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6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n People Living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1
作者 Lekassa Pierrette Andjock Nkouo Yves Christian +6 位作者 Mouinga Abayi Alex Davy Assoumou Ada Prudence BiyeNgoghe Prudence Ngoma Manfoumbi Albert Brice Manfoumbi Manfoumbi Kévin Dimitri Miloundja Jerome Nzouba Lé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2024年第3期168-177,共10页
Introduction: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PFP) is a frequent reason for ENT consultations. It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diagnostic... Introduction: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PFP) is a frequent reason for ENT consultations. It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spects and to establis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FP and HIV in our context. Patients and Method: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descriptive study conducted in the ENT and CFS department of the HIAOBO, covering the medical records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taking a PFP on HIV terrain from January 1, 2016 to December 31, 2020. Results: The study involved 17 patients, 10 men (59%) and 7 women (41%), a sex ratio of 1.4. The average age was 39 years with the extremes of 11 and 69 years. Shopkeepers reported 9 cases (53%). The reason for consultation was facial asymmetry in 11 cases (100%). The delay in consultation during the first week was 82.4%. Clinical signs were unilateral facial asymmetry, the opening of the palpebral fissure and lacrimation. All patients received medical treatment for PFP and HIV. Evolution was favorable, with complete recovery and no sequelae in 82.4% of cases. Surgery was performed in one case. Conclusion: PFPs are common in HIV infection. Diagnosis is clinical and management is multidisciplinary. Progression depends on the length of time taken to treat the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HIV HIAOBO
下载PDF
A description of ophthalmic management of late recovered facial paralysis with patient-tailored procedures:a case report
2
作者 Hui-Na Zhang Jia-Jun Xie +1 位作者 Qi Gao Juan Y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23年第4期668-670,共3页
Dear Editor,We reported a case of a multidisciplinary therapy for late recovered facial paralysis 2y after the initial diagnosis.Facial paralysis has an incidence of 20-30 people out of 100000 per year,and up to 1 in ... Dear Editor,We reported a case of a multidisciplinary therapy for late recovered facial paralysis 2y after the initial diagnosis.Facial paralysis has an incidence of 20-30 people out of 100000 per year,and up to 1 in 60 people will be affected during their life time[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S paralysis recovered
下载PDF
Extradural contralateral S1 nerve root transfer for spastic lower limb paralysis
3
作者 Jiang Cao Jie Chang +5 位作者 Chaoqin Wu Sheng Zhang Binyu Wang Kaixiang Yang Xiaojian Cao Tao Sui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23年第5期394-400,共7页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ascertain the anatomical feasibility of transferring the contralateral S1 ventral root(VR)to the ipsilateral L5 VR for treating unilateral spastic lower limb paralysis.Six formalin-fixed(thre...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ascertain the anatomical feasibility of transferring the contralateral S1 ventral root(VR)to the ipsilateral L5 VR for treating unilateral spastic lower limb paralysis.Six formalin-fixed(three males and three females)cadavers were used.The VR of the contralateral S1 was transferred to the VR of the ipsilateral L5.The sural nerve was selected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donor and recipient nerve.The number of axons,the cross-sectional areas and the pertinent distances between the donor and recipient nerves were measured.The extradural S1 VR and L5 VR could be separated based on anatomical markers of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The gross distance between the S1 nerve root and L5 nerve root was 31.31(±3.23)mm in the six cadavers,while that on th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was 47.51(±3.23)mm in 60 patients without spinal diseases,and both distances were seperately greater than that between the outlet of S1 from the spinal cord and the ganglion.The numbers of axons in the S1 VRs and L5 VRs were 13414.20(±2890.30)and 10613.20(±2135.58),respectively.The cross-sectional areas of the S1 VR and L5 VR were 1.68(±0.26)mm2 and 1.08(±0.26)mm2,respectively.In conclusion,transfer of the contralateral S1 VR to the ipsilateral L5 VR may be an anatomically feasible treatment option for unilateral spastic lower limb par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lysis spinal nerve roots nerve transfer ankle joint
下载PDF
