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作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发现 被引量:39
1
作者 林金祥 周晓农 +8 位作者 李莉莎 张仪 程由注 张榕燕 李燕榕 林陈鑫 陈宝建 李友松 戴梅英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 确定铜锈环棱螺是否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方法 收集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大鼠粪便 ,分 2批对铜锈环棱螺进行人工感染试验。 2次定性感染成功后 ,再捕捉现场的铜锈环棱螺检查自然感染情况。然后从铜锈环棱螺中分离的广州管... 目的 确定铜锈环棱螺是否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方法 收集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大鼠粪便 ,分 2批对铜锈环棱螺进行人工感染试验。 2次定性感染成功后 ,再捕捉现场的铜锈环棱螺检查自然感染情况。然后从铜锈环棱螺中分离的广州管圆线虫第 3期幼虫感染大鼠 ,以证实之。结果  2批铜锈环棱螺均检及广州管圆线虫第 3期幼虫 ,感染率分别为 34.31% (35 / 10 2 )与 34.15 % (42 / 12 3) ;闽侯、连江两县现场标本的自然感染率 ,分别为 3.85 % (2 / 5 2 )与 2 .37% (5 / 2 11)。分离的第 3期幼虫感染大鼠 ,亦获得发育成熟的成虫。结论 铜锈环棱螺经人工和自然感染调查 ,证实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良好中间宿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锈环棱螺 广州管圆线虫 中间宿主 人工感染 自然感染
下载PDF
太湖环棱螺(Bellamya sp.)及其与沉水植物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白秀玲 谷孝鸿 何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32-1037,共6页
选用太湖常见的环棱螺及沉水植物,研究了不同状态下环棱螺营养盐的释放特征,探讨了环棱螺对水体营养盐、透明度和浮游藻类的影响,及其与沉水植物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环棱螺营养盐的释放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且进食... 选用太湖常见的环棱螺及沉水植物,研究了不同状态下环棱螺营养盐的释放特征,探讨了环棱螺对水体营养盐、透明度和浮游藻类的影响,及其与沉水植物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环棱螺营养盐的释放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且进食状态下释放速率高于饥饿状态;环棱螺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水体透明度,但其营养盐释放又引起局部水体溶解态氮磷含量的增加;适宜的条件下,水体中藻类的再生能力超过环棱螺对其的抑制力;水体营养盐含量增加,促进与环棱螺共存的伊乐藻和轮叶黑藻的生长。在太湖的不同湖区,草型湖区螺类的生物量远高于藻型湖区,这表明沉水植物可能是影响螺类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棱螺 沉水植物 底栖动物 太湖
下载PDF
苏州河底泥对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SOD和Cat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熊昀青 由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6-101,共6页
研究在苏州河不同样点现场放养大型底栖动物—铜锈环棱螺,研究放养个体内脏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在环境影响下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组织中,抗氧化系统的SOD、Cat活性是指示污染的敏感指标。Cat活性在苏州... 研究在苏州河不同样点现场放养大型底栖动物—铜锈环棱螺,研究放养个体内脏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在环境影响下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组织中,抗氧化系统的SOD、Cat活性是指示污染的敏感指标。Cat活性在苏州河污染环境中被抑制,且在临界范围内随着污染毒性作用的加强,抑制作用也加强。SOD的变化不稳定,它在30天暴露后的降低表明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继续这种试验,以确定它是否是有价值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D CAT 苏州河 大型底栖动物 超氧化物岐化酶 过氧化氢酶 铜锈环棱螺 底泥污染 环境监测
下载PDF
^(15)N isotope fractionation in an aquatic food chain:Bellamya aeruginosa(Reeve) as an algal control agent 被引量:14
4
作者 Shiqun Han Shaohua Yan +5 位作者 Kaining Chen Zhenhua Zhang Rengel Zed Jianqiu Zhang Wei Song Haiqin Li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42-247,共6页
^ 15N isotope tracer techniques and ecological modeling wer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fractionation of nitrogen, its uptake and transformation in algae and snail (Bellamya aeruginosa Reeve). Different algal specie... ^ 15N isotope tracer techniques and ecological modeling wer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fractionation of nitrogen, its uptake and transformation in algae and snail (Bellamya aeruginosa Reeve). Different algal species were found to differ in