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sson-track constrains on superposed folding in the Beishan orogenic belt, southernmost Altaids 被引量:5
1
作者 Zhonghua Tian Wenjiao Xiao +1 位作者 Zhiyong Zhang Xu Lin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81-196,共16页
The Hongyanjing inter-arc basin, is located at the central part of Beishan Orogenic College (BOC), Gansu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 Thick sequences of Permian sediments were strongly folded, forming extremely specta... The Hongyanjing inter-arc basin, is located at the central part of Beishan Orogenic College (BOC), Gansu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 Thick sequences of Permian sediments were strongly folded, forming extremely spectacular superposed fold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hermal history of Hongyanjing interarc basin and to potentially constrain the timing of deformation,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 method was applied on two superposed folds in the Hongyanjing Basin. Samples from the basin, yield central AFT ages ranging from - 206 to 118 Ma. AFT peak ages were largely consistent between samples and can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245, 204-170 and 112-131 Ma. Subsequent thermal history modeling of the samples from the Hongyanjing Basin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rmal reheating by sedimentary burial at - 260 to -220 Ma; (2) major cooling from -220 to -180 Ma; (3) an episode of very slow subsequent cooling from -180 to 65 Ma (-80 ℃) to present-day outcrop temperatures. Sediments in the Hongyanjing Basin were folded forming F1 fold during the early to late Triassic (-240--220 Ma), by regional stress, and at the time that the adjacent Xingxingxia shear zone started to become active. It is further suggested that the F2 folding occurred at -225-219 Ma. The deformation age of F2 should he extended to 180 Ma based on our thermal history modeling for the Hongyanjing Basin, which show a rapid exhumation and cooling at the late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 (-220-- 180 Ma). In our interpretations, the F1 folding is therefore thought to he related to the final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while the F2 folding occurred at - 225-180 Ma associated with a major pulse of orogenesis in the B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 Hongyanjing inter-arc basin beishan orogenic belt Central Asia orogenic belt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南缘潘家井子二叠纪弧岩浆岩的识别及构造意义
2
作者 查显锋 黄博涛 +3 位作者 罗克勇 孙吉明 关冲 王欣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77,共20页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对该带内原先划定的“前寒武系”的准确厘定或解体对理解造山带属性和构造演化过程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瓜州潘家井子一带原划定的敦煌岩群开展区域地质调查,表明其为变粒岩、浅粒岩、变质砾岩及少量...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对该带内原先划定的“前寒武系”的准确厘定或解体对理解造山带属性和构造演化过程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瓜州潘家井子一带原划定的敦煌岩群开展区域地质调查,表明其为变粒岩、浅粒岩、变质砾岩及少量斜长角闪岩和黑云石英片岩等组成的一套具有强变形、低级变质的变火山–碎屑岩。获得灰白色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和浅粒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94~285 Ma,同时还获得变质砾岩中花岗质砾石中锆石的最小U-Pb年龄为(272±6)Ma,未发现古老年代学信息,表明该套变质火山–碎屑岩形成时代不早于中二叠世。变质基性火山岩具有拉斑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呈略微右倾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出高TiO_(2)、Na_(2)O含量,明显的Nb-Ta亏损特征,类似于弧玄武岩特征。结合本次研究成果和区域地质特征认为,潘家井子一带原划定的“敦煌岩群”应厘定为二叠纪变火山碎屑岩,形成于早—中二叠世俯冲作用相关的局部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年代学 二叠纪岩浆作用 石板山构造带 北山造山带
