动路径、关键区域和地表特征的分析,以及与降水量的相关分析,研究了北京市沙尘天气的变化趋势及其沙尘源地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近56年来,北京市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等天气现象均呈现出不规则的波动减少的变化态势;进入北京的冷空气和沙尘主要有偏西、西北和偏北三条移动路径;蒙古气旋加冷锋是北京产生沙尘天气的最主要天气系统;影响北京的沙尘质点主要来源于我国内蒙古以及中蒙边境地区;从地表特征来看,北京市周边地区存在着大片的沙尘来源地。沙尘天气与降水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沙尘源区的春季降水对当年北京市三种沙尘天气的影响突出,而本地的降水更多的是仅仅影响当年的沙尘暴天气。要缓解北京市的沙尘天气灾害,除了在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植树造林、建立生态屏障外,还要加强对沙尘源地的监测与管理,坚持以草定畜、适度放牧,严防植被破坏,同时要及时预报沙尘天气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沙尘暴 HYSPLIT-4模型 沙尘源地
下载PDF
沙尘源区与沉降区气溶胶粒子的理化特征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明哲 魏文寿 +2 位作者 高卫东 周宏飞 Sadayo Yabuki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4-339,共6页
在沙尘源区 ,大气气溶胶粒子主要是地面沙尘来源 ,沙尘暴发生时气溶胶粒子的浓度大增 ,浓度峰值向粗粒径范围移动 ;在沙尘沉降区日本 ,当浮尘期时气溶胶粒子有地面沙尘和工业排放物两个来源 ,形成双峰型分布 ,当非浮尘期时气溶胶粒子主... 在沙尘源区 ,大气气溶胶粒子主要是地面沙尘来源 ,沙尘暴发生时气溶胶粒子的浓度大增 ,浓度峰值向粗粒径范围移动 ;在沙尘沉降区日本 ,当浮尘期时气溶胶粒子有地面沙尘和工业排放物两个来源 ,形成双峰型分布 ,当非浮尘期时气溶胶粒子主要以工业排放来源为主 ,在 <2 .1um细粒径范围形成一个峰值。水溶性成分也不相同 ,沙尘源区粒子以Ca2 +、SO42 -、Na+、Cl-等沙尘来源离子为主 ,在 3.3~ 4 .7um形成浓度峰值 ;沙尘沉降区以NH4+、SO42 -、NO3 -等工业来源离子为主 ,在 0 .6 5~ 1.0 1um形成峰值。在日本即使是当浮尘时期 ,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浓度也远远比不上沙尘源区沙尘暴发生时的大气气溶胶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源区 沉降区 气溶胶粒子 地面沙尘 工业排放物 水溶性成分
下载PDF
典型沙源区水库大气氮干、湿沉降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卢俊平 马太玲 +2 位作者 张晓晶 刘廷玺 于淑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57-2363,共7页
为研究典型沙源区水库大气氮干、湿沉降污染特征及其对水域氮素污染的贡献,以京蒙沙源区大河口水库库区为研究区,于2014年沿水库岸边布设12个大气氮沉降监测站点,采集干、湿沉降样本,测定干、湿沉降TN质量浓度,计算全年各月大气TN干、... 为研究典型沙源区水库大气氮干、湿沉降污染特征及其对水域氮素污染的贡献,以京蒙沙源区大河口水库库区为研究区,于2014年沿水库岸边布设12个大气氮沉降监测站点,采集干、湿沉降样本,测定干、湿沉降TN质量浓度,计算全年各月大气TN干、湿沉降通量和年入库TN污染负荷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干、湿沉降季节差异显著(P<0.05):全年各月TN干沉降通量变化范围为116.31~382.02 kg·km^(-2),主要集中在春季4月和秋季10月,最大TN干沉降通量出现在春季风沙最为严重的4月,其值为382.02 kg·km^(-2);湿沉降通量变化范围为0.73~195.53 kg·km^(-2),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最大TN湿沉降通量出现在降水量最大的8月,其值为195.53 kg·km^(-2)。大气氮沉降以干沉降为主,全年月平均TN干沉降通量是湿沉降通量的2.9倍,且TN湿沉降通量与降水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2=0.961 3)。同入库河流径流TN污染负荷对比,2014年大气TN沉降入库污染负荷量为7.15 t,占同年滦河和吐力根河两条河流入库TN污染负荷的1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源区 大河口水库 总氮 干沉降 湿沉降
下载PDF
京津风沙源工程区沙漠化防治区划与治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吴波 李晓松 +2 位作者 刘文 杨晓晖 卢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5-70,共6页
