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州瓠社词人“赋比兴”抒情方式探析
1
作者 杨祖望 《闽江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瓠社是晚清光绪年间6位福州词人组织的词社,共计有330首词作传世。这6位词人的词作使用灵活多样的抒情方式,既有“赋”的直接抒情,也有“比兴”的曲折表达。在以比兴寄托手法书写的作品中,多数是“有寄托”之词,能够以雅化、诗化的面貌... 瓠社是晚清光绪年间6位福州词人组织的词社,共计有330首词作传世。这6位词人的词作使用灵活多样的抒情方式,既有“赋”的直接抒情,也有“比兴”的曲折表达。在以比兴寄托手法书写的作品中,多数是“有寄托”之词,能够以雅化、诗化的面貌来传达文本的双重内涵;亦有少数达到了“无寄托”的境界,通过营造文本意义的多义性、开放性,带来“见仁见智”的阐释空间和“可解不可解”的美感体验。瓠社词人凭借蕴蓄在文本中的真挚情感和对抒情方式的精巧运用,足可成为晚清闽词史上不应遗漏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瓠社 比兴 抒情方式 闽词 晚清词 福州
下载PDF
汪榕培《诗经》英译中的“赋比兴”
2
作者 于阳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了叶嘉莹的心物论作为研究方法,将“心”理解为作者的主观认知和表达方式,将“物”理解为原文中的环境、背景等客观要素,以分析汪榕培的《诗经》翻译。通过主客观的统一,探讨汪榕培译本的准确性、贴近度、对于《诗... 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了叶嘉莹的心物论作为研究方法,将“心”理解为作者的主观认知和表达方式,将“物”理解为原文中的环境、背景等客观要素,以分析汪榕培的《诗经》翻译。通过主客观的统一,探讨汪榕培译本的准确性、贴近度、对于《诗经》研究的意义等方面的问题,以期对于汪榕培的《诗经》翻译以及《诗经》研究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在传统诗学中,作为“诗之法”的“赋比兴”手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表现方法,而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且具有特殊性的诗学理念。汪榕培的译本很好地把握住了英文诗歌的结构和节奏,使得原文中庞杂的画面变得整洁和有条理,这是其译诗的难能可贵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英译 汪榕培
下载PDF
刘勰对《诗经》赋比兴的认识
3
作者 葛光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69-72,共4页
由于忽视《诠赋》篇文脉,以及《比兴》篇所举之18例证,学界多未能挖掘出刘勰关于《诗经》赋比兴论述的真正内涵。刘勰关于《诗经》之赋的理论阐释,其内涵就是通过大量罗列文辞去描写事物的艺术手法。然而刘勰并未明确《诗经》之赋的概... 由于忽视《诠赋》篇文脉,以及《比兴》篇所举之18例证,学界多未能挖掘出刘勰关于《诗经》赋比兴论述的真正内涵。刘勰关于《诗经》之赋的理论阐释,其内涵就是通过大量罗列文辞去描写事物的艺术手法。然而刘勰并未明确《诗经》之赋的概念的外延,因此他对《诗经》之赋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刘勰所说“兴”实为“比”,他认为《诗经》之比就是明喻和暗喻,是符合《诗经》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诗经》 比兴
下载PDF
试论唐诗中的“比兴体”——兼论诗歌多义性的可解与不可确解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明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68-171,共4页
"整体的比兴"是意在言外的表达方式。唐诗中大量双关、隐喻实现了言与意的精彩照应,形成了"比兴体"。它有多义性的特点,但多义中又有可解与难解或不可确解之分。诗歌多义性的不可确解,是诗歌在多义性之可解基础上... "整体的比兴"是意在言外的表达方式。唐诗中大量双关、隐喻实现了言与意的精彩照应,形成了"比兴体"。它有多义性的特点,但多义中又有可解与难解或不可确解之分。诗歌多义性的不可确解,是诗歌在多义性之可解基础上的又一次进步。从多义性的易解到难解,正好反映出诗歌及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写作意图从单纯到复杂、作品意蕴从单一到丰富的进程及阅读理解阐释过程中的语境限制与自由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比兴 多义性 诗歌 可解 不可确解
下载PDF
论孔颖达的比兴观 被引量:5
5
作者 杨金花 韩田鹿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2-84,共3页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从“作文”的角度,认为比和兴是两种表现方法,在具体的疏解中,总结了比和兴的形式特征,使用了“象”和“人事”等概念,并一一指出了“象”和“人事”之间的“大义”。
关键词 孔颖达 《毛诗正义》
下载PDF
语言与文字之华:“隐喻”·“比兴” 被引量:4
6
作者 白晓东 李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0-85,共6页