下载PDF
甘肃北山大豁落地区牙形刺化石的发现及其对白云山组时代的限定
3
作者 余吉远 王国强 +4 位作者 赵国斌 计波 李向民 谢从瑞 彭璇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4-231,共8页
甘肃北山大豁落地区出露的白云山组是一套板岩、砂岩、砂砾岩、砾岩,局部夹灰岩的一套碎屑岩组合,由于缺乏地层学依据而被划归奥陶纪锡林柯博组(硅质岩为主,夹灰岩、砂岩、砂砾岩组合的一套浅海相沉积)。通过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和剖面实测... 甘肃北山大豁落地区出露的白云山组是一套板岩、砂岩、砂砾岩、砾岩,局部夹灰岩的一套碎屑岩组合,由于缺乏地层学依据而被划归奥陶纪锡林柯博组(硅质岩为主,夹灰岩、砂岩、砂砾岩组合的一套浅海相沉积)。通过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和剖面实测,在白云山组灰岩夹层中获得了保存较好的牙形刺化石,分别为大围刺Periodon grandis、原潘德尔刺(未定种)Protopanderodus sp.、镰箭(未定种)Drepanoistodus sp.、刺形刺(未定种)Spinodus sp.、小剑刺(未定种)Scabbardella sp.,将该套岩石组合时代限定为晚奥陶世。综合岩石组合特征、沉积层序与沉积相分析,认为白云山组形成于山前前陆盆地环境,预示着在晚奥陶世北山地区已进入初始造山阶段,为完善北山地层格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白云山组 沉积层序与沉积相 晚奥陶世 北山造山带
下载PDF
微陆块属性厘定的依据——以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为例
4
作者 王振义 张进 +3 位作者 吴春娇 赵衡 张北航 张义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5-959,共15页
造山带中残存有许多前寒武纪地质体,其中一些被当作前寒武纪基底用于探讨所在微陆块的大地构造属性。由于微陆块属性对于造山带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及所讨论的前寒武纪地质体蕴含地球早期历史演化信息,对微陆块属性的厘定成为造... 造山带中残存有许多前寒武纪地质体,其中一些被当作前寒武纪基底用于探讨所在微陆块的大地构造属性。由于微陆块属性对于造山带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及所讨论的前寒武纪地质体蕴含地球早期历史演化信息,对微陆块属性的厘定成为造山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笔者等以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的微陆块为例,总结梳理了微陆块厘定的相关依据: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特征,碎屑锆石谱峰显示的源区时代特征,地质事件序列,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信息,继承锆石、捕获锆石和古生代侵入体同位素显示的深源地壳信息,以及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特征。由于不同学者采用的厘定依据不同,对微陆块属性认识争论不断,即使相同依据也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对造山带结构和演化的认识。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等认为前寒武纪基底的亲缘性探讨不仅要注重岩石组合和形成时代,还要在精细野外解剖和高精度年代学工作基础上,注意其变质—变形特征、接触关系、源区时代特征、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地壳增生信息和深源地壳信息等的综合对比分析,以得到较全面依据,探讨其构造属性。当获得一组前寒武纪地质体信息时,可先进行同构造单元内对比,再与其他构造单元对比。当特征相异时则需进行构造单元拆分或考虑构造就位的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推覆体、走滑外来体、俯冲刮削的构造岩片);当特征相似时,可能指示了相同微陆块的裂解或破坏或者不同的微陆块共同经历了相似的前寒武纪演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陆块 大地构造属性 前寒武纪 北山造山带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马鬃山增生楔时空演化历史:来自野外精细解剖、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约束
5
作者 王嘉轩 王盛栋 +5 位作者 张克信 宋博文 易先奎 罗清发 汤君阳 陈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2-1122,共21页
北山造山带围限于华北克拉通、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塔里木克拉通之间,是中亚造山带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其构造-地层区划和地质演化历史长期存在着不同认识。其中贾不泉口子地区的马鬃山增生楔是研究北山地区构造演化的天然载体,本文... 北山造山带围限于华北克拉通、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塔里木克拉通之间,是中亚造山带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其构造-地层区划和地质演化历史长期存在着不同认识。其中贾不泉口子地区的马鬃山增生楔是研究北山地区构造演化的天然载体,本文针对该增生楔的不同地质体开展了详细的识别和解剖,共识别出蛇绿混杂岩岩片、洋岛-海山岩片、洋内弧岩片、深海-半深海硅质岩岩片、活动陆缘-海沟浊积岩岩片和陆缘增生弧岩片等多种岩片类型。在马鬃山增生楔活动陆缘-海沟浊积岩岩片中的两件凝灰质粉砂岩样品(P3-57、P3-110)和一件含砾岩屑砂岩样品(P3-82)获得最大沉积年龄分别为410Ma、430Ma和286Ma。