their uptake of nitrogen isotopes. Microcystis aeruginisa Ktitz. demonstrated the greatest ^15N accumulation capacity, with the natural variation in isotopic ratio (δ^15N) and the isotope fractionation factor (ε,‰) being the highest among the species investigate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15N by snails differed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algae consumed (highest for Chlorella pyrenoidosa Chick., lowest for M. aeruginisa). When snails was seeded in the experimental pond, the algae population structure changed significantly, and total algal biomass as well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all nitrogen species decreased, causing an increase in water transparency. A model, incorporating sever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arameters,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algal biomass in an aquatic system when snails was present. The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is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gastropods such as snail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act biological community and water quality of small water bodies, suggesting a role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noxious algal blooms associated with eutroph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 fractionation algal bloom bellamya aeruginosa ecological modeling EUTROPHICATION
下载PDF
NMR-based metabolomic responses of freshwater gastropod Bellamya aeruginosa to MC-producing and non MC-producing Microcystis aeruginosa
5
作者 Wen YANG Yangfang YE +2 位作者 Kaihong LU Zhongming ZHENG Jinyong ZHU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期260-272,共13页
Molluscan metabolomic analysis is essential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aquatic invertebrate in response to hepatotoxic microcystins(MCs)stress.To understand the system responses of the gastro... Molluscan metabolomic analysis is essential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aquatic invertebrate in response to hepatotoxic microcystins(MCs)stress.To understand the system responses of the gastropod to MC exposure,metabolomic alterations caused by two strains(MC-producing and non MC-producing)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were characterized indiff erent biological matrices(hepatopancreas and muscle)of Bellamya aeruginosa(Gastropoda)using 1 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MCs detections after exposure for 1,7,and 14 d.Although ELISA analysis showed that no MCs was detected in both tissues after non MC-producing M.aeruginosa exposure,MCs concentrations were increasing in the hepatopancreas(from 1.29±0.48μg/g to 3.17±0.11μg/g)and foot muscle(from 0.07±0.02μg/g to 0.21±0.08μg/g)after 14-d exposure of MC-producing M.aeruginosa.Meanwhile,we observed that MC induced signifi cant increase in creatine,a variety of amino acids(leucine,isoleucine,valine,threonine,alanine,methionine,glutamate,aspartate,and lysine),carboxylic acids(lactate,acetate,and D-3-hydroxybutyrate),and choline and its derivatives(phosphocholine and glycerophosphocholine)but decreased the energy substance(lipids,glucose,and glycogen)in the hepatopancreas.However,no signifi cant metabolite diff 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muscle between MC-producing and non MC-producing cyanobacteria treated groups.