对京津风沙源工程区沙漠化影响因素和沙漠化土地分布进行分析,提出制定沙漠化防治区划的原则,并对该地区进行沙漠化防治分区,提出不同区域的沙漠化防治战略对策。根据气候分区、植被和土壤的分布、地貌类型以及沙漠化土地分布情况,将京... 对京津风沙源工程区沙漠化影响因素和沙漠化土地分布进行分析,提出制定沙漠化防治区划的原则,并对该地区进行沙漠化防治分区,提出不同区域的沙漠化防治战略对策。根据气候分区、植被和土壤的分布、地貌类型以及沙漠化土地分布情况,将京津风沙源工程区划分为6个治理区,即乌兰察布高原退化草原治理区、锡林郭勒高原北部退化草原治理区、浑善达克沙地沙化治理区、科尔沁沙地西缘沙化治理区、坝上高原-雁北高原风蚀、水蚀治理区和燕山山地水蚀治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风沙源工程区 沙漠化防治区划 区划原则 治理对策
下载PDF
大气氮磷湿沉降特征及对沙源区水库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晓晶 卢俊平 +2 位作者 马太玲 贾永芹 张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93-2101,共9页
研究典型沙源区水库大气氮、磷湿沉降时空分布特征及水环境污染效应对水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而对于干旱少雨、多大风天气、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的沙源区水库则鲜有报... 研究典型沙源区水库大气氮、磷湿沉降时空分布特征及水环境污染效应对水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而对于干旱少雨、多大风天气、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的沙源区水库则鲜有报道。以京蒙沙源区大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3月—2016年2月在水库周围5个不同区域湿沉降采样点收集样品80个,测定TN、各形态氮和TP浓度,分析湿沉降中N、P营养盐的沉降特征,估算大气氮、磷湿沉降率及湿沉降对水库富营养化的贡献,探讨氮、磷湿沉降对水库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河口水库湿沉降中N沉降所占比例最大,总氮质量浓度年均值为0.50 mg?L^(-1),其中NH_4^+-N高于NO_3^--N,两者共占约70%;P沉降较少,总磷质量浓度年均值为0.08 mg?L^(-1)。湿沉降中氮、磷营养盐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农业化肥施用及秸秆和牛粪焚烧等。大气氮、磷湿沉降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最大,夏、秋两季TN、TP的湿沉降率分别占全年的75%和80%。水库周围各区域湿沉降呈现西北库区各季节沉降率较东南库区高的特征。通过大气湿沉降进入大河口水库的TN年负荷量为1.89 t?a^(-1),TP年负荷量为0.10 t?a^(-1),分别为同期河流入库负荷的5.27%和7.14%,这主要与北方沙源区多风少雨的典型气候特征和当地环境条件有关。尽管大河口水库大气氮、磷沉降仍以干沉降为主,但湿沉降对地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沙源区水库水环境的影响及可能带来的水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小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源区 大河口水库 湿沉降 沉降通量
下载PDF
黄河源风沙沉积及意义 被引量:12
14
作者 方小敏 李吉均 +1 位作者 周尚哲 康世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0-44,共5页
考察发现黄河源发育有广泛的现代、古代风沙沉积和沙漠化草地。地貌、沉积和年代学的分析表明,这些沙丘都是就地形成的半成熟沙丘,粒度粗,分选中等,形成于四个主要时期,即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末次冰期最盛期,全新世寒冷时期和现代... 考察发现黄河源发育有广泛的现代、古代风沙沉积和沙漠化草地。地貌、沉积和年代学的分析表明,这些沙丘都是就地形成的半成熟沙丘,粒度粗,分选中等,形成于四个主要时期,即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末次冰期最盛期,全新世寒冷时期和现代,为青藏高原及邻区黄土提供了丰富的粉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 风沙 沉积特征 粉尘 风沙沉积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黑油山地区油砂成矿模式及分布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群 王红岩 +3 位作者 刘人和 拜文华 张晓伟 杨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7-120,共4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条件复杂,具有丰富的烃源岩。通过对该区油源和运移通道的分析研究,得出该区油砂的成矿模式:①多期的构造活动使烃源岩多期生烃;②三期构造活动、三个阶段的成矿过程,形成了大量的不整合面和断层通道,使原油远距离...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条件复杂,具有丰富的烃源岩。通过对该区油源和运移通道的分析研究,得出该区油砂的成矿模式:①多期的构造活动使烃源岩多期生烃;②三期构造活动、三个阶段的成矿过程,形成了大量的不整合面和断层通道,使原油远距离运移;③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使盆地边缘抬升,经受剥蚀,油层出露地表,轻质油逸散形成了现今的油砂资源。该区的油砂资源主要分布在原油运移通道附近。区内油砂总资源量为1.8825×108t,其中可采资源量达1.2603×108t,黑油山背斜附近是油砂资源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砂 油气藏形成 烃源岩 断层 运移 勘探区