本研究对北山地区古生代的构造古地理格局演变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具体表现为:(1)贾不泉口子地区的马鬃山增生楔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程度与年代学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应该对不同类型岩片予以解构分析,还原不同类型岩片的构造古地理背景;(2)贾不泉口子地区的马鬃山增生楔中的3件基质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谱表现出~2.5Ga、~1.5Ga、~0.9Ga、~450Ma、~430Ma、~410Ma、~350Ma和~288Ma的多峰值频谱特征,分别记录了北山地区的变质结晶基底、哥伦比亚和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聚合-裂解事件、活动大陆边缘多期次构造-岩浆事件、残留洋盆以及同碰撞造山快速携入马鬃山增生楔;(3)北山造山带的碎屑锆石年龄频谱占比分布规律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表明马鬃山增生楔的物源区整体上由前寒武纪时期缝合带北侧提供转向由二叠纪时期缝合带南侧提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板块地质学 增生楔 碎屑锆石年龄 北山造山带 岩相古地理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尖山子新元古代早期似斑状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6
作者 王必任 滕超 +4 位作者 白相东 关成尧 袁四化 张晓飞 杨欣杰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7,共14页
笔者报道了北山造山带东缘尖山子地区新元古代早期似斑状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已发表的同期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讨论其源区性质及北山南部前寒武纪基底与塔里木克拉通的亲缘性。似斑状花岗岩两件样品锆石U-Pb年龄分别为(... 笔者报道了北山造山带东缘尖山子地区新元古代早期似斑状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已发表的同期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讨论其源区性质及北山南部前寒武纪基底与塔里木克拉通的亲缘性。似斑状花岗岩两件样品锆石U-Pb年龄分别为(901±5)Ma,(935±3)Ma,表明其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似斑状花岗岩样品发育钾长石斑晶,显示高的SiO2含量(70.41%~76.05%)和过铝质特征(A/CNK=1.01~1.21);具有相似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并显示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δEu=0.30~0.46)和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多元素图解上显示Rb、Th、U和K正异常,Ba、Nb、Ta、Sr、P和Ti负异常;具有富集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其ε_(Hf)(t)值为-5.0~-1.4和相应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为2.08~1.86 Ga。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共同反应似斑状花岗岩为壳源花岗岩,并指示早期地壳的再造事件。结合前人发表的地球化学数据,北山造山带南部前寒武纪基底经历了中元古代地壳新生事件和新元古代早期地壳再造事件,花岗质岩石锆石ε_(Hf)(t)值主要落在2.2~1.3 Ga地壳物质Hf同位素演化区内,指示北山南部不存在太古代基底,因此与具有太古代结晶基底的塔里木克拉通可能不具有构造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花岗质岩石 地壳再造 北山造山带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南缘北山东段中生代以来阶段隆升: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制约
7
作者 唐卫东 魏立勇 +3 位作者 何佳乐 刘天航 于锴 袁凯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18,共2页
北山造山带地处中亚造山带中南缘,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的交汇部位(余吉远等,2023;唐卫东等,2023)。北山造山带是了解中亚地区古大陆地质构造演化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该地区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次... 北山造山带地处中亚造山带中南缘,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的交汇部位(余吉远等,2023;唐卫东等,2023)。北山造山带是了解中亚地区古大陆地质构造演化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该地区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俯冲、碰撞、伸展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磷灰石 北山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the Late Silurian–Early Devonian Bimodal Intrusive Rocks in the Central Beishan Orogenic Belt,NW China:Constraints by Petrology,Geochemistry and Hf Isotope 被引量:2
8
作者 Jian Tian Hou-Tian Xin +4 位作者 Xue-Jian Teng Min Li Qun-An Liao Yong Zhang Bang-Fang Re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431-443,共13页