经筋透刺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6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姬锋养 赵艳 +2 位作者 陈志 石瑛 李爱东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185-18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筋透刺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在遂宁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顽固性面瘫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一组(60例)和联合组(6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单一组在... 目的探讨经筋透刺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在遂宁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顽固性面瘫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一组(60例)和联合组(6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单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注射,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经筋透刺法联合穴位注射,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神经功能分级(H-B)评分、面瘫Portmann评分、Sunnybrook量表、复发率及临床疗效。结果单一组和联合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且联合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一组(P<0.05);单一组H-B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2.63±0.54)分比(4.01±0.73)分,联合组(1.67±0.49)分比(4.03±0.71)分(P<0.05),且联合组H-B评分低于单一组(P<0.05),单一组和联合组GDNF(12.16±3.33)mg/L比(8.92±1.35)mg/L、(15.54±3.42)mg/L比(8.89±1.37)mg/L、NGF水平(12.16±3.33)mg/L比(8.92±1.35)mg/L、(15.54±3.42)mg/L比(8.89±1.37)mg/L、面瘫Portmann评分(15.31±1.03)分比(6.69±0.68)分、(17.24±1.16)分比(6.72±0.71)分、Sunnybrook量表评分(69.16±10.67)分比(36.42±10.17)分、(78.64±11.56)分比(36.17±10.13)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GDNF、NGF水平、面瘫Portmann评分、Sunnybrook量表评分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总复发率(3.33%)低于单一组(13.33%)(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单一组(75.00%)(P<0.05)。结论经筋透刺法联合穴位注射可改善顽固性面瘫病人临床症状及面神经功能,疗效较好且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针刺穴位 经筋透刺法 穴位注射 神经生长因子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针刺联合艾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崔倩倩 朱才丰 +4 位作者 贺成功 龙红慧 葛侠 蔡圣朝 贾玉梅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59-65,共7页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艾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按摩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面部House-Brackmann(H-B)...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艾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按摩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面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肌电图、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量表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atelet-to-lymphoccyte ratio, PLR)]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口轮匝肌、眼轮匝肌、额肌肌电图潜伏期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口轮匝肌、眼轮匝肌、额肌患健侧肌电图波幅比值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FDI躯体功能评分(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FDIP)和社会功能评分(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 FDIS)评分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刺联合艾灸可有效促进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急性期面神经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针药并用 灸法 温灸器灸 面瘫 急性期 炎性因子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 面部残疾指数
下载PDF
以周围性面瘫为主要表现的吉兰-巴雷综合征变异型:附2例临床分析
6
作者 俞丽凝 刘红 张慧英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73-75,共3页
该文报道了2例以周围性面瘫为主要表现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变异型的患者。这2例患者均为以周围性面瘫起病,其中1例为双侧周围性面瘫,伴疼痛;另1例为左侧周围性面瘫合并头晕、思睡、食欲缺乏等。2例患者早期肌电图均未发现异常。1例... 该文报道了2例以周围性面瘫为主要表现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变异型的患者。这2例患者均为以周围性面瘫起病,其中1例为双侧周围性面瘫,伴疼痛;另1例为左侧周围性面瘫合并头晕、思睡、食欲缺乏等。2例患者早期肌电图均未发现异常。1例存在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另1例血清抗GQ1b抗体IgM(+)。诊断为GBS变异型。2例患者均给予静脉滴注人血免疫球蛋白,症状好转后出院。对以周围性面瘫起病的患者,需考虑是单纯的面神经炎还是以周围性面瘫起病的其他疾病,如GBS变异型等,以便正确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变异型 周围性面瘫
下载PDF
地仓透颊车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口角歪斜的临床疗效
7
作者 张燕 陈敏 张华琳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393-395,共3页
【目的】探讨地仓透颊车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口角歪斜患者的疗效。【方法】本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口角歪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取地仓透颊车针刺,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比较各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生... 【目的】探讨地仓透颊车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口角歪斜患者的疗效。【方法】本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口角歪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取地仓透颊车针刺,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比较各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积分和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仓透颊车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较常规针刺的效果更好,可促进患者症状快速消失,有效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 针刺穴位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张仲景宗和法治疗胸痹刍议
8
作者 王蕊 焦华琛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2期313-316,331,共5页