下载PDF
京蒙沙源区水库大气磷干、湿沉降污染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卢俊平 马太玲 +2 位作者 刘廷玺 张晓晶 于淑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7-134,共8页
为阐明典型沙源区水库大气磷干、湿沉降的污染特征及其对水域磷素污染的贡献,为水库富营养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京蒙沙源区大河口水库库区为研究区,于2014年沿水库岸边布设12个大气沉降监测站点,采集干、湿沉降样品,测定干、湿沉降中总... 为阐明典型沙源区水库大气磷干、湿沉降的污染特征及其对水域磷素污染的贡献,为水库富营养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京蒙沙源区大河口水库库区为研究区,于2014年沿水库岸边布设12个大气沉降监测站点,采集干、湿沉降样品,测定干、湿沉降中总磷(TP)浓度,计算全年各月大气TP干、湿沉降通量和年入库TP污染负荷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干、湿沉降季节差异显著,全年各月TP干沉降通量变化范围为4.89~35.76 kg/(km^2·月),主要集中在春季4月和秋季10月.最大TP干沉降通量出现在春季风沙最为严重的4月;湿沉降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最大TP湿沉降通量出现在降雨量最大的8月,为28.88 kg/(km^2·月),且TP湿沉降通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2014年大气TP沉降入库污染负荷量为0.719 t,占同期滦河和吐力根河两条河流入库TP污染负荷比率为51.17%,成为影响和限制大河口水库磷营养盐水平的重要源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蒙沙源区 大河口水库 总磷 干沉降 湿沉降
下载PDF
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碳酸盐及其碳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谢远云 孟杰 +1 位作者 郭令芬 何葵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67,75,共6页
分析了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2007年5月8日和2008年5月28日沙尘沉降物的碳酸盐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碳酸盐含量介于3.8%~7.3%,均值为5.28%,2002年沙尘沉降物碳酸盐含量为4.62%,2007年为7.11%,2008年为4.43%... 分析了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2007年5月8日和2008年5月28日沙尘沉降物的碳酸盐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碳酸盐含量介于3.8%~7.3%,均值为5.28%,2002年沙尘沉降物碳酸盐含量为4.62%,2007年为7.11%,2008年为4.43%,含量普遍偏低,为国内有报道的最低值;沙尘沉降物的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在-6.39‰^-7.83‰,均值为-7.3‰,2002年沙尘沉降物碳酸盐δ13C为-7.12‰,2007年为-7.36‰,2008年为-7.51‰,也为国内有报道的最低值。沙尘沉降物碳酸盐含量的低值而道路表土碳酸盐含量的高值表明,仅有碳酸盐含量还不足以证明沙尘的物质来源,而碳同位素组成则显示本地源而非西北粉尘源区对沙尘的主要贡献。利用沙尘沉降物的碳酸盐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示踪沙尘源区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碳同位素组成 沙尘沉降物 源区追踪 哈尔滨
下载PDF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区域地形因子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高云飞 李智广 +1 位作者 杨胜天 曹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114,共4页