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C exposure may cause hepatic energy expenditure accompanied with various metabolic disorders that involve lipid metabolism,protein catabolism,osmoregulation,glycolysis,glycogenolysis,and tricarboxylic acid(TCA)cycle.Moreover,metabolic perturbation was aggravated as the level of accumulated MCs raised over time in the MC-producing cyanobacteria treatment.These fi ndings indicated that MCs accumulation might lead to oxidative-stress-mediated damage of mitochondria f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llamya aeruginosa Microcystis aeruginosa METABOLOMI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MICROCYSTIN
下载PDF
洞庭湖流域湘江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的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其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9
6
作者 桂雨婷 王健 +2 位作者 余建波 皮杰 李德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24-733,共10页
洞庭湖流域对湘江湖南段6个城市江段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腹足和内脏团的As、Cd、Pb、Cu、Zn、Cr富集量进行分析,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其受污染程度,并分别采用平均每周/每月摄入量法和目标危害系数法对其膳食风险进行评... 洞庭湖流域对湘江湖南段6个城市江段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腹足和内脏团的As、Cd、Pb、Cu、Zn、Cr富集量进行分析,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其受污染程度,并分别采用平均每周/每月摄入量法和目标危害系数法对其膳食风险进行评估,旨在为湘江流域居民铜锈环棱螺的消费安全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铜锈环棱螺腹足As、Cd、Pb、Cu和Zn的富集量均值分别为0.92、1.65、0.90、13.01和67.62 mg/kg,Cr未检出,As、Cd、Pb和Cu的超标率分别为87.06%、27.06%、24.72%和2.35%.内脏团As、Cd、Pb、Cu、Zn和Cr的富集量均值分别为9.61、3.21、3.75、33.58、169.05和1.23 mg/kg,As、Cd、Pb、Cu和Cr超标率分别为100%、71.76%、65.88%、14.12%和75.8%.所有江段成人As、Cu和Zn的每周摄入量均值和最高值均低于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提出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参考值(PTWI),但株洲成人Cd的每月摄入量均值超过其每月耐受摄入量参考值,且最大值是其参考值的3.44倍,永州、湘潭地区成人Cd的每月摄入量最大值也分别是其参考值的1.16和1.68倍.所有江段铜锈环棱螺摄入的单一重金属健康风险值除As外均小于1,但多种重金属复合暴露健康风险值均接近或大于1.结果表明,湘江湖南段6个城市江段铜锈环棱螺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中衡阳、湘潭和株洲江段较为严重,且各江段铜锈环棱螺内脏团重金属富集量整体上均高于腹足,故当地居民长期食用后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江 铜锈环棱螺 重金属污染 膳食风险
下载PDF
ENERGY FLOW OF BELLAMYA AERUGINOSA IN A SHALLOW ALGAL LAKE, HOUHU LAKE (WUHAN, CHINA)
7
作者 闫云君 梁彦龄 王洪铸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43-248,共6页
The energy budget of Bellamya earuginosa in a shallow algal lake, Houhu Lake (Wuhan, China)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measurement of flesh production (32.8kJ/(m 2·a)), egestion (337.7 kJ/(m 2·a)), metabolism (... The energy budget of Bellamya earuginosa in a shallow algal lake, Houhu Lake (Wuhan, China)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measurement of flesh production (32.8kJ/(m 2·a)), egestion (337.7 kJ/(m 2·a)), metabolism (246.7 kJ/(m 2·a)), and estimation of excretion (21.4kJ/(m 2·a)). The net growth efficiency of the species is about 10.9%, which accords with the generally reported value for gastropods.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arvation respiration ( R , mgO 2/(Ind·d)), body weight ( Wd , mg in dry wt) and temperature ( T , ℃) were also determined.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R =0.044 Wd 0.537 e 0.061T was obtained by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The measured SDA of the species is 26.51% of its gross metabo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足动物 淡水 生物数量 显性 水产业 网箱养殖