以跨学科、跨文化的方法,从语言文字角度,提纲挈领地研究了"隐喻"、"比"、"兴"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这三个概念虽共有类比性、暗示性,但"比"中"源范畴"与"目标范畴"的关系... 以跨学科、跨文化的方法,从语言文字角度,提纲挈领地研究了"隐喻"、"比"、"兴"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这三个概念虽共有类比性、暗示性,但"比"中"源范畴"与"目标范畴"的关系较"兴"更显明且逻辑性强,与"隐喻"一致。相较于隐喻"两点一线"的逻辑认知功能,"兴"的工作机制呈现为多维的、并置呼应的直觉共鸣,反映出中国二元互动有机思维。同时,西方的"象征"因其"象"与所"征"约定俗成关系,类似中国"香草美人"手法,所以同于"比"和"隐喻"而异于"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比兴 象征 线性逻辑 并置呼应
下载PDF
“意象”与“比兴”碰撞融合的意义——以《文心雕龙》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曹旭 文志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5-131,共7页
考察了《文心雕龙》中"意象"、"比兴"两个概念,认为两者之间已经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为后来的"兴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指出,这种现象是因为"比兴"理论自身的缺陷造成的,"... 考察了《文心雕龙》中"意象"、"比兴"两个概念,认为两者之间已经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为后来的"兴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指出,这种现象是因为"比兴"理论自身的缺陷造成的,"意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比兴"理论的缺陷,并且为诗歌的意义别开生面,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比兴 兴象 碰撞与融合
下载PDF
《文心雕龙·比兴》“拟容取心”句义释 被引量:1
8
作者 马新广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9-82,共4页
对于《文心雕龙.比兴》赞语中“拟容取心”一句的解释,学者们分歧颇多。但任何阐释都应当尽量接近文本原初的意义。据此原则,该句中“心”的义指,既有客体蕴含的义理精神,也有主体的情感体认;而“拟容取心”既是针对“比”而言,也是针... 对于《文心雕龙.比兴》赞语中“拟容取心”一句的解释,学者们分歧颇多。但任何阐释都应当尽量接近文本原初的意义。据此原则,该句中“心”的义指,既有客体蕴含的义理精神,也有主体的情感体认;而“拟容取心”既是针对“比”而言,也是针对“兴”而言。另外,“拟容”与“取心”在逻辑上应属于顺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比兴 拟容取心 义理精神 情感体认 顺承关系
下载PDF
比兴在信天游中的运用及其翻译对策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占斌 陈大亮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30-35,共6页
陕北民歌信天游在艺术脉络上传承了《诗经》中的比兴创作手法,一般是托物传情,以他物拟人,而且虚写的他物与实写的抒情之间经常呈现出非理性、非逻辑的关系,由此增加了翻译的难度。通过实例讨论信天游中的比兴手法及其翻译,并提出了三... 陕北民歌信天游在艺术脉络上传承了《诗经》中的比兴创作手法,一般是托物传情,以他物拟人,而且虚写的他物与实写的抒情之间经常呈现出非理性、非逻辑的关系,由此增加了翻译的难度。通过实例讨论信天游中的比兴手法及其翻译,并提出了三种翻译策略,即再现原文的外在衔接、再现原文的内在关联和建构新的寓意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天游 比兴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诗比兴笺》诗学思想与嘉、道之际学术思潮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怀东 马玉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90-96,共7页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一部具有诗论性质、特色鲜明的诗选著作。作者魏源是清末今文经学的健将,其《诗比兴笺》虽是一部诗学著作,却体现了魏源今文经学的基本思想和学术方法。《诗比兴笺》追求"复古"与"微言大义"...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一部具有诗论性质、特色鲜明的诗选著作。作者魏源是清末今文经学的健将,其《诗比兴笺》虽是一部诗学著作,却体现了魏源今文经学的基本思想和学术方法。《诗比兴笺》追求"复古"与"微言大义"的思想立场,重视讽谕功能的"比兴"观念和随意取舍诗歌文本的文献观念,都是今文经学影响的重要表现。今天研究魏源《诗比兴笺》的诗学思想和学术方法,应该注意"致用"与"求是"的差异,注意其社会政治动机的历史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从而才可能做出历史主义的科学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比兴笺》 比兴 解诗 今文经学 动机
下载PDF
赋比兴的发生与心理辨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绿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9-117,共9页
