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南瓜传入与早期分布考 被引量:9
1
作者 程杰 《阅江学刊》 2018年第2期114-134,共21页
元人贾铭《饮食须知》是后人托名之作,其中有关南瓜的内容主要应抄录《本草纲目》,同时阴瓜、金瓜等所谓南瓜信息为疑似、误会之言,所谓新大陆发现前我国古籍中已有南瓜的信息均不可靠,我国南瓜应是外来物种。李时珍所说"南瓜种出... 元人贾铭《饮食须知》是后人托名之作,其中有关南瓜的内容主要应抄录《本草纲目》,同时阴瓜、金瓜等所谓南瓜信息为疑似、误会之言,所谓新大陆发现前我国古籍中已有南瓜的信息均不可靠,我国南瓜应是外来物种。李时珍所说"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并非指南瓜进入我国大陆后的传播过程,而是说葡萄牙(佛郞机)殖民者由广东转闽、浙沿海寻求贸易,南瓜即由这批番人传来,时间应在明正德末年以来的二十多年间。明人有关文献信息充分表明,明朝南瓜分布中心不在华南、东南沿海的粤、闽、浙三省,而是明朝南、北两京间的苏、皖、鲁、冀、晋五省,南瓜首先是在这以南、北两京为中心,以运河为纽带,地缘关系较为紧密的区域内传播扩散而形成分布优势。综观当时中葡外交、商贸关系的具体过程和我国南瓜迅速传播发展的实际状况,南瓜更有可能是明正德十五、六年即公元1520-1521年间由葡萄牙使者分别带到南、北两京,由此形成以两京为中心、北略胜于南的分布格局。南瓜、北瓜属于南瓜不同品种,最初即同时出现,应与这种以两京为中心的分布格局有关,反映了南北不同的品种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 来源 传播 明朝 《饮食须知》 《本草纲目》
下载PDF
《本草纲目拾遗》中药外治用药之特色探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吴妍静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研究《本草纲目拾遗》中药外治用药的特色和规律,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启示。[方法]通过对《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的外治中药方剂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分析,研究本书的外治用药特色和规律。[结果]书中外用药材402种,其中外来药物2... [目的]研究《本草纲目拾遗》中药外治用药的特色和规律,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启示。[方法]通过对《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的外治中药方剂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分析,研究本书的外治用药特色和规律。[结果]书中外用药材402种,其中外来药物27种,多为化学药物,外治剂型共21种剂型。传统外用药剂拟用的基质约13种,记载频次最多的是油脂性基质。主治病症非常广泛,其中主治病症频次较多的前5位属外科、内科、皮肤科、喉科、骨伤科等。按原文治法表述用语归类统计外治方法计63种。[结论]《本草纲目拾遗》蕴藏着丰富的中药外用药材、验方、制剂及传统的外治方法,充分体现了中药外治的特色和优势,对促进中药外治方法的挖掘利用、改良优化及开发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本草纲目拾遗》是研究"浙派中医"之"本草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临床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中药外治 用药特色 浙派中医 本草学派
下载PDF
《本草纲目》中唇形科药物基源考证 被引量:1
3
作者 武喜红 杨红霞 《西部中医药》 2014年第2期44-47,共4页
目的:通过对《本草纲目》的药物基源的研究考证,明确李时珍当时所记载的药物在现代植物分类中的地位,为提供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进一步开发新药提高理论依据。方法:针对《本草纲目》原文和相关资料以及植物分类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目的:通过对《本草纲目》的药物基源的研究考证,明确李时珍当时所记载的药物在现代植物分类中的地位,为提供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进一步开发新药提高理论依据。方法:针对《本草纲目》原文和相关资料以及植物分类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从全部植物基源药物中,考证出属于唇形科18种,并简述其生活环境及分布情况。结论:《本草纲目》中唇形科基源药物主要收载于卷十四芳草类中,表明李时珍的药物分类法已包含有植物亲缘关系分类法的雏形,可作为药源开发的线索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草纲目》 《体草纲目》 李时珍 唇形科
下载PDF
《本草纲目》象思维研究概况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梦漪 张瑞贤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9-11,共3页
象思维的概念是上世纪80年代由王树人先生[1]提出,他指出:象思维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思维方式,也是最富于原创的思维形式,
关键词 《本草纲目》 象思维 中药 药性 功效 综述
下载PDF
《本草纲目》在欧美的译介与传播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焱 尹娜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26-133,共8页