下载PDF
梨形环棱螺11个地理种群的几何形态学分析
8
作者 金武 马学艳 +2 位作者 彭刚 陈琬雯 闻海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期159-164,共6页
为了摸清国内梨形环棱螺的种质资源现状,提供下一步选择育种的优质种质资源材料。通过采集江苏、安徽、上海、山东、湖南、广西、江西、贵州、湖北、浙江、广东典型分布省份的249个野生样本,对不同群体的每个个体自壳顶开始顺时针设置2... 为了摸清国内梨形环棱螺的种质资源现状,提供下一步选择育种的优质种质资源材料。通过采集江苏、安徽、上海、山东、湖南、广西、江西、贵州、湖北、浙江、广东典型分布省份的249个野生样本,对不同群体的每个个体自壳顶开始顺时针设置24个地标点,并在第11~12、12~13、13~14、14~15、15~11、15~16个地标点之间等距设置15个半地标点。基于地标点和半地标点设置结果进行普氏叠印,并删除超过上四分位的异常值。采用薄板样条曲线法进行缺失值检查,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形态学变异进行分析。对不同地理群体的普氏距离进行方差分析并根据不同群体之间的普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梨形环棱螺11个地理种群外部形态的主要变异位置是壳顶及螺口上缘。不同地理种群形态特征变异的集中性较差,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不能显著区别区分不同的群体。11个群体大致可以划分为长江流域群体和长江以南群体两大类。不同群体的外形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外形差异可能与当地的生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形环棱螺 地理种群 几何形态 地标 半地标
下载PDF
铜锈环棱螺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9
作者 于明 滕建 +4 位作者 张冲 赵燕 李娴 季相山 陈红菊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3,共8页
为探究铜锈环棱螺不同群体主要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影响其体质量的主要因素,随机选取微山湖、东平湖、骆马湖、洪泽湖、长江江都区段和滇池的野生铜锈环棱螺,测量其壳高、壳宽、壳厚、壳口长、壳口宽及体质量,采用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方... 为探究铜锈环棱螺不同群体主要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影响其体质量的主要因素,随机选取微山湖、东平湖、骆马湖、洪泽湖、长江江都区段和滇池的野生铜锈环棱螺,测量其壳高、壳宽、壳厚、壳口长、壳口宽及体质量,采用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方法,并建立体质量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试验结果显示,壳厚与体质量相关性不显著,壳高、壳宽、壳口宽和壳口长均与体质量相关性极显著。6个群体的决定系数总和分别为0.916、0.927、0.794、0.886、0.810和0.783,表明已分析出影响体质量的大部分形态性状。铜锈环棱螺体质量性状的主要影响因素在6个群体中并不相同,其中壳高或壳宽对体质量的影响作用比较大,是铜锈环棱螺体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经多元回归方差分析和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偏回归系数极显著(P<0.01)。本试验结果可为铜锈环棱螺的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锈环棱螺 形态性状 体质量 相关性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对藻华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少博 朱津永 +1 位作者 陆开宏 杨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872-1878,共7页
本文通过围隔试验研究了淡水腹足纲动物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对藻华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实验根据铜锈环棱螺生物量设置了高、中和低3个密度组和一个不投放螺的对照组。分别于试验开始后0、3、7、11、15、23、31、46和... 本文通过围隔试验研究了淡水腹足纲动物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对藻华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实验根据铜锈环棱螺生物量设置了高、中和低3个密度组和一个不投放螺的对照组。分别于试验开始后0、3、7、11、15、23、31、46和61 d采集样品并计数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3属52种,其中原生动物15种、轮虫28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3种;桡足类无节幼体、晶囊轮虫(Asplanchra)、多肢轮虫(Polyarthra)和臂尾轮虫(Brachionus)为浮游动物优势类群;主响应曲线分析显示,所有处理组中的浮游动物群落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铜锈环棱螺的存在显著减少了有壳肉足虫、砂壳纤毛虫和轮虫种群数量,其中丰度降低最多的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和砂壳虫(Difflugia sp.),在高密度组中的数量分别由试验开始时的481、545.3和359.7 ind·L^(-1)下降至试验结束时的0.1、0.1和9.2 ind·L^(-1);铜锈环棱螺的存在还导致高密度组中剑水蚤(Cyclops sp.)的数量由试验开始时的46.4 ind·L^(-1)增加至试验结束时的420.1 ind·L^(-1)。这些结果说明,铜锈环棱螺的存在显著影响了藻华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动态,而这些影响更多的是来自于铜锈环棱螺的间接影响而不是直接滤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锈环棱螺 微囊藻 浮游动物 主响应曲线 蓝藻水华