A large number of Late Silurian–Early Devonian intrusive rock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Beishan orogenic belt(BOB).Tectonic setting of these intrusive rock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subducti... A large number of Late Silurian–Early Devonian intrusive rock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Beishan orogenic belt(BOB).Tectonic setting of these intrusive rock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subduction and accretio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Previous studies show that most of the intrusive rocks in this region are S-type or A-type granitoids.In this study,we firstly reported the Late Silurian–Early Devoniandia bases,granodiorites on the southside of the Baiyunshan ophiolitic mélanges belt,as a part of Hongliuhe-Xichangjing ophiolitic mélanges belt(HXOMB).Zircon LA-ICP-MS U-Pb dating yields emplacement ages between 418 and 397 Ma,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exhibit enriched LREE and flat HREE in the diabases,the discriminant diagrams show that the diabases hav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plate basalt.The granodiorites in this paper present more like S-and A-type granitoids reported,showing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yn/post-collision granites.Actually,the bimodal magmatic rocks are developed during Late Silurian–Early Devonian on both sides of the HXOMB,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post orogeny extension.The diabases are tholeiitic with relative strong depletedεHf(t)(+8.1 to+13.0),which are mainly from relative depleted mantle.The granodiorites are calc-alkaline with relative slightly depletedεHf(t)(+0.7 to+5.6)and the lower Mg#and MgO contents(34.6–36.9,0.50 wt.%–1.19 wt.%respectively),reflecting the 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basalt.Therefore,the remelting of juvenile crust may be the main way of continental crust accretion during Late Silurian–Early Devonian in the central BO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shan orogenic belt ophiolitic mélanges belt Late Silurian–Early Devonian bimodal intrusive rocks extension GEOCHEMISTRY
原文传递
基于地球化学数据的斑岩型矿床蚀变矿物提取与综合成矿预测
9
作者 张维康 张青 +5 位作者 张成 高征西 许立权 曹磊 李奥冰 姜春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16,共12页
传统的勘查地球化学工作侧重于成矿元素异常的提取、解释和评价,忽略了与成矿作用相关的其他主、微量元素可能提供的找矿信息,无法有针对性地从地球化学数据中开展蚀变矿物提取并指导找矿。本研究以矿物学的角度从地球化学数据中提取蚀... 传统的勘查地球化学工作侧重于成矿元素异常的提取、解释和评价,忽略了与成矿作用相关的其他主、微量元素可能提供的找矿信息,无法有针对性地从地球化学数据中开展蚀变矿物提取并指导找矿。本研究以矿物学的角度从地球化学数据中提取蚀变矿物并对研究区进行了成矿预测,介绍了以地球化学数据为基础、以矿物化学式中不同元素间化学计量数比值为理论基础的蚀变矿物提取新方法——一般元素比分析法。基于北山造山带高石山地区1∶2.5万岩屑地球化学测量获得的地球化学数据研究表明,从SiO_(2)、Al_(2)O_(3)、Na_(2)O、K_(2)O等数据中可有效识别出与斑岩型矿床密切相关的绢云母、钾长石等蚀变矿物,其中绢云母沿岩体边缘分布,钾长石多集中分布于岩体的中心部位。综合提取出的蚀变矿物和岩浆岩、构造、传统化探异常等控矿因素和找矿信息,进一步对研究区开展了证据权重法成矿预测,共圈定靶区5处。本研究提取的蚀变信息在野外调查工作中得到了验证,表明一般元素比分析法提取蚀变矿物是可行的,可在传统成矿预测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关键找矿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般元素比分析 蚀变矿物 成矿预测 斑岩型矿床 北山造山带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东部微波山早志留世S型花岗岩成因及构造背景
10
作者 郭明星 匡永生 +3 位作者 邵博群 王霞霞 王湘君 杨志杰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7-145,共9页
为研究北山造山带东部微波山地区的大地构造背景,选取在该地区广泛发育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工作、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微波山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类型、成因及构造背景。锆石年龄为(440.8... 为研究北山造山带东部微波山地区的大地构造背景,选取在该地区广泛发育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工作、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微波山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类型、成因及构造背景。锆石年龄为(440.80±0.19)Ma和(155.05±0.37)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早志留世,并在侏罗世形成复式岩体。岩石学特征定名本次样品为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成因类型为S型花岗岩,稀土配分曲线与微量元素蛛网图为右倾型,显示岛弧岩浆岩特征。根据Yb、Y、Sr、Al_(2)O_(3)的含量特征确定其中两个样品为埃达克岩,建立微波山构造-岩浆演化模型,早志留世小黄山洋盆向北俯冲,幔源岩浆底侵,长英质岩浆移出形成岛弧岩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造山带 早志留世 S型花岗岩 埃达克岩