为厘清中医药典籍《本草纲目》的西渐历程,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译介与传播,从宏观层面按照时空维度梳理并总结《本草纲目》在欧美的译介与传播,包括收藏、引用、翻译、研究等活动。《本草纲目》成书迄今为止已有400余年,早在1... 为厘清中医药典籍《本草纲目》的西渐历程,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译介与传播,从宏观层面按照时空维度梳理并总结《本草纲目》在欧美的译介与传播,包括收藏、引用、翻译、研究等活动。《本草纲目》成书迄今为止已有400余年,早在17世纪末就传播至欧洲,18世纪开始陆续出现法、英、德、俄等多种文字的节译或全译本,随后更是引起海外学者的深入研究和高度评价,时至今日仍然热度不减。《本草纲目》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典籍在海外的影响力,深化了西方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促进了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合作,影响斐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纲目》 欧美 译介 传播
下载PDF
六淫致脑心同病溯源
6
作者 柳树英 张丽君 +1 位作者 李晓娟 李顺保 《西部中医药》 2011年第12期25-27,共3页
收集整理古医籍中同风、寒、暑、湿、燥、火导致脑心病的致病规律,以期为临床脑心同治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中医 脑心同治论 六淫因子 《金匮要略》 《黄帝内经》 《本草纲目》
下载PDF
李时珍——李约瑟——鲁桂珍 被引量:1
7
作者 潘吉星 《大自然探索》 1993年第2期106-110,共5页
在李时珍(1518—1593)逝世400周年之际,我想最好是将李约瑟博士写的《李时珍传》转译为汉文。为对此传作若干解说,再草成本文。本文用三个人名为标题,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紧密的学术联系,后两位生物化学家都共同景仰时珍,四十多年来合作致... 在李时珍(1518—1593)逝世400周年之际,我想最好是将李约瑟博士写的《李时珍传》转译为汉文。为对此传作若干解说,再草成本文。本文用三个人名为标题,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紧密的学术联系,后两位生物化学家都共同景仰时珍,四十多年来合作致力于中国科学史研究课题。如今《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大书已硕果累累,载誉全球。因此还想谈谈在李约瑟、鲁桂珍酝酿和写作这部大书过程中与李时珍有关的历史插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学家 李时珍 李约瑟 鲁桂珍
下载PDF
《本草纲目》征引古籍讹误举隅
8
作者 杨东方 《西部中医药》 2016年第7期61-63,共3页
《本草纲目》是中国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其成就毋庸置疑,但在征引古籍时存在小的讹误,其中在治疗效果、药物、剂量、服用时间、药物炮制方法、养生等诸多方面的讹误直接影响到中医药临床及研究,而产生讹误的原因很多,既有明代学风空疏,... 《本草纲目》是中国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其成就毋庸置疑,但在征引古籍时存在小的讹误,其中在治疗效果、药物、剂量、服用时间、药物炮制方法、养生等诸多方面的讹误直接影响到中医药临床及研究,而产生讹误的原因很多,既有明代学风空疏,好改古籍的时代因素,也有李时珍采取师意不师辞征引方式的个人因素,更有征引古籍浩瀚,种类众多的客观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征引 讹误
下载PDF
刘衡如父子与钱超尘《本草纲目》校勘方法比较:以卷十四“芎䓖”条为例
9
作者 李绍林 梁飞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2期2042-2045,共4页
《本草纲目》版本众多,有“一祖三系”之说,彼此差异较大,故学者多致力校勘。本文以“芎䓖”条为例,对比了刘衡如、刘山永、钱超尘三位大家的成果,发现其所用底本与校本不同:刘衡如校点本,以江西本为底本,校本为政和本草等;刘山永新校注... 《本草纲目》版本众多,有“一祖三系”之说,彼此差异较大,故学者多致力校勘。本文以“芎䓖”条为例,对比了刘衡如、刘山永、钱超尘三位大家的成果,发现其所用底本与校本不同:刘衡如校点本,以江西本为底本,校本为政和本草等;刘山永新校注本,以金陵本为底本,以江西本为主校本,参校本众多;钱超尘新校正本,以金陵本为底本,以江西本等为校本。方法与目的也不同:校点本以校点江西本为主,本校、他校、理校居多;新校注本以校注金陵本、江西本为限,对校为主,辅以他校、理校;新校正本以改正“上图本”误描误改之讹字为主,多为对校。因此,三家著作也各有特色:校点本是当时最佳点校本;新校注本考证详细、校注完备;新校正本最贴近金陵本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纲目 点校本 刘衡如 刘山永 钱超尘 芎䓖
下载PDF
Searching for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in Greek Classical Medicine: A First Approach
10