原文传递
基于镜检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铜锈环棱螺胃含物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灿灿 张丹丹 +4 位作者 王志强 罗福广 文衍红 蒋明 李艳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93,共10页
以养殖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采用镜检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胃含物情况。结果显示:铜锈环棱螺的摄食率为86.87%,其胃含物以浮游植物和碎屑为主,其中胃内主要的食物成分是小球藻(Chlorella)和裸藻(Euglena),后... 以养殖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采用镜检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胃含物情况。结果显示:铜锈环棱螺的摄食率为86.87%,其胃含物以浮游植物和碎屑为主,其中胃内主要的食物成分是小球藻(Chlorella)和裸藻(Euglena),后肠中则以隐藻和颤藻为主;铜锈环棱螺胃内微生物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等23门和盐单胞菌属(Halomonas)、乳球菌属(Lactococcus)、肉杆菌属(Carnobacterium)等88属组成,其中真菌类群主要由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等5门和马拉色氏霉菌属(Malassezia)、曲霉菌属(Aspergillus)、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50属组成。研究结果可为铜锈环棱螺饵料生物学和生态食物网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开展其人工养殖提供基础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胃含物 高通量测序 显微镜镜检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东线6个湖泊铜锈环棱螺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
12
作者 赵燕 张冲 +4 位作者 崔梦瑶 李娴 路广金 季相山 陈红菊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2期54-60,共7页
为评价调水工程对输水沿线湖泊水环境生态的影响,以高原湖泊滇池群体作对照,以南水北调东线各水域:东平湖、南四湖(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长江(扬州江都区)水域野生铜锈环棱螺为材料,基于COI和16S rRNA基因分析了各群体的... 为评价调水工程对输水沿线湖泊水环境生态的影响,以高原湖泊滇池群体作对照,以南水北调东线各水域:东平湖、南四湖(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长江(扬州江都区)水域野生铜锈环棱螺为材料,基于COI和16S rRNA基因分析了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滇池群体单倍型多样性(0.924,0.958)、核苷酸多样性(0.04466,0.0306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27.333,14.117)均远高于南水北调东线6个群体。Tajima’s中性检验结果均不显著偏离中性(P>0.10),核苷酸配对差异分布图并不呈现明显的单峰。滇池与东线6个群体遗传距离远远大于6个群体间遗传距离。聚类结果显示,南水北调东线6个群体大部分个体相互混杂在一起,而滇池群体的大部分个体集中在一起,与其他群体偶有混杂。研究表明,调水工程对沿线水域铜锈环棱螺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均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铜锈环棱螺 COI 16S rRNA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氨氮对软体动物生长的影响:以铜锈环棱螺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艳 刘苗 +3 位作者 余业鑫 乔瑞婷 刘佳豪 王海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4,共10页
为探究氨氮对底栖动物的毒性效应,在位于湖北保安湖的近自然生态系统(单个水域面积约600 m^(2),水深约1.5 m)中开展了为期1年的模拟实验,分析了6个不同氨氮浓度[N25>N_(2)0>N15>N10>N5>N0(对照);0.2-33.7 mg/L]条件下,... 为探究氨氮对底栖动物的毒性效应,在位于湖北保安湖的近自然生态系统(单个水域面积约600 m^(2),水深约1.5 m)中开展了为期1年的模拟实验,分析了6个不同氨氮浓度[N25>N_(2)0>N15>N10>N5>N0(对照);0.2-33.7 mg/L]条件下,大型底栖动物(软体动物)群落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实验系统中采集的软体动物主要为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2)从B.aeruginosa密度来看,N0、N5、N10和N15处理相差不大[28(0-85)ind./m^(2)],均显著高于N_(2)0和N25处理[5(0-29)ind./m^(2)](P<0.05);(3)从B.aeruginosa生物量来看,N0、N5、N10、N15和N_(2)0处理相差不大[40.0(0-85.5)g/m^(2)],均显著高于N25处理[0.8(0-4.0)g/m^(2)](P<0.05);(4)从B.aeruginosa壳长、壳宽和带壳湿重来看,均是N0处理最低,N_(2)0或N25处理最高;(5)B.aeruginosa密度和生物量与水体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随分子氨浓度的增加而下降;(6)B.aeruginosa壳长、壳宽和带壳湿重均与分子氨呈显著正相关(P<0.05),随分子氨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以上研究表明,当氨氮浓度高于21.7 mg/L、分子氨高于0.18 mg/L(N15处理年均值)后,对软体动物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尤其对生物数量的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未发现对其个体生长产生负面效应。这可能是因为水中氨氮增加后,促进了藻类的生长,使得软体动物的食物更丰富,有利于其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和对氨氮的解毒。此外,水-沉积物界面附近的分子氨浓度比水体表层的略低,可能也是生活在水体底部的软体动物能够耐受更高浓度氨氮的原因之一。以上研究结果可完善氨氮对水生生物毒性的理解,为水体氮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分子氨 软体动物 毒性效应 保安湖 铜锈环棱螺