原始语言在表现形式上是直言其事,在表现内容上是物我同一。随着理性精神的兴起,比得以诞生,原始语言由此分裂为赋与兴。赋放弃了物我同一的原始精神,承担起直言其事,直抒其情的责任,兴继承了原始思维的模式并使物我比附演化为审美认知... 原始语言在表现形式上是直言其事,在表现内容上是物我同一。随着理性精神的兴起,比得以诞生,原始语言由此分裂为赋与兴。赋放弃了物我同一的原始精神,承担起直言其事,直抒其情的责任,兴继承了原始思维的模式并使物我比附演化为审美认知与艺术表现方式。原始精神消亡后,兴的表现方式固化为写景+抒情的结构模式,审美认知则演化为含蓄深厚的美学品格。比是理性精神的产物,它通过对比物的相似点来认知与抒情,是理性时代的认知方式与艺术表现方式。比、兴具有相同的心理基础,因此比中有兴,兴中有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发生学 心理学 认知方式 表现方式
下载PDF
论“赋比兴”的语言结构和修辞系统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9-116,共8页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批评话语,三者间具有普遍的结构性关联。本文探讨并阐发其语言结构和修辞系统,认为赋基于语言的毗连性组合,与转喻相通;比基于语言的相似性替代,与隐喻相通;
关键词 比兴 语言结构 转喻 隐喻 投射
下载PDF
魏源诗学思想与湖湘地域文化——以《诗古微》、《诗比兴笺》为论述中心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怀东 马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82-87,共6页
魏源是晚清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有力提倡者和实践者,是来自湖湘的有识之士。《诗古微》和《诗比兴笺》是魏源的两部重要学术著作,前者是一部经学研究著作,后者是一部特色鲜明、具有诗论性质的诗选,却集中体现了魏源的诗学思想。这两部著... 魏源是晚清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有力提倡者和实践者,是来自湖湘的有识之士。《诗古微》和《诗比兴笺》是魏源的两部重要学术著作,前者是一部经学研究著作,后者是一部特色鲜明、具有诗论性质的诗选,却集中体现了魏源的诗学思想。这两部著作表明,魏源的诗学思想除受当时今文经学思潮影响之外,还深受湖湘地域文化传统的熏染,后者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先秦屈骚的崇拜与追慕,对清初王夫之《诗广传》的大量引用,以及对近代湖湘经世学风的自觉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源 《诗古微》 《诗比兴笺》 诗学思想 湖湘地域文化
下载PDF
“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理论传统与美学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陶水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23,共15页
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美学研究即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美学传统滥觞于先秦两汉,提出于魏晋南北朝、拓展于唐宋元明,而更为系统地理论化... 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美学研究即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美学传统滥觞于先秦两汉,提出于魏晋南北朝、拓展于唐宋元明,而更为系统地理论化于清代,赓续与创新于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之中,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中国美学理论传统。“易象通于比兴”论贯通了中国古典哲学意象与诗歌审美意象,揭橥了《易》之象与《诗》之比兴之间的内在相通性。“易象通于比兴”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铸就了中国古代美学哲思与诗魂的统一,成为中华美学精神走向理论自觉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象 比兴 美学传统 诗哲贯通
下载PDF
刘勰的“赋比兴”论及其承前启后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祁志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7,共6页
"赋比兴"是《周礼·大师》中作为"六诗"、《毛诗序》中作为"《诗》有六义"提出来的。首先对"赋比兴"同时作出解释的是郑玄,其后是刘熙、挚虞,但释义多出,莫衷一是。刘勰在继承前人阐释成... "赋比兴"是《周礼·大师》中作为"六诗"、《毛诗序》中作为"《诗》有六义"提出来的。首先对"赋比兴"同时作出解释的是郑玄,其后是刘熙、挚虞,但释义多出,莫衷一是。刘勰在继承前人阐释成果的基础上,辨彰然否,将"赋"解释为直接的"体物写志"之法,将"比"解释为"比喻",将"兴"解释为"起情"之法,并对"比"的本体与喻体的类别及"比兴"的异同作出了深入分析。刘勰此论奠定了后世"赋比兴"释义的基本走向,宋人李仲蒙将"赋"定义为"叙物以言情",朱熹将"比"解释为"以彼物比此物",将"兴"解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成为关于"赋比兴"的最权威、最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比兴 《文心雕龙》
下载PDF