作者 Alain Touwaide Emanuela Appetiti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18年第1期40-45,共6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resence and uses of plants attested in the Chinese medical tradition in the materia medica literature of classical antiquity.It is based on the consultation of the major ancient compilation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resence and uses of plants attested in the Chinese medical tradition in the materia medica literature of classical antiquity.It is based on the consultation of the major ancient compilations on materia medica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classical antiquity,specifically Bencao Gangmu by Li Shizhen(16th cent.)and De materia medica by Dioscorides(1st cent.A.D.).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 three major parts:the identification of plants used in the Chinese medical tradition in the medicine of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Antiquity;the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of these plants and their origin in classical antiquity;a comparison of the uses of these plants in the Bencao Gangmu and De materia medica.It traces the presence of plants of the Chinese medical tradition in Classical antiquity.Although their exact origin was not known,they were reputed at that time to be native to either India or the Black Sea,two areas that correspond to the ending points of the Silk Road.As for their uses in both traditions,they correspond for some plants,whereas they do not for others because either the uses attested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were not preserved on the Mediterranean or different uses appeared in the Mediterranean tradition.These differentiated uses hint at both continuities and ruptures,with the latter resulting from the long journey of the plants from the Chinese World to the Mediterranean and,at the same time,attempts aimed to diversify and optimize the applications of non-native medicinal subst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RICOT bencao gangmu Black Sea Caper spurge CASSIA Classical antiquity Cucumber Dioscorides India Japanese rose Li Shizhen materia medica Mediterranean World RHUBARB silk road spikenard Sweetflag
下载PDF
传承精华视域下《本草纲目》研读课程设置的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鲍红娟 林国清 王明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4期65-68,共4页
为传承祖国医药学精髓,结合教学实践,本文深入解析了传承中医药精华的内涵,明确了研读本草古籍是传承中医药精华的重要途径。通过调研当代大学生中医药典籍阅读现状,重点结合本草古籍研读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本草古籍研读问题的... 为传承祖国医药学精髓,结合教学实践,本文深入解析了传承中医药精华的内涵,明确了研读本草古籍是传承中医药精华的重要途径。通过调研当代大学生中医药典籍阅读现状,重点结合本草古籍研读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本草古籍研读问题的建议。结合《本草纲目》研读课程的教学实践,通过设计完善课程内容,传承中医药精华和中医药人文精神,阐释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适度解决本草古籍研读力度、深度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本草典籍,促进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服务于临床,为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提供最根本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承精华 《本草纲目》 课程设置
下载PDF
从养生角度看李时珍之《本草纲目》
12
作者 薛玺情 李旭豪 +1 位作者 马欣 刘源香 《西部中医药》 2020年第6期52-54,共3页