下载PDF
Petrology,Zircon 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Late Silurian Ophiolitic Mélanges and the Baiyunshan Forearc Complex in the Central Beishan Orogenic Belt,NE China
11
作者 Hou-Tian Xin Jian Tian +4 位作者 Xue-Jian Teng Li-Xin Sun Guo-Zhen Zhang Yong Zhang Bang-Fang Re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444-455,共12页
The WNW-ESE-trending Baiyunshan ophiolitic mélange is exposed in the central Beishan orogenic belt(BOB),between the Hongliuhe-Niujuanzi and Xichangjing ophiolitic mélanges in the west and east,respectively.H... The WNW-ESE-trending Baiyunshan ophiolitic mélange is exposed in the central Beishan orogenic belt(BOB),between the Hongliuhe-Niujuanzi and Xichangjing ophiolitic mélanges in the west and east,respectively.Here we present new petrological,geochemical,and zircon U-Pb age data for the Baiyunshan ophiolitic mélange and metamorphosed lithic sandstones of“the Baiyunshan Formation”.The Baiyunshan ophiolitic mélan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block-in-matrix structure,and the blocks of ultramafic-mafic rocks are mainly pyroxenites,dunites,gabbros,and minor hornblendites.Zircon U-Pb dating yielded an emplacement age of 424.2±3.7 Ma for the gabbros.The ultramaficmafic rocks have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supra-subduction zone-type ophiolites,including low Ti contents(TiO2=0.01 wt.%–0.35 wt.%),negative Nb-Ta anomalies,and U-shaped rare earth element patterns with positive Eu anomalies(δEu=0.99–3.25).“The Baiyunshan Formation”is exposed to the north of the ophiolitic mélange,and comprises mainly meta-cherts in its lower part and metasandstones and marbles in its upper part.Blocks of basalt are locally dispersed in the sand-slate matrix.The ages of detrital zircons in the metamorphosed lithic sandstones range from 521 to 464 Ma,with an age peak of 500 Ma,which i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Gongpoquan arc in the north.The central Beishan orogenic belt experienced continuous subduction of the Hongliuhe-Xichangjing oceanic lithosphere in the Late Silurian,which produced the Baiyunshan forearc complex and supra-subduction zone-type ophiol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shan orogenic belt the Hongliuhe-Xichangjing Ocean the ultramafic-mafic rocks Late Silurian SSZ-type ophiolite Subduction and accretion GEOCHEMISTRY
原文传递
北山造山带南缘北山杂岩的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37
12
作者 姜洪颖 贺振宇 +2 位作者 宗克清 张泽明 赵志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949-3967,共19页
北山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高级变质岩在北山造山带多个构造单元(地块)中广泛分布,被认为是造山带的前寒武纪基底,以往统称为“北山杂岩”。但是,对这些基底岩石的形成时代、来源与归属,以及是否经历了与造山作... 北山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高级变质岩在北山造山带多个构造单元(地块)中广泛分布,被认为是造山带的前寒武纪基底,以往统称为“北山杂岩”。但是,对这些基底岩石的形成时代、来源与归属,以及是否经历了与造山作用过程相关的变质作用等问题的认识仍不清楚。本文对位于造山带南缘,即石板山地块的石板墩斜长角闪岩、白墩子片麻岩及其中长英质脉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石板墩斜长角闪岩、白墩子片麻岩都具有-880Ma的原岩结晶年龄和~295Ma的变质作用年龄;白墩子长英质脉体的形成年龄与片麻岩的变质年龄一致,为~295Ma。此外,白墩子片麻岩及长英质脉体的锆石还记录了更晚一期270~280Ma的变质作用。