下载PDF
鄱阳湖铜锈环棱螺、圆顶珠蚌中微塑料与砷、汞污染相关性研究
14
作者 郑紫莎 杨平华 +2 位作者 刘小慧 陈雯琪 肖珊珊 《山东化工》 2023年第23期230-232,239,共4页
分析了鄱阳湖铜锈环棱螺与圆顶珠蚌中微塑料与砷、汞含量的相关性。在鄱阳湖各采样位点中,铜锈环棱螺与圆顶珠蚌均受到微塑料与砷汞污染。铜锈环棱螺中砷、汞平均含量分别为221.0,11.68μg/kg。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发现其中的微塑料与砷... 分析了鄱阳湖铜锈环棱螺与圆顶珠蚌中微塑料与砷、汞含量的相关性。在鄱阳湖各采样位点中,铜锈环棱螺与圆顶珠蚌均受到微塑料与砷汞污染。铜锈环棱螺中砷、汞平均含量分别为221.0,11.68μg/kg。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发现其中的微塑料与砷汞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圆顶珠蚌中砷、汞平均含量分别为192.9,12.0μg/kg。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发现圆顶珠蚌中微塑料与砷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微塑料可能加强了圆顶珠蚌对砷的吸附能力,有可能产生累积污染效应,微塑料与汞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在铜锈环棱螺与圆顶珠蚌样品中砷的含量明显大于汞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铜锈环棱螺 圆顶珠蚌 微塑料 相关性
下载PDF
长江“十年禁渔”特色专栏介绍
15
作者 《水生生物学报》编辑部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54,共1页
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全面启动。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恢复长江母亲河生机活力的重要举措。为跟踪报道此计划实施效果,并为长江大保... 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全面启动。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恢复长江母亲河生机活力的重要举措。为跟踪报道此计划实施效果,并为长江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水生生物学报》于2022年第1期起正式开设长江“十年禁渔”特色专栏。专栏特邀请长江“十年禁渔”首倡科学家曹文宣院士担任名誉顾问并撰写开栏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渔 长江经济带 特色专栏 重点水域 生机活力 长江流域 十年 实施效果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在铜锈环棱螺肝组织中的累积降解及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双玲 陆开宏 +2 位作者 郑忠明 潘洁慧 朱津永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9,共6页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有毒微囊藻藻液中(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50%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蓝藻组:只投喂铜绿微囊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有毒微囊藻藻液中(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50%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蓝藻组:只投喂铜绿微囊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藻液和肝组织中藻毒素浓度,藻液中包括藻相和水相的总微囊藻毒素(MC)浓度分别为:对照组0μg·L-1;混合藻组(14.47±1.22)μg·L-1;蓝藻组(29.47±2.43)μg·L-1。螺在两种不同毒素浓度藻液中暴露15d后再移入四尾柵藻藻液中降解15d。结果表明,暴露期间,混合藻组、蓝藻组螺肝组织中MC含量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且同期混合藻组MC含量都明显高于蓝藻组;作为机体代谢生物标志物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随MC浓度及其暴露时间发生相应变化;作为解毒生物标志物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在混合藻组先被诱导后被抑制,在蓝藻组初期变化不明显后表现为诱导。在15d降解过程中,混合藻组和蓝藻组MC含量均持续下降;机体生物标志物ACP、ALP和GST活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本试验结果为ACP、ALP和GST活性作为MC胁迫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一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MC) 生物标志物 酸性磷酸酶(ACP) 碱性磷酸酶(ALP)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下载PDF
江苏省宜兴西溪、骆驼墩篮蚬与环棱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宝玉 朱祥根 +1 位作者 蔡华伟 田名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4-61,共8页