《本草纲目》是人类中医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东方药物的活药典"。《本草纲目》中包含了大量的养生内容,本文对李时珍的养生思想与主要养生方法进行分析,旨在为人们的养生实践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养生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下载PDF
《本草纲目》木部香木类植物图像考
13
作者 杨天琪 张诗敏 李玉清 《中华医史杂志》 2024年第1期34-44,共11页
《本草纲目》作为明代代表性本草著作, 书中所附植物图像以另一种形式保留了李时珍对药材基原植物的考证结果, 真实反映了明代对药物与植物的认识与利用情况。以书中木部香木类植物图像为例, 通过考证图像所绘植物基原, 以揭示明代对植... 《本草纲目》作为明代代表性本草著作, 书中所附植物图像以另一种形式保留了李时珍对药材基原植物的考证结果, 真实反映了明代对药物与植物的认识与利用情况。以书中木部香木类植物图像为例, 通过考证图像所绘植物基原, 以揭示明代对植物知识与药物性质的认识水平。木部香木类所载的25幅图像中, 20幅图像准确描述了植物的叶花及果实等, 杉图对植物三尖杉形态细节的表述等均证明了明代对植物形态与药物性质认识处于较高水平。但乌药、阿魏等共5图的错误也说明明代对植物形态的认识仍有局限之处。通过图像考证结果与文字所载药性对比可知, 明代对药性的了解程度已然鞭辟着里, 对部分植物的药性认识甚至高于对其形态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纲目》 植物图像 基原考证
原文传递
中国本草典籍源流考 被引量:9
14
作者 叶太生 刘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039-4042,共4页
本草典籍是中医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考证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影响较大的本草典籍,可知其源流来自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南北朝陶弘景编撰《本草经集注》,把多种同名异书《本草经》糅合为一体,为后世历代本草所宗。至唐代,由... 本草典籍是中医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考证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影响较大的本草典籍,可知其源流来自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南北朝陶弘景编撰《本草经集注》,把多种同名异书《本草经》糅合为一体,为后世历代本草所宗。至唐代,由政府组织编纂了《新修本草》,开创了国家编纂本草的先例。宋代本草著作多为继承《唐本草》发展的本草,如《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金元时期,各派医家多利用宋代刊行的本草,精炼药效,归纳药理,从而创造出气味厚薄、归经、引经、升降浮沉等药性理论体系。至明代,李时珍撰《本草纲目》,集明代以前本草学之大成,载药1 892种。清代本草文献种类繁多,以注释、节录、改编前代本草为主。通过梳理历代本草源流可知,自秦汉到清末,我国本草著作代代相承,前后都有递嬗的关系,是一种有所创造的继承。因此,了解古人的继承与创新观念,对本草文献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 典籍 源流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原文传递
有关《本草纲目》中北艾产地修订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璐琦 邱玏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4887-4890,共4页
《本草纲目》载北艾产地为汤阴"复道"。查汤阴仅有"伏道"一地,是否"复道"即为"伏道"?作者通过梳理艾叶道地沿革,考证"伏道"地名,同时结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实地所得资料,得出"复... 《本草纲目》载北艾产地为汤阴"复道"。查汤阴仅有"伏道"一地,是否"复道"即为"伏道"?作者通过梳理艾叶道地沿革,考证"伏道"地名,同时结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实地所得资料,得出"复道"一词首次出现于宋代苏颂《本草图经》,历代沿用,但所指均不甚清楚,至《本草纲目》始出现"汤阴"与"复道"并提。伏道为扁鹊墓地之一,商周时即存在,沿袭至今,未曾变化,汤阴艾因伏道扁鹊墓而得名,可推测李时珍认为"复道"即是"伏道",北艾产地应为"汤阴伏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纲目 北艾 汤阴 复道 伏道
原文传递
《本草纲目》中口腔黏膜局部用药初探 被引量:8
16
作者 潘定举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14-1116,共3页
文章通过对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口腔黏膜局部用药处方及药物进行了整理归纳,从处方药物组成、用药频次、药物性味、药物种类、药物使用方法、用药后疗效情况等,以及对用药频率较高的前3味药物(白矾、黄柏、五倍子)配伍... 文章通过对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口腔黏膜局部用药处方及药物进行了整理归纳,从处方药物组成、用药频次、药物性味、药物种类、药物使用方法、用药后疗效情况等,以及对用药频率较高的前3味药物(白矾、黄柏、五倍子)配伍情况及现代研究进行了初步分析,希望能为口腔黏膜疾病局部用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纲目 口腔黏膜 局部用药 药物规律
原文传递
《本草纲目》金陵本的常见讹误及订误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志斌 郑金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99-1003,共5页