石板墩斜长角闪岩、白墩子片麻岩中原岩结晶锆石的初始176Hf/177Hf值为0.282063—0.282291,εHf(t)为一6.3—2.2,tDM2分布于1.62~2.14Ga之间,表明其原岩的岩浆可能起源于古元古代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新生物质的贡献。这反映了北山造山带南缘可能并不存在太古代的地壳基底,即北山造山带南缘的石板山地块并不是前人所认为的属于敦煌地块的一部分。石板墩斜长角闪岩、白墩子片麻岩中的变质成因锆石初始176Hf/177Hf值明显高于原岩岩浆锆石,反映了它们不是由原岩锆石改造形成,而是熔体中的新生锆石,代表了一次-295Ma的深熔事件。这也得到了白墩子片麻岩中发育同时期长英质脉体的支持。我们认为这一-295Ma的深熔作用事件可能形成于后碰撞的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造山带 北山杂岩 新元古代 晚古生代深熔事件 基底归属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花牛山岛弧东段钨矿床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35
13
作者 丁嘉鑫 韩春明 +2 位作者 肖文交 王忠梅 杨晓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4-616,共23页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最南缘,为多期岛弧、蛇绿混杂岩拼贴而成的增生型造山带;晚古生代,北山造山带的构造活动引发强烈的花岗质岩浆活动,伴随有广泛的钨(钼)成矿作用;本文对北山南带花牛山岛弧三个典型含钨花岗岩体:盘陀山、鹰嘴红...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最南缘,为多期岛弧、蛇绿混杂岩拼贴而成的增生型造山带;晚古生代,北山造山带的构造活动引发强烈的花岗质岩浆活动,伴随有广泛的钨(钼)成矿作用;本文对北山南带花牛山岛弧三个典型含钨花岗岩体:盘陀山、鹰嘴红山及玉山岩体进行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研究。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区成矿花岗岩分为两个侵入期次:(1)晚志留世月牙山-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南段出露花岗岩,其中,盘陀山二长花岗岩422.0±1.5Ma;盘陀山钾长花岗岩417.0±1.7Ma;鹰咀红山钾长花岗岩424.0±1.3Ma;(2)晚二叠世柳园蛇绿混杂带北侧玉山花岗岩体,定年结果为280.8±3.0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盘陀山-鹰嘴红山花岗岩带为过铝质S型花岗岩,玉山岩体为A型花岗岩。岩体稀土含量较高,具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LREE分异强烈,HREE分异不明显,样品Eu亏损强烈。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总体显示较为一致的分布模式,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呈现明显负异常,富集Th、U、Pb、Zr、Hf等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Ti、P。结合晚古生代北山构造演化过程,推断国庆-鹰嘴红山钨矿为公婆泉岛弧与花牛山岛弧碰撞阶段形成,而玉山钨矿床为晚华力西期弧后伸展构造背景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牛山岛弧 钨矿 花岗岩 时空背景 北山造山带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国强 李向民 +3 位作者 徐学义 余吉远 武鹏 计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81,共11页
蛇绿混杂岩带作为造山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成和就位过程与区域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系统梳理北山造山带蛇绿混杂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在北山造山带内卷入的4条蛇绿混杂岩带中,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为形成... 蛇绿混杂岩带作为造山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成和就位过程与区域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系统梳理北山造山带蛇绿混杂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在北山造山带内卷入的4条蛇绿混杂岩带中,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为形成时代最古老的蛇绿岩,代表了北山洋盆最早于早寒武世即已开启,北山地区发育的洋盆最晚可能于二叠纪闭合,构造属性研究表明,已发现的各蛇绿混杂岩带单独作为一级构造单元划分的证据依然不足。以客观表达目标地质体为主的北山各蛇绿岩带的地质调查程度制约了蛇绿岩的识别、形成、就位时代、各洋盆之间演化关系及构造属性等问题的研究,建议未来区内的深入研究及解决热点问题时应采取如下关键手段:开展各蛇绿混杂岩带大比例尺的精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构造演化 形成时代 古生代 北山造山带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中部早古生代伸展构造体制:来自石板井辉长岩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陈超 修迪 +4 位作者 潘志龙 张欢 张金龙 李庆喆 专少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61-1673,共13页