和法古往今来都备受争议,张仲景运用和法治疗胸痹更具有典型特色。本文简要分析了和法之和解、和中、调和的内涵和《伤寒论》中张仲景对和法的诠释与应用。旨在总结归纳张仲景于《伤寒论》中运用和法,抓住胸痹主要病机,从营卫、气血、... 和法古往今来都备受争议,张仲景运用和法治疗胸痹更具有典型特色。本文简要分析了和法之和解、和中、调和的内涵和《伤寒论》中张仲景对和法的诠释与应用。旨在总结归纳张仲景于《伤寒论》中运用和法,抓住胸痹主要病机,从营卫、气血、阴阳三方面辨证治疗胸痹的遣方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张仲景 和法 《伤寒论》
下载PDF
特定电磁波谱照射联合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
9
作者 孙美花 李庆玲 +1 位作者 黄芳芳 厉以忠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特定电磁波谱照射联合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选取江西省人民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60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特定电磁波谱照射联合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选取江西省人民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60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特定电磁波谱照射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中途脱落3例,实际完成57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29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 d后,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Port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66%(26/29),高于对照组的64.29%(1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满意率为96.56%,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特定电磁波谱照射联合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急性 针灸 特定电磁波谱照射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针灸不同穴位组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疗效研究
10
作者 梁艳桂 吴海科 +6 位作者 黄耀渠 黄婷婷 黄强 刘亚丽 张明霞 黎力生 胡泳端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411-415,共5页
目的:分析针灸不同穴位组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常规组、项针组、舌针组,每组30例,治疗14 d。比较各组治疗14 d后的疗效,治疗前、治疗14 d后营养指标、梗死灶多... 目的:分析针灸不同穴位组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常规组、项针组、舌针组,每组30例,治疗14 d。比较各组治疗14 d后的疗效,治疗前、治疗14 d后营养指标、梗死灶多模态磁共振参数、吞咽功能相关指标、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舌针组总有效率高于项针组、常规组(P<0.05)。治疗14 d后,各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D)、血红蛋白(Hb)、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N-乙酰天门冬氨酸与(胆碱+肌酸)比值、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舌诊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Cho/Cr、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AA)、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前后脉冲血氧饱和度下降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舌诊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或项针治疗相比,舌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梗死灶多模态磁共振参数、吞咽功能及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假性球麻痹 吞咽功能障碍 针灸 项针 舌针 多模态磁共振
下载PDF
改良中药蜡疗在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中的应用
11
作者 白青云 赵伟霞 +4 位作者 张建奎 马丙祥 谢克功 娄元俊 魏晨曦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1期2232-2235,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中药蜡疗对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传统中药蜡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 目的探讨改良中药蜡疗对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传统中药蜡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改良中药蜡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析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综合痉挛量表(CSS)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对2组患儿PROM值、痉挛程度,站立、行走、跑、跳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观察组PROM值、GMFM中D、E功能区评分高于对照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中药蜡疗能有效增加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的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改善痉挛程度,提高站立、行走、跑、跳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病 脑性瘫痪 痉挛 中药蜡疗 尖足
下载PDF
活血除痹汤联合膝痹止痛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12
作者 周晓玲 许国慧 +2 位作者 王璞源 赵文海 赵长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761-764,共4页
目的观察活血除痹汤联合膝痹止痛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KOA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膝痹止痛针法治疗,治疗组膝采用痹止痛针法联合活血除痹汤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 目的观察活血除痹汤联合膝痹止痛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KOA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膝痹止痛针法治疗,治疗组膝采用痹止痛针法联合活血除痹汤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 Osteoarthritis Index)、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 Scores)变化,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候评分、VAS评分、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4周后的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治疗4周后的治疗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2.2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膝痹止痛针法可缓解疼痛,联合活血除痹汤可增强其止痛疗效,并能有效改善关节肿胀及活动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活血除痹汤 膝痹止痛针法 肝肾不足 气滞血瘀
下载PDF
基于面肌超声指标评价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所致面肌萎缩疗效
13
作者 任应国 白方会 +2 位作者 彤小聪 李尽义 彤萌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0期113-118,共6页
