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onstructing the food structure of ancient coastal inhabitants from Beiqian village:Stable isotopic analysis of fossil human bone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Fen FAN Rong +5 位作者 KANG HaiTao JIN GuiYun LUAN FengShi FANG Hui LIN YuHai YUAN ShiL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17期2148-2154,共7页
The Beiqian site located in Jimo city,Qingdao,a few kilometers from the modern coastline was excavated in 2007,2009 and 2011.A large number of human bones from the early Dawenkou period were unearthed.Through C and N ... The Beiqian site located in Jimo city,Qingdao,a few kilometers from the modern coastline was excavated in 2007,2009 and 2011.A large number of human bones from the early Dawenkou period were unearthed.Through C and N stable isotopic analysis,the food structure of the "Beiqian" ancestors was reconstruct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errestrial and marine resources on their lifestyle was discussed.Based on the δ13C and δ15N stable isotopic values of human bone collagen,the analytical results obtained through a ternary mixed model reveal that the food sources of the Beiqian ancestors included about 44.1% marine species(probably shellfish and fish),34.1% C4 plants(possibly millet),and 21.8% land animals.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y lived mainly from fishing and farming,supplemented by hunting or poultry raising.Compared with other sites in the same period,the stable isotope results show that 5000-6000 years ago,the lifestyles of ancestor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Yellow River basin,Northern coastal area and inland area were very different.The ancestor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focused on rice farming and fishing,whereas the ancestor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farmed millet and raised animals.Those in coastal areas relied mostly on farming and marine fis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分析 沿海地区 食物结构 古代居民 海洋生物资源 人骨 化石 内陆地区
原文传递
山东即墨市北阡遗址2007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芬 栾丰实 宋艳波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23,I0001-I0004,共25页
北阡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属于北辛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有房址和二次墓葬。遗址中集中出现的极具时代特色的特殊埋葬方式,对研究胶东半岛地区当时的聚落结构、人群组合方式、社会发展阶段及性质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北阡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属于北辛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有房址和二次墓葬。遗址中集中出现的极具时代特色的特殊埋葬方式,对研究胶东半岛地区当时的聚落结构、人群组合方式、社会发展阶段及性质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遗址中周代遗存以墓葬、灰坑和围沟为主,还出土大量贝壳遗存和陶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即墨市 北阡遗址 大汶口文化 周代
原文传递
胶东半岛地区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动物考古研究——以北阡、东初和蛤堆顶遗址为例
3
作者 宋艳波 张欣阳 +1 位作者 王芬 王泽冰 《东方考古》 2023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胶东半岛地区大汶口文化早期,先民会利用其近海的地理优势,大量获取遗址周围的海产资源(软体动物和鱼类),显示出已具有一定的开发海洋资源的能力;先民选择饲养家猪来获取稳定的肉食资源,不同聚落家猪饲养方式的差异可能与其农业生产水... 胶东半岛地区大汶口文化早期,先民会利用其近海的地理优势,大量获取遗址周围的海产资源(软体动物和鱼类),显示出已具有一定的开发海洋资源的能力;先民选择饲养家猪来获取稳定的肉食资源,不同聚落家猪饲养方式的差异可能与其农业生产水平的差异有关;先民也会大量狩猎野猪、鹿类动物及各种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等来作为肉食的补充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阡遗址 东初遗址 蛤堆顶遗址 大汶口文化早期 动物考古 生业经济
原文传递
浅议人骨社会考古学——以即墨北阡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人骨研究为例
4
作者 樊榕 王芬 《东方考古》 2023年第1期28-40,共13页
人骨社会考古学通过研究古代人类的骨骼和牙齿来探索古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人骨社会考古学家能够从骨骼上提取到人体从发育到死亡过程中几个关键节点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人骨出土的背景紧密结合,为古代社会研究提供从个体到社群等几个... 人骨社会考古学通过研究古代人类的骨骼和牙齿来探索古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人骨社会考古学家能够从骨骼上提取到人体从发育到死亡过程中几个关键节点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人骨出土的背景紧密结合,为古代社会研究提供从个体到社群等几个维度的线索。本文前半段简要介绍了人骨社会考古学的概念、思路和方法,后半段从北阡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人骨着手,简单示范了利用人骨数据和考古背景结合的方法探索古代社会组织方式的推理过程。通过对北阡人骨所呈现的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齿磨耗程度、骨骼职业应力标志和创伤数据的简要分析,我们认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北阡是一个共享资源和共同面临挑战的“合作型”社群,但性别差异和比较隐蔽的社会分化可能已经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社会考古学 北阡遗址 大汶口文化时期 古代社会
原文传递
大汶口文化时期贝丘遗址生业方式试析——北阡遗址人骨跪距面的启示
5
作者 樊榕 赵永生 +4 位作者 王芬 宋艳波 栾丰实 靳桂云 林玉海 《东方考古》 2019年第1期-,共12页
骨骼职业应力标志通常指频繁而长期的活动在个体骨骼上留下的痕迹,这种非特异性痕迹对个体生前所经常从事的活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跪距面作为职业应力标志的其中一种,通常是足部跖趾关节由于频繁的超背屈姿势而在跖骨远端上侧留下的小... 骨骼职业应力标志通常指频繁而长期的活动在个体骨骼上留下的痕迹,这种非特异性痕迹对个体生前所经常从事的活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跪距面作为职业应力标志的其中一种,通常是足部跖趾关节由于频繁的超背屈姿势而在跖骨远端上侧留下的小平面,严重时甚至会发展成关节炎。在北阡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的10座二次葬的56个个体中,在至少能代表8个个体的足骨上发现有跪距面痕迹。结合其他多学科手段对北阡遗址社会发展程度及其生业模式的综合研究成果,笔者推测史前时期北阡遗址的跪距面有可能与加工食物和打渔相关,与历史时期在社会高阶层社会群体中普遍流行的跪踞现象并非同一种原因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汶口文化时期 北阡遗址 人骨 跪距面 生业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