论明清之际的比兴诗学——以朱鹤龄、冯班、贺裳、吴乔四家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卓颖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62,共11页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诗坛上,朱鹤龄、冯班、贺裳、吴乔等人由于不满意前代七子诗学与竟陵派诗学师古与师心的偏颇,通过一系列诗学批评和反思之后,开始以"学古人用心之路"为号召,以比兴思维为理论核心,在调和与平衡师古与师心关...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诗坛上,朱鹤龄、冯班、贺裳、吴乔等人由于不满意前代七子诗学与竟陵派诗学师古与师心的偏颇,通过一系列诗学批评和反思之后,开始以"学古人用心之路"为号召,以比兴思维为理论核心,在调和与平衡师古与师心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新型的比兴诗学。这套诗学,以追求结构的多重性、审美的内向性、格调的正统性以及诠释的比附性为典型特征。经由诗学争鸣与师友传播等途径,迅速影响清初的诗坛,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诗学批评中有关政教美刺精神、唐宋诗优劣、李商隐诗学地位的重新界定以及诗重比兴等重要问题的大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诗学 七子派 竟陵派 江南诗坛 清代诗学
下载PDF
论赋比兴的叙事学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坚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0-114,128,共6页
赋比兴是中国诗学原生态命题,具有重要的文学表现功能。学界一般从赋比兴的抒情功能对其展开讨论。本文另择新路,从西方叙事学角度进行观照,探讨赋比兴理论的叙事学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赋比兴理论的历史演进,详悉其在古代诗、赋、文、小... 赋比兴是中国诗学原生态命题,具有重要的文学表现功能。学界一般从赋比兴的抒情功能对其展开讨论。本文另择新路,从西方叙事学角度进行观照,探讨赋比兴理论的叙事学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赋比兴理论的历史演进,详悉其在古代诗、赋、文、小说等不同文体叙事理论中的继承、发展,同时阐发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叙事性功能,或可有助于进行中国叙事学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理论 叙事理论 中国叙事学
下载PDF
《七十家赋钞》与张惠言的比兴视野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曙雯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115,共6页
作为清代阳湖文派的代表人物、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对赋也深有造诣。在乾隆后期浓烈的汉学氛围下,他编选《七十家赋钞》彰显自己的赋学复古理念,并以赋体为《赋钞》作序,还对其中的部分作品作了评注。序中他强调以志统赋,同时也不... 作为清代阳湖文派的代表人物、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对赋也深有造诣。在乾隆后期浓烈的汉学氛围下,他编选《七十家赋钞》彰显自己的赋学复古理念,并以赋体为《赋钞》作序,还对其中的部分作品作了评注。序中他强调以志统赋,同时也不反对物象的铺陈,认为赋应通过穷其物、尽其象以言其志,并对22位赋家的源流得失作了评析。评注和他对"志"的追求相一致,多是对比兴和讽谏意义的揭示。他的赋学思想以后进一步延伸到词中,遂成常州词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惠言 《七十家赋钞》 复古 比兴
下载PDF
从“赋比兴电影理论”的建构经验到“易电影理论”的创建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成汉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年第1期37-43,共7页
有感于中国电影理论自身建设的薄弱,在以传统诗词美学来创建“赋比兴电影理论”之后,为响应近年来“中国艺术传统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全力探索电影理论的中国学派,继“赋比兴电影理论”之后,文章尝试建立“易电影理论”。
关键词 比兴 电影理论
下载PDF
魏源著《诗比兴笺》补证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怀东 马玉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40-48,共9页
《诗比兴笺》作者问题是近代学术研究领域的一桩著名公案,近代著名学者已有此书为魏源所作的说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多位学者考证,此书实系魏源所作,这一结论在魏源研究领域基本被认可,却没有引起古代诗学研究者的关注。其实,此书... 《诗比兴笺》作者问题是近代学术研究领域的一桩著名公案,近代著名学者已有此书为魏源所作的说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多位学者考证,此书实系魏源所作,这一结论在魏源研究领域基本被认可,却没有引起古代诗学研究者的关注。其实,此书作者乃魏源还可做四个方面的充分补证。《诗比兴笺》与现存陈沆的著作缺少关联,同时,《诗比兴笺》与魏源大量著作形式以及思想内容存在明显的一致性,包括笺注体例、词句、文意和思想观念的相同与近似。魏源将此书"著作权"转让给陈沆的行为,实与古代"托名"现象的文化传统有关。明确此书为魏源所作对于推进清代诗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比兴笺》 陈沆 魏源 形式 君子 托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