北山造山带位于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交汇部位。为了研究北山地区早古生代大地构造属性,基于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法对分布于石板井地区的辉长岩体进行了年龄测定和岩石地球化学测... 北山造山带位于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交汇部位。为了研究北山地区早古生代大地构造属性,基于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法对分布于石板井地区的辉长岩体进行了年龄测定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辉长岩体锆石U-Pb年龄为498.9±2.4Ma,属晚寒武世。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岩石具有较低的SiO_2(40.39%~53.62%)和较高的Al_2O_3(12.56%~19.26%)、CaO(8.09%~10.93%)含量和Mg#值。稀土总量较高(∑REE=62.69×10^(-6)~250.62×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4.89~16.94],无明显Eu异常,δEu=0.82~1.28。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Zr、Ti等。Rb/Nb-Rb/Zr、(Ce/Yb)N-(Yb)N、Zr-Y和Zr-Nb图解显示该岩体岩浆起源于过渡型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且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地壳混染。辉长岩体具有相对高的TiO2(0.65%~1.98%)、Nb(4.47×10^(-6)~18.56×10^(-6))、Ta(0.44×10^(-6)~1.86×10^(-6))、Zr(48.07×10^(-6)~386.86×10^(-6))、Hf(2.17×10^(-6)~21.23×10^(-6))含量,相近于板内玄武岩。此外,在辉长岩体南侧发育同期二长花岗岩,二者构成双峰式岩浆岩组合。综合上述特征,辉长岩产出构造背景为板内伸展构造体制,并推测在晚寒武世古亚洲洋未发生俯冲,仍处于扩张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造山带 早古生代 伸展构造 辉长岩 石板井
下载PDF
东天山-北山造山带中大型韧性剪切带属性及形成演化时限与过程 被引量:47
16
作者 蔡志慧 许志琴 +1 位作者 何碧竹 王瑞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75-1895,共21页
塔里木盆地北缘的东天山-北山造山带中发育多条近E-W走向的大型韧性剪切带,它们构成了造山带中不同地体单元的主要边界,是碰撞造山及造山后的产物。本文在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微观/宏观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年代学相结合的研究... 塔里木盆地北缘的东天山-北山造山带中发育多条近E-W走向的大型韧性剪切带,它们构成了造山带中不同地体单元的主要边界,是碰撞造山及造山后的产物。本文在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微观/宏观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年代学相结合的研究、厘定了东天山北山造山带中的7条大型韧性剪切带,阐述了剪切带的延伸、规模、剪切变形特征、变形条件以及形成与演化时限。并讨论了这7条不同类型韧性剪切带的形成过程以及东天山和北山古生代造山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造山作用 东天山-北山造山带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南缘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17
作者 叶晓峰 宗克清 +4 位作者 张泽明 贺振宇 刘勇胜 胡兆初 王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7-317,共11页
为深入认识中亚造山带南缘早前寒武纪的地质演化,对中亚造山带南缘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主、微量元素和锆石U-Pb年龄、微量元素、Hf同位素进行了分析。花岗质片麻岩具有高钾的特点(K2O=5.31%-7.02%),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 为深入认识中亚造山带南缘早前寒武纪的地质演化,对中亚造山带南缘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主、微量元素和锆石U-Pb年龄、微量元素、Hf同位素进行了分析。花岗质片麻岩具有高钾的特点(K2O=5.31%-7.02%),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Nb、Ta、Ti和Sr显著亏损,Pb表现出正异常,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形成于902Ma±5Ma(2σ),亏损地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约为1.6Ga,结合约1.6Ga继承锆石的出现,认为这些花岗岩是古老地壳物质熔融的产物。另外,花岗岩具有较高的εHf(t)值(-2.0-1.0),表明母岩浆含有新生幔源物质的加入。因此,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可能具有古老地壳物质熔融再与新生幔源物质混合的成因,认为北山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形成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造山带 柳园 新元古代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内蒙古北山造山带变辉绿岩和片麻状花岗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雪敏 陈岳龙 +2 位作者 李大鹏 王忠 刘金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8-529,共12页
北山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三大板块交汇部位。通过对内蒙古北山造山带变辉绿岩和片麻状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阴极发光结构、锆石SHRIMP U-Pb年龄、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的多方面系统研究,并结合... 北山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三大板块交汇部位。通过对内蒙古北山造山带变辉绿岩和片麻状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阴极发光结构、锆石SHRIMP U-Pb年龄、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的多方面系统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变辉绿岩具有略向右倾的稀土元素分布型式,Eu异常不明显,并亏损Ta、Nb等高场强元素;片麻状花岗岩稀土元素分布型式明显右倾,具Eu负异常与Nb、Ta、Zr、Hf、HREE亏损。变辉绿岩中的锆石主体结晶于114.8Ma±3.3Ma,为燕山期岩脉;片麻状花岗岩中锆石主体的结晶年龄为423Ma±4Ma,为加里东晚期的岩体,从而更正了过去对其年龄为古元古代或石炭纪的认识。变辉绿岩在岩浆侵位过程中同化混染了地壳组分,捕获了地壳中从中太古代到早白垩世的继承锆石。研究区从中太古代晚期至古元古代晚期,至少曾发生过5期壳幔分异事件,导致了地壳增生,并形成了该区古老的地壳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造山带 变辉绿岩 片麻状花岗岩 锆石SHRIMP U-PB定年 HF同位素组成