江苏宜兴西溪、骆驼墩篮蚬(Corbicula)与环棱螺(Bellamya)计有10种,其中篮蚬8种,环棱螺2种,属种虽然不多,但是个体数量极多。可分成4个组合类群:一是Corbicula fluminea-Corbicula largillierti组合。这个组合类群地质历程长,适应性强,... 江苏宜兴西溪、骆驼墩篮蚬(Corbicula)与环棱螺(Bellamya)计有10种,其中篮蚬8种,环棱螺2种,属种虽然不多,但是个体数量极多。可分成4个组合类群:一是Corbicula fluminea-Corbicula largillierti组合。这个组合类群地质历程长,适应性强,个体数量多,分布广泛;最早发现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第三系,代表古老类群。二是Corbicula obrutschewi-Corbicula takasaga组合,这个组合类群壳体较大,轮廓三角形,壳长略大于壳高;C. obrutschewi产于河北张家口岔道村附近的下更新统;C. takasaga发现于台湾新竹的上新统苗栗组;但在中、上更新统时期未发现本组合代表,可是到全新世时,宜兴的西溪、骆驼墩又出现本组合代表,似乎是返祖现象。三是Corbicula celsusapica-Corbicula yixingensis组合。本类群壳体中等大小,厚而膨凸,轮廓高圆三角形,壳高大于壳长,壳顶宽大而高耸,铰板宽,壳顶腔很深;Corbicula celsusapica发现于浙江湖州上更新统,C. yixingensis到目前仅见于宜兴。本组合为长江下游的宜兴和浙江湖州新生代晚期的特有种。四是Bellamya quadrata-Bellamya viviparoides组合。本组合在上更新统至现在的河流、湖泊均有,其中B. quadrata化石发现于江苏新沂上更新统,B. viviparoides化石发现于江苏句容上更新统下蜀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篮蚬(Corbicula) 环棱螺(bellamya) 类群面貌 组合特征 宜兴
下载PDF
梨形环棱螺11个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18
作者 金武 曹静越 +4 位作者 马骋 马学艳 吕国华 闻海波 顾若波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21,共6页
为了解国内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群体的遗传特征,利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山东微山湖、江苏高邮湖、上海明珠湖、浙江淳安、安徽黄陂湖、湖北长湖、江西仙女湖、湖南耒水、贵州夜郎湖、广西千亩湖、广东榕江1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 为了解国内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群体的遗传特征,利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山东微山湖、江苏高邮湖、上海明珠湖、浙江淳安、安徽黄陂湖、湖北长湖、江西仙女湖、湖南耒水、贵州夜郎湖、广西千亩湖、广东榕江1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观察杂合度(Ho)为0.434~0.674,期望杂合度(He)为0.772~0.905,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756~0.885,这1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遗传变异中有94.84%来自群体内,5.16%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F_(st)=0.052)。浙江淳安群体和江苏高邮湖遗传距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梨形环棱螺60日龄6个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被引量:3
19
作者 颜元杰 金武 +5 位作者 闻海波 马学艳 薛婷 孙成飞 何义进 邴旭文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111,共4页
为了解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生长性状的加性遗传方差,利用3个群体随机交配的69个全同胞家系(1 204个个体)作为选育基础群体。幼螺达到60日龄时,测量它们的壳高、壳宽、壳口高、壳口宽、体螺层高、体质量6个生长性状,并利用... 为了解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生长性状的加性遗传方差,利用3个群体随机交配的69个全同胞家系(1 204个个体)作为选育基础群体。幼螺达到60日龄时,测量它们的壳高、壳宽、壳口高、壳口宽、体螺层高、体质量6个生长性状,并利用贝类标签进行个体标记。结果显示:壳高、壳宽、壳口高、壳口宽、体螺层高、体质量这6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 372±0. 078,0. 389±0. 080,0. 408±0. 081,0. 395±0. 080,0. 443±0. 085,0. 444±0. 086。这6个性状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的范围为:0. 878~0. 955和0. 848~0. 967。结果表明:梨形环棱螺60日龄生长性状有足够的遗传方差,可以对它们进行遗传改良,预期能够获得较好的遗传进展。这6个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较紧密,可以通过对体质量进行选择,同时改良其它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 生长性状 遗传力 遗传相关
下载PDF
日本沼虾能量收支和利用效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4
20
作者 施正峰 梅志平 +4 位作者 罗其智 张饮江 宋卫红 沈莹熙 龚荣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91-197,共7页
本实验采用实验生态学技术对日本沼虾摄食螺蛳的能量收支,主要环境条件(温度、盐度)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日本沼虾摄食螺蛳的能量收支平衡方程式。结果表明:其吸收能量,可占摄食能量的80.7%;用于生长的能... 本实验采用实验生态学技术对日本沼虾摄食螺蛳的能量收支,主要环境条件(温度、盐度)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日本沼虾摄食螺蛳的能量收支平衡方程式。结果表明:其吸收能量,可占摄食能量的80.7%;用于生长的能量占摄食能量的34.7%,证实螺蛳向是一种热值大,又容易被虾消化吸收的天然饵料。研究还表明,水温25℃和盐度3‰时,其代谢耗能和排泄耗能最少,因而有利于提高摄食能量利用效率。本实验还测定了日本沼虾的摄食量和体重等因素对特殊动力作用(SDA)的影响,并提出生物能量学等应用基础研究是提高名、特种水产品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沼虾 螺蛳 能量收支 盐度 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