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朗读者》对战后德国反思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南楠 杨静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41-45,共5页
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传承了战后德国反思文学揭露战争残酷、揭露纳粹法西斯罪行、反思纳粹德国历史和个体罪责的总体特征,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多重反思融于爱情故事,可读性强,对于二战时期像汉娜一样的德国普通人既谴... 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传承了战后德国反思文学揭露战争残酷、揭露纳粹法西斯罪行、反思纳粹德国历史和个体罪责的总体特征,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多重反思融于爱情故事,可读性强,对于二战时期像汉娜一样的德国普通人既谴责又同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林克 《朗读者》 德国反思文学 历史反思 罪责反思
下载PDF
趋向差异多元的文学流变——战后德国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印芝虹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7-142,共6页
战后德国是冷战中东西方阵营及之后世界格局的一个缩影,其从分裂到统一后的文学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民主德国作家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文学表现、其作品与社会的互动,联邦德国战后反思文学的发展变化,均为我们探讨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提供... 战后德国是冷战中东西方阵营及之后世界格局的一个缩影,其从分裂到统一后的文学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民主德国作家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文学表现、其作品与社会的互动,联邦德国战后反思文学的发展变化,均为我们探讨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从两德最著名的前辈作家伯尔、格拉斯、克·沃尔夫、海纳·米勒到1968年代作家彼得·施耐德、乌佛·梯姆、施林克等,从他们获得高度评价、影响广泛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察见一种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风格演变的文学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德国 后现代 梯姆 施林克 克里斯塔·沃尔夫
下载PDF
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的“平庸之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蕴睿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627-630,共4页
在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之恶"思想框架下解析小说《朗读者》中错综复杂人物的人性,重点分析小说女主人公汉娜作为一名从未接受过人性教育的普通人,在法律和道德面前,其人性是如何被展现和被定义的。人们总是对... 在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之恶"思想框架下解析小说《朗读者》中错综复杂人物的人性,重点分析小说女主人公汉娜作为一名从未接受过人性教育的普通人,在法律和道德面前,其人性是如何被展现和被定义的。人们总是对于"极端之恶"充满警惕却很少意识到正是那些不易觉察的"平庸之恶"逐渐浸润到社会生活体系的各个角落。人性教育的落脚点应是良心,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智慧,审视自我、理解他人,并善用智慧超越人性弱点。本研究期望通过反思"平庸之人"的"人性"来唤起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参与营建"完整"精神这项富于"意义"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哈德·施林克 《朗读者》 人性 平庸之恶 精神追求
下载PDF
《朗读者》——德国反思文学的承前启后之作 被引量:2
4
作者 南楠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835-838,共4页
分析了小说《朗读者》对揭露二战时期法西斯罪行,以及对历史和罪责反思的价值意义,认为其传承了德国反思文学的总体特点,小说对女主人公汉娜的形象塑造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德国反思文学的禁忌,是德国反思文学的一部承前启后之作。
关键词 德国小说 《朗读者》 本哈德· 施林克 德国反思文学
下载PDF
历史反思与德国新身份构建:施林克“代际小说”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施显松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30,共8页
对德国历史罪责问题的反思不再是罪责追问问题,而是德国人在新历史语境下如何实现认同感的问题。施林克的作品融合历史书写与现实关怀,在小说中设计不同类型代际人物形象,借以阐述德国代际之间罪责感传承以及其中的衍变,从而在通俗小说... 对德国历史罪责问题的反思不再是罪责追问问题,而是德国人在新历史语境下如何实现认同感的问题。施林克的作品融合历史书写与现实关怀,在小说中设计不同类型代际人物形象,借以阐述德国代际之间罪责感传承以及其中的衍变,从而在通俗小说中言说严肃的历史命题。本文以德国家庭/代际小说类型框架为基础,选取《朗读者》、《销声匿迹》和《回归》为分析对象,阐述施林克如何以文学的特有气质实现既克服历史包袱同时又保存历史记忆的双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林克 代际小说 德国新身份构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