下载PDF
内蒙古北山造山带白云山地区上泥盆统墩墩山组火山岩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19
作者 田健 辛后田 +4 位作者 滕学建 段霄龙 程先钰 张永 任邦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09-525,共17页
北山造山带中部发育北西西向展布的洗肠井-白云山-牛圈子-红柳河蛇绿混杂岩带,白云山地区上泥盆统墩墩山组呈近东西向分布于蛇绿岩带两侧,该地层的岩石组合为底砾岩、岩屑砂岩、安山岩、英安岩、英安质角砾熔岩及英安质凝灰岩。锆石U-P... 北山造山带中部发育北西西向展布的洗肠井-白云山-牛圈子-红柳河蛇绿混杂岩带,白云山地区上泥盆统墩墩山组呈近东西向分布于蛇绿岩带两侧,该地层的岩石组合为底砾岩、岩屑砂岩、安山岩、英安岩、英安质角砾熔岩及英安质凝灰岩。锆石U-Pb年代学特征表明,英安质角砾熔岩及英安质凝灰岩的206 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68.1±1.8Ma、363.5±2.5Ma。白云山地区墩墩山组岩石组合及时代与牛圈子地区墩墩山群十分相似,具有可对比性。墩墩山组火山岩微量元素蛛网图中Nb-Ta负异常及Th/Yb-Nb/Yb构造判别图解显示了大陆边缘弧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蛇绿岩及晚泥盆世岩浆岩的时空展布,我们认为,北山造山带中部晚泥盆世陆缘弧的岩石组合主要为花岗闪长岩(英安岩)和二长花岗岩(流纹岩),其形成可能与柳园洋的向北俯冲有关。墩墩山组酸性火山岩正的εHf(t)值(+1.4^+16.4)反映其源区具有幔源物质的贡献;Sr/Y-Y图解、MgO-SiO2图解及变化的Mg^#(17.6~62.5)进一步指示俯冲洋壳+地幔楔及弧增生物(变质玄武岩为主)为墩墩山组火山岩的主要源区,即洋壳及弧增生物的部分熔融是北山造山带中部晚泥盆世陆壳增生的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北山造山带 晚泥盆世 墩墩山组火山岩 陆壳增生 大陆边缘弧
下载PDF
甘肃柳园地区晚三叠世辉绿岩脉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对北山造山带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8
20
作者 孙海瑞 吕志成 +5 位作者 于晓飞 李永胜 杜泽忠 吕鑫 杜轶伦 公凡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55-1768,共14页
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缘的北山地区,不仅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三叠纪多金属成矿带,也是诠释中亚造山带南缘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甘肃柳园地区位于北山南带,区内缺失三叠纪沉积记录,花岗质复式岩体和中酸性岩脉十分发育,基性岩脉也... 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缘的北山地区,不仅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三叠纪多金属成矿带,也是诠释中亚造山带南缘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甘肃柳园地区位于北山南带,区内缺失三叠纪沉积记录,花岗质复式岩体和中酸性岩脉十分发育,基性岩脉也有分布,从而为探究北山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条件。基于此,本文对甘肃柳园地区晚三叠世辉绿岩脉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Hf同位素和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分析显示,辉绿岩形成于227.5±1.4Ma,年代为晚三叠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辉绿岩具有高Mg#(65~70)、较高Ni含量(110×10^-6~157×10^-6)、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La/Y)N为1.42~1.94)、无或弱Eu正异常、强烈亏损Nb、Ta和Zr、Hf弱富集的特征。较高的(Th/Nb)N(>1)和较低的Nb/La(<1)比值,稳定的La/Nb和Th/Nb比值说明其岩浆侵位过程中壳源物质的混染不强;而较高的Th/Yb比值,较低的Th/U和La/Nb比值说明源区存在一定俯冲物质的参与;此外,较低的Nb/Yb、Th/U,明显的Nb和Ta负异常,平坦的HREE配分形式排除了来自OIB类似岩浆源区的可能;而较低的Nb/Yb比值及较高的εHf(t)值(平均值为1.08)说明镁铁质岩浆主要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因此,该辉绿岩更可能源于受俯冲作用改造的亏损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此幔源熔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大陆岩石圈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少量壳源物质的混染。结合区内二叠纪基性-超基性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辉绿岩岩浆源区受到先前俯冲物质的混染,辉绿岩形成于晚三叠世软流圈上隆的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在系统分析前人关于柳园地区早二叠至晚三叠世中酸性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锆石Hf同位素数据后,本文发现:自~280Ma至~220Ma,北山南部中-酸性侵入岩锆石εHf(t)值具有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而同期基性-超基性岩锆石εHf(t)值主要呈逐渐降低走势。结合前人关于二叠纪至三叠纪区域构造变形、盆地沉积物源、岩浆演化和成矿作用等研究,本文认为Hf同位素的上述变化与北山南部构造演化有关,指示该区的碰撞造山可能持续到早-中三叠世,并在晚三叠世进入造山后伸展环境。该认识进一步完善了北山地区自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脉 三叠纪 构造背景 北山造山带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