目的:基于面肌超声指标评价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所致面肌萎缩的疗效。方法:选取146例周围性面瘫所致面肌萎缩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针药结合组各73例。研究过程中2组各剔除3例,最终均纳入7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针药... 目的:基于面肌超声指标评价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所致面肌萎缩的疗效。方法:选取146例周围性面瘫所致面肌萎缩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针药结合组各73例。研究过程中2组各剔除3例,最终均纳入7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针药结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牵正散加减治疗。10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评分、面部神经功能评分、面肌超声指标及异常超声发生率,分析症状体征评分、面部神经功能评分与面肌超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95.71%,高于对照组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体征、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针药结合组症状体征、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侧额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加,针药结合组患侧额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回声信号增强,肌纤维模糊、增粗发生率均较治疗前降低,针药结合组回声信号增强,肌纤维模糊、增粗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体征评分、面部神经功能评分与各项面肌超声指标均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所致面肌萎缩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面部神经功能,面肌厚度、异常超声表现等指标对疗效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面肌萎缩 针刺 牵正散 面神经功能 面肌超声
下载PDF
参芪桃花四物汤合复遂汤联合针刺对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梗死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作者 王琨 任静 +2 位作者 于文琪 徐大伟 孙慧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67-1872,共6页
目的探讨参芪桃花四物汤合复遂汤联合针刺对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梗死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2组采用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针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芪桃花四物汤合复遂... 目的探讨参芪桃花四物汤合复遂汤联合针刺对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梗死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2组采用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针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芪桃花四物汤合复遂汤,疗程4周。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血清学指标(Glu、GABA、Glu/GABA、Gly、HCY、ASP)、神经功能指标(BDNF、NGF、NT-3)、NIHSS评分、FMA评分、MAS评分、Barthel评分、表面肌电信号(Hmax、Mmax、Hmax/Mmax)、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GABA、Gly、神经功能指标、FMA评分、Barthel评分升高(P<0.05),中医证候评分、Glu、Glu/GABA、HCY、ASP、NIHSS评分、MAS评分、表面肌电信号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桃花四物汤合复遂汤联合针刺可安全有效地改善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梗死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质量,降低中医证候评分、痉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桃花四物汤 复遂汤 针刺 常规治疗 痉挛性瘫痪 缺血性脑梗死 恢复期 气虚血瘀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的应用
15
作者 张立霞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评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病情及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2.9±16.8)岁,其中男20例,女30例,左侧面瘫28例,...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评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病情及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2.9±16.8)岁,其中男20例,女30例,左侧面瘫28例,右侧面瘫22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瞬目反射、运动神经传导、针电极肌电图等。发病始(3~5 d)、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House-Brackmann(H-B)评分,评价电生理指标对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患侧与健侧R1、R2及R2’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瞬目反射的异常率为90%,M波波幅异常率92%,针极肌电图异常率为80%。神经电生理与H-B量表判断患者严重程度的一致性好(Kappa=0.592)。电生理病情分度轻度者多数在3个月内痊愈,中度或重度者痊愈时间可达6个月及以上,甚至难以痊愈。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具有重要价值,可有效评估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面神经麻痹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腹针“扶正气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分析
16
作者 王成研 张钰琪 王琢琳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5期56-58,共3页
目的:分析腹针“扶正气法”治疗周围性面瘫(PFP)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收治的PFP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n=33)与对照组(n=34)。治疗组实施腹针“扶正气法”治疗,对照组... 目的:分析腹针“扶正气法”治疗周围性面瘫(PFP)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收治的PFP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n=33)与对照组(n=34)。治疗组实施腹针“扶正气法”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躯体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社会功能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腹针“扶正气法”治疗PFP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应用并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腹针 扶正气法 周围性面瘫
下载PDF
头部穴位推拿配合针刺与超短波治疗Bell's面瘫 被引量:12
17
作者 林秋兰 张长杰 +3 位作者 梁松 李香云 何湘娥 杨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6期493-493,共1页
目的探讨头部穴位推拿配合针刺与超短波治疗Bell's面瘫。方法采用临床半随机对照方法,将6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5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加超短波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头部穴位推拿,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疗... 目的探讨头部穴位推拿配合针刺与超短波治疗Bell's面瘫。方法采用临床半随机对照方法,将6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5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加超短波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头部穴位推拿,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部穴位推拿可增强针刺与超短波治疗Bell's面瘫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ll's面瘫 头部穴位推拿 针刺 超短波