《本草纲目》金陵本为初刻本,最能保存李时珍原著本意,但其中亦有较多文字讹误。其误有三:其一是金陵本存在较多的刻工之误。其二是《本草纲目》所用之《证类本草》底本有误。其三是李时珍本人学术见解及编纂方法等方面的少量失误。为... 《本草纲目》金陵本为初刻本,最能保存李时珍原著本意,但其中亦有较多文字讹误。其误有三:其一是金陵本存在较多的刻工之误。其二是《本草纲目》所用之《证类本草》底本有误。其三是李时珍本人学术见解及编纂方法等方面的少量失误。为了较好地反映时珍真实的学术观点,又能弥补《本草纲目》之误,本文分析了各种讹误的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应对措施来订讹正误。凡属于刻工所致错误,均予改误加注(即纠正错误,给出脚注);凡属引用《证类本草》致误,则根据现存《证类本草》最佳版本改误加注;凡属李时珍本人的学术见解存在问题,则不改原文,指误加注(即通过脚注表达校勘者意见)。上述不同校勘订误方法,既有助于存《本草纲目》作者见解之真,又可订正引文的讹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纲目 金陵本 校勘 文献研究
原文传递
日本药学古籍《本草纲目钧衡》探析
18
作者 孙清伟 肖永芝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34-737,共4页
《本草纲目钧衡》是由日本江户时代医家向井元秀编撰的本草学著作。此书选取李时珍《本草纲目》中14类247种药物进行详尽的考证、诠释和校勘。向井元秀认为《本草纲目》中某些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故广征博引,且主要以《重修政和经史证类... 《本草纲目钧衡》是由日本江户时代医家向井元秀编撰的本草学著作。此书选取李时珍《本草纲目》中14类247种药物进行详尽的考证、诠释和校勘。向井元秀认为《本草纲目》中某些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故广征博引,且主要以《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为依据考辨《本草纲目》,品评得失,校正讹误,增益缺漏。今笔者通过梳理向井元秀的主要观点,侧重从省略相误,令人难解;阐述杂糅,有失偏颇;出处偏差,不符原意;考证失详,前后有差等几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了向井元秀研究《本草纲目》的思路方法、考证特色及其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纲目钧衡 本草纲目 向井元秀 本草学
原文传递
明代本草著作中药物警戒思想探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鹏杰 张冰 +2 位作者 林志健 张晓朦 郭凡帆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6-191,共6页
基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中药警戒思想,梳理明代代表性本草著作中警戒信息,分析明代药物警戒思想的特点,为现代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炮炙大法》《本草乘雅半偈》《本草蒙筌》为蓝本,... 基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中药警戒思想,梳理明代代表性本草著作中警戒信息,分析明代药物警戒思想的特点,为现代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炮炙大法》《本草乘雅半偈》《本草蒙筌》为蓝本,以书中中药为研究对象,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4个方面提取文本信息,归纳药物警戒思想。结果发现明代药物警戒认识较为系统,在识毒方面毒性分级明确并纠正前人谬误,在用毒、防毒方面用毒突出、注重毒药的配伍和炮制,在解毒方面中毒解救方法、机制明确。提示明代已初步形成"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警戒思想理论框架,为现代的药物警戒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对现代临床合理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纲目》 《炮炙大法》 《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蒙筌》 药物警戒
原文传递
“有什么”:《本草纲目》科学特质撮要——异于“缺什么”与“像什么”的科学史考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蒋忠华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88,共8页
在“有什么”而非“缺什么”“像什么”的科学史考察思路下,对中国传统社会“纯粹本土科学”最后一高峰——《本草纲目》科学特质进行尝试性梳理。哲学渊源上“理实二学”印迹明显、精神气质上“德统领智”与“智因德丰”、逻辑形式上... 在“有什么”而非“缺什么”“像什么”的科学史考察思路下,对中国传统社会“纯粹本土科学”最后一高峰——《本草纲目》科学特质进行尝试性梳理。哲学渊源上“理实二学”印迹明显、精神气质上“德统领智”与“智因德丰”、逻辑形式上重“取象类推”的多元策略、知识秉性上“求权”但不“求力”以及生长形态上“退着朝前走”,为梳理的主要结果。具有这些特质的《本》,是中国传统科学“样板房”。在现代社会,包括《本》在内的中国传统科学,要处理“保真性”和“可融性”的矛盾,需避免“后殖民批判”和“反向格义”,与西方科学“会通以超胜”,“相释”不“相噬”。“有什么”的考察思路,正是对这些策略的自觉试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纲目》 “有什么” 科学特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