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清水川流域,以1∶10 000比例尺地形图上的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在1∶250 000比例尺DEM上提取地表起伏度、高程变异系数和等高线密度等区域土壤侵蚀地形因子,以1∶10 000比例尺计算的地形因子为真值,拟合各区域土... 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清水川流域,以1∶10 000比例尺地形图上的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在1∶250 000比例尺DEM上提取地表起伏度、高程变异系数和等高线密度等区域土壤侵蚀地形因子,以1∶10 000比例尺计算的地形因子为真值,拟合各区域土壤侵蚀地形因子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等高线密度是合适的区域土壤侵蚀地形因子计算指标。应用该方法在皇甫川下游进行检验,模拟结果误差小于10%,效果良好,可作为土壤侵蚀区域地形因子计算时指标选择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SLE 地形因子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等高线密度
下载PDF
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化学风化特征及物源区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谢远云 张丽娟 +2 位作者 何葵 康春国 臧淑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9-84,共6页
对哈尔滨2006年3月10日沙尘沉降物的化学组成及化学风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iO2、Al2O3和TFe2O3含量分别为54.87%、13.27%和5.63%,三者之和达73.77%;CaO、MgO、K2O、Na2O、TiO2、P2O5和MnO含量分别为3.78%、2.57%、2.63%、1.76%、0.... 对哈尔滨2006年3月10日沙尘沉降物的化学组成及化学风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iO2、Al2O3和TFe2O3含量分别为54.87%、13.27%和5.63%,三者之和达73.77%;CaO、MgO、K2O、Na2O、TiO2、P2O5和MnO含量分别为3.78%、2.57%、2.63%、1.76%、0.77%、0.24%和0.11%。沉降物中的常量元素多表现为迁移淋失,Mn和Ti明显富集而Mg和Fe轻微富集,元素的迁移淋失率依次为:Na>P>K>Si>Al>Ca>Fe>Mg>Ti>Mn;微量元素除Nb、Sr迁移淋失外,其余元素表现出富集特征。与哈尔滨2002年沙尘沉降物、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与古土壤、晚第三纪红粘土、镇江下蜀土及宣城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物进行对比分析,(Al+Fe+Ti+Mn)/(Mg+Ca+K+Na)比值、成分变异指数ICV、CIA等化学风化参数及A-CN-K化学风化趋势图均显示,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经历了低等化学风化程度,明显强于兰州黄土和古土壤,弱于洛川黄土,显著弱于洛川古土壤、西峰红粘土、镇江下蜀土和宣城风成红土。哈尔滨沙尘源区处于大陆化学风化的早期,气候生物状况好于西北地区,包括沙漠和黄土高原在内的西北地区不会是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物源区,或者至少不是主要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沉降物 化学组成 化学风化 粉尘源区 哈尔滨
下载PDF
北京沙尘天气与源地积雪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瑞霞 张甲珅 +1 位作者 郑照军 张时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4-380,共7页
主要分析了北京沙尘天气变化规律及沙尘源区积雪变化与北京沙尘日数的关系,并探讨源区积雪变化影响北京沙尘天气的机制。研究表明55年来北京沙尘日数基本呈减少趋势,但1998-2000年又有所增加,沙尘暴日数也在减少,近10年北京没有出... 主要分析了北京沙尘天气变化规律及沙尘源区积雪变化与北京沙尘日数的关系,并探讨源区积雪变化影响北京沙尘天气的机制。研究表明55年来北京沙尘日数基本呈减少趋势,但1998-2000年又有所增加,沙尘暴日数也在减少,近10年北京没有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而沙尘源区积雪深度和积雪面积与北京沙尘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冬季源区积雪减少(增加),很可能导致春季沙尘日数增加(减少),作者认为冬季积雪变化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是影响春季北京沙尘天气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北京 沙尘源区 积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