下载PDF
耳针疗法辅助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18
作者 李文杰 李洋 《河北中医》 2024年第5期809-814,共6页
目的观察耳针疗法辅助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7例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4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针疗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效果,比较2组治疗... 目的观察耳针疗法辅助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7例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4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针疗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效果,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部神经传导速度、红外热成像(前额区、耳周区、口角区、颧区及患侧全区温度)、面瘫改良Port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FDIP)评分、免疫炎性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白细胞介素6(IL-6)、IL-21]水平及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FF)评分变化情况,治疗后随访1年,统计对比2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74%(45/47),对照组总有效率80.85%(38/47),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1、2、3、4周面部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1、2、3、4周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2组治疗1、2、3、4周前额区、耳周区、口角区及患侧全区温度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1、2、3、4周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2组治疗1、2、3、4周颧区温度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但2组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2、3、4周改良Portmann、FDIP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治疗1、2、3、4周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2组治疗后血清IgA、IgM、IgG、IL-6、IL-21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WHOQOL-BRFF各维度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耳针疗法辅助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进一步改善患者面部肌群恢复情况,有效改善患者面部温度、神经功能及面部神经传导速度,且能有效抑制免疫炎性损伤,降低复发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耳针疗法
下载PDF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运动麻痹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慕玮瑶 史春雨 +4 位作者 吴纯 高献忠 王然 华敏 徐晨婕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讨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t-SCS)治疗药物无效的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肢体运动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8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疼痛科门诊收治的药物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疱... 目的探讨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t-SCS)治疗药物无效的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肢体运动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8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疼痛科门诊收治的药物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疱疹起始后1个月内)的34例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2.6岁;带状疱疹肢体麻痹累及单侧上肢21例,累及单侧下肢13例。接受st-SCS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了回溯性分析,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各时间节点的疼痛程度的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疱疹累及的上肢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下肢股神经、腓肠神经在运动和感觉方面的神经传导速度(MNCV、SNCV),以及肌力评定量表(MRC)评级记录肌力变化详情。同时记录电刺激治疗周期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NRS为(8.2±0.8)分,治疗后14 d、1个月、3个月、6个月NRS评分显著下降[(4.3±1.1)分、(2.9±1.1)分、(2.3±0.9)分、(1.9±0.9)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6.52、22.45、27.62、29.60,P<0.001)。治疗前PSQI为14.6±1.6,治疗后3个月、6个月PSQI逐渐下降(5.6±1.1、3.9±0.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5.12、32.30,P<0.001)。说明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治疗后3、6个月患者尺神经、正中神经及累及下肢股神经MNCV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01),且尺神经、腋神经和股神经SNCV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MRC评分逐步提高[(36.4±2.9)分、(38.6±3.7)分、(39.7±3.9)分],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st-SCS可以缓解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并且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改善肌力和提高睡眠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 急性期带状疱疹 运动麻痹 疼痛 神经传导速度
下载PDF
麦粒灸配合透刺疗法治疗风寒证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冯赵慧子 李彬 +1 位作者 黄志宏 幸小玲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麦粒灸配合透刺疗法治疗风寒证周围性面瘫(PFP)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风寒证PFP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麦粒灸配合透刺疗法,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麦粒灸配合透刺疗法治疗风寒证周围性面瘫(PFP)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风寒证PFP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麦粒灸配合透刺疗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Sunybrook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unybrook面神经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麦粒灸配合透刺疗法治疗风寒证PFP患者效果满意,可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风寒证 麦粒灸 透刺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